陈家祠建筑与空间特色研究
陈家祠研究报告300字

陈家祠研究报告300字陈家祠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漕垸街道万顷沙村,是广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私人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古建筑之一。
该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026平方米。
陈家祠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历时12年(1868年- 1880年)才竣工。
陈家祠主要由大宗祠堂、东西厢房、花园、茶楼及大门五个部分组成。
其中,大宗祠堂是陈家祠的核心建筑,为三进式木质建筑,结构巧妙,气势宏伟。
祠堂内部陈设豪华,装饰精美,充满了古代华南地区的建筑艺术风格。
陈家祠的花园是一处迷人的地方,以园林艺术见长。
花园内有假山、花坛、石桥等景观,绿树成荫,水泉潺潺,给人一种清幽雅致的感觉。
游客可在花园中漫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也可在茶楼中品茶休息,感受一下传统的茶文化。
陈家祠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家族文化、宗族制度等都有重要意义。
它是中国传统家族制度和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家族亲情和家族传统的思想观念。
此外,陈家祠的建筑风格、装饰艺术等方面也有独特的价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陈家祠是广东地区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它的保存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陈家祠的保护状况并不理想。
建筑物存在倾斜、腐蚀等问题,建筑结构和装饰物也面临着严重的损坏和流失。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陈家祠的保护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陈家祠不仅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也是研究中国传统家族制度和建筑艺术的重要载体。
我们应该加强对陈家祠的保护和研究,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座古老而珍贵的建筑。
广州陈家祠建筑装饰艺术的特色研究

Key V V or ds : Gu a n g z h o u C l a n T e mp l e ;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O ma me n t a t i o n ; T h e c u l t u r e o f L n i g n a n Ar c h i t ct e u r a l
■徐 士 卒 虿 Xu S hi f u
( 广 东轻 工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广 东广 州 5 1 0 3 0 0)
摘
要 : 本 文通 过 对 陈 家祠 建 筑 装 饰 艺 术的 研 究 ,阐述 了陈 家祠 建 筑 装饰 艺术- 是岭 南地域 。 文化朋 特 色
体现 ,是 入世 、 入俗 的 务 实装 饰 风 格体 现. ,具 有 兼容 并 蓄 的开教 性 ,及 追 求 天人合一 、 以 自然 为 宗 的
,
夕 尤 其是 园林 建 筑陶 瓷, 种 类 与题 才 也丰 富
少 笥亩 在 上
迄 今保 存最 为完 整、 岭 南特 色 鲜 明、 在建 筑 技 术 和 建 筑 艺术 上均 有很 高的 成 就 的— 座 民间 宗祠 建 筑 , 被誉 为 “ 中国 岭 南 建 筑 艺 术 的典
c u l t u r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Li n g n a n r e g i o n a l r e le f c t e d i n Gu a n g z h o u Cl a n Te mp l e . 1 1 1 e e mb o d i me n t o f he t s e c u l a r a n d p r a g ma t i c d e c o r a t i v e s t y l e , I n c l u s i v e o p e n n e s s ,P u r s u e he t 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 o f h a r mo n y b e t we e n ma n nd a n a t u r e.
在广州陈家祠感受传统岭南建筑的力

在广州陈家祠感受传统岭南建筑的力广州陈家祠可以说是中国岭南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领略。
作为一个游客,我也有幸到访了这座古老且神秘的建筑,深深感受到了岭南建筑的独特魅力。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西关,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一座以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大型宗祠建筑群。
进入陈家祠的大门,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丰富的雕刻和细腻的彩绘赋予建筑独特的美感。
陈家祠的建筑风格深受岭南传统建筑艺术的影响,体现了岭南建筑追求和谐、富丽的审美追求。
整个建筑群包括门楼、大宗祠和东西厢房,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空间序列。
每个建筑都充满了细节和层次感,让人惊叹于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技艺。
在陈家祠的大堂,我看到了大量的木雕和石雕作品,这些作品细腻精美,内容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和寓意。
木雕和石雕的技艺在岭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陈家祠将其发扬光大,展示了岭南传统工艺的精髓。
除了建筑本身,陈家祠还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
在大堂的壁画中,我看到了许多中国历史故事的描绘,这些壁画不仅具有装饰的功能,更传递着历史与文化。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看到了一些古老的文物收藏,如唐代的字帖和明代的陶瓷器。
这些珍贵的文物让我更加了解了岭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在游览陈家祠的过程中,我被这座建筑所散发的历史气息所吸引。
它见证了岭南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也记录了无数家族的兴衰和传承。
探索陈家祠的每一个角落,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相遇,感受到了岭南建筑的力量。
除了建筑本身,陈家祠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深深打动了我。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岭南人民对家庭、传统和历史的重视。
每个建筑元素和装饰物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和情感表达的追求。
游览结束后,我深深被陈家祠的魅力所吸引。
它不仅是一个建筑,更是一座文化的象征,代表着岭南地区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传统。
这次的感受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也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有关陈家祠的介绍-定义说明解析

有关陈家祠的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陈家祠作为一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人文内涵。
本文将对陈家祠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和分析,从其历史渊源、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等方面深入探讨。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陈家祠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进一步凸显其在地方社区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介绍陈家祠相关的概述、文章的结构和目的;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陈家祠的历史、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结论部分将总结陈家祠的重要性,分析其对当地社区的影响,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将全面地了解陈家祠的相关信息,包括其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对当地社区的影响和未来发展展望。
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本文的目的是介绍陈家祠的历史、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通过深入了解陈家祠,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座古老建筑的重要性和影响。
同时,本文也旨在展示陈家祠对当地社区的重要性和影响,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展望,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这一历史建筑的关注和重视。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陈家祠,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2.正文2.1 陈家祠的历史陈家祠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陈家祠原为陈氏家族祭祀祖先和举行家族重要活动的场所,是一座典型的南方传统民居建筑群。
陈家祠的建筑风格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其设计精美,雕刻细致,被誉为岭南古建筑的瑰宝之一。
在历史长河中,陈家祠见证了家族的兴衰和变迁,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岭南、客家和闽南等地的建筑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陈家祠也是南中国少有的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群之一,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同时, 陈家祠也是当地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广州陈家祠的装饰艺术分析——传统宗祠研究系列之一

文 张 锋广州陈家祠的装饰艺术分析—传统宗祠研究系列之一修建于晚清时代的广州陈家祠(1888—1894),亦名陈家书院,因其自身凸显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审美取向,堪称“岭南合族祠的典范”。
陈家祠因其规模宏大、巧夺天工的装饰华丽而著称,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
广州陈家祠的建筑装饰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一颗明珠”。
解析广州陈家祠的装饰艺术,有助于我们保护与弘扬艺术装饰传统,为当代建筑装饰发展提供相关借鉴。
本文即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试图解读陈家祠装饰艺术的各个方面特征。
不当之处,尚待专家指正。
一、吉祥如意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讲究事死如事生,宗祠往往寄寓着生者对故去先人的哀思和期待。
祠堂的建造和装饰,不仅讲究肃穆庄重,更讲究吉祥和顺的气派。
陈家祠初建虽然托名书院,也确实带有为族人提供赶考温书的场所功能,但实际上它更是广东陈氏集资兴建的合族祠,它代表的是整个广东陈姓对外的形象。
陈家祠对外传达了本姓团结繁荣的景象,内部装饰也折射出了对合族吉祥如意的期盼和向往,可谓形式符合了内在理念表达的需要。
陈家祠内部装饰随处可见吉祥样式,它综合运用了八仙过海、八宝、八吉、四艺等吉祥元素图样,囊括了传统瑞兽珍禽、龙凤鳌鱼等吉祥形象,借以表达祝福喜庆的文化内涵。
富贵长寿、子孙昌兴、功成名就、财运亨通等人间美好希冀,在实际中都有装饰作品来表现。
具体到构图和造型来讲,就体现为天官赐福、花开富贵、松鹤延年、麒麟送子、福禄寿喜、金玉满堂、加官晋爵等各类形象,尤其大量使用蝙蝠纹样,烘托出福满门庭的祥瑞氛围。
祠堂装饰中的人物造型、动植物形象和景观各有特点,但是以喜庆欢乐为主基调。
陈家祠装饰人物或喜笑颜开,或憨态可掬,或乐观豁达,或富贵喜庆,无一不表达出平安喜乐的欢快情绪;动植物形象则采用龙、凤、麒麟、雄狮、蝙蝠等瑞兽,富贵牡丹、榴开百子、瓜瓞连绵、菠萝荔枝、不老青松等花果树木形象,无一不蕴含富含吉祥欢乐的寓意;景观则选取岭南本地山水名胜,如西樵云瀑、琶洲砥柱、羊城首景等秀山秀水,无一不展现好山好水好地方的丽景风情。
特色陈家祠

特色陈家祠“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
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1959年郭沫若先生赴陈家祠参观考察即席赋诗到广州旅游,最出名的去处就是“羊城八景”;而如果在“羊城八景”中错过了陈家祠,那只能说是一种遗憾。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筹建于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于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落成。
1988年,国务院公布陈家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7月26日,陈家祠以“古祠留芳”的景名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
从地理位置上看,陈家祠坐北朝南,坐落在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
从建筑结构而言,陈家祠是一个院落式的建筑群,由大大小小十九座单体建筑共同组成:以中路为主线,两边厅堂、厢房围合,院廊穿插。
每座单体之间又以青云巷相隔,长廊相连。
庭院相隔,布局严谨对称。
空间宽敞,厅堂高大雄伟,雍容大方。
廊芜秀美,庭院幽雅。
从性质上看,陈家祠是由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宗亲捐资兴建而成的合族祠,是极为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
陈家祠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的明珠”和“百粤冠祠”,集岭南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
其中,以三雕(木雕、砖雕、石雕)、二塑(陶塑、灰塑)和彩绘画以及铜铁铸著称的“七绝”装饰艺术凝聚了广东雕刻艺术之精华。
“七绝”巧妙地与祠堂建筑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让人啧啧称奇。
而“七绝”上又雕刻着难以尽数的历史文化故事,让陈家祠无形中成为了一个连木柱、屏门、檐板、花罩和神龛都会讲故事的神奇建筑。
(一)彩绘里的故事陈家祠的正门,是两扇高达5.6l米,宽4.1米,厚0.13米的巨大漆黑木门。
如果只是单纯巨大,也许并不足已让你惊奇。
但大门上那对高达4米用重彩线条勾画出的大幅门神,神情威严,气宇轩昂,这就足以让你惊诧异常了!彩绘作为“七绝”之一,在陈家祠里却并不多见。
一对门神、两幅壁画,再加上一些数量不多的蚀花玻璃画,仅仅如此而已。
虽然彩绘的量少,却能够画龙点睛。
驱魔镇邪的门神给祠堂增添了一种肃穆之感,大型的彩绘壁画“滕王阁序”和“夜宴桃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人物生动,为祠堂增添生动活泼之意。
清代祠堂陈家祠建筑的特点

清代祠堂陈家祠建筑的特点《清代祠堂陈家祠的独特魅力》嘿,咱今天就来说说那大名鼎鼎的清代祠堂陈家祠。
陈家祠啊,那可真是建筑界的一颗璀璨明珠!一走进陈家祠,你就会被它那宏伟的气势给镇住。
那高高耸立的屋脊,就像是骄傲的公鸡抬起的头,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它的威严与独特。
先说说它的雕刻艺术吧!那简直是巧夺天工啊!各种精致的木雕、石雕、砖雕,就像是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
你瞧那木雕上的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从木头里蹦出来跟你聊天似的。
还有那些石雕,精美得让你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真怀疑是不是神仙下凡雕刻的。
每次看到这些雕刻,我都忍不住想,当年那些工匠们得花费多少心血和精力才能打造出这样的艺术品啊,真是厉害得不要不要的!再来说说陈家祠的布局,那也是相当有讲究。
什么前堂后寝、东西厢房,安排得那叫一个有条不紊。
走在里面,就感觉自己像个古代的贵公子或者大小姐,特别有范儿。
而且啊,这里面的通道七拐八弯的,像个迷宫似的。
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差点都走不出来了,还真有点担心自己会不会困在里面变成“陈家祠常住居民”呢!还有那屋顶上的装饰,五光十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真是太耀眼啦!感觉就像是给陈家祠戴上了一顶华丽的帽子,美极了。
每次看到这些琉璃瓦,我都想,如果晚上能在陈家祠的屋顶上躺着看星星,那该多惬意啊!陈家祠的建筑不仅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的见证。
它见证了清代的繁荣与辉煌,也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与沧桑。
每次站在陈家祠里,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浓厚的历史氛围,仿佛能听到先辈们在里面谈笑风生。
总之呢,陈家祠那独特的建筑特点真是让人惊叹不已。
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等待着人们去挖掘和欣赏。
如果你还没去过陈家祠,那可真是太遗憾啦!赶紧去感受一下吧,保证让你不枉此行!哈哈!。
陈家祠建筑装饰艺术的岭南文化意蕴

陈家祠建筑装饰艺术的岭南文化意蕴陈家祠建筑装饰艺术的岭南文化意蕴陈家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岭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作为广东省最著名的文化景点之一,陈家祠以其精美的木雕、砖雕、陶塑和彩绘等建筑装饰艺术,充分展示了岭南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
一、陈家祠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1.多元性:陈家祠的建筑装饰艺术融合了木雕、砖雕、陶塑、彩绘等多种传统工艺,呈现出强烈的多元性。
这些装饰艺术形式在陈家祠得以完美结合,为世人展示了岭南文化的包容与多元。
2.精致性:陈家祠的建筑装饰艺术以精细入微的雕刻和绘画手法见长,无论是木雕的层次感、砖雕的立体感还是彩绘的细腻感,都充分展示了岭南工艺的精致与独特。
3.寓意性:陈家祠的建筑装饰中蕴含着丰富的寓意。
如木雕中的“福禄寿喜”、“松鹤延年”等图案,寓意着对幸福和长寿的追求;砖雕中的“花开富贵”、“凤求凰”等图案则表达了对于美满婚姻和爱情的向往。
这些装饰不仅美化了建筑,也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陈家祠建筑装饰艺术的岭南文化意蕴1.务实精神:岭南文化素来以务实精神著称,陈家祠的建筑装饰艺术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在装饰中,不仅注重美感的表现,更强调与实用性的结合。
如砖雕的立体感能够增加建筑物的牢固度,木雕的层次感则有助于加强结构的稳定性。
这些装饰手法既美观又实用,充分展示了岭南文化的务实精神。
2.重商传统: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商业繁荣之地,陈家祠的建筑装饰艺术也折射出岭南文化中重商的传统。
在陈家祠中,有许多描绘商旅、市井生活等场景的装饰画,这些画作既展示了岭南人民的日常生活,也揭示了岭南商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此外,陈家祠内部的许多装饰品如陶塑、砖雕等也是商业贸易的重要产物,这些都表明了岭南文化中重商传统的浓厚色彩。
3.地域特色:陈家祠的建筑装饰艺术充分展现了岭南地区的地理特色和文化风貌。
在装饰中大量出现的水牛、荔枝、芭蕉等元素,以及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和装饰手法,都展示了岭南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风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通过对陈家祠这一历史建筑群的考察,该文对陈家祠的历史发展及其主要建筑作了简要地介绍;剖析了陈家祠的建筑空间,指出该建筑群在“空间布局与空间序列”、 “尺度把握和紧凑布局”,“空间效果和手法控制”方面的特点;揭示出陈家祠建筑和空间特色,总结陈家祠建筑群在采用多种设计手法成功地控制空间效果方面的经验。
[关键词] 陈家祠 历史性建筑 空间空间组织手法 布局 尺度 空间界定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
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下面拟就陈家的建筑与空间特色进行探讨,从而探究中国古建筑的建筑艺术形式与手法特征。
1、历史沿革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姓宗亲合资兴建的合族祠,始建时用作广东各县陈氏子弟来省城应科举时学习及住宿场所,也是祭祀祖宗的宗祠。
1959年,陈氏书院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以搜集、保藏、研究和宣传展览广东地区历代各类民间工艺品为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建筑概况陈家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群平面呈正方形,全院占地近1.5万平方米。
陈家祠主休建筑宽80米、深80米,以“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设,整组建筑以中路为主线,两边厅堂、厢房围合,穿插六院六廊,规模宏大,相互形成空间的渗透和借景。
整体建筑呈现前疏后密,前低后高的形态。
呼应岭南气候特征,建筑造型通透开敞,轻快大方。
全院的门、窗、屏、墙、栏、梁架、屋脊等处处均配上精美的各式木雕、石雕、砖雕、灰塑、陶塑、铜铁铸等艺术品,与雄伟的厅堂浑然一体。
主体建筑正门两的外墙上,6幅大型砖雕《梁山聚义》、《梧桐杏柳凤凰群》等,其画内建筑物雕工精细、层次分明,人物神态各异、形象生动,花鸟栩栩如生,其砖雕技艺为近代罕见,可说是惊世之作。
3、空间组织手法探究3.1空间布局与空间序列陈家祠以“三进三路九堂两厢”布设(图1),作为宗族书院建筑,平面布局严谨对称,建筑与庭院均以矩形为母体,采用中轴线组织主体空间,轴线既是建筑空间居中布置的线性基准,也成为了组织空间变化的一个线索。
对于这样一组建筑,主轴线给人的空间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它必须让人感觉是连续而严谨的。
同时轴线的组织的意义跟在于给空间使用者心理暗示,特别是空间等级方面,在陈家祠中,中轴线串联起陈家祠建筑与空间特色东院西院后进西厅后进正厅后进东厅中进西厅中进正厅 聚贤堂中进东厅首进正厅首进西厅首进东厅正门西厢房东厢房图1 陈家祠平面图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e and Space in Chen Clan Academy三进五开间正厅与正厅间的院落,等级与功能层层递进,首进正厅为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过渡,中进正厅为族人聚会交流、处理宗族事务的聚贤堂,后进正厅为最重要的祭祀场所,摆放祖宗牌位。
根据传统的宗族观,后进正厅、中轴线的末端应该是等级最高的空间(图2)。
中轴线的东西两边的厅堂、院落在形制上、尺度上也随之减小,中轴线的东西端为该建筑群的辅助建筑,东、西厢房,主要为本族学子读书的场所,东、西厢房有独立的进出口以供使用,形成了不同的使用流线,进而体现建筑的等级特征。
3.2尺度把握与紧凑布局尺度是一种最基本的,也是最抽象的建筑空间语言要素。
尺度是诸多的建筑空间语汇中最具有人性化色彩的因素,它最直接地反映了建筑及空间的大小给人的感官体验。
这是一个独特的,似乎是建筑物本身的性质所要求的特性。
尺度不仅与尺寸有关,它还能使建筑物呈现出恰当的或预期的某种尺寸感,这取决于人对空间体验的经验,以及人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3.2.1建筑尺度陈家祠中,主体建筑的屋顶高度与室内地坪高度随中轴线的延伸层层递进,从建筑的体量上强化建筑的等级功能,人的尺度与室内的空间尺度与形成大概1:10的比例,突出一种恢弘的空间感,给空间使用者一种威慑力,强化宗族理念。
但中进正厅由于主要用于宗族聚会,更强调人的使用,所以采用降低梁和雀替的高度,加上精美的雕刻,吸引人的注意力,来弱化强烈的尺度感(图4),相比之下,后进厅堂的梁和雀替都相对较高(图3)。
3.2.2庭院尺度庭院的进深与建筑高度形成将近1:1的尺度比例,给人以舒适的空间感受,人到屋顶的视角在45度左右,视线可触及屋面,这是一个最适宜观赏围合建筑的立面与屋顶的空间比例,刚好与立面与屋顶的雕塑相得益彰(图5);同时有利于充分利用建筑投影形成遮阴效果。
而在庭院的宽度上。
由于整体建筑的开间较多,所以形成比较狭长的空间,由于用地相对紧凑以及建筑性格的要求,在庭院中也无法做出如江南园林般的造景,所以陈家祠中采用东西两条连廊切割狭长的庭院,将庭院的尺度严格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同时连廊更适用于岭南的气候特征。
首进庭院较后进庭院进深大,主要是为建筑群体外部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提供一个缓冲地带,同时配合聚贤堂前面抬升的月台强化聚贤堂在空间序列中的地位,提供可观赏建筑细部的距离,后进庭院进深较小,主要是有利于提高后进正厅的威严感。
3.3空间效果与手法控制正如前文所述,陈家祠建筑群规模不大,但其带给人们的空间感受确是丰富、深刻而独特的。
这与在空间设计中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且实现了手法对建筑空间效果的成功控制不无关系,接下来对“对比手法”、“围透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3.3.1对比手法陈家祠建筑群成功地运用了多种对比手法来控制建筑空间效果,具体表现为:建筑物体型的对比;建筑界面虚实的对比;空间大小和形状的对比;院落空间的开放性与封闭性对比、明亮与昏暗对比;以及建筑材质的对比等。
其中,高低错落有致的建筑屋顶外轮廓为人们在建筑群外部观察、感受建筑空间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例如,首进正厅明间与次间屋顶连为一体,特意抬升,尽间屋顶比明间与次间屋顶低,加上侧厅、厢房屋顶,形成高低错落的丰富的视觉效果,在外部开始强化轴线的感觉(图6)。
庭院由于连廊的分割,也形成了一大两小的庭院格局,以小衬大,借以强化主体建筑。
3.3.2围透手法空间布局当中巧妙地处理好空间的围透关系,以营造出丰富的空间效果。
具体表现在各建筑和院落等空间界面的不同围透效果上。
如前文提到过的庭院分割,连廊采用的铸铁柱子图3后进正厅的空间尺度图4 中进正厅的空间尺度图2中轴线的建筑等级序列首进正厅中进正厅后进正厅(体量小,轻盈)更加增添了连廊的通透性,形成三个庭院的渗透关系,同时有自成一体(图7)。
三进正厅全采用柱子进行空间限定,只在正厅后侧采用通透的木雕屏风围合界定,另外,廊道的应用在陈家祠中随处可见,以上的手法都形成了室外与室内相互渗透,形成室外与室内的过渡,同时让建筑体量感更加轻盈,弱化了繁复的装饰带来的厚实感,尽显岭南建筑特色。
陈家祠中的是窗、栏杆、墙、屋顶,也都采用通透的处理手法,来消除紧凑布局带来的封闭感,窗、栏杆与木雕、石雕艺术相得益彰,形成内外渗透的空间效果(图10),又有利于通风,符合岭南气候特征。
墙、屋顶主要采用砖雕、灰塑,弱化墙、屋顶的体量感,带来轻盈的效果。
3.3.3空间界定手法空间布局当中巧妙地运用空间界定的各种手法,有利于对使用者形成心理暗示,表现出空间的相应功能与空间的性格。
陈家祠中,主要有利用柱子形成空间界定,利用屋顶变化形成空间界定,利用高差变化形成空间界定等。
例如后进正厅屋顶的处理手法,屋顶顶面为一体化的硬山屋顶,但屋顶底面利用隔层,将廊道部分屋顶处理为卷棚屋顶,配合柱子,形成主体空间与附属空间的界定(图9)。
首进庭院的后部分进行抬升,与聚贤堂室内地坪平齐,形成月台,月台的设置一方面主要是为了强化建筑的地位,一方面是为了给聚贤堂提供更多可利用的扩展空间,因此月台应是聚贤堂空间的一部分,有别于庭院,于是采用了巧妙的手法,将地面抬升,形成空间的界定,同时有助于对主体建筑的强化,而聚贤堂的屋顶则一体连接,没采用后进正厅屋顶的设计手法,从而达到内外功能联系的目的结 语建筑是一种文化现象。
在当今世界文化趋同的大形势下,如何有效地保持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成为建筑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从人的使用的角度上来说,空间组织的艺术,正体现了传统地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所以,深入研究传统建筑与空间,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是保持、继承和发扬建筑地域文化的前提条件。
宗祠书院建筑出自民间匠人之手,充分吸取了地方建筑的特色;它又是一个宗族最高的尊严的物质化、形式化,侵注了传统的文化思想,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组合群体。
宗祠书院建筑从多方面、深层次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是极为可贵的历史见证。
因此,对陈家祠建筑空间艺术特色的研究和探讨,对于传统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同时相关分析对现代建筑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图5 陈家祠空间尺度示意图图6 高低对比的屋面图7 分割庭院的廊道图8 室外与室内的过渡图9 内外空间的界定图10 通透的栏杆图10 通透的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