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专题二热学原子物理

专题一专题二热学原子物理
专题一专题二热学原子物理

专题一热学

液体表面张力的日常实例:吹泡泡,小昆虫在水面,荷叶上的水珠、不粘锅等

M N 4图铅柱钩码3

图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基本区别是是否有一定的熔点。

晶体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和规则的外形特征。 晶体有:石英、食盐、萘,冰,各种金属、石墨,金刚石 非晶体:玻璃、沥青、石蜡、橡胶、松香 【高考真题】1、(10年广东)如图是密闭的气缸,外力推动活塞P 压缩气体,对缸内气体做功800J ,同时气体向外界放热200J ,缸内气体的

A .温度升高,内能增加600J

B .温度升高,内能减少200J

C .温度降低,内能增加600J

D .温度降低,内能减少200J 2、(11年广东)如图3所示,两个接触面平滑的铅柱压紧后悬挂起来,下面的铅柱不脱落,主要原因是

A.铅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

B.铅柱受到大气压力作用

C.铅柱间存在万有引力作用

D.铅柱间存在分子引力作用

3、(11年广东)图4为某种椅子与其升降部分的结构示意图,M 、N 两筒间密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M 可沿N 的内壁上下滑动,设筒内气体不与外界发生热交换,在M 向下滑动的过程中 A.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大 B.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减小 C.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内能增大 D.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内能减小

4、(12年广东)清晨 ,草叶上的露珠是由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德水珠 ,这一物理过程中,水分子间的

A 引力消失 ,斥力增大

B 斥力消失,引力增大

C 引力、斥力都减小

D 引力、斥力都增大 5、(12年广东).景颇族的祖先发明的点火器如图1所示,用牛角做套筒,木质推杆前端粘着艾绒。猛推推杆,艾绒即可点燃,对同内封闭的气体,再次压缩过程中 A.气体温度升高,压强不变 B.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变大

C.气体对外界做正功,其体内能增加

D.外界对气体做正功,气体内能减少 6、(13年广东 双选)图6为某同学设计的喷水装置,内部装有2L 水,上部密封1atm 的空气0.5L ,保持阀门关闭,再充入1atm 的空气0.1L ,设在所有过程中空气可看作理想气体,且温度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充气后,密封气体压强增加

B.充气后,密封气体的分子平均动能增加

C.打开阀门后,密封气体对外界做正功

D.打开阀门后,不再充气也能把水喷光 7、(10年广东)如图所示,某种自动洗衣机进水时,与洗衣缸相连的细管中会封闭一定质量的空气,通过压力传感器感知管中的空气压力,从而控制进水量。设温度不变,洗衣缸内水位升高,则细管中被封闭的空气

A .体积不变,压强变小

B .体积变小,压强变大

C .体积不变,压强变大

D .体积变小,压强变小 【14年一模二模试题】

1.(广一模 双选)如图为某压力锅的结构简图.将压力阀套在出气孔上,给压力锅加热,在气

体把压力阀顶起之前,锅内气体 A .压强增大 B .内能不变 C .对外界做正功 D .分子平均动能增大

2.(汕头一模 双选)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 变化到状态b ,在这一过程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 B .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少 C .外界对气体做正功

D .气体分子撞击器壁的作用力增大 3.(茂名一模 双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晶体都具有确定的熔点

B .布朗运动就是物质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

C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压强增大,其分子的平均动能可能减小

D .气体如果失去了容器的约束就会散开,这是因为气体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的缘故 4.(深圳一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放出热量的物体温度一定降低 B.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 C.热机能够把全部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D.冰箱中的热量是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 5.(深圳一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运动 B.水温越高分子的排列越有序

C.气体的体积是所有气体分子的体积之和

D.气体的压强是由大量气体分子对器壁碰撞而产生的 6.(江门一模 双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昆虫水黾能在水面上自由来往而不陷入水中靠的是液体表面张力在起作用

B .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越大,布朗运动越明显

C .理想气体等温膨胀过程一定向外界放出热量

D .温度升高1 ℃也即升高1K 7.(揭阳一模)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物体温度越高,内能增加,每个分子的动能也越大

B .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运动

1V P O 1V P O 1V P O 1V

压力传感器

测温泡 C .空气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分子力 D .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给高温物体

8.如图所示,容积一定的测温泡,上端有感知气体压强的压 力传感器。待测物体温度升高时,泡内封闭气体 A .内能不变,压强变大 B .体积不变,压强变大 C .温度不变,压强变小 D .温度降低,压强变小

9.(茂名二模 双选)在恒温的水池中,有一气泡缓慢上升,在此过程中,气泡的体积逐渐增大,不考虑气泡内气体/分子势能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气泡对外界做功

B .气泡的内能减少

C .气泡'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

D .气泡内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保持不变 10.(深圳二模)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 变化到状态b ,在这一过 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气体体积变小

B .气体温度降低

C .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

D .气体的内能不变 11. (深圳二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多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B .小露珠呈球形是因为液体表面有张力

C .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越小布朗运动越不明显

D 、分子的距离减小斥力和引力都变小

12.(肇庆二模)现将一定质量的空气等温压缩,空气可视为理想气体。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该过程中空

气的压强P 和体积V 关系的是

13.(潮州二模)在给自行车轮胎快速打入空气(可看成理想气体)的过程中,对于轮胎内的

气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压强不变

B.内能增加

C.分子平均动能不变

D.分子势能增加

14、(佛山二模)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沿图线从状态a 变化到状态b ,在此过程中气体

A .体积减小

B .内能减小

C .从外界吸收热量

D .平均动能减小

15. (广州二模)如图a 、b 是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实验舱做水球实验时形成的气泡,a 、

O

O O

O

P O P

T

a

b

b温

度相同且a的体积大,则

A. a内气体的内能比b的小

B一内气体的分子平均动能比b的大

C.气泡表面水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D.水球外表面水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16.(揭阳二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质量的密封气体膨胀过程中,对外界做功,这些气体的内能可能增加

B.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升高,压强一定增大

C.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增大,体积一定减小

D.俗话说“破镜难从圆”,是由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的原因

17.(湛江二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玻尔氢原子理论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结构

B、氢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两个能级的能量差值越大,辐射的光子频率

越高

C、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裂变反应

D、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为94Be +42He →126C+10n

【例题1】(双选)下列关于布朗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B.液体温度越高,悬浮粒子越小,布朗运动越剧烈

C.布朗运动是由于液体各部分的温度不同而引起的

D.布朗运动是由液体分子从各个方向对悬浮粒子撞击作用的不平衡引起的

即时应用

(单选)下列有关扩散现象与布朗运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扩散现象与布朗运动都能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B.扩散现象与布朗运动没有本质的区别

C.扩散现象突出说明了物质的迁移规律,布朗运动突出说明了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规律D.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都与温度有关

【例题2】如图所示,用F表示两分子间的作用力,E p表示分子间的分子势能,在两个分子之间的距离由10r0变为r0的过程中()

A.F不断增大,E p不断减小

B.F先增大后减小,E p不断减小

C.F不断增大,E p先增大后减小

D.F、E p都是先增大后减小

【例题3】如图所示,某种自动洗衣机进水时,与洗衣缸相连的细管中会封闭一定质量的空气,通过压力传感器感知管中的空气压力,从而控制进水量。设温度不变,洗衣缸内水位升高,则细管中被封闭的空气

A、体积不变,压强变小

B、体积变小,压强变大

C、体积不变,压强变大

D、体积变小,压强变小

即时应用

如图所示,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沿直线变化到状态b,在此过程中,其压强()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始终不变

D.先增大后减小

【例题4】气体内能是所有气体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其大小与气体的状态有关,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与分子势能分别取决于气体的()

A.温度和体积B.体积和压强

C.温度和压强D.压强和温度

【例题5】(双选)下列有关物体内能改变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

B.外界对物体传递热量,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

C.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可能增加

D.物体向外界放热,物体的内能可能增加

即时应用1

内燃机做功冲程使高温高压气体在极短时间内膨胀推动活塞对外做功,若把气体看作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则

A.气体温度上升B.气体分子动能不变

C.气体内能增加D.气体内能减少

即时应用2

2011·高考广东卷)如图为某种椅子与其升降部分的结构示意图,M、N两筒间密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M可沿N的内壁上下滑动,设筒内气体不与外界发生热交换,在M向下滑动的过程中()

A.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大

B.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减小

C.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内能增大

D.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内能减小

【例题6】(双选)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自然界进行的一切宏观过程都是可逆的

B.自然界进行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是不可逆的

C.热量不可能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D.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是可能的,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完全变成功也是可能的

专题二近代物理

电效应现象, 实验装置,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总结出四个规律:

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

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极限频率

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

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③入射光照到金属上时,光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

④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光强度由光子数目决定)

七色光的频率高低关系:红光频率低,紫光频率高

原子结构(三个模型)

1.汤姆生模型(枣糕模型)汤姆生发现电子,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有复杂结构。从而打开原子的大门.

2.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行星式模型)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现象,从而总结出核式结构学说

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

由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数据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是10-15m。

3.玻尔模型(引入量子理论,量子化就是不连续性,整数n 叫量子数) 三条假设

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称为定态),电子虽然绕核运转,但不会向外辐

射能量. 。(本假设是针对原子稳定性提出的)

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其能量由两定

态的能量差决定。hν =E m -E n ) (本假设针对线状谱提出)

能量和轨道量子化--定态不连续,能量和轨道也不连续;(即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不

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分布也是不连续的) (针对原子核式模型提出,是能级假设的补充)

玻尔理论的局限性。由于引进了量子理论(轨道量子化和能量量子化),玻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光谱的规律。但由于它保留了过多的经典物理理论(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力、库仑力等),所以在解释其他原子的光谱上都遇到很大的困难。

氢原子的激发态和基态的能量(最小)的关系是:E n =E 1/n 2, 其中E 1=-13.6eV , (大量)处于n 激发态原子跃迁到基态时的所有辐射方式共有2

n C =n (n -1)/2种

氢原子由高能级到低能级时,动能增加,势能降低,且势能的降低量是动能增加量的2倍,故总能量(负值)降低。 光子的发射与吸收(跃迁条件):

原子发生定态跃迁时,要辐射(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 hν =E m -E n

⑵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可能是吸收光子, 也可能是由于碰撞(用加热的方法,使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相互碰撞可以传递能量)。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只能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

而从某一能级到被电离可以吸收能量大于或等于电离能的任何频率的光子。(如在基态,可以吸收E ≥13.6eV 的任何光子,所吸收的能量除用于电离外,都转化为电离出去的电子的动能)。

天然放射现象

1.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也有复杂结构。

3.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叫半衰期。(对大量原子核的统计规

律)计算式为:T

t

t N N ??

? ??=210N

半衰期(由核内部本身的因素决定,与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4.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⑴利用其射线:α射线电离性强,用于使空气电离,将静电泄出,从而消除有害静电。γ射线贯穿性强,可用于金属探伤,也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各种射线均可使DNA 发生突变,可用于

生物工程,基因工程。

⑵作为示踪原子。用于研究农作物化肥需求情况,诊断甲状腺疾病的类型,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其功能。

⑶进行考古研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碳14,判定出土木质文物的产生年代。

一般都使用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同位素(种类齐全,各种元素都有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同位。半衰期短,废料容易处理。可制成各种形状,强度容易控制)。

四种核反应类型

⑴衰变: α衰变:e

4

22349023892H Th U +→ β衰变:

e Pa Th 0

123491234

90-+→

γ衰变:原子核处于较高能级,辐射光子后跃迁到低能级。 (2)重核的裂变:

n 3Kr Ba n U 109236141561023592

++→+ 原子弹

在一定条件下(超过临界体积),裂变反应会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这就是链式反应。

(3)轻核的聚变:2341

1120H H He n +→+(需要几百万度高温,所以又叫热核反应) 氢弹

(4)人工转变:

H O He N 1

117842147+→+(发现质子的核反应)(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 n C He Be 101264294+→+(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查德威克)钋产生的α射线轰击铍

n P He Al 103015422713

+→+

(人工制造放射性同位素) 正电子的发现(居里夫妇)α粒子轰击铝箔

所有核反应的反应前后都遵守: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注意:质量并

不守恒。)

质量亏损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2

mc E ?=?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在原子核中:

质子数等于电荷数 核子数等于质量数

中子数等于质量数减电荷数 结合能:因为几个粒子单独的质量和要比他们结合成复合粒子的质量要大,亏损的那一部分质量以能量的形式释放出去,那部分能量就叫结合能,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固 核能:核子结合成的子核或将原子核分解为核子时,都要放出或吸收能量,称为核能。 释放核能的途径——裂变和聚变

【例题1】在光电效应实验中,用频率为ν的光照射光电管阴极,发生了光电效应,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 .增大入射光的强度,光电流增大 B. 减小入射光的强度,光电效应现象消失 C. 改变频率小于ν的光照射,一定不发生光电效应

e

Si P 0

1301430

15

+→A Z

X

D .改变频率大于ν的光照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变大

即时应用

((单选)(2013·华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现有a 、b 、c 三种单色光,其波长关系为λa >λb

>λc .用b 光照射某种金属时,恰好能发生光电效应.若分别用a 光和c 光照射该金属,则( )

A .a 光照射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B .c 光照射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C .a 光照射时,释放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最大

D .c 光照射时,释放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最小

【例题2】如图所示为氢原子能级示意图,现有大量的氢原子处于n =4的激发态,当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若干不同频率的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些氢原子总共可辐射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 B .由n =2能级跃迁到n =1能级产生的光频率最小 C .由n =4能级跃迁到n =1能级过程中原子的能量在增加

D .用n =2能级跃迁到n =1能级辐射出的光照射逸出功为6.34eV 的金属铂能发生光电效应

【例题3】238 92U 放射性衰变有多种可能途径,其中一种途径是先变成210 83Bi ,而210

83Bi 可以经一次衰变变成210 a X(X 代表某种元素),也可以经过一次衰变变成 b 81Ti ,210

a X 和

b 81Ti 最后都变成206 82Pb ,衰变路径如图所示,则图中

A .a =82,b =211

B .①是β衰变,②是α衰变

C .①是α衰变,②是β衰变

D . b 81Ti 经过一次α衰变变成206

82Pb

①________是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________是研究原子弹的基本核反应方程,________是研究氢弹的基本核反应方程. ②求B 中X 的质量数和中子数.

E n /eV

0 -0.85 -1.51 -3.4 -13.6

n 1

2 3 4 ∞

【例题4】 (1)表示放射性元素碘

131(131 53I)β衰变的方程是( ) A.131 53I ―→127 51Sb +42He B.131 53I ―→131 54Xe + 0-1e C.131 53I ―→130 53I +10n D.131 53I ―→130 52Te +11H (2)现有四个核反应: A.21H +31H →42He +10n B.235 92U +10n →X +8936Kr +310n C.2411Na →2412Mg + 0-1e D.42He +94Be →12 6C +10n

【高考真题】 1、(09年广东).硅光电池是利用光电效应原理制成的器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硅光电池是把光能转变为电能的一种装置 B .硅光电池中吸收了光子能量的电子都能逸出

C .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

D .任意频率的光照射到硅光电池上都能产生光电效应 2、(11年广东 双选)18.光电效应实验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光照时间越长光电流越大 B.入射光足够强就可以有光电流 C.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

D.入射光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子 3、(08年广东 双选)有关氢原子光谱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氢原子的发射光谱是连续谱

B .氢原子光谱说明氢原子只发出特定频率的光

C .氢原子光谱说明氢原子能级是分立的

D .氢原子光谱的频率与氢原子能级的能量差无关 4、(10年广东 双选)关于核衰变和核反应的类型,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 .

238

234492

902U Th He →

+是α衰变 B .14

4171

7281N He O H +→+是β衰变

C .23411120H H He n +→+是轻核聚变

D .82

820

3436

12Se Kr e -→

+是重核裂变

5、(2012广东,双选)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核能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途径之一,下列释放核能的反应方程,表述正确的有( ) A .n He H H 1

04

22

13

1+→+是核聚变反应 B .n He H H 1

04

22

13

1+→+是β衰变 C .n Kr Ba n U 1089

36144561023592

3++→+是核裂变反应 D .

n Sr Xe n U 109438140541023592

2++→+是α衰变 6、(13年广东双选)17.轴核裂变是核电站核能的重要来源,其一种裂变反应是

n Kr Ba n U 1089

3614456

10235

92

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上述裂变反应中伴随着中子放出 B .铀块体积对链式反应的发生影响

C.铀核的链式反应可人工控制(如核电站、核潜艇等)

D.铀核的半衰期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

7、(09年广东)科学家发现在月球上含有丰富的3

2He (氦3),它是一种高效、清洁、安全的核聚变燃料,其参与的一种核聚变反应的方程式为3

2He +3

2He →1

1

2H +42He ,关于3

2He

聚变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聚变反应不会释放能量

B.聚变反应产生了新的原子核

C .聚变反应没有质量亏损 D.目前核电站都采用3

2He 聚变反应发电 【14年一模二模试题】

1.(茂名一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度越高,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越长 B .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内部具有复杂结构

C .卢瑟福首先发现中子

D .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过程都有质量亏损,都向外界放出核能 2.(深圳一模)关于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爱因斯坦用光子说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B.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极限频率就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C.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D.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成正比

3.(江门一模)汞原子的能级如图,现一束单色光照射到大量处于基态的汞原子,汞原子只发出三种不同频率的单色光.关于入射光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等于4.9 eV B .等于7.7 eV C .等于8.8 eV D .大于或等于10.4 eV

4.(揭阳一模)核反应方程式 23592U + 10n →14156Ba + 9236Kr +k X ,式子中

A .X 为质子,k =3

B .X 为质子,k =4

C .X 为中子,k =3

D .X 为中子,k =4 5.(汕头一模)热核反应方程:17.6MeV X He H H 4

23121++→+,其中X 表示某种粒子,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X 是质子

B .该反应需要吸收17.6MeV 的能量才能发生

C .平均每个核子能释放3MeV 以上能量

D .)()(X He H H 42

31

21

m m m m +>+

6.(江门一模)典型的铀核裂变是生成钡和氪,同时放出x 个中子:

n x Kr Ba n U 108936144561023592

++→+,铀235质量为m 1,中子质量为m 2,钡144质量为m 3,氪89

的质量为m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核反应类型属于人工转变

B .该反应放出能量24321)(c m m xm m ---

C .x 的值是3

D .该核反应比聚变反应对环境的污染较少

7.(广一模)用某色光照射金属表面时,有光电子从金属表面飞出,如果改用频率更大的光照射该金属表面,则

A .金属的逸出功增大

B .金属的逸出功减小

C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增大

D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变

8.(广一模)如图是氢原子从n=3、4、5、6能级跃迁到n=2能级时辐射的四条光谱线,其中频率最大的是 A .H α B .H β C .H γ

D .H δ 9.(茂名二模 双选)从一个小孔射α、β、γ三种射线沿同一直线进入同一匀强磁场或匀强电场,这三种射线在场内的径迹情况有可能是

H βH δH γH

A .三条重合

B .两条垂合

C .三条分开

D .α与β的径迹一定分开

10. (深圳二模双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方程式

He Th U 4

22349023892

+→是重核裂变反应方程

B .方程式γ+→+He H H 4

22111是轻核聚变反应方程

C .氢原子光谱是分立的

D .氢原子从某激发态跃迁至基态要吸收特定频率的光子 11.(肇庆二模 双选)人们发现,不同的原子核,其核子的平均质量(原子核的质量除以核子数)与原子序数有如右图所示的关系。下列关于原子

结构和核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核d 和e 聚变成原子核f 时会有质量亏损,要吸收能量

B. 原子核a 裂变成原子核b 和c 时会有质量亏损,要放出能量

C. 已知原子核a 裂变成原子核b 和c 时放出的γ射线能使某金 属板逸出光电子,若增加γ射线强度,则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 动能增大

D. 在核反应堆的铀棒之间插入镉棒是为了控制核反应速度

12.(潮州二模 双选)如图所示为氢原子能级示意图,现有大量的氢原子处于n =4的激发态,当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若干不同频率的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些氢原子总共可辐射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 B .由n =2能级跃迁到n =1能级产生的光频率最小 C .由n =4能级跃迁到n =1能级过程中原子的能量在增加 D .用n =2能级跃迁到n =1能级辐射出的光照射逸出功为6.34eV 的金属铂能发生光电效应

13、(佛山二模 双选)放射性元素Th 234

90

的衰变方程为X Pa Th +→234

9123490,下列相关表述正确

的是

A .该衰变是β衰变

B .X 是由Th 原子释放的核外电子

C .加压或加温不能改变其衰变的快慢

D .Th 发生衰变时原子核要吸收能量

14、(广州二模 双选)He Th U U 42234902389223892+→的衰变方程为,,其衰变曲线如图,T 为半衰

期,则

核子平均质量 O

原子序数Z Fe

a

b

c

d e f

E n /eV

0 -0.85 -1.51 -3.4 -13.6

n 1

2 3 4 ∞

15.(揭阳二模双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色光照射在某金属表面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是由于该色光波长太长

B.太阳上进行的核反应方程是:

n

Kr

Ba

n

U1

92

35

141

55

1

235

92

3

+

+

+

C.大量处于n=4能量轨道的氢原子,可能发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

D. 在可见光中,红光光子能量最大

16.(湛江二模双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液体容易流动说明液体分子之间不存在作用力

B、荷叶上的小水珠呈球形是由于水珠液面存在表面张力的缘故

C、质量一定的理想气体,压强不变时,温度升高,体积减小

D、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对外做功 300J,同时吸收 200J 热量,则这气体温度降

低,内能减小 100J

中考复习热学专题(最新整理)

第 1 页 共 4 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热学(一) 第一部分:热现象 物态变化 【知识结构】 定义:表示物体的 程度 0度 温度 规定 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份为1℃ 将___的温度定为100度 原理:根据液体的____性质 (若液体受冷凝固后将不能使用) 使用前:要观察___和___值 使用 测量工具:___ 使用时:(1)玻璃泡要 待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 器__和__,(2)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仍要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___相平。 熔化:物质从 态变成 态; 热 凝固:物质从 态变成 态; 热 汽化:物质从 态变成 态; 热 液化:物质从 态变成 态; 热 升华:物质从 态直接变成 态; 热 凝华:物质从 态直接变成 态 热。 熔点和凝固点: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熔化和凝固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__体具有一定的熔点,__体没有一定的 熔点 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不断吸热; 特点:温度__, 需 热 物态变化 蒸发 因吸热而具有致冷作用 汽化两种方式 条件: (1)达到沸点 汽化和液化 沸腾 (2)不断吸热 特点:温度不变,但仍需吸热 液化的两种方法:__和__例子:(1)剥开冰棍冒出的“白气” (2)液化石油气 升华和凝华 常见例子:(1)在北方冬天里冰冻的衣服干了(升华) (2)用“干冰”保鲜、人工降雨(升华) (3)冬天早晨瓦上的霜或下的雪(凝华) ▲注:早晨的雾、露(液化) 【典例分析】 例1、如图1所示四种测量水温的方法,其中正确的为( ) 例3、松香在熔化过程中( ) (A)温度不变,放出热量 (B)温度不变,吸收热量 (C)温度升高,吸收热量 (D)温度降低,放出热量 例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 (2003.2) A 、烧开水时壶嘴冒“白气” B 、洗热水澡时,浴室内的镜变模糊 C 、清晨,草木上挂着露珠 D 、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 例5.烧开水时,会冒出很多“白气”,这是由汽化出来的水蒸气____而成的;在南方春夏之交的“回南”天里,地板常“冒汗”,即出现许多水珠,这是一种____现象。 【中考热身】 1、要使水的沸点超过100℃,要(2002.11,0.71) A 、将水量减少写 B 、给容器加密封盖 C 、将火烧旺些 D 、将容器移到高山上加热 2、高压锅能很快煮熟饭菜,最主要的原因是(2000.5,0.70) A 、密封性好,减少了热损失 B 、增大压强,提高了沸腾温度 C 、增大压强,降低了沸腾温度 D 、传热快,缩短了沸腾时间 3、在寒冷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地呼出“白气”,这是属于下列哪一种现象? A 、汽化 B 、液化 C 、升华 D 、凝华 (1998.4,0.62) 4、用铁锅能熔化锡,而不能用锡锅熔化铁,这是因为(2002.6,0.88) A 、铁的密度比锡小 B 、铁比锡硬 C 、铁传热比锡快 D 、铁的熔点比锡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003.13,0.46) A 、温度达到100oC 水才能沸腾 B 、冰吸收了热量不一定熔化 C 、汽化只能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D 、温度达到熔点时晶体一定熔化 6.烧开水时壶口要冒出“白气”,“白气”的构成是( ) A .水蒸气 B .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C .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D .小水珠和小冰晶的混合体 7. 下列事例中的物态变化过程,放热的是 A .用电吹风吹干头发 B .晒小麦 C .衣箱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D .“霜”的形成 8.冰块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 ;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 (选 填“升高”、“不变”、“降低”或“可能升高”)。 9.小文在做“开水煮白菜”这道菜的过程中,有以下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A .放一点盐,汤就有了咸味,说明分子只在液体中运动 B .菜做好起锅时,清香扑鼻,说明分子只在高温下运动 C .白菜的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实现 D .白菜的内能增加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实现

(完整word版)初中物理热学专题训练试题(完整版)

初中物理热学专题训练试题 1:炒菜时,碘盐不宜与油同时加热.这是因为碘在高温下很容易() A.凝华 B.汽化 C.升华D.熔化 2:我国幅员辽阔,相同纬度上内陆地区的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其主要原因是()A.地势的高低不同 B.水和陆地的比热容不同 C.日照的时间不同D.离太阳的远近不同 3:下列现象属于液化的是() A、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会“冒汗” B、寒冷的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C、盘子里的水,过一段时间会变少 D、杯子中的冰块,过一段时间也会变成水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萝卜放在泡菜坛里会变咸,这个现象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B两块表面干净铅块压紧后会结合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C锯木头时锯条会发热是通过热传递使锯条的内能发生了改变 D、太阳能热水器是通过做功把光能转化为内能的 5:一箱汽油用掉一半后,关于它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它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B、它的比热容变为原来的一半 C、它的热值变为原来的一半 D、它的质量变为原来的一半 6: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C、0℃的冰块,内能一定为零 D、温度相同的两物体间不会发生热传递 7(简答)有些宾馆、饭店的洗手间里装有感应式热风干手器,洗手后把手放在它的下方,热烘烘的气体就会吹出来,一会儿手就被烘干了.它能很快把手烘干的理由是: 8:在下列过程中,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钻木取火 B. 用锯锯木板,锯条发热 C. 用热水袋取暖 D. 两手互相搓搓,觉得暖和 9: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吸热过程的是() A. 春天来到,积雪熔化 B. 夏天的清晨,草地上出现露珠 C. 秋天的早晨,出现大雾 D. 初冬的清晨,地面上出现白霜 10: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快的是() A. 给盛有水的杯子加盖 B. 把新鲜的蔬菜装入塑料袋中 C. 把湿衣服放在通风的地方 D把蔬菜用保鲜膜包好后放入冰箱 11::物态变化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关于这些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要吸收热量 B.夏天用干冰给运输中的食品降温,这是应用干冰熔化吸热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这是液化现象要吸收热量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白的一层霜,这是凝华现象 12: 关于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过程有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在做功冲程中,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②在做功冲程中,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③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外做功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点火方式相同 A.只有②③ B.只有①③ C.只有②④ D.只有 ②③④ 13: 木炭的热值是,完全燃烧500g木炭,能放出____________J的热量。做饭时,厨 房里弥漫着饭菜的香味,这是____________现象。 14.汽车急刹车时轮胎与地面摩擦常有冒烟现象,在此过程中_____能转化成___能。 15.甲乙两物体他们升高的温度之比是2:1,吸收的热量之比是4:1,若它们是用同 种材料制成,则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是________。 16.把手放进冰水混合物中,手接触到冰时总感觉到比水凉,是因为______________。 17.对于某些高烧的病人,有时医生要在病人身上涂擦酒精,这是利用酒精___________ 时,要向人体_______的道理。 18.吸烟有害健康,在空气不流动的房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间都弥漫着 烟味,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所以为了保护环境,为了你和他人的健 康,请不要吸烟。 19.在我国实施的“西气东输”工程中,西部的优质天然气被输送到缺乏能源的东部 地区,天然气与煤相比,从热学的角度分析它的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____;从环保 角度分析它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写出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 (1)深秋,夜间下霜:_______; (2)潮湿的天气,自来水管“出汗”________; (3)出炉的钢水变成钢锭:_________; (4)日光灯管用久两端变黑______________。 21.木炭的热值是3.4×107J/kg,6kg木炭完全燃烧可放出____________的热量。若 炉中的木炭只剩下0.1kg,它的热值是_______________。 22.一杯水将其到掉一半,则他的比热容__________________。 23.据报载,阿根廷科技人员发明了一项果蔬脱水新方法──升华脱水法。其原理很 简单:先将水果蔬菜冷冻后,放进低压的环境中,使冰直接从固态变为_______态。 24.火药在子弹壳里燃烧生成的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出弹头后温度______,这是用 ________方法使燃气内能_________,将燃气的一部分内能转化为弹头的_____能。 24.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写出实验过程和观 察到的现象。 25.某校师生在学习了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以后,组织兴趣小组调查学校几种炉灶的能 量利用效率。他们发现学校的一个老式锅炉烧水时,经常冒出大量的黑烟,且烧水时 锅炉周围的温度很高,锅炉的效率很低。 (1)请你根据调查中发现的现象分析此锅炉效率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要减少烟气带走的热量,可以采用什么办法? 26.物理兴趣小组设计一个实验:用500克20度的水放入烧杯中,用煤油炉给烧杯中 的水加热,并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当水温升至80度时,消耗10克煤油。 (1)计算水吸收了多少热量? (2)能用水吸收的热量来计算煤油的热值吗?说明理由。 28.有两位同学制作了一台简易太阳能热水器。在夏天,这台热水器可将60kg水的温 度由20°C升高至70°C,如果由电热水器产生这些热量,则要消耗多少kW。h的电 能? 29.用煤气灶既方便又环保。一般的煤气灶正常工作时,15分钟可使4千克、23℃ 的水沸腾,该城市水的沸点为93℃。求: (1)水吸收的热量; (2)若煤气灶放出的热量65%被水吸收,煤气灶实际放出的热量。

专题一专题二热学原子物理

专题一热学

液体表面张力的日常实例:吹泡泡,小昆虫在水面,荷叶上的水珠、不粘锅等

M N 4图铅柱钩码3 图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基本区别是是否有一定的熔点。 晶体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和规则的外形特征。 晶体有:石英、食盐、萘,冰,各种金属、石墨,金刚石 非晶体:玻璃、沥青、石蜡、橡胶、松香 【高考真题】1、(10年广东)如图是密闭的气缸,外力推动活塞P 压缩气体,对缸内气体做功800J ,同时气体向外界放热200J ,缸内气体的 A .温度升高,内能增加600J B .温度升高,内能减少200J C .温度降低,内能增加600J D .温度降低,内能减少200J 2、(11年广东)如图3所示,两个接触面平滑的铅柱压紧后悬挂起来,下面的铅柱不脱落,主要原因是 A.铅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 B.铅柱受到大气压力作用 C.铅柱间存在万有引力作用 D.铅柱间存在分子引力作用 3、(11年广东)图4为某种椅子与其升降部分的结构示意图,M 、N 两筒间密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M 可沿N 的内壁上下滑动,设筒内气体不与外界发生热交换,在M 向下滑动的过程中 A.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大 B.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减小 C.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内能增大 D.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内能减小 4、(12年广东)清晨 ,草叶上的露珠是由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德水珠 ,这一物理过程中,水分子间的 A 引力消失 ,斥力增大 B 斥力消失,引力增大 C 引力、斥力都减小 D 引力、斥力都增大 5、(12年广东).景颇族的祖先发明的点火器如图1所示,用牛角做套筒,木质推杆前端粘着艾绒。猛推推杆,艾绒即可点燃,对同内封闭的气体,再次压缩过程中 A.气体温度升高,压强不变 B.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变大 C.气体对外界做正功,其体内能增加 D.外界对气体做正功,气体内能减少 6、(13年广东 双选)图6为某同学设计的喷水装置,内部装有2L 水,上部密封1atm 的空气0.5L ,保持阀门关闭,再充入1atm 的空气0.1L ,设在所有过程中空气可看作理想气体,且温度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充气后,密封气体压强增加 B.充气后,密封气体的分子平均动能增加 C.打开阀门后,密封气体对外界做正功 D.打开阀门后,不再充气也能把水喷光 7、(10年广东)如图所示,某种自动洗衣机进水时,与洗衣缸相连的细管中会封闭一定质量的空气,通过压力传感器感知管中的空气压力,从而控制进水量。设温度不变,洗衣缸内水位升高,则细管中被封闭的空气

专题06+原子与原子物理之多项选择题

新题型2 原子与原子物理之多项选择题 (2016·天津卷)物理学家通过对实验的深入观察和研究,获得正确的科学认知,推动物理学的发展。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A.赫兹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的电磁理论 B.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14 7N获得反冲核17 8 O,发现了中子 C.贝克勒尔发现的天然放射性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结构D.卢瑟福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A .爱因斯坦在光的粒子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光电效应方程 B .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只具有能量,不具有动量 C .玻尔的原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D .德布罗意指出微观粒子的动量越大,其对应的波长就越长 2.现用某一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实验,当用某一频率的光入射时,有光电流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保持入射光的频率不变,入射光的光强变大,饱和光电流变大 B .入射光的频率变高,饱和光电流变大 C .入射光的频率变高,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变大学,科。网、 D .保持入射光的光强不变,不断减小入射光的频率,始终有光电流产生 3.一静止的铝原子核2713Al 俘获一速度为71.010?m/s 的质子p 后,变为处于激发态的硅原子核28* 14Si ,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核反应方程为2728*1314p Al Si +→ B .核反应方程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 C .核反应过程中系统能量不守恒 D .核反应前后核子数相等,所以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反应物的质量之和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在增加,同时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B .在康普顿效应中,当入射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把一部分动量转移给电子,因此光子散射后 波长变短 C .放射性元素原子核的半衰期长短与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有关 D .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变为质子时所产生的 5.以下是有关近代物理内容的若干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 .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改用波长较长的光照射该金属可能 B .氡222的半衰期为3.8天,则质量为4 g 的氡222经过7.6天还剩下1 g 的氡222 C .玻尔理论解释了氢原子发射出来的光子其谱线为什么是不连续的 D .重核裂变为几个中等质量的核,其平均核子质量会增加 6.氢原子的能级如图所示,现有处于4n =能级的大量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些氢原子可能发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 B .已知钾的逸出功为2.22eV ,则从3n =能级跃迁到2n =能级释放的光子可 以从金属钾的表面打出光电子 C .氢原子从2n =能级跃迁到1n =能级释放的光子能量最小 D .氢原子由4n =能级跃迁到3n =能级时,氢原子能量减小,电子动能增加

光学、热学、原子物理实验大全

光学、热学、原子物理实验大全 几何光学 1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 1、镜面反射、漫反射 实验仪器:光具盘(J2501)、电源 教师操作:将圆形光盘卡紧在矩形光盘上,分别将平面镜、漫反射镜片用指旋螺钉紧固在圆形光盘上,旋转圆形光盘,使镜面与入射光线成一定角度,观察反射光线。 2、平面镜成像 实验仪器:平面玻璃、蜡烛两只(完全相同)、火柴、大白纸一张(8开或更大一些)、直角三角板、铅笔 教师操作:在白纸中央用直尺画一条直线,然后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直线的一侧点一个点A ,将平面玻璃垂直于纸面且与纸上直线重合放置,将一支蜡烛点燃竖直放在A 处,在A 点这侧看点燃蜡烛的像.将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直线(平面玻璃)的另一侧,缓慢移动直至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好像未点燃蜡烛也燃烧起来一样.在纸上记下未点燃蜡烛的位置.在同学们都看清楚的前提下,将点燃的蜡烛熄灭.让同学讨论看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由物发出(或反射)的光线经光具作用为会聚的光线(或发散的光线)所形成的跟原物“相似”的图景。这里的“相似”一词与数学的相似含义不完全相同,数学中的相似是指对应处成相同的比例,而这里的“相似”有时不同对应处比例不同。例如哈哈镜中人的像与人相比相差很大,但仍认为是人的像。 (2)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可用眼直接观察,可在光屏上显示,具有能量到达的地方。 (3)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而形成,不可在光屏上显示,只能用眼睛直接观察。 2 光的折射、全反射、色散 1、插针法测定玻璃砖的折射率(学生实验) 实验仪器:方木板、白纸、直别针、玻璃砖、刻度尺、铅笔、量角器、图钉 实验目的:应用折射定律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加深对折射定律的理解。 实验原理:光线射向底面平行的玻璃砖后将在玻璃砖内发生偏转,而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由插针法可以确定入射光线与出射光线的路径,而由光线在玻璃砖底面上的入射点和出射点可以确定光线在玻璃砖内的传播路径,从而能测出光线射向玻璃砖的入射角i 和在玻璃砖内的折射角i ′,由n =sini sini ′ 即 能求出玻璃的折射率。 学生操作: (1)将一张八开的白纸,平铺在绘图板上,用图钉固定,玻璃砖平放在纸中央。取一枚直别针,紧贴玻璃砖上底面AE 的中点附近,垂直插牢在图板上。插针点为O 点,取第二枚直别针,垂直插在O 点左上方的O 1点。实验者的眼睛在玻璃砖下底面CD 的下方,沿水平方向透过玻璃砖观察插在O 、O 1点处的直别针,移动观察位置,使两枚直别针位于一直线上。然后在玻 璃砖下底面CD 的下方,沿着O 1O 的方向再在点O 2、O 3处插两枚直别针,观察者应看到插在O 1、O 、O 2、O 3的四枚直别针在一直线上。

高中物理之热学专题复习与练习

高中物理之热学专题复 习与练习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七章热学 一、主要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微观的分子动理论部分,一是宏观的气体状态变化规律。其中分子动理论部分包括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和物体的内能等概念,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变化规律、物体内能变化的规律、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等基本规律;气体状态变化规律中包括热力学温度、理想气体和气体状态参量等有关的概念,以及理想气体的等温、等容、等压过程的特点及规律(包括公式和图象两种描述方法)。 二、基本方法 本章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是理想化的模型方法,其中在分子动理论中将微观分子的形状视为理想的球体,这是通过阿伏伽德罗常数对微观量进行估算的基础;在气体状态变化规律中,将实际中的气体视为分子没有实际体积且不存在相互作用力的理想气体,从而使气体状态变化的规律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得以大大的简化。 三、错解分析 在本章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较为抽象的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变化规律理解不到位,导致这些微观量及规律与宏观的温度、物体的体积之间关系不能建立起正确的关系。对于宏观的气体状态的分析,学生的问题通常表现在对气体压强的分析与计算方面存在着困难,由此导致对气体状态规律应用出现错误;另外,本章中涉及到用图象法描述气体状态变化规律,对于p—V,p—T,V—T图的理解,一些学生只观注图象的形状,不能很好地理解图象上的点、线、斜率等的物理意义,因此造成从图象上分析气体温度变化(内能变化)、体积变化(做功情况)时出现错误,从而导致利用图像分析气体内能变化等问题时的困难。 例1 设一氢气球可以自由膨胀以保持球内外的压强相等,则随着气球的不断升高,因大气压强随高度而减小,气球将不断膨胀。如果氢气和大气皆可视为理想气体,大气的温度、平均摩尔质量以及重力和速度随高度变化皆可忽略,则氢所球在上升过程中所受的浮力将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 【错解】错解一:因为气球上升时体积膨胀,所以浮力变大。 错解二:因为高空空气稀薄,所以浮力减小。

(完整)热学计算题专题复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热学专题复习二 1、(10分)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固定两个完全相同导热性能良好的足够长的气缸,两气缸内各有一个用轻杆相连接的活塞,活塞和气缸封闭着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活塞到气缸底部的距离均为d, p,现锁定两个活塞,使右侧气缸与一个恒温热活塞与气缸之间无摩擦,轻杆无压力,大气压强为 源接触,使右侧气体的热力学温度升高为原来的2倍,求: (i) 若右侧气缸的温度升高后,右侧气缸内的气体压强变为 多大。 (ii)若保证右侧气缸与上述恒温热源的接触,解除两侧活塞 的锁定,求稳定后活塞向左移动的距离。 2、(9分) 如图所示的玻璃管ABCDE,CD部分水平,其余部分竖直(B端弯曲部分长度可忽略),玻璃管截面半径相比其长度可忽略,CD内有一段水银柱,初始时数据如图,环境温度是300K,大气压是75cmHg。现保持CD水平,将玻璃管A端缓慢竖直向下插入大水银槽中,当水平段水银柱刚好全部进入DE竖直管内时,保持玻璃管静止不动。问: (i)玻璃管A端插入大水银槽中的深度是多少?(即水银面到管口A 的竖直距离)? (ii)当管内气体温度缓慢降低到多少K时,DE中的水银柱刚好回到 CD水平管中? 3、(9分)如图所示除气缸右壁外其余部分均绝热,轻活塞K与气缸壁接触光滑,K把密闭气缸分隔成体积相等的两部分,分别装有质量、温度均相同的同种气体a和b,原来a、b两部分气体的压强为p0、温度为27 ℃、体积均为V。现使气体a温度保持27℃不变,气体b温度降到-48℃,两部分气体始终可视为理想气体,待活塞重新稳定后,求:最终气体a的压强p、体积V a。

4. (10分)如下图所示,一个上下都与大气相通的直圆筒,内部横截面的面积S=0.01m2,中间用两个活塞A与B封住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A、B都可沿圆筒无摩擦地上、下滑动,但不漏气,A的质量可不计、B的质量为M,并与一劲度系数k=5×103N/m的较长的弹簧相连。已知大气压强p0=1×105Pa,平衡时两活塞间的距离l0=0.6m。现用力压A,使之缓慢向下移动一定距 离后保持平衡。此时,用于压A的力F=5×102N。假定气体温度保持不变, 求: (1)此时两活塞间的距离。 (2)活塞A向下移的距离。 (3)大气压对活塞A和活塞B做的总功。 5 (9分)如图所示是小明自制的简易温度计。在空玻璃瓶内插入一根两端开口、内横截面积为0.4cm2的玻璃管,玻璃瓶与玻璃管接口处用蜡密封,整个装置水平放置。玻璃管内有一段长度可忽略不计的水银柱,当大气压为1.0×105P a、气温为7℃时,水银柱 刚好位于瓶口位置,此时封闭气体体积为480cm3,瓶口外 玻璃管有效长度为48cm。求 ①此温度计能测量的最高气温; ②当气温从7℃缓慢上升到最高气温过程中,密封气体吸收的热量为3J,则在这一过程中密封气体的内能变化了多少。

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练习之热学含答案及解析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作用力 B. 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单位时间作用在器壁上的平均冲量 C. 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少,气体的压强一定减小 D. 单位面积的气体分子数增加,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 2.为研究影响家用保温瓶保温效果的因素,某同学在保温瓶中灌入热水,现测量初始水温,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测量末态水温。改变实验条件, 先后共做了6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下列眼镜方案中符合控制变量方法的是 A .若研究瓶内水量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1、3、5次实验数据 B .若研究瓶内水量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2、4、6次实验数据 C .若研究初始水温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1、2、3次实验数据 D .若研究保温时间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4、5、6次实验数据 3.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活塞将一定质量的气体封闭在气缸内,活塞与气缸之间无摩擦。a 态是气缸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气体达到的平衡状态,b 态是气缸从容器中移出后,在室温(270C )中达到的平衡状态。气体从a 态变化到b 态的过程中大气压强保持不变。若忽略气体分子之间的势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与b 态相比,a 态的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撞击活塞的个数较多 B 、与a 态相比,b 态的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对活塞的冲量较大 C 、在相同时间内,a 、b 两态的气体分子对活塞的冲量相等 D 、从a 态到b 态,气体的内能增加,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对外界释放了热量

4.如图,水平放置的密封气缸内的气体被一竖直隔板分隔为左右两部分,隔板可在气缸内无摩擦滑动,右侧气体内有一电热丝。气缸壁和隔板均绝热。初始时隔板静止,左右两边气体温度相等。现给电热丝提供一微弱电流,通电一段时间后切断电源。当缸内气体再次达到平衡时,与初始状态相比 A .右边气体温度升高,左边气体温度不变 B .左右两边气体温度都升高 C .左边气体压强增大 D .右边气体内能的增加量等于电热丝放出的热量 5.做布朗运动实验,得到某个观测记录如图。图中记录的是 A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情况 B .某个微粒做布朗运动的轨迹 C .某个微粒做布朗运动的速度——时间图线 D .按等时间间隔依次记录的某个运动微粒位置的连线 6.气体内能是所有气体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其大小与气体的状态有关,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与分子间势能分别取决于气体的 A .温度和体积 B .体积和压强 C .温度和压强 D .压强和温度 7.如图为竖直放置的上细下粗的密闭细管,水银柱将气体分隔成A 、B 两部分,初始温度相同。使A 、B 升高相同温度达到稳定后,体积变化量为?V A 、?V B ,压强变化量为?p A 、 ?p B ,对液面压力的变化量为?F A 、?F B ,则 A .水银柱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B .?V A <?V B C .?p A >?p B D .?F A =?F B 8.温度计是生活、生产中常用的测温装置。 右图为一个简易温度计,一根装有一小段有色水柱的细玻璃管穿过橡 皮塞插入烧瓶内,封闭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时,水 柱位置将上下变化。已知A 、D 间的测量范围为2080C C ??,A 、D 间刻度均匀分布。由图可知,A 、D 及有色水柱下端所示温度分别为 A.20C ?、80C ?、64C ? B.20C ?、80C ?、68C ? C.80C ?、20C ?、32C ? D.80C ?、20C ?、34C ?

11高考光学原子物理专题

一、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推断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是:①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②极少数α粒子则发生了较大的偏转甚至返回.注意,核式结构并没有指出原子核的组成. 二、波尔原子模型 玻尔理论的主要内容: 1.“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电子虽做变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电磁波,这样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定态. 定态假设实际上只是给经典的电磁理论限制了适用范围:原子中的电子绕核转动处于定态时不受该理论的制约. 2.“跃迁假设”:电子绕核转动处于定态时不辐射电磁波,但电子在两个不同定态间发生跃迁时,却要辐射(吸收)电磁波(光子),其频率由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值决定hν=E m -E n . 3.“能量量子化假设”和“轨道量子化假设”:由于能量状态的不连续,因此电子绕核转动的轨道半径也不能任意取值. 三、原子核的衰变及三种射线的性质 1.α衰变与β衰变方程 α衰变:X A Z →42Y A Z --+42He β衰变:X A Z →1Y A Z ++01e - 2.α和β衰变次数的确定方法 先由质量数确定α衰变的次数,再由核电荷数守恒确定β衰变的次数. 3.半衰期(T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 4.特征:只由核本身的因素所决定,而与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无关. 5.规律:N =N 01()2 t T . 6.三种射线 射线 α射线 β射线 γ射线 物质微粒 氦核 42He 电子01e - 光子γ 带电情况 带正电(2e ) 带负电(-e ) 不带电 速度 约为110 c 接近c c 贯穿本领 小(空气中飞行几厘米) 中(穿透几毫米厚的铝板) 大(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 电离作用 强 次 弱 四、核能 1.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 =mc 2. 2.核能的计算 (1)若Δm 以千克为单位,则: ΔE =Δmc 2. (2)若Δm 以原子的质量单位u 为单位,则: ΔE =Δm ×931.5 MeV . 3.核能的获取途径 (1)重核裂变:例如 235 92U +10n →13654Xe +9038Sr +1010n (2)轻核聚变:例如 2 1H +31H →42He +10n 聚变的条件:物质应达到超高温(几百万度以上)状态,故聚变反应亦称热核反应. 二、考查衰变、裂变、聚变以及人工转变概念 ●例2 现有三个核反应: ①24 11Na →2412Mg +____; ②23592U +10n →14156Ba +9236Kr +____;③21H +31H →42He +____. 完成上述核反应方程,并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是裂变,②是β衰变,③是聚变

最新初中物理热学专题复习题教案资料

热学复习题 一、选择题 1.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阳光晒暖了海洋,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暖湿气流;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形成雨降落到地面。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会放热 B. 水变成水蒸气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C. 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液化现象,会放热 D. 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2.下列现象形成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②夏天,自来水管“出汗”③秋天,草丛上凝结出露珠.④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干.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在图示事例中,不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4.有一支用过后未甩的体温计,其示数为39℃。用这支体温计先后去测两个体温分别是38℃和40℃的病人的体温,体温计显示的示数分别是() A.38℃,39℃ B.39℃,40℃ C.38℃,40℃ D. 39℃,39℃ 5.如下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汽化的是() A.冰雪遇暖消融 B.水烧开时冒出“白汽” C.草叶上形成“白霜 D.用干手器将手烘干 6.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多 B.热量只能由内能多的物体转移到内能少的物体 C.物体内所有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不能同时存在 7.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度相同的两个物体间也能发生热传递 B. 0℃的冰变成0℃的水,温度与质量不变,所以内能不变 C.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就越多 D. 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通过摩擦可增大冰块的内能 8.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水温达到100℃时,水一定会沸腾B.水沸腾时,大量气泡上升、变大,至水面破裂 C.水沸腾时,停止对水加热,水仍能继续沸腾D.水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会升高 9.用同样的两个电加热器分别给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均未沸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吸收的热量多 B.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一样多 C.水和煤油上升的温度相同 D.煤油上升的温度较高10.中央二台“是真的吗”探究,使刚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的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上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像是() A B C D 11.一个四冲程热机的飞轮转速为1800r/min,它1s完成了() A.30个冲程,做功30次B.60个冲程,做功60次C.120个冲程,做功30次D.60个冲程,做功15次12.一杯水,温度由30oC加热到50oC时吸收的热量为Q1,再由50oC加热到70oC时吸收的热量为Q2, Q1与Q2的大小关系为()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原 子 物 理 一、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核式结构 1.1897年,_________发现了电子.他还提出了原子的 ______________模型. 2.物理学家________用___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叫 __________________。 3. 实验结果:绝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后________;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的α粒子甚至被____. 4. 实验的启示:绝大多数α粒子直线穿过,说明原子内部存在很大的空隙; 少数α粒子较大偏转,说明原子内部集中存 在着对 α粒子有斥力的正电荷; 极个别α粒子反弹,说明个别粒子正对着质量比 α粒子大很多的物体运动时,受到该物体很大的斥 力作用. 5.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 的核,叫 ________,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 转. 例1: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下列四个选项中哪一项属于实验得到的正确结果: A.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不改变运动方向 B . 极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偏转 ,有的甚至被反 弹 C.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 偏转 D. 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有较大的偏转. 例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 型。如图 1-1所示表示了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 α粒子散射图景。图中实 线表示 α粒子的运动轨迹。其中一个 c α粒子在从a 运动到b 、再运动到c 的过程中(α粒子在b 点时距原子核最近),下 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b A .α粒子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原子核 B .α粒子的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C .α粒子的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α粒子 D .电场力对α粒子先做正功后做负功 图1-1 二玻尔的原子模型 能级 1.玻尔提出假说的背景——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物理学的矛盾:⑴按经典物理学理论,核外电子绕核运动时,要不断地辐射电磁波,电子能量减小,其轨道半径将不断减小,最终落于原子核上,即核式结构将是不稳定的,而事实上是稳定的.⑵电子绕核运动时辐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等于电子绕核运动的频率,由于电子轨道半径不断减小,发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是连续变化的,而事实上,原子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只是某些特定值。 为解决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之间的矛盾,玻尔提出了三点假设,后人称之为玻尔模型. 2.玻尔模型的主要内容: ⑴定态假说: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 __________的能量状态中,在 这些状态中原子是 _______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 但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做 ________. ⑵跃迁假说: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________________. ⑶轨道假说: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于 ______子的不同轨道 .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 连续的. 3.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轨道 公式 原子各定态的能量值叫做原子的能级,对于氢原子,其能级 公式为 :______________; 对应的轨道公式为: r n n 2 r 1。其中n 称为量子数,只能取正.E1=-13.6eV ,r1=0.53×10-10m .

专题热学(学生版)

专题十热学 考情分析预测 本专题全国卷的命题形式都是一大一小组成的,小题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分值为5分(或6分),主要考查分子动理论、内能、热力学定律、固体、液体、气体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大题以计算题的形式,分值为10分(或9分),主要考查对气体实验定律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理解。 高频考点:分子大小的估算;对分子动理论内容的理解;物态变化中的能量问题;气体实验定律的理解和简单计算;固、液、气三态的微观解释和理解;热力学定律的理解和简单计算;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 高频考点透析 考点一、分子动理论 例(2015·全国卷ⅡT33(1))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 B.扩散现象是不同物质间的一种化学反应 C.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D.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 E.液体中的扩散现象是由于液体的对流形成的 【审题立意】本题考查扩散现象、分子动理论,解答本题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理解扩散现象的本质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2)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3)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 【知识建构】分子动理论的三个核心规律 1. 分子模型、分子数 (1)分子模型:球模型:V=4 3 πR3;立方体模型:V=a3。 (2)分子数:N=nN A= m M m N A= V V m N A。 2. 分子运动: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 分子势能、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解题思路】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选项A正确.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引起的,不是一种化学反应,选项B、E错误,选项C正确,.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选项D正确 【参考答案】ACD 【变式训练】1.(2016·湖南长沙高三质检)(多选)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是固体小颗粒的运动,是液体分子的热运动的反映 B.分子间距离越大,分子势能越大;分子间距离越小,分子势能也越小 C.两个铅块压紧后能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D.用打气筒向篮球充气时需用力,说明气体分子间有斥力 E.温度升高,物体的内能却不一定增大 2.(2016·山东济南三模) (多选)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之间的斥力和引力同时存在 B.分子之间的斥力和引力大小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C.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时,分子力一直做正功 D.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势能一直减小 E.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时,可能存在分子势能相等的两个点 考点二、物体内能及热力学定律 例(2016·全国乙卷·T33(1))关于热力学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体吸热后温度一定升高 B.对气体做功可以改变其内能 C.理想气体等压膨胀过程一定放热 D.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E.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状态确定的第三个系统达到热平衡,那么这两个系统彼此之间也必定达到热平衡 【审题立意】解答本题时应从以下两点进行分析:(1)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 中各量的意义;(2)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传递的方向性。 【知识构建】1. 物体内能变化的判定:温度变化引起分子平均动能的变化;体积变化,分子间的分子力做功,引起分子势能的变化。 2. 热力学第一定律 (1)公式:ΔU=W+Q; (2)符号规定

上海高三物理复习--原子物理专题

第十三章物质专题内容知识点学习水平说明 物质原子的核式结构A 物质的放射性A 原子核的组成A 重核的裂变链式 反应 A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B只要求写出简单的 核反应方程,不涉 及衰变定律。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B 核能的应用核电 站 A 我国核工业发展A 宇宙的基本结构A 天体的演化A 一.原子

1.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是可分的。 2.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做了用放射性元素放出的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 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了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3.为了解释实验结果,卢瑟福提出了如下的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核旋转。 原子的半径大约是10-10米,原子核的大小约为10-15~10-14米。 α粒子散射实验

【典型例题】 1.下面有关物理史实及物理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完全能解释α粒子散射现象 (B)麦克斯韦用实验的方法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预言光是电磁波(C)双缝干涉图样的中央明纹又宽又亮 (D)用紫光照射某金属表面能产生光电效应,那么用红光照射该金属也可能发生光电效应 2.(1994上海)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是() (A)汤姆生(B)玻尔(C)卢瑟福(D)查德威克 3.(2003上海)卢瑟福通过实验,发现了原子中间有一个很小的核,并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右面平面示意图中的四条线表示α粒子运动的可能轨迹,在图中完成中间两条α粒子的运动轨迹。 4.(1997全国)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有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其原因是( ) (A)原子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B)正电荷在原子中是均匀分布的 (C)原子中存在着带负电的电子 (D)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 5.(1992全国)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 (A)证明了质子的存在 (B)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C)说明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D)说明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某些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 6.(2006上海)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 (A)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原子核内有中子存在

热学二轮复习题专题

高三二轮复习题热学提高题 1下列五幅图分别对应五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 甲图中微粒的运动就是物质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即布朗运动 B. 乙图中当两个相邻的分子间距离为r °时,它们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 C. 丙图中食盐晶体的物理性质沿各个方向都是一样的 D. 丁图中小草上的露珠呈球形的主要原因是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 E. 戊图中洁净的玻璃板接触水面,要使玻璃板离开水面,拉力F必须大于玻璃板的重力,其原因是水分子和玻璃 分子之间存在分子引力 2?下列关于热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根据热力学定律,热机的效率不可能达到100% B. 做功和热传递都是通过能量转化的方式改变系统内能的 C. 温度是描述热运动的物理量,一个系统与另一个系统达到热平衡时两系统温度相同 D. 物体由大量分子组成,其单个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大量分子的运动也是无规律的 3. (4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_ (填入正确选 项前的字母。选对得4分,选不全得2分,错选或多选得0分)。 A. 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增大,斥力减小 B. 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将增大 C. 物体吸热时,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D.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E. 气体如果失去了容器的约束就会散开,这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存在斥力的缘故 4.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吸收热量,其温度一定升高 B. 橡胶无固定熔点,是非晶体 C. 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D. 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固体颗粒的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E. 第二类永动机是不能制造出来的,尽管它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但它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5?如图所示,导热的汽缸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用活塞把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封闭在汽缸中,汽缸的内壁光滑.现 用水平外力F作用于活塞杆,使活塞缓慢地向右移动,由状态①变化到状态②,在此过程中如果环境保持恒温,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A. 每个气体分子的速率都不变 B. 气体分子平均动能不变 C. 水平外力F逐渐变大 D. 气体内能减小 6?如图所示,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O,乙分子位于x轴上,现把乙分子从a处静止释放逐渐向甲分子靠近的过程中,分子势能E p与两分子间距离x的关系如图中实线所示,a、b、c、d为x轴上四个特定的位置,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A.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增大 B. 分子间作用力先增大后减小 C. 先是分子力对乙做正功,然后乙克服分子力做功 D. 分子势能先减小后增大,乙分子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