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报读后感---曹刚
【教师书单之五】曹刚:《课文可以这样读》

【教师书单之五】曹刚:《课文可以这样读》《课文可以这样读》曹刚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3月版曹刚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上海市青语会会长,中学高级教师。
曾获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优活动一等奖、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第二届上海市“语文教学之星”、“上海市园丁奖”。
主持市级教学科研项目十余项,在省市级刊物发表文章数十篇。
目录1·序言·1·绪论·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辑一涵泳文字兴味长——从语言抵达文本之核1《百合花开》:平易中的感人力量4《窃读记》:一处反常的略写6《春风》:运用别样的语言,抒写别样的体会9《外婆的手纹》:破译“手纹”13《中国石拱桥》:从判断句中体悟思想情感16《永远执著的美丽》:借助句群分析,读懂文本内涵20《女孩独立》:副词用好也传神22《社戏》:两句话写活一个人24《石壕吏》《卖炭翁》《藕与莼菜》:一字寓褒贬26《卖油翁》:把两个“尔”字读细28《星河》:对光明的渴盼30《藏羚羊跪拜》《背影》:一刹那引发的感动32《蚊子和狮子》:言行传神欲抑先扬34《王顾左右而言他》:还原齐宣王的预设前提38《致橡树》:从语言形式中迸发出的张扬42《在自由和力量中飞翔》:留心两个“那”字45《台阶》:细品反常之举深究文本内涵49《泥人张》:全在一个“奇”字52《亲爱的爸爸妈妈》:含而不露意味深长55《嘱咐》:含蓄的语言诗意的情境辑二依乎文理,游刃有余——把握行文思路,体会用笔匠心57《沉船之前》:关注三个“落脚处”63《爸爸的花儿落了》:情意缱绻自然无痕67《差不多先生》:行文思路与体式中的意味69《你一定会听见的》:逐层回应促人觉醒72《故乡在远方》:哪儿是我的故乡75《滹沱河和我》:潜藏心中的“本命河”82《黠鼠赋》:从“变”字看苏轼的反思历程85《美容新术》:把握住四个名称88《不求甚解》:注意核心概念内涵的同一性91《黄生借书说》:谆谆教导用心良苦94《窃读记》:峰回路转收放自如97《螳螂捕蝉》:相似的句式细微的差异99《买椟还珠》:作者主要批评了谁101《哦!冬夜的灯光》:一群未出场的可爱农民104《苏州园林》:自然成趣如在画中108《煮酒论英雄》:韬光养晦随机应变112《“两弹”元勋邓稼先》:把一切奉献给祖国116《山中访友》:巧用“你”字添诗意118《父与子》:一句话为何重复三次120《石缝间的生命》:寻找拼搏迎击12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130《我的母亲》:朴实中见真情,自然中显匠心135《生物入侵者》:剖析长句理思路咀嚼语言品情趣137《桥之美》:桥之美,究竟美在哪里辑三披文入情,沿波讨源——走近作者内心世界141《祖父和我》:回忆温馨的场景,渴求自由的生活145《金黄的大斗笠》:充盈着童趣与诗意148《凡卡》:凡卡能写出这么好的信吗150《海底奇光》:亦真亦幻154《在那颗星子下》:诗意与谐趣157《老北京的小胡同》:魂牵梦绕之所在159《冬天》:情到深处,欲说还休163《秋天的怀念》:感怀中的觉醒166《藕与莼菜》:同是思乡,别样心绪170《背影》:难忘的背影永远的愧疚173《雁》:心灵的拷问176《小狗包弟》:倾听那一夜的真话180《汗血马》:抗争,一个不屈的生命182《青春万岁》:跃动感和跳跃性184《壶口瀑布》:不平则呼,遇强则抗188《诺曼底号遇难记》:一个伟大的灵魂193《生命之线》:同甘共苦,生死与共196《生命的舞蹈》:生命的礼赞198《我的母亲》:瞻望母亲的坐像,感怀母亲的恩情201《傅雷家书》:一封充满爱与智慧的家书203《明湖居听书》:听声类形烘云托月207《公输》:墨子的论辩艺术及崇高的思想境界211·后记·序言曹刚老师将近一米九的个头,但上起课来绝不“高高在上”。
读中国教师报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师德,教师的立身之本一份报纸,一杯清茶,让烦躁的心慢慢沉淀,当年做学生时的一次巧遇,让我认识了你——《中国教师报》,你却很快成为我的良师益友,你以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及时性的内容供我学习、吸收,为我更好地善待学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
《中国教师报》里的《师德底线从何而来?》一文,给我的感触颇深。
我个人觉得,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
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下面我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我的不成熟的见解和想法:1.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
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
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
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
2.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
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
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
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
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doc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不知不觉中,《中国教师报》陪伴我又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有你在身边我总觉得日子过得飞快过得充实。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中国教师报》读后感,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一)一个有幸的机会,让我知道了《中国教师报》。
那是一次学校召开每周布检会后,语文组教研组长叫住我,让我写一篇有关《中国教师报》的文章。
我一听傻眼了,还有这份报纸?我可从来都没听说过。
说来羞愧,生活中学习理论知识很少,以前理解外界新知的唯一的方式便是《中国教育报》、《xx教育》等少量教育刊物,以及网络上超多的相关教育文章。
这些都是应对广大社会群体,并没有专门针对教师的刊物。
带着教研组长给我的任务,我去学校阅览室找《中国教师报》。
当我静下心来,在阅览室找到这份报纸读完后,心底油然而生一份喜悦之情。
这份报纸是一份“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一群象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一线教师的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切实贴近我们的实际。
无论版式还是资料,都令人耳目一新,作为一线教师中的一员,这样的报纸怎会不喜欢?首先,它亲切自然,平易近人。
它给人一种极其的亲切感,站在教师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反映了我们这群工作在基层一线教师工作动态:我们的教与学,我们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我们的对话,我们对教育与教学的反思、总结。
其次,它感情真挚,贴近现实,反映了我们一线工作者的喜怒哀乐,我们一线教师对自身生存状态与权益的关注,对教学、工作、生活、家庭各方面的反思,对人性的思考。
第三,它紧跟我们当前教育改革大趋势,紧随对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如何加强继续教育、都有自己的一己之思之察,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等热点焦点问题都有不同的切身体会与独到见解,读后令人颇为受益。
第四,它促进我们对教育教学知识的积累与提升,促进了我们教育教学潜力的提高,以其为参照物,从他人的实践与总结中,我们不断汲取有益营养,获得更多的教学理论与间接知识;同时,以其为参照物和理论指导,它促使我们从自身实践中寻找不足,构成从理论指导实践的回归,向其看齐。
南京路一小 读“教师报“有感

教师的导师——读《中国教师报》有感我们中心校每年8月20日都要召开全体教师动员大会,每次都有专家讲座,每次我都受益匪浅,特别是今年我们都在讨论《中国教师报》大家津津乐道,她那贴近一线教师生活,那一篇篇教学心得、随笔感悟,大家深深被她上面刊登的每一篇文章所吸引。
我们互相传阅,阅读的积极性又是空前高涨。
一期一期太慢,我也跟时髦加入了《中国教师报》的微信。
《中国教师报》的微信每天都在更新,让我徜徉在知识的最前沿。
首先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且行且思:对教师而言,有一样东西比优秀更重要!——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我不敢想象如果一位老师整天愁眉苦脸、无精打采,他传递孩子的将是什么?孩子在这样的老师下还有幸福的体验吗?更不会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假如一个老师是这样,那他一生得教多少学生呀?又影响了多少学生呢?东西毁了,可以重做。
孩子教育坏了,孩子怎么办?幸福的教育生活多么重要。
就像《中国教师报》所说:教育是一项面对人、面对未来的工作,目标之一是教给学生获得快乐与幸福的能力,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不卓越,却不能不幸福,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因为我们首先要能够感受幸福,才能给别人幸福。
所以每天我都喜气洋洋的去上班,我希望正能量从我这传递下去,让孩子有个积极向上的心态,走向幸福的生活。
再次我也喜欢教育妙招。
如优秀教师调控课堂气氛的9种方法。
是呀,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课讲的好,而且还要善于调控课堂气氛。
我有时不知从哪做起,我就给自己确立目标,至少保证每堂课学生能会心笑一次。
在课堂上,我有时自然而然地加塞上一段幽默语言,不仅能解除学生的疲劳,还能在欢快的气氛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妙招还真实用!在看了《中国教师报》后我深刻地体会到:1.教师的工作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教师要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教师不是一名教书匠,而是一眼源远流长的“活泉水”,教师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各方面的新知识,并能把他们很好的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养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专业能力。
《课文可以这样读》读后感

《课文可以这样读》读后感《课文可以这样读》读后感2700字依循文本,品出真味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细读曹刚老师《课文可以这样读》后,我明白了:老师与学生可以“这样”读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课文可以这样读》六十几篇文本解读都力求运用“建立整体感”这一方法,曹老师每次在解读文本时,总是先把文本通读一遍,对文本的主旨或情感有一个基本把握,再反复细读文本,联系上下文梳理内容,品词析句,慢慢地发现语言与内容之间如胶似漆的内在联系,领悟到作者用笔的匠心。
有一次在公开课《清贫》试教时,因为研读文本不深入,我的课堂中出现了一次“意外”。
我请学生思考:作者交代第九段的“传家宝”有什么作用?有一位学生回答:“这是对现在共产党的讽刺,因为现在有的共产党人贪污腐败。
”,这意味学生没有真正读懂文本。
课后我找到了原因,我的主问题设计:“作者清贫的表现体现在哪里?”,仅停留于文本内容,课堂教学中,也没有为学生读懂文本搭设学习支架。
于是,我继续研读文本,重新备课,发现了引领全文的核心句:“如果有人问我身边有没有一些积蓄,那我可以告诉你一桩趣事。
”面对即将失去自由、受到迫害的牢狱生活,革命先烈方志敏却把被敌人逮捕并搜身一事称之为“趣事”,这明显是反常的,作者想表达什么?值得我们深思。
这堂课最后一个环节,我请学生思考:作者交代第九段的“传家宝”有什么作用。
学生体会到:作者虽身陷牢狱,却铮铮铁骨,他鄙视与讽刺敌人,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并以甘于清贫为豪。
通过阅读书籍,我知道了我努力的方向:作为教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与结构,再根据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精读细节,培养语感曹老师在书中写道“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教师自身应具有语言的敏感性,且能将这种敏感性传染给学生。
教师报读后感

教师报读后感老师报读后感1她使我深刻地熟悉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同学有巨大的教育力气。
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导性的文章告知我,老师必需主动地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以宽容的看法来善待同学,不是以成人而是以成长、不是以如今而是以进展的目光来端详同学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峻,假如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当责罚他。
”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面对同学的错误假如不是因势利导,而是进行叱骂甚至体罚,是没有任何教育效果的。
由于这样的做法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方法,会直接导致同学从良心的责怪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严峻影响同学德身心健康。
校长假如没有宽容和善待的胸怀,麦克劳德能成为有名的生物学家而走向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中国老师报》让我更解放同学。
她使我深刻地熟悉到,在班级管理中,对同学的管理不能牢牢地固守着“没有法规不成方圆”信念,根本不考虑每一个同学的实际状况,忽视了同学的独特的差异。
“班级在线”、“老师论坛”(《中国老师报》中的栏目)中所蕴涵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告知我,这种法规应当建立在同学主动参加、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把统一的规范削减到最基本、最必要、最原则性的限度,就像陶行知所告诫的“六解放”。
她使我深刻地熟悉到,在详细的教学中,课堂效率的提高,直接确定课业负担的轻重,确定同学课外活动时间和空间的拓展。
“新课程”、“创新课堂”、“综合实践”(同上)中每一篇文章都渗透这新课程的理念,关心我把握好学科教育的特点,主动引导同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同学的学习激情得到了激发、释放和呈现。
阅读了《中国老师报》的日子里,我有了更多的反思,在反思中我不断地改良自己的教育教学。
也正是由于有了她,“喜爱、宽容、解放同学”的理念融入了我的灵魂,激发我更好地提高、成长。
读教师报有感

一生与你厮守——读《中国教师报》有感四年前,师范学院毕业出来工作的我,被分在一个比较偏远、信息闭塞的乡村小学教数学。
说来惭愧,虽是师范毕业大学生,算是“满腹经纶”吧,可对教书育人这事还真是措手不及。
那时的我,真不知如何是好,对教学内容不知如何设计安排,对课堂出现的突发事件不会如何应对、、、、、、信息闭塞再加之本人性格内向“一心只教书,两耳不闻事”,该如何上课呢?上课的技巧和奥妙是什么呢?想去听其他经验教师的课,可自己课多,又没时间,偶尔去听了,也未必能学到精华。
真是困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邂逅了《中国教师报》和《中国教师报》网。
从此《中国教师报》成了我的闺中密友,在她的悉心指导下,我的教学水平有所提升,从每学期教学计划的科学制定到如可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我都从她的言传身教中受到启迪,并日益成熟起来。
真是不看则已,一看就歇不下来,这里有贴近教育一线的教育案例,来自专家的精辟见解,也有一线教师的亲身经历、、、、、、深深吸引着我,在字里行间中得到她给予我心灵的浇灌。
在她那里,我细细品味着同行们那些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刹那间也让我涌出真切的感悟。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原来当一名普通的教师也可以这么伟大!就在这不经意间仿佛唤醒了我那隐藏在心底的激情与萌动。
让我明白教师不仅是“教书育人”,更要有一颗赋予责任,承载宽容的心、、、、、、《中国教师报》不仅亲切,而且实用,从中我认真领会着关于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课标。
诸如“和谐课堂”、"创新思维"、“发散思维”都令我耳目一新;放飞理想,激情课堂,令我激情迸发,宽容、信任、尊重、民主等字眼让我感到教育的其乐融融;人生、讲台、灵魂之窗让我感受到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事业之尊。
走进《中国教师报》,让我受益匪浅。
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心的力量

《心的力量——家校沟通的智慧》培训有感(2012-08-23 20:01:13)转载▼分类:学习有感标签:教育今天一天的培训,主讲人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曹玉峰先生,暑假的拓展活动就是他带领我们训练的,他是一位很有思想、很有内涵的心理专家。
在讲座的前半个小时,曹老师(拓展时习惯性的称呼)先给我们介绍了他传奇性的个人简历,让在座的的老师们无比震撼,原来他以前也是老师,是寿县师范毕业的,毕业后一直在寿县任教。
9年的教书经历,给他带来了很多历练与成长。
2006年,他辞职了到合肥发展,曾经在那个小县城引起了轰动。
此时联想到了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也是从一个小县城辞职来合肥,顿时有种时逢知己的感慨。
曹老师事业上的迅速发展,让我更是崇敬。
他在2006年创办合肥市广玉兰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从事家庭教育咨询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年七月份举办“阳光心态,快乐成长”夏令营,并被省少工委聘予“安徽省少先队工作学会专家委员”;2007年9月创办合肥市日行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首席培训师,从事企事业单位及教育系统团队培训。
2008年承办“情系灾区——皖川少年儿童手拉手夏令营”并担任夏令营副总指挥、营长;2008年担任安徽省关爱留守未成年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2009年作为第四届中博会特邀培训师为1200中博会志愿者进行首场团队培训;2009年6月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安徽省第四届少先队代表大会。
曹老师由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迅速来个华丽的转变,这一变化的背后艰辛的付出也许只有曹老师一个人知道。
因为任何一种成功的背后必定有更多的坚持。
正是因为他的坚持,我们在场的老师们都被他成功的经历感动着、鼓舞着,一个小小的老师变化如此之大,一个字:强,两个字:超棒!除了个人经历带给大家新奇之外,他的讲座更让每个老师激情四溢,收获丰盛。
他围绕家庭教育的心理效应、家校沟通的三把钥匙、成就教育的天龙八部三个内容深情并茂地侃侃而谈,一个个富有经典的例子,让我们得到了听觉刺激、视觉刺激,更让我们开阔了视野,掌握了家校沟通的更多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报读后感---曹刚
读《中国教师报》后之洗礼
曹刚
一份报,一杯茶,一份祥和平静的心,让自己心慢慢沉静于《中国教师报》中。
从听说到走近再到走进,时间虽不长,但我很快和《中国教师报》成为了良师益友,我深深地被上面刊登的每一篇文章所吸引,尤其是他那贴近一线教师生活的那一篇篇教学心得,让我茅舍顿开,也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少走了很多弯路!读《中国教师报》带给我的收获和感想实在太多!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下我读《中国教师报》后的一些感想。
读《中国教师报》让我认识到家长关心学生,多多陪伴学生,关注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在报纸里,有一段关于春节火车站售票大厅的抢劫的报道。
报道中三个抢劫人均为十二三岁的学生,当警方把三个学生抓到派出所后,最后警方得到了惊人的答案!三个学生的抢劫竟然是为了相互帮助,抢劫的缘由是抢下自己父母的身份证。
而父母少了身份证不能上火车,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陪伴他们!当我读完这段报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现在很多的家长不断拼命的在外面赚钱,常常不在子女的身边,认为只要物质上的充实就能弥补孩子,但是从心理上,孩子觉得缺少关爱,是不是自己的原因使父母不爱自己,远离自己。
也使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求别人的关心和爱。
童年在身上的缺爱烙印是无法抹除的。
而文中的3个学生不惜通过违法的抢劫来挽留父母的关系和陪伴!也使我看到了学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