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教”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自身——《中国教师报》读后感四则
[读后感]中国教师报读后感8篇
![[读后感]中国教师报读后感8篇](https://img.taocdn.com/s3/m/ed74ced0c8d376eeaeaa316b.png)
[读后感]中国教师报读后感8篇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一):一年来,《中国教师报》成了我贴心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许多教育智慧,他是我专业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时时在促我成长,助我进步!谢谢你――《中国教师报》!作为“全国老师自己的报纸”的《中国教师报》,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的教师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贴近我们的实际。
因此,无论版式还是资料,都令人耳目一新。
闲暇的时光,总是惬意的,我跟往常一样喜欢随手翻看报纸,这天随手翻开《中国教师报》时,“课改中国行”这几个大标题映入我的眼帘,深深吸引着我。
个性报道分为四篇:调查篇、专家篇、志愿者篇和花絮篇。
而这几篇里面打动我的是志愿者篇,标题《课改路上,我们一齐行走》,从这些志愿者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他们对课改的热情与期望,这与我校一向以来倡导课程改革的观念不谋而合,瞬间触动了我这根麻木的神经,引发我的思考:一、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学校一向倡导新课程理念,要求老师坚持学习《新课程标准》,坚持每周的听评课活动。
此刻细想起来,似乎自己只是盲目地跟着别人走,这条路走得很吃力、很迷茫。
刚开始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潜力的培养,只重视单元里面四篇课文的讲解,甚至将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而忽视园地里面的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用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条让人耳目一新的课程理念,听评课活动中,听到专家的评析,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
让学生质疑课题,带着疑问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等等。
但我有时候发现自己真的只是在走这样的一个形式,没有真正去关注过孩子在讨论什么,没有好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如何讨论。
这样的课堂看似十分的热闹,而实际上还不如以前脚踏实地的学习一点知识。
所以,新课改的第一步,就是要让自己真正认识课程理念,正确解读课程理念,将新课程理念真正意识化。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优秀7篇)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优秀7篇)《中国教师报》读后感篇一本学期,我阅了《中国教师报》,这是一份“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
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一群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一线教师的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切实贴近我们的实际。
无论还是内容,都令人耳目一新。
闲暇之余,我便抓紧时间阅读《中国教师报》。
慢慢地,我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国内、外”最新的教育动态,让我领略到国内、外教育不同的的无限风光;“深度访谈”使我感受到教育的伟大力量;“教师论坛”给了我与名师心与心交流的机会……每一次读,我都受益匪浅。
我品味到了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知识大餐”,她激励着我不断地学习,更让我享受到了一份温馨,一份淡然,一份美丽。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教学理念在逐步改变,教学生活也格外丰富多彩了。
《中国教师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同行,认识国内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机会,让我们认识、了解到广大校外、国内同行工作者们的教学状态,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自身教学,改进自身不足,有效地促进我们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中国教师报》给我们这群最广大社会专门群体却是最容易被人淡漠的群体提供了表达思想、总结经验、倾吐对教育的思与学的情感园地,它促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最后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加强和促进了我们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省视自己的教学,为以后工作与生活提供了表达的空间与舞台。
感谢《中国教师报》,她让我拂去心灵的灰尘,端正了一个教师的心态,点亮心灯,不为名利所累,让我做一个面带笑容的老师,时刻有一颗健康向上的心;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爱学生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感谢《中国教师报》,她不仅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让我更加理智地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随着阅读的深入,在不断陶冶中,我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正确对待学生,学会了乐观对待生活。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中国教师报读后感精选《中国教师报》让我更解放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管理不能牢牢地固守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念,根本不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的差异。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中国教师报读后感,欢迎阅读!篇一: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作为“全国老师自己的报纸”的《中国教师报》,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的教师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贴近我们的实际。
因此,无论版式还是内容,都令人耳目一新。
闲暇的时光,总是惬意的,我跟往常一样喜欢随手翻看报纸,今天随手翻开《中国教师报》时,“课改中国行”这几个大标题映入我的眼帘,深深吸引着我。
特别报道分为四篇:调查篇、专家篇、志愿者篇和花絮篇。
而这几篇里面打动我的是志愿者篇,标题《课改路上,我们一起行走》,从这些志愿者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他们对课改的热情与希望,这与我校一直以来倡导课程改革的观念不谋而合,瞬间触动了我这根麻木的神经,引发我的思考:一、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学校一直倡导新课程理念,要求老师坚持学习《新课程标准》,坚持每周的听评课活动。
现在细想起来,似乎自己只是盲目地跟着别人走,这条路走得很吃力、很迷茫。
刚开始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只重视单元里面四篇课文的讲解,甚至将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而忽视园地里面的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条让人耳目一新的课程理念,听评课活动中,听到专家的评析,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
让学生质疑课题,带着疑问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等等。
但我有时候发现自己真的只是在走这样的一个形式,没有真正去关注过孩子在讨论什么,没有好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如何讨论。
这样的课堂看似非常的热闹,而实际上还不如以前脚踏实地的学习一点知识。
《中国教师报》读书心得范文.doc

《中国教师报》读书心得范文【心得体会】当读书成为一种爱好、一种习惯,于是每每见到好的书籍、报纸杂志便欣喜不已。
一年前,在同事的推荐下我接触了《中国教师报》,从此我便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书香冬季”史峰老师的《无“读”不丈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被深深的感染了。
仔细回顾了自己的读书之路,追本溯源则是为了更好的教学。
师范上学的时候,就常听老师们说“教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多读些书,为自己的水桶加满水”之类的话。
可是那时候却不以为然。
而多年语文教学经历让我体会更深的是,一桶水也有不够的时候。
这是时候才真正明白--读书对我是那么重要。
曾多次悔恨自己,没有握住身边逝去的日子,美好的学生时代就在一次次蹉跎中白白流逝了,留下现实无尽的懊悔。
每次上完课后这种感觉变得更为强烈。
词语的晦涩,使原本生动精彩的故事,变得平淡无味;言不达意,让学生听得也不够透彻。
孩子们对语文的热情慢慢冷却。
望着那一双双为求知而不满的眼神,我心里着急万分。
作为老师,我们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技巧,提高语言的感召力;拓宽自己的语言内涵,增强语言的亲和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再现语言的趣味性、灵活性、厚重性。
想要我们的话起到“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的作用,多读书是必由之路。
我下定要看书的决心,就为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好在我的语文课上能充分发挥。
双休日一到,泡上一杯暖暖的茶,强迫自己静下心,重新拿起那一本本不曾被我重视而一直放在角落里的书,抖掉上面的灰尘。
打开书,静静地阅读。
我才明白,我为自己打开的不仅仅是书,而是一个个崭新的世界。
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
从书中我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语言,还更清楚的了解了多位语言大师,他们运用语言的技巧让我如获至宝。
渐渐地我喜欢上读书,我为书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沉醉,为书里人物的命运而牵肠挂肚。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
更让我鼓起了面对困难的勇气。
《中国教师报》教师个人读后感

《中国教师报》教师个人读后感《中国教师报》教师个人读后感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闲暇之时,总想到学校阅览室翻阅《中国教师报》。
因为这是一份属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报纸。
每当手捧这份报纸展卷阅读,心中总有一份温暖,总有一份期待,总有一种自豪。
还清晰地记得在《中国教师报》第15版上看到这样一篇——《教师要目中有“人”》。
这篇的作者是陕西省礼泉县实验小学副校长王静。
告诉我们成为优秀教师的两个因素:心中要有“爱”,目中要有“人”。
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王静校长要求我们要坚持学习、潜心研究、打造特色。
《教师要目中有“人”》这篇很有教育意义,一次次唤起我对自己教师生活的回忆。
从教二十多年来,我始终工作在三尺讲台,始终在教学中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做到爱生如子。
我总想,只有把你教的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你才能发自内心深处地为学生的未来着想,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领路人,帮助他们实现心中的理想。
还清晰地记得我十五年前的学生银世刚,当时我只比他大两岁。
开始给他上课时,以他为首的全班学生满脸是不服气,整天用挑剔的目光审视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后来我了解到他家的情况:五口人住两间草房,学习环境差,我们两家只有300米远。
我提议他到我家住宿学习,他和父母商量后同意了。
每天晚上,我备课或者写教学论文,他复习功课。
语文学习出现了困难,我给他解答;数理化知识不懂,我也适当地指导他。
他的作文成绩不理想,我就给他讲如何开篇,怎样结尾……刚开始,他写完一篇要一个多小时,练到中考前,他能在四十分钟内写成一篇让人满意的作文了。
那年,他的《中考心情》和《读父亲》在报刊上发表了。
他的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
中考结束,他被吉林的一家中专录取。
他去吉林报到前,到我家告辞时说:“老师,我爸爸让我认你做干爹。
我觉得我们年龄没差多少,那样就把你叫老了,我就叫你辉哥吧,这样多亲切。
我知道,你对我真的和对您自己的孩子一样好。
”他后来分配到吉林一家航空公司工作。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8篇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一):一年来,《中国教师报》成了我贴心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许多教育智慧,他是我专业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时时在促我成长,助我进步!谢谢你――《中国教师报》!作为全国老师自己的报纸的《中国教师报》,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的教师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贴近我们的实际。
因此,无论版式还是资料,都令人耳目一新。
闲暇的时光,总是惬意的,我跟往常一样喜欢随手翻看报纸,这天随手翻开《中国教师报》时,课改中国行这几个大标题映入我的眼帘,深深吸引着我。
个性报道分为四篇:调查篇、专家篇、志愿者篇和花絮篇。
而这几篇里面打动我的是志愿者篇,标题《课改路上,我们一齐行走》,从这些志愿者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他们对课改的热情与期望,这与我校一向以来倡导课程改革的观念不谋而合,瞬间触动了我这根麻木的神经,引发我的思考:一、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学校一向倡导新课程理念,要求老师坚持学习《新课程标准》,坚持每周的听评课活动。
此刻细想起来,似乎自己只是盲目地跟着别人走,这条路走得很吃力、很迷茫。
刚开始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潜力的培养,只重视单元里面四篇课文的讲解,甚至将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而忽视园地里面的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用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条让人耳目一新的课程理念,听评课活动中,听到专家的评析,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
让学生质疑课题,带着疑问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等等。
但我有时候发现自己真的只是在走这样的一个形式,没有真正去关注过孩子在讨论什么,没有好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如何讨论。
这样的课堂看似十分的热闹,而实际上还不如以前脚踏实地的学习一点知识。
所以,新课改的第一步,就是要让自己真正认识课程理念,正确解读课程理念,将新课程理念真正意识化。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九江县马回岭中心小学余园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中国教师报》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如今,做为一名《中国教师报》忠实读者,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中国教师报》里面的专家视点,现代课堂等板块,让我对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有了一些新的见解。
在现代课堂板块里的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
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教改的冲锋号。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中国教师报》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
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中国教师报》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中国教师报》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中国教师报》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找到教学的“亮点”。
闲暇时翻看一下里面的内容,总是对自己教学的一个充电。
《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
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
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
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
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闲暇时读《中国教师报》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让我明白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
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
读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读中国教师报读后感2022年秋季,喜爱看书的我在《中国教育报》、《教学与治理》、《德育报》等报刊杂志,几乎同时见到有关《中国老师报》的创刊消息。
当时的我,还仅仅只是记住了它的广告词,《中国老师报》----全国老师自己的报纸,这也可能是中国老师自己的的第一份报纸,再看看她的理念-----零距离贴近老师,她的办刊宗旨-----一心一意为老师服务。
我当时就想:以前征订过《老师报》,老师们都说刚开始的时候觉得特别适合我们一线老师看,但是,过几久,就被它很多功利性的征文给吓跑了。
虽然这只是部分老师的观点,但至少,我心里也有这样一种担忧。
《中国老师报》,听起来觉得亲切,但会不会是糊弄糊弄我们的,上面还不知刊登些什么呢?是不是都是些政策文件呢?过不久,我正好有一篇文章要寄给《辅导员》杂志,是关于我校开展同学评价改革的文章----《欢乐成果袋》,编辑老师立刻说要发表,并建议我上“成长论坛”看看。
当我走上“成长论坛”,除了学习别人的文章,发表自己的建议外,就积极发帖子,这时候,我发觉这里有《中国老师报》的两位编辑,网名为“wury”,还有一位网名为“帘卷西风”的老师,我就给她们发短信,说自己有几篇随笔想寄给她们看看,两位热忱的编辑马上说:“好啊,欢迎上我们的论坛看看。
”我这才知道《中国老师报》的实力还很强大呢,除了报纸,还有自己特地的读者论坛,可见那里云集了许多颇有性格、颇有技能的编辑老师。
接着,我更加对她产生了新奇,知道了报纸的地址,学校也破季订阅了这份报纸,当我第一次看到《中国老师报》时,心里早已拥有了几份欣喜。
正如广告上说的:“这是我们自己的报纸埃”每一期有16版,编辑阵容强大,里面精品荟萃,涉及教育热点、难点,新闻跟踪报道,剖析教育教学案例,关注老师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报道了国内外的最新教育动态,信息量掩盖面特别广……我一页一页、细心地读过去,有新奇转为惊态,有惊态转为感慨,再有感慨触发了很多灵感……读着每一期的报纸,我知道了前卫的教育理念,了解了教改动态,知道了班级工作的新方法,很多在新课程实施中迷惑的东西在看了杨伟广老师主持的“创新课堂”栏目里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分析后,立刻豁然开朗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厌教”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自身——《中国教师报》读后
感四则-教师教育论文
“厌教”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自身——《中国教师报》读后感四则胡中德邓传选
(湖北省巴东县二中444300)
1、“厌教”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自身
读了《中国教师报》第567期第3版孙光友老师“为什么有些教师成了‘厌教者’”一文,在引发众多感慨、触动些许思考的同时,我又觉得教师厌教的原因孙老师分析得不够透彻、不够完整、不够准确。
教师厌教作为“职业倦怠”的突出表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今年2月7日凌晨,当天我校放寒假,一位高一年级女生从寝室六楼窗户跳下,经抢救无效死亡。
事后查明,其轻生起因与学校、与老师并无直接联系,但补偿特别是给学校、给老师带来的安全压力无比巨大。
诚然,如孙老师所言,安全压力、教育责任、圣人德行、待遇失衡等等确实是主要原因。
我认为,这些原因尽管重要,但也只能算是外在的原因,只能是主要或重要的原因,而非内在的、根本的原因。
教师厌教的原因固然复杂多样,但根本原因还在于教师自身。
至于是哪些,则是另外一回事。
只有找准这个根本原因,把握住这个关键,才能对症下药、依症施策,才能找到变“厌教者”为“乐教者”的良丹妙方。
2、我们应该怎么办
读了《中国教师报》第481期“教师,请放慢脚步”和“又爱又恨是高考”两篇文章之后,多种感想、众多感触、各种思绪交织融会。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特别是对于我们农村高中很多学生基础知识差、基本能力弱的实际来讲,更
需要平静平和、细致细腻、耐心耐性,更需要欣赏、赞扬、鼓励、尊重。
心绪急不得、躁不得,要求难不得、高不得。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何尝不希望减轻学生的负担、减缓自身的压力?我们何尝不乐意让教学有一个宽松、平和的氛围?但面临“又爱又恨的高考”,我们无能为力,只能被迫、无奈地围着这个指挥棒转。
高考作为当下社会最广泛、最直接、最公平的成才渠道,是平民孩子、百姓儿女改变命运最重要、最正当、最便捷的通道。
因为高考,更因为高考仍然是评判一所学校办学质量,衡量教师能力水平的核心标准或唯一标准,它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前途命运,关系着家长的切身利益,而且与教师的名和利,与学校的发展甚至生存直接相联。
所以,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学校,都只能是明知山有虎,却又不得不向虎山行,都只能是竭尽全力,尽其所能,豁出一切去拼、去搏,这就构成了一线教师想“慢”又不能“慢”,想“慢”却又不得不“快”的矛盾纠结。
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达到既轻松愉悦、怡然和缓地教学,又能在高考中考出高水平、取得优异成绩的理想境界呢?笔者认为,唯有改革,既从基础教育、从具体的课堂教学入手进行变革,又从现行高考以及相关考核、评价机制入手进行改革。
只有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各领域、多方面的综合性改革,才是我们的唯一选择和根本出路。
3、幸福离教师既远又不远
读了《中国教师报》第468期第一版“老师离幸福还有多远”一文,引发众多感触。
外部环境因素固然是影响教师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但终究不是主要的,更不是唯一的因素。
因为,外部环境因素是外因,外因是条件,决定教师是否幸福的因素关键还在于教师本人这个内因的作用。
笔者认为,教师离幸福既远又不远,关键在于教师持什么样的幸福观,关键在于教师对幸福的内涵作如何的理解
和解读。
如果单纯把名与利的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看作幸福的话,那么,幸福就离教师很远;如果把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取得丰硕成果,实现专业发展以及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事业有成视为最大追求,把内心的宁静与充实作为人生最大快乐的话,那么,幸福就在教师的身边,就在教师的生活中,就在教师的工作中,就在教师的奋斗中。
幸福是人内心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人内心的愉悦与洒脱,是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一种境界。
所以,幸福离教师既远又近,关键看你怎样去认识、怎样去看待,持何种幸福观,持怎样的幸福标准。
4、躲避逃离不如积极应对
读了《中国教师报》第499期“课改研究周刊”中的“让中老年教师也忙起来”一文,作为主管学校教研工作同时也属于中老年教师的我深有同感。
从中老年教师的角度来说,对于新课改,躲避逃离不如积极应对。
实行新课改是所有教师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和巨大考验。
大量新的东西需要尽快学习补充。
中老年教师深感任务重、压力大,难以适应习惯,难以跟上改革步伐,于是就有了自暴自弃、破罐子破甩、打退堂鼓、学不了干脆不学了的念头;有了跟着混几年、玩几年,做点“边缘事”、干点轻省活了就退休的打算。
中老年教师面临的巨大困难和压力,随之冒出这些想法很正常,也可以理解,但这种躲避新课改、逃避新课改的思想意识是绝对要不得的,是非常有害的。
新课改也并不会因为教师们的害怕和回避而停止或取消。
帮助中老年教师纠正和克服这些消极思想的措施尽管很多,但根本的还是教师自身要充分发挥内因的关键作用,不怕挑战,不惧考验,转换思想、提高认识、树立信心、坚强决心,同时扎扎实实地从现在做起、从简单容易的做起,以实际行动开启迎接新课改的步伐。
总之,勇敢地迎接挑战定比甘愿逃离好,积极行动总比消极懈怠强。
躲避逃离就只有落伍,就只能被淘汰。
就是
要退休了,已退休了,也应有继续学习、不断进取的意识。
只有这样,才是正确课改观、积极教学观、健康人生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