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机能实验-实验报告(新)

合集下载

机能学实验报告讨论(3篇)

机能学实验报告讨论(3篇)

一、实验背景机能学实验是医学领域基础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人体或动物器官、组织、细胞等生物材料的机能特性进行研究,为临床医学提供理论依据。

本实验旨在观察和探究某种药物对离体家兔小肠平滑肌的作用,以及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及理化环境改变对其舒缩活动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观察温度、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等药物对离体家兔小肠平滑肌的作用;2. 观察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及分析理化环境改变对其舒缩活动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家兔,体重约2kg;2. 实验材料:小肠平滑肌、台氏液、温度计、烧杯、螺丝夹、三维调节器、0.01%去甲肾上腺素、0.01%乙酰胆碱、1mol/L NaOH溶液、lmol/L HCl溶液、2%CaCl2溶液等;3. 实验步骤:(1)家兔麻醉后,迅速取出小肠,置于台氏液中;(2)将小肠平滑肌置于张力换能器上,记录其基础张力;(3)分别给予温度、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等药物,观察小肠平滑肌张力的变化;(4)改变小肠平滑肌所处的理化环境(如温度、pH值等),观察其舒缩活动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1. 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小肠平滑肌张力逐渐降低,直至达到最适温度时张力达到最低点;随着温度的降低,小肠平滑肌张力逐渐升高;2. 乙酰胆碱:给予乙酰胆碱后,小肠平滑肌张力明显降低;3. 肾上腺素:给予肾上腺素后,小肠平滑肌张力无明显变化;4. 理化环境:改变小肠平滑肌所处的理化环境,对其舒缩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1. 本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小肠平滑肌张力具有显著影响。

高温使小肠平滑肌张力降低,低温使小肠平滑肌张力升高,这与生理学理论相符。

这可能是因为温度影响了平滑肌细胞的代谢活动,进而影响其舒缩功能;2. 乙酰胆碱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平滑肌细胞的M受体,从而降低小肠平滑肌张力。

这与临床应用中乙酰胆碱用于治疗胃肠平滑肌痉挛等疾病的原理一致;3. 肾上腺素对小肠平滑肌张力无明显影响,可能与肾上腺素对不同平滑肌细胞的受体选择性有关;4. 改变小肠平滑肌所处的理化环境,对其舒缩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机能学实验报告可能(3篇)

机能学实验报告可能(3篇)

第1篇实验名称: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及传导特性观察实验目的:1. 了解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2. 观察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3. 掌握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传导特性的实验方法。

实验时间:2023年4月15日实验地点:机能学实验室实验对象:家兔心脏实验器材:1. 生物信号采集系统2. 心脏切片机3. 恒温浴槽4. 滑动电极5. 滤纸6. 电极7. 持针器8. 指尖镊9. 刀片10. 移液器11. 滴管12. 药品:氯化钾、氯化钠、葡萄糖、任氏液等实验步骤:1. 心脏取材:将家兔麻醉后,迅速打开胸腔,取出心脏。

2. 心脏切片:将心脏置于冰冷的任氏液中,用心脏切片机将心脏切成薄片。

3. 制备标本:将心脏薄片放置于恒温浴槽中,用滤纸吸去多余水分,将滑动电极放置于标本上。

4. 记录动作电位:打开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调整电极位置,记录心肌细胞动作电位。

5. 改变条件:在记录动作电位的过程中,逐步改变标本的温度、离子浓度等条件,观察动作电位的变化。

6. 分析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及传导特性。

实验结果:1. 正常条件下的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在正常条件下,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呈尖峰状,具有快速上升和下降的特点。

2. 温度变化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上升速度和幅度逐渐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上升速度和幅度逐渐减小。

3. 离子浓度变化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随着钠离子浓度的升高,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上升速度和幅度逐渐增大;随着钾离子浓度的升高,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上升速度和幅度逐渐减小。

4. 传导特性: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在心肌组织中呈单向传导,且传导速度较快。

讨论:1.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主要由钠离子内流和钾离子外流引起。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较低,导致钾离子外流,细胞膜内负电位。

机能实验学实验报告

机能实验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兔瞳孔的影响实验日期:2023年11月15日实验者:[姓名]一、实验目的1. 了解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兔瞳孔的影响。

2. 掌握瞳孔变化的观察方法及记录技巧。

3. 分析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瞳孔调节的生理机制。

二、实验原理瞳孔是眼球的重要部分,其大小可以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量。

瞳孔的调节受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兴奋时,瞳孔扩大;副交感神经兴奋时,瞳孔缩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家兔2只,体重约2.5kg。

2. 试剂:肾上腺素、阿托品、新斯的明、生理盐水。

3. 仪器:瞳孔计、显微镜、解剖显微镜、手术显微镜、剪刀、镊子、缝针、缝线、酒精棉球、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实验动物麻醉:用2%戊巴比妥钠溶液按40mg/kg体重进行腹腔注射,麻醉成功后固定于手术台上。

2. 瞳孔观察:使用瞳孔计观察并记录兔的瞳孔直径。

3. 实验分组:- A组:生理盐水组,注射生理盐水。

- B组:肾上腺素组,注射肾上腺素(1mg/kg体重)。

- C组:阿托品组,注射阿托品(0.5mg/kg体重)。

- D组:新斯的明组,注射新斯的明(0.1mg/kg体重)。

4. 观察记录:分别在注射前后15分钟、30分钟、45分钟、60分钟时,使用瞳孔计观察并记录兔的瞳孔直径。

5. 数据处理:计算各组不同时间点的平均瞳孔直径,并进行统计分析。

五、实验结果1. 生理盐水组:注射前后瞳孔直径无明显变化。

2. 肾上腺素组:注射后15分钟瞳孔直径明显扩大,30分钟后恢复正常。

3. 阿托品组:注射后15分钟瞳孔直径明显缩小,30分钟后恢复正常。

4. 新斯的明组:注射后15分钟瞳孔直径无明显变化,30分钟后瞳孔直径略有扩大。

六、讨论与分析1. 肾上腺素可以兴奋交感神经,导致瞳孔扩大,符合实验预期。

2. 阿托品可以阻断副交感神经的胆碱能受体,导致瞳孔缩小,符合实验预期。

3. 新斯的明可以抑制胆碱酯酶,使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中积累,导致瞳孔略有扩大,但效果不如肾上腺素明显。

机能实验

机能实验

呼吸综合实验分析与讨论:1)吸入CO2,呼吸加深加快。

很早已经知道,在麻醉动物或人,动脉血液PCO2降得很低时可发生呼吸暂停。

因此,一定水平的PCO2对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是必要的,CO2是调节呼吸的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子。

PCO2通过以下两条途径起作用:一:外周化学感受器——主动脉体(通过迷走神经传入),颈动脉体(通过舌咽神经传入),当动脉血氧分压PO2降低,PCO2升高,以及PH降低时,外周化学感受器的放电频率增加,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和血液循环变化。

二: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测的浅表部位,生理刺激物是脑脊液中的H+离子。

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中枢感受器不直接与动脉血接触,而是浸浴在脑脊液中,可限制H+通过,但允许脂溶性的CO2自由通透。

当动脉血PCO2升高时,CO2迅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在与水反映,CO2+H2O→H++HCO3-,由此产生的H+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刺激呼吸中枢,增强呼吸运动。

但吸入气CO2浓度过高,反而会压抑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呼吸中枢的活动,会引起CO2麻醉。

这两条途径以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为主。

但脑脊液中碳酸酶含量很少,CO2与水的水合反应很慢,所以对CO2的反应有一定的时间延迟。

当动脉血PCO2突然大增时,外周化学感受器在引起快速呼吸反应中可起重要作用。

2)吸入N2,造成缺氧,使呼吸加深加快。

完全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

3) 接橡皮管,实际上增加了无效腔,会使PO2下降,PCO2上升,增大呼吸频率与幅度。

同时也增加了气道阻力4) 静脉注入乳酸,动脉血[H+]增加,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增加;H+对呼吸的调节也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实现的。

中枢化学感受器对H+的敏感性较外周的高,约为外周的25倍。

但是,H+通过血液屏障的速度慢,限制了它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

酸中毒时,可出现深长规则的呼吸,可伴有鼾声,称为酸中毒大呼吸(库司玛大呼吸,Kussmael大呼吸)。

医学机能实验学实验报告

医学机能实验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兔瞳孔的影响实验目的:1. 观察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兔瞳孔的影响。

2. 分析不同药物对瞳孔变化的生理机制。

实验原理:瞳孔的大小受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主要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控制。

交感神经兴奋时,瞳孔扩大;副交感神经兴奋时,瞳孔缩小。

通过观察不同药物对兔瞳孔的影响,可以了解药物对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兔 2 只2. 实验仪器:瞳孔观察仪、显微镜、显微镜支架、注射器、药物(阿托品、毛果芸香碱、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3. 实验药品:阿托品溶液、毛果芸香碱溶液、肾上腺素溶液、去甲肾上腺素溶液实验步骤:1. 将家兔固定于实验台上,用瞳孔观察仪观察并记录其瞳孔大小。

2. 依次给予家兔以下药物:a. 阿托品溶液:注射 0.5ml,观察瞳孔变化。

b. 毛果芸香碱溶液:注射 0.5ml,观察瞳孔变化。

c. 肾上腺素溶液:注射 0.5ml,观察瞳孔变化。

d. 去甲肾上腺素溶液:注射 0.5ml,观察瞳孔变化。

3. 观察并记录给药前后家兔瞳孔的变化,包括瞳孔大小、形状、反应时间等。

4. 重复实验,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结果:1. 阿托品溶液注射后,家兔瞳孔逐渐扩大,呈圆形,对光反应减弱。

2. 毛果芸香碱溶液注射后,家兔瞳孔逐渐缩小,呈圆形,对光反应增强。

3. 肾上腺素溶液注射后,家兔瞳孔逐渐扩大,呈圆形,对光反应减弱。

4. 去甲肾上腺素溶液注射后,家兔瞳孔无明显变化,对光反应减弱。

实验分析:1. 阿托品为副交感神经阻断剂,可阻断副交感神经对瞳孔的调节作用,导致瞳孔扩大。

2. 毛果芸香碱为副交感神经兴奋剂,可增强副交感神经对瞳孔的调节作用,导致瞳孔缩小。

3. 肾上腺素为交感神经兴奋剂,可增强交感神经对瞳孔的调节作用,导致瞳孔扩大。

4. 去甲肾上腺素为交感神经兴奋剂,但对瞳孔的调节作用较弱,故家兔瞳孔无明显变化。

结论:1. 阿托品和毛果芸香碱可分别引起家兔瞳孔扩大和缩小,证实了药物对瞳孔的调节作用。

医学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

医学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

医学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缺氧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机能实验,旨在研究人体在缺氧条件下的生理变化及适应能力。

缺氧是指人体吸入或周围环境的氧气浓度较低,无法满足身体正常代谢所需的氧气供应。

在高海拔地区、山洞、高原等环境下,人体会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缺氧刺激。

本实验通过将实验者置于缺氧环境中,观察和测定其生理指标的变化,来研究人体对缺氧的适应能力和机制。

实验方法:1.实验设备:具备缺氧功能的密闭室、氧气浓度检测仪、脉率计、血压计等。

2.实验过程:a. 实验者进入密闭室,戴上脉率计、血压计等监测设备。

b. 密闭室中氧气浓度逐渐减少,调节到所需的缺氧浓度,并持续一定时间。

c. 过程中,记录实验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

d. 缺氧实验结束后,恢复正常氧气浓度,并观察记录实验者复原情况。

实验结果及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记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分析:1.呼吸频率增加:在缺氧环境中,人体为了获得更多的氧气供应,会加快呼吸频率。

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到,实验者在缺氧条件下呼吸频率明显增加。

2.心率加快:缺氧刺激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促使心率加快,以提高氧气输送。

实验数据表明,在缺氧环境下,实验者的心率也明显上升。

3.血压升高:缺氧会引起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者在缺氧条件下,血压明显上升。

4.头晕、恶心等症状:缺氧会导致大脑供氧不足,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实验者在缺氧环境中也出现了这些症状。

缺氧适应能力是人体长期暴露在缺氧环境下逐渐形成的适应状态。

随着适应的进行,人体对于缺氧的生理变化趋于减弱。

一般而言,合理的实验时间不应过长,避免对实验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总结:缺氧实验是一种用于研究人体对缺氧的生理变化及适应能力的医学机能实验。

通过测定实验者在缺氧环境中的生理指标变化,可以了解人体对缺氧的适应机制和能力。

然而,在进行缺氧实验时,应控制实验条件和时间,避免对实验者的健康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创新性机能实验报告(3篇)

创新性机能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验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机能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在生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本实验设计了一种创新性机能实验,旨在探究新型药物对特定生理指标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探究新型药物对小鼠体温的影响;2. 分析新型药物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3. 通过创新性实验设计,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利用新型药物对小鼠体温和自主活动的影响,通过生理学、药理学等方法,研究新型药物的作用机制。

四、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小鼠;2. 实验药品:新型药物;3. 实验仪器:电子体温计、小鼠活动箱、药液注射器、电子天平、秒表等。

五、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前准备:实验前,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分别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饲养,适应环境。

3. 实验操作:(1)实验组:将新型药物溶解于生理盐水中,按一定剂量对实验组小鼠进行腹腔注射;(2)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3)观察指标:a. 体温:在注射药物前后,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小鼠体温,记录数据;b. 自主活动:将小鼠放入活动箱中,记录小鼠在一定时间内自主活动次数;4.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体温、自主活动次数的差异。

六、实验结果1. 体温:实验组小鼠注射新型药物后,体温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自主活动:实验组小鼠注射新型药物后,自主活动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七、实验分析1. 新型药物对小鼠体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新型药物能够降低小鼠体温,这可能与药物具有解热作用有关。

2. 新型药物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新型药物能够降低小鼠自主活动次数,这可能与药物具有镇静作用有关。

机能学实验的实验报告

机能学实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离体心脏灌流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离体心脏灌流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观察心脏在不同药物作用下的生理反应,分析药物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三、实验原理:离体心脏灌流实验是通过将心脏从动物体内取出,放置在适宜的生理盐水中,通过灌流泵将生理盐水灌流心脏,模拟心脏在体内的生理活动,观察心脏在不同条件下的生理反应。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家兔一只2. 仪器:灌流装置、生理盐水、氯化钾、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酚妥拉明、量筒、计时器等五、实验步骤:1. 家兔处死后,迅速取出心脏,置于盛有生理盐水的培养皿中。

2. 将心脏放入灌流装置中,连接灌流泵和生理盐水。

3. 调整灌流泵的流速,使心脏在适宜的生理盐水环境中进行灌流。

4. 观察心脏的跳动情况,记录心跳次数。

5. 分别向灌流系统中加入不同药物,观察心脏的生理反应,记录心跳次数和药物浓度。

6. 比较不同药物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六、实验结果:1. 在正常生理盐水中,心脏跳动正常,心跳次数约为每分钟80次。

2. 加入氯化钾后,心跳次数逐渐减少,直至心跳停止。

3. 加入肾上腺素后,心跳次数明显增加,心跳次数达到每分钟150次。

4. 加入异丙肾上腺素后,心跳次数也明显增加,心跳次数达到每分钟200次。

5. 加入阿托品后,心跳次数逐渐减少,直至心跳停止。

6. 加入酚妥拉明后,心跳次数明显减少,心跳次数约为每分钟50次。

七、实验分析:1. 氯化钾是心脏的抑制剂,可导致心跳停止。

2. 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是心脏的兴奋剂,可导致心跳次数增加。

3. 阿托品是心脏的抑制剂,可导致心跳停止。

4. 酚妥拉明是心脏的抑制剂,可导致心跳次数减少。

八、实验结论:通过离体心脏灌流实验,我们了解了心脏在不同药物作用下的生理反应。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药物对心脏功能具有不同的影响,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可兴奋心脏,使心跳次数增加;氯化钾、阿托品和酚妥拉明可抑制心脏,使心跳次数减少或停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