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
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

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是指在沙漠边缘的干旱与半干旱的草原地区,由于雨量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多风,土地失去植被后,土壤受风蚀而逐渐演变为沙漠地带的现象;土地荒漠化,使土地失去生物生产能力,沙土侵占农田、草地和林地,威胁交通与村镇;它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土地荒漠化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地开垦草原,过度放牧,滥伐森林,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过度利用水资源,开发矿产不注意复垦和恢复植被等;防治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措施是:限制或禁止人们对易荒漠化地区的不合理开发,保护植被,种树种草,合理地调度和使用水资源等;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地区,或是一种几乎完全没有植被和良好土壤发育的土地;其气候变化剧烈,强烈;按地貌形态和地表组成物质可分为石漠和岩漠也称石质荒漠、或戈壁也称砾质荒漠、沙漠也称沙质荒漠、或粘漠也称泥质或粘质荒漠、盐漠也称盐质荒漠;按生物气候带或生态系统划分,为草原化荒漠干燥度4~8、典型荒漠干燥度8~16、干旱荒漠干燥度16~32、极端干旱荒漠干燥度≥32,也有的把此类归入干旱荒漠;荒漠还可以按气候、植被、土壤、地理位置和成因等划分成不同类型;此外,把高海拔高山雪线以上和高纬度极地地区终年以冰雪覆盖地面的寒漠也称冷漠、冻漠、冰漠归属于荒漠的特殊类型;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这个定义是世界各国领导人在1992年地球问题首脑会议全球环发大会上所商定的;干旱是荒漠化的一部分成因,但从根本上讲,这是一个人为的问题,就是人为地对土地利用压力太大;不合理的利用土地;人为的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过度采用水资源;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就认识到荒漠化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大会通过了项;遣憾的是,尽管国际组织和各国曾经做过多种努力,但全球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问题仍在加剧;因此,如何解决世界荒漠化防治问题就成为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关注的一项重要议题;大会赞成通过一种全新的综合方式解决荒漠化的扩展问题,强调在全社会开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为了提高全世界各国公众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感,1994年12月,第49届联大还通过决议,决定从1995年起,每年6月17日为“世界防治漠化和旱日”;荒漠化是指人类历史时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造成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在中国北方荒漠化形成因素中过度放牧占%,过度农垦占%,过度占%,水资源利用不当占%,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占%,在地区上以北方农牧交错及旱农地区荒漠化最为严重;。
黄土高原土地沙化与荒漠化防治研究

黄土高原土地沙化与荒漠化防治研究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方,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区之一。
然而,由于极端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不恰当,黄土高原的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
这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的定义。
土地沙化是指土地表面因为地下水位下降、风蚀和人类活动等原因,导致土层变干燥、疏松,植被退化,甚至完全丧失植被覆盖的现象。
荒漠化则是指由于气候恶劣、人类活动过度和土地沙化等原因,导致原本有限的植被退化,形成稀疏的植被或完全丧失植被的过程。
黄土高原的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问题主要源于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
首先,黄土高原气候干燥,降雨少,水资源匮乏,这使得土地更容易受到风蚀的侵蚀。
其次,过去数十年来,人类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树木、不合理的农业种植等活动加剧了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的问题。
这些不良的人类活动直接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平衡。
为了解决黄土高原的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问题,许多政府机构和科研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一方面,他们通过植被恢复和植树造林计划来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例如,他们种植适应当地干燥条件的抗旱树木,如沙枣、胡杨等,来增加植被覆盖,减轻土壤侵蚀。
此外,还采取了遏制过度放牧、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等措施来减缓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的进程。
另一方面,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土壤保水、水资源利用和土地管理等方面的新技术,来加深人们对土地沙化和荒漠化机制的了解。
他们发现,保护黄土高原的土壤是防治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的关键。
通过控制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展雨水收集等技术,可以减少土壤中的水分流失,从而保持土壤的水分含量。
此外,科学家还研究了黄土高原的植被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便更好地保护土壤。
尽管在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防治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问题依然严峻。
要想彻底解决黄土高原的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问题,除了上述措施外,还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
政府应该出台更严格的法规,限制过度放牧、砍伐树木等不良行为,并对参与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防治的机构和个人给予奖励。
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

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
是指在沙漠边缘的干旱与半干旱的草原地区,由于雨量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多风,土地失去植被后,土壤受风蚀而逐渐演变为沙漠地带的现象。
土地荒漠化,使土地失去生物生产能力,沙土侵占农田、草地和林地,威胁交通与村镇。
它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
土地荒漠化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人为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地开垦草原,过度放牧,滥伐森林,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过度利用水资源,开发矿产不注意复垦和恢复植被等。
防治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措施是:限制或禁止人们对易荒漠化地区的不合理开发,保护植被,种树种草,合理地调度和使用水资源等。
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地区,或是一种几乎完全没有植被和良好土壤发育的土地。
其气候变化剧烈,强烈。
按地貌形态和地表组成物质可分为石漠和岩漠(也称石质荒漠)、或戈壁(也称砾质荒漠)、沙漠(也称沙质荒漠)、或粘漠(也称泥质或粘质荒漠)、盐漠(也称盐质荒漠);按生物气候带或生态系统划分,为草原化荒漠(干燥度4~8)、典型荒漠(干燥度8~16)、干旱荒漠(干燥度16~32)、极端干旱荒漠(干燥度≥32),也有的把此类归入干旱荒漠。
荒漠还可以按气候、植被、土壤、地理位置和成因等划分成不同类型。
此外,把高海拔(高山雪线以上)和高纬度(极地)地区终年以冰雪覆盖地面的寒漠(也称冷漠、冻漠、冰漠)归属于荒漠的特殊类型。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这个定义是世界各国领导人在1992年地球问题首脑会议(全球环发大会)上所商定的。
干旱是荒漠化的一部分成因,但从根本上讲,这是一个人为的问题,就是人为地对土地利用压力太大;不合理的利用土地;人为的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过度采用水资源。
关于荒漠化_沙漠化_风沙化和沙化的概念_王礼先

3.风沙化风沙化是尽指湿润区和部分半湿润区的沙质干河床、海滨沙地等因风力作用产生风沙活动并出现类似沙漠化地区的沙丘起伏地貌景观的过程。
4.沙化从上所述,在工作实践中,确定沙漠化、风沙化土地,首先必须确定气候区,较难以落实到具体地面,而且,学术界的纷争对其应用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沙化土地的称谓完全是为了避免学术纷争而能在工作中应用的目的产生的,它泛指任何地区的土地沙化。
沙化就是地表出现风沙活动,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退化的过程。
在《中国荒漠化报告》中直接使用了沙化这个概念。
准确地讲,荒漠化、沙漠化都是在国外首先提出来的,它用的词是desertification,如何翻译则是另一个问题。
现在,沙漠化相对应的英文译法较乱,有desertification,deserzation, sandy desertification. 5.建议中国科学界对一些术语之争,也许有些人认为是益事,但实际对具体工作和对外交流有一定的影响。
荒漠化、沙漠化在翻译成英文是首先应从荒漠、沙漠的英文始。
荒漠、沙漠的英文都是desert,那么荒漠化、沙漠化的英文就一定不同?中国的防沙治沙根据学术界的争议就必须写成中国北方的防治沙漠化和南方的防治风沙化?等等。
因此,规范术语也要实际且具有可应用价值。
◎关于荒漠化、沙漠化、风沙化和沙化的概念王礼先 周金星(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科学与水土保持学院 北京 100083) 随着人们对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高度重视,各种有关环境问题的报道也日益增多。
特别2000年首都北京连续多次沙尘暴之后,关于沙化、风沙化、沙漠化以及荒漠化用语的定义均能见于各种大小刊物,反映了人们对它们的高度认识和对它们的内涵的不同理解。
下面是笔者关于这四个词的概念的一些基本认识,仅供参考: 1.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继法国学者A.奥布雷维尔首先使用“荒漠化”这一术语来描述非洲热带雨林向热带草原及荒漠景观演变的模式后,国际上对类似的景观演变过程提出了若干个术语,虽在1977年内罗毕联合国荒漠化大会上得到了统一,但由于定义中没有明确的定性指标并且概念模糊,从而引起了数十年无休止的争论,曾有过100多个定义。
土地沙化

成因
气候变化
土地沙化(图1)有关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温度的显著升高。
土地治理
治理
成果
遏制土地沙化虽然沙漠化的产生是从植被破坏产生土壤风蚀开始的,但沙漠化的治理却不能仅仅限于种树种 草,而是要从解决沙漠化土地上过重的人口压力出发,从经济学、生态学和沙漠学相结合的角度,把沙漠化治理 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沙漠化防治的生态经济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沙漠化治理应该按照降低土地 上的人口压力和形成稳定生态系统的总体目标,有层次、按时序进行。
中国十年防沙治沙规划2013年初发布,未来的防沙治沙将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2011至2015年,第二 阶段为2015至2020年。计划治理沙化土地2000万公顷,到2020年,使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沙区生态状况进一步改善。在防沙治沙措施中,还有一些民间的环保项目,比如3A环保漆在百万森林项目旗下发 起的“爱心成就梦想之林”,建立了数十万沙棘树构成的生态林。百万森林由气候组织联合中国绿化基金会、联 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发起,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是主要发起人之一,同时由知名影星李冰冰担纲亚太区“推广大 使”,目标是种植百万沙棘树,以每个贫困农户家庭5亩(每亩400块)的援助标准,帮助中国西部气候贫困地区人 口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收入。农户是沙棘树的所有者,通过将沙棘果以市场收购价格卖给当地的榨汁工厂,获得 收入。
中国国家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世纪末,沙化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每5年就有一个相当于 北京市行政区划大小的国土面积因沙化而失去利用价值,全国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1.7亿。
土壤荒漠化

林地退化 气候变异等自然 因素
次生盐渍化
土壤荒漠化的类型
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 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石质荒漠化
石质荒漠化是指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物被破坏,可 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最终成为岩石裸露的地表,形 成类似荒漠的景观。石质荒漠化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 (贵州、云南、广西)表现尤为明显。
次生盐渍化
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灌 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 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多发生在西 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因受人为不合理灌溉的影响,使地下 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 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红漠化
化学固沙
• 化学固沙是利用稀释了 的具有一定胶结性的化 学物质喷洒于松散的流 沙沙地表面,水分迅速 渗入到沙层以下,而那 些化学胶结物质则滞留 于一定厚度(1-5mm)的沙 层间隙中,将单粒的沙 子胶结成一层保护壳, 以此来隔开气流与松散 沙面的直接接触,从而 起到防止风蚀的作用。
生物结皮技术
• 这是一种新兴的固沙技术。 生物结皮就是利用土壤微 生物、藻类、地衣和苔藓 等孢子植物类群经人工辅 助条件,通过接种措施得 以发展和壮大,从而促进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 建。较之我国当前采用的 防风治沙措施,投入大幅 减少,且有更强生态适应 性,一般不需要附加灌溉 条件。这一技术正适用于 河西这一干旱半干旱区。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 区,当地表土流失后,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丧失 了生产力,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土壤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
土地沙漠化导致土壤的肥力草地的面积以及河流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土地沙漠化的防治很重要。
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
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间孔隙大,内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发失水。
且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能湿润表土,植物则很难在表土上生长。
笔者论述了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并重点比较不同技术间的优缺点,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沙漠化主要就是因为土壤中的含水量减少,如何才能在土壤中水分的减少之前就做好防治,我们可以使用/土壤墒情与旱情管理系统、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系统,它可以测量土壤中水分的含量,还可以测量其它一些土壤方面的参数,而且安装方便,性能稳定,可靠性高,方便维护。
1、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1.1、主要成因1.1.1、气候因素。
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
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1.1.2、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
1.2、危害土地退化不仅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承载力下降,而且对土地利用退化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的西北、华北地区,仅2000年春季连续发生12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均波及北京,该恶劣天气范围广,强度大,为近50年所罕见。
在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上,联合国环境署对全球荒漠化灾害进行了估算,因荒漠化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保守估算为263亿美元。
土地资源的破坏

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夺性利用,例如盲目开荒、滥砍森林、水面过围、草原超载等,都会使环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
如:小鸟的悲哀──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小草的哀求──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
飞来的山峰──乱占耕地──耕地减少
重点介绍:土地沙漠化。
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即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
在人类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
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地球陆地表面极薄的一层物质,也就是土壤层,对于人类和陆生动植物生存极为关键。
没有这一层土质,地球上就不可能生长任何树木、谷物,就不可能有森林或动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人类。
荒漠化,就是指这一层土质的恶化,有机物质下降乃至消失,从而造成表面沙化或板结而成为不毛之地,包括沙漠和戈壁。
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都称为荒漠化。
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在人类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
荒漠化意味着人类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
是指在沙漠边缘的干旱与半干旱的草原地区,由于雨量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多风,土地失去植被后,土壤受风蚀而逐渐演变为沙漠地带的现象。
土地荒漠化,使土地失去生物生产能力,沙土侵占农田、草地和林地,威胁交通与村镇。
它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
土地荒漠化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人为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地开垦草原,过度放牧,滥伐森林,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过度利用水资源,开发矿产不注意复垦和恢复植被等。
防治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措施是:限制或禁止人们对易荒漠化地区的不合理开发,保护植被,种树种草,合理地调度和使用水资源等。
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地区,或是一种几乎完全没有植被和良好土壤发育的土地。
其气候变化剧烈,强烈。
按地貌形态和地表组成物质可分为石漠和岩漠(也称石质荒漠)、或戈壁(也称砾质荒漠)、沙漠(也称沙质荒漠)、或粘漠(也称泥质或粘质荒漠)、盐漠(也称盐质荒漠);按生物气候带或生态系统划分,为草原化荒漠(干燥度4~8)、典型荒漠(干燥度8~16)、干旱荒漠(干燥度16~32)、极端干旱荒漠(干燥度≥32),也有的把此类归入干旱荒漠。
荒漠还可以按气候、植被、土壤、地理位置和成因等划分成不同类型。
此外,把高海拔(高山雪线以上)和高纬度(极地)地区终年以冰雪覆盖地面的寒漠(也称冷漠、冻漠、冰漠)归属于荒漠的特殊类型。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这个定义是世界各国领导人在1992年地球问题首脑会议(全球环发大会)上所商定的。
干旱是荒漠化的一部分成因,但从根本上讲,这是一个人为的问题,就是人为地对土地利用压力太大;不合理的利用土地;人为的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过度采用水资源。
?
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就认识到荒漠化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
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大会通过了项《》。
遣憾的是,尽管国际组织和各国曾经做过多种努力,但全球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问题仍在加剧。
因此,如何解决世界荒漠化防治问题就成为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关注的一项重要议题。
大会赞成通过一种全新的综合方式解决荒漠化的扩展问题,强调在全社会开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
为了提高全世界各国公众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感,1994年12月,第49届联大还通过决议,决定从1995年起,每年6月17日为“世界防治漠化和旱日”。
荒漠化是指人类历史时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造成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在中国北方荒漠化形成因素中过度放牧占%,过度农垦占%,过度占%,水资源利用不当占%,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占%,在地区上以北方农牧交错及旱农地区荒漠化最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