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医院自查评估报告

合集下载

创建二级甲等中医院自查总结(精选5篇)

创建二级甲等中医院自查总结(精选5篇)

创建二级甲等中医院自查总结(精选5篇)第一篇:创建二级甲等中医院自查总结德昌县中医院创建二级甲等中医院自查总结四川省中医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我院于1999年5月通过评审达国家二级乙等中医院标准,此后医院以“二乙”为起点,以“二甲”为目标,狠抓软、硬件建设,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医院获得长足进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并于2005年3月完成“二甲”评审申报材料工作,经州督导组初步评审,认为我院已达“二甲”标准并书面上报到省中医医疗机构医院评审委员会,由于2004年正值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管理年”活动,致使评审工作暂时冻结,虽然如此,我院创“二甲”工作并未停步,而是将创“二甲”与“管理年”活动和打造“精品中医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紧紧抓住“以病人为中心”这条主线并贯穿于各项活动中。

2009年《四川省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出台,医院积极组织各专业组自查评分,结果显示中医特色优势准入得分91分,医院管理运行887分,符合“二甲”分数段。

现按评审程序,将我院创建“二甲”情况向评委作如下汇报。

一、发展梗概德昌县位于西昌以南,全境2288.35平方公里,辖三镇二十乡,137村,总人口20万。

属多民族杂居县。

自元设制,相沿七百余年,医药业以中医为主。

1942年方有西医人员来邑办诊所,逐步形成中西并存局面。

解放初,县人民政府组织中医药界人士投身新中国建设。

1953年5月组建县联合诊所,并以此为母体,相继在汉区八个乡设置分诊所。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各分诊所脱离母体分置于所属公社,县联合诊所也划归五一公社管辖,更名为“五一公社卫生院”,医疗业务仍以中医为主。

1984年,县中医院正是在“五一公社卫生院”的基础上组建而成。

建院之初,医院无基地,缺资金,房屋破旧,人才匮乏,创业的艰辛可想而知。

但中医院的诞生毕竟欣逢政通人和的盛世,老一辈领导班子以强烈的振兴中医使命感和责任心,在县委、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的领导、扶持、关爱下,带领全院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经过十五年的不懈努力,终使医院规模初成,在全县范围内树立起良好的中医院形象,于1999年通过评审,获二级乙等中医院。

医院等级评审自评结果汇报二级医院评审自评报告

医院等级评审自评结果汇报二级医院评审自评报告

医院等级评审自评结果汇报二级医院评审自评报告为了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我们进行了二级医院评审的自评工作。

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我们已完成自评工作并整理出自评报告,现将结果汇报如下:1. 医院基本信息:- 医院名称:****- 特色专科:****- 医疗床位数:****- 员工总数:****2. 整体评价:根据自评指标体系,我们将医院的整体评价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医疗技术能力:在医疗技术方面,我们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团队,并具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

同时,我们注重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提升技术能力。

- 医疗质量管理: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包括严格的操作规范、有效的医疗事故处理机制和质量监控体系等。

我们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 服务水平:我们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提供温馨、高效的服务。

我们注重患者的需求和体验,不断改进服务流程和细节,提升服务质量。

- 科研创新能力:我们重视科研创新工作,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项目管理。

我们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 自评结果:经过自评,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医疗技术能力:得分 ****%- 医疗质量管理:得分 ****%- 服务水平:得分 ****%- 科研创新能力:得分 ****%4. 问题与改进计划:在自评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根据自评结果,我们制定了以下改进计划:- 进一步加强医疗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 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医疗事故的吸取教训和处理经验,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 持续加强服务质量的培训和提升,完善服务流程和细节,提升患者满意度。

- 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我们将以上问题和改进计划列入医院的改革发展计划,定期进行跟踪评估和改进。

总结:通过自评工作,我们对医院的运营状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制定了改进计划。

妇幼保健院二甲自查报告3

妇幼保健院二甲自查报告3

妇幼保健院二甲自查报告3第一篇:妇幼保健院二甲自查报告3临川区妇幼保健院关于妇幼保健机构管理评审(二级)的自查报告江西省妇幼保健机构管理评审委员会: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江西省二级妇幼保健院等级评审细则(试行)》要求,我院积极部署管理评审工作,召开“创建二级妇幼保健院动员大会”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成立了以院长李亚军牵头的管理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及达标办公室,全院所有职工和科室积极行动,针对评审标准逐条自查整改,抓好落实,使我院的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基本达到了江西省二级妇幼保健机构评审要求。

现将我院针对管理评审标准逐条落实自查情况,向江西省妇幼保健机构管理评审委员会报告如下:一、建筑规模医院占地265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其中:保健业务用房面积1900平方米,编制床位40张,实际开放床位40张,每床建筑面积为方47.5平方米,母婴同室病床25张,分娩室面积为50平方米,均达到二级妇幼保健院要求。

二、科室设置(一)业务科室一级科室:医院设有妇女保健科、儿童保健科、健康教育科、信息资料科、妇产科、儿科、门诊部(急诊科)、基层保健科。

二级专业组:妇女保健科设八个专业组,儿童保健科设五个专业组。

(二)医技及其他业务科室设置医院设有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功能检查科、病理科、理疗科、手术室、麻醉科、消毒供应室、病案室等。

各科室具备工作制度、人员岗位职责、必要设备,有工作计划、总结及相关记录。

(三)业务科室和医技及其他科室均按照规范制定了科室工作制度、人员岗位职责,有工作计划、总结及相关记录,配备了必要的设备。

三、机构管理(一)依法执业我院严格执行各项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按时校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注册事项发生变化及时变更;全院职工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及规章,定期组织学习《母婴保健法》、《母婴保健实施办法》、《职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献血法》、《医疗机构管理条理》、《医疗事故处理条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处方管理办法》。

二甲医院复审自查情况汇报

二甲医院复审自查情况汇报

二甲医院复审自查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根据医院要求,我院进行了二甲医院复审自查工作,现将自查情况向领导汇报如下:一、医疗质量管理情况。

我们重视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范和标准流程。

通过定期的内部审核和评估,发现并及时纠正了一些存在的问题,确保了医疗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医疗安全管理情况。

医院建立了健全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了对医疗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改工作。

同时,加强了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目前,医疗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医疗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三、医疗设备管理情况。

医院加强了对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定期进行设备的检测和维修,确保了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

同时,加强了对医疗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了设备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四、医疗卫生环境管理情况。

医院加强了对医疗卫生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定期进行环境检测和评估,确保了医疗环境的卫生安全。

同时,加强了对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和处理工作,有效控制了医疗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五、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情况。

医院加强了对医疗服务质量的监督和评估工作,定期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同时,加强了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六、医疗信息化建设情况。

医院积极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

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综上所述,我院在医疗质量管理、医疗安全管理、医疗设备管理、医疗卫生环境管理、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和医疗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也清楚地认识到,医院的自查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自查工作,深入分析问题的原因,制定整改措施,确保医院各项工作不断改进和提高。

谨此报告,望领导批示。

二级医院评审自评报告

二级医院评审自评报告

二级医院评审自评报告1. 引言二级医院是医疗服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质量和能力对于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至关重要。

评审自评报告是为了评估医院自身的绩效和服务质量,以帮助医院改进和提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二级医院进行评审自评。

2. 人员配置与组织架构在评估一个二级医院的绩效时,人员配置和组织架构是关键因素之一。

医院需要合理安排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人员的数量和专业技能。

同时,医院的组织架构要能够有效地管理各个部门和人员,确保顺畅的工作流程和良好的沟通。

为了评估人员配置和组织架构是否合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 医生和护士的数量是否符合患者需求? - 医疗团队的专业技能是否满足医院的服务需求?- 是否有足够的管理层来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医院的各个部门? - 是否有良好的沟通机制和流程来保证信息的传递和协作?3. 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是评估医院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级医院需要有一定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来支持各项医疗服务和治疗。

医院需要定期更新和维护设备,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以确保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

在评估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医院是否配备了必要的医疗设备,如手术器械、监测仪器等? - 这些设备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更新? - 医院是否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培训和支持,以确保医护人员能够正确使用这些设备? - 医院是否紧跟医疗技术的发展,引进新的先进设备和技术?4. 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是评估一个二级医院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医院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并关注患者的需求和反馈。

患者满意度调查是评估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常用方法之一。

在评估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医院是否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包括诊断、治疗和护理等? - 医院是否关注患者的需求和反馈,并及时作出改进? - 医院是否定期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5. 管理和质量控制良好的管理和质量控制是二级医院绩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申报“二级甲等”医院评审自查评估报告

申报“二级甲等”医院评审自查评估报告

申报“二级甲等”医院评审自查评估报告目录第一部分基本资料一、医院简介1.概况2.人员情况介绍3.科室设置4.床位设置5.医院设备介绍6.医疗技术方面7.医院文化二、医院评审工作准备情况介绍第二部分医院评审自查评估报告一、医院功能任务二、医院服务三、患者安全四、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五、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六、医院管理七、诊疗效果八、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第三部分专项工作开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及下一步计划二、临床路径工作开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计划三、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计划四、信息化建设开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第四部分评审周期内年度相关信息一、出院患者病案首页信息二、反映医疗质量安全、医院效率信息三、反映诊疗水平信息第一部分基本资料一、医院简介1.医院概况(1)医院历史:沈阳市沈北新区中心医院(原沈阳市新城子区医院),地处沈阳市沈北新区青州路16号。

始建于1960年,建院伊始名为新城子区医院,2006年10月随沈北新区建立,我院正式更名为沈北新中心医院,经过近53年的发展壮大,现已经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六位一体的非营利医院。

我院是沈阳市、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市特困居民医疗救助、交通事故救治及二十余家商业保险的定点医院,也是沈阳市爱婴医院。

(2)医院规模:医院占地22,865平方米,现有门诊楼(三层)、病房楼(六层)、综合传染病房楼(二层),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开放床位200张,编制床位350张;医院于2009年启用的病房楼外形美观时尚、内部布局流程科学合理,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要求,就医环境让患者感到温馨舒适。

目前,现代化的门诊楼正在建设中,预计将于2013年底交付使用。

2.人员情况介绍医院现有职工343人,卫生技术人员301人,其中高级职称57人,中级职称148人;注册护士人数为:147人,卫生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7.7%,医院编制床位数为:350张,实际开放床位数200张,卫生技术人员/床位比为1:0.66,医生与护理人员之比为1:0.95,护士数与病房床位比为1:0.4。

二甲医院自查评估报告

二甲医院自查评估报告

泾川县中医医院二级甲等评审自查自评报告医院概况泾川县中医医院始建于1984年3月,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一所非盈利性医疗机构。

医院占地面积13800平米,业务用房面积12350平米,核定病床290,担负着全县35.32万人及边市、县(区)群众基本医疗、疾病预防、康复保健、急诊急救、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工作。

2009年被省卫生厅授予“二级甲等医院”,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

目前医院在职职工17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5人(医生68人,护士57人,医技12人,药师20人,会计2人)占在编人数的70%;工勤人员20人,占在编人数的30%。

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9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3%,初级专业技术人员8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0%;本科学历31人,占全院职工总数的17%,大专学历89人,占全院职工总数的50%,中专及以下学历59人,占全职工总数的33%。

,2012年全院共接待门诊患者54417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30%;收治住院患者7835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31%;业务收入27407778.23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27.7%,职工收入较上半年同期增长了15.6%。

医院占地面积13800平米,业务用房面积12350平米,核定病床120,拥有500mAX光机、CR、C型臂、电子胃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彩超、偏瘫治疗仪、中药熏蒸仪、电动牵引床等大中型医疗设备40多台(件),固定资产3200多万元。

在发展过程中,医院坚持“突出中医特色、中西并举”的办院针,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质量,转变服务式,完善部管理,创新管理机制,逐步走出了科学化、规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子。

2001年被共青团泾川县委、泾川县卫生局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2001年5月,肝病科、风湿病科被地区行政公署卫生处确定为中医重点专病专科,在治疗肝病、风湿病、心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等面,运用“中西结合”的法,治疗效果优于西医独立治疗的效果;2002年12月,在县率先开展了腹腔镜肝胆手术,填补了县该领域的空白,在该项目的带动下,外科、骨科手术技术大幅度提升,社会影响波及边县(区);2011年10月新成立的康复理疗科是目前我县唯一的康复治疗中心,拥有当今国最先进的腰椎三维牵引机、颈椎电脑牵引机等诊疗设备,能开展各项中医适宜技术,同时运用“冬病夏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效果较为显著。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复核评审自查报告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复核评审自查报告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复核评审自查报告自查组成员:XXX、XXX、XXX、XXX一、综述我院按照卫生计生委的要求,进行了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复核评审自查工作。

本次自查主要围绕医疗质量与安全、医疗技术能力、管理体系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展开。

通过全面自查,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措施,以进一步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

二、医疗质量与安全1. 近期医疗事故发生情况自查期间,我院未发生医疗事故,医疗质量和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2. 医疗质量管理(1)严格执行《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建立科学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2)加强医疗过程和结果的监控,及时分析医疗质量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3. 患者满意度调查(1)开展定期的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医院服务的评价。

(2)根据调查结果,及时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三、医疗技术能力1. 人才队伍建设(1)坚持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鼓励医生参与学术研究和临床技术创新。

(2)完善医疗技术团队,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手术技术水平。

2. 医疗设备配置和维护(1)规范医疗设备的采购、验收和使用流程,确保医疗设备的质量和功能完好。

(2)加强医疗设备的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

四、管理体系1. 内部管理(1)建立健全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2)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2. 指标管理(1)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指标体系,进行绩效评价和考核。

(2)根据指标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工作重点,优化管理流程。

五、服务质量1. 医院文化建设(1)着力打造良好的医院文化氛围,倡导敬业奉献、团结协作、服务至上的价值观念。

(2)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沟通和服务意识。

2. 医患沟通(1)注重医患沟通,关心患者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2)加强对医患纠纷的处理,维护医患关系的稳定。

六、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措施通过本次自查,发现了以下问题:1. 部分医务人员对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泾川县中医医院二级甲等评审自查自评报告医院概况泾川县中医医院始建于1984年3月,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一所非盈利性医疗机构。

医院占地面积13800平米,业务用房面积12350平米,核定病床290,担负着全县35.32万人及边市、县(区)群众基本医疗、疾病预防、康复保健、急诊急救、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工作。

2009年被省卫生厅授予“二级甲等医院”,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

目前医院在职职工17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5人(医生68人,护士57人,医技12人,药师20人,会计2人)占在编人数的70%;工勤人员20人,占在编人数的30%。

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9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3%,初级专业技术人员8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0%;本科学历31人,占全院职工总数的17%,大专学历89人,占全院职工总数的50%,中专及以下学历59人,占全职工总数的33%。

,2012年全院共接待门诊患者54417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30%;收治住院患者7835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31%;业务收入27407778.23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27.7%,职工收入较上半年同期增长了15.6%。

医院占地面积13800平米,业务用房面积12350平米,核定病床120,拥有500mAX光机、CR、C型臂、电子胃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彩超、偏瘫治疗仪、中药熏蒸仪、电动牵引床等大中型医疗设备40多台(件),固定资产3200多万元。

在发展过程中,医院坚持“突出中医特色、中西并举”的办院针,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质量,转变服务式,完善部管理,创新管理机制,逐步走出了科学化、规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子。

2001年被共青团泾川县委、泾川县卫生局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2001年5月,肝病科、风湿病科被地区行政公署卫生处确定为中医重点专病专科,在治疗肝病、风湿病、心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等面,运用“中西结合”的法,治疗效果优于西医独立治疗的效果;2002年12月,在县率先开展了腹腔镜肝胆手术,填补了县该领域的空白,在该项目的带动下,外科、骨科手术技术大幅度提升,社会影响波及边县(区);2011年10月新成立的康复理疗科是目前我县唯一的康复治疗中心,拥有当今国最先进的腰椎三维牵引机、颈椎电脑牵引机等诊疗设备,能开展各项中医适宜技术,同时运用“冬病夏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效果较为显著。

妇产科在处理各类难产、腹式、阴式子宫切除术和危重病人抢救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护理工作得到全面加强,2010年3月,被县妇联授予“巾帼文明岗”称号。

骨外科、儿科、妇产科全部开展了优质护理示工程,护理服务进一步提升;2004年7月和2011年6月,院党支部被中共泾川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1年2月被市文明办、市卫生局授予“文明服务示集体”称号;2011年12月被泾川县总工会评为“先进基层工会组织”称号,基层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在发展过程中,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几经变迁,事业充满艰辛,发展得到壮大。

在今后的发展中,医院将继续传承和发扬祖国医学,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结构,优化资源,科学发展,不断加强涵建设,彰显中医特色,为着力打造泾川人文中医、生态中医、品牌中医而努力奋斗!第一部分中医药服务功能一、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一)医院坚持中医院的办院向,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医院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技术市场定位和功能。

充分体现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为确定发展规划的落实制定相关的落实措施。

制定重点专科发展计划,有明确的资金投入和落实措施。

(二)每年对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医院制定综合考核办法。

极鼓励提高临床疗效。

中药使用占药品使用比例:2010年中药饮片为41.5%、中成药10.2%;2011年中药饮片为:46.8%、中成药12.5%。

2012年中药饮片为49.8%,中药饮片同比增长3%、中成药13.1%。

(三)积极发挥公立医院作用,将对口支援工作纳入医院长期目标责任。

分别对口支援了,红河乡卫生院、泾明乡卫生院、罗汉洞乡卫生院、荔堡中心卫生院。

组织专家义诊,免费培训医疗骨干。

二、队伍建设(一)制定了《泾川县中医医院人才队五年建设规划》,不断引进人才。

建立系统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准入、考核、评价制度和实施细则,格落实医师考核办法。

按要求合理配备人员。

(二)医院每年业务收入的2%作为人才培养经费,重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岗前培训和进修学习。

制订《泾川县中医医院职工培训案》,《泾川县中医医院教学管理办法》,开展继续教育和人才梯队建设,强化中医药知识培养,每年举办西医学中医培训班,提高医护人员的中医理论知识水平,2009年中医卫生技术人员占全院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为23.45%,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1O.53%,201O一2012年经过“西学中”班系统培训,使中医药人员比例逐年增长,中医医疗人员占全院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为77.2%,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求人员比例为48.49%。

医院领导班子4人,中医药知识和管理知识系统培训100%。

(三)努力开展重点专科建设,建立了重点专科带头人继承人选拔激励机制,积极开展名老中医继承工作,对医师进行考核,强化中医重点专科和人才培养,建立了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使用机制,促进重点专科带头人尽早成才。

医院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和奖惩制度完善。

三、临床科室建设(一)规科室命名,加强科室建设与管理,医院门诊、病房、急诊的设备、人员配备符合要求,临床科室能够开展中医特色服务,上级医师能够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诊治,及时开展危重症、疑似病的讨论。

制定了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案。

手术科室制定了常见病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案,实施中医临床路径,制定实施案,医师能熟练掌握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并在诊疗中得以体现。

(二)格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中医处格式及书写符合相关规定。

格执行《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在诊治过程中,辩证使用中成药,门诊用药坚持合理配伍。

(三)加强中医“三基知识”培训,医生对本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和急危重症的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不断提高。

(四)为提高中医诊疗水平,购置中医诊疗设备21种、88台/件,基本满足临床中医药诊疗的需求。

积极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采用非药物治疗人次占医院门诊总数21.8%,临床科室均设立了中医综合治疗室并开展诊疗项目。

(五)常年调剂使用的院制剂余种,门诊处中药处占总处量的%,中药饮片处占门诊处总数的%,中药饮片处数占门诊人次%。

四、重点专科建设肝病专科、风湿病专科为我院市级重点中医特色专科,均制定了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确定的重点病种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优势,医师能熟练掌握本专业常见病中医诊疗案,有临床疗效评价,中医治疗解决难点的思路和措施,定期分析、总结及评估,不断优化诊疗案,提高了重点病种的辨证论治水平,中医治疗率达到2009年8.54%、201 O年12.71%、2012年33.37%以上。

五、药事管理(一)认真落实《人民国药品管理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处管理办法》、《医院中药饮片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

制定了药事质量管理、考核办法。

(二)药事管理委员会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和工作职责。

药剂部门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合理,管理规,人员符合相关规定,药品供应满足临床需要,建立了合理用药监督和突发事件中药品供应与药事管理机制。

(三)认真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工作,加强对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药品使用与安全保管管理。

(四)强化中药饮片采购的质量管理,格中药饮片调剂、煎煮、临炮制的质量控制,煎药室布局合理,煎药设备完善,流程合理,操作记录完整,患者与医师、护理人员对药学部门服务满意度较高。

六、中医护理(一)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按照护士条例实施护理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常规操作规程并认真组织落实,在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中对中医护理工作进行重点安排。

各护理单元护士按明确的原则和标准配置,建立了紧急状态下对护理人员调配案,认真落实对护士的绩效考核和评价。

中医基础知识和技能满足需要,全院护理人员100%参加中医护理技能培训。

(二)按照《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的要求进行护理文书书写,建立实施基础护理质量和急危重患者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加强对重点护理环节的管理并制定应急预案,护理工作流程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

(三)临床护理工作认真执行《中医护理常规与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积极开辰整体护理与辩证施护,对病人提供适宜的健康及康复指导,对围手术期的患者有规的术前访视和术后支持服务的制度及程序,护理措施到位。

(四)格执行医嘱和查对制度,建立危重患者护理常规,措施具体,记录规。

护理部对急诊科、手术室、产房进行重点管理,定期检查、改进,保证危重病人的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五)建立与实施了护理差错报告和管理制度,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能够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评价,保障患者安全,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六)手术室和消毒供应室工作流程合理,符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要求,制定并实施相关的工作制度、程序、操作常规,能基本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

七、中医文化(一)按《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导意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相关文件要求,制定了《泾川县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确定医院文化建设向,不断健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医院文化建设体系,制定有工作职责并认真落实。

(二)医院编制了《规章制度》和《员工手册》、凝练出“厚德博学、济世”的院训、确立了“以人为本、中西并举、突出特色、科技兴院”的办院宗旨,院徽、院歌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文化特色和涵。

(三)综合目标考核管理规定中有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容和要求,定期开展相关培训、考核,医院逐步形成了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四)医院设有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必要的场地、设备等资源。

医院从部装饰、诊疗环境、医院标识、庭院等环境面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

悬挂有中医名人肖像、中医名言警句,中医文化特色的牌匾。

八、中医治未病医院为发展“治未病”服务提供必要的支持,在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作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具体落实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