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登月计划
中国航天登月历程简单介绍

中国航天登月历程简单介绍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航天事业便开始了艰苦卓越的征程。
在这漫长的历程中,中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和成就,其中包括成功进行了多次航天器的月球探测任务。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航天登月的历程。
第一次月球探测任务是在2007年进行的。
嫦娥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一颗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地实施了绕月飞行和月球绕地飞行的任务。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次月球探测任务,标志着中国航天登月的开端。
接下来的一次重要的月球探测任务是在2010年进行的。
嫦娥二号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一颗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实施了着陆器和巡视器分离、月面软着陆、月面巡视等任务。
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和执行,进一步巩固了中国航天登月的技术实力和经验。
随后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月球探测任务是在2013年进行的。
嫦娥三号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一颗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实施了着陆器和巡视器分离、月面软着陆、月面巡视及月面巡视器自主运行等任务。
嫦娥三号的成功登月,使得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能够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
在2018年,中国航天又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月球探测任务。
嫦娥四号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一颗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实施了着陆器和巡视器分离、月面软着陆、月面巡视及月面巡视器自主运行等任务。
嫦娥四号的成功登月,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背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除了嫦娥系列的月球探测任务,中国航天还有其他重要的航天登月计划。
例如,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在研制嫦娥五号任务,该任务计划于2020年实施,将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目标。
这将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次新突破,也将为未来的航天登月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航天登月的历程。
从第一次嫦娥一号的月球绕飞,到嫦娥二号的月面巡视,再到嫦娥三号的月面软着陆,以及嫦娥四号的月背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中国航天在月球探测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体现了中国航天的科技实力,也为人类探索月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数据。
嫦娥登月计划

嫦娥登月计划嫦娥登月计划,是中国国家航天局于2004年启动的一项月球探测计划,旨在实现中国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巡视和返回地球的目标。
嫦娥一号于2007年成功发射,成为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标志着中国航天探索迈出了重要一步。
嫦娥二号于2010年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软着陆和巡视任务,为中国航天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嫦娥三号于2013年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着陆和巡视任务,成功释放了月球车玉兔号,为中国航天探索开辟了新的篇章。
嫦娥四号于2019年成功发射,成为世界首颗成功软着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实现了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任务,成功释放了月球车玉兔二号,为人类对月球深度探测提供了重要数据。
嫦娥五号于2020年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样品返回任务,成功采集了月球样品并安全返回地球,为中国航天探索贡献了重要成果。
嫦娥六号于2020年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样品返回任务的续航,成功采集了月球样品并安全返回地球,为中国航天探索再次取得重要突破。
嫦娥七号于2023年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南极着陆和探测任务,成功释放了月球车玉兔三号,为中国航天探索开创了新的先河。
嫦娥八号于2024年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南极着陆和探测任务的续航,成功释放了月球车玉兔四号,为中国航天探索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嫦娥登月计划的成功实施,不仅为中国航天探索树立了光辉的里程碑,更为人类对月球的深度探测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为人类探索宇宙、探索未知开辟了新的道路。
嫦娥登月计划的每一次成功,都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成就,也是中国航天人不懈努力的结晶。
嫦娥登月计划的未来,将继续为中国航天探索注入新的动力,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贡献更多的成果。
中国成功实施首次载人登月任务

中国成功实施首次载人登月任务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
自20世纪初开始,中国就开始着手探索太空探索的领域,并且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近期,中国成功地实施了首次载人登月任务,这将开启人类太空探索的新篇章。
这次载人登月任务始于数年前,中国国家航天局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目标。
首先,他们成功地设计和建造了一艘名为“梦想号”的载人登月航天器。
这艘航天器是现代科技的杰作,它具备了强大的推力系统、精确的导航技术以及可靠的飞行控制装置。
梦想号航天器的主要任务是携带航天员进行月面的探索和研究。
在准备阶段,中国航天局选拔了数名优秀的宇航员进行为期两年的训练。
这些精英宇航员经历了严格的物理和心理测试,以确保他们能够适应极端环境下的太空任务。
他们的训练包括模拟飞行、重力适应、太空漫步、远程控制、紧急情况处理等多个方面,从而使他们成为完成这一挑战的最佳候选人。
首次载人登月任务在火箭发射台进行了隆重的仪式后启动。
在全国亿万人民的见证下,梦想号载人航天器顺利升空,进入太空轨道。
航天器在月球附近进入了预定轨道,并在几天的时间内逐渐靠近月球。
当梦想号航天器最终着陆时,整个过程被航天局和媒体广泛报道,激起全球瞩目的关注。
载人登月任务期间,航天员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实验和勘探。
他们收集了月球表面和地下的样本,并使用先进的科学仪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这些研究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了解月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进一步推进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在任务结束时,航天员携带着丰富的科学数据和研究成果返回地球。
他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全国各地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
中国载人登月任务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实施载人登月任务的国家,这对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成功实施首次载人登月任务展示了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强大实力,同时也为人类太空探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将进一步鼓舞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到太空探索的事业中来,共同推动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
中国的登月计划

中国的登月计划中国的登月计划,也被称为嫦娥工程,是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推出的一项宇宙探索计划,旨在在未来探索更多月球的科学研究和探索。
这项计划从2004年开始,是中国航天史上一个里程碑的时刻。
嫦娥工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7年发射的“嫦娥一号”探测器,它成功地进行了月球轨道测距和成像的任务,并返回高清晰度的数据。
它还在月球上的一些区域放置了一些标志和国旗,并且在登月探测器上放置了一个电子版的中国国旗。
第二阶段主要是2013年发射的“嫦娥三号”任务,这是中国首次将探测器成功地送入月球表面。
这个探测器也携带了一个月球车,可以进行在月球上的探索,解锁月球的一些秘密。
这次任务是中国第一批月表采样和返回任务,并在历史上成为了全球第三个在月球表面采集金属的国家。
第三阶段是“嫦娥四号”任务。
它于2018年1月发射并成功着陆在月球表面的另一个区域,成为了第一次人类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的国家,并且这项任务在月球表面进行了各种科学实验和观测,包括月面和地球的低频射电天文观测和化学成分分析。
中国的登月计划表明了该国对于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和投入,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跨越式进展。
这些任务的成功不仅对中国航天行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国际航天界的贡献也非常重要。
中国目前正在计划第四阶段的嫦娥工程,计划在2023年左右发射采样回收任务,进行月球样本的归来探测,并计划将探索重点聚焦在月球南极区域。
预计这样的任务将揭示月球形成、演化的一些秘密,从而更好地理解太阳系和宇宙本身的进化历史,使中国在未来的航天竞赛中保持先进和领先地位。
综上所述,中国的登月计划一直在推动其宇宙探索技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使得该国成为航天领域一个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
这还将促进中国不断地向着更远的太空探索的目标前进。
中国人类登月的故事

中国人类登月的故事几十年前,中国人类登月的梦想开始在许多科学家、工程师和宇航员的心中孕育。
如今,这个梦想已经成为现实,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国人类登月的故事。
中国的探月历程始于2004年,当时中国国家航天局启动了“嫦娥”项目。
该项目旨在实现月球探测器的发射、着陆和返回地球的任务。
在几年的努力后,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探测器,这是中国第一次向月球发送探测器。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国继续推进探月项目。
201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并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实现软着陆的国家。
探测器成功送达月球后,它释放了一辆月球车“玉兔号”,并开始进行科学探测任务。
随着嫦娥探测器取得的成功,中国继续努力推进月球探测的进一步发展。
2019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的任务。
嫦娥四号继续进行多项科学实验,为我们深入了解月球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数据。
目前,中国正努力实施更具雄心壮志的探月计划。
202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五号”探测器,该探测器将采集月球样本并于2020年底返回地球。
这是中国首次进行月球样本返回的任务,如果成功,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这一技术的国家。
通过探月项目,中国不仅展示了其科技实力和太空探索能力,还为人类探索月球和太空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经验。
中国人类登月的故事是一段充满毅力、创新和团队精神的历程,也是中国科技进步的骄傲。
无论是“嫦娥”还是后续的探月计划,中国人类登月的故事将继续书写。
通过持续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我相信中国将在未来的探月任务中取得更多突破和成就,并为人类太空探索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登月事迹

中国登月事迹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中国登月的事迹。
中国登月计划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成为航天强国的重要里程碑。
首次提出中国登月计划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
当时,中国正处于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国家对科技的发展给予了极高的重视。
中国登月计划的提出,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国家对航天事业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科技实力。
中国登月计划的实施经历了艰辛的过程。
首先,中国国家航天局成立了专门的登月工作组,负责组织和协调相关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然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承担了登月器的研制任务,他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的首个登月器。
中国的登月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绕月飞行、月球软着陆和月球样品返回。
第一阶段的绕月飞行任务于2007年成功完成,中国的嫦娥一号探测器成功进入了月球轨道。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绕月飞行的国家。
第二阶段的月球软着陆任务于2013年成功完成,中国的嫦娥三号成功实现了月球软着陆,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嫦娥三号着陆器携带了月球车玉兔号,这是中国首次将月球车送到月球表面,实现了月球探测器的实地探测任务。
第三阶段的月球样品返回任务目前正在进行中。
中国计划于2030年前后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这将是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通过对月球样品的研究,科学家们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月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为人类未来的月球探索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中国登月的事迹不仅体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也对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登月计划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国家的科技实力,更重要的是为了推动航天科技的进步,为人类探索宇宙、实现太空梦想做出贡献。
中国登月事迹的成功背后离不开中国航天人的辛勤付出和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结晶。
中国航天人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嫦娥登月的历史

嫦娥登月的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与月亮相关的神话传说和诗歌。
而嫦娥则是其中一个广为人知的女神,她的登月故事更是被后人演绎成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人民成功地执行了嫦娥登月的探索任务,这个古老传说中的场景终于成为现实。
中国的嫦娥计划首次提出于1994年,当时的中国国家航天局将将探月任务的开展列为重要目标之一,并积极推进相关科技研究。
而最终,在2007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卫星,进入了中国的探月轨道。
嫦娥一号的发射不仅仅是中国航天探索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成功进入“嫦娥计划”的关键任务。
通过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中国积累了宝贵的探测技术和经验,并为后续的探月任务奠定了基础。
随着嫦娥一号的成功,中国国家航天局立即启动了下一阶段的探月任务——嫦娥二号。
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发射并成功着陆月球。
这是中国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并成功释放月球车“玉兔号”。
嫦娥二号的任务不仅仅是为了探测月球表面的物质构成和地质环境,还为后续的月球探测任务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
而嫦娥三号则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计划的又一重要节点。
在2013年12月1日,嫦娥三号成功发射并实现软着陆,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在月球上实现这一技术。
嫦娥三号携带了“玉兔号”月球车以及多项科学仪器,成功完成了一系列的探测任务。
其中,嫦娥三号还首次成为了搭载了活体物种进行生物学科学实验的月球探测器,为国际月球探测领域树立了先例。
嫦娥四号是中国探月任务的下一步重大突破。
在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
嫦娥四号携带了一系列科学仪器,目前正继续着陆器和玉兔二号地面探测车的科学探索任务。
中国嫦娥计划的取得的成就,不仅仅是中国航天科技的突破,也是人类探索月球的重要进展。
通过嫦娥计划,中国人民对太空探索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被激发,并且为人类进一步探索宇宙的大门敞开了一扇窗户。
中国登月计划

中国登月计划中国的登月计划是一个宏大的计划,旨在深入研究和探索月球及其周围的太空环境。
自2004年以来,中国国家航天局(LA)成功率发射了7次嫦娥探测器,目的是探测月球表面,寻找月球存在的岩石、土壤、水、矿物和其他资源,并为今后的探测和登陆任务做准备。
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升空,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探测。
随后,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以及嫦娥五号后续任务也接踵而至。
嫦娥探测器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证明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积极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科学和技术,为中国的空间航天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截至目前,中国的登月计划还在不断的推进中,未来仍将有更多的探测器和任务计划将实现。
中国的登月计划不仅仅是一项探索月球的科学计划,也是一项推进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举措。
嫦娥探测器的成功发射已经为未来的任务做好了准备,中国下一步的计划是将嫦娥二号着陆器和嫦娥三号探测器搭载在同一枚火箭上发射,并将它们送入月球轨道和着陆任务。
这一技术难度非常高的任务是中国未来航天探索的一个里程碑。
在登月计划的实现过程中,中国还设立了一系列的研究项目和技术研究计划。
在这些计划中,核动力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这些计划将有助于解决资源的问题,在探测任务期间为航天员提供更为优越的居住条件,同时也为长期的月面基地建设计划做好了准备。
中国登月计划还将为人类探索太空提供新的机遇和新的视角。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探测器、人造卫星以及其他的空间技术手段来了解月球及其周围太空环境的更多信息,这些信息将对我们探索月球和其他行星开发和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总体而言,中国登月计划是一个宏大的和长远的科学计划,它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人类的科学探索和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相信,在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努力下,中国的登月计划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走向圆满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首次登月计划分三步据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的有关负责人披露,未来几年如果顺利实现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目标,中国可望在2010年以前完成首次月球探测。
据最新出版的《了望》周刊报道,中国的登月计划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发射太空实验室和寻找贵重元素的月球轨道飞行器;第二步,实现太空机器人登月;第三步,载人登月。
虽然具体的登月时间现在尚不能完全确定,但航天科学家肯定中国实现人类登月所需的时间将比美国短。
月球探测是一个国家空间技术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各国探寻太空商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中国政府于2000年11月发表了中国航天白皮书,初步确立月球探测的目标,明确提出近期发展目标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
同时提出选择月球探测的目标必须突出特色,既要填补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的空白,也要为人类建立月球基地增添新的科学依据,尽量避免重复其他国家已做过的工作。
中国为登月计划成立了第一个空间机器人的专门研究机构,即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空间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
该中心的太空机器人专家称:太空机器人将在中国人登上月球前承担主要探测任务,在卫星维修、太空科学试验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希望将来建立国际月球基地时,中国也能作出贡献。
据已有的设计模型,用于月球表面探测的机器人轻小灵巧,会自由移动、爬坡和躲避障碍,并能适应月球上大温差和辐射等环境。
有科学家预言,21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将是建立利用太阳能的“月球城”--多余的能量将被传送到地球上的采集点。
中国一旦成功实现载人登月,将成为世界上移居月球俱乐部的创始成员。
中新网11月29日电据新华网上海频道报道,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28日在此间表示,中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进展顺利,运载火箭、探测器、数控、发射场和地面运用五大系统均完成初样阶段,各项技术指标均已确定,目前已进入转正样阶段,预计2007年发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将不成问题。
欧阳自远院士是应首届长三角青年创新论坛的邀请,来上海做空间探测与中国月球探测的特色和创新的主题报告。
据欧阳院士介绍,中国探月计划经过长期准备、十年论证,其实早在2004年1月嫦娥工程正式立项前,已经有很多单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过各项预研。
对于这样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科学家首先将其划分成五大系统分别进行设计,设计方案讨论通过后,研制出原理性样机,再对样机经过各种复杂的实验,制作成初样,各项技术指标确定后,还要转成正样,再对正样进行单测、联测、综合测等各种测试,以保证任何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中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主要分成绕、落、回三个阶段:2004-2007年为绕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围绕月球进行一年的探测;2007-2012年为落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与月球巡视探测;2012-2017年为回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并采样返回。
只有完成了这三个阶段以后,中国才考虑载人登月。
目前,中国已经选定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火箭选定长征三号甲。
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目前初样星的整星测试已经完成,开始进入正样星的研制;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火箭也已经投入生产,为了保证完成月球探测工程任务,科研人员对长三甲火箭进行了41项提高可性的设计。
(中国在2004年2月十三日公布首次探月计划——嫦娥计划。
计划分“绕、落、回”三个发展阶段,首期“嫦娥一号”绕月工程,总投资14亿元(一个比较常见的比喻是:“第一次探月工程的花费也就相当于修建两三公里地铁的钱。
”),将在2007年以前发射一颗绕月卫星。
此后10年间,中国将陆续进行月球车在探月软着陆以及机器人月壤采样工作。
[编辑]首期计划“嫦娥一号”绕月工程四大任务是一、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精细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和地貌单元,进行月球表面撞击坑形态、大小、分布、密度等的研究,为类地行星表面年龄的划分和早期演化历史研究提供基本数据,并为月面软着陆区选址和月球基地位置优选提供基础资料等。
二、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主要是勘察月球表面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钛、铁等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绘制各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图,月球岩石、矿物和地质学专题图等,发现各元素在月表的富集区,评估月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等。
三、探测月壤厚度,即利用微波辐射技术,获取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数据,从而得到月球表面年龄及其分布,并在此基础上,估算核聚变发电燃料氦-3的含量、资源分布及资源量等。
四、探测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
月球与地球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处于地球磁场空间的远磁尾区域,卫星在此区域可探测太阳宇宙线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等离子体,研究太阳风和月球以及地球磁场磁尾与月球的相互作用在太空中走得更远正在成为中国航天人的新梦,随着国际深空探测热潮的又一次兴起,中国的探月计划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
近日,记者专访了中国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耗资15亿三年内首次探月12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在京丰宾馆召集中国航天界的院士听取了关于中国探月工程的汇报。
会议进行了一天,中国航天局局长、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和欧阳自远做了汇报。
在院士们的规划中,中国探月工程的未来越来越清晰。
欧阳自远告诉记者,这次会议肯定了中国探月三步走的计划,这个计划可以用“绕、落、回”三个字分别概括探月的三个阶段。
“绕”指的是在2007年之前发射一颗重约2吨的月球卫星,绕月工作一年,获取一些科学数据,包括拍摄月球表面的三维图像,分析月球表面元素的资源含量和分布,探测月球表面土壤厚度以及监测地月空间环境。
“落”是指在2010年之前实现月球软着陆,先发射一个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巡视勘测,这个月球车相当于一个月球机器人。
而“回”主要是指2020年之前采集月球表面的一些样本返回地球。
欧阳自远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这个探月计划并不将人送上月球,在第二和第三阶段都是由机器人来完成工作。
欧阳自远表示,目前被命名为“嫦娥”一号的探月卫星研制进展顺利,轨道设计、测控和数据传输、导航与控制等关键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路线图已经确定,整个奔月需要8天或者9天时间。
这将是目前我国发射的最远距离的卫星,距地球的平均距离是38万公里,而在这之前,我国发射的最远距离的卫星离地面4万公里。
实施和完成第一次月球探测的费用大约是1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修建2~3公里地铁的费用”。
欧阳自远同时表示,中国探月并不是单纯重复别国的工作。
比如,我国在第一阶段绕月拍摄的月球图将更加全面,是三维立体图。
美国探测了月球的5种元素,而我国将探测月球的14种元素。
另外,我们还将探测整个月球表面的土壤,这一层土壤里面有非常有用的一种资源,就是可控核聚变的原料———氦3,这一课题也是别国没有涉及到的。
中国声音值得世界探月领域倾听谈到深空探测的话题,欧阳自远指出,目前国际上新的探月高潮正在兴起。
美国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全新而完整的探月计划。
欧洲空间局提出了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详细计划,日本制定了系统的月球探测计划,印度也雄心勃勃地提出了探月计划。
还有乌克兰、英国、德国、奥地利及美国的军方与私人公司也提出了各自的月球探测计划。
12月17日美国总统将发表演说,重申美国将重返月球,载人登月。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但他同时指出,中国的航天事业也正在被国际重视和关注。
欧阳自远讲起了最近的一个例子,今年11月16日,2003国际月球大会在夏威夷举行,会议主办方邀请了一批包括欧阳自远在内的中国探月科学家。
由于签证的原因,中国科学家没能到会。
但是会议的主办方执意邀请远在中国的欧阳自远用电话在大会上做了学术报告,并回答各国同行提出的问题。
谈起这件事,欧阳自远一脸自豪,他说,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向世界发出中国探月工作者的声音,这充分说明国际探月领域对中国月球探测工作的重视。
深空探测的真正价值远远高于工程本身面对很多人对探月必要性的怀疑,欧阳自远指出,探月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上世纪60年代的探月工程证实,空间探测是一个具有高科技和高经济产出率的项目,它能实现的真正价值远远高于工程本身。
以美国阿波罗号为例,当时美国登月虽然投资高达260亿美元,但其产生了3000多项新技术和2000亿美元的效益,并带动整个国家高新技术发展。
他指出,很多新技术推广使用的间接效益是难以计算的,日常生活中随处都有航天技术的影子,例如,现在婴儿用的尿不湿最初就是为航天员设计的。
像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据计算,美国在航天上投资1美元平均能得到4~5美元的回报。
欧阳自远指出,中国目前虽然已经实现了载人航天的梦想,但在深空探测领域仍然是一个空白。
在国力能够承担的情况下,启动探月工程将极大推动科技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也有着深远意义。
中国在加紧筹备定于今年秋天进行的“神舟”飞船第二次载人飞行,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努力研制相关的机器人技术和空间系统设施,以便为2012年以前把无人驾驶月面车发射到月球的计划提供必要技术。
中国登月计划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说,中国打算让一些无人驾驶的轨道飞行器和月面车在大约2015年以前具备在登月中进行采样工作的能力,并以这样的方式执行最初的登月计划。
研究中国空间问题的美国专家琼·约翰逊—弗里兹5月18日出席美国参议院科学委员会航空航天小组委员会的听证会时指出,中国期望从此次登月计划中获得巨大收益,欧阳自远将它与“阿波罗”计划给美国带来的巨大收益相提并论。
约翰逊—弗里兹援引欧阳自远在此次会议上所说的话说:“登月计划将刺激高科技的发展,我无法估算出这笔投资会带来多少回报……登月行动对于激励民族精神将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种激励作用的价值是无法计算的。
”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和在这个新的“登月舞台”上的崛起,都是促使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计划采取一项新的载人和无人登月计划的重要因素。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希望把这一计划作为实现载人飞行器登陆火星的手段。
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宣布任何载人登月计划,也没有打算在这个层次上的计划方面与美国竞争。
但随着中国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大国,如果中国在载人环地球轨道飞行和机器人登月计划方面取得成功,那么在很大一部分欧洲人看来,中国在这方面将拥有更多与美国进行抗衡的机会。
约翰逊—弗里兹对参议院科学委员会航空航天小组委员会说:“中国从美国的‘阿波罗’计划中学到了一些东西。
高科技航天方面的工作使大批中国人获得了就业机会,而促进就业对中国来说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约翰逊—弗里兹说:“正如一名中国评论员所说,中国登月行动还将向世界展示,中国绝不是‘只能生产鞋子’。
此外,中国也能够通过此举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到中国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