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学
常见的四种找油理论-胡见义

常见的四种找油理论:1.沉积盆地找油论2.有效生油区控制油气田分布论3.含油气系统理论4.圈闭带控制油气聚集论一、沉积盆地找油论(一)盆地、沉积盆地、含油气盆地盆地:地球上周围被高地包围的低地,或者说岩石圈表面三维空间的凹地,充满水和空气。
地质意义上的盆地:指岩石圈表面三度空间上的凹地,其内部充填有沉积物,而且要具有时间的概念,即四维。
也就是指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在地质历史某一阶段形成的被水域占据的一个断陷或坳陷地带,它以负向运动占绝对优势,同时接受了足够厚的沉积物充填,形成了中间沉积厚度大,向边缘逐渐减薄的沉积体。
含油气盆地指已经发现油气田(藏)或已有油气显示的沉积盆地,以及具备油气生运聚条件的沉积盆地。
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首先必须是沉积盆地;2.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曾经不断地沉降、接受沉积,具备油气生成与聚集的有利条件;3.在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发生过油气生运聚,或者已经发现过油气显示或工业油气田。
(二)沉积盆地是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基本构造单元在人类长期的找油实践过程中,人们认识到油气不仅可以在背斜中聚集,也可以在非背斜中存在,它们必然受更高一级的沉积和构造单元控制。
油气有机生成说,以及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理论的建立,揭示了形成油气田(藏)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受一个基本地质单元——沉积盆地的控制。
世界上目前已经发现的油气田几乎都分布在各种类型的沉积盆地中。
并不是所有的沉积盆地都是含油气盆地,有没有油气,取决于沉积盆地具不具备油气生、运、聚的基本条件。
(三)沉积盆地控制油气赋存的因素油气的成藏→温度、压力及有效受热时间控制的化学动力学过程→压力、浮力和流体势所控制的流体动力学过程油气是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生成的流体矿产, 要弄清油气形成与分布规律,必须开展盆地分析。
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包含生、储、盖、圈、运、保存和配套。
这些条件的合理的、最优化的组合将形成油气储量丰富的含油气盆地,较差的组合则形成低储量丰度甚至非含油气盆地。
指导油气勘探的新思路—从含油气系统到油气成藏动力学

4 0 7 ; 辽 河 油 田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 宁 盘 锦 1 4 1 ) 30 42 辽 00 2
要 : 要 介 绍 了 含 油 气 系 统 研 究 的 内 容 与 方 法 并 对 其 进 行 了 客 观 评 价 . 出 了 其 局 简 指
限 性 系 统 介 绍 了 油 气 成 藏 动 力 学 概 忠 的 产 生 、内 涵 和 外 延 以 及 研 究 方 法 ,比 较 了 含 油 气 系 统 和 油 气 成 藏 动 力 学 两 大 概 念 的 关 系 . 为 : 油 气 成 藏 动 力 学 是 系 统 论 和 动 力 学 认 ①
收 稿 日期 :2 0 1 ∞ :停 回 日期 :2 0 一 n 0 0 10 一 0 1 f 9
作 者 简 介 :姜 建 群 ( 9 2 ) 1 7 .女 ,理 正 在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 汉 )攻 凄 博 士 学 位 。专 业 为 矿 产 普 查 与 勘 探 武 主攻 方 向为油 气成 藏动 力学 。
文 章 编 号 : 1 0 2 8 【 0 1J 3 O 3 7 0 96 4 2 0 0 0 4 0
指 导 油 气 勘 探 的 新 思 路
一
从 含 油 气 系 统 到 油 气 成 藏 动 力 学
姜 建 群 廖 威 君 张 福 功 。 , ,
(.中 国地 质 太 学 , 北 武 汉 1 湖
理论 与 传 统 的石 油地 质 学相 结 台 并应 用 于我 国复 杂 地 质情 况 的必 然 产物 @ 在古 油气
系 统 宏 观 思 想 指 导 下 进 行 成 藏 动 力 学 过 程 研 究 是 高 等 石 油 地 质 理 论 发 展 的 必 然 趋 势
导 体系 ;流 体 示踪 剂
从含油气系统到成藏油气系统——油气系统研究新动向

等 主编《 er lu S se f m S u c oT a 》 P t e m ytm o o ret rp 一 o r
书 ( o D w,1 7 ;D w,1 7 ;P ro o ,1 8 ; 92 o 9 4 er d n 9 3
Ul s e ,9 6 Ma 0 n a d D w, 9 4 , 气 系 mi k 1 8 ; g 0 n o 1 9 ) 油 h
年
曹 地 质 论 评
GooI L EI Vv N6 ELG A V w o4 0 c R E N. O I . _ 28 O O 5
从 含 油气 系统 到 成 藏 油气 系统 油气 系统 研 究新 动 向
— —
刘 江 ’, 池 , 震 静 3刘 洋 王 亮
闭研究 、 油气 源研究 、 藏研究 到 系统 的油气 系统研 油
究在 一个 并 不 很 长 的 时 间 内 经历 了 突 飞 猛 进 的发 展 , 今油气 系统理 论 已经是人 们从 三度 空 间 , 时 如 从
统理论 经历 了一 个 快 速 的 、 断 的发 展 、 善 过程 , 不 完
一
等 , 9 7 窦 立荣 ,9 9 等 等) 产 生 了很多有 价值 的 19 ; 19; , 意见 、 见解 和应用 研究 , 油气 系统理论 在我 国 的快 为
速发展 奠定 了 良好 的基 础 。
起 的油源 、 集层 、 层 、 闭等 四个 成 油要 素 所 储 盖 圈
组 成 的整体 。每一个 成油 系统 都有 自己的特征 和 主
气 生成 、 运移 和 聚集 过 程 。油 气 系 统理 论 揭 示 了油 气成 藏各
形 成 的时间 、 间概 念 , 我们 从 三 度 空 间 , 时 间 空 为 从 演化 上认 识油 气藏 、 价 油 气 藏 和勘 探 油气 藏 提 供 评 了很 好 的 、 重要 的 理论 指 导 。可 以说 “ 气 系 统” 油 概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各专业研究方向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各专业研究方向一、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代码:0818)(一)矿产普查与勘探(代码:081801)1.油气成藏与含油气系统研究以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富集主控因素研究为基础,通过油气成藏静态地质要素和动态作用过程的综合分析,揭示油气成藏过程与富集规律。
研究内容包括有效烃源岩、储集层、输导层和盖层等地质要素的分布和静态评价,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和圈闭的形成等作用的动态演化过程和时空匹配关系,以及关键时刻地质要素和动态作用组合关系,开展油气成藏综合研究与评价,明确油气富集规律,预测油气资源规模和资源空间分布。
2、非常规油气地质学非常规油气地质学是以非常规油气资源类型、细粒沉积体系形成与分布、微纳米级致密储层特征、连续型油气聚集与产出机理、“甜点区”评价方法与技术等为重点的新兴学科。
研究核心是非常规油气成藏体系的“生油气能力、储油气能力、产油气能力”;研究内容包括成藏体系的烃源性、岩性、物性、脆性、含油气性与应力各向异性“6特性”及匹配关系,研究重点是非常规油气成藏体系的分布范围与“甜点区”的分布预测与评价,确定经济有效开采的方法技术与经济发展模式。
3.盆地和构造分析以区域构造背景研究为基础,以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方法技术为手段,确定含油气盆地成盆演化与沉积充填历史,研究盆地性质、构造样式、类型和分布,明确盆地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研究内容包括成盆区域构造背景与构造动力学机制、构造运动学和几何学特征、区域构造演化、盆地构造解析、构造运动对成盆、成烃、成储、成藏的影响。
4.沉积与储层地质沉积研究是充分运用现代沉积学的理论和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等研究思路与方法,明确沉积体系类型,研究沉积物的形成、搬运、沉积演化过程,确定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成岩作用和沉积演化特征,明确有利沉积相带。
储层学研究是以沉积研究为基础,研究储集体的岩性、物性、电性和含油气性特征,揭示与储集空间(孔、洞、缝)形成有关的成岩作用,阐明成岩历史、孔隙演化历史,构建储层地质模型,开展储层分布预测与评价,确定有利储层分布范围。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

[ 键 词 ] 气 成 藏 动 力 学 油 气运 移 油 油 气成 藏 机 理 关 油
1油 气 成 藏 动 力学 研 究 方 法 .
成藏动力学研究是在综 合分析区域钻探 、 地球物理 、 分析 测试和地 质地化等资料的基础上, 采用 静态描述和动态模拟相结合 的方法, 中 其 计算机模拟方法可以定 量地 、动态地刻画各种 因素相互作用 的历史过 程, 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其 内在规律性, 因此是成藏动力学过程研 究的一 项关键技术 。 成藏动力学模拟 实质上是成藏动力学过程模拟, 是一项高 度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 以 当代最 先进 的地质学和石 油地质学理 论 为基础, 全面利用各种地 质 、物探资料, 采用最先进的盆地描述 和盆地 模 拟 技 术 方 可 进行 盆 地描 述 部 分 用 于 刻 画 盆 地 现 今 的 构 造 、 积 岩 】 。 沉 性和各种地质参数的空间展 布特征, 为盆地模拟奠定基础。盆地模拟方 面包括构造 、 积 、 沉 储层 、 古水 动力场 、 古地 温 、 生烃 、 排烃 、 圈闭演化 和 油气运移聚集等各个 部分 。 中, 其 从生烃到运移的模拟构成成 藏动力 学 过程模拟 的主体, 而其他 的描 述和模拟则是 成藏动力学过程模 拟必不 可少的重要基础。成藏动 力学过 程模拟的最终结果体现在油气 资源量 计算部分上, 包括计算 出盆地 的生烃量 、 排烃量 、 烃碳转换量 、 油气损 失 量, 最后要计算 出盆地 中聚集 的油气资源量口 。 2油 气 成 藏 动 力 学 系 统 的 划 分 及 类型 . 田世澄f9 6提 出将 受地球深部 动力学控制 的盆地构造沉 积旋 回 l9 ) 作 为 一 个成 藏 动力 学 系统 , 改 变地 下 成 藏 动 力 学 条 件 , 响 成 藏 动 力 把 影 学过程的区域不整合 和区域分布 的异常孑 隙流体压力界面作为不 同成 L 藏动力学系统 的界 面。 并据动力学特征将成藏 动力学 系统分为开放 型、 封 闭 型 、 封 闭型 3种 类 型 , 油 源 特 征 又 区分 为 自源 成 藏 动 力 学 系 统 半 据 和他源成藏动力学系统 。 因此共可划分出 6种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 31 4。 康永@(99根据系统动力 的来源 、 19 ) 去向和系统 的演化方式将油气成藏 流体动力系统分为重力驱动型 、 压实驱 动型 、 存型和滞 留 4种 。实际 封 上重力驱动型对应开放型, 压实驱动型对应半 开放 型, 封存 型和滞 留型 则对 应 封 闭型 。 因此 二 者 是 一 致 的 。 这种 以 油气 成 藏 的动 力 因素 来 划 分 油气 系统 的方法 比经典的含油气系统 的一套源岩 对应 一个油气系统的 粗略划分方法更深入, 更能体现油气作 为一种 流体 的运动分布规律, 从 而有 效 指 导 我 国陆 相 含 油 气 盆 地 的 勘探 。 3油 气 成 藏 主 要动 力 因素 的研 究 . 沉积盆地实际上是一个低温热化学反应器, 油气 的富集 是由温度 、 力和有效受热时间控制的化学动力学过程及 由压力 、 地应 力 、 浮力和流 体势控制的流体动力学过 程的综合结果 , 也是盆地 中各 个成藏动力 学 系统 中的油 、 、 气 水三相渗流过程 的结果 。 张厚福(9 8认为: 19 ) 地温场 、 地 压场 、 地应力场等“ 三场” 系受地球内能控制, 是地球 内部能量在 地壳 上 的不 同表现表现形式。 三场 ” “ 相互之 间彼此影响与联系。 三场” “ 的作用 使地壳上形成海盆 、湖盆等各种水域, 才衍生 出水动力场, 了水 体才 有 能 出现化学场与生物场 , 后二者也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 综合这些场 的 ( 上接第 1 2页 ) 1 2 旋转与平移法 . 3
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学-PPT

一、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
含油气系统是指一个与有效生烃灶相联系 的、由其中的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形 成的天然流体系统,包括由该生烃灶形成的 所有油气藏以及形成这些油气藏所必不可少 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过程。
• 含油气系统与其它油气地质单元的关系:
• 含油气系统是介于含油气盆地和含油 气区带之间的一个油气地质单元。它具有 一定的空间展布范围,也具有一定的演化 时间。
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和类型
简单含油气系统 复合含油气系统
简单含油气系统
烃源灶 — 单灶 油气成藏过程 — 油气大量生成、
运移和聚集过程基本上一次完成
关键时刻 — 一个 油气分布 — 遵从“源控论” 实例:松辽盆地白垩系、鄂尔多斯
中生界
复合含油气系统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油气系统在其形成过程中共享
定 某些成藏地质条件,如共同的运移通道、储集层、聚 义 集区带和区域性盖层,形成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含油
油气成藏系统是盆地或凹陷一个相对独立的油气运聚 单元,其边界在纵向上为油气垂向运聚边界,即区域性分布 的烃源岩层和盖层; 平面上为运聚单元分割槽,主要为生油 凹陷轴线或封闭性大断层,岩性尖灭线等。据此可在大的 含油气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划分若干油气成藏系统 。
在陆相断陷盆地,油气纵向运移十分活跃,在纵向上 很难将不同成藏系统划分开。因此,可以正向构造带为核 心,以该带油气藏所涉及的汇油气范围为边界,划分和评 价油气成藏系统。
第七章 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学
• 一.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划分 二、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内容与评价方法 三、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划分
• 四、油气成藏动力学 • 五、油气成藏模式
一、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
Oil System -石油系统
含油气盆地超压背景下油气成藏条件述评

种 。郝芳 将超压分 为不均衡 型 、 生烃 型 、 岩型 和构 成 造挤 压型 。 虽然不 同学者对超 压 的划 分存在 一定差异 , 但是 产生超 压的根本 条件是相 似的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油 气 成 藏 条 件 评 述
影 响 范 围 大 大 超 过 常 压 盆 地 ,而 有 机 酸 是 使 砂 岩 胶 结
物和碎 屑颗粒溶 解和次 生孑 隙形 成 的主要 冈素 。 L
2 3 盖 层 与 保 存 条 件 .
显不 同 。 超压对 生烃 的抑制作 用程度究 竟有多 大 , 许多 国内外学者 也分别进 行 了研 究 。 or 和 C r 提 出 T r e a{
了 尺 与 压 力 关 系 的 数 学 模 型 , 以评 价 超 压 对 有 机 质 用
成烃 的抑制作 用 。 肖七林 等认 为超 压对有 机质 演化
具 有 显 著 的 阶 段 性 和 差 异 性 : ) 力 的 影 响 程 度 是 有 1压 机 质 演 化 程 度 的 函 数 : ) 压 效 应 对 有 机 质 演 化 发 生 2超
显著影 响需要 达到某一 最小值 , 即门限值 :) 3 在有机 质 演化不 同阶段 发育 的超 压 对生 烃 的影 响不 同 : ) 4 同一 超 压 系统 内 . 同类 型 有机 质对 超 压 的响应 具有 差异 不 性 。张守 春 等 分别在 开放体 系和封 闭体系 条件下研 究 了渤海湾 盆地济 阳坳 陷不 同沉积 环境烃 源岩 的生烃
2. 生 烃 条 件 1
过程具 有不 同程度 的抑制作 用 ,主要表现 在对不 同类 型 的烃 源岩及 在 不 同的 演化 阶段 其影 响均 有 所不 同 。
含油气系统的概念

一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含油气系统是沉积盆地中的一个自然流体系统,它是一个油气生运聚整体联合单元,其空间范围由烃源岩体及与此烃源岩体有成生关系的所有油气的分布空间范围构成。
油气成藏系统:由圈闭区及可向该区供油气的所有烃源岩一起构成的生运聚系统。
油气成藏体系内涵:油气成藏体系是以“藏”为核心,或者说以控制油气运移指向的构造单元为核心。
指圈闭及向该圈闭供烃源岩之间的空间范围。
油气系统研究思想:油气系统研究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油气系统强调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和相互关系;强调系统、整体、动态和历史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研究油气从烃源岩到圈闭的过程成为现代油气成藏研究的基本思路油气成藏系统研究的特点:系统研究强调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综合性,强调以过程为主导的研究思路,突出了过程恢复、关系建立与最终结构的描述。
油气成藏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油气组成和性质(地化特征)、烃源岩分布及其有效性、油源对比与成藏系统划分、有效烃源岩的生烃历史、关键时刻以来有效输导层分布和优势运移路径预测、储层空间特征及历史演化、油气充注期次分析、圈闭和油气藏演化。
油气系统研究内容:1、静态要素研究(有效烃源岩研究、储层研究与评价、油气疏导体系研究、该层研究与评价、上覆地层研究);2、油气系统地质作用研究(烃源岩热演化与油气生成过程、油气运移过程、圈闭的形成于演化、油气成藏期次);3、关键的时刻要素与作用配置关系研究(关键时刻是指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最重要的时期)。
二、风化壳结构划分:上覆岩层、风化黏土层、半风化岩石、末风化基岩。
基岩风化壳的理想发育结构:风化残积层(基岩残积碎块与风化粘土的堆积物);风化破碎带(高角度缝,低角度缝及微裂缝大量发育形成网状);风化淋滤带(高角度缝和垂直缝发育,有利于流体的垂向渗流;低角度裂缝和微裂缝发育,有利于流体的滞留,延长了流体对岩体的溶蚀,见裂缝溶蚀加宽和溶蚀孔洞);母岩(固积岩石,裂缝不发育或裂缝被胶结,未受到流体的淋滤溶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划分
二、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内容与评价方法
三、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划分 • 四、油气成藏动力学 • 五、油气成藏模式
一、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
Oil System -石油系统
W.G. Dow (1972) 强调石油聚集依生烃灶不同而具“族群”性 实质内容突出“源控论”
①Ro-H 曲线;②海(湖)侵层序岩相图; ①油/气-源对比方法;②烃源岩潜力评 ③有效烃源岩等厚图; ④生烃强度等值线 图;⑤TTI 等值线图;⑥关键时刻生烃事 件剖面图 ①低位和高位体系域岩相图; ②砂体几何 形态图,岩性-物性统计图;③砂岩百分 比等值线图;④储集层成岩相划分图 ①关键时刻输导层顶面埋深图; ②同储集 层①-③;③断层与不整合面起伏形态 图;④裂缝与断层组合分布图 ①同烃源岩②;②盖层岩性变化图;③盖 层等厚图; ④破裂压力-岩性与厚度关系 图;⑤排替压力等值线图;⑥剩余压力分 布图 ①生烃门限、 高峰与结束期烃源岩平面分 ①TTI 计算与成图;②生烃热模拟实验;
储集层段的关系
储层地球化学储层 成岩分析,储层评价
多少个关键时期? 几个主要运聚期
几个圈闭形成 与改造期
成藏期次分析,每一个 成藏期油气运聚格局 每一个关键时刻的含 油气系统划分和演化
热成熟史分析
古构造分析 流体势演化分析 古构造分析 含油气系统制图 成藏过程分析 叠加制图技术
含油气系统时空 复合的关系
建立储集岩-油源 岩之间映射关系 生油洼陷/生油岩 相带空间叠置关系
油(气)-源对比
多 源 多 期 复 合 含 油 气 系 统
源-储之间 映射关系 含油气系统划分 含油气系统评价 含油气系统选择 油气成藏模式 油气分布规律 油气勘探方向
生油岩分布
原型盆地分析,有机岩相 带制图,源岩叠合关系
储集岩发育 关键时刻确定 圈闭形成 油气运聚 含油气系统演化 油气分布预测
有一定的空间展布范围,也具有一定的 演化时间。
油气地质系统及其组成单元图
油气域 油气区 含油气盆地
生成子系统 含油气系统 运移子系统
聚集子系统
区带 勘探目标
沉积盆地 含油气系统 勘探区带 勘探目标
油气调查的四个层次
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和类型 • 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关键是识别有效源岩 体,即在关键时刻生成和排出石油的源岩 连续体。 • 含油气系统的划分依据是有效源岩体, 存在几个有效源岩体,就有几个含油气 系统。
“六定”汇总表
描述图件 描述方法
价;③海(湖)侵体系域圈定;④剥蚀与 埋藏史计算; ⑤TTI 计算; ⑥古地温计算; ⑦测井生油评价;⑧热模拟实验 ①层序地层学分析;②沉积相分析;③储 集层描述;④实验室物性分析;⑤成岩相 分析 ①同储集层①-③;②FMS、BHTV FMI 与 CBIL; ③砂岩百分比统计法; ④有限元法; ⑤断层与不整合面描述 ①排替压力实验室分析;②同烃源岩③; ③同储集层③;④同输导层④;⑤测井地 震剩余压力计算
Hydrocarbon Machine -生油机器
F.F. Meissner (1984) 强调生烃灶作为“生油机器”的核心 强调成藏要素在三度空间有机联系对油气聚集的重要性
Independent Petroliferous System -独立含油气系统
G. Ulmishek(1986) 指出油气生成、运聚、成藏的独立性 强调含油气系统在资源评价和预测中的地位
相关术语
油气运移分隔槽 汇聚运移流 发散运移流
七 类 系 统 边 界
定界—运聚单元与系统边界
盆地边界 区域封盖层边界 储集体尖灭带 流体运移外边界 区域性断裂带 大型构造隆起的脊线
与大型地层剥蚀和超复
尖灭带
层内/层间阻流带
内容 描述构成 有效烃源岩: 门限,层段,范围, 潜力 静 态 地 质 要 素 储集层: 岩相,岩性,几何 形态,成岩作用 输导层:层,面, 网 盖层: 区域性,局部性, 质量 油气生成过程:门
油气成藏系统是盆地或凹陷一个相对独立的油气运聚 单元,其边界在纵向上为油气垂向运聚边界,即区域性分布 的烃源岩层和盖层; 平面上为运聚单元分割槽,主要为生油 凹陷轴线或封闭性大断层,岩性尖灭线等。据此可在大的 含油气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划分若干油气成藏系统 。 在陆相断陷盆地,油气纵向运移十分活跃,在纵向上 很难将不同成藏系统划分开。因此,可以正向构造带为核 心,以该带油气藏所涉及的汇油气范围为边界,划分和评 价油气成藏系统。
Unconventional Petroleum System-非常规含油气系统
Law BE和Curtis JB (2002) 只适合于煤层气、深盆气、裂缝页岩气、生物气等非常规油气 强调“源 藏”一体以及油气没有发生大规模运移过程
• A petroleum system is defined here as a natural system that encompasses , a pad of active source rock and all related oil and gas and which includes all the geologic elements and processes that are essential if a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s to exist .
烃源灶 —— 多个烃源灶在空间上相互叠置
基 本 特 征
关键时刻 —— 多个(多期生烃、成藏、调整与改造) 独立性 —— 不同生烃灶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含油气系统 复合性 ——不同系统之间共享部份成藏要素与油气聚集空间
油气资源 ——油气资源散失不严重
评价方法 ——“顺藤摸瓜”
油源-源岩关系
定界—运聚单元与系统边界
油气运聚单元(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Unit)
——由一组油气运移汇聚流线确定的,并由油气运移分隔槽与油气运移 最大空间外边界圈定的、可供发生油气运移和聚集全过程的三维地质单元, 介于含油气系统与油气成藏组合之间
——同一系统有多个运聚单元;不同运聚单元油气资源丰度和总量不同
三、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应用
包括一切高度聚集、 任何状态的烃类物质 成油过程中相互依存 的地质要素和作用
含油气系统 —— 含油气系统是指成熟的烃源岩及所 有已形成的与该烃源岩有关的油气 藏,并包含油气藏形成过程中必不 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及作用。
源
油气源岩、储集岩、 盖层、上覆岩层
圈闭的形成和油气 的生成、运移和聚集
(3)油气聚集
包括油气运移汇聚区生储盖组合、油 气汇聚量、运聚期与持续时间的分析
(4)圈闭的形成:
主要是对有效捕集油气目标的分析 ,包括圈闭类型,构成(生储盖组合与储 集空间)与分类分布的图件,构造圈闭形 成期与有效圈闭分析,以及近源非构造圈 闭的描述与图件等。
• 二、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内容及评价方法 • 主要描述图件: • 含油气系统的主要描述图件(四图): 含油气系统埋藏史图、含油气系统平面 展布图、含油气系统剖面图,含油气系 统事件图。 • 关键时刻(Critical moment):是指含油 气系统中大部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 时间。
一、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
Petroleum System -含油气系统
Magoon 和Dow(1994) 只适合于简单含油气系统 强调“源 藏”的一次过程
Total Petroleum System -总含油气系统
R.M. Pollastro(1999) 已注意到油气混源、多个生烃灶、多阶段生烃等现象 强调不同含油气系统之间可出现多种相关性
定向—运移方向
基本做法
站在关键时刻,编制古构造图
运移方向判识的 地球化学参数
原油物性(比重、粘度、含腊量等)
以优势运移通道确定为核心,
编制砂体、断裂分布图 古水文、环境分析 已知运聚系统资源丰度统计 综合确定油气空间分配
原油族组分
生物标志化合物 同位素 自生矿物包裹体 地层水中有机酸和无机离子等
2.地质作用过程描述
(1)油气生成过程:
它是对有效生油岩从进入门限开始到生烃 结束全过程进行恢复的描述:生烃关键时刻、有 效源岩展布、生烃持续时间和生烃总量。
(2)油气运移过程
探讨源岩生成的油气排出,进入输导层 至发生聚集之前的过程。包括初次运移与 二次运移两个环节,可概括为运移动力、 运移量、路径与方向的描述。
含油气系统评价思路
筛选出所有关键时刻,并确定其性质(成 藏、破坏、调整) 按照由早晚时序,站在关键时刻看油气 生、运、聚、散、调整的全过程 依据需要,确定成图内容详略 按“六定”步骤评价系统,图件强调工业 化
“六定”方法实例分析(据赵文智)
定源—质量、层段、空间分布 定期—关键时刻与次数 定向—主要油气资源的去向 定界—运聚单元与系统的边界 定量—油气资源总量与空间分布 定级—不同目标含油把握性、潜力、分级
表征含油气系统的“四图”
关键时刻(250Ma)埋藏史曲线图
含油气系统成藏事件图
含油气系统关键时刻的平面分布图
含油气系统空间范围的理想剖面图
二、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内容及评价方法 研究方法:
有效烃源岩评价技术
关键时刻确定技术 储层与油藏地球化学技术
古构造分析技术
烃类运移研究技术 含油气系统综合模拟技术
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和类型
简单含油气系统 复合含油气系统
简单含油气系统
烃源灶 — 单灶 油气成藏过程 — 油气大量生成、
运移和聚集过程基本上一次完成
关键时刻 — 一个 油气分布 — 遵从“源控论” 实例:松辽盆地白垩系、鄂尔多斯
中生界
复合含油气系统
定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