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藏动力学共52页文档

合集下载

油气成藏动力学

油气成藏动力学

二、有效圈闭
有效圈闭:聚集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 藏的圈闭。
具有以下条件。
(一)大容积
圈闭具有足以聚集具有工业价值 油气藏的容积。一般越大越好。但 要有其他圈闭条件配合。
(二)距离烃源区近
圈闭距离烃源区(成烃坳陷)足够近。
显然,一般越近越好。但要有其他圈闭条
件(油气运移路径)配合,否则,可能不能
第XXX章 油气藏形成与破环 第一节 油气聚集过程 (一)油气充注(二)油气混合(三)油气聚集过程 第二节 油气聚集 (一)油气聚集方式(二)油气聚集机制(三)油气聚集模式 第三节 油气藏形成条件 (一)必要条件(二)充分条件 第四节 油气藏形成时间与期次 (一)地质分析法(二)储集层成岩矿物分析法 第五节 油气藏的破坏与再分布 (一)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地质作用(二)油气藏的再分布 第六节 非常规油气藏
油气差异聚集原理
Gussow认为:静水条件下,如果在油气运移的主方 向上存在一系列溢出点自下倾方向向上倾方向递升的 圈闭,当油气源充足和盖层封闭能力足够大时,油气 首先进入运移路线上位置最低的圈闭,由于密度差使 圈闭中气居上,油居中,水在底部,当第一个圈闭Ⅰ 被油气充满时,继续进入的气可以通过排替作用在圈 闭中聚集,直到整个圈闭被气充满为止,而排出的油 通过溢出点向上倾的圈闭Ⅱ中聚集;若油气源充足, 上述过程相继在圈闭Ⅲ及更高的圈闭中发生;若油气 源不足时,上倾方向(距油源较远)的圈闭则不产油 气,仅产水,称为空圈闭。所以在系列圈闭中出现自 上倾方向的空圈闭向下倾方向变为纯油藏→油气藏→ 纯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但这种结果只能代表原始的 聚集规律,后期地质条件的改变有可能破坏这种聚集 情况。


4
56ຫໍສະໝຸດ 0.5mm(二)系列圈闭的差异聚集

【石油地质学】第五讲油气聚集与成藏

【石油地质学】第五讲油气聚集与成藏
⑤生油岩的排烃能力高(排烃效率)
据克莱米(H.D.Klemme,1997)的统计, 世界上共有334个大油气田(最终可采储量达 68×106t以上的大油田222个,最终可采储量为 1011m3的大气田112个),分布于60多个油气 盆地中。其中有16个盆地含有5个以上的大油 气田,这16个盆地的大油气田总数为249个, 占所有大油气田总数的71.5%;储量则可达 90%以上。其中部分油气盆地的面积、体积沉 积速率和大油气田数的分布,如表 所示。
聚集系数,指生油量和地质储量的比值。
天然气与石油相比,排烃率较高,运聚系数偏低 。
1.盆地油气源丰富程度,取决几个基本条件:
①烃源岩体积(广、厚); ②有机质丰度(数量多); ③有机质类型(质量好); ④有机质成熟度(生成条件); ⑤排烃效率(运移条件)。
即一要有,二要好,三要多!
2.满足上述条件依靠几个方面(地质条件):
有效孔隙度和储集层有效厚度的确定
有效孔隙度主要根据实验室岩心测定、测井解释 料统计分析求得。
储层有效厚度根据有效储集层的岩性、电、物性 标准,扣除其中的非渗透性夹层而剩余的厚度。
圈闭最大有效容积的确定
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决定于圈闭的闭合面积、储 集层的有效厚度及有效孔隙度等有关参数
V=F×H×φ
Abundance map of oil and gas basin
(from Perute,1972)
(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
a.互层型,有利(接触面积大,能及时从生向储运移); b.指状交叉型,有利(靠近指状交叉一侧,类似互层、侧 变、侧生式); c.不整合型,有利; d.断裂型,上覆、下覆型较好; e.封闭型,较差(主要指不能形成巨大油气藏)。

油气成藏动力学讲解

油气成藏动力学讲解

运用测井曲线预测压力以及超压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摘要随着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超压已成为当前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本文综合总结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对超压的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对超压与油气成藏条件关系,超压对油气成藏过程影响,以及超压对油气分布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最后对超压研究一些现状问题以及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小结。

关键词超压油气成藏条件油气成藏过程油气分布0引言随着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超压已成为当前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石油地质理论认为,地层超压的形成、发育、演化与油气藏关系密切,对油气藏各个成藏要素和过程都有显著影响(刘玉华,2011)。

因此在进行以油气藏为核心的成藏机理研究时,就必须研究超压的重要影响作用。

据统计,在世界范围内已知有180多个沉积盆地具有超压地层体系,占世界盆地的2/3,其中超压体系与油气分布有成因联系的约有160个沉积盆地。

在我国含油气盆地中,已发现29个地区具有超压,其中海域8个,陆地21个。

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在四川盆地的超压层中寻找天然气,总结了一些超压与油气的经验关系。

70年代以后再东部陆地与海上许多含油气盆地中接连不断地发现超压层,以及许多与超压有关的油气田。

沉积盆地中超压研究已经成为盆地分析与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油气资源勘探与远景预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超压分布特征:1.超压区的形成常与烃类生成有关;2.超压区纵向分布范围很大,多分布于中深层(3000m 以下),在我国从石炭系至新近系均有分布,以新生代为主;3.超压体系赋存于各种地质环境中,如我国东部的伸展盆地、转换——伸展盆地以及西部挤压型前陆盆地各部位,盆地类型不同,超压成因不同,埋藏深度各异但对油气都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4.超压区的地热梯度通常较高;5.超压是流体滞留引起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控制其存在和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渗透率及孔隙的可压缩性。

前人已对其定义、成因类型、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做过极为详细的分析,因为超压不仅在油气生成、储层储集物性、超压封盖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为烃类的运移提供了动力。

石油地质学 第一节 油气成藏动力

石油地质学 第一节  油气成藏动力
G TH T0 100 H
式中,G为地温梯度,℃/100m;TH为H处的温度,℃;T0为地表恒温带 (地球内热与太阳辐射热的相互影响达到平衡的地带)的温度,℃;H
为测温点与恒温带深度之差,m。
大地热流
大地热流表示的是地球内部在单位时间内向地球表面单位面 积上传递的热量,是地壳深部热特征的反映,能从本质上揭示地 温场的固有特征,是表征地温场特征的最重要地质-地球物理参 数,其在数值上等于地温梯度与岩石热导率的乘积,即: Q=K×G
三、流体势能场
油气二次运移是在饱含水的多孔介质的输导层和通道 (断层、不整合面和相互连通的孔隙—裂缝系)中发生的 以独立相态为主的位置迁移。
在同一输导系统内,对油气运聚起控制作用的主导因 素是油气的势能。
流体势的定义有多种,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有两种。 (1)Hubbert(1940,1953)提出的概念,他将单位质 量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定义为势,其由位能、压能 和动能三大部分构成,其数学表达式为:
• 1953年,Dickinson对美国墨西哥湾岸地区的异常压力进行了研究, 从而揭开了异常压力研究的时代序幕并延续至今。
异常超压概述
所谓异常高流体压力系统(超压系统)一般是指地层压力 系数大于或等于1.2的压力系统,其顶、底或四周被封隔层所包 围。
世界上超压盆地有180多个,其中160多个是富含油气的盆 地,超压油气田约占全球油气田的三分之一左右;
初始为正常静水压力,持续沉降阶段为异常高压在隆升阶段转变 为异常低压,最后又恢复为正常静水压力。一个层系的压力旋回可以 发生在10~20Ma或更长的地质时期中。
图1 盆地流体的压力旋回(据Meissner, 1987)
压力封存箱(Compartment)

油气藏的形成过程石油生成-运移

油气藏的形成过程石油生成-运移

油气藏特征
油气藏的储层特征
包括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含气性等特征,以及储层的非均质 性和空间展布规律。
油气藏的流体特征
包括油、气、水的性质、组分、含量以及分布规律,以及油气的相态 特征。
油气藏的温度、压力特征
包括油气的温度、压力、压力梯度、温度梯度以及压力系统等特征。
油气藏的驱动类型与能量
根据油气的驱动类型和能量,可以将油气藏分为弹性驱动、水压驱动、 气压驱动和溶解气驱动等类型。
02 油气运移
初次运移
初次运移是指油气从源岩中排驱出来 后,在地下未成熟的沉积岩层中的运 移。
初次运移的油气量较小,但为后续的 再次运移和聚集成藏提供了物质基础。
初次运移过程中,油气会受到地层压 力、温度和孔渗性的影响,通过扩散、 渗滤和毛细管作用进行长距离的运移。
再次运移
1
再次运移是指油气在经过初次运移后,在地下成 熟沉积岩层中的运移过程。
油气藏评价
油气藏的资源量评估
根据地质资料和地球物理勘探 资料,评估油气藏的资源量, 包括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
油气藏的技术可采性评估
根据油气的开采难度和经济效 益等因素,评估油气藏的技术 可采性和经济可采性。
油气藏的开发方案设计与 优化
根据油气藏的特征和评估结果 ,设计开发方案,包括开发层 系选择、开发方式确定、井网 部署等,并进行优化。
油气藏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
地质因素
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地质因素都会对油气藏的形成产 生影响。
气候因素
气候变化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腐烂,从而影响烃源岩的生成和油气 的形成。
时间因素
油气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油气的生成、 运移和聚集。

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划分和类型课件

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划分和类型课件
加强跨学科合作
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涉及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 科,未来可以加强跨学科合作,促进多学科交叉融会,推 动研究领域的创新发展。
对未来学习和研究的建议
夯实基础知识
在学习和研究成藏动力学系统时,要夯实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后续深 入研究奠定基础。
关注研究前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涌现新的研究成果。建议同 学们关注研究前沿,及时跟进领域内的最新动态。
动力学系统的相关知识。
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展望
深化理论研究
尽管我们已经建立了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基本框架,但在其 形成机制、演变规律等方面仍有待深入研究,未来可进一 步丰富和完善理论体系。
拓展应用领域
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不仅局限于地质领域,还可拓展至环 境、能源等多个领域。未来可以探索其在这些领域的应用 价值。
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划分和类型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成藏动力学系统基础理论 • 成藏动力学系统划分 • 成藏动力学系统类型及实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成藏动力学系统概述
01
02
03
定义与背景
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油气 从生成到聚集的全过程, 关注盆地内油气藏的形成 、散布和演变规律。
实践结公道论
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要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通过参与实际项目、进行模拟实验等方 式,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THANKS
感谢观看
研究内容
主要包括烃源岩、储层、 盖层、运移通道等要素及 其相互作用。
重要性
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有助 于揭示油气成藏机理,指 点油气勘探与开发。
课程目的与意义

油气成藏动力学

油气成藏动力学

a、复合T3 不整合面
T2
复 合
复合由不整合多面T8 个不T6 同时期的不整合面相互叠加合并不 整
所形成的不整合Tg面称为复T合82’不整合面。
合 面
Tg3
Tg5
Tg5-1
塔西南隆起
塔中隆起
Tg8
满加尔凹陷
塔北隆起
塔里木盆地复合不整合面实例
中国叠合盆地的复杂性
2、多种类型的叠置地质结构
b、叠置潜山
Z Pt
塔里木盆地南部桑株地区复杂叠置的断裂-不整合系统
叠株三角带构造
中国叠合盆地的复杂性
2、多种类型的叠置地质结构
d、盆地不同部分不同的构造格局
海拔 m
大罗山 芦参1井
2
K1+3 DC E+Q
CP∈+O
0 OS DS
Pt2+3
K1+2 J
-2
∈-O
T1+2
-4
盐9井 J
C+P
-6 0 2 4 6 8km
第四系----- 陆内坳陷盆地 喜马拉雅 新近系
喜马拉萨雅Ⅱ幕
构造层 古近系 陆内裂陷盆地 喜马拉萨雅Ⅰ幕
中、新生界 构造层
陆内坳陷------
上白垩统
裂陷盆地
燕山Ⅴ幕 燕山Ⅳ幕
燕山 构造层
下白垩统--上侏罗统
中、下
侏罗统
陆内裂陷盆地 拉分盆地
陆内压陷盆地
燕山Ⅲ幕 燕山Ⅱ幕 燕山Ⅰ幕
古克拉通 构造层
石油地质研究发展的必然性
定量地球化学手段的实现 计算机模拟技术的进步 盆地流体动力学的发展
中国叠合盆地的复杂性
中国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变格,由多个 单型盆地经多方位叠加复合而形成的具有复杂结 构的盆地。-金之钧&王清晨,2002

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综述

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综述

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综述摘要: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是目前石油地质邻域的研究热点、难点。

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的概念提出过程,类型划分,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研究现状。

主要从盆地动力学、流体输导系统、流体动力学、排烃动力学和油气充注历史分析五方面内容作了分别论述。

最后,就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的主要技术――盆地模拟技术,指出其发展趋势。

关键字:成藏动力学系统流体输导系统液体动力学充注历史目前,随着勘探开发的逐渐深入,对油藏地质研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就将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提上了工作日程,用以揭示油气藏形成机理,建立油气藏形成模式,由过去单一静态的定性研究方法转向整体、全面、综合、动态分析的系统性研究,建立定量化研究体制,着重机理性研究,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一套新的油气藏研究与预测方法。

一、概念的提出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即从有关成藏动力条件和油气藏成因的动态机制角度来探讨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的研究。

它是从含油气系统发展而来,许多石油地质专家都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二、特点及其类型划分1.特点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是从盆地发育的动力学背景、构造、沉积动态演化与油气的形成、运聚的动力学系统角度,研究油气成藏与分布规律的一项系统性工程。

我国学者适时地提出了符合我国基本地质状况的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

它弥补了含油气系统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更强调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动力学过程与机理。

2.类型划分李筱瑾[1]认为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控制的盆地构造-沉积旋回是划分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基础,根据动力学特征或封闭条件将成藏动力学系统可以划分为开放型、封闭型、半封闭型;根据压力特征,可分为超压成藏动力学系统、常压成藏动力学系统和低(负)压成藏动力学系统;根据油源特征,又可划分为自源成藏动力学系统、它源成藏动力学系统和混源成藏动力学系统。

赵靖舟[2]等将成藏动力系统依据压力系统、成藏性质、油气藏相态类型、运移方式、流体势、运移动力(或成藏动力)和沉积相等,总结出10多种划分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油气成藏动力学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