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藏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油气成藏期次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油气成藏期次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 国许多含油气盆地 ,特别是叠合含油气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层 、多个烃源 区、多期油气生成 、多个
油气系统或子系统控油 、多期油气充注聚集 ,同时又遭受多期破坏特点。因此准确分析经历了多期构造
运动的复杂含油气盆地的油气运聚期次 、认识油气成藏过程 ,深化油气分布规律 、提高油气勘探效益的 重要研究内容。不同时期人们研究油气成藏充注的手段不同,传统的成藏期分析主要从生 、储 、盖运 、 聚、 保各项参数有效配置 ,根据构造演化史 、圈闭形成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作 出推 “ ,随着地球化学分 析手段 的深入 , 0 2 世纪 9 年代 以来成藏期分析是在构造发展史 、 0 埋藏史 、 热演化史 、 沉积成岩史等地质 历史分析的基础上,寻求油气成藏的直接地球化学证据。
1 油气成藏期 “ 正演"分析方法
“ 演 ”分析 方法 建立 在盆 地演 化史 、构 造演 化史 、沉 积埋 藏 史和 热史 研究 的基 础之 上 ,从而 将油 正
气充注与地质时间有关 的圈闭发育和源岩生排烃结合起来判断油气成藏期。 1 . 1根据圈闭发育史确定成藏期 油气藏是烃类流体在圈闭中聚集的结果 , 所以成藏期只能与圈闭的形成期相当或晚于圈闭的形成期。 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叠合含油气盆地 ,盆地的不同演化阶段均有圈闭的形成 ,或者说盆地的不 同演化阶 段预示着圈闭的不同发育阶段 , 而油气注入的滞后性决定了圈闭的形成期只可能是油气注入的最早时间。 圈闭发育史准确确定的基础是沉积埋藏史和构造发育史。 1 . 2根据烃源岩主要生烃期确定成藏期 油气藏的形成是油气生成 、运移 、聚集的结果 ,因此源岩 中油气生成并排出的主要时期则是油气藏 形成的上限。 烃源岩在地温梯度高的快速沉降盆地烃源岩达到主要生排烃期的时间早 , 如前陆盆地地区; 相反在地温梯度低 的缓慢沉降盆地 ,烃源岩达到主要生排烃期的时间晚。 生烃期分析 的准确性取决于烃源岩层位 、古地温梯度和埋藏史的准确确定。其中热史恢复的基本方 法包括随机反演法 、古地温梯度法和古热流法 ,烃源岩的生烃史分析方法则包括 T I a R T、E s o和化学动 v 力学 等方 法 。 1 . 3根据油藏饱和压力确定成藏期 油藏在饱和压力情况下 ,其地层压力与饱和压力相等。如果油气藏形成之后 ,饱和压力没有发生变

油气成藏

油气成藏

含油气系统的评价近年来,含油气系统的研究与评价已经成为有效预测和发现油气资源的重要工具。

较全面的分析了含油气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归纳了含油气系统的研究现状,并总结了含油气系统理论应用中的具体方法。

1.含油气系统概念的提出及现状1972年Dow.M.G首次提出Oil System(石油系统)概念,基于油—油和油—源对比,将威利斯顿盆地中由蒸发岩封盖层与其它系统分隔开的一套油源岩和一群储集岩归入一个生—储油系统。

随后三十多年里,含油气系统的理论开始迅速发展和应用,从经典含油气系统发展到适合我国油气田的复合含油气系统,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发展阶段:(1)理论诞生阶段(1972~1994年):此阶段主要是含油气系统理论的诞生阶段,讨论含油气系统的定义、划分和命名,可归纳为三种意见:L.B.Ma-goon等(1994)认为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命名应考虑烃源岩和主要储集岩,强调烃源岩和储集层的可靠性;De-maison和Huiringa(1991)强调,应根据油气系统的因素、运移排烃方式和油气圈闭方式对油气系统进行分,并根据三者定性指标组合而命名,强调油气系统中油气运聚过程中的数量和驱动性质;Penodon(1992)则主张,应根据盆地主要类型把油气系统划分为大陆裂谷、地台和造山带三种基本含油气系统,强调油气系统的构造成因控制作用。

(2)发展和应用阶段(1995—现在):特别是国内的发展。

赵文智等(2000)等对含油气系统(成油系统、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研究内容作出了具体的阐述。

针对中国大陆叠合含油气盆地的特征,赵文智等(2003)提出了复合与复杂含油气系统的概念,深化了对简单含油气系统的认识。

何登发等(2000)、赵文智等(2003)针对我国复杂的叠合含油气盆地特征,提出并总结了复合含油气系统理论。

张庆春等(2003)对含油气系统模拟进行了阐述。

2.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方法对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涵盖物探、地化和地质等多方面的技术,主要有:(1)油气源对比方法。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特别是近20 年的时间里,随着世界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紧张的世界能源形势,对油气成藏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对油气成藏条件(生、储、盖层等)的研究,无论从方法、手段和理论上,已基本上成熟和完善。

(2)成藏过程,成藏期次的研究,从动态过程的角度对油气藏的形成进行历史分析,结合构造演化史、沉降史、热史及成岩史研究,开展了包裹体分析、同位素分析、油藏地化分析等大量研究,对油气成藏有了相当的认识。

(3)成藏动力学,即油气运移与聚集研究,结合地压场、地温场和地应力场开发了大量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的定量化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油气系统分析,这是一项新兴的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把油气藏的各种地质要素(生、储、盖和上覆岩层)和地质作用(油气生运聚作用和圈闭形成作用)纳入统一的时空范围内综合考虑,强调彼此间的配置关系,从而弄清油气分布规律。

下面分别以“三场”与油气的研究、成藏史研究、含油气系统研究、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以及盆地模拟技术等五个方面介绍目前国内外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新进展和存在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

1、地温场与地压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在油气成藏机理的各种因素研究中,通过研究古地温、热史、地层压力、地应力与油气形成的关系,揭示地温场、地压场与地应力场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地压场是指一定地质空间范围内地层压力及其分布特征,一般由正常压实带、异常高压带、异常低压带组成。

地温场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地温场与烃源岩空间匹配关系,热史与烃源岩演化之间的关系。

由于地温与地压的密切关系,有人把地温、地压系统在垂向上看成是叠合式温压系统,这种叠合式温压系统以可分为高压型和低压型两种。

地温场、地压场与地应力场密切相关,对油气藏形成分布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目前,石油地质学家们都趋向于对“三场”进行综合分析。

尽管“三场”相互关联,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中国油气资源勘探现状与前景展望

中国油气资源勘探现状与前景展望

一、中国油气矿产资源的状况1.油气资源自然状况(1)油气资源总量比较丰富在1993年全国二次油气资源评价基础上,2000年以来,三大油公司先后对各自探区部分盆地重新进行了油气资源评价研究,根据阶段成果的汇总,目前我国石油资源量约为10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47万亿立方米。

通过对不同类型盆地油气勘查,新增储量规律和各种方法的分析,测算出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为150亿~160亿吨,天然气可采资源为10万~14万立方米。

按照国际上(油气富集程度)通常的分类标准,我国在世界103个产油国中,属于油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

(2)油气资源地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大盆地根据石油可采资源量的分析,陆上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松辽、渤海湾、塔里木、准噶尔和鄂尔多斯五大盆地,共有石油可采资源114.4亿吨,占陆上总资源量的87.3%。

海上石油资源分布在渤海为9.2亿吨,占海域的48.7%。

而天然气资源量主要分布在陆上中西部和海域的鄂尔多斯、四川、塔里木、东海、莺歌海六大盆地,共有天然气可采资源为8.8万立方米,占中国天然气总资源的62.8%,为今后发现大中型油气指出了勘查的主攻方向。

2.油气资源勘查开采现状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已在25个省、市、自治区和近海海域,开展了油气资源勘查工作,共放置石油天然气探矿权区块1000余个,勘查面积320多万平方千米。

采矿权660多个区块,开采面积近7万平方千米。

在23个含油气盆地中累计发现了580多个油田,探明石油可采储量65亿吨,180多个气田,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2.5万亿方,建成了大庆、胜利等25个油气生产基地。

2003年全国原油产量为1.7亿吨,已连续10年列世界第五位。

天然气年产量341亿立方米,列世界第十八位。

总的看来,我国油气勘查开发程度也不均,石油高于天然气,东部高于西部,陆上高于海上;勘探难度增大,发现大油气田的几率减小;勘查对象的地表地下条件越来越复杂,已开发的主力油气田都已进入了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稳产难度大。

油藏工程学的发展现状及认识

油藏工程学的发展现状及认识

油藏工程学的发展现状及认识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气资源的开采与利用已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油藏工程学作为石油工业的核心学科之一,是石油勘探开发的基础和保障。

本文将从油藏工程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油藏工程学的定义油藏工程学是研究油气藏的形成、分布、储集、开采和管理等问题的学科,是石油工业的核心学科之一。

油藏工程学涉及到地质学、物理学、化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强、交叉学科广的学科。

二、油藏工程学的发展历程油藏工程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美国的石油勘探开发已经开始兴起。

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农夫德雷克用手工钻机在自家庭院里钻出了第一口油井,这标志着石油工业的诞生。

随着石油工业的不断发展,油藏工程学也逐渐形成。

20世纪初,美国的油藏工程学家开始研究油气藏的形成、分布、储集和开采等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油藏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油藏工程学的研究手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数值模拟等方法得以广泛应用。

21世纪以来,油藏工程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和深化,从传统的油气藏开发向非常规油气开发、CO2地质封存等领域发展。

三、油藏工程学的现状目前,全球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已经进入了深水、极端环境、复杂构造等领域,对油藏工程学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油藏工程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包括油气藏的储集特征、油气运移规律、油气藏的评价和管理、油气开采技术等方面。

在油气藏的储集特征方面,油藏工程学家通过地震勘探、测井、采样等手段,对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储集方式进行详细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油气藏储集特征的理论和方法。

在油气运移规律方面,油藏工程学家通过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油气在地下的运移规律,为油气开采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油气藏的评价和管理方面,油藏工程学家通过地震勘探、测井、采样等手段,对油气藏的储量、产能、采收率等进行评价,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油气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成藏模式总结.

成藏模式总结.

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现状综述石油天然气成藏机制的研究一直是油气成藏研究的关键。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了描述油气藏形成过程中生、储、盖、圈、运、聚、保等基础要素在时空关系上的相互匹配关系,许多研究人员进行了油气成藏模式的分析研究,以期更直观、概括地反映研究区的油气成藏机制和油气成藏过程。

目前,国内教科书及各类文献对成藏模式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由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差异,不同研究者划分油气成藏模式的主要依据和侧重点迥异。

或是从成藏动力学系统出发,或是强调构造背景,或是则侧重油源、生储盖组合关系以及输导网络的组成、或综合油源与运聚机制的多元素复合,或突出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控制作用,或根据不同成藏时间的成藏特点以及成藏期次来划分成藏模式,或抽析复杂的成藏机制进行成藏模式划分,或以不同的充注方式和油藏特征作为划分依据,也有学者直接用油气成藏过程示意图代指成藏模式,还有学者直接用成藏组合模式、油藏分布模式、运移模式及聚集模式代指成藏模式,也存在一些特殊成藏模式。

国外学者对成藏模式研究则较少。

成藏模式兼有描述和预测的作用,即一方面是提供对已知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和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样板,另一方面是作为进行未知油气藏预测的类比参考[1]。

本文综合分析构造背景、成藏动力、各成藏要素的配置、断层控藏、充注方式、成藏机理、成藏时间及成藏期次、充注方式和油气藏特征等总结了以下成藏模式。

1.成藏模式研究现状1.1基于构造背景划分的成藏模式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构造样式、沉积体系、地层格架及其它复杂成藏要素的相互耦合形成纷繁多样的成藏模式。

1.3基于油源划分的成藏模式烃源岩的分布、生排烃期及与输导体系等成藏要素的耦合使得成藏过程复杂多样,基于油源组成、烃源岩位置、聚油构造、运移及其它成藏要素总结了以下成藏模式。

1.4基于储集层及生储盖组合不同类型的储集层中成藏特点迥异,生储盖组合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油气运移、聚集和成1.5基于输导体系划分的成藏模式断层、砂体及不整合输导通道在空间上交互配置,横向、纵向运移方向复杂交错,聚油圈闭所处构造位置各不相同,其它成藏要素在各油藏成藏背景下的控藏作用差异较大,很多学者或偏重运移通道、或侧重运移方向、或注重输导体系与其它成藏要素的耦合,总结出了以下不同的成藏模式。

油气工程现状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趋势

油气工程现状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趋势

油气工程现状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趋势近年来,油气工程行业一直是全球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油气工程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本报告将从行业现状出发,分析油气工程的发展趋势,并对未来五至十年的行业前景进行预测。

一、油气工程行业现状分析1. 全球能源需求增长态势: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对能源的需求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其中,油气仍是目前全球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

2. 资源压力加大:随着传统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逐渐枯竭,油气工程行业面临着快速开发新资源的挑战。

同时,地质条件和环境限制等因素也使得油气勘探更加困难。

3. 环境问题不容忽视: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于传统能源的依赖度降低。

不可否认,油气工程行业在开采、运输和燃烧过程中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油气工程需要逐步转向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4. 技术进步带来新机遇: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油气工程行业在技术方面的进步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例如,水平钻探、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深海开采技术的应用都为油气工程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油气工程未来五至十年发展趋势预测1. 能源结构调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全球能源结构将面临重大调整。

清洁能源的发展将成为未来油气工程的主要方向之一。

此外,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新兴能源的发展也将有助于减少对传统油气资源的依赖。

2. 技术创新推动发展:未来五至十年,油气工程行业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应用。

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提高效率、安全和环保指标。

3. 多元化开发模式:由于地质条件和资源分布的限制,未来油气工程行业将采取更加多元化的开发模式。

包括陆地、浅海、深海等不同开采手段将相互结合,以更好地满足能源需求。

4. 国际合作加强:油气工程是全球性的行业,各国在资源开采、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需要加强合作。

国际合作将推动全球油气工程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油气成藏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油气成藏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体包裹体广泛应用于石油地质研究领域。测定流体 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可以估计自生矿物包裹体的形 成时间, 进行油气注入时间和方向的推算; 对包裹 体烃类地球化学测试, 研究储层包裹体中烃类母质 特征及其成熟程度, 进而研究油气充注史和油源问 题。其中的许多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尤其是如 何使注入史分析真正定量化, 是努力的方向。
$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特别是近 %" 年的时间里,随着世界石油工业
的迅速发展和紧张的世界能源形势, 对油气成藏过 程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 展,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对油气成藏条件( 生、 储、 盖层等) 的研究, $) 无论从方法、 手段和理论上, 已基本上成熟和完善。 ( 成藏过程, 成藏期次的研究, 从动态过程的 %) 角度对油气藏的形成进行历史分析, 结合构造演化 史、 沉降史、 热史及成岩史研究, 开展了包裹体分 析、 同位素分析、 油藏地化分析等大量研究, 对油气 成藏有了相当的认识。 ( 成藏动力学, 即油气运移与聚集研究, 结合 2) 地压场、 地温场和地应力场开发了大量实验模拟和 数值模拟的定量化研究,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油气系统分析, 这是一项新兴的石油地质 3) 综合研究 方 法 , 把油气藏的各种地质要素( 生、 储、
・ ・ ,/
=>?#? 0>@ABC>D9
96E /&&, F*G(,H ?*(I
盖和上覆岩层) 和地质作用( 油气生运聚作用和圈 闭形成作用)纳入统一的时空范围内综合考虑, 强 调彼此间的配置关系, 从而弄清油气分布规律。 下面分别以“ 三场” 与油气的研究、 成藏史研 究、 含油气系统研究、 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以及盆 地模拟技术等五个方面介绍目前国内外油气成藏 机理研究的新进展和存在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油气成藏研究的历史发展阶段
以沿背斜褶皱带分布油气藏的背斜说或重力
!"! 第一阶段( !# 世纪末$%& 世纪 ’& 年代初)
说为代表, 为油气成藏研究的初始阶段, 主要研究 成果有: 建 &#,在 #48# 年怀特提出的早期背斜学说基础上, 立了比较完善的油气成藏的背斜学说。在“ 背斜圈 闭理论” 基础上, 人们又提出了“ 非背斜圈闭理论” 。 ( 通过烃类运移和聚集的流体动力学研究, 建立 !) 了浮力、 水动力和毛细管力为成藏过程中油气运移 和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提出了流体势的概念 ( , 将油气成藏过程作为动力学过程, 9:;;<=>, #.$%) 从而使油气成藏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 地温场与地压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油气成藏机理的各种因素研究中, 通过研究 古地温、 热史、 地层压力、 地应力与油气形成的关 系, 揭示地温场、 地压场与地应力场与油气分布的 关系。地压场是指一定地质空间范围内地层压力及 其分布特征, 一般由正常压实带、 异常高压带、 异常 低压带组成。地温场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体 现在地温场与烃源岩空间匹配关系, 热史与烃源岩 演化之间的关系。由于地温与地压的密切关系, 有 人把地温、 地压系统在垂向上看成是叠合式温压系 统, 这种叠合式温压系统以可分为高压型和低压型 两种。地温场、 地压场与地应力场密切相关, 对油气 藏形成分布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目前, 石油地质学 家们都趋向于对“ 三场” 进行综合分析。尽管“ 三场” 相互关联, 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有着重要的控制作 用。但是其中具体的作用机制仍未弄清。
油气成藏研究主要是分析油气藏的特征、 形成 过程及油气分布规律, 是石油地质学理论的重点内 容之一。为了提高勘探目标选择的有效性, 必须分 析油气成藏过程和油气分布规律。油气成藏研究包 括油气藏静态特征描述和油气成藏机理和成藏过 程分析。油气藏静态特征描述主要从油气藏类型、 生储盖层、流体性质和温压等方面描述油气藏特 征。油气成藏机理和成藏过程分析主要用各种分析 方法( 如流体历史分析法) 研究油气成藏期次与成 藏过程, 包括油气的生成、 运移、 聚集以及保存和破 坏各个环节。
!"!"$ 油气藏地球化学
根据油气藏地球化学描述认识油气藏非均质 性,从油藏非均质性推断储层中烃类流体充注史, 判断烃类注入方向和时间。分析油气水界面位置及 其变迁史, 阐明油气藏演化史。通过油气藏地球化 学来定量评价二次运移和认识油气藏分布规律、 利 用原油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合分析反映油气成 藏史, 是油藏地化研究成藏史的有效方法。
・ ・ ,/
=>?#? 0>@ABC>D9
96E /&&, F*G(,H ?*(I
盖和上覆岩层) 和地质作用( 油气生运聚作用和圈 闭形成作用)纳入统一的时空范围内综合考虑, 强 调彼此间的配置关系, 从而弄清油气分布规律。 下面分别以“ 三场” 与油气的研究、 成藏史研 究、 含油气系统研究、 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以及盆 地模拟技术等五个方面介绍目前国内外油气成藏 机理研究的新进展和存在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
!""# 年 $ 月
第 #$ 卷
第%期
文章编号 : !""#$%"&’()""!*"+$""!"$"’
油气成藏研究历史、 现状及发展趋势
刘新月
#
赵德力 !
郑 斌!
余培湘
!
张仲培
!晏银华Βιβλιοθήκη )河南南阳 *+%#%!, &#’ 石油大学 ( 北京昌平 #"!!"")!’ 河南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要 - 本文从石油地质学中极为重要的油气成藏研究入手, 分析了油气成藏研究历史, 划分了 % 个历史发展阶段。 第 一阶段( 以油气藏背斜说或重力说为 代 表 。 第 二 阶 段 ( 为以 #. 世纪末 /!" 世纪 $" 年代初) $" 年 代 中 期 /+" 年 代 末 ) 油气二次运移聚集原理及我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 为 代 表 。 第 三 阶 段 ( 以油藏描 01223 有机生油理论、 4" 年 代 5 现 在 ) 述、 盆地模拟、 储层地球化学、 含油气系统和成藏动力学系统为代表。从地温场与地压场、 成藏史、 含油气系统、 成藏 动力学系统和盆地模拟等 $ 个方面讨论了油气成藏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研究; 历史; 油气; 成藏; 运移; 系统; 发展 关键词 - 油气藏; 中图分类号: 06# 文献标识码 -7
!"!"! 成岩矿物的同位素分析
成岩矿物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为判断古 流体的成分、 性质、 来源提供了证据。可利用砂岩储 层中自生伊利石的同位素年龄来判断油气藏的形 成时间, 即烃类充填介质层的时间应晚于自生伊利 石的同位素年龄。根据平面上和剖面上自生伊利石 的同位素的年龄分布可以判断成藏速度以及烃类 运移方向。其中 ! " #$ 同位素法目前应用最多。
收稿日期: 改回日期: !"""5#!5#4 ; !""#5"!5#$
#.+.; H3;<=>2, #.4"; IE@JK@A, #.4!,。 系统地研究了油气成藏的宏观条件。指出 ( %)
在一个能形成油气藏的圈闭中, 充足的油源和有效 的圈闭是油气成藏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其中影响 圈闭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圈闭形成期与油气运移 期的相应关系,圈闭所在位置与油源区的相应关 系, 以及水压梯度和流体性质。 ( 松辽盆地、 渤海湾盆地以及世界其它陆相 *) 盆地大、 中型或特大型油气田的发现, 证明了陆相 生油成藏理论。我国石油地质工作者建立了陆相石 油地质理论, 研究了陆相油气成藏机理。
作者简介: 刘新月, 地质工程师, 从事勘探地质综合研究工作。 现为石油大学在职硕 #.84 年生。 #..! 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石油地质专业, 士研究生。电话: "+,,$+-+’%)’
刘新月等 C 油气成藏研究历史、 现状及发展趋势
・ ・ $$
!"# 第三阶段( !" 年代初#现在)
近十几年来, 国内外很多学者运用先进的油气 勘探技术和方法, 以及计算机技术、 物理模拟技术 系统研究了油气成藏的各项条件、 机制及其相互关 系, 主要表现在: ( 以热力( 地温场) 为成烃主控因素, 通过物 $) 理和数值模拟研究有机质的丰度、 类型、 成熟度、 成 熟门限、 生油窗及油气生成化学动力学机制。 ( 在对 %& 油气初次运移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排烃机理的实验分析以及实验模拟研究基础上, 通 过计算机耦合压实史、 超压形成史、 热史和烃类生 成史, 重建排烃过程( 王 ’()*+*+, $,,"; -*./*, $,!0; 新洲等, 。 $,,1) 通过 ( 2& 将流体势分析引入到含油气盆地分析, 盆地模拟, 进行含油气盆地范围内的地下流体运动 的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 进行成藏过程中油气二次 运移和聚集的定量研究 ( ’()*+*+, $,,"; 石 广 仁 , 王新洲, 。 $,,3; $,,1) ( 将油气生成、 运移、 聚集统一研究, 提出了 3) “ 流体封存箱理论” ( 。 45(/, $,,") ( 6) !" 年代以来,模拟实验已成为油气成藏过 程研究的重要手段, 通过模拟实验, 深化了成藏过 程中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的认识( 78/.8(, $,,%; 。实验结果表明, 当油在水湿的均质 9:;<8=, $,,6) 运载层运移时, 油对圈闭的充满速度并不取决于二 次运移本身,而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源岩排烃的速 率。在油的垂向运移期间( 当运载层位于源岩层之 上时) 出现很高的散失量; 但在横向运移期间, 散失 量很小。同时, 许多学者利用微观渗流模型研究油 相运移以及孔隙介质中非混溶驱替过程。 ( 油藏 1& 伴随油藏描述表征及预测技术的发展, 形成和开发过程中流场和流体特征研究得到广泛 重视, 油藏建模应运而生。国外主要模型为定量流 动模型、 储层结构模型、 储层非均质模型及岩石物 性物理模型等。国内先后建立了油田规模、 油藏规 模、 层规模、 砂体规模、 孔隙规模的储层地质模型 ( 张一伟、 熊琦华, $,,3) ( 流体 > 储层相互作用研究即储 0) !" 年代以来, 层地球化学研究已成为地球化学和石油地质学中 令人瞩目的研究领域之一( 梅博文, 。主要表 $,,%) 现在: 特别是有机酸) 和 7?% 对储 ! 研究了有机质( 层孔隙度和渗透性的影响, 提出了次生孔隙形成模 型和预测模型; " 研究了流体在固态矿物表面上的 吸附作用及其对油气运移和润湿性的影响; # 应用
( 随着国内外陆相石油勘探的广泛开展, 促使 %) 地质学家从更广泛的角度考虑陆相石油的生成和 运移聚集成藏问题。
!"% 第二阶段( ’& 年代中期$(& 年代末)
本阶段是在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和形成过程 的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地研究了油气成藏机理, 主 要表现在: ( 有机地球化学在确定了有机质类型、 丰度、 #) 演化, 对成烃和排烃进行了系统的评价( 01223> 等 , 。 #.+4; ?:=@AB, #.4") 研究了成藏过程中油气的二次运移和聚集 ( !) 机理, 在油气二次运移的相态、 动力、 阻力、 运移通 道、 方向、 距离以及运移时间和运聚效率等到方面 进 行 了 大 量 的 研 究 , 取 得 了 许 多 成 果 &CDE3F@G><= ,
体包裹体广泛应用于石油地质研究领域。测定流体 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可以估计自生矿物包裹体的形 成时间, 进行油气注入时间和方向的推算; 对包裹 体烃类地球化学测试, 研究储层包裹体中烃类母质 特征及其成熟程度, 进而研究油气充注史和油源问 题。其中的许多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尤其是如 何使注入史分析真正定量化, 是努力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