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当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

合集下载

浅谈抓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

浅谈抓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

浅谈抓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第一篇:浅谈抓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浅谈抓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摘要: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对于学生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具有重要作用。

深刻地分析每个汉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加深记忆,并从美学的角度欣赏、书写汉字,还可以获得更多附加值。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汉字教学;汉字特点《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影响。

课标中说,汉字是平面型方块字,笔画平行或纵横交错,多向展开;笔画种类繁多,组合式样丰富;汉字的构造复杂,数量繁多,学习汉字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

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音节。

汉字有形有音,还有一定的意义,是音、形、义的综合体。

汉字的音、形、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的理据,汉字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根据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对生字、词语的认知、含义、用法的整体掌握,要研究汉字的学习方法及规律,研究识字、写字与阅读、写作教学以及发展学生思维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以提高教学效率。

在汉字教学上注重对汉字的分析,对于学生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及书写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他们不仅创造了汉字,还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风俗等很多信息融和在汉字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所以,深入地分析每一个汉字,都是在像和古人对话,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知识。

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加深记忆,并从美学的角度欣赏、书写汉字,还可以得到除所学汉字本身之外的更多附加值。

从造字学角度来看,汉字可分为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和指示字等,在教学时,可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每个生字的特点来帮助识别字的音、形、义。

一、象形字教学如教学象形字“田”,首先让学生看图片或课件,一块块方方正正的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问:“你看到的是什么?”生:“田地。

”“它是什么样子的,请用手画一画。

遵循汉语规律组织教学

遵循汉语规律组织教学

综合天地2009.12语言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认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这就是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

那么汉语言文字有哪些显著特点呢?第一,语音方面。

汉语的语音是单音节的,除儿化音之外都是一个字一个音节。

元音占重要地位,发音响亮,因为元音是乐音,所以,汉语语音中的乐音成分比例大,易于朗读。

另外,汉语没有复辅音,也就是在一个音节内部,没有两个和两个以上的辅音相连的现象,音节界限分明。

汉语的每个音节还都有一个声调,使音节与音节之间的界限更加清晰,并且有了高低升降的变化,汉语音节的音乐性得到加强。

第二,文字方面。

汉字是表意文字,同表音文字有质的区别。

表意文字是用成千上万个符号来表示或区别不同语素和词的意义的文字,汉字就是用不同笔画构成的大量表意符号来记录汉语的单音节语素,从而代表了语素的意思。

第三,在词的构成和词义系统等方面。

汉语语素组合成词表现得相当明显。

汉语中的词在主体上是复合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双音化方向明显。

特别是现代汉语,如“虎”经常说成“老虎”,“桌”说成“桌子”。

词的双音合成过程将词义重新整合,或引申,或联想,或比喻,不是词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产生了另外的意义,如“骨肉”一词,由骨与肉的关系产生“血缘、至亲”等含义,“方圆”不是简单的几何上的方与圆了,而是指土地面积。

第四,语法方面。

汉语最根本的特点在于缺少形态变化。

汉语是一种“孤立语”或“词根语”。

如“鸟飞”、“飞鸟”中的“鸟”和“飞”尽管语法功能各不相同,但词的外部形态没有任何变化。

汉语的主要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

“狼追小羊”、“小羊追狼”因词序不同而两句话的意义截然相反。

“父亲的母亲”、“父亲和母亲”因虚词的差异而意义不同。

词的语法功能比较宽泛,名词常常作主语和宾语,但也可以作谓语,如“今天星期天”。

动词、形容词的用法也不是单一的。

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教语文

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教语文

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教语文作者:王跃平吴格明来源:《语文建设》2015年第04期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这一表述修改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从“还应考虑”到“应特别关注”,鲜明地强调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对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

语文教育应当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这似乎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然而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此还有很大距离。

关键在于,汉语言文字究竟有哪些特点和规律,这些特点和规律应当引申出怎样的语文教学思想,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

一、汉语是表意文字,因而语文教育必须打好汉字的基础汉语是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的根本特点是字形有意义。

从符号的编码系统来说,汉字符号是多码的,不仅有音码、义码,而且有形码。

符号的编码越多,信息量就越大,给人的联想就越丰富;同时,掌握的难度也越大。

汉字的多码性导致汉字初学难,汉语书面语易解、多解、深解。

鲁迅曾说:“其在文章,则写山曰峻峭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

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汉字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打好汉字基础。

这个基础对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基础打不好,学生的语文学习将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基础打好了,学生的语文水平便可望得到迅速的提高,甚至产生飞跃。

汉字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基石。

王宁先生甚至说:“汉字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

”阅读教学中,生字教学永远具有第一位重要的意义。

有些搞文学的人,将学习文学作品中的生字称为“扫除文字障碍”。

在他们看来,生字与文学艺术相比简直是小儿科,学习生字只是手段,而艺术形象和创作方法才是目标。

论识字写字教学中汉语言文字知识的参与

论识字写字教学中汉语言文字知识的参与
践 的过 程 。 识 字 写 字教 学 中 ,师 生 通 过言 语 活 动 等 一 系 列共 同活 从汉 字 的读音 人 手来 学 习生字 的方 法 。一个 生字 ,我 们首 先要 认 准
动 ,使 学 生读 准字 音 ,认 清字 形 ,理解 字 义 ,准确 书写 ,以至 正确 它 的声母 、韵母 和声 调 运用到E l 语 和 书面 表 达 中去 。任何 教育 教 学活 动都 有一 定 的程序 和 读 ,边读 边 听 。还要 与读 音相 近 的字进 行 比较 。 “ 方 法 ,识 字 写 字 教 学也 不 例 外 。一 般来 说 ,识 字 写 字 教 学 的程 序 是一 种从 拼 读汉 字人 手 的识字 方法 ,它借助 汉语 拼音 来 阅读 纯拼音 为 :联 系 上 下 文 ,初 步感 知 生 字 的意 义 和用 法 ;观 察 生 字特 点 , 课文 继而 阅读 注音 课文 ,很 自然 地对 汉字边 读边 识 ,渐碰 渐熟 。 激 发 识 字 兴 趣 ;拼 读生 字 ,读 准 字 音 ;分 析字 形 ,把 握 结构 ;形 汉 语词 汇 知识 在识 字 写字教 学 中 的作用 也不 容忽 视 。词 或者 由 个 成词 语 素直 接形 成 ,或者 由两 个或 多个 语素 构成 。所 以我 们学 ( 音 )义 联系 ,理 解字 义 ;组 词造 句 ,学会 运 用 ; 比较 辨析 ,加 深 印象 ;书 写生 字 ,识 写结 合 ;结合 语境 , 自由运用 。识 字 写字教 学 习汉 字要 求 “ 字 不离 词 ”。语 素又 分为 成词 语素 和不 成词 语素 ,这 的各 个 环 节 ,都要 运用 适 当 的方 法 , 比如 如 何 联 系 上 下 文感 知 生 就决 定 了一 部分 汉字 可 以单独 去造 句 ( 组成 短语 ) 或 回答 问题 ,比

遵循汉语言文字特点提升学生表达素养-精品文档

遵循汉语言文字特点提升学生表达素养-精品文档

遵循汉语言文字特点提升学生表达素养作为我们母语的汉语言文字,在浩渺泱泱的世界语言中独树一帜。

汉字的形体具有形义结合,见形明义的特征,它以表形为基础,以表义为主导,兼有表音之因素。

这种汉字特性与汉语言融生共长,形成了独具音韵、节奏、审美的汉语言特色。

教学时,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字特点,遵循其规律,不仅有利于识字阅读,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素养。

一、不忘本义,学习用词之精准词本义指文献中反映出来的造字时的字义,它是派生其他词义的根源。

现代汉语中虽然有些词的义项由假借而来,但多数词的义项是由其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演变。

根据研究,在2500个常用汉字中,约七成字可以通过构形分析来了解其字义,抓住了本义,一切引申义的学习就有了基础,学习诸项词义也就容易摸到门径。

如,“万念俱灰”到底是什么意思?要能准确理解,灵活运用,关键是要理解“灰”字的本义。

“灰”是个会意字。

灰,死火余烬也。

从火从又。

又,手也。

火既灭,可以执持。

“灰”字是用手拿火来会意。

火炽热,是无法用手直接去接触的。

但火熄灭慢慢冷却了,就可以用手去拿。

能用手去拿的“火”就没有热度,没有温度,就冷凉了。

“万念俱灰”意味着没有一点热度与希望。

“灰”字的这种含意,体现了我们先人造字的高度智慧。

理解了“灰”这一本义,就能举一反三,深刻地理解,准确运用如“心如死灰、心灰意冷、灰心丧气、死灰复燃”等一类词语。

把握了“灰”的本义,就容易理解其“颓废失望”的比喻义。

容易理解、运用“灰色作品、灰色人生、灰溜溜”等词语。

灰质轻,颗粒小,易飞扬,颜色黑白。

认识了这些特点,也就容易理解、运用“不费吹灰之力”“灰飞烟灭”,对形容词“银灰、灰白、灰暗”,对方言词“灰不溜秋”也就容易理解与运用。

可见,准确理解字义,尤其是字的本义,是透彻理解词语的基础,十分有利于学生对字义准确、深入而又融会贯通的把握,利于学生学习精确用词,是学习运用词语的根本。

二、注意“多义”,学习近义之活用汉文字的表意性使得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十分普遍。

民族教育中汉语文教学规律

民族教育中汉语文教学规律

民族教育中汉语文教学规律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各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创造了灿烂不朽的民族文化,其中藏医药学就是祖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高度凝聚了藏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所获得的经验,广泛吸收了中医学以及印度、波斯等国外医学有益成份,已发展成为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浓厚民族特色的医学,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这对深入研究与开发民族医药,弘扬民族医学,保障人民健康,促动民族团结与各民族共同繁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藏医药学在医疗、教育、科研等方面发展壮大,已经服务于更多的患者并得到了广泛注重,不过藏医药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持续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而得到补充,因为不同的文化和理论体系诞生了有差异的医学模式。

当前两者之间的交流在一定水准上存有阻力,根结在于高等院校在培养藏医药人才时对语言的重视不够,所以,汉语文的学习成了促动民族双语教育健康发展,使藏医药学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中之重。

作者针对藏族学生学习汉语文的环境背景、现状水平、解决途径等实行了初步研究,从中发现问题,剖析产生问题的种种原因,并为今后的民族汉语文教学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戴庆厦等在《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中,详细阐述了中国民族教育的历史,着重介绍了中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明确划分了历史上民族教育中双语教育大致阶段,仔细分析了汉藏语言教育等民族教育中出现困难的若干制约条件和影响因素1,对我们研究增强民族教育,尤其为提升藏族学生学习汉语言的水平和自身教学的教学水平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决定了我国民族教育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西藏及青海教育事业历来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重点,我国政府除在经费上给予倾斜和支持外,还多次从内地选派大学、中学教师到西藏及青海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支援西部发展教育事业。

汉语文作为一种工具,是说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

语文教学理论

语文教学理论

语文教学理论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语文教学理念与理论身为一名中文师范生,我们即将走上神圣的讲台,成为一名辛勤的园丁。

在我看来,如果想当好一名语文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对语文教学的理念和理论有所了解,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以下就是我通过这学期的学习和以往的积累所总结的知识。

这些年一直在进行课改,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改的理念有所了解。

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四个基本理念:第一点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二点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第三点是积极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第四点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下面就详细的谈谈我对这些理念的理解。

对于第一个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想到的是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

学生要明白学习语文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生存的需要。

尤其在新高考模式下,更要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清代大教育家王国维说:“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

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而文学家与精神上之利益。

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也。

”由此可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社会精神的产物,人类文化素养的载体,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语文学不好,你就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语文与数学》一文中指出:“数学是基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

”语文是传承知识的桥梁。

法国作家都德在《最后一刻》里写韩麦尔先生告诉学生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本民族的语言,就是拿着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其次,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语文这门功课产生兴趣,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教语文的你。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求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动向。

为什么要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教语文

为什么要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教语文

会会歌 曾经受到人们 的批评 。 “ 我们亚洲 , 山是高昂的
头。我们亚洲 , 河是热血流。……” 人们说 : “ 这样的歌 词没有民族特色 , 没有地域特色 。哪个洲 的山不能说 是‘ 高昂的头 ’ , 哪个洲的河不能说是 ‘ 热血流 ’ 啊? ” 于是
因为人们觉得追求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是不言而喻的事
“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 义
二、 遵 从汉 语 特点 和规 律教 语文 , 是语 文 课程 的 民 族 性使 然
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 o l 1 年版 ) 》 更明确指 出: “ 语文
课 程是 学生 学 习语言 文字 运用 的课 程 。 ” 语 文 课程 的这

任何教育都有 民族性。语文课程具有最强的民族 性, 超过任何其他课程 。这是语文课程特有 的 目 标 和 内容决定的。我们要培养具有 民族根脉和国际视野的 人才。民族根脉的培植在相当程度上要靠语文课程 。 “ 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 ” 文化如此 , 人才同样如此。 没有民族文化根脉的人 , 也就没有坚实的立足点, 是飘
是 清醒 的 。工具 性 与人 文性 的讨 论之所 以老是 纠缠 不
\ \J , , 口 好事, 也收到 , 了 好的效果。因为真语
着鲜明的针对性 , 那就是反对假语文 , 反对
文的- i . - , t  ̄
把 语 文 课 上 成 思 想 品德 课 、 科技常识课或泛文化课 。
我曾经说过 : “ ‘ 真语文 ’ 的主要意义在于语用层面 , 那 就是针对假语文。正如 , 之所 以要叫 ‘ 真美猴王 ’ , 是因 为出现 了假美猴王 , 而在语义层面上 , ‘ 真语文 ’ 就是 ‘ 语文 ’ 。 ” 因此 , 真语文讨论的深层意义在于启发语文 教师更好地思考语文教学的本质及其规律 。遵从汉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当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文学文化教育部最近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认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这是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

这一正确思想虽然早有人提出,但是,把它作为教学理念写进《语文课程标准》这样一个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加以强调,却还是第一次。

这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必将对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汉语最根本的特点在于缺少形态变化。

学俄语的人都知道,俄语有着丰富的词形变化,性、数、格、时、体、态这些语法范畴都可以靠词形变化来表示。

英语的形态变化虽然不如俄语丰富,但也不少。

而汉语缺少形态变化,是一种“孤立语”或“词根语”。

“鸟飞”“飞鸟”中的“鸟”和“飞”尽管语法功能各不相同,但词形却没有任何变化。

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

“老师问学生”和“学生问老师”意义不一样,因为词序不同。

“父亲的母亲”与“父亲和母亲”意义不一样,因为虚词不同。

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比较宽泛。

名词不仅可以作主语、宾语,也可以作谓语;动词不仅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主语、宾语;形容词不仅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

汉语词的兼类是重要的语法现象。

“在”既是动词,又是介词,也是副词。

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

“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类的句子几乎随处可见。

汉语的上述特点启示我们,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因为,这一特点使得语法规则的强制性相对较小而语言组合的灵活性较大。

表达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依靠语感。

而在阅读中;感悟的意义则更大。

语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多读。

多读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

只有大量阅读语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语词的“分布”,才能学习更多的表达式,才能更好地比较和区别各种表达式的表达意义,才能了解不同表达式的不同语境。

古人提倡“读万卷书”,其中就有这样的目
标。

二是反复地读名篇佳作。

只有反复地诵读,才能更好地体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反过来体悟某些表达式的非凡意义和非凡价值,才能从语音、词汇、语法的不同角度
综合地体悟语言运用的奥妙和规律。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中也应当包含这样一个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

当前,非凡应当提倡朗读。

要读得书声琅琅,读得愉快淋漓,读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

一个从来不懂得享受朗读的学生,不会是语文水平很高的学生;一所听不到书声的学校,更不可能是好学校。

上述特点还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当重视虚词。

假如说语文教学还应当让学生学一点语法的话,那么虚词便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这是因为,一方面,词序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靠语感,而虚词的使用则理性得多。

另一方面,虚词,非凡是连词在书面语中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日常口语。

只有学好虚词,才能自如地运用书面语,并提高口语的水平。

而且,虚词的使用与思维的发展关系密切。

当然,虚词的教学也应当是动态的,结合语用实际的。

比如副词“才”,可以以“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为例。

这句话表达了对焦裕禄同志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

让学生去掉“才”试试,马上变得冷冰冰的;再换一个“已经”试试,更糟糕,似乎嫌他活得长了。

这样学生就能生动地领悟到恰当使用虚词的重要。

汉语的另一个特点是有着很强的历史继续性。

现代汉语中活跃着大量古代汉语的因素。

不必说句法结构的基本格式“主—谓”和“动—宾”贯穿古今,也不必说“天”“地”“山”“水”“生”“死”“上”“下”这些基本词汇活跃始终,单是具体的表达方式就很多。

现在常用的“瓜分”“血祭”和古代汉语“一狼犬坐于前”“寨中人又骛伏矣”中的“犬坐”“蛰伏”都是名词作状语,“发扬光大”“严厉党纪国法”中的“光大”“严厉”是古汉语中形容词用作动词这种表达方式的继续,“天地之间”“为语言的纯洁而斗争”中“之”“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古代汉语完全一致,这样的表达式仍然非常能产。

就连作为现代汉语一般词汇的
大量双音词,其词素也基本上是古代汉语的词汇。

从这一特点出发,必须重视文言文的教学。

文言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在于提高他们的现代汉语水平。

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了解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种文化积淀又可以成为他们运用现代汉语时的宏观语境。

那些文言文读得多学得好的人,在运用现代汉语时,也往往多一份雅致和凝重,少一份苍白和飘浮;多一份精练和轻灵,少一份芜杂和笨拙。

教材的选文,假如说现代文应当多选优秀时文,那么文言文则应当多选传统名篇。

文言文的教学更应提倡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境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精神境界,领悟孔孟的庄重与热烈、老庄的聪明与潇洒、墨家的思辩与求实。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可进行对联鉴赏和属对练习。

属对是一种充分体现汉语特点、集语音、词汇、语法于一身、沟通古今的极好形式。

作为汉语书面符号的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的使用,与汉语少形态变化、多同音词的特点有关。

表意文字的根本特点是字形有意义。

从符号的编码系统来说,汉字符号是多码的。

它不仅有音码、义码,而且有形码。

符号的编码越多,信息量就越大,给人的刺激和联想就越多;同时,把握的难度也越大。

汉字的多码性至少决定了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是初学难,另一方面是对于汉语书面语的易解、多解和深解。

鲁迅曾说:“写山曰…嵯峨;…蔽芾葱宠如见多鱼。

故其所涵,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汉字的特点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必须打好汉字这个基础。

这个基础对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这个基础打不好,学生的语文学习将碰到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个基础打好了,学生的语文水平便可望得到迅速的提
高,甚至产生飞跃。

相当多的学生书写混乱、错字多的现象反映了汉字教学的不足。

有资料表明,日本中学生书写的汉字相当规范,错字很少。

写行楷字是把好和快统一起来,解决书写混乱问题的有效方法。

《课程标准》提出教学生写行楷字
的要求,实在是明智之举。

汉字的特点还告诉我们,汉字教学必须坚持形音义统一的原则而辨形析义,辨音析义。

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的比较分析应当是汉字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告诉小学生,“木”的字形像树,下部加一横是“本”,表示树根,上部加一横是“末”,表示树梢,于是他们也就生动地理解了“本末倒置”的意义。

这样的教学不是既有趣又有效吗,部首反映了汉字结构的规律,应当把握。

有人曾经指责让小学生把握“瓮”字的部首,这种意见是似是而非的。

美国最闻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就是要给学生信息的编码系统,有了编码系统,学生才能进行积极而有效的迁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