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区别之我见

合集下载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是指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建筑领域发展的历史。

中西方建筑有许多差异,包括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1. 设计风格:中西方的建筑设计风格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平衡和谐,注重对自然的模仿和尊重。

西方建筑则注重个性和创新,强调自由表达和个人意愿。

2. 材料选择:中国传统建筑多使用木材、砖瓦和石材等天然材料,强调材料的质感和纹理。

西方建筑则更多地使用现代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3. 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多采用悬挑结构和木结构,注重平衡和静态力学。

西方建筑则采用更多的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更注重动态力学和抗震性能。

4. 功能: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功能和象征意义的结合,如建筑布局和空间规划与人的居住习惯和传统文化有关。

西方建筑则更注重功能分区和空间利用效率,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中西方建筑在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也相互影响和交流,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风格差异之我见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风格差异之我见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风格差异之我见[摘要]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注重于重礼制教化,致中和、重礼教、敬天地;崇尚人文精神,西方古典建筑重对称,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

以及强调艺术、技术、环境的协调与布局,重视比例的适当与艺术的精巧等。

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建筑的理念性主要体现在“人文精神”上,而欧洲建筑的理念性主要集中体现在“逻辑思维”上。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西方古典建筑;风格1.西方古典建筑的基本审美特征古希腊时代的著名建筑是西方建筑的代表,古希腊建筑风格从根本上影响了欧洲建筑的风格。

对科学与哲学的热爱与研究,使得古希腊人一开始就就在其建筑上打下了独特的科学与人文根基。

由于希腊多山,盛产大理石,由此,激发了他们使用石料建筑房屋的灵感。

其逻辑严密的思维方式促成了逻辑严密的建筑方式,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柱式造型,例如:代表男性美的陶立克柱式,具有男性的雄壮之美;代表女性美的夏奥尼克柱式,婀娜多姿、婷婷玉立;极具装饰趣味的科林斯柱式,具有装饰之美,代表了丰收的成功与欢乐。

这三种代表古希腊建筑风格装饰模式。

明显得益于古希腊人发达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精神。

使得古希腊建筑具备了西方古代建筑无法取代的独特的建筑艺术之美。

巴特农神庙是古希腊建筑的代表。

她用高大垂直的线条,空阔的透视效果,表现出一种开拓与雄浑的盛世气概。

他们独特的立柱设计,把每根柱子的三分之二加粗,把一切水平线的中段向上提,把一切垂直线向中央倾斜,在原来正确的数学关系上造成一种适应人眼的错觉而变得更加完美的视觉效果。

那一根一根的柱子用力地向上伸展,高大挺立,宛如一个个奥林匹亚山上的神。

健美壮硕、沉静文雅。

从这座雅典娜的古老神庙里,我们清楚地可以看见古希腊人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对称精神。

给我们一种超越、向上、刚强、脱俗的无法替代的艺术之美。

2.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审美特征中国的建筑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哲学与伦理思想。

他们追求伦理教育,崇尚自然之趣,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完美结合。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及反思中国对建筑的态度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及反思中国对建筑的态度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及反思中国对建筑的态度在听了柳肃教授对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以及中国对建筑的处理方式的介绍后,我对建筑学又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让我对被损毁的中国建筑深感惋惜。

当柳肃老师将他生平去过的地方的建筑图片给我们看的时候,我真正看到了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中西方的建筑的差异主要有材料、结构、布局、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材料一般就是三种:土、木、石。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石为主。

中国人将土、石用在基座与墙体上,而西方人则将木用在部分建筑的屋顶上,中西方都将土用为砖、瓦。

建筑材料选择上的习俗差别,是由文化差异决定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有如下三点: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2、独特的单体造型。

3、讲究对称美,黄金分割美等艺术效果。

西方的传统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显示宏伟壮观的景象。

西方传统建筑尤其是神庙以及其他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

中西方布局方面的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讲究的是对称的有规律的走向,传统中国的四合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其实中国传统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这样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有着对称的和谐之美。

西方的建筑通常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

因此可以说欧洲建筑的布局是“广场式”的。

中西方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建筑具有绘画的特点,其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不很注重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等,而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

同时,中国传统的建筑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是动态美、空间美、传神美的统一。

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力处在于二维的平面和三维的立体结构,重视的是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见证。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建筑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既体现在建筑风格、结构形式上,也体现在建筑观念、设计理念上。

本文将探讨中西建筑文化差异的一些方面。

一、建筑风格与结构形式中西建筑在建筑风格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传统的中国建筑注重空间的开敞,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

中国古建筑常常以园林为基础,注重园林景观的营造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建筑的精细和细节。

西方建筑在材料使用上更加多样化,常常运用石材、玻璃等材料,注重建筑的结构稳定性和设计的精密度。

西方建筑也更加讲究对称美和几何形状的运用,建筑整体呈现出更加规整和严谨的特点。

二、建筑观念与设计理念中西建筑在建筑观念和设计理念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封闭性和内向性,强调保护和守护。

南方的传统建筑常常面向庭院,建筑与自然环境形成一种亲切的关系。

这种内向性的建筑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家是一方天地”的思想。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注重开放性和外向性。

西方建筑常常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使建筑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打造开放、透明的空间。

这种开放的建筑观念反映了西方社会中个人和社群的自由和开放精神。

三、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中西建筑在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上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常常借助于建筑构件或装饰物来表达特定的象征意义。

比如,古代宫殿常常使用屋顶上的脊兽来表达权势的象征,传统庭院建筑的建筑结构也蕴含着传统道家的哲学思想。

而在西方建筑中,建筑本身就成为了一种象征。

比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象征着法国的现代科技实力和人民的勇敢精神;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则成为了西方建筑的典范,代表着古希腊文明的辉煌。

结语中西建筑文化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建筑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中西建筑在风格、结构、观念和象征意义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的不同特点与内涵。

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西方建筑差异

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体现了某个地区和族群的生活方式、历史传承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特点。

建筑在人类生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社会活动、文化交流等的重要场地。

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之间有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传承的差异西方地区的建筑与中西方地区的建筑相比,其历史沉淀较浅,西方的文明主要起源于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化。

其建筑风格以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等为主,而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北京紫禁城、三峡古镇、长城、南京夫子庙等古建筑具有千年历史传承,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底蕴。

二、建筑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建筑风格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建筑风格上,中式建筑的特点是在材料色彩、造型、比例等方面强调平衡、和谐,注重“意境”和“意象”,强调以人为本,其主要的特色表现在建筑的结构和装饰上;而西方建筑的特点则是开阔、高大,注重对称、比例、几何美学,以功能为导向,重视技术,其主要的特点体现在材料使用、建筑造型和细节处理等方面。

三、建筑材料的差异中西方建筑在材料选择和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

传统中式建筑喜欢使用木材、砖瓦和灰泥等天然材料,视物理和气候因素选择材料,从而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而西方建筑则更加注重使用现代化的材料,例如混凝土、玻璃和钢铁等。

西方建筑使用材料不仅具有现代感,而且更耐久,花费更低,更适合工业化生产和快速建设的需求。

四、建筑功能的差异中西方建筑的功能也存在差异。

中式建筑内饰和布局关注故事情节和神话传说,突出的是文化上的价值,重视营造历史和文化气息;而西方建筑更多地突出功能性、实用性,室内装修注重个性化、深度定制,更注重人的服务性需求。

总之,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受到了文化、历史、环境等多种方面的影响。

中式建筑注重天人合一、景色宜人,视觉效果和联想上更容易想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而西方建筑更讲究简洁、现代化、实用性,这也是现代人所倡导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建筑是各个国家和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中西方建筑在风格、构造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结构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一、建筑风格中西方建筑风格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建筑形式和装饰上。

在中国建筑中,我们常见到的是传统的斗拱、飞檐、琉璃瓦等特色装饰。

古代中国人注重建筑的层次感和比例美,通过飞檐、斗拱等装饰来突现建筑的庄重和威严。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简洁和对称。

希腊柱式、拱门和尖顶等装饰成为西方建筑的特色。

除了装饰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建筑的庭院布局也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倡导“四合院”的布局,将建筑围绕一个中心庭院布置,形成内有天地之内的空间。

而西方建筑通常采用开放式的布局,注重建筑和环境的对话,大面积使用落地窗和露台,使室内外景观有机结合。

二、建筑结构中西方建筑的结构形式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普遍采用木结构,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将木料和木构件连接起来。

这种结构形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韧性,能够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多采用石头、砖块和混凝土等材料,通过砌筑或浇注实现建筑的坚固和稳定。

在建筑结构上,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追求“虚实结合”,即将建筑分为实体部分和虚幻部分,在视觉上给人以层次感和变化感。

而西方建筑更加注重形式和功能的一致性,追求简约和实用,遵循“形式从功能而来”的原则。

三、文化内涵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影响了建筑的风格和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的是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反映了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

建筑中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较为丰富,从屋顶上的装饰到院落布局都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个体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建筑被视为功能的延伸,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权、自由和民主的思想。

总结起来,中西方建筑在风格、结构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方建筑注重庄重、威严和天地合一,强调层次感和象征意义;西方建筑则更加简约、实用和自由,强调个体需求和功能性。

欧美建筑与中国建筑的异同比较

欧美建筑与中国建筑的异同比较

欧美建筑与中国建筑的异同比较世界各国的建筑风格千差万别,其中欧美建筑和中国建筑是两大代表性的文化建筑风格。

不同的建筑风格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背景,对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比较欧美建筑和中国建筑的异同。

一、建筑材料方面的比较欧美建筑一般采用石材,钢材,玻璃等硬质材料,拥有不同夸张的形式语言以及富有现代感。

而中国传统建筑则大多使用木材、砖、瓦、石等天然材料,比较坚实,富有自然感受。

两种建筑材料的不同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自然的看法与态度。

二、建筑结构方面的比较欧美建筑的结构偏重于功能性,如高层建筑和桥梁等,更多运用先进的建筑技术。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的是结构的平衡性和对称性,如“榫卯结构”,“斗拱结构”等,更加强调艺术与文化的融合。

三、设计风格方面的比较欧美建筑的设计风格更加国际化,更加着重于建筑的经济实用性、功能实用性以及艺术性,强调入驻者的舒适度和方便性。

而中国传统建筑则注重文化与艺术的融合,更加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强调建筑的与人文的融合。

四、表现形式方面的比较欧美建筑的外形通常更加简洁大方,在设计中更多运用了时下流行的现代艺术风格,强调“去繁求简”的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则更加注重建筑装饰细节的处理,如雕花、壁画、楹联等,强调“金碧辉煌”的外型,突显文化与艺术。

总体而言,欧美建筑风格讲究的是现代性、实用性以及功能性,强调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而中国传统建筑更加讲究文化内涵、生态安全与建筑艺术性,并营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风貌。

虽然欧美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建筑结构、设计风格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但它们却都体现了各自文化的独特特点和内涵。

建筑不仅是一种被人们日常所使用的工具,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不断演绎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西建筑的差异

简述中西建筑的差异

简述中西建筑的差异中西建筑风格的不同,从本质上看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特征的差异中国崇尚“天人合一”,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强调顺其自然。

西方以人为中心,强调入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以此求得人类生存与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的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中国历代建筑至关重要的不是对建筑物质形态的保存,而强调通过修葺传承、延续作为“祖宗之法”的建筑精神理念,只求神似而不重形似。

西方人重实轻虚,对于留存的古典建筑,均尽量保持其原始面貌,不人为加工和美化,即便修葺亦是以复原原貌为主。

(2)材料差异中国建筑木构传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建筑多采用木料,其式样以斗拱式为主。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建筑体系,以古典柱式为主要造型特征,多采用质地坚硬的石料。

(3)外观差异中国建筑体现与自然和谐的态度,其建筑布局以内收的凹线依附于大地,横向铺开。

并且,中国建筑对远景效果十分重视,多从整体上予以规划,以与周围的环境、气氛融为一体为上,呈现优美、柔和的外轮廓线,其斗拱与屋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西方建筑则体现对大自然的征服与超越,在外厚瓦处理中有意强调建筑的几何体型,尤其是那些耸向天空的尖顶和巨大的穹顶,更是赋予向上和扩张的气势,与自然山水的柔美形成鲜明对比。

(4)装饰差异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平和,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并形成一定的规则,一些装饰色彩还因社会政治内容的渗透而成为标示等级观念的象征性符号。

西方建筑的色彩变幻,并无常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特点,盖因西方建筑装饰追求的不是中国传统强调的”祖宗之法”,而是注重标新立异、推陈出新的艺术创新。

(5)布局方式差异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是一种“集体”的美。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乖亩罾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从而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区别之我见
——Susie的旅行笔记
姜雪竹建筑0902 3090101140 要是论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区别,我想从历史,政治,宗教,观念,生产力等等各种角度都可以作一番长篇之谈,而非我之辈所力所能及。

不过幸运的是,我曾经游历于意大利,法国,瑞士,美国这些国家之间,感受了不少“西方建筑”的熏陶。

不如就跟随我曾旅
行的脚步,小谈下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区别。

首先是意大利,这个国家的历史非常悠久,又有古罗马的
文明存在。

宏观的感受是意大利的石雕非常成熟,市区内各种
栩栩如生的雕塑,而古罗马曾经的文明,借用余秋雨先生的盛
赞“罗马的伟大,在于每一个朝代都有格局完整的遗留,每
一项遗留都有意气昂扬的姿态,每一个姿态都经过艺术巨匠的
设计,每一个设计都构成了前后左右的和谐,每一种和谐都使
时间和空间安详对视,每一回对视都让其他城市自愧弗如,知
趣避过。


意大利的大
斗兽场是罗马的
代表性建筑之一。

角斗场起于共和
末期,遍布各城
市。

大角斗场得
立面高48.5米,
分为四层。

下3
层各80间券柱式,
第四层是实墙。

立面上不分主次,
适合于人流均匀
分散的实际情况。

由于券拱式的虚
实、明暗、方圆的对比很丰富,又兼本身是长圆形的,光影富有变化,所以虽然周圈一律,却并不单调。

相反,这样的处理保持并充分展现了它几何形体的单纯性,浑然而无始终,更显得宏伟、完整、其大无比。

叠柱式的水平分划更加强了这效果和它的整体感。

公元1-3世纪是古罗马帝国最强大的时期,也是建筑最繁荣的时期。

分析原因有三:
一、古罗马容易了地中海沿岸最先进、富饶的地区,古罗马建筑的成就,是这个地
区人民共同的成果,最重要的是希腊的建筑形制和造型。

二、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是这个区域里的奴隶制度的极盛时期,生产力
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

而券拱技术这一罗马建筑的最大特色最大成就,完
善了柱式和拱券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三、古罗马建
筑,包括公共建筑,
都是为现实的世俗
生活服务的。

古罗马
建筑的适应性很强。

同时期的中国正
处于汉代时期。

汉代
建筑特征有阶基、柱
及础、斗拱、构架、
屋顶与瓦式、檐端结
构、雕饰的发展和产
生。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社会经济、文化首次得到极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汉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建筑科学上,我国传统建筑的抬梁、穿斗和井干三种主要大木构架体系都己出现并趋于成熟,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布局和外部造型亦基本完备,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在汉朝己基本形成和台基。

对比看出,从结构上来看,古罗马和中国以两种体系来构建建筑的承重结构。

古罗马以柱、券拱等支起建筑物的重量,而中国以斗拱为基础,台梁、穿斗和井干三种主要大木构架体系来支撑;从材料上看,古罗马以石为主要材料,中国以木材、砖为主要材料;从建筑风格上来看,古罗马的大理石建筑尺度大,往往能营造出比较宏大的气势,但做工较为粗糙,细部的处理不够精美,中国的建筑物因材质,尺度的关系,比较而言更有精巧感,而门窗雕饰等显示出古代中国匠师的细心。

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在17世纪大道顶峰。

古典主义是17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化艺术的总潮流。

它的哲学基础是反映自然科学初期的重大成就的唯理论:它的政治任务是颂扬古罗马帝国之后最强大的专制政体,路易十四的统治。

在1660年代初,卢
1670年完成了东面的建
设。

这是一个典型的古典
主义建筑作品,标志这法
国古典主义建筑的成熟。

卢浮宫东立面全长约
172m,高28m,上下照一
个完整的柱式分作三部
分:底层是基座,高9.9m,
中段是两层高的巨柱式
柱子,高13.3m,再上面
试檐部和女儿墙。

主体是由双柱形成的空柱廊,简洁洗练,层次丰富,将立面分为5段。

两端的凸出部分用壁柱装饰,
而中央部分用倚柱,有山花,因而主轴线很明确。

立面前有一道护壕保卫着,在大门前架着
桥。

左右分5段,上下分3段,都以中央一段为主的立面构图,在卢浮宫东立面得到了第一个最明确最和谐的成果。

这种构图反映着以君主为中心的封建等级制的社会秩序。

它同时也是对立统一法则在构图中的成功运用。

法国绝对君权最重要的纪念碑是巴
黎西南23km的凡尔赛宫,它不仅是君主
的宫殿,而且是国家的中心。

它巨大而傲
视一切,用石头表现了绝对君权的政治制
度。

为建造它而动用了当时法国最杰出的
艺术和技术力量。

宫殿之东,以大理石院
为中心,有三条林荫大道笔直地辐射出去。

中央一条通向巴黎市区,其他两条通向另
外两座离宫。

三条大道分歧点夹着一对御
马厩。

这种格局借鉴了罗马的波波洛广场。

宫殿的轴线,想东循中央林荫道穿过凡尔
赛镇,成为镇的中轴,象征王权对城市的
统治;向西成为园林的中轴,象征对农村
的统治。

与法国古典主义宫廷相对应的则是
中国古代明清皇家苑囿。

清代苑囿理景的
指导思想是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


据各园的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若干景区,
每区再布置各种不同趣味的风景点和园中园。

祖国各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优美风景,是清苑囿造景的创作源泉。

苑囿建筑除了朝会用的那一部分外,其他多较活泼,随宜布置,使人有亲切轻松感,建筑式样变化多,与地形结合紧密,和山石、花木、池水打成一片,建筑体量比较小巧,屋面以灰瓦卷棚顶为多,常不用斗拱,装修简洁轻巧,或不用彩画,即用也较素雅。

对比看来,法国的古典主义由于处处彰显皇权统治的唯一性,建筑比较死板,常大体量,以气势恢宏为主;而宫殿内部讲究奢华,高举架,花园则中轴对称,讲究一览无余;而比较看来,中国清代苑囿要复杂丰富得多,建筑相对小体量,花木山石水流相互配合得很好,讲究蜿蜒曲折,别有洞天。

美国的建筑则充满的现代气息。

由于国家很年轻,地广人稀,所以美国的别墅小住宅
是非常普遍而有特色的。

立面讲究简洁,富有
几何性,颜色以轻快干爽为主。

而中国的现代
建筑个人认为,则,非常遗憾,没有鲜明特色,
盲目抄袭国外建筑,而房价的高居不下让牟利
之人越加不去鼓励中国现代建筑的创新性和质
量,这是我们建筑学生应该思考怎样改善的首
要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