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个体心理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启示:对人事防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防止把自己 的主张强加于人。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社会知觉错误及其运用
近因效应: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 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 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杜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 感知过程
• 观察
选择
组织 解释 反应
•感觉
•环
•味觉
•境
•嗅觉
•刺
•听觉
•激
•视觉
•触觉
PPT文档演模板
•外部因素 •大小 •强度 •对比
•活动程度 •重复程度
•新颖性 •熟悉性
•内部因素 •学习 •刺激 •个性
•对象—背景
•对
•人
•连续性 •封闭性 •接近性
☺ 需要 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
是客观需求(包括体内的生理条件和外部的社会条件)的反 映。
☺ 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 指向性
☺ 多样性
☺ 层次性
☺ 潜在性
☺ 可变性
PPT文档演模板
☺ 社会制约性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需要与行动
☺ 动机 原意是引起某种行为,心理学上把引起个 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某 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息等心理因素叫 动机。
如:“无奸不商”、女性在管理角色上的定型等。 在管理中的运用:
员工绩效评估:受知觉偏差的影响,往往出现不公平现 象。
印象管理:招聘面试中特别明显。
PPT文档演模板

心理学个体心理

心理学个体心理

心理学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

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等。

个性倾向性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人追求什么。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的结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包括能力和人格(性格、气质和自我调控系统)。

个体心理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和个体自身的经验等。

遗传因素提供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但环境和经验对个体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

社会文化、家庭环境、教育经历等都会对个体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研究个体心理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个体的心理过程和特点,心理学家可以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个体应对挑战、解决问题和实现个人成长。

总的来说,个体心理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领域,涵盖了人类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各个方面。

对个体心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

笔记 第二章第一节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笔记 第二章第一节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第二章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理论介绍1、理论要点“自我同一性渐成理论”或“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个体心理的发展乃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周期中,在自我与环境相互作用下人格逐渐形成的过程,也是自我同一性逐渐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人格发展不仅受生物因素影响,还会受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个体从出生到死亡,人格发展历经八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2、人格发展阶段(1)婴儿期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2岁)(2)儿童早期自主对羞怯、疑虑(2-4岁)(3)学前期或游戏期主动对内疚(4-7岁)(4)学龄期勤奋对自卑(7-12岁)(5)青年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18-25岁)(7)成年中期繁殖对停滞(25-65岁)(8)老年期自我整合对失望(65-死亡)艾里克森根据自己的临床跨文化观察,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危机是划分不同阶段的标准或依据。

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的年龄阶段上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是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

而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结果和一个消极结果,所谓积极结果就是指由于特定心理危机得到恰当地解决而对这个阶段的人格发展产生的积极的影响。

同样,消极结果是指本阶段危机不能得以顺利解决而对人格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危机的解决办法中兼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

只有在有利于积极解决的因素比消极因素所占的比率高时才能说危机被积极地解决了。

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品质)。

美德是某些能够为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

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来决定的,因而是不可变更的。

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出生—1、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

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知觉) - 副本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知觉) - 副本






归因理论的有趣发现——
a.基本归因错误: 尽管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 还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 素的影响。
b.自我服务偏见: 个体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 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
二、社会知觉中的偏差 1.第一印象作用 第一印象往往使认知者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对方。 2.晕轮效应 对象的某种特点或某种性质在认知者看来非常突出,以至 于掩盖了对其他特点和性质的认识,这种特点或性质便起 到了一种光环效应。 3.优先效应与近因效应 前者指首先形成的认知印象对认知者产生的影响较大;后 者指最后形成的认知印象对认知者产生的影响较大。 4.定型效应 认知者对各种人形成的固定印象。



二、影响知觉的因素 为什么不同的个体看到相同的事物却产生不同的知 觉?很多因素影响到知觉的形成,有时是知觉的歪 曲。
1.知觉者 • 当个体看到一个目标物并试图对他所看到的东西进 行解释时,这种解释受到了知觉者个人特点的明显 影响。 • 影响知觉方面最相关的个人因素:兴趣爱好,需要, 动机,过去经验,态度和期望,等等。
第二节 知觉及影响知觉的因素

一、知觉的重要性 人们在感觉的基础上通过感官和经验的作用,把关于 某一事物的多种属性联合起来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外 部整体映象,这就是知觉。 一个人的知觉与客观现实可能差距很大。知觉对于组 织行为的研究十分重要,因为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 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


一、归因理论 对人知觉不同于对无生命客体,如:桌椅、机器、建 筑物的知觉。无生命的物体没有信仰、动机和意愿, 而人类却有。当我们观察人时,总是试图对为什么他 以某种方式行动进行解释。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激励机制的含义:见书上P34。 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处理好激励变量、机体变量以及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 公式表示: Mn=( Bn-1 ,GO ) Bn=ƒ(P ,Mn) M——刺激变量,B——反映变量, GO ——组织目标; ƒ——行为函数;m——激励机制 思考(重点问题): 从激励机制的公式来看,设计有效激励机制的关键是什么?
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根据已往经验或先入为主印象来判断事物属性。
01
运用:看待别人,避免受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自身又要注意要给工作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02
晕轮效应:以个体的某个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化为整体行为特征。
03
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厌恶和尚及袈裟”
04
启示:对人事防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防止把自己的主张强加于人。
支配原因稳定性
内在的
外在的
稳定
能力
工作难度
不稳定
努力
运 气
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对个体行为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何种意义的解释。因此,归因理论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作用。
如果行为者把工作、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等稳定的内因,则不会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
需要、动机、行为的联系
不同的需要结构产生不同的动机结构: 动机强度的不同,形成优势动机和辅助动机。 优势动机引发行为。 事实上,人的行为受优势动机支配,辅助动机影响。行为的产生有多种动机起作用。 行为分为三类: 目标导向行为:为了达到目标所表现的行为。 目标行为: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 这两者往往由优势动机引发。 间接行为:为将来满足需要做准备的行为。
指人们在同一时刻总对少数刺激知觉得格外清楚(对象),而对其余的刺激知觉得比较模糊(背景)。背景和对象在一定环境下可以转换。

管理心理学 第二章 个体特征

管理心理学 第二章 个体特征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1977年提出的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 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它影 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 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 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 为的表现。
自我控制的经典研究:糖果实验
自我控制的历史与现实案例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中国目前的贪官 难以管理的中国新生代员工
自我控制的重点



情商中自我控制的重点是控制欲望和情绪 位高权重者重点控制自己的欲望;位卑言轻者 重点控制自己的情绪 对于大多处职场人士而言,自我控制情绪可以 减少冲突和不必要的麻烦 “杀人放火,也要等到明天早晨再说”

智商的重要性
“迄今为至,没有其他的单独预测工具(具体 能力、人格、教育、经验)在工作绩效方面有 与其同样高的预测效度……简言之,对于复杂 工作来说,以预测绩效方面没有什么可以与一 般智力测试相竞争”
智商结论的应用


员工招聘一定要考察智商 —可以用高考作为考察标准 —中国大学招聘教师时的第一学历要求 —盖茨:“你可以教会聪明人做任何事情” 家庭子女教育 —教育孩子努力学的重要性,但是不逼迫 —要发现孩子的智商长处,找一个与之匹配的专业和 工作更重要。
情商的名言
“一个人的成功15-20%取决于他的智商,80%取决 于他的情商” “从山顶上向下扔石头,最圆的那一颗石头总是 滑得最远” “整合IQ用EQ,整合EQ用IQ,整合IQ和EQ都高的 人用阿Q”
情商与智商的讨论
“智商使人入职,情商使人升职”。 情商是可以改变的,智商十多岁就定型了。 在群体中挑人才,智商比情商重要,对于给定的人,情 商比智商重要。 管理类岗位情商更重要,技术类岗位智商更重要。 可以研究不同种族的情商,但不准研究不同种族的智商。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组织行为 学—
引例
人和人就是不一样
分析个体的人在社会和组织环境中形成的心理行为系统, 包括个体的感知、价值观、人格结构、思想情感、行为 规律等,以及与之相关的管理意义。
第一节
个体感知
所谓感知,就是个体通过其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和认识,包 所谓感知,就是个体通过其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和认识,包 感知 括了所有通过感官产生的感知事物的心理过程。 感知心理过程主要分为感觉过程和认知过程。
韦纳模式
人们将自己的成功与市白龟因哪种因素,对其情 绪和工作积极性的影响颇大。
归 内因 因 因素 因素 能 力 积 极 性 力 因 能 力 情 绪 自 力 影 响 成 功 失 败 能 力 内
第一节
二、认知
个体感知
3、社会认知
(4)社会认知失真的主要原因:
A第一印象作用 B光环效应 C优先效应与近因效应 D定型作用(成见) E行为者—观察者效应 行为者— F自我粉饰性偏见
满足 个体需要 紧张 计划 现实检验 不满足 新需要
第二节
二、自我
个体心理系统
2、自我心理过程的内容
(1)自我识别 (2)自我自觉 (3)自我评价 (4)自我认同
第二节
二、超我
个体心理系统
1、超我心理过程的本质与构成
超我是社会价值与社会要求在人格系统中内化了 超我是社会价值与社会要求在人格系统中内化了 的心理过程。 超我的结构:
理想 超我 良心 道德原则 惩抑罪恶邪念 理想原则 追求至善至美
第二节
二、超我
个体心理系统
2、超我心理过程的超越原则
(1)超越快乐原则 (2)超越现实原则 (3)超越历史 (4)超越有限

第二章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第二章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第二章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一)Alfred Adler的生平(略)(二)人格动力器官缺陷→补偿{集中发展功能不足的器官(超补偿)发展其他的功能来补偿自卑感→{克服自卑感自卑情结,产生神经症追求优越{→导致积极的发展优越情结超补偿:是指个人通过极大的努力使原先的缺陷成为优势的过程。

自卑情结:沉重的自卑感可能使人束手无策,心灰意懒,甚至导致万念俱灰、万事皆休的结果。

优越情结:是指一个人一心一意只追求自己的优越而忽视其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而表现出专横、骄傲自大、言过其实等。

(三)生活风格1、含义是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独特方式。

2、分类健全的生活风格错误的生活风格三种状况造成错误的生活风格个体生理器官的缺陷。

身体器官的缺陷和长期的疾病会削弱或夺走儿童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和竞争的能力,这会使儿童断绝与外界的联系而退缩到自我的小天地里;家庭过分地溺爱和姑息。

由于父母和家人的娇惯、纵容,并包办了儿童应学应做的事情,导致儿童不但在遇到问题时不知如何处理、毫无自信,而且还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被冷落和忽视。

一个在家庭中得不到关怀,得不到爱的孩子会认为别人不需要自己,会感到自己毫无价值,并且常会用不信任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人,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划一条界限。

可见,尽管上述三种生活环境各不相同,但对个体的影响是一样的,那就是:专注于自我,缺乏社会性的情感和兴趣。

3、形成形成时间:大约在四、五岁形成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家庭及其社会环境4、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2)最初记忆揭露个人生活型态的最佳引导。

Adler发现我们对于自己在4、5岁时的回忆会显示出我们在成人时持续的生活型态。

Adler也发现:个案的早期回忆是真实事件或虚构,其差异不大。

Adler认为Ers是人们投射他们的生活风格的型版,它是个人人格的一部份。

Ers不需要正确的解释早期生活事件。

它们具有心理上的重要性,因为Ers反映出个人目前的世界观。

(3)梦的分析不相信梦是愿望的达成或隐藏的冲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个体心理
第一节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一)感觉:
1.定义: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3.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2)内部感觉:内脏感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

4.感觉的编码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二)知觉
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对象的过程。

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的。

现实要经过人的精神世界这个中介来影响人的行为。

因此研究知觉对组织行为非常重要。

知觉形成急需要来自外界的信息资料,同时又有个人原有知识、经验、态度、情绪等主观原因。

2.感觉与知觉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1)联系
1)同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其源泉是客观现实。

2)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2)区别:
1)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

知觉不仅依赖于它的物理特性,还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

3)感觉是某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知觉是多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3.知觉类型
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等。

2)根据人脑所反映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物体知觉与社会知觉
二、知觉的特征
(一)知觉的选择性(课本22页两可图例)
1.概念:知觉的选择性就是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选择出来的特征。

(对象和背景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换)
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从客观而言有: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性;对象的活动性;对象的组合;刺激物的新颖性;刺激物的强度。

(2)从主观来看: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个体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需要和兴趣;定势与情绪状态。

(二)知觉的理解性(九马画山)
1.概念:知觉的理解性就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的知觉中,需要以过去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作出最佳解释、说明。

2.影响知觉的理解性的因素
(1)知觉经验;
(2)言语的指导作用;
(3)实践活动的任务。

(三)知觉的整体性
1.概念:知觉的整体性就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有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2.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如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等因素。

(2)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

(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4)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

(四)知觉的恒常性(课本25页例子)
1.概念: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

2.种类:(1)大小恒常性;(2)形状恒常性;(3)亮度恒常性;(4)颜色恒常性。

恒常性的存在等使人有效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三、影响知觉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具有以下特征的对象,容易引起人的知觉。

1.具有较强特性的对象。

2.反复出现的对象。

3.运动变化的对象。

4.新奇独特的事物。

(二)主观因素(以情绪为例)
兴趣、需要与动机、个性、情绪、经验。

四、错觉
1.定义:错觉是错误的知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2.错觉的种类
错觉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有:(一) 视错觉(二)方位错觉(十字街地下通道)(三) 大小错觉(四) 旋转错觉
(五) 形状和方向错觉(六) 时间错觉(七) 运动错觉(八) 情绪错觉(不可能图像等)
3.形成的原因:多为生理和心理等多种因素产生的。

五、社会知觉
1.什么是社会知觉
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
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对人的知觉(包括他人和自己的知觉)。

(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2.社会知觉效应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dins,1957〉编撰了两段文字材料来描写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热情并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则相反,把他描写成冷淡而内向的人。

例如,第一段中说吉姆与朋友一起去上学,走在撒满阳光的马路上,与店铺里的熟人说话,与新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第二段中说吉姆放学后一个人步行回家,他走在马路的背阴一侧,他没有与新近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

在实验中,卢钦斯把两段文字加以组合:
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三组,只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

第四组,只显示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

卢钦斯让四组被试分别阅读一组文字材料,然后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中有7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组中只有18%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组中认为吉姆是友好的被试有95%,第四组只有3%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项研究结果证明,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但是,卢钦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如果在两段文字之间插入某些其他活动,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则大部分被试会根据活动以后得到的信息对吉姆进行判断,也就是说,最近获得的信息对他们的社会知觉起到了更大的影响作用,这个现象叫做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研究发现,近因效应一般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和普遍。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当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淡忘时,新近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就会较大,就会发生近因效应。

个性特点也影响近因效应或首因效应的发生。

一般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

(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
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K.Dion,et al,1972)曾用实验证实了晕轮效应的存在。

他们让被试看一些人的照片,这些照片看上去分别是无魅力的、中等的和有魅力的,然后,研究者让被试评定这些人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原本可能与有无魅力是无关的,但评定的结果却显示,有魅力的人得到了最高的评价,无魅力的人得到了最低的评价。

(3)社会刻板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人们由于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聚集在一起,所以,在进行社会认知的时候,人们也往往将聚集在一起的人们赋予相同的一些特征,对不同职业、地区、性别、年龄、民族等群体的人们形成较为固定的看法。

当人们采用这些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效应。

例如,人们通常觉得英国人有绅士风度、聪明、因循守旧、爱传统、保守,美国人民主、天真、乐观、友善、热情,法国人爱好艺术、轻率、热情、开朗等等。

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的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

(4)社会投射效应
是指知觉者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特征。

有意识的投射往往是知觉者为获得一种心理上得平衡。

六、自我知觉
1.定义: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的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2.发展阶段
自我知觉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知觉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1)生理的自我
(2)社会的自我
(3)心理的自我
评价:芙蓉姐姐、凤姐的自我知觉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