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发展史资料整理

合集下载

造纸术的发展历史

造纸术的发展历史

造纸术的发展历史一、造纸术发展的时间简表公元6世纪传入东临的朝鲜和日本以及南临的越南公元751年传到中亚的撒马拉罕,阿拉伯人学会造纸术公元793年传入伊拉克的巴格达9世纪传入非洲11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西班牙13世纪后半叶传入意大利14世纪传遍欧洲15-16世纪传入美洲16世纪纸张在欧洲广泛流行二、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四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国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发展作出的卓越的贡献。

纸在未发明以前的夏、商、周时代,记载事物都是用龟甲和(兽)犬)骨作载体,也有极少用金属的。

由于刻字困难,只能作简要的记载。

清朝末年开始在河南安阳商朝都城遗址发现商代的甲骨文,就是以甲骨为载体的。

到了春秋时,用竹简和木简作载体的较多。

竹简是竹片,木简是木片,可以在上面写字,当然比用甲骨就方便得多,所以这是很大的进步。

但是竹简和木简也是比较笨重的,一片上写字很少,只好用许多简编起来成为简册信息处理,但简或木简使用和携带都极不方便。

后来有了丝织品,才逐渐用缣帛代替简,作为书写的载体。

缣帛是蚕丝的织品,它虽然好使用,也轻便,但价格昂贵,不易普及。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寻找廉价的新型书写材料。

人们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终于创造出以植物纤维做原料的造纸术。

关于造纸术的发明问题,可能跟制陶和酿造的发现和发展相类似,显然不是一个人发明的,是经过较长的时期逐渐形成的,其中可能有一个或几个极盛的关键阶段。

三、造纸术的东传与西渐1.东传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造纸术便已传入东邻的朝鲜和日本以及南邻的越南。

纸和造纸术具体何时传入朝鲜已无从稽考,但是由于中朝接壤,可能很早就有纸和纸制书籍传入,这一年代应该不会晚于公元3世纪,而朝鲜造纸业的开始也应该是在公元4世纪,其造纸所用的原料、工具、技术都与中国相似。

朝鲜政府对造纸业十分的关心,其纸的质量也是非常的好,其品质之精良历来得到中国艺术家和文人的高度称誉,称其厚而坚牢、色白而光滑,特别适宜于书法和绘画。

造纸术的历史发展过程

造纸术的历史发展过程

造纸术的历史发展过程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历史发展过程如下:
在西汉时期,古人用丝絮制成薄片,称之为“絮纸”,这被认为是中国造纸术的萌芽。

到东汉时期,蔡伦吸取前人的经验,对造纸术进行改造,用树皮、麻头、破鱼网等作为原材料,造出来的纸质地较细、价格便宜、便于书写,用途广泛,被人们称之为“蔡侯纸”。

魏晋时期,纸逐渐替代了竹木筒、绢帛,被人们广泛使用。

隋唐时期,造纸术在全国得到普及,生产的原材料扩大到树藤和桑皮。

唐代宣州造的宣纸,便于书写、作画、印书,并且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有“纸寿千年”之誉。

南宋时期,中国南方已开始生产竹纸,并且开始用稻、麦草造纸。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使文字的记录和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和高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讲述一下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发展

讲述一下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发展

讲述一下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发展中国古代造纸术发展中国古代的造纸术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讲述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发展的历程。

一、起源和初期发展造纸术的起源可追溯到中国西汉时期。

据说,汉朝时期的人们发现,将纤维质的植物、树皮经过合适的加工和处理后能够制成纸张。

这项发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开始了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初步研究和应用。

最早的纸张制作方法是采用竹简的技术,将竹节切割成纤维,经过浸泡、捣烂、搅拌等工艺制成纸浆,再通过晾晒的方式制成纸张。

这种方法虽然制作过程繁琐,但却为后来纸张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技术创新和提升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造纸术经历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和提升。

其中最重要的突破之一是发明了纸张面积更广、质量更好的技术。

在东汉末年,出现了一种以树皮为原材料生产纸张的新技术。

这种技术采用树皮为纤维源,通过蒸煮、漂白等工艺处理后制成纸浆,再经过适当的加工和晾晒,最终制成纸张。

由于树皮纤维相对更长且质量更好,这种新技术生产的纸张更具有韧性和耐用度,大大提高了纸张的质量和使用效果。

在隋唐时期,中国的造纸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唐朝时期,纸张的生产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采用更专业、高效的设备和工具。

这期间,进一步改进了纸浆制备过程中的捣浆工具,使得纸张的质量更加均匀,纸张的强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三、造纸术的传播和影响中国古代造纸术不仅在国内有广泛的应用和发展,还通过丝绸之路和其他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的造纸技术先进性和纸张的优越品质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称赞和追捧的对象。

造纸术的传播和影响力不仅带动了纸张产业的繁荣,也对文化和学术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纸张的出现使得古代的书写和记录工作更加方便和高效,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结语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壮举,为后世所推崇和效仿。

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为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启迪和益处。

纸的历史资料

纸的历史资料

纸的历史资料纸用植物纤维制成的薄片,作为写画、印刷书报、包装等。

关于纸的历史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纸的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纸的历史资料之发明过程西汉麻纸:西汉初年,政治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

许慎著《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0年。

谈到“纸”的来源。

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

这句说话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如今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

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

这种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纸”,有人把这种“纸”称为“赫蹄”。

这可能是纸发明的一个前奏,关于这种“纸”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

《汉书·赵皇后传》中记录了成帝妃曹伟能生皇子,遭皇后赵飞燕姐妹的迫害,她们送给曹伟能的毒药就是用“赫蹄”纸包裹,“纸”上写:“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测纸可能与丝有一定关系。

远古以来,中国人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

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

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

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

此外,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

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

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是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

1957年5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古纸经过科学分析鉴定,为西汉麻纸,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18年。

1973年在甘肃居延肩水金关发现了不晚于公元前52年的两块麻纸,暗黄色,质地较粗糙。

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延村出土了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张麻纸;1979年在甘肃敦煌县马圈湾西汉烽燧遗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汉麻纸。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纸质地图残片,表明了当时的纸可供写绘之用。

造纸术的发展历程

造纸术的发展历程

造纸术的发展历程造纸术是我们今天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发明了各种不同的造纸术,这也成就了当今文明扉页。

下面笔者将就造纸术的发展历程给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东汉(25-220年)的时候,中国就已经有了造纸术,也就是所谓的“太古之纸”。

公元105年,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汉书》中首次提出造纸法:“取白草,以水浸之,绞取汁,披于木板,以刀刮之,使平,则墨可以描之”这就是中国古代的造纸术。

隋朝(581-618)的时候,陈寿在《陈氏春秋秋篇》中撰写了一篇关于造纸术的文章,介绍了东汉时期造纸术的技术步骤,其中强调了洞若观火的原则,即“以晚间洗纸,以朝阳晾纸”,以保证纸张的质量。

宋代(420-479)开始,造纸技术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

著名史学家施耐庵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描述了宋代造纸术的流程,包括收纸、定比、洗汁、撕毛、绞纸、定时、定纸、抄码、浸热和晾纸。

这种新的造纸法使得纸的质量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

元代(1271至1368),造纸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称为“新纸”,也就是我们今天通用的纸。

元代的造纸术又将收纸、定比、洗汁、撕毛、绞毛、抽水、绞纸、定时、定纸、抄码、浸热和晾纸这十大步骤细化了,并增加了省略、拓抓、定香等内容,从而大大提高了纸张质量和生产效率。

明清时期(1368至1644),由于印刷术的发展,造纸术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有现成纸料可以使用,不再需要从头造纸,但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仍然需要去加工处理。

例如,进行分类、洗涤、抚平、细研、烘干等步骤,以此来获得更加均匀柔软的纸张。

近代以来,造纸术得到了更多的发展。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造纸术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机械,可以快速生产出质量优良的纸张,这也大大改善了纸张的生产效率,满足了人们对文明的不断提升的要求。

造纸术的发展历程,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文明素材,也为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造纸术发展史

造纸术发展史

请节约用纸
谢谢
• 又经四百多年,造纸术传到美洲。十九世 纪,澳洲也建起了造纸厂。
• 当美洲第一张纸问世的时候,已经是我国 造纸术发明后的1400多年之后。
造纸术发明后,中国的文明发展进程赶上并超过了西 方,在我们用的纸传递了1000多年的文明之后,欧洲第 一张纸才问世。
美国最大的报纸《纽约日报》说:历史上世界文化的 中心在宋代的中国。
我国的劳动人民发明的造纸术传遍了整个地球,为人 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的贡献。
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
纸的发展
• ①蔡伦的弟子孔丹进一步改良,造出了宣纸,成为千 余年来最适合于书画的纸张。
• ②东汉造纸术在我国推广后,造纸术在原料和设备方 面不断革新,出现了帘床纸模,可以反复捞出成千上 万张湿纸,纸大量的生产出来。
• 魏晋南北朝(公元3—6世纪),造纸术 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且开始向国外传 播。我国造纸术最先传到朝鲜和越南。 大约在隋朝末年(公元610年),由朝鲜 传到日本。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 朝的一些造 纸工匠把造纸术带到了阿拉
伯。十二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又把造纸 术传入了欧洲。
• 当欧洲第一张纸问世的时候,已经是我国 造纸术发明后1000多年之后了。
• ③在魏晋时,已经有人用黄叶汁将纸染成黄色,各种 颜色的纸从此出现了。
• ④在唐、宋之际,出现了暗纹纸。 • ⑤宋朝以后,除了书写、绘画用的纸外,还有装饰用
的壁纸、剪纸等,也很美观,行销于国内外。 • ⑥清代以后,机器造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起,中国传统造纸的手工业
退出历史舞台。
现代多种多样的纸
闪光纸 餐巾纸
锡箔纸 糯米纸
造纸术的改良者 为东汉时蔡伦 (62-121)。他利 用树皮、麻头、 破布、鱼网,经 过挫、捣、抄、 烘等一系列工艺 加工,造成了纸, 于永元十七年 (105年)献给和帝。 他造的纸称「蔡 侯纸」

纸文化的发展历史_纸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

纸文化的发展历史_纸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

纸文化的发展历史_纸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为中国的发明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纸文化的发展历史,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纸文化的发展历史(一)纸的发明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树叶、树皮、石头、竹木片、龟甲和兽骨上书写或刻划来记事。

据出土义物考证,早在战同已有纸的出现。

至东汉和帝时期,蔡伦造出了轻便、实惠的用纸,从此人类文化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蔡伦死后,弟子孔丹想造出一种洁白的纸为师傅画像,经过多次试验未果。

后来在泾县小岭的山溪旁,见一古老的青檀树倒在水里,因流水的冲洗,树皮腐烂,露出一缕缕长而白的丝条。

孔丹欣喜若狂,又召集徒弟们一起试验,终于造出了洁白细腻的纸。

冈当地属宣州府,所以称这种纸为宣纸。

(二)纸的种类纸的发明,加快了造纸术的发展和传播。

由于产地、原料和造纸工艺不同,纸可分为很多种类。

从纸性上分,有硬性纸,如硬黄纸、道林纸、油光纸等;软性纸,如宣纸、元书纸、毛边纸等。

硬性纸质地坚滑,透明性好,吸水性弱;软性纸质地柔软,透明性差,吸水性强,是中国书画的主要用纸。

纸的名称也因为产地和原材料的不同而有别,如产于安徽宣城的“宣纸”,产于浙江划县的“划纸”,产于四川夹江的“夹江纸”,原产于朝鲜后国内仿制的“高丽纸”(朝鲜古称高丽国)等。

(三)宣纸的性能与使用从可查文献看,宣纸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南唐后主拿煜,喜爱诗文,皇帝当得不佳,却能写一手好词,对文房四宝有特别雅好。

他亲自监造的澄心堂纸,“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

到唐朝,宣纸已被列入“贡品”。

唐代名画《五牛图》能保存至今,应归功于宣纸的质地。

特别是欧阳修用澄心堂纸起草《新唐书》,更使得宣纸身价百倍,名扬天下。

宣纸为什么会有如此特异性能呢?原来宣纸是以皖南山区特有的青檀树皮为原料,经过长期浸泡、蒸煮、洗净、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烘等十多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程序才能制成。

造纸术发展史资料整理

造纸术发展史资料整理

造纸术发展史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造纸。

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

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纸的发明、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

公元六——十世纪的隋唐五代时期,我国除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

在南方产竹地区,竹材资源丰富,因此竹纸得到迅速发展。

关于竹纸的起源,先前有人认为开始于晋代,但是缺乏足够的文献和实物证据。

从技术上看,竹纸应该在皮纸技术获得相当发展以后,才能出现,因为竹料是茎秆纤维,比较坚硬,不容易处理,在晋代不太可能出现竹纸。

竹纸应该起源于唐以后,而在唐宋之际有比较大的发展。

欧洲要到十八世纪才有竹纸。

\在公元十到十八世纪的宋元和明清时期,楮纸、桑皮纸等皮纸和竹纸特别盛行,消耗量也特别大。

造纸用的竹帘多用细密竹条,这就要求纸的打浆度必须相当高,而造出的纸也必然很细密匀称。

造纸术流传中国的造纸技术也传播到了中亚的一些国家,并从此通过贸易传播到达了印度。

明朝造纸术有五个主要的步骤。

从图中可知当时中国的造纸业已经相当成熟,每道工序的专家各司其职,并且已开发出一些造纸专用的设备。

现代工厂造纸的木材锯成合适的呎吋后即进行去皮的工序,将原木放入大型滚筒内,滚筒转动时原木互相磨擦而去除树皮,脱落的树皮会用作锅炉的燃料,去皮后的原木会被切割成1.5到2吋,厚度0.25吋的方形木片,软木(Softwood)片及硬木(hardwood)片因物理特性不同而需分开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纸术发展史
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造纸。

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

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纸的发明、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

公元六——十世纪的隋唐五代时期,我国除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

在南方产竹地区,竹材资源丰富,因此竹纸得到迅速发展。

关于竹纸的起源,先前有人认为开始于晋代,但是缺乏足够的文献和实物证据。

从技术上看,竹纸应该在皮纸技术获得相当发展以后,才能出现,因为竹料是茎秆纤维,比较坚硬,不容易处理,在晋代不太可能出现竹纸。

竹纸应该起源于唐以后,而在唐宋之际有比较大的发展。

欧洲要到十八世纪才有竹纸。

\
在公元十到十八世纪的宋元和明清时期,楮纸、桑皮纸等皮纸和竹纸特别盛行,消耗量也特别大。

造纸用的竹帘多用细密竹条,这就要求纸的打浆度必须相当高,而造出的纸也必然很细密匀称。

造纸术流传
中国的造纸技术也传播到了中亚的一些国家,并从此通过贸易传播到达了印度。

明朝造纸术有五个主要的步骤。

从图中可知当时中国的造纸业已经相当成熟,每道工序的专家各司其职,并且已开发出一些造纸专用的设备。

现代工厂
造纸的木材锯成合适的呎吋后即进行去皮的工序,将原木放入大型滚筒内,滚筒转动时原木互相磨擦而去除树皮,脱落的树皮会用作锅炉的燃料,去皮后的原木会被切割成1.5到2吋,厚度0.25吋的方形木片,软木(Softwood)片及硬木(hardwood)片因物理特性不同而需分开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