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17课《宋词四首》教案

合集下载

宋词四首教案

宋词四首教案

《宋词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四首宋词。

2、初步了解词的体裁特点。

3、理解四首词所表达的内涵。

4、了解作者的朝代、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背诵四首宋词教学难点:理解四首词所表达的内涵。

教学方法:探究、指导教学过程:一、预习:1)、字音、字形骤.海棠.麾.下炙.的.卢霹雳..弦.了.却赢.2)、解词1、雨疏风骤:2、浓睡:3、卷帘人:4、绿肥红瘦:5. 永昼6. 瑞脑销金兽7. 消魂8、社林9、梦回10、吹角连营11、八百里12、麾13、炙14、点兵二、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

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

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

母王氏,知书善文。

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

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

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

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幼承家学,早有才名。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

”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

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

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

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

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作者辛弃疾【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导学案第17课 宋词四首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导学案第17课 宋词四首

第17课宋词四首【学习目标】1.了解宋词(豪放派和婉约派)特点及宋代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2.通过赏析研讨,能够把握词中创造的形象,品味词作表达的情感,进而培养初步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3.熟读课文,当堂成诵。

【学习重点】把握词中创造的形象,品味词作表达的情感【学时安排】三学时●预习导学(一)宋词词,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章等。

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朵奇葩,与唐诗、元曲斗艳。

宋词按篇幅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

宋词可分为婉约及豪放派:1、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晏殊、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

婉约派词的特点:语言清丽、含蓄、委婉,内容多写男女恋情、触景伤情,题材较狭窄,追求精巧,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等。

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等。

豪放派词的特点:视野广阔,气势恢弘,风格豪迈奔放,内容多结合现实生活来思古抒怀或写景言志,词句质朴,充满豪情壮志,表现远大的理想抱负,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豪放词的出现,逐渐改变了人们印象中“诗庄而词媚”的看法。

(二)词人词作1.柳永柳永,原名,字耆卿,福建人。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写的是他离开汴京(现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精品教案学案高中语文 第17课 宋词四首导学与探究 粤教版必修3(清风语文)

精品教案学案高中语文 第17课 宋词四首导学与探究 粤教版必修3(清风语文)

第17课 宋词四首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骤.雨( ) ②凝噎.( ) ③暮霭.( ) ④公瑾.( ) ⑤还酹.江月( ) ⑥寻觅.( ) ⑦憔悴..( ) ⑧舞榭.歌台( ) (2)多音字①⎩⎪⎨⎪⎧ 巷.陌 巷.道 ②⎩⎪⎨⎪⎧ 纶.巾 涤纶.2.辨形组词①⎩⎪⎨⎪⎧ 霭 蔼 ②⎩⎪⎨⎪⎧ 宵 霄 ③⎩⎪⎨⎪⎧ 榭 谢 ④⎩⎪⎨⎪⎧ 堪 勘3.词语释义①对长亭..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兰舟..催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竟无语凝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此去经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故垒..西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凄凄惨惨戚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最难将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名句填空(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2021年高一语文宋词四首教学设计 粤教版

2020-2021年高一语文宋词四首教学设计 粤教版

2019-2020年高一语文宋词四首教学设计粤教版教学目标:1.掌握四首词的内容,了解豪放词和婉约词在写景抒情方面的特色。

2.掌握鉴赏词的简单方法。

3.熟读成诵。

课时安排:一课时(这篇课文学生已经提前自读背诵并掌握了大致内容,所以这堂课的重点是再强调重点难点,就不想花太多时间了。

)教学步骤:一.课前背诵(检查作业)二.内容回顾提问:四首词的中心内容是什么?《雨》:离愁别绪《念》: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游赤壁,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借咏史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

《声》:通过写残秋的景色,以景衬情,倾诉出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生活的无限哀愁。

《永》:表现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膝求和、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愤慨。

比较:《念》与《永》都是怀古之作,两词中表现的怀古之情有什么不同?《念》的怀古之情,主要是对历史与现实、古人与自己的联想。

赞美周瑜的丰功伟业,表明自己对建公立业的渴望与向往,但现实抱负难以舒展,苏轼的怀古之情,较多表现为惆怅与无奈。

《永》追怀刘裕驰骋中原,而刘义隆草率北伐、溃不成军的史实,痛感山河沦陷,南宋统治者无北伐复国之志,有苟且偷安、弄全谋私之实,英雄无用武之地,自己报国无门,辛的怀古之情,更多的表现为悲愤不平与忧心如焚。

(需要解释内容,参看用书)三、重点点拨:1、文学常识与背景2、《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3、《念》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熔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豪迈。

概写与特写结合、概貌与细节结合、虚实结合。

重点句:小乔初嫁人生如梦4、《声》——十四个叠字1)寻寻觅觅:写外在动作,表现作者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2)冷冷清清:写所处环境气氛,表现作者的孤单寂寞的处境和心境,由此反映作者晚景凄凉。

3)凄凄惨惨戚戚:直接写内心感受,表达作者的忧愁苦闷。

这样把诗人的惆怅迷惘、凄清寂寞、哀愁忧伤的内心感受层层揭示、逐层加深,真切地反映了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

语文必修ⅲ粤教版第17课《宋词四首》学案

语文必修ⅲ粤教版第17课《宋词四首》学案

宋词四首学习目标学习提示1.知识目标:①理解四首词各不相同的表现特点,体会婉约、豪放派各异的风格。

②理解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景中见情、层层铺叙的写作方法及用典化句、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的作用。

2.能力目标: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理解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景中见情、层层铺叙的写作方法用典化句、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的作用。

[教材实例探究]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风流人物:有文采有功绩的人物;故垒:古老的城堡。

B.雪:比喻浪花。

英发:勃发。

C.纶巾:黄色的毛巾。

强虏:强大的敌人。

D.故国:故地。

尊:通“樽”。

解析:“纶巾”的意思应为“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答案:C2.对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全词在豪放的气势中夹杂着婉约,以便形成刚柔并举的风格。

B.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

C.把十年前周瑜娶小乔的事实集中写在赤壁之战之时,突出周瑜年轻有为,才华横溢。

D.这样写便于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

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

解析:其分析正如其余三项所说,而不是“在豪放的气势中夹杂着婉约”。

答案:A3.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三句,先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气魄极大,笔力非凡。

B.“故垒”三句,忆三国时著名的一段史实,即周瑜在长江南岸,指挥了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

C.“江山如画”二句,总写当时出现的三国英雄,如曹操、孙权、诸葛亮、周瑜等等。

D.“羽扇纶巾”写诸葛亮。

诸葛亮手摇羽毛扇,头戴纶巾,和周瑜一道用火攻打败曹操,有“儒将”之风。

古诗词的写法归纳教案

古诗词的写法归纳教案

第17课宋词四首一、课外阅读答案:①他们的活跃程度②大鼠跑到另一个区域时③总数量并不算很多。

7.下面是无毒害室内装饰专修材料认证标识,整个标识全为绿色。

请写出中间主体网内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中间的小房子,表示居室。

屋外的植物和绿色表示天然无毒害的意思,形似植物的图案围绕在房子周围,表示对房子的装饰。

整个图案和绿色的主体色调,表达无毒害装饰的主题。

◎写法归纳雨霖铃采用铺叙的手法来表现主题。

离别前,写了环境、气氛;离别时,重点描写了其难以割舍的情态;再以心理描写,想象了别后的状态。

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凸显感人主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怀古、咏史、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

在具体描写时,又有几个结合,如“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与“周郎”,是概括与特写相结合;写周瑜“雄姿英发”和“羽扇纶巾”“谈笑间”是概貌与细节相结合;再就是虚实结合,“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是实处虚写,而“遥想公瑾当年”,则虚处实写等等。

此外,联想、夸张的手法也运用得很娴熟。

声声慢1.开头连用七组叠字,声情并茂,堪称创举。

十四字分三层意思:第一层写外在动作,第二层写所处环境气氛,第三层写内心感受。

这样的开头,把诗人哀愁忧伤、惆怅迷惘的内心感受和凄清寂寞的外在环境融为一体,真切地反映了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给全词定下了基调,而且铿锵有力,如珠落玉盘。

真是别出心裁,出奇制胜。

2.语言浅俗自然。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乎纯属白话;“这次第”,是宋代口语。

以家常语,写心中事、身边景,发肺腑情,似是信手拈来,但语浅意深,显得非常自然真挚。

宋词四首教案

宋词四首教案

宋词四首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并体会四首作品中词人所呈现的内心情感。

二、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的地方。

说明:《中国诗学史•词学卷》中写到,“北宋文人有着自己特殊的文化性格,简单归纳起来,这是一种自律与自放相结合的雅儒风度。

宋人缺乏唐人那样一种昂扬活跃的生命动力,长期的书斋生活又培育了他们不同寻常的领会力与感受力。

因此,他们的自放表现为深刻灵敏的人一辈子洞察力,细致精准的审美感悟和将生活艺术化的美感体验,以致在进行‘非正统’的词的创作时,文人一方面追求雅致清峻的审美风度,另一方面也颇勇于标榜‘人一辈子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抒其情。

归根究底,词毕竟是心灵的解放与寄托,是一块较自由的空间。

”因此,在学习这四首作品的时候,咱们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感受词人袒露的真性情和鉴赏其细腻独到的艺术技术上。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充分利用本信息(文本、注释),引导学生发觉这四篇作品各自的形意兼备之美。

二、难点:让学生了解这四篇作品所表达的“感伤”主题的源头和价值,并进而初步了解词“缘情”的大体特点。

说明:通过对四首作品的一番解读,咱们不难发觉,“感伤”一词或许能够用来形容它们一起的情感表达。

事实上,“在中国文化的传统审美中有一种‘以悲为美’的偏向。

诗歌史的支流即是结合这种偏向进展的。

其中最先的当属《楚辞》。

屈原在荆楚大地上反复吟唱自己的悲伤、愤慨、疑心、失望,在关注社会的同时,诗人表现了情感的丰硕性和复杂性。

及至宋玉,淡化了政治激情,把‘感士不遇’作为表现母题,《悲秋赋》正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例。

‘士不遇’更多的关联着诗人关于命运的个人化试探。

从屈到宋,愤怒演化为忧伤,抗争代之以悲泣,至此,‘感伤诗歌’正式滥觞。

”从东汉无名文人的《古诗十九首》到建安诗人群,从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到晚唐诗人的创作,“感伤诗歌由涓涓山泉汇成汩汩溪流,但诗人们在写作时往往是不自信的,因为‘缘情’之诗违抗了‘言志’的诗学标准。

宋词四首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宋词四首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宋词四首教案课件www.5y教学目标、了解并体会四首作品中词人所呈现的内心情感。

2、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

说明:《中国诗学史•词学卷》中写到,“北宋文人有着自己特殊的文化性格,简单概括起来,这是一种自律与自放相结合的雅儒风范。

宋人缺乏唐人那样一种昂扬活跃的生命动力,长期的书斋生活又培养了他们不同寻常的领悟力与感受力。

所以,他们的自放体现为深刻敏锐的人生洞察力,细致精确的审美感悟以及将生活艺术化的美感体验,以致在进行‘非正统’的词的创作时,文人一方面追求雅致清峻的审美风度,另一方面也颇敢于标榜‘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抒其情。

归根究底,词毕竟是心灵的解放与寄托,是一块较自由的空间。

”因而,在学习这四首作品的时候,我们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感受词人袒露的真性情以及鉴赏其细腻独到的艺术技巧上。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充分利用课本信息(文本、注释),引导学生发现这四篇作品各自的形意兼备之美。

2、难点:让学生了解这四篇作品所表达的“感伤”主题的源头和价值,并进而初步了解词“缘情”的基本特点。

说明:通过对四首作品的一番解读,我们不难发现,“感伤”一词或许可以用来形容它们共同的情感表达。

事实上,“在中国文化的传统审美中有一种‘以悲为美’的倾向。

诗歌史的支流便是结合这种倾向发展的。

其中最早的当属《楚辞》。

屈原在荆楚大地上反复吟唱自己的悲哀、愤慨、怀疑、绝望,在关注社会的同时,诗人表现了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及至宋玉,淡化了政治激情,把‘感士不遇’作为表现母题,《悲秋赋》正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例。

‘士不遇’更多的关联着诗人对于命运的个人化思考。

从屈到宋,愤怒演化为忧伤,抗争代之以悲泣,至此,‘感伤诗歌’正式滥觞。

”从东汉无名文人的《古诗十九首》到建安诗人群,从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到晚唐诗人的创作,“感伤诗歌由涓涓山泉汇成汩汩溪流,但诗人们在写作时往往是不自信的,因为‘缘情’之诗违背了‘言志’的诗学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课《宋词四首》《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婉约词的特点。

2.理解词意,感受词中浓浓的别情,把握词的意境。

3.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铺叙、白描的手法。

二、能力目标1.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正确认识该词的情调,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理解词意,把握词的意境。

2.学习该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铺叙、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探究法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初中毕业的时候,你们经历了一次人生的聚散。

人生没有不散之筵席,离别是在所难免的。

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离别”成为多少文人笔下书写的话题。

在众多离别的作品中,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堪称离别词中的绝唱。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二、介绍作者柳永(约987——1053约),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应进士不第,生活穷困潦倒。

其词多是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善于抒写离情别绪。

创作慢词,铺叙白描,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一。

他的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著有《乐章集》。

2、简介写作背景当时,词人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

这首词就是抒写他和一位红颜知己的离情别绪。

三、整体感知(一)朗读感知1、录音朗读(1)提醒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

(2)提问:录音的感情基调怎样?明确:感情基调低沉。

2、学生齐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听出感情)。

(二)疏通词意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注解理解词的大意。

2、请一位学生概括次的上下片的内容。

明确:词的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词的上片写离别后的设想。

3、从这首词的内容安排上来看,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点拨:词的上片写的是眼前之景,是实的还是虚的?词的上片写的是别后情景,是实的还是虚的?)明确:虚实结合。

4、哪句可以看作该词的词眼?(点拨:哪句能表现该词的主题?)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四、鉴赏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该词的景语和情语。

(1)鉴赏上片①男生读词的上片,让学生回顾词的上片的内容。

②提问: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着怎样的特点?蕴涵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要点如下:上片:离别时的情景寒蝉长亭骤雨(凄凉)无绪留恋(难分难舍)景语{情语{烟波暮蔼楚天(怅惘)泪眼凝噎(无限悲痛)(2)鉴赏下片①女生读词的下片,让学生回顾词的下片的内容。

②提问:词的下片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着怎样的特点?蕴涵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要点如下:下片:离别后的设想。

良辰好景——虚设(郁闷)景语{杨柳晓风残月(冷清、孤寂)情语{千种风情——无人说(愁思难断)2、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意境。

提问:该词把情景交织起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参考:词的意境缠绵凄恻,凄凉凄清。

3、学生齐读,再次感悟其中的意境。

五、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这首词。

2、预习:了解下一首词的内容和词人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1、诵读吟咏,感受本词雄浑壮阔的意境,了解苏词豪放的风格。

2、掌握常用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3、了解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间如梦”两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1、准确把握词人复杂的心情。

(即对“人生如梦”的理解)【学法指导】1、充分阅读,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文字障碍,并了解全词内容,品味语言,感悟意境。

2、阅读知识链接,了解作者及他的思想和写作背景。

3、领略词中描绘的豪壮宏伟的景物,扣住作者着意塑造的人物形象,品味作者的感情。

【知识链接】1、读词▲上阕高起然后低回,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雄风浩荡,热烈奔放,读的时候要铿锵有力,读出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仰慕。

▲下阕斗笔荡开,长音袅袅,渐紧渐烈,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旷远,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但要读出内敛的洒脱与豪迈。

2、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全能型的艺术大师:▲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佛家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

虽然处于逆境之中,却始终保持着一种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乐观、旷达胸怀,并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清风明月中获得美的享受,从中排遣内心的苦闷,从而实现了有现实人生向艺术人生的转化。

3.写作背景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自被捕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最后,宋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谪苏轼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了事。

1082年,苏轼47岁,在心情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

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

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

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妄上。

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

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

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

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教学过程】一、上阕作者描绘了奔腾不息的长江,表现了作者对祖国雄伟壮阔的大好山河的热爱,并由此引起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追慕。

1、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景物?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明确:①、大江、浊浪、乱石(形仰)、惊涛(声俯)千堆雪(色);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诗人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用惊天地之笔,泣鬼神之墨,描写了宏伟、壮阔雄奇、气势磅礴赤壁之景。

乱:岩石山崖险怪穿:山崖陡峭高峻惊:浪涛奔腾澎湃拍:惊涛力度之大卷:江水汹涌翻滚2.上阕哪一句话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样的作用?明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抒发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下阕具体描写风流人物的丰功伟绩,极力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仰慕之情,同时由英雄人物联想到自己的现实处境,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叹。

1、文中刻画的周瑜是怎样的形象?明确: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却又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小乔初嫁——年青得意雄姿英发——风姿出众羽扇纶巾——从容闲雅谈笑间——指挥若定樯橹灰飞烟灭——从容破敌2、作者对周瑜的追忆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下阕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这样的情感?明确:由周瑜少年得志联想到自己年岁渐老,功业未就,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叹。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3.这首词在表达上显著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C级)明确:特点将写景、怀古、抒情融为一体。

写景----描绘了古战场的雄奇景色。

怀古----叙写周瑜的丰功伟绩。

抒情----抒发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表达了诗人洒脱旷达的情怀。

【拓展延伸】探讨作者人生态度“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讨论:倾向于哪种理解?)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另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明确:人间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布置作业】1、积累苏轼的诗词中的名师句。

2、背诵、默写。

第三课时《声声慢》【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一、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和《点绛唇》(引领学生回忆朗读)从《如梦令》和《点绛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明确:开朗活泼快乐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和《点绛唇》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幻灯片4)。

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

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作者作品介绍李清照(1084-1155),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本词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

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三、课前五分钟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词。

四、朗读《声声慢》五、整体感知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六、问题探究如何写愁?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

先来探寻第一个问题:(一)怎样入愁入,即进入,清照起笔就哭诉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