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家书
2023年最适合朗诵的红色家书【七篇】

2023年最适合朗诵的红色家书【七篇】朗诵,指大声朗读。
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
朗,即声音的响亮有力;诵,即背诵。
朗诵,就是用响亮有力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
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2023年最适合朗诵的红色家书【七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篇: 2023年最适合朗诵的红色家书云霄我的爱妻:这是我给你的最后的信了,我即日便要处死了,你已有身(孕),不可因我死而过于悲伤。
他日无论生男或生女,我的父母会来抚养他的。
我的作品以及我的衣物,你可以选择一些给他留作纪念。
你也迟早不免于死,我已请求父亲把我俩合葬。
以前我们都不相信有鬼,现在则唯愿有鬼。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并蒂莲,夫妻恩爱永,世世缔良缘。
"回忆我俩在苏联求学时,互相切磋,互相勉励,课余时间闲谈琐事,共话桑麻,假期中或滑冰或避暑,或旅行或游历,形影相随。
及去年返国后,你路过家门而不入,与我一路南下,共同工作。
你在事业上、学业上所给我的帮助,是比任何教师任何同志都要大的,尤其是前年我病本已病入膏肓,自度必为异国之鬼,而幸得你的殷勤看护,日夜不离,始得转危为安。
那时若死,可说是轻于鸿毛,如今之死,则重于泰山了。
前日父亲来看我时还在设法营救我们,其诚是可感的,但我们宁愿玉碎却不愿瓦全。
父母为我费了多少苦心才使我们成人,尤其是我那慈爱的母亲,我当年是瞒了他(她)出国的。
我的妹妹时常写信告诉我,母亲天天为了惦念她的在异国的爱儿而流泪,我现在也懊悔此次在家乡工作时竟不去见他(她)老人家一面,到如今已是生死永别了。
前日父亲来时我还活着,而他日来时只能看到他的爱儿的尸体了。
我想起了我死后父母的悲伤,我也不觉流泪了。
云!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
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
红色家书40篇

红色家书40篇
摘要:
1.引言:介绍《红色家书40 篇》的背景和意义
2.内容概述:简述《红色家书40 篇》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家书背后的故事:介绍部分家书的背景故事和作者
4.《红色家书40 篇》的价值:分析该书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5.结语:总结全文,表达对《红色家书40 篇》的敬意和传承决心
正文:
《红色家书40 篇》是一本收录了40 封红色家书的书籍,这些家书都出自我国革命先烈之手,是他们在战争年代,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最真实写照。
这本书中的家书,有的写于敌人的监狱之中,有的写于战斗的间隙,有的甚至是写于就义的前夜。
它们饱含着革命者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新中国的憧憬。
每一封家书都是一部生动的历史,都是我们理解那个特殊时期的重要资料。
例如,其中就有著名革命家夏明翰写给他哥哥的家书。
他在信中写道:“我死后,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继续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这封家书不仅展现了夏明翰坚定的革命信念,也体现了他对亲人的深深眷恋。
《红色家书40 篇》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更在于它们对后人的教育意义。
这些家书让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的伟大和崇高,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坚定信念,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着极大的启示和教育作用。
百年革命家书摘抄

百年革命家书摘抄
百年革命家书,是一部关于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书籍,其中收录了许多革命先烈的遗书、家书和信函。
这些家书不仅反映了革命先烈的思想、情感和人生观,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珍贵史料。
以下是百年革命家书中的一些摘抄:
1.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2. 只要国家民族生存一天,我绝不退出政治舞台。
——汪精卫
3. 我以为天下事虽艰辛,终必当由光明出。
——李大钊
4.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林觉民
5. 我身虽死,但精神长存,永存于人民心中。
——陈延年
6. 凡做事,便忠于事,将全副精力注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一点不混杂在别的事情上,这便是成功的秘诀。
——陈独秀
7. 青年是人类的春天。
——郭沫若
8. 我愿意从今天起由政治上之奋斗进而至于社会生活惟奋斗之舞台。
——
陶行知
9.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林觉民
10. 我一息尚存,我志不灭。
——章太炎
这些摘抄展示了革命先烈们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些家书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珍贵史料,更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红色家书诵读稿3-5分钟

红色家书诵读稿3-5分钟红色家书是一本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文献,它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
在这篇诵读稿中,我将从多个角度介绍红色家书的内容和意义。
首先,红色家书是由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写给他们的家人的信件组成的。
这些家书记录了他们在革命战争中的感受、思考和对家人的关怀。
通过这些信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个人情感和革命信念。
其次,红色家书不仅是家人之间的私人通信,更是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承诺和对家人的教育。
这些信件中蕴含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对革命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家人的期望和鼓励。
通过阅读这些信件,我们能够感受到革命者的家国情怀和家庭责任感。
第三,红色家书还记录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和牺牲。
这些信件中描述了革命者在战争中的艰苦生活、战斗经历和对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书写了革命的壮丽篇章,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而英勇奋斗。
此外,红色家书还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和组织纪律。
这些信件中体现了革命者之间的互相支持、鼓励和帮助。
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下保持着团结一心的战斗力,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最后,红色家书对于我们今天的意义不可忽视。
它们是革命历史的珍贵遗产,提醒我们珍惜和平、追求进步、坚守信仰。
通过阅读红色家书,我们能够汲取革命先烈的智慧和勇气,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结起来,红色家书是一部记录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革命者的家庭背景、个人情感和革命信念。
它不仅是家人之间的私人通信,更是对革命事业的承诺和对家人的教育。
红色家书记录了革命的艰辛和牺牲,展现了共产党的团结和组织纪律。
它对于我们今天的意义重大,提醒我们珍惜和平、追求进步、坚守信仰。
通过阅读红色家书,我们能够汲取革命先烈的智慧和勇气,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红色家书选篇

红色家书选篇红色家书选篇,顾名思义,是一组充满红色文化底蕴的珍贵文献。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无数英勇的共产党员为了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英勇奋斗、视死如归。
他们中的一员,通过红色家书,将坚定的信仰、炽热的情感传递给家人,这些家书成为了红色精神的生动体现。
一、红色家书背景介绍红色家书是战争年代共产党员与家人间的通信,它们真实地反映了那个特殊时期共产党员的信仰与担当。
这些家书见证了革命先辈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精神,是我们今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历史教材。
二、家书选篇内容概括在这组家书中,既有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也有对革命事业的执着追求。
家书作者们纷纷表示,为了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他们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些红色家书充满了正能量,传递出了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三、家书中的红色精神解析红色家书是红色文化的瑰宝,展现了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情怀。
从这些家书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红色精神:1.忠诚于党的事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2.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英勇斗争,视死如归;3.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保持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4.忠诚于爱情、亲情,温暖家人,成为家人的精神支柱。
四、红色家书的时代价值红色家书是新时代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它们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同时,红色家书也是家庭教育的好教材,可以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总结红色家书选篇是一组充满红色文化底蕴的珍贵文献,它们见证了战争年代共产党员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红色家书展现了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情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七封革命先烈的家书

七封革命先烈的家书引言革命先烈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为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的英雄。
他们为了信仰和理想,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他们的家书记录下了他们革命历程中的忧愁和期望、坚持和奉献。
这七封家书,正是这种坚毅与豪情的见证,值得我们珍藏和传承。
一、家书一:《永别的家书》1. 革命先烈的坚毅决心•先烈在信中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先烈坦然面对生死,表达了为了信仰而牺牲的决心。
2. 组织团结与爱国情怀•先烈感恩组织,立志为国家的解放事业付出一切。
•先烈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无私奉献。
3. 为家人和国家祈福•先烈祝福家人希望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先烈祈祷祖国早日独立和人民早日过上幸福的日子。
二、家书二:《长征路上的家书》1. 革命先烈的艰辛征程•先烈描述了长征途中的艰难和危险。
•先烈表达了为了信仰而不畏艰险的意志。
2. 革命同志的情谊•先烈表达了对同志的深厚感情和忠诚。
•先烈鼓舞人心,激励大家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 对未来的期望与祝福•先烈寄望革命事业的胜利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先烈祝福家人过上美好的生活。
三、家书三:《血染的家书》1. 革命先烈的悲壮告别•先烈表达了自己生命即将结束的忧愁和悲壮。
•先烈对亲人表达了永别希望和爱意。
2. 革命信仰的坚持•先烈在家书中坚定了自己革命信仰的决心。
•先烈希望后人能继续为共同目标而奋斗。
3. 为人民祈祷•先烈祈祷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先烈希望亲人能够感受到为人民奉献的价值和意义。
四、家书四:《苦难岁月的家书》1. 革命先烈的艰辛生活•先烈描述了革命岁月中的贫困和艰辛。
•先烈表达了为了信仰而甘愿牺牲个人利益的决心。
2. 对亲人的思念和关怀•先烈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期待。
•先烈鼓励家人要坚强,理解并支持自己的选择。
3. 为国家和人民祈福•先烈祈愿国家的繁荣和人民幸福安康。
•先烈希望自己的牺牲能够换来更美好的明天。
五、家书五:《革命烈士的家书》1. 革命先烈的痛苦和牺牲•先烈表达了自己牺牲的痛苦和对家人的思念。
朗诵的红色家书范文(精选5篇)

朗诵的红色家书范文(精选5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最适合朗诵的红色家书的文章5篇 , 欢迎大家参考查阅!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下面我为大家演讲的名字叫《鸡毛信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有个放羊的孩子叫海娃,他是村里儿童团的团长。
有一天,给八路军当交通员的爸爸,拿出一封信,要海娃马上给八路军送去。
这封信上粘着三根鸡毛,海娃一看,就明白了,这是最最紧急的信呀!海娃揣好信,赶着羊下山了。
还没走到山口,就远远地看见来了一队日本兵。
怎么办?信藏在哪儿呢?他一眼看到了老绵羊的大尾巴,灵机一动,把信拴在羊尾巴下边,大尾巴一盖,什么也看不出来了。
海娃刚站起来,鬼子就来到了身边。
小孩,你的干什么的?实话说,不然杀了你!我是放羊的嘛,呜呜呜,我是放羊的嘛。
海娃故意装作害怕的样子哭起来。
鬼子看了看这群羊,来了坏主意。
他把羊都扣了下来,海娃呢,被逼着给他们赶羊。
天黑了,敌人来到一个小山村。
村里找不到一个人,也找不到一颗粮食。
鬼子们都饿疯了,就叫黑狗子们去杀羊。
一个歪嘴黑狗看中了那头老绵羊,上来就抢。
海娃眼看自己心爱的羊被拖走杀掉,恨死了敌人。
可他更担心鸡毛信,它就绑在老绵羊的尾巴底下啊!老绵羊好像看出了海娃的心思,四条腿往地上一撑,歪嘴黑狗怎么也拉不动,累得出了一身臭汗,只好去抓别的羊。
海娃总算放了心,又在盘算着怎样逃走。
天刚蒙蒙亮,鬼子就挥着大洋刀,带着队出发了。
还没走过几个山头,只听轰的一声,走在前面的几个黑狗子倒在地上。
原来他们踩上了民兵埋的地雷。
海娃真想笑,可没敢笑出来。
小孩,你的前面的开路!鬼子是要海娃赶着羊,在前面踩地雷。
这里的路海娃太熟悉了,他把敌人引上了一条小山路,自己越走越快。
敌人都气喘嘘嘘的,越落越远。
小孩,你慢慢地开路!海娃干脆飞跑起来。
叭!叭!鬼子开枪了。
海娃一头倒在草丛里。
他知道,这里离八路军住的地方不远了,就大声喊起来:鬼子来啦!鬼子来啦!八路军叔叔,快打呀! 果然,八路军叔叔开火了。
摘抄烈士家书

摘抄烈士家书
以下是烈士史砚芬的家书摘抄:
亲爱的弟弟妹妹:
我今与你们永诀了。
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
我死后,有我千万同志,他们能踏着我的血迹奋斗前进,我们的革命事业必底于成,故我虽死犹荣。
我的身体、灵魂,总有一天是要离开你们的,我也并不怕死,我牺牲了一切幸福为的是事业。
你们不要悲哀,不要哭,这是你们的也不仅是你们的责任。
父母的教养和社会的养育一般的施与我,我并没有辜负。
遗憾的是我不能和你们做家庭中团圆的快乐,不能和你们共同生活努力于社会的工作。
我的遗迹,你们要保存,不要给人家看。
我的尸体可以埋在南京雨花台的旁边,你们不要哭泣,不要悲伤,要把眼泪化为力量。
我的好弟弟、好妹妹,你们是我一生最大的光荣,我死也甘心。
祝健康
史砚芬
这封家书是史砚芬在就义前写给弟弟妹妹的诀别信。
他在信中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为国家、社会和人类牺牲的决心。
他鼓励弟弟妹妹要勇敢面对他的离去,将悲伤转化为力量,并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
这封家书体现了史砚芬的家国情怀和对家人的深情厚意,展现了他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牺牲生命的高尚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封家书,一段历史:重读抗战家书 缅怀民族英雄
一封家书,一段历史。
78年前的7月,在民族解放的召唤下,多少热血青年曾抛妻弃子,为家国决意赴死!岁月褪得掉伤痕,却永远抹不去情感的共鸣。当年的那场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战场上留下的一封封家书,却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今天,再次打开这些尘封的家书,依然能读到硝烟和苦难、读到思念和牵挂,更能读到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 戴安澜:为国战死 事极光荣
戴安澜(1904—1942),中国国民党爱国将领。字衍功,号海鸥,安徽无为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曾任国民党第十七军第七十三旅旅长、第八十九师副师长,第五军第二〇〇师师长。先后参加长城抗战和台儿庄、武汉、昆仑关等战役。1942年所部编入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在东吁保卫战中击毙日军第五十五师团等部5000余人。后在率部北撤回国途中遭日军伏击,受伤殉国。 亲爱的荷馨: 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东瓜即同古城),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端公即为戴安澜叔祖父戴端甫,知名爱国人士。戴安澜人生道路引路人。2月28日,端公于广西全州病逝,戴安澜因奉命远征,未能亲临送葬。)仙逝,未及送葬。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但东、靖、篱、澄四儿,俱极聪俊,将来必有大成。你只苦得几年,即可有福,自有出头之日矣。望勿以我为念,我要部署杀敌,时间太忙,望你自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生活费用,可与志川、子模、尔奎三人洽取,因为他们经手,我亦不知,想他们必能本诸良心,以不负我也。 安澜 民国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 左权:烽火连天家国情 左权(1905—1942),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一期生,是八路军的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赴苏联学习;1934年参加长征,参与指挥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斗。长征到达陕北后,左权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红军东征。1936年,他担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西征并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协助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粉碎日伪军“扫荡”,发展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取得了百团大战等许多战役、战斗的胜利。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不幸牺牲,年仅37岁。牺牲后,延安和太行山根据地为其举行追悼会,并改辽县为左权县。 志兰: 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太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到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处,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我虽然如此爱太北,但时局有变,你可大胆的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一切,以不再多给你受累,不再多妨碍必要之行动为原则。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21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敌人又自本区开始扫荡,明日准备搬家了。 不多谈了,祝你好! 五月二十二日晚 赵一曼:一封迟到21年的家书 赵一曼(1905—1936),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富裕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孩子。21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该校唯一一届女学员中的一员。1932年春,儿子宁儿未满三岁,李坤泰就接到党中央派遣,从此音讯杳无,留给宁儿的,只有一张合影。不久后,在东北的抗日战场上,一位名叫赵一曼的女英雄,成为传奇般的人物。她带领群众罢工,建立游击队,多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以“红枪白马女政委”声名远扬。 赵一曼的孙女陈红介绍说,父亲只知道他的妈妈是地下党,干革命去了,当时谁都不知道赵一曼是谁,因为她到东北去了以后,就跟家里人没有一点书信往来。 1935年冬天,赵一曼为掩护战友、不幸被俘。为获得东北抗日联军的情报,日军对她施以了长达9个月非人的折磨,如吊烤、竹尖刺指甲、坐“老虎凳”、把烧红的烙铁刺进她腿部的伤口等,但是赵一曼的革命意志力非常非常坚定,她什么都没有说,由于她始终不说,日寇就起了杀害她的心。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 1936年8月2日 在临死前的你的母亲 吉鸿昌:为时代而牺牲
吉鸿昌(1895—1934),字世五,原名吉恒立,抗日英雄,爱国将领,河南省扶沟人。1913年入冯玉祥部,从士兵递升至军长,骁勇善战。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为主任委员,秘密印刷《民族战旗》报,宣传抗日,联络各方,准备重新组织抗日武装。11月9日,在天津法租界遭军统特务暗杀受伤,遭工部局逮捕。11月24日,经蒋介石下令,吉鸿昌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 红霞吾妻鉴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子女等用。我笔嘱矣,小儿还是在天津托俞先生照料上学,以成有用之才也。家中继母已托二、三、四弟照顾、孝敬,你不必回家可也。 鸿昌手启1934年11月24日 蔡炳炎: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
蔡炳炎(1902—1937),字絜宜,别号孑遗。安徽合肥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和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毕业生。曾参加北伐战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任国民党陆军第十八军六十七师二〇一旅少将旅长,参加淞沪抗战。 1937年8月24日,奉命率部抵达罗店设防。入夜,部署初定,阵前即发现敌军。传令士兵不得妄动。待敌接近阵地约50米,乃一声令下,猛烈开火,继以刺刀冲杀,全歼来犯日军。25日晨,以一团兵力,向占据陆家宅的日军第十一师团出击,攻占其前沿阵地。后因日军援兵疯狂反扑,所部死伤惨重。中午12时,亲率一营兵力在陆家宅与日军反复冲杀。激战中身中数弹,壮烈殉国。时年35岁。 志学内子雅监 连日致书,谅已览,先后汇带之款,前函所述办法,务希切实作到,是为至盼。我等于本日仍在此间休息,因沪上连日胜利,且战区狭,不能使用巨大兵力故也,周难(指蔡的勤务兵——编者注)于此次过汉,乘机潜逃。此人瘦弱无忠骨,所以不可靠。殊不知困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如到皖,不得令其居住。慕兰(指长女)之事,时在念中,望设法促成,以免我一件顾虑。老八(指幼子浙生)资质甚佳,我颇爱之,希注意保育为要! 专此,敬颂 张自忠:尽忠报国取义成仁
张自忠(1891—1940),山东聊城人,牺牲于枣宜会战,遗体运往重庆安葬时,十万宜昌军民不惧日军飞机盘旋,恭送灵柩至江岸。 在1940年5月的枣宜会战中,张自忠将军以身殉国,牺牲前他将自己的卫队全部调去前方增援,全身八处负伤,战至最后一刻。正如他在遗信中所说的那样: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 “仰之吾弟如晤: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 这是1940年5月,在枣宜会战前线,张自忠将军写给部下、第33集团军副总司令冯治安的亲笔信。作为总司令,张自忠亲自率部渡河作战,与日军奋战九昼夜,在追击中陷入重围,身负重伤,仍坚持作战,最终壮烈殉国,年仅49岁。 张自忠是抗战阵亡将士当中,军衔最高的将领。周恩来曾称赞他“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在1938年的“临沂战役”中,张自忠率领五十九军与敌鏖战七昼夜,将日军号称“铁军”的板垣师团击溃,粉碎了日军向台儿庄前线增援的战略企图。 有一名记者曾到战地采访张自忠,张自忠说了一句话:“敌人的武器虽然精锐,可是我们的部队在国仇家仇之下,都咬紧牙根,和他们死拼,在伟大坚强的民族意识和热情飞涨之下,高涨的怒火之下,他们的武器也和我们平衡了。” 张自忠在当天津市长的时候,有一辆001号牌的汽车,他不允许家里人坐这辆汽车,因为他认为不能占公家便宜,私人和公家应该分得清清楚楚。家人绝不允许用他的名义出去招摇撞骗。 张自忠治家严格,治军也一样“严格”。平时,他和士兵穿一样的军服,吃一样的大锅饭,推一样的平头,为了磨练部队意志,他曾经率先脱掉大衣,带兵在冰天雪地里训练,因此被称为“张扒皮”。尽管如此,他却很受普通官兵的爱戴,在1940年枣宜会战的关键时刻,他和他的将士,都以“将不畏死,兵不惜命”的境界,慷慨赴死。 日军战史资料记载了张自忠牺牲的时刻:第四分队藤冈元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站起,第三中队长堂野君开枪射击,打中军官头部。张自忠殉国当日,他的部下夜袭南瓜店,拼死抢回张自忠将军的遗体。经查验,张自忠全身八处负伤,右肩、右腿为炮弹伤,腹部刺刀伤,左臂、左肋骨、右胸、右腹、右额各中一弹。 在牺牲前的最后日子里,张自忠没有给家人留下只言片语,却给将士们写下了鼓舞士气的抗战家书。 “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要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