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革命家书
抗战家书内容

抗战家书内容篇一:抗战家书抗战家书时值清明,让我们一同缅怀先烈!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
70年前,无数中华热血儿女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或血洒疆场,或牺牲于敌人的屠刀,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今天,我们翻开他们写给亲人的家书,除了能感受到为国赴死的英雄气概,还深深地感受他们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夫、为人母的浓浓的亲情,以及为了民族存亡舍小家为大家勇于献出生命的豪迈,以及对家人的愧疚。
集温情与豪情于一身的抗日先烈,在血洒疆场之时,在硝烟弥漫的战斗间隙,在敌人的囚车中,于字里行间挥洒出他们的真情。
1:左权:别时容易见时难家书原文志兰:就江明同志回延之便再带给你十几个字。
乔迁同志那批过路的人,在几天前已安全通过敌之封锁线了,很快可以到达延安,想不久你可看到我的信。
希特勒“春季攻势”作战已爆发,这将影响日寇行动及我国国内局势,国内局势将如何变迁,不久或可明朗化了。
我担心你及北北(左权将军唯一的女儿左太北),你入学后望能好好的恢复身体,有暇时多去看看太北,小孩子极需人照顾的。
??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她在保育院情形如何?你是否能经常去看她?来信时希多报道太北的一切。
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着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
可惜三人分在三处,假如在一块真痛快极了。
重复说我虽然如此爱太北,但时局有变,你可大胆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
一切以不再多给你受累,不再多妨碍你的学习及妨碍必要时之行动为原则。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不多谈了,祝你好!叔仁五月二十日晚(注:此信写于1942年)家书背后的故事左权,1905年3月15日生于湖南醴陵一个农民家庭。
中学时代参加中共领导的社会科学研究社,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革命英雄家书

革命英雄家书亲爱的家人们,我希望这封家书能够代表我对你们的思念和深切的关怀。
虽然我们身处革命的洪流中,却始终不能忘记我们的家庭与亲人。
我身为革命英雄,为了自由与民主的事业,我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战斗之中。
尽管我已经离开了你们的身边,但请相信,我一直都在你们的心中,而你们也一直是我前进的力量。
在这汹涌的革命潮流中,我们目睹了无数的痛苦和牺牲。
无辜的人们在追求自由的征途中遭受着残酷的压迫。
作为革命者,我们肩负着解放和救赎苦难人民的责任。
战斗虽然艰难,但我们相信,只要一息尚存,就不能放弃。
我们要坚守信念,继续努力,为了一个更加公正与平等的社会而奋斗。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革命的使命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
我们肩负着历史的责任,决不能辜负先烈们的期望与付出。
家人们,我深知你们为我牵肠挂肚,希望我能平安归来。
但在这危机四伏的战场上,我不能保证安全,我只能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革命中。
请你们不要过于担心和悲伤。
我虽然离开了你们的身边,但我奋斗的目标是为了我们的家庭和国家能够拥有光明的未来。
我相信,在革命的洪流中,我们团结一心,坚定信念,终将战胜邪恶的势力。
届时,我们将共享一个更加美好和平等的社会。
家人们,请保重自己,照顾好彼此。
当我再次与你们团聚时,我们将会更加珍惜和感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最后,我向你们表达永不妥协的决心和深深的爱意。
让我们共同追求真理,为了自由而奋斗,直至胜利的那一天!愿天佑我家人,愿天佑革命事业!衷心的爱,[你的名字]。
英雄革命家书完整版

英雄革命家书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或许你从电影里,书里,已经认识一位叫做赵一曼的抗联女英雄。
她曾以纤纤弱质率众抗击入侵东北的日本侵略者,被捕后又顽强不屈,直至英勇就义。
但你可能并不知道,她是一位普通的母亲。
在生命的最后,她给儿子留下了一封家书。
而这封家书,整整迟到了21年。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1936年8月2日这是1936年8月2日,时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委的赵一曼,在牺牲前一刻留下的话。
那一天,赵一曼被押上开往刑场的火车,她虽感到死亡迫近,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惊慌的神态。
在生命最后时刻,她最为牵挂的是唯一的儿子。
她向敌人要来纸和笔,写下了这封遗书。
之后凛然就义,年仅31岁。
这份记录在日军审讯档案里的家书,时隔21年后,才传到赵一曼的儿子——宁儿那里,而赵一曼的真实身份也在1957年被解开。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富裕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孩子。
21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该校唯一一届女学员中的一员。
1932年春,儿子宁儿未满三岁,李坤泰就接到党中央派遣,从此音讯杳无,留给宁儿的,只有一张合影。
不久后,在东北的抗日战场上,一位名叫赵一曼的女英雄,成为传奇般的人物。
她带领群众罢工,建立游击队,多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以“红枪白马女政委”声名远扬。
赵一曼的孙女陈红介绍说,父亲只知道他的妈妈是地下党,干革命去了,当时谁都不知道赵一曼是谁,因为她到东北去了以后,就跟家里人没有一点书信往来。
百年革命 三封家书

百年革命三封家书梁衡《人民日报》(2011年06月23日20 版)林觉民《与妻书》(局部)聂荣臻给父母的信一个八路军战士给妻子的信(局部)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福建闽侯人。
少年时留学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回国,留下绝笔《与妻书》。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聂荣臻(1899—1992),字福骈,四川江津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论时间,从第一封信算起已经整整100年,恰是辛亥革命百年祭;第二封已经89年,与共产党党龄相仿;第三封也已64年,比共和国还长两岁。
而写信者当时都是热血青年,都是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准备牺牲的普通的战士。
其结果,一个成了名垂青史的烈士,一个成了共和国的元帅,一个没入历史的烟尘,代表着那些无数的无名英雄。
细看就会发现,这三封跨越百年,不同时代的家书中都有一条红线一以贯之,就是牺牲个人,献身革命,为国家、为民族不计自己并家庭的得失。
正是这一代代的前赴后继,不计牺牲才铸就我们这个民族,铸就中华文明。
这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历史精神,而它在革命,特别是战争时期更见光辉,又由代表人物所表现。
唯此,历史才进步,人类才进步。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纪念活动少不了拜谒故地,披览文物。
三月,我有事去褔州,公余又去拜谒了一次林觉民故居。
林觉民的《与妻书》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文物。
黄花岗72烈士,其事迹大多湮灭,幸有这篇美文让我们能窥见他们的心灵。
广州黄花岗烈士碑上72人名单(随着后来的发掘,实际上已超过72人)中,林觉民三字人们抚摸最多,色亦最重。
《与妻书》早已选入中学课本和各种文学的、政治的读本,我亦不知读了多少遍。
印象最深的是“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
他反复给妻子解释,我很愿与你相守到老,但今日中国,百姓水深火热,我能眼睁睁看他们受苦、等死吗?我要把对你的爱扩展到对所有人的爱,所以才敢去你而死。
十大经典红色家书

十大经典红色家书1.《毛泽东选集》《毛泽东选集》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毛泽东个人的重要著作,也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红色家书。
这本书集中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的重要著作和演讲,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思想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歌,也是一本经典的红色家书。
这本书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革命战争中的英勇斗争和取得的伟大胜利,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雄形象。
3.《红岩》《红岩》是中国作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本经典的红色家书。
这本书以四川大学抗日救亡斗争的红色根据地“红岩”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在抗战中的坚定信仰和不屈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战争年代的英勇斗争和崇高情感。
4.《红色娘子军》《红色娘子军》是中国导演杨洪基执导的一部影片,也是一本经典的红色家书。
这部影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民兵组织“红色娘子军”为题材,讲述了她们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展现了中国妇女在革命中的崇高精神。
5.《红旗飘飘》《红旗飘飘》是中国的一首经典红色歌曲,也是一本经典的红色家书。
这首歌曲以红旗作为象征,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赞美和支持,展现了中国人民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
6.《红色婚礼》《红色婚礼》是中国作家莫言的一部小说,也是一本经典的红色家书。
这本小说以中国土地改革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农村青年和一位来自城市的女青年在革命斗争中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民的英勇斗争和婚姻观念的变革。
7.《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一本经典的红色家书。
这本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主线,通过描绘他们的情感纠葛和命运沉浮,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寄托了作者对社会变革和人性解放的思考。
8.《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家族》是中国作家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本经典的红色家书。
这本小说以中国解放战争和文化大革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农村家族在革命和变革中的命运,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历史变迁中的坚毅和奋斗。
七封革命先烈的家书

七封革命先烈的家书引言革命先烈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为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的英雄。
他们为了信仰和理想,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他们的家书记录下了他们革命历程中的忧愁和期望、坚持和奉献。
这七封家书,正是这种坚毅与豪情的见证,值得我们珍藏和传承。
一、家书一:《永别的家书》1. 革命先烈的坚毅决心•先烈在信中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先烈坦然面对生死,表达了为了信仰而牺牲的决心。
2. 组织团结与爱国情怀•先烈感恩组织,立志为国家的解放事业付出一切。
•先烈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无私奉献。
3. 为家人和国家祈福•先烈祝福家人希望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先烈祈祷祖国早日独立和人民早日过上幸福的日子。
二、家书二:《长征路上的家书》1. 革命先烈的艰辛征程•先烈描述了长征途中的艰难和危险。
•先烈表达了为了信仰而不畏艰险的意志。
2. 革命同志的情谊•先烈表达了对同志的深厚感情和忠诚。
•先烈鼓舞人心,激励大家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 对未来的期望与祝福•先烈寄望革命事业的胜利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先烈祝福家人过上美好的生活。
三、家书三:《血染的家书》1. 革命先烈的悲壮告别•先烈表达了自己生命即将结束的忧愁和悲壮。
•先烈对亲人表达了永别希望和爱意。
2. 革命信仰的坚持•先烈在家书中坚定了自己革命信仰的决心。
•先烈希望后人能继续为共同目标而奋斗。
3. 为人民祈祷•先烈祈祷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先烈希望亲人能够感受到为人民奉献的价值和意义。
四、家书四:《苦难岁月的家书》1. 革命先烈的艰辛生活•先烈描述了革命岁月中的贫困和艰辛。
•先烈表达了为了信仰而甘愿牺牲个人利益的决心。
2. 对亲人的思念和关怀•先烈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期待。
•先烈鼓励家人要坚强,理解并支持自己的选择。
3. 为国家和人民祈福•先烈祈愿国家的繁荣和人民幸福安康。
•先烈希望自己的牺牲能够换来更美好的明天。
五、家书五:《革命烈士的家书》1. 革命先烈的痛苦和牺牲•先烈表达了自己牺牲的痛苦和对家人的思念。
10封抗战英雄家书

10封抗战英雄家书有一种力量让人心潮澎湃透过抗战家书,看到一种滚烫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透过抗战家书,升腾一种激越豪迈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透过抗战家书,感受一种久违的英雄气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
透过抗战家书,感到一种力透纸背的必胜信念: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会有一种情怀让人泪流满面,会有一种力量让人心潮澎湃!如果你读信有感,请在底部写下评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亲爱的父亲、母亲:儿过去曾寄过几次信给大人,想早赐阅矣。
但至今未见大人的训示,想大人必因儿不告而走之故怪罪于儿,生气不理了,所以儿对此点终不能安心。
儿不愿做个时代的落伍者,不愿落人后,儿要为改造不合理的社会而奋斗,为后来女子求幸福,也要和男人一样为国家民族求解放,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业。
这就是儿此次来延安的主要原因。
儿决定来此学习一点真实学问,求中国民族解放的方法。
由西安来的学生很多,各地都有,好些熟人,所以请大人放心。
不要以为儿做得不对。
这样多的人都和儿所作的一样。
敬祝健安漂泊的女儿敬禀4.18家书背后韩雅兰,1905年生于陕西省蒲城县。
20世纪20年代,在陕西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上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底赴延安参加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
全民抗战爆发后,前往西安从事地下工作。
1943年4月病逝。
此信写于1937年4月18日,韩雅兰详细讲述了奔赴延安的缘由,以求父母谅解。
读信有感读抗战家书,灵魂再受洗礼、精神为之一振。
国家危难之际,民族大义面前,他们把一腔热血、年轻生命熔铸成永恒丰碑。
“为国家民族求解放,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业”,这是那个时代进步青年的思想追求。
海军十大杰出青年、临沂舰舰长高克决不掩没民族意识真儿: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
别矣,真儿!但愿你虚心学习,勿忘我平时所教训你的“有恒七分,达观三分”,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学问,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中华民国廿八年六月四日写于香港旅次王雨亭家书背后王雨亭(1892年—1967年),福建泉州人。
红色家书革命烈士书信原文

红色家书革命烈士书信原文家书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十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它集文学、史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包装、纸张等文化元素于一体,是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体现。
精心为大家整理红色家书革命烈士书信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红色家书革命烈士书信原文樟、榕二兄:弟自事变后,毅然走出饥寒的家庭,参加了人民的子弟兵——八路军,将近九年光景,因不了解咱乡的社会情况,未敢冒然写信,恐信到家后引起不幸之事件(过去曾以做生意为名与家寄信两封,均未见回音)。
咱家的情景,我是想象到的,尤其想到在贫苦的日子里熬煎着的苦命的双亲,及年迈的祖母,他们也许……我不敢往下想。
哥哥,你们会意味到我没有直接给二老写信的意思吧。
由于旧社会制度的黑暗,而造成我们连年不能翻身的贫困。
我们应认识,这并不怪我们的命运不好,也并不是上帝的安派〔排〕,这只不过是自己骗自己,自己安慰自己的说法。
我不相信我们生来就是要受苦的。
难道我们就不会享福吗?!我们如果还一味的谜〔迷〕信、糊涂,还在祈祷、依赖上帝,埋怨命运,那就成了笑话了。
我们还是要自己跌倒自己爬,要听民主政府的话,始终跟着人民的救星—毛主席走。
灾难深重的中国少衣无食者,不仅咱一家,弟这几年来正是为了自己,为了这饥寒的一群,奔波奋斗。
而当这和平建设时期,弟将更努力,为群众服务,为新社会服务,一待更进一步、更彻底的完成民主和平改革的大业,而能得到巩固,那是我的光荣,是父母的光荣,是群众的光荣,是新社会的光荣。
回想当初,从家门走出,在途中独行的我,心中是怎么兴奋,但又是如何悲伤啊!爹娘呀,你这刚能扎翅远飞幼稚的孩儿,从此就不能顾念到你们了。
哥哥呀,我对爹娘应敬的一切,也完全交付你们了。
入伍初期,思家心尤切。
一天正在念着父亲这几年来体衰面瘦,显然是由于长期负着咱一家生死重担,常受饥寒威胁而苦愁所致。
正在沉默思念,适逢父亲从遥远的家乡,在兵马荒乱中冒着一路艰险,在昔阳之皋落镇与我见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雄革命家书
许晓轩在狱中写给妻子姜绮华的信
此信纵20厘米,横16.3厘米,钢笔书写,文字由左至右,正反两面均写有内容。
全文内容如下:
华:
七年了!从二十九年清明节,我们抱着馨儿在屋后面小山坐着,看到德华走失了路,哭着由警察伴了回家,——从那时到现在,七年怕都过了一两个月了吧。
七年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那么你受苦的时间也很长了。
我实在对你不起,让你苦痛了这样久,而就是现在,我还是没有办法来安慰你,除掉说我还活着之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还有就是我心里很不安。
如此而已。
不是想不出话说,而是无法说出实在可靠,可以兑现的话来安慰你啊。
七年,我当然也很不好易容(应为“很不容易”——作者注)度过,可是我的苦只是外形的,偶然的,有时伤一两天脑经(筋),也就完了。
并且我自己清楚苦的来源,因此我想得开,也不会失望和悲观。
在你情形完全不同,我可以想得出,你是长时间沉在苦恼里的。
就像我只有暂的苦恼一样,你这几年当中,怕也只有过暂愉快,或者只有过暂的离开苦痛吧?
几年来,我闲着无聊时,常常拿回想过去旧事作消遣。
在回想里,当然也有我们过去的生活,每次想到我们在会府住着的一段生活,我就记起自己的过错了。
(实在应该说是‘认清了’的,因为那时候我并没有想到有什么不对的。
)那时你让
我帮助你读书,而我总是马马虎虎的拖着,结果是打断了你的兴头,你也就松了下来了。
其余想的还很多,此地没法细讲的。
有时我也想到将来,有时更乱想一顿,像做梦一样,想到如果我永远不能回家,家里是怎样的情形。
我想到馨儿长大了,她长得很结实,比你我都强。
她读我读过的书,做我做过的事,并且相当能干,一切不落人后。
我更想到,你在什么地方做一点小事,并且还有一位比我好的人在帮助你,你过着很好的生活。
想着,这样想着,我心里舒畅得多,好象肩膀上的一块重石头放下了,也好象丢掉了人家一样重要东西又找回来了一样。
请你不要怪我胡思乱想,我这样想确实一点没有坏心,不过这样想着顽(应为“玩”——作者注)罢了。
前面我已说过,这就象做梦一样,梦醒之后,一切又都是原样了。
至于说我为什么要告诉你这些梦话,那不过是顺便提起,让你晓得我曾经做过这些梦而已。
并且我早迟总说不定要回来吧,回来之后把这当着笑话谈也是好的。
最后我还要请你少记挂我,多关心孩子,把希望多放在孩子身上,她在面前,是可靠的。
少把希望放在我身上吧,因为我是身不由己的人。
说起来似乎是办不到的事,但请你练习起来,日子久了,会慢慢习惯起来的。
还要申明一句,如果有机会,我决定要回来的。
虽然我这一辈子大概免不了在外边奔波,但回一趟家是一定无疑的,并且如果你愿意又不怕劳苦,而且机会又许可的话,那我们一同到外边走走也不错啊。
说着说着,又扯远了,远了的事,世界上没有神仙,谁料得定呢。
那么还是上面的话:多关心孩子,少记挂我吧!
安四月十五
信中的内容可谓字字感人肺腑、句句令人动容。
读完此信,不禁使人潸然泪下。
为什么许晓轩会给妻子写这样一封信?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许晓轩和姜绮华这对恩爱夫妻分别长达7年之久而不得见面的呢?
往事历历,恩爱夫妻诀别7年之久
许晓轩和姜绮华都是江苏江都人。
1935年,19岁的许晓轩和18岁的姜绮华按照中国传统的婚姻方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结合。
结婚之前,他们虽未谋面,也没有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浪漫恋爱经历,但婚后却是惺惺相惜、恩爱有加,过着简单幸福的生活。
1938年初,在无锡工益铁工厂当会计的许晓轩随工厂内迁到大后方重庆,后来在救国会负责人沙千里的介绍下,认识了重庆青年职业互助会的领导人杨修范。
随后,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团体重庆青年职业互助会,并积极参加互助会组织的演讲集会、歌咏比赛、抗敌演出、街头宣传等抗日救亡活动。
由于许晓轩为人诚恳、待人热情,参加活动积极,又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很快便成为互助会的核心成员之一。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革命的需要,1938年5月,经杨修范介绍,许晓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委员、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
入党后,他经常变换工作以适应革命的需要,还经常深入基层,特别是工厂,领导和发动群众开展地下工作。
就在许晓轩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工作时,危险也随之降临。
1940年4月,他去位于大溪沟的二十一兵工厂开会时,因叛徒出卖而被秘密逮捕,被关押进重庆望龙门看守所。
他被逮捕时,与姜绮华结婚仅仅6年,女儿许德馨出生刚刚8个月。
当姜绮华得知丈夫被捕的消息后,精神几近崩溃,虽然她平时不懂也不过问政治,但她知道被军统抓进去的人几乎没有活着回来的希望。
悲痛之下,她患上了严重的肺病,卧床整整3年。
3年里,她在生活上和精神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她没有倒下,不仅仅是因为她那可爱女儿的支撑,更是因为她期待奇迹能发生,希望丈夫有一天能平安回来。
许晓轩被逮捕之初,夫妻二人还可以通过某种渠道书信来往,但随着1941年许晓轩被转押至贵州息烽监狱后,两人的通讯就中断了。
1946年7月,贵州息烽监狱撤销,他被转往重庆,先后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
多年的监禁生活,不仅没有消除许晓轩对妻子、女儿及家人的思念,反而使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浓烈。
有一次,许晓轩被押到外面做苦工,看到满山挺拔的松树随风摇摆,小鸟在枝头欢快地跳跃、歌唱,微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
此情此景,他脑海里顿时浮现出7年前的清明节和爱妻、女儿在屋后的山坡上散步的温馨画面,心里不由感慨万千。
做完工回到白公馆看守所,他将思念之情付诸笔尖,给妻子姜绮华写了本文所述的这封信,并设法托人将信带出。
丈夫遇害,妻子捐出遗信以志永久纪念
6年时间,音讯全无,突然收到丈夫的来信,姜绮华激动万分,当看到信中内容“少记挂我,多关心孩子,把希望多放在孩子身上……少把希望放在我身上吧,
因为我是身不由己的人”的语句时,姜绮华已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她知道丈夫不是不爱自己了,而是因为太爱而想放手,让自己去寻找幸福。
擦干眼泪,她再次为营救丈夫而努力。
1947年9月,她向重庆地方法院发出申诉状,要求当局释放许晓轩,而法院则以军统局已经撤销,无法办理为由,拒绝了她的申请。
悲愤之下,她带着女儿离开了这个令人伤心欲绝的城市去了上海。
上海解放后,姜绮华更加关注重庆的消息,她希望人民解放军尽快解放重庆,解救自己的丈夫。
然而,悲剧还是发生了。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统治集团在逃离重庆前夕,下令对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的革命者实行集体大屠杀,许晓轩没能幸免于难。
他牺牲时,距离重庆解放仅仅只有3天!
当姜绮华得知丈夫被害的消息,肺病复发,无法亲赴重庆认领丈夫的遗体,但她发誓,在有生之年,她一定要回到令她魂牵梦萦的重庆,去看看她的亲人,看看她那挚爱的丈夫。
想念丈夫时,她会把这封随身携带且精心保护的信拿出来一遍一遍地看,只有此时,她才感觉到丈夫就在身边而没离开。
1963年,重庆中美合作所美蒋罪行展览馆成立后,展览馆向烈士家属发出倡议,希望能收集烈士的遗物,以便更好地宣传革命者的英勇事迹。
尽管非常难舍,但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丈夫的事迹,1965年,姜绮华毅然将此信捐赠给展览馆。
1995年3月,此信被重庆文物评定小组的专家一致认定为一级文物。
1981年,时隔30多年后,姜绮华再次回到重庆。
当她来到白公馆关押过丈夫的牢房,用手抚摸着展墙上丈夫的照片,泪如雨下,很久才泣不成声地说道:“晓轩,我回来看你来了。
”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许晓轩和姜绮华相聚相守的婚
姻生活虽然只有短短的6年,然而姜绮华却用了近半个世纪固守着这份情感,并将继续固守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