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19年全国高考为例,浅谈全国历史卷四项基本能力的考查和历史核心素养的体现
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解析)

题型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基本内涵核心素养是指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即基于史料实证的,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置于特定时空条件中对史料进行解释,从而得出正确的历史认识,在历史认识中体验家国情怀。
二、构成要素1.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
示意如下:五个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2.概念阐释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1)概念界定: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2)内涵阐释: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3)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例题 1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学习与解读之二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学习与解读之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关于“四翼”要求与命题形式、要领方面有如下一些论述,对于课堂教学是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的,需要学校和教师给予足够的关注。
1.基础性:高考强调基础扎实。
高考要求学生对基础部分内容的掌握必须扎实牢靠。
高考试卷中应包含一定比例的基础性试题,引导学生打牢知识基础。
基础性为主的试题,在命制试题时,要以问题情境为载体,加强对基本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的考查,体现高考试题的“基础性”。
2.综合性:高考强调融会贯通。
在命制试题时,要从研究对象或事物的整体性、完整性出发,不仅要从学科内容上进行融合,突显对复合能力的要求,也要在试题呈现形式上丰富多样,从而实现对学生素质综合全面的考查。
综合性为主的试题,在命制试题时,应根据考查的需要,注重选择生产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参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合理的简化或处理来设置问题情境。
由此实现在多模块或多学科知识的背景下,有效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水平。
3.应用性:高考强调学以致用。
在命题时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选取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的实际问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选取工业生产、产品制造、技术论证以及政策讨论等实际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材料,命制结论开放、解题方法多样、答案不唯一的试题,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打破常规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4.创新性:高考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高考试题应合理呈现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善于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
创新性为主的试题,试题命制要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科学技术前沿理论、工程技术领域的重大项目等进行编拟,要求学生多角度、开放式地思考问题。
显然,传统的接受式、记忆式的知识学习是无法很好地适应这种考试命题形式的,联结问题、联结经验、联结生活、联结社会,让知识活动起来,活在过程中,活在运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中学会用自己独立的思维解决问题,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是新高考对课堂和学习提出的必然的要求。
新课标下高考历史全国卷历史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新课标下高考历史全国卷历史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作者:叶奕平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年第23期摘要:本文围绕新课标下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进行了分析论述,以2019年全国课标卷为例,提出了日常教学和备考的策略建议,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高考卷;历史;试题分析;备考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2-0090一、引言历史全国高考试卷是考查学生历史知识能力的重要形式,分析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是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研究考试大纲要求,制定复习策略的有效途径。
从2019年历史高考全国卷来看,试卷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
如获取信息能力和读题解题能力,阐述历史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等。
总的来说,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试卷体现出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水平和历史学科素养的综合考查。
对于历史教师和备战高考的学生而言,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这不仅与国家新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要求相吻合,同时也反映出新课程改革的思路和理念,对于高考历史学科备战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意义。
二、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析从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看,总共有三套选择题型,其中包括说明类的题目共8道,推断类的题目共12道,因果类的题目共6道,目的类的题目共5道,反映类的题目共2道,表明类的题目共3道。
与2018年的高考历史全国卷相比,2019年高考全国卷中选项表述题目更简单,选项字数不超过16字。
与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有明显区别的是设问类题目,比较典型的如“由……可以说明……”的表述在题目中出现的频率最高,背后隐藏了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
与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类似的是,文本材料类题目仍旧是选择题型的考查重点。
在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中,第24题、25题、26题、27题、28题、29题、30题、31题的考查内容分别是先秦史、秦汉史、唐宋史、明清史、晚清史、民国史、新民主革命史、新中国史,与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类似。
历史学科核心能力的界定和培养:关注核心能力,决胜历史高考

一、如何界定历史学科的核心能力
1、从高考性质来看
►性质:是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所招收人才的特点:一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二是良好的继续学习能力。 良好的学习态度:
要有扎实历史知识储备,重视历史事实、阶段特征、规律趋势等基础知识
良好继续学习能力:
有面对新情境、处理新问题的能力,突出史料信息处理能力 掌握策略性和程序性知识的能力,突出读题审题技巧和即时性知识建构能力
二、如何有效进行历史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
1、“咬定青山不放松,扎根原在破岩中”
——学科基础知识的夯实是高考制胜的根本前提 2、“漫道雄关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史料处理能力培养是高考制胜的战略制高点
3、“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审题解题能力培养是高考制胜的保证与关键
1、“咬定青山不放松,扎根原在破岩中”
强调扎实的历 史知识储备和 提取运用能力
一、如何界定历史学科的核心能力
2、从考核目标和要求来看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和人物: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和概括历史人物的活动。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或评价历史人物。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解释。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如何界定历史学科的核心能力
3、从09浙江高考试卷的特点来看
⑶体现“三新”命题取向,注重解题中策略性、程序性知识运用
从考试测量的观点看,考查能力层次的高与低取决于所创设情境与原有情
境的差异程度。情境的创设越接近原来的情境,所能考查的能力越低,往往
高考历史 考察学生四个方面能力,拿高分不容易,你要仔细了解素材

高考历史考察学生四个方面能力,拿高分不容易,你要仔细了解高考历史,命题越来越灵活多样,很多题目与当下相联系,想拿高分并不容易。
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有关2022年历史全国卷的资料,总结为四大方面的内容,仅供考生参考。
今年高考历史试卷,突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察。
2022年高考历史试题在贯穿考查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基础上,注重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突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无论是考试内容比例还是分值权重,重点都在学科主干内容上,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比如文科综合全国I卷第26题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为考点,考查了宋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再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26题以主干知识“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为考点,考查考生对三省六部制度演变的认识。
再如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31题,拿“中国特色**建设的道路”为考点,考查**开放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问题。
历史考试,注重考查考查学生岁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变通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整合和迁移知识的能力,达到利用已有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引导学生改变在学习中过于重视对孤立知识、机械性的记忆和理解,培养学生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融合,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2022年高考历史试题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能力,在题目设计中做到古今贯通、中外结合,并以问题为导向,对知识与能力、理论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分层、综合、有效地考查。
如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28题,要求考生解释严复在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翻译为《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生物进化论与人类社会联系起来的目的,考生需联系所学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维新思想和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进行适当整合和迁移方能作答。
再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29题,题干材料涉及俄国革命、法国革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与教训,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讲话的内在含义。
历史高考考查的四种能力

历史高考考查的四种能力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一、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1)能够从试题提供的各种图文材料中获取所承载的信息,并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
(2)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从试题提供的材料中所获取的有效信息,并进行合理的提炼、梳理与整合。
(3)能够将所学学科知识与试题的有关信息建立正确的联系,并对相关问题作出恰当的判断。
例如:可以给出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谈判、新中国成立后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等几段有关中国近代史上政治民主化道路探索的材料,让学生读材料,理解材料中心思想,提取有效信息,归纳出近代百年历史的政治民主化道路。
再如:可以给出拿破仑时期、一战前夕、二战后初期和六、七十年代的欧共体等欧洲形势在几个时期的变化地图,让学生读图,归纳四幅政局图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并能理解全组图显示出的信息是欧洲统一趋势日益加强,显着的变化就是欧共体到欧盟。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能够根据试题的信息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做出科学的辨别和分析。
(2)能够根据试题的信息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重要相关信息,理解和解决问题。
(3)能够根据试题的信息和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的相关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对相关事物和现象进行辩证地、历史的分析,准确把握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下列有关清朝取代明朝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清朝是新型先进力量的代表②明末统治集团极端腐朽③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导致军事形势逆转④关外清军强于明军及农民军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调动知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的能力。
答题时,必须对明末清初的局势、两个政权的性质有明确的认识。
三、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1)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准确的描述人文与社会、自然环境等领域所涉及的相关事物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观点等。
浅析高考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以2019年全国1卷文综42题为例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
===对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考查===
题目中“评析观点,得出结论” 考查学生历史解释核心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能够客观论述历史 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根据题目要求,首先提炼出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即观点 么?),然后运用史实作为证据对这一观点进行评价分析(即 会有这一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即对这一观点有什么看法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
答案示例
钱穆先生认为凡是中国的知识份子应该对中国历史抱有温 《国史大纲》写作的大背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部分学者 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在这种思想氛围下,历史学的研究 影响;具体成书时间是1940年,这一时期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持悲观论调者比较多。这时候中国需要有一种精神来提高全民 气,这种精神基础就是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由此可知,钱穆先生敬告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抱有温 它不仅是一种历史研究的态度,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
针对核心素养考查的 高三复习备考对策
针对核心素养考查的高三复习备考对策
(一)专题复习中的落实 1.强化时空观念。每次复习时,先强调专题所属的时期 然后再阐明主题。有必要时展示地图,或者是要求学生“脑 调出地图,并用语言描述。
2.夯实盖棺定论的基本史实,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重 制度,重要历史现象。告诉学生“不迷信教材权威,但要尊 威”。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 ===对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考查===
历史普通高考全国卷试题特点分析

历史普通高考全国卷试题特点分析1.注重考查“核心知识”着力考查核心知识点,即《课标》要求的核心内容和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
尤其是考查历史概念、历史现象的本质,侧重大跨度的历史因果关联与综合比较。
2.注重以能力立意,方法立意全国卷在能力要求和方法要求上较重庆卷更高。
整卷注重提供新材料,设计新情景,提出新问题,得出新结论。
更注重考查完整、准确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对材料信息进行加工、推理的能力,迁移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能力。
通常考查的能力行为动词有归纳、概括、比较、评价、评析、说明、阐释、论证、综合等。
注重考查用多种史观阐释和解读历史,“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等。
3.注重引用学术新成果全国卷体现了命题教师的高校视野,注重引用一些学术新成果,考查高中教师和考生的学术视野、论从史出的方法,其结论往往与教材现有结论不一致,考生容易陷入固有思维。
4.注重试卷的开放性、选择性选择性是新课改提倡的理念,其要旨是让考生能有选择地发挥自己的长处。
历史试题的选择性体现在41题开放性试题和选考题(四选一)中。
开放性试题通常不确定问题和参考答案,比如观点开放,无论赞同哪一种观点均可,比如自选一个主题(角度)进行说明论证,比如考生自己发现一个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等。
选考题一般都突破了教材的限制和束缚,考查的历史现象、事件、人物来自材料而非教材,突出考查完整、准确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该模块主题学习的基本方法、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重以史为鉴的学科功能全国卷不仅不回避现实热点,而且注重考查现实热点,如2015年全国2卷孟子与苏格拉底法制观念题,2015年全国2卷养廉银题等。
通常考查现实热点的历史缘由,或现实问题在历史中的经验教训等。
6.关注图像、图表证史全国卷使用的材料形式十分丰富,不仅有文字,还有地图、图画、照片、表格等。
尤其是图像证史受到关注。
图像是不说话的历史,往往比文字更可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兆金在《高考试题的历史叙述与教学启示》中指出,高考试题本身 “就是一种叙述”。命题者对历史事实或历史记录进行简要叙述,目的 是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素养构成进行考查。对历史叙述的理解和辨别程 度是学生考试成败的关键,这就决定了历史叙述在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 考查中的重要性。
所学知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纺织业发达;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解析(对材料历史现象解释) 山东—棉花:原料;江南—棉布:手工业制成品 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 材料涉及的是商业和手工业,与土地制度调整无关,且明朝仍旧以地 主土地所有制为主,排除B项; 国家货币制度的变化不会带来国内地区差异,排除 C项。
所学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请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士人、官僚、地主等投身实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民族资本主 义初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2019全国1卷28)
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 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获取和 解读信 息
调动和 运用知 识
描述和阐释历 史事物(解释、 分析本质)
(2019全国1卷27题)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
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
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
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解析(对材料历史现象本质分析):当时士人参与工商业,说明 冲击了传统强调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故选B项 A错:材料只反映了士人参与工商业与科举取士无关; C错:材料反映部分士人参与工商业说明是儒家的义利观念受到冲 击而非被抛弃; D错:材料只是提及部分名人从事新式工业,不能反映整个经济状 况,且无法说明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第一条获取和解读信息——审题能力 第二条调动和运用知识——知识迁移能力 第三条描述和阐释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第四条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审题能力)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2)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019全国1卷27题)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
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
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信息解读:明中后期,山东东昌府的棉花沿大运河运至江南,之后把 江南的棉布运到山东东昌府。
整合解读:1940年,毛泽东指出中国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资 产阶级具有革命性,需要联合它。
问题导向:毛泽东的分析意在(目的)
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1)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2)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3)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历史事实指已经发生过的客观进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实在。
“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
②我的观点(怎么样) 总结升华
③论证过程(为什么)
(2019全国3卷41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 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 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表1 《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
试题类型:
(1)历史阐释题:观点提炼+阐释说明。 (2)历史探讨题:观点提炼+观点判断+论证评价。
基本方法
(1)历史阐释题中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证明)、“阐述”(阐
明并论述)。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两步:
①材料观点(是什么) ②论证过程(为什么)
总结升华
(2)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
70年代放缓;由表格苏联1950—1965年成倍增长,1965—1980年增长减少
可知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从据表格1950—1980中国钢产量翻了
600多倍得出快速增长。
调动所学知识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
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信息解读:国学生、监生、生员——科举士人; 上海招商局、朱丽记花米行、机器轧棉厂——工商业(实业); 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 展趋势及基本原因。(15分)
材料一 表2 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 (单位:万吨)
年份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1950
61
8785
2733
484
1955
285
10617
4527
941
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
1975
提取有 效信息
整合解 读信息
明确问 题导向
(2019全国1卷25题)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
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
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
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中趋势出现的原因)
美美国国二:战国后家大采力取推大行力国干家预垄经断济资政本策主促义进,经经济济发进展入,黄70金年时代期下和降7受0S滞 胀可知滞国胀家影采响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
日日本本:战采后取在引经进济技的术恢等复方过式程促中进利经用济美高国速的发扶展植,,引70进年技代术在而经快济速滞增长, 但济高由速于胀发7冲0展击代,下年7,受0经到年济美代发国在展滞经减胀济速的滞。影胀响冲而击放下缓,可经知济采发取展引减进速技;术等方式促进经
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
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
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有效信息:1940年、毛泽东、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 阶级具有革命性、与俄国不同、联合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 主要原因。(10分)
①获取和解读信息
②调动所学知识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③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1)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2)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历史结论是指在对历史现象和历史叙述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 基础上形成的结论
历史现象指历史运动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历史本质的外部 表现.历史现象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内容.任何一个历史过程、 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它们的发展变化无一不是通过历史现象表 现出来的.历史现象和历史本质是构成一个历史事物的两个基本 的要素.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有效信息:汉武帝时;朝廷、诸侯王;“皮币”40万钱、“千户 侯”收入20万钱、诸侯必须购买“皮币”
整合解读:汉武帝时朝廷制作的“皮币”40万钱一张,并规定诸 侯王必须购买,但是“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才约20万钱。
问题导向:朝廷这种做法(结果)
(2019全国1卷30题)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
以2019年全国高考为例,浅谈全国历史卷的 四项基本能力的考查和历史核心素养的体现
库尔勒市第四中学郭甲新
2017年新修订的《考试大纲》开篇指出:根据普通高等学 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 试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 科)》,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苏苏联联斯:大国林家模优式先优发先展发重展工重业工,业后和经斯济大发林展模逐式渐的停弊滞端可知国家优先发 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中中国国50:S年重开视始发一展五重计工划业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可知重视发展重工业。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 吨,1986年达经到济52体05制万改吨革,推至进20,02现年代达企到业18制22度4.逐8步9万建吨立,钢产量已连续 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投2资00大1年幅增增长加 39.3对0%外,开20放02、年引重进点外大资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科集技总水额平比提2高001年增 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 附加值品现种代大化幅建增设加。快,需求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