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标准

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标准
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标准

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标准

第14卷第3期

2007年9月

世界元素医学

WORLDELEMENTAL,MEDICDE

Vb1.14.NO.3

Sep,2007

I玉/ZWYH03.2005

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标准

H/ZWYHO3.2005

中国居民成人头发13种元素正常参考值范围

2005.O8.18发布2005.09.18实施

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发布

39

2007年世界元素医学第14卷

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标准

H,ZⅥHO6.2OO5

中国居民成人头发13种元素正常参考值范围(草)lIg/g

元素

Ca)

(女)

Mg)

(女)

CU

Zn

Fe

Mn)

(女)

Co

sr)

(女)

Se

Pb

Cd

As

Hg

平均值正常参考值范围9IlO±35O

12oI'士42O

8O±35

1O5士45

11.30+-3.1O

165±32

25~12

2.0~1.0

2.7~1.0

0.24~-0.O9

3.8±1.1

6.2±1.9

0.4O±O.15

6.6±3.6

.29~-0.24

0.68~-0.34

1S

48一16oO

712OO

3一150

6争—2OO

8.0—-2O.O

12O—-21O

18—50

O.6—_2.O

O.8—-28

O.15—_I}.24

1.3—-5.2

2.一1O.6

O.2—_I}.6

<10

<0.6

<1.1

<1.5

附加说明: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祥友张宏绪(执笔)秦俊法(执笔)梁东东王广仪李增禧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检验专家组

起草日期:2004年l2月28日

第3期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标准9月

II,ZWYH01-2007

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标准

H,ZⅥH01-2OO7

中国居民成人头发7种元素正常参考值范围

2007.08.18发布2007.09.18实施

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发布

41

2007正世界元素医学第l4卷

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标准

H,ZWYH01.2007

中国居民成人头发7种元素正常参考值范围(草)lZg/g

元素

Cr

Ni

Mo

V

Al

Nb

Ge

平均值正常参考值范围

1.21±0.630.3(I-一1.20

0.67±0.320.3(I-一1.10

0.15±0.050.05—_I).20

0.075±0.0360.03—_I).13

12.9±7.0<40.0

0.19_-+0.080.110—-0.30

0.32±0.180.08—_I).50

附加说明: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祥友张宏绪(执笔)秦俊法(执笔)梁东东王广仪李增禧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检验专家组

起草日期:2007年5月28日

42

第3期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标准9月

Hl/ZWYHO3.2007

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标准

H,ZWYHO3.2007

中国居民全血7种元素正常参考值范围

2005.08.18发布2005.09.18实施

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发布

43

2007年世界元素医学第l4卷

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标准

Hl,ZⅥHO3.2OO7

中国居民全血7种元素正常参考值范围(草)pg/g

平均值正常参考值范围

74.64+_5.37

41.58±3.4630.O0__-55.OO

1.O1±O.28O.65.一1.40

7.17±0.635.O一1O.OO

4O7±58.243O05OO

0.042_+0.O9O.O::—-O.O8

O.149±0.042

附加说明: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祥友张宏绪(执笔)秦俊法(执笔)梁东东王广仪李增禧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检验专家组

起草日期:2007年5月28日

潆№=ll

第3期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标准9月

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标准

Hl,ZⅥIIO2.2OO7

中国居民儿童头发5种元素正常参考值范围

2005.09-18实施

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发布

45

2007拒世界元素医学第14卷

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标准

H,ZWH02.2007

中国居民儿童头发5种元素正常参考值范围(草)|lg/g

元素

Cr

Ni

Mo

V

Al

平均值正常参考值范围

0.45+_0.210.18—.O.72

0.49+_0.230.2I】一1.10

0.067±O.0340.023—-I).200

0.23_+0.130.06—-I).220

46.2+_21.1<60

附加说明: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祥友张宏绪(执笔)秦俊法(执笔)梁东东王广仪李增禧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检验专家组

起草日期:2007年5月28日

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权威学术刊物目录(试行)

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权威学术刊物目录(试行) 一、综合类 序号刊物名称主办单位 1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 2中国科学A、B、C、D辑中国科学院 3科学通报中国科学院 4中国工程科学中国工程院 5求是中共中央宣传部 6新华文摘人民出版社 7光明日报理论版 8人民日报理论版 二、数学、物理、化学、化工 序号刊物名称主办单位 1应用数学学报中国数学会 2数学学报中国数学会 3数学进展中国数学会 中科院理论物理所 4理论物理通讯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中国物理学会 5中国物理快报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6地球物理学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物理学会 7化学物理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8物理学进展中国物理学会 9物理学报中国物理学会 10生物物理学报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11大气科学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2光学学报中国光学学会 13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中国光学学会 14硅酸盐学报中国硅酸盐学会 15声学学报中国声学学会会刊,中科院声学 研究所主办 16色谱中国化学会 17无机化学学报中国化学会 18物理化学学报中国化学会 19化学学报中国化学会 20电化学中国化学会 21分析化学中国化学会 22应用化学中国化学会 23有机化学中国化学会 24高分子学报中国化学会 25化学通报中国化学会 中国化学会 26中国化学快报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中国化学会 27高分子科学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28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教育部(吉林大学承办) 29化工学报中国化工学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单位会员管理办法试行.pdf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单位会员管理办法(试行) 为更好发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以下简称本会)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和服务环保科技、服务社会的职能,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事业,规范单位会员的管理,依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章程》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分类和条件 (一)本会单位会员为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热心本会事业并自愿加入本会的企业、事业机构、大专院校、社会团体等单位。 (二)单位会员分为团体会员单位、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单位三类。团体会员单位应为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具一定实力和代表性的单位,理事单位应为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具有较强实力和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单位,常务理事单位应为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具有领军实力和一流科技创新能力的单位。 第二章资格 (一)具有法人资格和具有良好的环保形象和社会声誉。 (二)热心环境保护事业,遵守本会章程,积极参与和支持本会的活动。 (三)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企业单位会员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三章权利和义务

(一)权利 1.可选一位具有本会会员资格的代表,代表本单位行使本会《章程》和本“办法”规定的单位会员的权力,参与本会活动,并有权对本会事业发展和工作建言献策,提出批评意见和监督。 2.可推荐若干名符合本会会员资格的人选,免费成为本会个人会员。团体会员单位可推荐不超过3名高级会员和5名普通会员(含学生会员),理事单位可推荐不超过6名高级会员和10名普通会员(含学生会员),常务理事单位可推荐不超过10名高级会员和20名普通会员(含学生会员)。 3.每个理事单位或常务理事单位可以各推荐一名符合条件的代表,经本会常务理事会批准后相应出任本会特邀理事或特邀常务理事;特邀理事和特邀常务理事可出席本会理事会(扩大)会议与理事会咨询会议,参与本会有关工作,享有相关权利,履行有关义务。 特邀理事或特邀常务理事人选,如因工作需要或人事变动,可申请变更,经本会常务理事会批准生效。 4.可参加本会各工作委员会、分会、专业委员会等分支机构工作,可申请并经分支机构委员会批准,成为相关分支机构的主任或副主任委员单位。 5.可优先、优惠参加本会组织的各项学术交流、科技咨询、科学普及等活动,免费取得本会出版的刊物、资料,优先获得本会提供的各种信息。 6.可推荐符合条件的人选及项目,参加本会组织的两

研究会成立可行性报告

研究会成立可行性报告 篇一:关于成立法学研究会的申请报告 关于成立刑事法学研究会的申请报告 市法学会: 为贯彻学习《中国法学会关于进一步繁荣法学研究的意见》以及刑法工作的有关指示和精神,推动我市刑事法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市刑事法学的发展,为宜昌市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全面法律服务,我们申请成立宜昌市刑事法学研究会,现将有关事项汇报如下: 一、成立本会的背景和意义 新中国刑法学研究50年的历程表明,新中国刑法学研 究不仅勇于探索,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广阔的研

究领域和美好的发展前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刑事立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应当看到,同其他部门立法一样,刑事立法往往是应形势之急需制定的,即使是1997年修订的刑法,也缺乏深入的研究和严密的论证,其合理性、科学性和操作性都不无再思的余地;刑事司法虽然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相比有了巨大的改进,但是非理性的成分依然存在。这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刑法学研究,应当更为理智地思考刑事立法的利弊得失和刑事司法的操作规则,为完善刑事立法、改善刑事司法提供建设性的而不是注脚性的、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不是单纯标新立异的理论观点。刑法学研究有责任 为提高刑事立法的科学性和刑事司法的合理性,为改善刑事立法理念和刑事司法观念作出贡献。而如何发挥理论的魅力,完成刑法学应有的使命,则是21世纪向刑法学者们提出的挑战。

50年来,新中国的刑法学研究,在内容上不断丰富,不仅在刑法基本问题的研究上开辟了许多新的方面,而且在具体犯罪的研究上增加了对许多新的犯罪形态的研究;不仅从一国刑法的研究延伸到区际刑法进而到国际刑法的研究,而且紧跟国际领域刑法学研究的趋向,将研究的触角伸向环境保护领域和生命工程领域。刑法学是一门开放性的科学,刑法学研究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不仅要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自己的研究方法,而且要关注人类生活的新领域,研究人类在新的发展空间遇到的刑法问题。只有置身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刑法学研究才有前途。刑法学研究历来十分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中国刑法学的研究,始终是紧密结合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刑事立法、刑事司法进行的。同时,刑法学研究离不开社会法治状况的大背景,刑法学研究的繁荣又反过来促进社会法治的进步。中国社会法治状况的好

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征文选题指南.docx

附件1: 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征文选题指南 体育社会科学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研究 2.世界体育发展的新特点及趋势研究 3.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体育文化交流研究 4.新时代中国体育外交研究 5.体育社会组织研究 6.深化体育改革研究 7.北京冬奥会举办的综合效益研究 8.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体育发展的影响研究 9.《奥林匹克2020议程》实施进展与问题研究 10.单位制消解与中国体育社会组织的重构 11.传统体育现代化的过程与问题研究 12.制定第三期全民健身计划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背景研究 13.体育与低碳生活方式研究 14.体育强国建设中群众体育的要素确定和指标设定 15.职业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 16.体育的法制建设研究 17.运动项目文化研究 18.体育智库建设研究 19.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研究 20.体育学术期刊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关系研究 21.体育学术期刊出版与传播模式研究 体育管理 1.我国体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2.2022冬奥会管理体制研究 3.职业体育的赛事管理研究

4.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5.我国训练体制和竞赛机制改革研究 6.我国竞技体育激励机制研究 7.体育与医疗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研究 8.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制度成效研究 9.“十三五”时期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保障政策研究 10.《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实施效果评估研究 11.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创建中关键问题研究 12.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业余运动水平等级标准实施推广研究 13.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相关问题研究 14.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研究 15.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改革研究 16.国家队建设与管理规范化研究 体育产业 1.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2.现代体育市场体系研究 3.体育产业政策支撑体系研究 4.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研究 5.体育场馆综合改革研究 6.体育服务产业发展研究 7.冰雪产业发展研究 8.体育产业人才培养 9.体育产业对扩大就业渠道研究 10.城镇化与体育研究 11.群众体育赛事体系和品牌赛事活动建设研究 12.我国职业体育改革发展与三大球振兴研究 体育新闻传播 1.体育传播与社会治理研究 2.新媒体在全民健身中的价值功能研究 3.国际体育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动态研究

体育科技与体育强国

体育科技与体育强国 一.论述背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纵观整个人类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科技对于促进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全球化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科技进步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科技在推动世界各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过程中,日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随着体育不断地向社会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科学技术在体育领域的方方面面也逐步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体育运动作为现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无论在提高竞技水平还是在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方面,都离无法离开科技的不断支持和进步。体育科技已逐渐变成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综合实力雄厚与否的重要表现,体育科技的发展水平也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方面的综合实力以及社会文明的程度。党的十七大明确也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也突出强调“重视体育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不断提高体育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和体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全面提升我国在国际体坛的竞争实力,发挥竞技体育的多元功能”。因此,“体育事业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必须发挥先导作用,这是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长期指导方针,也是保证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体育科技在我国的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繁荣

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有效地为我国“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体育科技在推动发展体育产业方面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体育科技是推动我国体育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二.基本概念 1.科技的基本概念:社会条件下,利用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的手段和活动。 卢元镇认为:“科学技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探索自然和依照规律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利用智慧创造出的和积累下的规律的总结,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走向文明的阶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频繁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常的表述中常常将“科学”与“技术”连缀在一起,甚至简称为“科技”。” 彭杰认为:“科学技术”即“科学和技术”的简称,“科学”和“技术”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工具,是密不可分的两类事物。 另一个方面,也有相当部分人对于科技对体育的应用持保留意见,他们觉得高科技虽然对竞技体育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高科技的手段不能作为获得比赛胜利的最关键因素。例如温优良在《高新材料技术在竞技体育中运用调查分析》中指出:“虽然高新材料的广泛运用,对竞技体育的繁荣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竞技体育本质决定了体育科技必须以人为本。”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在竞技体育的比赛中已经越来越偏离最初比赛的实质,使得人们在依赖高科技获得比赛

中国公共政策学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公共政策学 论文题目:中国公共政策学的创新和发展 学生姓名 专业公共管理 层次 批次 学号 学习中心 2014年 3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摘要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涉及政策制定、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的科学体系,公共政策科学的研究发展对政府决策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发展公共政策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策科学体系,必须立足我国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本土化,针对我国现有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现状,合理确定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和发展的取向,真正做到我国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关键词:公共政策学本土化现状取向

目录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公共政策学 (4) 二、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取 (4) 三、中国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现状 (5) 3.1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5) 3.2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分析以下三点 (5) 四、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和发展的取向 (5) 4.1公共政策学发展的最新趋势与大胆借鉴新理论 (5) 4.2对我国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展望 (6) 五、总结 (6) 参考文献 (7)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公共政策学 中国公共政策学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并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而不断发展、成熟,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究其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选择。“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这是毛泽东的一句名言,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公共政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高度概括。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当党和国家的政策正确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蒸蒸日上,反之就将遭受挫折、甚至失败。 第二,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的需要。众所周知,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既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它要指导执政党或国家的各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的实践活动,它以实践定向,以发现和解决社会的政策问题为宗旨,为实践服务”。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物。公共政策学创始人拉斯韦尔指出,该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公共政策学“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归根结底,它须以民主的政治体制为前提。”中国公共政策学的兴起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结果,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产物。 第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的结果。通常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的出现,“为政策科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方法论依据。”改革开放以来,国外一系列新兴学科、新的研究方法,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运筹学、统计学、决策科学、领导科学、战略研究、未来研究等被陆续介绍到我国,从而使得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科学研究迅速崛起,运筹学、统计学、决策科学等新兴学科不断涌现。 二、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取得的成就 在理论工作者、政策决策者以及政策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公共政策学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门生机勃勃的新兴学科。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公共政策学研究至少取得了如下几项成就: 第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理论成果不断涌现。根据研究的重点,我国的公共政策学研究大致沿着这一思想轨迹不断深化。首先是介绍、引进西方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成果;其次是随着公共政策学传入我国,开始从政策学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政策理论,认真而深刻地总结我们党和政府政策实践的基本经验。 第二,学科建设初具规模,研究队伍不断扩大。一门学科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教学工作的开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就有少数党校在干部培训中开设了部分公共政策学的课程。90年代以后,我国公共政策学的教育培训迅速发展,公共政策学的相关课程已在高等院校、党校系统和行政学院系统的教学中逐步扎根,成为大学生、研究生和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门新兴课程。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基本上形成了研究公共政策的三支队伍。第一是学术型政策研究组织的研究人员,他们主要从事公共政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第二是行政型政策研究组织的研究人员,他们主要从事现实政策问题的研究。 第三,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学术气氛十分活跃。公共政策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严肃的学术团体的建立是学科交流的重要依托。目前,全国性的公共政策学学术团体有两个,即1992年成立的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1994年成立的中国政策科学学会。在这之后,还成立了一些全国性的部门政策研究的学术团体,如1998年成立的中国民族政策研究会。另外,一些省、直辖市、自治区也成立了综合性的政策科学研究会或部门性的政策研究会,如黑龙江省政策科学学会、广东省政策科学研究会等。 三、中国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现状 1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体育史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体育史发展历程回顾 【摘要】中国的体育事业在国内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我国教育、经济及社会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研究我国体育史的发展,有利于了解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进程和特点,为今后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近代体育史;历程回顾;发展趋势 1.中国体育史起源的背景及发展特点 研究中国的体育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阶段,距今大约经历了有四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由于当时我国还处于原始部落的生活时期,文化、教育、经济、政治、医疗、卫生、科学技术等还处于非常低落的时代,但是已经出现了简单的体力劳动、身体活动和生活技能,开始出现了萌芽状态的体育活动。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原始人类经历了能够使用劳动工具、语言、文字等等活动,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协作,对人类文化和教育、体育的出现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历史文献和文物中记载的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石制的兵器和劳动工具如,刀、矛、斧、铲等,可以用于日常的劳作、狩猎、操练、防卫敌人。另外当时,也有以舞蹈的形式出现的身体活动,主要用于愉悦心情和促进身体健康。在这个时期,体育活动也就产生了,很好的促进人们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和提高,以及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发展,体育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并被人类需求的社会现象,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各个层面和领域。中国近现代体育史尤以现代化的发展特点而突出。如果从科学角度来看体育的价值和功能。第一,体育科学化是体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体育必须在一切领域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与方法,其中包括体育的决策、管理、教学、训练和科研;第二,体育管理的科学化。运用科学预测方法进行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行性分析。对体育系统的各种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及时掌握所管辖范围的各种体育信息。比如:科学的运动处方、各类保健和康复中心、电脑全自动控制的动感单车和各类力量练习器、各种蒸气浴等,有利于更好的服务于群众体育,为竞技体育奠定良好基础和氛围;第三,体育教学的科学化。科学的安排体育课时,按照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运用现代的、科学的、包括电化教育等手段,较好掌握体育课的强度和密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心里健康发展和增强体质;第四,随着现代体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体育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正在发展中的综合性科学应运而生,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逐步完善充实,形成了包括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三大部类的体育学知识体系。 2.中国近现代体育史研究的兴起及主要特点 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信息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生活的形式和内容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历史研究的范畴不可能像时髦的事物和流行歌曲那样被人们所追崇,正逐渐被削弱而略显过时。在这一点上,世界各国都呈现出走下坡路的趋势,中国也不例外。我国的历史研究往往要跟政府的指令挂上钩,大家出于申请课题研究经费的实际需要,必须按照课题指南的设定,服从时代的要求,遵循政府的指令,这样固然能够更好地调动大家搞科研的积极性和

中国环境科学技术类29种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排序表

2004年中国环境科学技术类29种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排序表 代码期刊名称影响因子学科内排序1606种期刊总排序 Z012 自然资源学报 1.904 1 12 Z003 环境科学学报0.954 2 92 Z022 资源科学0.949 3 95 Z004 环境科学0.918 4 107 Z001 中国环境科学0.808 5 145 Z029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0.729 6 172 H784 生态环境0.682 7 203 Z023 农村生态环境0.653 8 228 Z008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0.604 9 271 Z002 环境科学研究0.599 10 278 Z010 海洋环境科学0.593 11 285 Z016 水处理技术0.555 12 315 Z549 安全与环境学报0.501 13 369 Z021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0.461 14 429 Z025 环境科学与技术0.378 15 567 Z005 环境工程0.373 16 580 Z013 工业水处理0.370 17 590 Z011 上海环境科学0.358 18 624 Z009 化工环保0.339 19 660 Z024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0.313 20 737 Z019 环境污染与防治0.309 21 748 Z546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0.309 21 748 Z030 中国环境监测0.245 23 956 Z017 环境保护科学0.207 24 1080 Z015 电镀与环保0.200 25 1105 G129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0.189 26 1152 Z027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0.177 27 1196

_中国环境科学_投稿要求

《中国环境科学》投稿要求 《中国环境科学》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的任务是紧密围绕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与讨论,包括环境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战略思想、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等.本刊欢迎全国各地、各部门环境科学工作者、教师、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踊跃投稿. 题名简明、具体、确切,概括文章的要旨,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选择关键词,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结构式和公式.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字(超过20个字的中文题名,需拟一个20个字以内的简短题名供书眉刊用;必要时可加副题名),相应的英文题名不超过10个实词. 作者、工作单位、地址按国家相关标准署名,有中、英文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编.英文摘要中的邮编之后要加国名.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写法:ZHANG Y ing(张颖),WANG Xi-lian(王锡联),ZHUGE Hua(诸葛华). 摘要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出现图、表,冗长的数学公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缩略语.包含要素: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其他.字数:100~300字. 关键词 3~5个(最多不超过8个),中英文关键词一一对应.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和文章编号由编辑部给定.文献标识码本刊分A、B、C三种,请按要求标出: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特约评论). 正文论文按引言(不单列标题;用200~300字阐述开展本工作的目的,理论基础和与本题有关的国内外进展情况及本工作的创新及特色,但无需对主题开展全面回顾,也不要述及研究的数据和结论)、方法、结果、讨论与结论的格式书写;研究报告、成果报道需加盖单位公章;文章字数在6000字以内(包括图、表);标题层次为:一级标题1,二级标题1.1,三级标题1.1.1;与本题目无关及无实验依据的论述与结论、常规的数理公式及化学方程式不应包括;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同一单位在全文中写法一致,使用单位的国际符号表达量值;用铅笔标出公式中符号的文种,并写清字母、符号的大、小写,正、斜体;注出上、下角的字母、数码和符号. 表有表序、中文表题、英文表题;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及单位的国际符号;只附最必要的表,置于文中提出的段落处. 图提供计算机绘制、激光输出图,最好用Excel作图.双栏图的横坐标约为3.5~4cm,纵坐标约为2.2~2.5cm;有图序、中文图题,英文图题;横、纵坐标要有说明文字及单位的国际符号;照片要黑白清晰、层次分明;只附最必要的图,置于文中提出的段落处.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编文献序号,在引用处的右上角用方括弧[ ]标出;列出主要参考文献.格式: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 [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题名 [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d.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 [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e.国际、国家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S].f.专利:[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 [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g.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h.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承担过主要项目名称(获奖情况),发表论文总数. 致谢只对协作者和提供材料的相关人员表示谢意. 其他版面费标准:180元/页,在版面费总额中含有50元审稿费,提前发表的论文的版面费另议.投稿一式两份. 投稿方式网上投稿、邮寄稿件. (请作者在投稿时任选一种方式即可) E-mail: zghjkx@https://www.360docs.net/doc/124610227.html,

(环境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章程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章程 本《章程》经2006年6月25日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团体的名称: 中文名称: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英文名称:Chinese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s 英文缩写:CSES 第二条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以下简称本会)是全国环境科技工作者、环境工程技术人员、环境教育工作者、环境管理者、关心支持环保科技工作的科技实业家及社会知名人士(以下统称环境科技工作者)和相关团体自愿结成并经过民政部核准、依法注册登记的、非营利性的环境科技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环境科技工作者的纽带和桥梁,是我国发展环境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是全国环境保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 第三条本会的宗旨是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遵守社会公德。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遵守民主办会原则,为广大会员服务,团结环境科技工作者和环保科技实业家,发挥学科交叉、人才荟萃和联系广泛的优势,独立自主、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开展工作;促进环境科技创新和与社会经济的结合,普及环境科学技术知识、推荐环境科技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第四条本会业务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挂靠部门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登记管理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本会接受上述部门的领导、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环境科学学会(以下简称地方环境学会)为本会团体会员,在业务上接受本会指导。 第五条本会办事机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邮政编码:100082 第二章业务范围 第六条本会的业务范围 一、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推动自主创新,促进学科发展。 二、组织开展重大环境问题调查研究、科学论证,为制定环境保护发展战略、方针政策、规划计划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信息支持。 三、开展民间国际环境科技交流,加强与国际环境领域非政府组织间的友好往来与合作。 四、组织本会设立的环境科学技术奖及其他奖项的评审;开展环境科学技术评价工作,接受委托,承担项目评估论证和科技成果鉴定。

全国学会一览表(国家级)

全国学会一览表 二、工科 B-01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B-02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B-03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B-04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B-05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B-06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B-07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B-08 中国水利学会 B-09 中国内燃机学会B-10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B-11 中国空气动力学会B-12 中国制冷学会 B-13 中国真空学会B-14 中国自动化学会 B-15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B-16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 B-17 中国标准化协会B-18 中国图学学会 B-19 中国电子学会B-20 中国计算机学会 B-21 中国通信学会B-22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B-23 中国测绘学会B-24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B-25 中国航海学会B-26 中国铁道学会 B-27 中国公路学会B-28 中国航空学会 B-29 中国宇航学会B-30 中国兵工学会 B-31 中国金属学会B-32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B-33 中国稀土学会B-34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 B-35 中国化工学会B-36 中国核学会 B-37 中国石油学会B-38 中国煤炭学会 B-39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B-40 中国能源研究会 B-41 中国硅酸盐学会B-42 中国建筑学会 B-43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B-44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B-45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B-46 中国造纸学会 B-47 中国文物保护学会B-48 中国印刷技术协会 B-49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B-50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B-51 中国粮油学会B-52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 B-53 中国烟草学会B-54 中国系统仿真学会 B-55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B-56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B-57 中国颗粒学会B-58 中国照明学会 B-59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B-60 中国惯性技术学会 B-61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B-62 中国电源学会 B-63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B-64 中国消防协会 B-65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B-66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B-67 中国体视学学会B-68 中国工程机械学会

第9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入选论文情况分析

第9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入选论文分析研究 1 前言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家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变化的推动下,我国的体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从1964年的第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至今,我国已成功举办了8届的体育科学大会,共征集论文25637余篇,录取12512余篇。四年一度的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是我国级别最高、规模最以其综合性和权威性的体育学术盛会,它较全面地反映了不同阶段体育科研成果,是展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窗口。 为了进一步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展现广大体育科技工作者在体育领域中进行科学研究和自主创新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上海体育学院承办的"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于2011年12月在上海举办。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权威性、广泛性的体育学术会议,被誉为“体育科技全运会”。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发展体育科技建设体育强国"。大会旨在交流最新的体育科技信息、展示最新的体育科技成果,提高我国体育科技水平。会议采用主题报告、专题报告、墙报交流和书面交流等方式进行学术交流。本届大会共收到论文7000余篇,录取论文3379篇,录取率48.27% 。本文对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入选的论文进行全面分析,对于当前我国体育研究的成果有了全面的了解,指出了今后体育科研的方向。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录取的论文,重点是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的3379篇论文进行分析与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搜集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录取的论文。2.2.2 数理统计法将录取的论文进行归纳、分类和统计。 2.2.3 比较分析法将数理统计出的结果与往届统计结果进行比较与分 3结果与分析 3.1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的概况 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共收到论文7000余篇,录取论文3379篇,录取率为48.27%。其中,录取的专题报告为397篇,占11.75%,墙报交流1199篇,占35.48%,书面交流1783篇,占52.77%。从表1、2中可以看出,本届体育科学大会录取论文由第八届2503篇增加到第九届3379篇,在论文的报告形式上,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的专题报告和墙报交流所占的比例分别下降到11.75%和35.48%,书面交流所占比例增加到52.77%,数量增多,也就扩大了书面交流的容量。[1]

环境类核心期刊

1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中科院资源环境与技术局、中科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武汉市武昌小洪山西区25号(430071) 2 工业水处理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 3 海洋环境科学国家海洋局环境保护研究所等大连市303信箱(116023) 4 化工环保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北京化工研究所、中国化工防治污染技术协会北京和平街北口北京化工研究院(100013) 5 环境保护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北京海淀区普惠南里14号(100036) 6 环境工程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北京海淀区学院路43号(100088) 7 环境化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北京海淀区双清路15号2871信箱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100088) 8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省南京市虎踞路175号(210013) 9 环境科学中科院环境科学委员会、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2871信箱(100085) 10 环境科学学报中科院环境科学委员会、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2871信箱(100085) 11 环境科学研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安外立水桥(100012) 12 环境科学与技术湖北省环境保护局、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珞珈山八一路338号(430072) 13 环境污染与防治浙江省环保局、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杭州天目山路43号(310007) 14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市2871信箱(100085) 15 农村生态环境国家环保局、南京科学研究所南京市蒋王庙街8号(210042) 16 农业环境保护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天津南开区复康路31号(300191) 17 水处理技术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中心杭州市文一路158号(150080) 18 水资源保护环境水利研究会、河海大学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210098) 19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9号(610041) 20 中国环境监测中国环境检测总站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育惠南路1号(100029) 21 中国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北京西直门内南小街115号(100035) 22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山东师范大学 23 自然灾害学报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市学府路29号(150080

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简介

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 简介 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国家民政部社证字第3153-1号)(简称全国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是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二级学术团体。 我会是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的八大学术组织机构之一,日常业务由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主管,是国内报告文学作家、作者的联系中心。我会主要任务是:发展并团结会员,学习报告文学理论,提高文学修养,组织会员深入生活,创造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报告文学作品。开展报告文学理论研讨活动,交流报告文学创作、编辑、出版工作经验。面向社会,辅导报告文学创作,发现和奖励优秀报告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成果。依法维护报告文学作者、编辑、出版的正当权益,反映他们的要求和意愿;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联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编辑出版报刊、办好《中国纪实文学》和“中国报告文学网”(https://www.360docs.net/doc/124610227.html,);办好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交办的有关工作,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报告文学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作家协会批准登记的全国性纪实文学一级学术团体,是海内外纪实文学工作者的联系中心。其宗旨是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繁荣纪实文学事业,以高度的责任感反映现实生活,讴歌新时期风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通过开展纪实文学理论研讨活动,交流纪实文学创作、编辑、出版工作经验。面向全国,辅导纪实文学创作,发现和奖励优秀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成果。为中国纪实文学事业以及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中国报告文学网是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主办的官方纪实文学网站,为各类纪实文学作者、爱好者、新闻记者提供一个无疆域的信息交流与供需的权威性网络门户平台。网站特邀刘心武、韩作荣、陈桂棣等一批著名作家为文学顾问,凭借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强大的作家群与纪实文学研究专家群等雄厚的资源力量,团结广大纪实文学爱好者学习马列主义毛

致敬|环境工程领域院士全名单(26人)

致敬|环境工程领域院士全名单(26人) 按照中国工程院官网信息整理(官网按照姓名拼音首字母和是否资深院士等排列) 1、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学部 (1) 1 / 28

郝吉明(1946.8.25- )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出生于山东省梁山县。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1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 经过30年的系统研究,在酸雨控制规划方面取得的成果,为确定我国酸雨防治对策起了主导作用。建立了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推动我国机动车污染控制的进程。针对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发展了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推动我国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的联防联控。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代表性著作有:《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手册》、《酸沉降临界负荷及其应用》、《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等。兼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与环境委员会委员。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 / 28

(2) 贺泓(1965.01.15-),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催化)专家。河北省邯郸市人。199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 在日本、美国、加拿大留学和工作11年。回国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催化与非均相大气化学过程,目前重点致力于环境催化体系设计、技术研发及其在大气污染物催化净化方面的应用,取得了柴油车排放污染控制、室内空气净化和大气灰霾成因及控制方面的系列成果。发表《环境催化--原理及应用》中文专著一部,英文专著两章节,学术论文380余篇(SCI论文338篇)。获授权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40余项。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 / 28

2016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结果

附件: 2016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复审结果 一等奖 1.迈向体育强国的制度框架和思想基础 主要完成人:杨桦、刘纯献、刘盼盼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体育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大学 2.中国居民身体活动状况研究 主要完成人:王梅、张彦峰、孟亚峥、武东明、江崇民、邹金辉、王欢、蔡睿、张铭、温朝辉、安江红、王富百慧主要完成单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 二等奖 1.竞技参赛学理论的系统构建 主要完成人:田麦久、熊焰、石岩、胡亦海、吴瑛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2.运动调控高血压动脉功能中的电-机械耦联逆重构机制 主要完成人:石丽君、曾凡星、廖静雯、张严焱、刘雨佳、陈瑜、赵腾腾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3.运动性心肌损伤与纤维化的病理变化与发生机制

主要完成人:常芸、王世强、马晓雯、王菲、于涛、李翰 主要完成单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4.基因标记用于我国中长距离游泳运动员选材的研究 主要完成人:李燕春、胡扬、龚丽景、梅涛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5.我国潜优势项目技战术特征及训练方法的研究 主要完成人:林洪、李爱东、闫琪、李东建、程燕、封文平、王向东、李之俊、毛德伟 主要完成单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中心 6.体育大国的崛起:新中国具有重大影响的体育大事 主要完成人:池建、蔡有志、苗向军、米靖、贾志强、王会寨、武文强、胡斌、王英峰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7.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气候服务与训练指导计划 主要完成人:赵杰修、叶殿秀、陈丽娟、崔书强、徐金成、赖丽丽、张漓、路瑛丽、封文平 主要完成单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国家气候中心 8.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报告(1994~2014)

2018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复审结果

附件: 2018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复审结果 一等奖 1.运动员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微创手术治疗和再生修复研究的及其应用推广 主要完成人:余家阔、敖英芳、曲绵域、田得祥、王健全、崔国庆、胡跃林、江东、杨飞、姜闻博、丁建勋、张磊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2.体质健康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智能设备的研发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毛德伟、徐培明、田雪文、师丹玮、卞志勇、卢朝霞、杨胜强、何承寿、许宏强、雷敏娟、刘杰、张传光 主要完成单位: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深圳泰山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体育学院、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中心 二等奖 1.有氧运动能力相关基因标记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主要完成人:胡扬、夏小慧、龚丽景、李燕春、杨晓琳、吴剑、梅涛、聂晶、许亚丽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2.中国居民体育消费研究

主要完成人:张彦峰、江崇民、王梅、蔡睿、李森、王云涛、武东明、邹金辉、张铭 主要完成单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3.加快补齐短板,开创新时代体育发展新局面 主要完成人:钟秉枢、何俊、郝晓岑、张建会、张治华、徐刚、代坤、韩勇 主要完成单位:首都体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河北体育学院、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训练局 4.当代运动训练经典理论研究 主要完成人:陈小平、资薇、曹春梅、赵亮、黎涌明、于洪军、阮棉芳 主要完成单位:宁波大学 5.复杂运动条件下运动技能学习认知能力和运动表象的神经心理机制研究 主要完成人:张剑、谭晓缨、吴殷、高润、张兰兰、曹娜、戴雯、朱桦、孟海江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体育学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6.基于提踵状态下跖趾关节形变的力学机理及防护设计研究 主要完成人:顾耀东、李建设、梅齐昌、张妍、孙冬、王梅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