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陋室铭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第16课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第16课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第16课知识点第16课是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篇古文阅读文章,名为《陋室铭》。

该文旨在通过作者胡文定对“清修者”的讽刺,探讨人们追求真理的心态和方式。

以下是该篇文章的知识点分析。

1. 文章的背景和作者《陋室铭》是由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创作的一篇散文,被收录于《全唐诗》中。

该文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中国士人追求真理的心态和方式的批判,被后世誉为“尖刻清辞、妙语连珠的反知识分子的小品文”。

2. 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以一个陋室为背景,将作者对于当时中国士人的追求真理方式进行了批判和讽刺。

文中描写了陋室的落魄和破败,给人一种荒凉和颓废的感觉。

但是,作者却认为陋室的主人却是一位真正的“清修者”,他在这个陋室里,仍然能够追求真理、涵养情操。

作者提到,“夫士者,何以守其志?何以解其惑?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习辱,造次难舍,然后辍学精效,通达于内,显于外也。

”因此,作者指出,陋室主人才是真正的追求真理之人,而那些虚于外表的“明主”“雅士”则只是假摆阔而已。

3. 文章的语言特点张旭的这篇散文表达深刻,文笔独特,反映了他批判追求形式、喜欢装饰的知识分子的态度。

张旭以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描写陋室的落魄景象,讽刺了那些追求外表光鲜而内在空虚的人。

该文的语言显得雄浑而生动,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和对于真理追求的坚定信念。

4. 文章的主题思想《陋室铭》这篇文章旨在揭示追求真理的正确态度和方式。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反讽清修者的方式,表达了一个追求真理需要经历的坚韧和磨练,正如“作者提到,“夫士者,何以守其志?何以解其惑?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习辱,造次难舍,然后辍学精效,通达于内,显于外也。

”所说。

此外,作者鞭挞的不仅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更是一种持一贯正确的生活态度、追求真理的哲学思想。

通过阅读《陋室铭》,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真理的方式,那就是要经历一定的磨练和坚韧。

张旭将这种方式融入到生活和行为当中,寓意深刻,令人深思。

《陋室铭》教案(15篇)

《陋室铭》教案(15篇)

《陋室铭》教案(15篇)《陋室铭》教案1【教材简解】《陋室铭》是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几篇__分别表现了人物不同的优秀品质与风范。

《陋室铭》这篇__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进行描绘,极力表现“陋室不陋”,从而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品性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通常侧重于文言字词、翻译句子等知识的教授,如何将品德的教育较好地融入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这是我们这篇教案所要解决的问题。

【目标预设】1、朗读课文,了解“铭”文的特点,感受其押韵美。

2、理解__大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体会“陋室不陋”。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高洁旷达的高尚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重难点】1、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设计理念】人一生之中不免会遭受各种不顺与挫折,语文的学习,不应该仅是知识的学习,我们应该从语文课上学到生活的态度,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

有了这个想法,教学安排上就着重让学生多读,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__的音韵美,感受作者的乐观与旷达,感受作者高洁的品性与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初读陋室,感音美1、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刘禹锡的《秋词》,知道了他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陋室铭》,看看他对居室又有怎样的认识?(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学生齐读课题作者)2、了解“铭”(课件展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齐读)3、感音美请同学们速读这篇__,看看文中哪些字是押韵的?所押的韵是什么?__韵脚:名ing,灵ing,馨in,青ing,丁ing,琴in,经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 和in韵朗读指导:对于韵脚,我们朗读时应该读得响亮些,读得稍微长点,使韵脚能有别于一般的字词。

要想把这篇__读得更有韵味,更美,我们还得了解这篇__的节奏。

下面老师来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字音及节奏,在书上做好标注。

初中语文 文言文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与译文

初中语文 文言文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与译文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与译文
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

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说课稿13篇

《陋室铭》说课稿13篇

《陋室铭》说课稿13篇《陋室铭》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陋室铭》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是一篇精读课文。

因短小,一课时学习完毕。

2、教学目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培养文言语感,能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粗知文意,让学生自主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言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目标定为:(见教案)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课我主要采用诵读法、情境导入法、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说学法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因此,学习__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合作探究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合作探究阅读法,这样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3、诵读从三个层面朗读感知文本:从三个层面朗读感知文本:生自由读,扫除文字障碍,师范读,从字音、节奏、语气方面做示范。

生齐读。

4、学生翻译。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忙指正,师适时指导,归纳总结。

小组代表疏解文意。

5、研读课文,分析品味。

采用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文本。

《陋室铭》教案范文9篇

《陋室铭》教案范文9篇

《陋室铭》教案《陋室铭》教案范文9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陋室铭》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陋室铭》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掌握铭文的特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链接:同学们:当我们路遇挫折,意志消沉时,亲人与朋友常常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激励我们要力争上游、百折不挠。

这比喻形象、寓意深刻的千古名句出自于谁的妙笔?(学生有的答出了作者:刘禹锡)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刘禹锡的佳作《陋室铭》。

二、走近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三、追溯背景: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

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四、释“铭”解题:提问:同学们,你能告诉我们大家,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这里的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

(板书“铭”)那么,“铭”字还有什么意思呢?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为他所居住的陋室作的“铭”。

(板书“陋室”二字,完善课题,板书作者)五、明确目标: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3、初步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六、指导朗读:(一)、听录音朗读课文。

陋室铭教案8篇

陋室铭教案8篇

陋室铭教案8篇教材分析《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

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

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

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

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

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

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三、诵读课文并翻译读一读: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翻译全文:1、学生合作翻译。

2、教师点拨重点字词:名:动词,出名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22.短文两则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22.短文两则

文体知识
“铭”,是古代文体 名, 用于述功记行或警戒劝勉,文
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
与格言颇相似。《陋室铭》虽
只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
字词注音
陋室( lîu )
苔痕( tái ) 案牍( dú )
德馨( xīn )
鸿儒( rú 诸葛( gě ) )
shǔ 西蜀( )
文言句式
何陋之有 (倒装句,应为“有何之陋”)
精 读 课 文
2.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 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 1. 体比喻什么?请同学们找出相应文句, 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请同 并作解释。 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大家积极思考回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 从山水写起。“山不在高,有仙则 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 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 芳香四溢。这里,用山、水来比“室”, 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 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 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 “仙”“龙”来比“德”,用“名”和 语。 “灵”来比“馨”。
陋室铭( míng )
古今异义
(1)山不在高
(古义:动词,在乎 今义:介词,表示某物在某地)
(2)惟吾德馨
(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
(3)可以调素琴
(古义:调弄
今义:调动) 今义:形状)
(4)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身体
一词多义

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
何陋之有( 倒装标志,不译 斯是陋室( 判断词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2课
短文两篇
《陋室铭》《爱莲说》

八年级上册语文 《陋室铭》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 《陋室铭》知识点总结

《陋室铭》知识点总结《陋室铭》○1唐·刘禹锡一、原文⼭不在⾼,有仙则名○2。

⽔不在深,有龙则灵○3。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

苔痕上阶绿,草⾊⼊帘青○5。

谈笑有鸿儒○6,往来⽆白丁○7。

可以调素琴○8,阅⾦经○9。

⽆丝⽵之乱耳○10,⽆案牍之劳形○11。

南阳诸葛庐○12,西蜀⼦云亭○13。

孔⼦云:何陋之有○14?二、注释①选自《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陋室,简陋的屋⼦。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或者称述自⼰功德的⽂字,后来成为⼀种⽂体。

②【名】出名,有名。

③【灵】灵验。

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这里指德⾏美好。

⑤【苔痕上阶绿,草⾊⼊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映⼊⽵帘,使室内染上了青⾊。

⑥【鸿儒】博学的⼈。

鸿,⼤。

⑦【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

⑧【调素琴】弹琴。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⑨【⾦经】指佛经(佛经用泥⾦书写)。

⑩【⽆丝⽵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境。

丝,指弦乐器。

⽵,指管乐器。

⑪【⽆案牍(dú)之劳形】没有官府公⽂劳神伤身。

案牍,指官府⽂书。

形,形体、躯体。

⑫【西蜀⼦云亭】扬⼦云在西蜀的屋舍。

西蜀,今四川。

⼦云,即扬雄(前53-18),字⼦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西汉哲学家、⽂学家。

⑬【何陋之有】语出《论语·⼦罕》。

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三、译文⼭不在于⾼,只要有仙⼈居住就会出名;⽔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

这是⼀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

苔藓爬上台阶染出⼀片碧绿,草⾊映⼊⽵帘映得漫屋青⾊。

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来往的没有不学⽆术之徒。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书写的佛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牍公务劳累身⼼。

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云的草屋。

孔⼦说:“这有什么简陋呢?”四、创作背景《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积累词语: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长到;映入) 往来无白丁 (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案牍之劳形 —“惟吾德馨”。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 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为什么这 样写?
• 从山水写起,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 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 “仙”、“龙”衬“德”,以 “名”、“灵”衬“馨”,暗示陋 室不陋。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 而“馨”,从而点明短文主旨。
(
)
孔子云:何陋之有
(
)
重重点点字词词语
4.一词多义: 名:有仙则名(出名)
并自为其名(名字) 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孔子云: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义)
重重点点字词词语
5.积累词语: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
往来无白丁
(
)
无案牍之劳形
(
)
重重点点字词词语
自学检测
看谁读得好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读得顺畅,读出感情。
朗读欣赏
重重点点字词词语
1.辨音识字:
德馨( )
苔( )痕
案牍( ) 鸿儒(
)
西蜀( )
何陋( )
重点词语

1德 案 西.辨馨 牍 蜀音((( xs识dīh)))núǔ字:鸿儒苔何点字词((陋()痕) )
tái hónɡ rú
lòu
5、分析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物: —— 陋室 (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 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 ——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 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
山 水引
景 人描 事
淡泊名利
陋室铭
(德馨)
(不陋) 安贫乐道
庐 赞

托物言志
找出课文中对偶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苔痕上阶绿,
2.辨析多音字:
调素琴( ti)áo/ 调动( ) diào
3.辨析字形:
馨(x)īn德馨 / 罄( )罄qì竹nɡ难书 牍( d)ú案犊 / 读( )读d书ú 儒( r)ú鸿儒 / 濡( )相rú濡以沫
重重点点字词词语
4.一词多义:
名:有仙则名( )
并自为其名( )
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调素琴,
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6、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探 究:
本文表现了作者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 人生志趣,对于作者这种思想,你有怎样的 看法呢?
仿写作品之一
教室铭(讽刺某些学生)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 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 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 思看电影。可以写情书,阅金庸。无书 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 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重课点文字研词读
作者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
一是自然环境清幽。(景) 二是交往人物不俗。(人) 三是生活情趣高雅。(事)
想一想
1、作者以陋室比古圣贤的居室用意何在?
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具 有古代圣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的原 因。
2、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 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推崇。
《《陋陋室室铭铭》》题题解解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 屋。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 的。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 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 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解题: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 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 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形式短小,文 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刘禹锡
安徽和县刘禹锡陋室


刘 得
禹 ,
唐锡 代(7刘7进2 步~禹的8锡4思3)简,想介刘禹锡简介
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
学家。官至监察御史。他
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
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
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
贵的排挤、打击,但始终
不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
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
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