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滕王李元婴家族历代先祖世系图

合集下载

二李氏源流三上古世系表.

二李氏源流三上古世系表.

二李氏源流(一) 李姓由来姓氏:李祖籍:陇西祖宗:利贞郡望:陇西郡堂号:陇西堂分类:以官为氏李姓占大陆汉族人口的7.9%,人口超过9203万人,在海外华人中占七分之一,海内外总人口超过1亿,是世界第一大姓,中华第一大姓(引自百度、百科、寮东村)。

李姓在国内分布极广,以北方居多,不仅是国内大姓,也遍及全世界,在韩国、朝鲜、越南、东南亚、加拿大、欧美,李姓也是常见姓氏。

据历史资料记载:李姓是嬴(yíng)姓颛顼(zhuān xū)的后裔,最初为“理”姓。

颛顼帝高阳氏后裔皋陶的儿子被赐姓嬴之后,子孙三代担任理官(掌管邢狱之官)之职,遂以官名理为姓。

至殷商末年,当时理氏家族后裔理徵因执法不阿,得罪了商纣王而遭受迫害。

他的妻子契和氏与儿子利贞逃亡在外,途中饥饿不堪,时值春夏之交,沿途有李树,果实累累,只好采食李子充饥,保住性命。

为了纪念这段蒙难的历史,也因理、李同音之故,自利贞开始,将理氏改为李氏。

李姓后代从商末到东周初的二百多年间,一直居住在河南。

李利贞的十世孙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为老子,生于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厉乡曲仁里,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周平王时做过管理图书的官员,著有《道德经》留传于世。

据<<新唐书、宗室世系>>及<<宰相世系>>记载,李耳生李宗,字尊祖,魏封于段,为干木大夫。

生同,为赵大将军。

生兑,为赵相。

生跻,为赵阳安君。

二子:曰云、曰恪。

恪生洪,字道弘,秦太子太傅。

生兴族,字育神,一名汪,秦将军。

生昙,字贵远,赵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

葬柏人西。

生四子:崇、辨、昭、玑。

长子崇,字伯佑,陇西(今甘肃境内)守、南郑公,为陇西房,陇西房后又分为39房;四子玑为赵郡(今河北境内)房,赵郡房后又分为东、南、西三组。

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东周时期李姓向甘肃、河北发展。

西汉时期,李姓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內。

中国古代历代世系——唐朝

中国古代历代世系——唐朝

中国古代历代世系——唐朝世系介绍【唐朝【618-907】,618年李渊逼隋恭帝杨侑让位建唐朝至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李柷,自立为帝,改国号梁,传14世21帝,共计289年。

】●唐朝世系表【618-907】【李姓】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01唐高祖李淵─02唐太宗李世民─03唐高宗李治┬05唐中宗李顯─唐殤帝李重茂【618-626】【627-649】【650-683】【705-710】││04唐則天后武曌├06唐睿宗李旦─07唐玄宗李隆基─08唐肅宗李亨┐【684-704】【710-712】【712-756】【756-762】││└章懷太子李賢─唐廣武王李承宏│┌──────────────────────────────────────────┘│七世八世九世十世十一世十二世├09唐代宗李豫─10唐德宗李適─11唐順宗李誦─12唐憲宗李純┬13唐穆宗李恆┬14唐敬宗李湛【763-779】【780-805】【805】【806-820】【821-824】【825-826】│││└襄王李僙───伊吾王李宣──□──────唐襄王李熅├唐絳王李悟├15唐文宗李昂【827-840】│││└16唐武宗李炎【841-846】│└17唐宣宗李忱─18唐懿宗李漼┐【847-859】【860-878】┌─────────────────────────────────────────┘│十三世十四世├19唐僖宗李儇【878-888】│└20唐昭宗李曄┬唐德王李裕【889-903】│└21唐哀帝李祝【905-907】●唐帝王介绍【一】高祖李渊【566-635】,在位8年【618-626】,年号【武德】。

出身贵族家庭,7岁时沿袭北周唐国公,后跟随杨坚,成为隋朝重臣,617年公开打出反隋旗号,不久攻陷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帝,挟天子令诸侯。

618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死,李渊逼隋恭帝禅位,建立唐朝。

先后消灭薛举、李轨、刘武周,620年大败窦建德与王世充,628年消灭梁师都统一全国。

唐朝宗室世系表

唐朝宗室世系表
四子睦王李述
三子均王李遐
次子昭靖太子李邈
昭德皇后王氏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李适
第十代
十一资珍王李諴
十子钦王李谔
九子昭王李诫
八子代王李諲
七子资王李谦
嗣子文敬太子李謜
五子肃王李详
四子虔王李谅
三子通王李谌
嗣子舒王李谊
庄宪皇后王氏
顺宗大安孝皇帝李诵
第十一代
十八子抚王李昽
十七子洛交郡王李缮
十六子福王李绾
十五子会王李纁
六子பைடு நூலகம்王李僴
五子彭王李仅
四子卫王李佖
承天皇帝李倓
越王李係
贞懿皇后独孤氏
睿真皇后沈氏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
第九代
十九子原王李逵

八子恭王李通
十七子徇王李遹
十六子端王李遇
十五子嘉王李运
十四子韶王李暹
十三子忻王李造
十二子蜀王李溯
十一子荆王李选
十子隋王李迅
九子益王李乃
八子简王李遘
七子韩王李迥
六子恩王李连
五子丹王李逾
十二子茂王李愔
十一子婺王李怿
十子建王李恪
九子沔王李恂
八子琼王李悦
七子鄜王李憬
六子绛王李悟
五子洋王李忻
四子深王李悰
宣懿皇后韦氏
贞献皇后萧氏
恭僖皇后王氏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李恒
次子澧王李恽
惠昭太子李宁
第十三代
五子濮王李泽
四子庆王李沂
三子夔王李滋
次子雅王李泾
恭宪皇后王氏
惠安皇后王氏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李漼
八子安王李溶
徐康王李元礼3子
周王李元方
酆悼王李元亨

唐朝宗室世系表(完整资料).doc

唐朝宗室世系表(完整资料).doc
元昭皇后晁氏
宣宗元圣孝皇帝李忱
十二子茂王李愔
十一子婺王李怿
十子建王李恪
九子沔王李恂
八子琼王李悦
七子鄜王李憬
六子绛王李悟
五子洋王李忻
四子深王李悰
宣懿皇后韦氏
贞献皇后萧氏
恭僖皇后王氏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李恒
次子澧王李恽
惠昭太子李宁
第十三代
五子濮王李泽
四子庆王李沂
三子夔王李滋
次子雅王李泾
恭宪皇后王氏
惠安皇后王氏
彭思王李元则
韩王李元嘉6子
徐康王李元礼3子
周王李元方
酆悼王李元亨
汉王李元昌
荆王李元景
楚哀王李智云
巢刺王李元吉5子
卫怀王李玄霸
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
太宗文武皇帝李世民
隐太子李建成6子
第四代
曹王李明
3

赵王李福
代王李简
江殇王李嚣
纪王李慎7子
则天顺圣皇后武瞾
高宗天皇大皇帝李治
越王李贞3子
蒋王李恽3子
蜀悼王李愔
七子韩王李迥
六子恩王李连
五子丹王李逾
四子睦王李述
三子均王李遐
次子昭靖太子李邈
昭德皇后王氏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李适
第十代
十一资珍王李諴
十子钦王李谔
九子昭王李诫
八子代王李諲
七子资王李谦
嗣子文敬太子李謜
五子肃王李详
四子虔王李谅
三子通王李谌
嗣子舒王李谊
庄宪皇后王氏
顺宗大安孝皇帝李诵
第十一代
十八子抚王李昽
十七子洛交郡王李缮
惠庄太子李捴
让皇帝李宪19子
殇帝李重茂

唐朝皇帝世系表

唐朝皇帝世系表

唐朝皇帝世系表唐朝皇帝世系表唐朝和武周618年—907年武周之前的唐朝618年—690年庙号谥号姓名统治时间年号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618年-626年武德618年-626年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627年-649年贞观627年-649年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650年-683年永徽650年-655年显庆656年-661年龙朔661年-663年麟德664年-665年干封666年-668年总章668年-670年咸亨670年-674年上元674年-676年仪凤676年-679年调露679年-680年永隆680年-681年开耀681年-682年永淳682年-683年弘道683年中宗(为武后所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684年,(以及705年-710年) 嗣圣684年睿宗(为武后所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684年,(以及710年-712年) 文明684年则天顺圣皇后武曌684年-705年光宅684年垂拱685年-688年永昌689年载初690年武周(690年-705年)则天大圣皇帝武曌684年-705年天授690年-692年如意692年长寿692年-694年延载694年证圣695年天册万岁695年-696年万岁登封696年万岁通天696年-697年神功697年圣历698年-700年久视700年大足701年长安701年-704年唐朝复辟705年—907年中宗(重祚)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见684年,)705年-710年神龙705年-707年景龙707年-710年少帝李重茂710年唐隆710年睿宗(重祚)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见684年,)710年-712年景云710年-711年太极712年延和712年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712年-756年先天712年-713年开元713年-741年天宝742年-756年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756年-762年至德756年-758年干元758年-760年上元760年-761年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762年-779年宝应762年-763年广德763年-764年永泰765年-766年大历766年-779年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李适780年-805年建中780年-783年兴元784年贞元785年-805年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李诵805年永贞805年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李纯806年-820年元和806年-820年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李恒821年-824年长庆821年-824年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李湛824年-826年宝历824年-826年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李昂826年-840年宝历826年大和827年-835年开成836年-840年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李炎840年-846年会昌841年-846年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李忱846年-859年大中847年-859年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李漼859年-873年大中859年咸通860年-873年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李儇873年-888年咸通873年-874年干符874年-879年广明880年-881年中和881年-885年光启885年-888年文德888年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晔888年-904年龙纪889年大顺890年-891年景福892年-893年干宁894年-898年光化898年-901年天复901年-904年天佑904年哀帝昭宣光烈哀孝皇帝李柷904年-907年天佑904年-907年李柷原谥曰哀皇帝,后唐明宗李嗣源改谥曰昭宣光烈后唐帝王世系表后唐(公元九二三年~公元九三六年):公元九二三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县)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

唐滕王李元婴家族历代先祖世系图

唐滕王李元婴家族历代先祖世系图

唐滕王李元婴家族历代先祖世系图上唐李氏家谱因先祖信公征南蛮有功于朝庭,而封太尉、工部尚书、太子少师、司空。

恩准编修金字玉牒族谱,有幸记载了李元婴家族在唐朝的家史,谱中除有上唐李氏家族历代先祖世系之外,还同时记载了各旁系先祖的世系图,主要是居住在江西境内的各旁系先祖,因为在唐、宋时期交通不便、关山远隔,信息不通,故而在省外的很多先祖都没有详细的记载,所以希望在今后的岁月能够联系到更多的元婴公在各省的后裔宗亲,让我们重聚首、再相会。

下面就把我们家族在唐宋时的家谱记载整理如下:一世祖:唐高祖李渊。

二世祖:李元婴,三世祖:元婴公有子十八,除元婴公的第十一子修珽公也就是我們的先祖有譜系之外,就只有元嬰公第十六子修琈公有七八代的世系,其餘的还有十六个儿子没有世系图或只有二三代的世系,其中六个在垂拱中被害,这六个被害的可能就是前面的六个儿子,多是封王封公的,其余的是元婴公另外十二個兒子:(这里说明一下,下面有关宫使的记载是在当时唐代特别的一种称谓:意思是亲王的儿子,代表王子的意思。

以后就没有这个称谓。

)這六個被害的可能就是:长子修琦;薛国公晋长乐王。

次子修珌:長安公。

第三子修瑀:嗣滕王。

第四子修瑤:下邳公。

第五子修璩:蘭陵公生子二,知禮,封金山公,知節封昌寧公。

第六子修珍:臨海公。

第七子修琬:字崇文,后封临淮公夫人王氏生子一,千七宫使,居洪都阁下,千七宫使字环衡,妣王氏生子一,十宫使,讳琛,妣熊氏生子一,猛。

居直下南塘。

第八子修顼:字崇章,居不详。

第九子修玘居游江。

第十子修字崇义,居江州。

第十一子修珽字崇禮,唐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庚申五月生妣吳氏生子六,千宮使、千一宮使、千二宮使、千三宮使、千四宮使、千五宮使、又妣王氏生子三,千六宮使、千七宮使、千八宮使,第十二修字崇智妣王氏生子二居廣東,第十三子修琮字崇信,生子一。

第十四子,字崇純妣江氏生子二居汴州。

第十五子修理,字崇厚妣王氏生子二居不詳。

第十六子修琈,詳見下面李白家世系。

朱元璋之二十六儿子世系表

朱元璋之二十六儿子世系表

朱元璋之二十六儿子世系表朱元璋考虑随着子孙繁衍,可能会名字重复,于是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

他为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个字为一世。

几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如“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

一朱元璋的懿文太子朱标的后裔世系派字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懿文太子朱标→建文帝朱允文(火+攵)→皇太子朱文奎二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木+爽)后裔世系派字是:“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坚心旁+享)。

”1秦愍王朱(木+爽)→2秦隐王朱尚炳→3秦王朱志(土+恒)→4秦王朱志均→5秦康王朱志(土+契字底下的大字改为系)→6秦惠王朱公锡→7秦简王朱诚泳→8秦昭王朱秉(木+双)→9秦定王朱惟焯→10秦宣王朱怀(土卷)→11秦靖王朱敬(钅+容)→12秦敬王朱谊澡→13秦王朱谊漶→14秦王朱存枢三朱元璋三子晋王朱(木+冈)后裔世系派字是:“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1晋恭王朱(木+冈)→2晋定王朱济(火+喜)→3晋王朱济(火黄)→4晋宪王朱美圭→4晋庄王朱钟铉→5晋王朱奇源→6晋王朱表荣→…→10晋王朱求桂(晋王家旅,大概是诸藩中繁衍最盛的一支,特别是晋王朱(木冈)庶四子庆成王朱济炫一支,更为天下之最。

朱济炫嫡孙第三代庆成王钟镒妃妾24人,共生44个儿子,加上女儿多达100多人。

朱钟镒的孙子多达163个,其中,仅长子也即第四代庆成王朱奇浈所生,便多达70个。

朱钟镒的曾孙,更多达510个,这大概是古今中外繁衍最快的家族。

据王世贞《皇明盛事》记载,还有一位庆成王生的儿子更多达100人,除长子世袭封王外,其余99人都封镇国将军。

每次家族聚会,同父兄弟之间竟不能尽识。

)四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后裔世系派字是:“高瞻祁见(礻+右),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

湖南唐氏世系表

湖南唐氏世系表

湖南唐氏世系表衡阳唐氏世系表唐公传勋(夫人文氏)唐公芳树(字竹西,道光中署历官湖南永州府及新化训导,通志县志并有传。

夫人何氏)唐公昭育(字汝蕃,武举人,曾九帅克南京,为江南总兵。

夫人李氏) 唐公祖倬(字卓人,绩学未达,因其子功勋卓越,敕封荣禄大夫,寿高至九十三岁。

夫人袁氏至孝,五代同堂)唐公子明(官名际昌,派名德佈,清代任江苏知府,升候补道,湖南盐巡,后任江宁下关制验、江南新创银元局、江宁筹防局要职,花翎二品顶戴, 冮苏候补道署江南盐巡道, 赏给一品封典, 诰授荣禄大夫。

夫人罗氏)唐公桂生(派名升阶,夫人翁氏)唐熙元(派名恆吉,夫人汤氏)唐健芝(派名恆刚,夫人魏氏)唐北汉(派名恆鄂,夫人郭氏,无嗣)唐励成(派名恆勉,夫人周氏)唐寿云(适李)唐绿云(适王)唐储珍(适殷)唐仕云(女,未嫁)唐公子襄唐公春海(曾任湖南省议员)唐果泉唐坚白唐双元(适师)唐肖英(适张)唐昭云(适傅)唐定男(适陈)唐文英(适袁)唐公绍南唐镇东唐菱,(适熊)唐二姑(适杨)唐公子静唐公笠青唐公子蕃唐公子中(讳郁华,曾任淮南官盐会长,美乌发,性喜清洁,身高昂,美仪容,人呼好好先生,六十八岁无疾而终。

夫人及继室袁氏) 唐舜姑(适袁海观) 唐九姑(适袁)唐公兰生(武举人,夫人熊氏)唐公子澍(派名德溥,夫人郭氏)唐公桂生(派名升阶,清例监生,钦加三品銜,赏戴花翎,湖北补用道奏调广东全省营务处总办兼水陆巡防营统领,寿高八十七岁。

夫人翁氏)唐熙元(派名恒吉,夫人汤氏)继慧智民继圣觉民唐健芝(派名恒刚,夫人魏正云,后改名魏平) 继贤惠民继高爱民继述乐民继发拯民继昌灏民唐北汉(派名恆鄂,夫人郭氏,无嗣)唐励成(派名恆勉,夫人周名启)继涛继畴乡民继寿三民唐公子襄唐公春海(曾任湖南省议员)唐果泉唐登唐皇唐公子静唐公兆,唐细二(女) 唐金波唐公子蕃唐公实梅唐寿岑唐皇唐菊英(女) 唐银妹(适陈) 唐公子中唐公文鼎(派名升谟,又名连升,字吟秋,夫人袁氏,继室赵氏慧融)唐芝轩唐金鉴唐关保(女) 唐稼轩(无嗣) 唐桐轩唐滋轩唐京轩(派名恒兆,字汉仪,夫人向传棠)唐继华唐继瑞唐继蕃唐继洪唐明轩唐龙轩怀化唐氏世系表唐贤元(适李)唐公镜寰(派名升让,字海澄,夫人肖氏)唐公叔和(派名升钰) 唐壁金(适向述彭) 唐公镜寰(派名升让,字海澄,夫人肖氏)唐松轩(派名恒茂) 唐维炎唐维龙唐曼(女)唐农轩(派名恒毅) 唐鸿唐应元(适宋希陈) 唐应鸾(适向健实) 唐公叔和唐仁轩唐金鸾(女)唐公子澍唐公伯端(派名升云,夫人沈氏)唐公仲彬(夫人罗氏) 唐公叔勉唐公季涌(派名升霆,夫人杨氏,继室万氏) 唐文英(适杨)唐华瑛(适孙)唐公伯端唐成初(派名恒暄,夫人沈氏)唐志阳唐启民唐迈杰唐次牛(派名恒玮) 唐甸方唐灿东唐灿明唐殿龙唐燕嫱唐燕玲唐燕娟唐灿芝(适唐)唐灿薇(适黄)唐曜青(派名恒灿)唐吉晖(适何)唐公仲彬(夫人罗氏)唐松皋唐蒲仙唐芷芳(适黎)唐公叔勉唐沛苍(由伯端公四子入嗣,派名恒定,夫人任基志)唐徵宇(派名继浩)唐嘉骏唐嘉蔚唐慧民(适何)唐公季涌唐策平唐倩平(适周)唐治平(夫人黄慧敏)唐浣平(适卜)会同县唐氏世系湖南省会同县唐氏家祠自时俊公1142年(南宋高宗绍兴12年)落籍于吉连团(今会同县连山乡洞脚黄),至2010年已经历868年,现已经繁衍至39代子孙(良字辈),时俊公系唐介公第10代孙,良字辈即唐介公的48代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滕王李元婴家族历代先祖世系图上唐李氏家谱因先祖信公征南蛮有功于朝庭,而封太尉、工部尚书、太子少师、司空。

恩准编修金字玉牒族谱,有幸记载了李元婴家族在唐朝的家史,谱中除有上唐李氏家族历代先祖世系之外,还同时记载了各旁系先祖的世系图,主要是居住在江西境内的各旁系先祖,因为在唐、宋时期交通不便、关山远隔,信息不通,故而在省外的很多先祖都没有详细的记载,所以希望在今后的岁月能够联系到更多的元婴公在各省的后裔宗亲,让我们重聚首、再相会。

下面就把我们家族在唐宋时的家谱记载整理如下:一世祖:唐高祖李渊。

二世祖:李元婴,三世祖:元婴公有子十八,除元婴公的第十一子修珽公也就是我們的先祖有譜系之外,就只有元嬰公第十六子修琈公有七八代的世系,其餘的还有十六个儿子没有世系图或只有二三代的世系,其中六个在垂拱中被害,这六个被害的可能就是前面的六个儿子,多是封王封公的,其余的是元婴公另外十二個兒子:(这里说明一下,下面有关宫使的记载是在当时唐代特别的一种称谓:意思是亲王的儿子,代表王子的意思。

以后就没有这个称谓。

)這六個被害的可能就是:长子修琦;薛国公晋长乐王。

次子修珌:長安公。

第三子修瑀:嗣滕王。

第四子修瑤:下邳公。

第五子修璩:蘭陵公生子二,知禮,封金山公,知節封昌寧公。

第六子修珍:臨海公。

第七子修琬:字崇文,后封临淮公夫人王氏生子一,千七宫使,居洪都阁下,千七宫使字环衡,妣王氏生子一,十宫使,讳琛,妣熊氏生子一,猛。

居直下南塘。

第八子修顼:字崇章,居不详。

第九子修玘居游江。

第十子修字崇义,居江州。

第十一子修珽字崇禮,唐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庚申五月生妣吳氏生子六,千宮使、千一宮使、千二宮使、千三宮使、千四宮使、千五宮使、又妣王氏生子三,千六宮使、千七宮使、千八宮使,第十二修字崇智妣王氏生子二居廣東,第十三子修琮字崇信,生子一。

第十四子,字崇純妣江氏生子二居汴州。

第十五子修理,字崇厚妣王氏生子二居不詳。

第十六子修琈,詳見下面李白家世系。

第十七子修琚字崇慶妣劉氏生子二,居楊州。

第十八子修琂字崇壽夫人王氏生子一,涉本名荗字神龍初嗣滕王開元中授左驍衛將軍子湛然嗣滕王從元宗至蜀擢左金吾將軍。

附李白家世系,三世祖:元婴公第十六子,修琈,字崇善妣朱氏生子一,千十宫使。

四世祖:千十宮使,字環妣朱氏生子三,珂、玟、瑺。

五世祖;珂公字玉輔淑人賀氏生子白,公遷蜀,六世祖:白公行十二字太白,初生時母夢長庚入懷又傳夢吞魚白而生故名白,官供奉翰林詩文俊逸,世稱仙才唐開元元年癸醜六月十二日寅時生淑人許氏生子二,清、澄。

七世祖:清公,字伯魚妣丁氏生子二,仁雍、仁熙。

仁雍公妣吳氏生子二長守中公,妣黃氏生子三居南康府,(今江西省星子县),次守正公妣邱氏生子二,仁熙公妣丁氏生子二。

澄公行二,字伯淵。

以上为元婴公儿子辈(三世祖)的谱系,其孙子辈除李白家以外就只有李修珽一家的譜系,三世祖:元嬰公第十一子,修珽,生子九,四世祖:長子千宮使,字环琦居洪都,次子千一宮使,字环义,入赘抚州东隅桐林岭黄田镇,毛谏议大夫家,生子八,详见上唐李氏家族世系。

三子千二宫使:字环瑜,历官諌议大夫,夫人曾氏生子三,居隆兴,四子千三宫使:字环玮夫人柳氏生子六俱住洪都阁下分居丰城县湖茫。

十二宫使、十三宫使、十四宫使、十六宫使、十七宫使、十八宫使。

五子千四宫使:字环璋,夫人韩氏生子一,珏六子千五宫使:字环荣,居淞江。

七子千六宫使:字环,居山東。

八子千七宫使:字环瑛,为丞相,生子二。

九子千八宫使字环灿居临川。

这一代在上唐家谱中就只有这些记载,五世祖:(千一宮使生八子)一宫使讳珍附有谱系,见后,二宫使讳珪居抚州。

三宫使讳珠。

后裔信息见后。

四宫使讳珩历官右侍郎。

后裔信息见后。

五宫使讳居昆山。

六宫使讳珮,居湖广。

七宫使讳斑历相肃宗、代宗,夫人王氏生子二晟、文,(八宫使讳环字玉甫,见上唐家谱历代先祖世系。

附一宫使系图。

(内有李觏公世系、山甫公世系)今黎川河塘、南丰有觏公子孙,资溪、广东三柏李为山甫公之子孙,均有家谱。

第五世:一宫使:唐高祖曾孙讳珍,夫人吴氏生子三,恭、岱、俭。

分居建昌府北凤凰思贤坊祖,复分新城、泸溪、金溪各县。

第六世:恭公讳惠字庄敬。

妣吴氏,生三,五中丞、六府君、七大夫。

建昌盱江祖,第七世:五中丞字执信,妣叶氏,六府君字执义,妣吴氏生子一,十四府君。

七大夫不详。

第八世:十四府君。

字仁妣吴氏生子四,守蕃、守衍、守盛、守大。

第九世:守蕃公妣丁氏生子一,仲长公、守衍公妣邱氏生子一,仲九。

守盛公,妣王氏生子一,仲厚公第十世:仲长公,妣黎氏、蔡氏生子三,遇、逵、达。

第十一世:遇公,妣黄氏生子二,三、四。

逵公妣宋氏生子八八公字颜博,妣朱氏、邱氏生子一庆余,达公行三。

第十二世:三公字彦宽,妣文氏生子一,有余,第十三世:有余公,行十三,诰赠太学助教,恭人邹氏生子一,盱江贤人。

(即李觏)覯公後裔世系:今资溪建有泰伯公园,黎川河塘建有李觏纪念馆,还有李氏家庙。

第十四世:盱江贤人,讳觏字泰伯,治五经、博通今古,门多高弟,文章自成一家,天下知名,余靖、范仲淹荐授将仕郎,召除太学助教说书,通州、海门主簿勾管太学年五十一,葬郡北门凤凰冈麓崇祀乡贤祠,恭人尧氏生子一,参鲁第十五世:参鲁公,字孝儒广东韶州佥判,安人魏氏生子二,国钟、国瑞。

第十六世:国钟公,妣王氏生子二,友行、友方。

国瑞公妣吕氏,生子二,友性、友哲。

第十七世:友行公,原有字犯高祖有余公讳恐是讹写故改友字。

友方公无记载。

友性公,南丰龙住祖,清乾隆已未兴修上唐局。

友哲公,新城学前河塘长溪祖清初兴修上唐局。

山甫公后裔世系:今广东吴川三柏李家族既山甫公后裔,第十三世:庆余公,行九诰赠工部尚书,夫人丁氏生子二,寺丞、秘书。

第十四世:寺丞,字惟宽,诰封工部尚书,夫人吴氏生子三,山甫、考甫、亚甫。

秘书公,字心传,博学嗜易尧有著述,宋嘉熙元年诏修史除授太史公,安人吴氏生子四,仲甫、庚甫、辰甫、明甫,第十五世山甫公,字明號龍溪朱皇祐元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西京作坊使,夫人黄氏生子四,司徒、侍禁、解元、钦扬。

第十六世:司徒公,字存忠,夫人王氏生子四:二奉议、三承事、六、九。

侍禁公,字彦回,淑人丁氏生子五,九保议、十参谋、十二知县、十三承信、十四郎。

解元公字师骞,安人丁氏生子三:十一进士、十五总领、十八郎。

附三宫使世系图崇仁谙元村李氏有家谱、家祠。

今年根据考察,发现崇仁谙元村李氏系滕王后裔,同时又根据其家谱记载,来自于抚州桐林岭,与武、威公同支共派,所以确定他们是千一宫使的孙辈,即某宫使的后裔,而当时因战乱失去联系的只有三宫使和四宫使的后裔,而今宁都李氏李四郎的后裔又可能是四宫使的子孙,所以他们就只能是三宫使的子孙。

附四宫使世系图今年根据石城客家李氏一书记载,发现石城小松镇李氏家谱中的记载,他们系滕王李元婴的五世孙子渔公的儿子孟威公的后裔,来自于抚州赤南门,又称临南门,赤里,黄田镇。

又载他们的先祖为李四郎,在我们家谱中记载四宫使为官右侍郎,四儿子称四郎,四郎因官而称李侍郎也应正常,根据这三条信息推断他们有可能是千一宫使的儿子,在战乱中走失的四宫使的后裔。

所以我认为宁都的李氏先祖李四郎应当是李侍郎。

附七宫使世系图吉安吉水谷村李氏、寧都淋池、東山霸李氏均為西平王晟公後裔。

據寧都晟公後裔家譜記載石城李氏大都為淋池李氏後裔。

亦是西平堂晟公世系,今吉水谷村家谱记载有为我们南城上唐六修家谱写序的宗亲元鼎公为其先祖,在序中元鼎公确认晟公为滕藩五世孙,为西平王,与我们上唐李氏家族同宗。

第五世:七宫使,讳斑相肃宗代宗二帝,夫人王氏生子二,晟公、文公,第六世:晟公,字良器,唐德宗建中四年癸亥平乱有功,还朝上劳之日天生李晟为社稷也,官至司徒、太尉,中书令、封西平王,卒谥忠武王,夫人吴氏早卒,赠萧国夫人,郑国夫人,有子十五,其最著者惟愬、願、憲、聽、雲,志、忠、恕。

第七世:愬公,字元直,唐宪宗元和中讨吴元济有功陛左仆射,進封沛國公,夫人周氏生子三,仁允、仁平、仁准,願公,字元芳,居太行盤谷,韓愈嘉其幽作序送之,志公,无记载。

忠公,无记载。

恕公,无记载。

憲公,字章武,曆官嶺南節度使,追封定國功臣,加隴西郡公,唐代宗寶應元年壬寅生,文宗太和三年己酉八月卒嶺南官署,壽六十八,葬分宜縣,化金鄉十都,夫人張氏再司馬氏、符氏葬栗山生子三,仁懋、仁達、仁顯,公之子嗣分居嶺南吉安羅田及贛州,寧都、石城等處,至今吉安府之谷村子孫蕃衍。

聽公,官河東節度使,唐文宗謂,付之兵柄不疑置之散地不怨惟聽為能然也。

第八世:仁允公,妣吳氏生子四,仁平公,无记载。

仁准公,兄弟遷居外郡。

憲公子仁懋公字善長,官太子中允贈司徒,夫人王氏生子一,守先,仁達公,无记载。

仁顯公,无记载。

第九世:守先公,郡城門樓嶺祖,字承祖,官左武衛羽林將軍,夫人邱氏生子二,培之、輔之。

第十世:培之公,字濨大,官光祿主簿,孺人傅氏生子一,鑑。

第十一世:鑑公,字銓仕,妣劉氏,生子一,濟川第十二世:濟川公,字作揖,妣饒氏生子一,天植,第十三世:天植公,字立夫,官廣東韶州二守宜人夏氏生子二,炳如、煥如。

第十四世:炳如公,字雲章,妣上官氏生子二,光祖、啟後。

煥如,无考,第十五世:光祖公,字繼先,妣甯氏,生子一,芳第十六世芳,字輝也,由薦舉任湖廣衡州学正,孺人严氏生子一,钦三,启后,第十七世:钦三,字文谟,邑庠生,妣颜氏生子一贵,公之孙枢十四,公自吉安罗田游学盱城遂家於盱之门楼岭,八修宗谱合志同修。

附八宫使世系图第五世:八宫使讳环字玉甫,慈政夫人生子四,武、威、成、戚,後世稱他們為一世祖,下附武公世系,威公详见上唐李氏家谱。

成、戚二公后裔居址待考。

附武公家世系:今宜黄黄陂蛟湖村有其子孙、還有万年县、德興市泗州镇香屯村元婴公子孙也是武公的子孙。

现在都有家谱记载。

蛟湖村还建有滕王世家牌匾的家祠。

一世:武公:八宫使长子,行三宫使,唐大历五年庚七月初四日辰时生,分居南丰二都梓源,殁葬南丰近察司背,妣程氏生子五,二宫使、六宫使、七宫使、十六宫使、二十一宫使。

二世:二宫使:讳猷字禄父妣上官氏,生子一,钊,原甫字犯祖八宫使之字,因以父字易之,六宫使:字父,七宫使:字恭父,十六宫使:字安父,官户部尚书,葬宜黄硖石,夫人罗氏潘氏俱葬宜黄盆子源段上架上金盆形,生子二,彦宇,彦辅,二十一宫使:字甯父,妣封氏生子一,彦恭三世:钊公,官历太守,史著贤声,恭人饶氏生子四直阁:十六宫使子,字彦宇,妣朱氏俱葬梓源,生子二,守信、守清,五三直阁:字彦辅妣穆氏生子一四兴。

四世:守宝公,葬宜黄崇十六都上港庄,基屋后白茅头帐上金钩形妣邹氏葬梓源,一子十孙皆极贵显,分南丰抚州及南城万松冈等处祖,清初谱帙万松冈兴修。

守信公,行五妣刘氏生子二。

四直阁子守清公,四直阁子,四兴公,五三直阁子。

附威公家世系;威公八宮使次子,後世稱他為一世祖,元嬰公五世孫,生子四,信、習、適、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