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族谱宗谱样本(唐氏家谱)
江西南昌唐氏族譜世系表

请您及时更换请请请您正在使用的模版将于2周后被下线请您及时更换
江西南昌唐氏族譜世系表
一世祖:介(忠肅公) 二世祖:義問(霞山始迁祖) 三世祖:稔 四世祖:镕 五世祖:應瑞 六世祖:自強 七世祖:彥昇 八世祖:子盟 九世祖:宗顯(粮长房祖) 十世祖:紹縉 十一世:志誠 十二世:政 十三世:思德 十四世:伯昇 十五世:汝湘 十六世:扶定 十七世:錦機 十八世:堯綱 十九世:惟謙 二十世:有源 二十一世:彝棟 二十二世:則學(入继则觉次子正柏) 二十三世:正柏 二十四世:家望(入继家贵次子是旒) 二十五世:是旒 二十六世:先寶 二十七世:茂禮 二十八世:由柏(清同治乙丑年正月) 二十九世:于利 三十世:斯廣
唐氏族谱第一部

唐氏族谱目录第一部唐氏族谱续修语(七律)唐氏族规唐氏字辈前言续谱凡例唐姓的起源唐姓、郡氏:晋昌郡、翼城郡唐氏总源图抄源本流记附(一)唐氏谱序附(二)唐氏谱序附(三)渠阳唐氏谱序附(四)唐氏谱序附(五)渠阳唐氏合建家庙序附(六)唐氏谱序附(七)唐氏谱序附(八)重修唐氏谱序附(九)重修唐氏谱再序附(十)唐氏谱序唐氏谱续修序言杨家沟唐氏第二次续修宗谱序杨家沟《唐氏族谱》二OO七年续修族谱序重修唐氏谱序唐氏祠堂对联并附神座对联牌坊对联并附赞凡例十则唐谱宗政第二部鉴修宗支图及唐氏唐氏介祖启序世系图(今放生北门村支脉)徙川先祖唐光富发派徙川先祖唐光伯发派光伯祖长房仲遐房系光伯祖二房仲遴房系徙川祖公唐光琏发派南冲寺学堂湾唐氏徙川前启序世系图自楚来川东到南冲寺分支发派衍庆图光武发派图光舜发派图按语(一)两汉时期于史记载的唐氏著名人物(二)三国时见于史册的唐氏著名人物(三)南北朝时期的唐姓名人(四)唐朝时期的唐氏大家族(五)两宋时期唐氏名人(六)明朝时期唐氏名人,明清以来唐氏的分布与唐姓名人(七)唐氏宗族名人及名卿纪略,宗族内名卿,唐氏三祖衍图(八)共和国时期我族部分族人简介第三部世系蕃衍及厝所一、唐氏世祖蕃衍及陵寝(入川前)二、来乐至杨家沟光富祖蕃衍及陵寝三、居杨家沟下节唐光伯世系蕃衍及陵寝四、唐光琏祖来乐至杨家沟北门坳世系蕃衍及陵寝五、居南冲寺学堂湾唐光武唐光舜二祖世系蕃衍及陵寝第四部唐氏谱家箴家训编修按语报本篇治家篇事亲篇为学篇性命关系论志意心身四大境界仕官类学问类冠公六悔铭惜字惜谷要言十好语葬祭类念庵诗云蒙童入学规矩吟十穷语家箴事亲友爱夫妇训后女戒行善悔过祖孙称呼辈次五服血缘亲戚图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文件为小沟人形坟地起诉序放生关圣武夫子肚脏文书唐氏谱第二次续修捐助人名单干支次序表裔孙续记表第一部七律唐氏谱续修语五百余年但录媵从今付梓庆新乘创垂后裔宗功远,伸引前徽祖武绳。
阖族详书无缺陷,开卷阅览有明徵。
中华唐氏家谱

中华唐氏家谱盘县俊民公世系图始祖尧皇帝封其弟叔虞晋赐姓唐叔虞吾之始祖也↓二世祖纪纲↓三世祖庆一庆二庆三庆四庆五庆六庆七↓四世祖华浦公↓五世祖汝文公汝章公淤元为荆州太守↓后嗣尚无祥载俊民公字士荣而唐顺之是也明初甲子年先举孝廉乙丑登进士六世祖授河南光州之事后调戌燕山当队长协沐将军南征留戌普安。
黄明勒授中宪大夫,吾之宗祖也。
↓七世祖赞公↓八世祖伯昭公伯成公重返江南伯成公↓九世祖鐺公↓十世祖寿元公↓十一世祖瑚公(无考)琳公↓十二世祖鼎兴公鼎甲公(无考)↓十三世祖明环公玉环公(无考)↓十四世祖致中公(无考)致和公致孝公(无考)↓十五世祖仕奇公↓十六世祖国正国顺国民国灿国治国勳国用↓十七世祖(同世他房略)应周成周纯周(周字辈)↓十八世祖文衡文蔚文乾文锦文安(字玉璿)(文字辈)↓十九世祖德祥德蔚公(字品一)(德字辈)(红田白石岩)那个↓二十世祖永恩公(长房)永年公(二房)永龄公(三房)(永字辈)↓↓↓二十一世[思勳思钦思华思盛] [思虁思纯思芹] [思安](思字辈)二十二世祖长房绍箕绍经绍纬绍庆绍昌绍隆绍休绍煃(绍字辈)二房绍弟绍兰绍英绍鹤三房绍周绍庭绍成二十三世祖(先字辈)长房[ 先超先畔先美] [先芬先芳先华] [先澡先科先柱] [先簧先炯先敏先帮先阳][先云先进先锦] [先喜先成先凯][先忠] [先均先禹]二房[先树先才先康] [先休先禄][先恭先理]三房[先发先富先礼先开][先有先政先泽] [先庚先栋]二十世四祖长房[宗木] [宗寿宗尧] [宗达宗周宗田] (宗字辈)[宗明] [宗经] [宗向宗国] [宗吉] [宗耀][宗耀宗怀宗德宗权宗喜] [宗勇宗开][宗益宗发] [宗普宗帮] [宗阳] [宗林宗述][宗继] [宗根宗良] [宗尹宗义] [宗方宗合]二房[宗恒] [宗凯宗元] [宗城宗洪] [宗儒][宗耆] [宗保二保]三方[宗才] [宗勋] [宗炳] [宗泽] [宗贤][宗仁宗彦宗英] [宗文宗武] [宗定宗理]二十五世祖长房[性林] [性仁] [性全] [性太] [性开] [性开] (性子辈)[性良(入赘)] [性浩性海] [性合性强性栋] []二房[性龙] [性刚] [性家] [性平] [性兴][性俊] [性宽]三房[性冬] [性伟] [性达] [ 性蔚性波性纯][性嶺性雄] [性玉性朝][性香性福性学性国] [性宇] [性贵性川]二十六世祖长房[本松本健本华本鸿](本子辈)[本贵] [本城本友本鐺] [奎密飞福][连红] [运] [本修本兴] [本立本森] [锋兆]二房[贵雄周雄本三] [好玎] [本]三房[本良本林] [本金本标][本浩本文]二十七世祖(仁字辈)长房金辉金中仁红盘中仁波仁原远航梦玲。
唐氏族谱——第三部

唐氏族谱——第三部唐氏族谱——第三部唐姓名人按语:下列是抄录不同历史时期唐姓和我族祖先优秀人物,他们一生,在当时的求学、治家做人,为官等各个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希望子孙后代,认真学习他们的事绩,沿着他们的足迹世世代代留传下去,使我族的优良传统继承发扬光大。
一、两汉时期于史记载的唐氏著名人物唐厉:秦汉之际人,汉朝任左司马,封武成侯,因讨伐黥布有功被封斥丘侯食邑一千户。
唐秉:字宣明,号东园公,商山四皓之一。
唐都:西汉前期著名天文学家,汉武帝时征写编制《太初历》的著名学者。
唐蒙:西汉武帝时任命郎中将,与司马相如主持修复内地通往西南地区的“五尺道”。
唐林:字子高,江苏沛县人,汉哀帝时历任尚书令。
唐尊:字伯高,江苏沛县人,两在王莽时位历公卿,唐尊被封平化侯。
唐羌:字伯游,东汉和帝时武人,曾任临武县长,上书劝誎和帝,罢献荔枝。
唐檀:字子产,东汉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人,精通灾异星相,占卦术(即阴阳占卜术)汉顺帝永建五年(公元前131年)举孝廉任郎中,后弃官,回家乡,以教书为生。
唐珍:字惠阳,桂阳(今湖南郴州)人,东汉灵帝时任司空等职。
弟弟唐衡为中常侍,兄弟二人权势显赫。
两汉时,唐姓女子入居皇宫,成为汉朝皇帝妃嫔:一位西汉景帝妃,史称唐姬,生子名叫刘发,被封为长沙定王。
另一位,东汉少帝妃史称唐姬,颖川(今河南禹县)人。
其父唐瑁为会稽太守。
汉献帝册封为“弘农王妃”。
- 1 -二、三国时见于史册的唐氏著名人物。
唐咨:利城人,曹魏黄初年间(公元前220年)曹丕称帝,利城反叛,众推唐咨为主,魏文帝遣军破之,咨逃亡至孙吴,历任前将军,左将军等职封侯持节,成为孙吴高级将领。
后吴国破灭而被生擒。
曹魏授唐咨为安远将军。
唐固:字子正,丹阳人,三国时期著名儒学家,著《国语》,《公羊》,《谷梁传》注。
孙权拜唐固为议郎。
孙吴大臣陵逊,张渴,骆统等,都拜他为师。
黄武四年《公元前226年》为尚书仆射,卒年70余岁。
唐彬:字儒宗,鲁国邻县(今山东邻县)人,魏晋之际著名将领,其父唐台,任泰山太守。
唐宗室世系表

唐宗室世系表简表618-907李暠李歆李重耳李熙宣皇帝李天锡光皇帝李虎太祖景皇帝(永康陵)-8子儿子:长子李延柏(南阳公)次子李真(谯王)三子李昞(世祖)-4子四子李璋(毕王)-2子长子李韶(东平王)子李道宗(江夏郡王)子李景恒(卢国公)子李道兴(广宁郡王)子李道立(高平王)子李鰅次子李孝基(永安壮王)五子李绘(雍王)子李贽(河南王)子李道玄(淮阳壮王)子李道明六世孙李汉子李德裕六子李祎(郇王)-3子长子李叔良(长平肃王)子李孝协子李孝斌子李思训子李思诲子李林甫次子李德良(新兴郡王)孙李晋三子李幼良(长乐郡王)七子李蔚(蔡烈王)-2子长子李安(西平怀王)-4子长子李琛(襄武郡王)次子李孝恭(河间元王)子李崇义(谯国公)子李晦子李荣三子李瑊(济北郡王)四子李瑰(汉阳郡王)次子李哲(济南郡王)子李瑗(庐江郡王)八子李亮(郑孝王)-2子长子李神通(淮安靖王)-11子长子李道彦(胶东郡王)次子李孝詧(高密王)三子李孝同(淄川王)孙李广业子李国贞子李锜四子李孝慈(广平王)五子李孝友(河间王)六子李孝节(清河王)曾孙李昇曾孙李暠曾孙李晕子李进七子李孝义(胶西王)八子李孝逸九子李孝锐次子李神符(襄邑恭王)-7子子李德懋五世孙李从晦子李文暕子李挺曾孙李程子李捷曾孙李石李昞世祖元皇帝(兴宁陵)-4子儿子:长子李澄(梁王)次子李湛(蜀王)-2子长子李博义(陇西恭王)次子李奉慈(渤海靖王)七世孙李戡三子李洪四子李渊(高祖)-22子李渊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献陵)-22子生于566年,父为世祖元皇帝李昞,母为独孤氏。
于618年称帝,年52岁,年号武德,于627年退居太上皇,年62岁。
卒于635年,享年70岁,在位9年,太上皇8年。
皇后:太穆顺圣皇后[窦氏](献陵)皇子:长子李建成(废太子息隐王)-6子长子李承宗(太原王)次子李承道(安陆王)三子李承德(河东王)四子李承训(武安王)五子李承明(汝南王)六子李承义(巨鹿王)次子李世民(太宗)-14子三子李玄霸(卫怀王)四子李元吉(巢刺王)-5子长子李承业(梁郡王)次子李承鸾(渔阳王)三子李承奖(普安王)四子李承裕(江夏王)五子李承度(义阳王)五子李智云(楚哀王)六子李元景(荆王)七子李元昌(汉王)八子李元亨(酆悼王)九子李元方(周王)十子李元礼(徐康王)-3子子李茂(淮南王)子李璀子李延年十一子李元嘉(韩王)-6子长子李训(颍川王)次子李谊(武陵王)三子李谌(上党公)四子李譔(黄公)五子李钠子李叔璩子李炜十二子李元则(彭思王)十三子李元懿(郑惠王)-10子子李璥子李希言子李察言-2子长子李自仙子李夷简次子李×(陈留公)子李宗闵子李琳(安德郡公)子李择言子李勉十四子李元轨(霍王)-6子子李绪(江都王)孙李晖子李纯(安定王)十五子李凤(虢庄王)-7子长子李翼(平阳王)子李寓次子李茂融子李邕子李巨子李则之十六子李元庆(道孝王)-9子长子李诱次子李询子李微子李炼十七子李元裕(邓康王)十八子李元名(舒王)子李亶(豫章王)子李津子李万子李藻子李昭(鄅国公)十九子李灵夔(鲁王)子李诜(清河王)子李蔼(范阳王)子李道坚子李宇子李道邃(戴国公)二十子李元详(江安王)-7子子李×(永嘉王)子李皎(武阳王)子李从子李钦二十一子李元晓(密贞王)子李颖(南安王)子李勖子李亮二十二子李元婴(滕王)-18子子李修琦(长乐王)子李修信子李涉子李湛然李世民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昭陵)-14子生于598年,父为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母为太穆顺圣皇后窦氏。
唐氏家谱

唐6884 上海唐民族谱八卷(清)唐锡瑞编民国七年(1918)排印本八册中央民院6885【上海松江】云间唐氏支谱不分卷(清)唐如骧修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钞本二十册科图6886【上海松江】唐氏支谱不分卷(清)唐汝华重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写本一册日本美国6887 上海唐氏族谱八卷唐锡瑞纂民国七年(1918)重刻本八册上海图6888【江苏泰兴】延令唐氏宗谱四卷民国三十八年(1949)双凤堂藏版本江苏泰兴县珊瑚洋港村6889【江苏丹徒】关沙唐氏族谱十卷(清)江静亭等纂辑清道光七年(1827)活字本十册吉林大学6890【江苏】丹徒关沙唐氏宗谱十二卷唐念曾等重修民国七年(19l8)刻本十二册吉林大学日本美国6891【江苏常州】唐氏宗谱五卷(清)唐正麟主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常州唐氏渑豸堂木活字本江苏常州市图注:谱始修於明嘉靖十一年。
6892【江苏常州】唐氏宗谱十卷(清)唐云和等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慎修堂活字本十册北图注:谱始修於清康熙十一年。
6893【江苏常州】唐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唐晉歧等修民国十六年(1927)慎修堂活字本十六册北图江苏常州市图6894【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宗谱不分卷(清)唐锺琦等修清光绪十二年(1886)木活字本二十四册美国注:谱始修於明万历三十六年唐鹤征,此为六修。
6895【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家谱不分卷(民国)唐顺德纂修民国五年(1916)木活字本二十二册江苏常州市图(缺一册)注:谱始修於明万历三十六年唐鹤征,此为七修。
6896【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家谱不分卷(民国)唐宗海主修唐肯总纂民国三十七年(1948)排印本北图历史所江苏常州市图注:谱始修於明万历三十六年唐鹤征。
此为八修。
6897【江苏武进】唐氏家谱不分卷光绪末年木活字本一册日本(残)0898【江苏武进】唐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唐增儒纂民国六年(1917)垂裕堂排印本十二册吉林大学6899【江苏武进】唐氏七修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唐苍玉纂民国六年(1917)忠恕堂活字本十二册历史所注:明嘉靖元年唐时中始修。
家谱族谱宗谱样本(唐氏家谱)

标准实用文案文档标准实用文案文档标准实用文案文档同时,让我们铭记家族的历史,传承家族的文明,为家族的明天创造更大的辉煌。
2017-X-XX编者标准实用文案文档目录第1章字辈谱 (8)1.1祖谱传下来的字辈谱(40字) (8)1.2祖谱的字辈谱续写(增加20字) (8)1.3唐氏其他版本字辈谱(仅供参阅) (8)第2章世系总图 (9)第3章谱序 (11)3.1关于唐姓的起源与演变 (11)3.2关于唐姓迁徙分布 (12)3.3当代唐姓的情况 (13)3.4唐姓血型 (13)3.5唐姓的传统文化——郡望 (14)3.6唐姓的传统文化——堂号 (15)第4章家谱凡例 (16)4.1字辈谱传承规范 (16)4.2唐氏族人取名原则 (16)4.3续谱原则 (16)4.4本谱纪年原则 (17)4.5本谱入谱人员范围 (17)4.6本谱世系本源书写规范 (17)4.7人物录及传记 (18)标准实用文案4.8修谱期限 (19)4.9其他 (19)第5章家风---家训家规 (21)5.1家规文化(十二条) (21)5.2家训文化 (24)第6章传记及人物录 (28)6.1人物传——第四世 (28)《XX字辈》奋斗史 (28)6.2祖居录——XX屋基 (30)《XX屋基》由来及历史变迁 (30)6.3人物录 (32)第7章谱系本源 (33)7.1唐氏族人的详细本源记录 (33)一、第一世 (33)二、第二世 (34)三、第三世 (35)四、第四世 (36)五、第五世 (39)六、第六世 (41)七、第七世 (42)八、第八世 (43)文档标准实用文案后记1文档标准实用文案文档第1章字辈谱1.1祖谱传下来的字辈谱(40字)惠星照海全,萬里奉春軒;宏發坤德盛,安邦定國賢;家和祖太平,壽域永其昌;開明朝先慶,福禄文光庭;1.2祖谱的字辈谱续写(增加20字)惠星照海全,萬里奉春軒;宏發坤德盛,安邦定國賢;家和祖太平,壽域永其昌;開明朝先慶,福禄文光庭;志高谋贵官,忠孝添声振;睿智遗后泽,宗族旺世延;1.3唐氏其他版本字辈谱(仅供参阅)根据唐氏七修族谱记载,我唐氏历代修谱,均列有字辈,在光绪十九年第五修时进行规范,曾制定(40字)字辈字。
唐氏家谱大全!权威发布!唐家人转起!

唐氏家谱大全!权威发布!唐家人转起!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唐”,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唐氏家族”,再点击“关注”,即可成功加入中华唐氏大家庭。
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唐氏文化,传播唐氏正能量。
【一、唐姓起源及早期分布】唐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大姓。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当代100家大姓中唐姓人口占总人口的0.65%,排在第25位。
在历史上,唐姓也是枝繁叶茂,名人辈出,不仅有忠臣良将、思想家,也有文人雅士、孝子烈女,甚至还有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
关于唐姓的起源,有关文献和书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唐姓的起源有两个,有的则认为有六个。
所以这里对唐姓的起源问题作以分析。
唐姓的起源很早,而且也是一个多源的姓氏。
当今唐姓大致有这样几个来源:【起源一】唐姓的最早来源当出自祁姓,也称伊祁氏,是陶唐氏的后代,号陶唐,谥曰尧,因曾为陶唐氏首领,故史称唐尧。
据《世本》、《史记》、《通志·氏志略》等文献记载,帝喾有四个妻子,生有四子。
其中一个妻子为陈峰氏之子,名叫庆都,生子名叫放勋,就是后来的帝尧,尧是放勋的谥号。
帝尧起初被封为唐侯,于是他在平阳建都,其地在今山西太原境。
后来帝尧让位于舜帝。
舜帝时,又封帝尧的儿子丹朱为唐侯。
到夏朝时,丹朱的裔孙刘累又迁到鲁县,刘累的子孙仍然有一部分人居守在故地。
商朝时,改号为豖韦氏。
周朝时又改为唐公。
周成王时,唐国发生动乱,周成王派周公灭掉唐国,将其地封给了他的弟弟叔虞,并将唐公迁到杜城(今陕西长安),降其爵位为伯。
唐国灭亡后,其子孙就以唐为姓氏。
由于唐国位于晋地(今山西境内),故史称这一支唐姓为晋地唐氏。
这是唐姓最早的一个来源。
周朝末年,又把留在鲁县的刘累后裔封为唐侯,负责对帝尧的祭祀,其地在唐洲方城(今河南方城县)。
其后代子孙世代居于此地,遂以唐为氏。
这也可算是唐姓的一支。
其实,这一支唐姓与晋地唐姓是一个祖先。
【唐尧简介】在位起讫:公元前2357—前2318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1章字辈谱 (5)1.1祖谱传下来的字辈谱(40字) (5)1.2祖谱的字辈谱续写(增加20字) (5)1.3唐氏其他版本字辈谱(仅供参阅) (5)第2章世系总图 (6)第3章谱序 (7)3.1关于唐姓的起源与演变 (7)3.2关于唐姓迁徙分布 (8)3.3当代唐姓的情况 (8)3.4唐姓血型 (9)3.5唐姓的传统文化——郡望 (9)3.6唐姓的传统文化——堂号 (10)第4章家谱凡例 (11)4.1字辈谱传承规范 (11)4.2唐氏族人取名原则 (11)4.3续谱原则 (11)4.4本谱纪年原则 (11)4.5本谱入谱人员范围 (12)4.6本谱世系本源书写规范 (12)4.7人物录及传记 (13)4.8修谱期限 (13)4.9其他 (14)第5章家风---家训家规 (15)5.1家规文化(十二条) (15)5.2家训文化 (17)第6章传记及人物录 (21)6.1人物传——第四世 (21)《XX字辈》奋斗史 (21)6.2祖居录——XX屋基 (22)《XX屋基》由来及历史变迁 (22)6.3人物录 (25)第7章谱系本源 (26)7.1唐氏族人的详细本源记录 (26)一、第一世 (26)二、第二世 (27)三、第三世 (28)四、第四世 (29)五、第五世 (31)六、第六世 (33)七、第七世 (34)八、第八世 (35)后记1第1章字辈谱1.1祖谱传下来的字辈谱(40字)惠星照海全,萬里奉春軒;宏發坤德盛,安邦定國賢;家和祖太平,壽域永其昌;開明朝先慶,福禄文光庭;1.2祖谱的字辈谱续写(增加20字)惠星照海全,萬里奉春軒;宏發坤德盛,安邦定國賢;家和祖太平,壽域永其昌;開明朝先慶,福禄文光庭;志高谋贵官,忠孝添声振;睿智遗后泽,宗族旺世延;1.3唐氏其他版本字辈谱(仅供参阅)根据唐氏七修族谱记载,我唐氏历代修谱,均列有字辈,在光绪十九年第五修时进行规范,曾制定(40字)字辈字。
朝官世文添,宗万年国选;德立有志成,先训敏诗礼;谋绍忠贤典,章垂后孝弟;光前家声丕,振遗泽式延;第2章世系总图第3章谱序3.1关于唐姓的起源与演变《姓源》和《姓氏考略》等书,都明确指出了唐姓是“唐尧之后”。
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六世孙,姓伊祁,名放勋,16岁接挚帝位,他最初被封于陶(故地在今山西永济北),后来迁于唐(故地在今山西临汾),所以被称为陶唐氏。
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
构成汉族唐姓的来源主要有两支:祁姓、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
第一支出自祁姓。
4000多年前的尧时代已有唐部落,也称陶唐氏,祁姓,尧为部落首领,生活在今河北唐县一带,尧的族人就以地方为姓,才世代姓唐的。
以后,由于人口逐渐增多,自然居住地域也必然向外扩展,其中有一支迁到了古唐国(今山西翼城西),舜继承尧之帝位,封尧之子丹朱为唐侯,封地即在今山西翼城西。
夏朝时丹朱的裔孙刘累迁于河南西部的鲁山。
周武王灭商后,复封留于山西翼城的尧后裔为唐侯,不久唐侯叛乱,公元前1106年为周成王所灭,唐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此也称晋唐。
为了祭祀帝尧,周成王更封在河南鲁山的刘累子孙为唐侯,此唐侯的后代也有唐姓,此亦称豫唐。
晋唐和豫唐也合称祁姓唐氏。
第二支源自姬姓。
西周初周成王灭山西翼城西的唐,把古唐国之地封与其弟叔虞,史称唐叔虞。
叔虞后改封为晋侯,唐叔虞的庶出子孙中也有唐氏,此为姬姓唐氏。
唐叔虞的后裔燮父继承唐侯,别封于新的唐地,古城在今湖北随州西北唐县镇。
公元前505年,楚昭王灭唐,唐国子孙也以国名为氏,此也为姬姓唐氏,也称楚唐。
姬姓唐氏的历史至少也有3000年。
祁姓唐氏和姬姓唐氏是组成当代唐姓群体的最主要成分。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
汉晋和南北朝是中国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和中国历史上人群大迁移的重要时期。
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唐姓随其他的华北原住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和发展。
中原百姓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南北方民族的血液,唐姓中也流入了外族的基因。
这包括汉朝的南蛮,三国时的羌人,元朝西域人的唐姓,清朝满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
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随后逐渐被同化,成为当地唐姓汉族组成的一部分。
3.2 关于唐姓迁徙分布先秦以前,唐姓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区:一个是今山西太原地区,这是唐姓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另一个地区则在今湖北省随县一带,这也是早期唐姓的集中之地;第三个地区就是秦国,即今陕西关中地区。
秦汉时期,唐姓已经进入了山东、江苏、江西、安徽、四川、广东等地。
晋朝时,唐姓已是湖南的著名大姓,甘肃、浙江等地也有唐姓的聚集点。
唐朝初期,河南固始人移居福建漳州,其中就有唐姓,是当代闻名于海内外的客家人中唐姓的祖先。
清朝初,唐姓开始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唐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名列第44位。
唐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唐姓总人口的31.8%。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浙江、广西,这五省唐姓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78 %,其次分布于江苏、河南、安徽.这三省的唐姓又集中了16%。
全国形成了以川鄂湘桂、苏皖浙为中心的两大唐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唐姓大约有5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5%,为明朝第四十一位姓氏。
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唐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
湖南仍为唐姓第一大省,但比宋朝时减少了近一半,约占唐姓总入口的17.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浙江、江苏、广东,这四省唐姓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广西、江西、安徽、四川,这四省的唐姓又集中了24%。
宋元明期间,唐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
全国重新形成了湘川、苏浙皖赣、粤桂三大块唐姓人口聚集地区。
3.3 当代唐姓的情况唐姓,在中国《百家姓》中排名64位。
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也有分布。
当代唐姓的人口已达780余万,为全国第25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2%。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唐姓人口由51万激增到780余万,增长了15倍之多,唐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唐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二省,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安徽、重庆、广西、江苏,贵州、云南六省,又集中了34%的唐姓人口。
湖南居住了唐姓总人口的18%,为唐姓第一大省。
全国形成了湘桂云贵川渝、皖苏两大块唐姓高比率区域。
在近600年间,唐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成为移动的主流。
唐姓人群中分布在湘桂黔渝、云川东部、广东北部、江西西端,湖北西南,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1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3%以上,这一区域的面积仅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4%,居住了大约51%的唐姓人群。
在云川西部、海南、广东大部、鄂赣大部、皖苏沪、浙江北部、福建西部、山东东部、河南南端、陕甘宁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东北角、黑龙江西北角,唐姓在人群中的比例在0.38%~1.1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3.7%,居住了大约34%的唐姓人群。
3.4唐姓血型唐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5.6%,A型占29.6%,B 型占26.7%,AB型占8.1%。
3.5唐姓的传统文化——郡望晋昌郡:晋昌郡在历史上有两处:①该晋昌郡在西晋至北周时期分敦煌郡所置,治所在今甘肃安西,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安西县、玉门市一带,其地在隋朝时期均属敦煌郡,唐朝时期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
②该晋昌郡是在南北朝期间的后梁设于今陕西省石泉县一带。
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
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
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
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
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
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晋阳郡:春秋末期,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
秦国改置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属太原郡辖属(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
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又兼置并州。
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晋阳归属于冀州,分置为恒山、西河二郡,在今陕西省太原市西南。
西晋时期予以扩建。
南北朝时期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在旧城增设龙山县。
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阳,而原晋阳则为太原。
五代时期为北汉都城。
大宋王朝灭北汉后,毁掉晋阳,将其移到并州至阳曲(今山西太原)。
3.6 唐姓的传统文化——堂号 与郡望名相同的堂号:晋阳堂;晋昌堂;鲁国堂;北海堂;重要的堂号还有有禅让堂;(注:“禅让”堂号典出上古帝唐尧,帝尧不以天下为私,把帝位让给了虞舜,是因唐尧开禅让之功而得,历史上称帝尧为圣主。
)圣仁求正堂;(注:尧禅于舜,舜禅于禹,而圣仁贤名得正天下。
)第4章家谱凡例4.1字辈谱传承规范汉族唐氏字辈繁多,每一支每一族都有自己的字辈,本支派是四十代字辈,当承用到最后一个字辈的时候,家族应该怎么传承呢?①当字辈用完可以循环开始使用第一代字辈,亦表生生不息;②也可续写字辈,按照汉族姓氏字辈续接惯例,可由最后一代联合本支派族人进行<续写字辈谱>或者<重修字辈谱>,重修字辈的第一代人,亦可称世祖。
4.2唐氏族人取名原则唐氏后人取名一律为:唐加字辈加名组成,名字必须按照字辈取名字,必须把字辈加在姓之后、名之前;由于时代的进步,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唐氏后人取名可能不一定是按照字辈进行取名,但在家谱记录中仍需按照字辈字进行世系传递。
4.3续谱原则旧谱照录,旧谱中的错误处不进行更改,可设考证栏目详细罗列错误之处;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力求源流世系之衔接有序,其间有未尽明确者,暂存间断待考,不采纳无根据之推断,以尊重史实;客观反映家族的繁衍生息,迁徙分化、荣衰升沉的史实,不夸张、不溢美,注重史料稽考,力求资料丰富;各房人众,取字命名难免雷同,卑犯尊讳改卑不改尊,生犯死讳改生不改没,微犯显讳改微不改显,若房异支分者不拘此例,凡改易者仍须记载其原名,以便今后查考。
4.4本谱纪年原则旧谱涉及之纪年,可照谱不变,必要之处加公元纪年补注; 新谱涉及之纪年,凡属清宣统三年(公元一九○九年)以前之纪年,可沿用朝代年号纪年法,用括号加注公元纪年;后期记录皆采用公元纪年;为阅读、保存方便,谱内生、卒、记事年份尽可能采用公元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