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续谱前言
续修家谱序言

续修家谱序言
续修家谱序言
国无论大否,皆有其史;地无论广否,皆有其志。
故,家族无论大小与否亦当
有其家乘,上可缅怀祖宗,追颂先德;下可传递精神,凝聚血亲。
君不见古人云:
国家不可无史,地方不可无志,家族不可无谱。
今新中国立七十年整,公元二零一九年,岁在己亥,政清人和,国家富强有力,
百姓安居乐业,国有力然后百姓安,百姓安然后知文化。
吾等族人应见,国史方志
日益充盈,各地各姓修谱之风逐渐盛行。
况且吾之田姓,亦为大姓,焉能落于人后,理应借此大势续修家谱。
正如程子
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不续。
故此更
应续修家谱,故有此序。
续吾之家谱,承前辈只力行,以明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
族之精神。
使后人了解家族之生息、繁衍、迁徙、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等。
从此支门清,辈次明,祖宗显,后代起名因循有章,此虽不可遗我辈湮没追亲之责,
亦可弥我辈遗弃先祖之罪。
家训族规以教育后代,使其明德知理,勿犯国家法规,于过则可以为人,于家
则可以为子。
又可增国家文化,符合民族复兴之大义,益国益家。
修吾家乘,继传
后世,此吾辈之愿也,是为序。
田驰
2019年10月8日。
张氏家族续谱会议发言稿

张氏家族续谱会议发言稿尊敬的各位张氏家族族人:大家好!我是张氏家族的一员,在这次家族续谱会议上,我有幸被邀请发表一些想法和建议。
首先,我衷心感谢家族组织者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能够共同讨论家族的未来发展。
同时,也感谢各位家族成员的到来,你们是家族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环。
我们家族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始祖张子悦和他的兄弟们在江南一带创立了我们的家族。
从那时开始,我们的家族就一直延续至今,并为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我们家族人口不断壮大,经历了风风雨雨,也有过辉煌的时刻和困惑的时刻。
回顾家族的历史,我们有理由骄傲。
然而,时代在飞速发展,社会在变革,我们不能停留在过去辉煌的回忆中。
我们需要面对现实,思考未来。
在这个信息共享和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家族如何更好地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如何保持我们的家族优势并增强影响力?这样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首先,我认为我们应该加强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和联系。
无论是长辈还是晚辈,我们都应该意识到家族的重要性,以及团结的力量。
我们可以举办各种家族活动,例如年度家族聚会、联谊活动、家族运动会等,提供一个交流和互动的平台。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增进对家族成员的了解,强化家族的凝聚力。
其次,我们应该重视家族的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
我们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这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我们应该传承这些文化遗产,让后代了解和尊重我们的家族传统。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培养家族的后继者,提供他们充分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不仅要注重他们的学业,还要培养他们的品德和领导能力,使他们能够承担起家族的使命和责任。
此外,我们还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经济、科技等领域保持家族的竞争力。
我们可以设立家族基金,支持家族成员的创业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的变化和趋势,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扩大家族的影响力,增强家族的声望。
最后,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回馈社会。
族谱序言范文

族谱序言范文族谱序言。
家族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家族的传承和荣耀,记录着家族的兴衰和荣辱。
作为家族的一份子,我们应该铭记家族的历史和传统,传承家族的文化和价值观。
为了让后人能够了解家族的兴衰和传承,我们特地编写了这部族谱,希望能够永远保存下去,让后人能够了解家族的历史和传统。
我们的家族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起源于中国的一个小村庄。
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以务农为生,艰苦朴素,但却勤劳善良。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家族逐渐壮大,成为了当地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们的祖先以其智慧和勤劳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家族的声誉也逐渐传承下来。
在家族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和风风雨雨。
他们在战乱中迁徙,历经疾病和饥荒,但他们从未放弃对家族的执着和对生活的希望。
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和坚定信念,我们的家族得以延续至今。
在族谱中,我们记录了家族的血脉传承和重要事件,以及家族成员的成就和贡献。
我们的祖先曾经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辉煌的篇章,他们有的是文人墨客,留下了千古传世的诗篇和文章;有的是军事家,为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奋勇拼搏;还有的是政治家,为社会的进步和民众的福祉默默奉献。
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除了记录家族的光荣历史,族谱还记录了家族的文化传统和家训。
我们的家族一直秉承着“仁爱、诚信、勤俭、宽容”的家训,这是我们家族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我们的祖先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要尊老爱幼,要团结互助,要勤俭持家,要宽容待人。
这些家训贯穿了家族的整个历史,成为了我们家族的核心价值观。
在编写族谱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刻感受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力。
家族是一个温暖的港湾,它汇聚了亲情和爱意,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够感受到彼此的关怀和支持。
同时,家族也是一个传承的载体,它传承了家族的文化和价值观,让后人能够继承和发扬。
最后,我们希望这部族谱能够成为家族的一份宝贵遗产,让后人能够了解家族的历史和传统,传承家族的文化和价值观。
[VIP专享]续修家谱前言
![[VIP专享]续修家谱前言](https://img.taocdn.com/s3/m/966cf178f8c75fbfc67db202.png)
这次续修家谱的要点是: (1)保留原谱内容
续修家谱是在保持原谱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对其中一些内容及文字上的错误、缺失, 分别予以订正、增补并做必要的说明或注释,弄不清楚的,指出疑点并予以保留。
目前我广岳地区族人保存的残缺不全的赵氏家谱,均是以德醇公主持修订的赵氏家 谱为母本重印或传抄的,德醇公在序言中有一段话:“……疑者,阙之;信者,传焉。俾先人之源流不 紊……”说明在他之前是有我赵氏家谱资料的,遗憾的是这些资料至今已荡然无存,德 醇公也没有在序言中指明哪些文字是先子留下的。哪些是他自己撰写的,致使原谱留下 一些疑点。 (2)新增内容
清献公三十一世嗣孙文信公十世嗣孙美锡 拜撰 公元二零零八年四月 天津 二、赵姓起源及其先人的历史简述 (一)赵姓起源
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最早起源于周,至今已约有三千年。据公元 2006 年 1 月 10 日媒体报道: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经过两年调查(涉及 1110 个县、 市),得到 2.96 亿人口的数据(其中共 4100 个不同的姓)。按人数多少排序,公布了 前一百个姓。我赵姓位列第八(按:前七名是李、王、张、刘、陈、杨、黄),可谓一 大姓也。
序谱前言

由于执笔者才疏学浅的限制,所以在编修中难免存在不妥
之处,敬请族人多多谅解。
承办人:二十二世李庆云、李庆彬
李庆军(执笔)、李庆刚
二〇一七年五月
续谱前言
李兰廷、李兰朋、李兰岗
李庆福、李庆华、李庆云
一九八八年正月十二日
续谱前言
家谱是家族间构建凝聚力的核心,是尊老爱幼之本,是净
化宗祖血缘关系有力保证,为了子孙能明确自己的辈分,彰显
我族人丁兴旺,根深叶茂,贤才辈出,团结心齐。加之我家谱
已近三十年未曾序谱,所以本次修谱是很有必要的。
本次,内容真实,层序分明。
本次修谱为体现男女平等,女眷采用真实姓名登记,不在
用“x氏”登记,姑娘的资料如实登记。
本次修谱采用“源流世系图”、“源流世系表”的表现形式。
为了查阅方便,编写有目录,每个人的格中都有上下所接页码,
资料现无法填写齐全的,可以后手工填写,为了方便下次序谱,
留有若干空格。
为了使我族世代繁衍,代代相传,建议后人每二十年序谱
续谱前言
始祖麤喇李鸿,南直应天府句容县朱家港人,身体伟大,
气格轩昂,日可食粟数斗,少好武事,宣力行间。
明太祖见而奇之,赐名曰麤喇李将军,以授镇殿将军,既
而中止后,奉列北迁,遂家于真定府冀州枣强县之边村,数年
又移居倘村为嘉会社二甲,军籍屯在顺天府房山县,甞从戎燕
京寓齐化门。
洪武三十三年以寿终,葬于边村西。
原我始祖披坚执锐,屡立功勲,而年逺事,湮竟阙畧不得
详考惟。
钦赐别字可传奇以稍識大概矣。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四月重修
十九世麟祥
二十世福盈字寿同书
续谱前言
为了振兴李氏家族传宗接代,至二十二世庆字辈以下无法
族谱序言

族谱序言
国有史,邑有志,氏族有谱牒。
国有史而载时代之盛宴。
家有谱而记世系之源流。
况木发千枝皆同一木,水分万派实出一源。
谱之纂修,可寻要溯本,敦宗睦族有所依凭,先人德泽有所追寻。
后辈行为有所范式,对于推动家族内部和谐稳定,增强族众向心力,以积极向上的形象融入社会,促进社会的团结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据传,继徐氏宗族至奕东创乡有年,吾族十二世三郎公,从饶平上新丰南迁至奕东洋一带,初以养鸭为业,经辛勤耕作,地饶业旺,娶妻育儿,子孙满堂。
尔后,同姓宗亲荣宇公三、五、六房子孙也从饶平茂芝迁至奕东山尾居耕。
是时,有郑、黄、郭、许诸姓同居一村。
后因其他诸姓传代较慢,加上习俗影响,有的迁居他乡,有的改为詹姓。
吾族创乡定居近四百年二十代,枝繁叶茂,瓜瓞绵绵。
然至今却没有一本完整族谱,实属憾事,今逢盛世,国泰民安,我族老人萌发修谱之愿。
编修族谱是一项复杂、细致的系统工程。
需要搜集资料,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耗费一大笔资金和物力。
此次修谱得到我族有识之士鼎力相助,慷慨解囊,奉献爱心。
特别是编辑组成员不辞劳苦,搜集资料,筹集资金,整理编写,用汗水和心血凝成此谱。
《奕东山詹氏族谱》的诞生,结束了我族无谱的历史,是我族一大喜事。
然由于年代久远,一些族人外出定居,无法查考,纰漏之处,有待裔孙增补。
愿我族子孙衍庆,兰桂腾芳,承前启后,英才辈出,兴旺发达。
2012年7月29日
岁次壬辰。
家谱序言40篇范文欣赏

家谱序言40篇范文欣赏XXX家谱旧序(XXX撰写)家法之建,仿于诸侯别子,而XXX之宗,则惟其所始焉。
或姓或氏,或地域或谥,爵则称宗,宗之于族也,有本姓以合庶姓,有缀食以系群情,XXX于祖也,有植祫以省大事,有齐衰以服三月,百世而婚姻不通,XXX也。
上溯XXX,何莫不然,故其迹泯(未混),末季七族九宗,犹资XXX封国之重,及XXX,世臣沦丧,乐却降在皂隶(穿黑衣的官差衙役),从五皆为XXX,XXX始荡然也。
所赖以维持者,XXX(一作独国官系世系),辨昭穆之制存焉尔,此谱帙所从出也。
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XXXXXX,出先妫姓侯爵(侯国),自XXX之后,传XXX,XXXXXX为XXX,能利器用,XXX,以元女XXX下嫁其子满,而封诸陈,使奉XXX(祭),满谥胡,公生申公犀,犀而下传十世,子孙散处,遂以国为氏,敦读书,说礼乐,XXX若而印累累,匪朝XXX矣。
但世历既久,从迁不定,或移家于八闽,或筑室于三吴,或寄迹于浙东,或寓居于XXX,椒聊远条,几不知有原本矣,然千流万派,归一原,XXX,不离一本。
其名之最著者,莫如太邱先生实(即东汉XXX)其子元方、季方,世称二雄,凤毛麟角,岂虚岂虚语哉,元方子群美才懿,XXXXXX,清节驰声。
传霸先,XXX下移,生民涂炭,相机观变,XXX顺人,非择而取之也。
XXX(一作伯宣)为海内文宗,奉公为教子令范,天下已任。
擅著作之奇才者,XXX先生欤!与义河目海口,所赋XXX,XXX有见晚之叹。
建(见)XXX,其出处气节,翰墨文章,为中与大臣之冠。
协赞大议,社稷之勋臣者,非鲁公、文正公康伯欤,盖一世芳躅,千古播扬,一叶云礽,景行靡替。
但人情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经疏(流)远,视若途人。
XXX既明,本原自辨,后有作者,果能追念前由,无忘XXX,披图按籍,孝思勃生,则勉旃不怠,庶兴前业矣。
XXX族谱源流序--XXX自五宗九族之礼不行于天下,后世凡通能都大邑之间,号称巨室(族),而能仅谱其家者,不多得矣,若进而能谱其族者,则尤鲜焉!况推及天下同源异流者哉!能推及天下同源异游流,必其心之仁,志之远,力之徤、而学问之充博也。
家谱序言经典范文(12篇)

家谱序言经典范文(12篇)参天大树必有其根,万里江河必有其源。
普天之下炎黄子孙,一脉相传。
说世系、道宗族、辨亲疏,以延宗亲之道。
国有史、县有誌、族有谱,同为一理,此为秦氏家族修谱之初衷。
相传先祖秦国蕃为湖北省麻城县人氏。
明朝万历末年,移民大搬迁,随携妻小,逆汉水、坝河而行,历经艰难万险,迁入今陕西旬阳靛纸沟定居,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
先祖们在社会生产力极度落后,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世代繁衍生息,代代相传至今,可谓历经艰辛。
从先祖秦国蕃始,今已传至第十四代人,在世人口多达数千,陕西省各地均有分布,不乏有识之士、栋梁之才。
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更不能不知道我们从何而来。
思修族谱之大事,上可告慰祖先在天之灵,下可使子孙后代有寻根之本,可谓千秋之功德。
因未能到祖籍地湖北考证,又无老家谱考查,致使族谱中秦国蕃以上祖先字辈谱缺失,秦国蕃以下六代人无法考证。
实为吾族之遗憾。
同时,让我们欣慰的是,我们祖祖辈辈、代代口传,却能记住三百多年来的家族史及宗亲支系关系,足以说明秦世家族尊长辈,重宗亲之美德。
现今可用字辈谱仅剩两辈,再续家谱已迫在眉睫。
为使秦国蕃后裔情亲永续,世代相传,20xx年秦正兵(现已逝)、秦正彦曾联系西河秦氏族门前往旬阳老家共商续谱事宜。
由于续谱困难重重,加之当时交通不便、通讯条件所限,信息交流不畅,修谱意志不坚定,随搁置而不了了之。
家谱不修,寝食难安,无家谱可查之遗憾不能再留给后辈,这是秦氏族门要人之共识——重修新谱刻不容缓。
20xx年正月,旬阳老家秦正伟等人,再一次召集秦氏家门,下定决心,重议修谱大事。
由秦正彦、秦正伟、秦正华、秦正柱、秦治海、秦治平、秦治安、秦万波等人组成修编委Y会,负责族谱修编事宜。
家谱序言经典范文第2篇乾隆本宣威落水张氏家谱窃思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
所以拾信纪实,志祖宗而诏子孙者也。
盖支分派别之后,代远年淹。
非笔之于谱,则后世子孙茫然不知所自出,甚视如秦越者也。
伸忝列胶庠,见夫苏氏之谱、杨家之系,心窃慕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续谱前言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万里江河必有其源。
普天之下炎黄子孙,一脉相传。
说世系、道宗族、辨亲疏,以延宗亲之道。
国有史、县有誌、族有谱,同为一理,此为郝氏家族修续谱之初衷。
我们祖先为湖北省麻城县人氏。
明末清初,移民大搬迁,随携妻小,逆汉水、月河而行,历经艰难万险,迁入今陕西汉滨区五里镇郝家坝定居,距今400多历史。
先祖们在社会生产力极度落后,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世代繁衍生息,代代相传至今,可谓历经艰辛。
从现有资料记载先祖郝秀已传至今共十二代人,在世人口达100多人,主要分布在汉滨区谭坝镇关子沟村,不乏有识之士、栋梁之才。
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更不能不知道我们从何而来。
思修族谱之大事,上可告慰祖先在天之灵,下可使子孙后代有寻根之本,可谓千秋之功德。
因未能到祖籍地湖北考证,又因本支无完整家谱可供核查,致使族谱中郝彪以下郝秀以上祖先字辈谱缺失,无法考证。
实为吾族之遗憾。
同时,让我们欣慰的是,我们祖祖辈辈、代代口传,却能记住400多年来的家族史及宗亲支系关系,足以说明郝氏家族尊长辈,重宗亲之美德。
现今可用
字辈谱已用完,再续家谱已迫在眉睫。
为使亲情永续,世代相传,2014年清明节郝华喜、郝富荣、郝富安、郝勇、郝鹏等一块共商续谱事宜。
由于续谱困难重重,加之当时交通不便、通讯条件所限,信息交流不畅,随搁置而不了了之。
家谱不修,寝食难安,无家谱可查之遗憾不能再留给后辈,这是郝氏族门要人之共识——重修新谱刻不容缓。
2014年10月,郝鹏受到同村叶氏家族续谱一事,深感80岁高龄的叶氏独自一人从湖北麻城到我们同村的叶氏续谱,足见人们对家族观念的重视,所以郝鹏再一次召集郝氏家门,下定决心,重议修谱大事。
由郝华喜、郝富荣、郝富安、郝勇、郝鹏等5人组成修编委员会,负责族谱修编事宜。
在无家谱考查的情况下,要收集大量资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已不在人世,加之本家族居住不集中,资料收集全凭在世亲人回忆记叙,修谱之难可想而知。
由于从湖北麻城迁移始祖郝一虎以下至今原郝氏家谱被毁,后人无从考证郝一虎至郝秀之间相传多少代,只知道郝一龙、郝一虎、郝一统兄弟三人于明末清初从湖北麻城迁至陕西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郝家坝居住。
居郝华喜长辈(现年80岁)说由于当时郝氏人丁发展缓慢且无文化之人,未记录家族发展史,后来在人丁兴旺之时续写了家谱,据说当时家谱上记录了从
湖北麻城郝氏发展史,特别是详尽记录了迁至陕西这一分支的的详细情况,可惜家谱随后被家族中一精神病患者祖先烧毁,所记载郝氏家族资料意识殆尽。
直到100多年前,郝秀第八世玄孙郝荣江是当时郝氏家族中唯一的文化人,曾任过县衙门文书一职,当年曾请书画匠做祖先排位挂像一幅,为本次续谱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考证,后人再无续谱,只是口口相传。
据湖北麻城郝流深提供《郝氏家谱》上的资料和郝华喜长辈的口述:郝一龙、郝一虎、郝一统兄弟三人居住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郝家坝。
后来郝一龙继续定居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郝家坝;郝一虎则迁至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谭坝镇关子沟村郝家沟,由于多辈单传,人口发展速度缓慢,且无资料记载,直到我们有资料记载“始祖”郝秀之子郝登高有三子郝春芳,郝春秀,郝春茂,人口开始逐渐壮大,发展至今,上述先祖墓地均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谭坝镇关子沟村郝家沟;郝一统则迁至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岚河火石沟。
由于年代久远,有些资料到现在无从考证,编委会为了收集完整资料,他们不畏路途遥远,跋山涉水;不计个人花费,遍访家门。
在此我们要特别提到湖北麻城郝氏家族的郝流深宗亲,为本支家族续谱和追踪求源
我们在此特别要感谢湖北麻城郝氏家族的郝流深,这还要缘于郝鹏与郝流深网络相遇,郝流深对我们续谱一事非常重视,经常与郝鹏通过qq,电话等方式围绕续谱之事实时进行沟通,特别是2014年底将《郝氏家谱》四本一套及:“郝氏2015挂历”五套送与郝鹏,随传至郝氏家族共阅,尔后郝鹏、郝富裕、郝勇三人根据《郝氏家谱》上的资料和郝流深提供的信息,先后多次往返数百公里前往陕西省安康市境内的汉滨区郝家坝、旬阳县火石沟、岚皋县岚河火石沟区走访核实郝氏宗族及分支发展情况,并时时向郝流深汇报相关见闻。
为此向他们深表敬意!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人员众多、资料繁杂、整理编撰、电脑排版,工程之繁、任务之重,非参入者难以想象。
在此我们对主编郝鹏付出巨大努力深表谢意!为此次续谱提供大量可靠资料年近80岁且极力支持本次续谱工作的郝华喜深表钦佩!在修续过程中,郝氏各支族门,大力配合、在此深表感谢!
历尽艰辛,终成此谱,上可告慰祖先在天之灵,下可安郝氏族人之心,实感欣慰。
愿先祖神灵庇佑:郝氏家族安居乐业,兴旺发达,人才辈出!此书凝聚郝氏家族几辈人之心血,也必将成为后续家谱第一手
珍贵资料。
一旦丢失,不可复得,悔之晚矣。
望持谱之人妥善保管,并郑重嘱托后辈代代相传,使郝氏族门亲情永续。
希望续修家谱和保存了解家谱成为郝氏家族的惯例,望我们实时和湖北麻城郝氏家族联系,同根同祖,血脉相连,60年对谱进行修缮一次。
如果再次遗失资料会使很多信息遗忘,造成将来续谱困难。
不明自己祖宗是谁,不知自己从何来,不免上愧对列祖列宗,下贻笑于子孙后辈。
郝氏有责任心之人士,都要把续写家谱看作己之责任——代代相传,方能使郝氏族门团结一心、情亲永续。
由于历时久远,涉及人员多、分布广,又无资料考证,加之部分人员已多年失去联系,存在纰漏之处恐在所难免。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郝富安
二零一五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