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大学“永椿”计划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2024年恢复林业生产条件方案范文

2024年恢复林业生产条件方案范文

2024年恢复林业生产条件方案范文____年恢复林业生产条件方案一、背景和目标近年来,我国由于人类活动过度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林业生产条件的恶化,林地面积减少,森林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____年我们制定了恢复林业生产条件的方案。

本方案的目标是在____年恢复林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

二、主要举措1. 提高森林保护意识(1)开展全民森林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公众的森林保护意识的培养。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森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森林保护行动。

(2)加强学校林业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林业知识,培养爱护森林的习惯。

2. 加强法律法规的落实(1)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加强林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2)建立健全林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基金制度,用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3. 加强林地保护(1)加强对国有林地的管理和保护,加强巡查和监控,严禁非法砍伐和滥伐现象的发生。

(2)完善林地使用权制度,鼓励农民合作社、企业和个人参与林地保护和经营。

4. 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1)加大造林和 afforestation的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选择适宜的地区进行造林工作,引入抗旱、抗腐蚀和高效产材种苗品种。

(2)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林木的抗病虫能力。

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5. 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1)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完整性。

(2)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3)加强对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的打击,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合法权益。

6. 推动林业产业发展(1)加强林木种苗和林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林业生产效益。

(2)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动林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提高林业产品的附加值。

香椿项目实施方案

香椿项目实施方案

香椿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近年来,香椿产业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农村经济的新亮点。

香椿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市场需求,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香椿项目实施方案,对于推动香椿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项目目标1. 扩大香椿种植面积,提高香椿产量;2. 提高香椿产品的质量和品牌知名度;3. 增加香椿产品的附加值,拓展香椿产业链;4.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项目内容1. 香椿种植基地建设选址优良的土地,进行香椿种植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引进优质的香椿品种,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提高香椿的产量和质量。

2. 香椿产品加工建立香椿产品加工厂,进行香椿的初加工和深加工,开发出香椿油、香椿酱、香椿茶等系列产品,提高香椿产品的附加值。

3. 品牌推广和销售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线下渠道,进行香椿产品的宣传推广和销售,打造香椿品牌,拓展市场,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四、项目实施步骤1. 确定项目实施计划和时间表,明确各项任务的责任人和完成时间节点。

2. 筹措项目资金,争取政府支持和金融机构的贷款,确保项目资金的到位。

3. 开展香椿种植基地建设,包括选址、土地准备、种植管理等工作。

4. 建立香椿产品加工厂,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进行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5. 进行品牌推广和销售工作,拓展销售渠道,开拓市场,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五、项目效益预测1. 香椿种植基地的建设和管理,预计将带动当地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2. 香椿产品加工和销售,预计将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 香椿项目的实施,将有力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六、项目风险及对策1. 市场风险:加强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降低市场风险。

2. 技术风险:引进先进的种植和加工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资金风险:合理规划项目资金使用,确保项目的资金需求。

学校绿化规划实施方案(精选5篇)

学校绿化规划实施方案(精选5篇)

学校绿化规划实施方案(精选5篇)学校绿化规划实施方案【篇1】为进一步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全面提高校园绿化建设与管理的总体水平,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校园绿化美化工作的规划:一、指导思想本着学校美化、绿化与学校建设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学校精细化管理相结合,与教育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来落实学校绿化美化工作,努力构建绿色优美的学校生态环境、和谐舒适的育人环境。

二、规划原则我校在绿化美化工作上要整体规划,向景区化、园林化发展,突出本校特色,按本校校园地形地貌来开展工作,突出学校文化教育氛围,提高校园绿化美化的品味和质量,做到整体性、艺术性、层次性的完美统一,力争使校园达到绿化、美化、香化,把校园建设成绿草成荫、花香四溢的乐园。

三、规划内容(一)、室外⒈将校园外南围墙用教育标志性语言进行装点;⒉校门外西侧种植三瓣草,校门外东侧种植草本花;3、校门内西侧设计一个风景区:中心设一固定小品,四周种三瓣草,宿舍北墙做板画装饰;4、宿舍前二花池各栽种_株女贞树,树下种三瓣草;5、食堂挡水墙台阶摆放_盆花,台阶下立体设计花草;6、校园东侧粮库墙下插栽爬山虎,树下种三瓣草;7、教学楼台阶立体摆放花盆,两侧花池子各栽八棵球形松柏树,树下种三瓣草;8、锅炉房前栽果树,铺甬道;9、教学楼南面围墙下插栽爬山虎,绿地种植三瓣草;11、校园大花池内种花;(二)、室内各班级、教室、办公室要种植_盆以上花。

四、具体措施⒈根据学校整体格局,认真制定学校校园绿化美化的长远规划。

绿化美化是校园建设的蓝图,应包括绿化美化的平面布局、树木花草配置、花坛的设置和安排、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配置等。

⒉根据规划,按不同绿化区域的条件、类型、作用以及植物不同生长习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种植各种花草、树木,搞好校园花木的有机配植。

⒊树木配植要做到五结合:⑴落叶树与常青树相结合,以常青树为主。

⑵乔木与灌木相结合,以乔木为主。

⑶观赏树与经济树相结合,以观赏树为主。

西南林业大学“永椿”计划实施方案

西南林业大学“永椿”计划实施方案

附件1《林学概论》教学大纲总学时:16实践教学:不计学时学分:2.0,其中理论教学1.0学分,实践教学1.0学分。

修读专业:全校除林学专业,以及《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林学概论》课程为32学时或48学时专业一、大纲内容理论课共设置三个教学模块,包括植物学基础与森林、森林培育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概论。

模块一:植物学基础与XX森林第一章森林的概念与功能第一节森林的概念与特点介绍森林的概念、特点及植物成分等,从森林的成层次性角度,阐述森林的植物组成。

第二节森林的功能与效益介绍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森林的功能与效益。

包括森林的三大效益、森林的直接效益、森林的间接效益。

第二章森林植物第一节植物分类基础知识植物界的基本类群、植物分类、种子植物分类学形态术语。

第二节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含义、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指标、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三节我国主要造林树种简介第三章森林与环境第一节森林环境因子包括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地形因子。

第二节森林与环境作用的一般规律环境因子与森林作用的规律、森林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般形式。

第三节森林的分布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中国森林植被分布。

模块二:森林培育学概论因课程面向全校未开设《林学概论》课程的非林学专业的学生,未学习其他林学相关的专业知识,故《森林培育学》讲授中,除苗木培育理论和技术外,增加部分林学、林业相关和森林培育学的知识。

因此课程分三章讲授(表1)。

表1 课程内容注:根据表1的授课内容,不同的专业,可参照专业方向有所侧重。

模块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概论第一章基本测树因子第二章林分调查因子第三章森林资源概述第四章中国及XX森林资源的结构和特点第五章森林资源调查基本方法二、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考核方式:考查成绩评定:课程设计成绩结合平时成绩进行综合评定,成绩评定,卷面(报告)成绩占60%~80%;平时成绩占20%~40%。

三、参考教材基本教材:陈祥伟、胡海波主编《林学概论》,中国林业,2005年3月参考教材:沈国舫主编《林学概论》,中国林业,1989年11月。

2024年校园的绿化规划方案(2篇)

2024年校园的绿化规划方案(2篇)

2024年校园的绿化规划方案____年校园的绿化规划方案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绿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校园里,绿化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态系统服务,改善学生和教职员工的生活质量。

因此,制定一个有效的绿化规划方案对于校园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本文将提出一个____字的绿化规划方案,以满足____年校园的需求。

第一部分:目标与原则1. 目标:打造一个以绿化为特色的校园,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氛围,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 原则: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全员参与。

第二部分:校园绿化设计1. 提升景观质量:校园绿地景观以自然景观为主,融入多种植物,如花草树木和水景,打造具有艺术感的景观。

鼓励多种多样的景观元素,如林地、草地、花坛等,以创造一个多样化的绿化环境。

2. 建设生态廊道:在校园内设置生态廊道,将绿化景观连接起来,提高生物多样性。

生态廊道应包括树木、草丛、水域等不同类型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观赏和学习生态知识的机会。

3. 优化校内空间布局:将校园绿地作为连接各个教学楼和活动场所的纽带,提供休闲和交流的场所。

同时,应充分考虑空间布局的科学性,确保绿化的合理分布,避免绿化盲点和重复建设。

第三部分:绿色建筑与节能措施1. 推广绿色建筑:鼓励学校建设绿色建筑,采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建筑设计应考虑与校园景观的协调,使绿化和建筑相辅相成,形成统一的校园形象。

2. 推行节能措施:在校园内推广节能意识,提供节能设备和设施,例如太阳能灯具和水资源回收系统。

学校应加强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节能教育,鼓励大家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共同保护环境。

第四部分:绿色教育与社区参与1. 绿色教育:将绿色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增加环境科学、生态学等绿色课程的设置。

通过校园的实际案例和学生的互动参与,提高学生对绿色问题的认识和意识。

2. 营造共享社区:开放校园绿地给社区居民使用,建立与社区居民的良好互动,让校园成为绿色社区的一部分。

2024年学校校园绿化养护管理制度范本(五篇)

2024年学校校园绿化养护管理制度范本(五篇)

2024年学校校园绿化养护管理制度范本我校为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特此制定校园绿化与养护管理制度,旨在强化校园美化、绿化工作,提升环境质量。

以下是具体的管理规定:一、管理目标1. 致力于校园的美化绿化及花卉树木的精细养护,将学校打造成一个红花遍地、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景致宜人的花园式单位。

2. 提升校园绿化覆盖率,深化绿化水平,实现园林式校园绿化,确保绿化工作服务于教育教学,并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营造浓厚的美化与文化氛围,实现环境美化与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

3. 校园绿化应遵循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以植物造景为核心,融合高大落叶乔木、草坪及攀援植物,确保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同时兼具降温、滞尘、减噪、增加空气湿度等生态功能。

4. 对树木、花卉、草坪实施定期修剪与适时养护,确保花草繁茂、树木茁壮。

二、管理办法1. 成立校园美化、绿化领导小组,负责对校园美化、绿化工作的全面指导与管理。

2. 与专业绿化养护单位签订服务合同,明确其负责校园绿化与养护的具体工作。

3. 校园绿化应遵循统一的规划与布局设计,任何花卉树木的变更均需经领导小组批准后方可实施。

4. 校园内的树木、花卉受法律保护,严禁随意砍伐与损坏。

任何砍伐或新增花卉树木的行为均需经领导小组批准,并对损坏行为依法进行赔偿与补栽。

三、管理要求1. 严格执行花草、树木的定期修剪与科学养护制度,确保花草繁茂、树木旺盛。

2. 合理安排浇水、施肥工作,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适时喷洒农药,控制病害危害程度在____%以下,确保无药害发生,提高成活率与生长质量。

3. 保持草坪生长旺盛、平整无杂草,高度控制在5厘米左右,无裸露地面与叶片枯黄现象。

4. 绿地内应保持清洁无杂物,水面无漂浮物,严禁乱写乱画与乱丢垃圾。

5. 花卉、苗木应无死枝、枯枝及人为损害现象。

6. 明确各种花草树木的科属与生长习性,为科学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2024年学校校园绿化养护管理制度范本(二)绿化养护管理作为园林绿化工程及后续维护的核心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古树保护工程方案

古树保护工程方案

古树保护工程方案1.项目背景古树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意义的树木。

在中国,古树早在古代就被人们所重视,不少历史悠久的古树,都被赋予了神秘的传说和传统的文化价值。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古树的数量不断减少,树龄也不断被年轻化。

因此,对古树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方案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实施,保护古树资源,延续古树文化,促进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和谐。

2.项目目标本工程的主要目标为:- 保护古树资源,遏制古树数量不断减少的现象;- 确保古树的健康生长,延续其生命;- 激发社会对古树文化的关注,促进古树文化的传承;- 改善城市环境,促进生态平衡。

3.项目内容本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古树资源调查与登记:通过对所辖区域的古树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登记记录古树的种类、数量、分布、健康状况等情况,建立古树档案。

针对特殊古树进行保护措施。

- 古树保护规划:根据古树资源调查结果,结合城市规划和发展需要,制定古树保护规划,确定古树保护的重点区域和范围,合理规划古树的保护目标、方针和措施。

- 古树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古树保护围栏、标识牌、警示牌等基础设施,设置监控设备,加强对古树的保护与管理。

- 健康护理:对古树进行定期检查,发现病虫害及时进行防治,保证古树的健康生长,对古树周围环境进行合理维护,保持生态平衡。

- 古树文化传承活动开展:通过举办古树文化展览、古树文化讲座、古树文化节等形式,让公众了解古树文化,鼓励社会参与古树保护,推广古树保护理念。

4.实施方案- 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由相关部门牵头负责古树的保护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政府要加大对古树保护工作的资金支持,确保古树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

- 部门协作,专业机构支持:相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分别负责古树资源调查、保护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健康护理等工作。

并请相关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支持,确保古树保护工程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珍贵树种造林实施方案

珍贵树种造林实施方案

珍贵树种造林实施方案珍贵树种的保护和利用是当前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珍贵树种造林工程,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濒危树种,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

为了更好地推动珍贵树种造林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选址策划。

1. 根据当地土壤、气候和地形条件,选择适宜珍贵树种生长的地块,尽量避免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2. 选址时要考虑到未来树木生长的空间需求,避免因为地块过小而导致树木生长受限,影响成活率和生长发育。

二、树种选择。

1.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选择适宜的珍贵树种进行造林。

要考虑到树种的生长特点、抗逆能力和市场需求,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种植。

2. 在树种选择上,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需求,优先选择对地方生态系统有益的树种,避免引入外来树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

三、土壤改良。

1. 在选址确定后,对土壤进行必要的改良,包括施肥、翻耕和排水等工作,为树木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2. 对于酸碱度过高或者土壤贫瘠的地块,可以采取石灰、有机肥等方式进行土壤改良,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

四、种植管理。

1. 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安排树木的间距和密度,保证树木之间有足够的生长空间,避免因为拥挤而影响树木的生长。

2. 种植后的管理工作包括及时浇水、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保证树木的健康生长。

五、监测评估。

1. 在造林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的监测评估体系,对树木的生长情况、生态效益进行定期检测和评估。

2. 根据监测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管理措施,保证造林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取得预期的生态效益。

六、宣传推广。

1. 在实施造林工程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当地居民和社会公众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增强大家对珍贵树种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认识。

2. 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通过新闻报道、宣传片等方式,向社会传递珍贵树种造林工程的重要意义和成果。

七、经济效益。

1. 珍贵树种造林工程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林学概论》教学大纲
总学时:16
实践教学:不计学时
学分:2.0,其中理论教学1.0学分,实践教学1.0学分。

修读专业:全校除林学专业,以及《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林学概论》课程为32学时或48学时专业
一、大纲内容
理论课共设置三个教学模块,包括植物学基础与森林、森林培育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概论。

模块一:植物学基础与云南森林
第一章森林的概念与功能
第一节森林的概念与特点
介绍森林的概念、特点及植物成分等,从森林的成层次性角度,阐述森林的植物组成。

第二节森林的功能与效益
介绍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森林的功能与效益。

包括森林的三大效益、森林的直接效益、森林的间接效益。

第二章森林植物
第一节植物分类基础知识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植物分类、种子植物分类学形态术语。

第二节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含义、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指标、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三节我国主要造林树种简介
第三章森林与环境
第一节森林环境因子
包括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地形因子。

第二节森林与环境作用的一般规律
环境因子与森林作用的规律、森林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般形式。

第三节森林的分布
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中国森林植被分布。

模块二:森林培育学概论
因课程面向全校未开设《林学概论》课程的非林学专业的学生,未学习其他林学相关的专业知识,故《森林培育学》讲授中,除苗木培育理论和技术外,增加部分林学、林业相关和森林培育学的知识。

因此课程分三章讲授(表1)。

表1 课程内容
注:根据表1的授课内容,不同的专业,可参照专业方向有所侧重。

模块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概论
第一章基本测树因子
第二章林分调查因子
第三章森林资源概述
第四章中国及云南森林资源的结构和特点
第五章森林资源调查基本方法
二、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查
成绩评定:课程设计成绩结合平时成绩进行综合评定,成绩评定,卷面(报告)成绩占60%~80%;平时成绩占20%~40%。

三、参考教材
基本教材:陈祥伟、胡海波主编《林学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年3月
参考教材:沈国舫主编《林学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11月。

四、学时分配
附件2
《林学概论》考核大纲
总学时:16
实践教学:不计学时
学分:2.0,其中理论教学1.0学分,实践教学1.0学分。

修读专业:全校除林学专业,以及《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林学概论》课程为32学时或48学时专业
理论教学部分
一、考试内容概述
根据教学大纲、课堂教学,结合教材,主要考察学生对森林基本知识的了解,植物识别的主要形态特征,种子育苗的方法,苗木移植方法,管护技术要求,单木及林分调查因子的掌握程度,并要求学生对我国及云南省森林资源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初步认识森林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

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按既定培育目标,遵照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森林培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区域性。

二、考试形式
考核采用课程报告的方式。

成绩评定,报告成绩占60%~80%;平时成绩占20%~40%。

满分:100分,模块一占35分,模块二占35分,模块三占30分。

三、考核标准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课程论文的完成情况,进行如下考核标准的设定(满分100分):
(1)优秀(90-100分)课程论文书写认真规范,并能根据课程学习内容增加自己的理解和相关的分析,在学习中表现较为突出或具有独到的见解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好的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

(2)良好(80-89分)能完整认真参与学习过程,课程论文书写比较规范,并能根据学习内容增加一些相关的分析,具有较好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的掌握了林木种子与苗木培育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

(3)中等(70-79分)学习过程较认真,课程论文书写比较规范,能较好地完成该部分的学习任务,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了林木种子与苗木培育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

(4)及格(60-69分)参与了学习过程,课程论文书写不够规范,基本完成学习的主要任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基本掌握了林木种子与苗木培育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
法。

(5)不及格(0-59分)有下列情形之一为不及格:①在学习期间无视学习纪律,未能参加学习的时间超过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者,②课程报告书写凌乱,和③大部分内容抄袭别人或网上的内容。

四、参考教材
基本教材:陈祥伟、胡海波主编《林学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03;
参考教材:沈国舫主编《林学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11月。

《林学概论》实践教学考核大纲
实践学时数:6(不是学生实际完成时间,而是计算教学工作量时间)
学分:1.0
修读专业:全校除林学专业,以及《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林学概论》课程为32学时或48学时专业
一、考核内容及要求
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对林木种实采集、识别、调制、贮藏、处理技术及苗木培育的相关技术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林业生产知识。

二、考核形式
考核采用以苗木培育质量为主综合评定。

考核成绩满分100,其中考勤占10%,实践操作占10%,日常记录、报告10%,苗木培育质量占70%。

三、考核标准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学生表现,设定如下考核标准:
(1)优秀(90-100分):积极参与实践,实践记录材料齐全,通过实践很好地掌握了林木种实采集、处理等技术与苗木培育相关技术,培育壮苗1株。

(2)良好(80-89分):全程参与实践,实践记录材料齐全,较好地掌握林木种子与苗木培育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培育壮苗1株。

(3)中等(70-79分):全程参与实践,态度端正,掌握了林木种子与苗木培育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培育壮苗1株。

(4)及格(60-69分):全程参与实践,实践记录材料不齐全,基本掌握了林木种子与苗木培育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培育合格苗1株。

(5)不及格(0-59分):以下情况有一者记为不及格:未参与实践学时达2学时;无实践
记录、报告;未培育合格苗木1株。

四、参考教材
《林学概论实习指导书》,森林培育教研室自编。

附件3
推荐树种清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