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兄弟

合集下载

华谊兄弟财务报告分析

华谊兄弟财务报告分析

华谊兄弟财务报告分析华谊兄弟是中国大陆一家知名的电影制作和发行公司,成立于1996年。

以下是对华谊兄弟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的分析。

首先,华谊兄弟的总营业收入为97.7亿元人民币,同比去年下降了42.98%。

这一下降主要是由于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疲软以及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导致的。

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速放缓,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这对华谊兄弟的票房表现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还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导致影院关闭和人流量减少,加剧了华谊兄弟的营收下滑。

其次,华谊兄弟的净利润为-23.4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3.95亿元人民币。

这意味着公司在2024年亏损了。

影响公司利润的主要原因包括营收下降以及高额的营销和宣传费用。

为了应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华谊兄弟在广告和宣传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由于票房表现疲软,这些费用并没有产生预期效果,从而导致了亏损。

此外,华谊兄弟的资产负债表也出现了一些不利的情况。

公司的总资产为121.4亿元人民币,而总负债为58.8亿元人民币。

负债率为48.44%,相对较高。

公司的债务水平较高可能增加了公司的风险。

此外,公司的货币资金也大幅减少,这可能反映了公司在2024年面临的困难。

与此同时,公司的应收账款也有所增加,这可能预示着公司在获取资金方面面临一些困难。

在这样的困难时期,华谊兄弟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其财务状况。

首先,公司应该重视市场调研和品牌推广,以了解消费者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动态,并加强自身品牌建设。

此外,公司还应加强与院线和在线平台的合作,寻找更多的发行渠道,提高票房收入。

在成本控制方面,公司应该审查和调整营销和宣传费用,确保其合理性和效果。

同时,公司还可以考虑与其他相关产业链公司合作,共享资源和降低成本。

总之,华谊兄弟2024年的财务报告显示了公司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公司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方面都出现了下降,并且资产负债表显示了一些不利的情况。

然而,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善品牌建设,加强合作和降低成本,华谊兄弟仍然可以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华谊签约艺人的标准

华谊签约艺人的标准

华谊签约艺人的标准
华谊兄弟作为中国影视产业的领军企业,一直以来都有着严格的签约标准和要求,对于签约艺人更是如此。

华谊兄弟的签约艺人标准不仅仅是对艺人自身的要求,更是对整个产业的负责和尊重。

下面将详细介绍华谊签约艺人的标准,以供相关艺人参考。

首先,华谊兄弟对于签约艺人的基本要求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品行,能够
以身作则,为行业树立良好的榜样。

艺人应该具备良好的公众形象,言行举止得体,不得有违法违纪的行为,更不得有不良社会行为。

其次,艺人的专业素养也是华谊签约的重要考量。

艺人需要具备扎实的表演技
能和专业的演艺素养,包括但不限于表演能力、形象塑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

此外,艺人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公益活动和社会公共事务中积极参与和发声。

再者,艺人的市场影响力和商业价值也是华谊兄弟签约的重要因素。

艺人需要
具备一定的粉丝基础和社会影响力,能够为华谊兄弟带来商业价值和市场号召力。

同时,艺人需要有较强的自我包装能力和品牌营销意识,能够与华谊兄弟共同打造艺人品牌形象。

最后,艺人的团队配合和合作精神也是华谊签约的重要考量。

艺人的团队需要
具备专业的经纪管理能力和良好的合作态度,能够与华谊兄弟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艺人事业发展。

综上所述,华谊兄弟对签约艺人的标准是非常严格和全面的。

艺人需要在职业
道德、专业素养、市场影响力和团队合作等方面都具备相当的能力和素养,才能够获得华谊兄弟的青睐和签约机会。

希望各位艺人能够认真对待自身的职业发展,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成为更加优秀的签约艺人。

华谊兄弟作文

华谊兄弟作文

华谊兄弟作文华谊兄弟,这名字听着就响亮,像是一对亲兄弟,手拉手在电影圈里闯荡。

可你要真以为他们是亲兄弟,那就错了。

他们是一家公司,一家拍电影的公司,拍的电影多了,名字也就响亮了。

我有个朋友,叫老张,是个电影迷。

老张常说:“电影是梦,华谊兄弟就是造梦的工厂。

”可我总觉得,这梦造得有点贵,一张电影票的钱,够我吃好几顿饭了。

老张听了,笑得前仰后合:“你这人,怎么老想着吃饭?电影是艺术,艺术是无价的。

”无价?我心里嘀咕,那怎么电影票还卖钱呢?老张看出了我的心思,拍拍我的肩膀:“兄弟,你不懂,这叫商业艺术。

”商业艺术?我琢磨着这个词,觉得有点意思。

电影是艺术,可也得赚钱,不然怎么拍下一部?华谊兄弟拍的电影,我看过几部,有的挺好,有的也就那样。

老张说:“你得看导演,导演是电影的灵魂。

”可我觉得,导演再好,也得有演员,演员是电影的脸面。

老张点头:“你说得对,演员是脸面,可脸面也得靠包装。

”包装?我笑了,这不就是商业艺术吗?电影是艺术,可也得包装,不然怎么吸引观众?老张说:“你这人,总算开窍了。

”可我总觉得,这包装有点过了。

电影是梦,可梦也得真实,不然怎么让人相信?老张叹了口气:“兄弟,你这人,就是太实在。

电影是梦,梦就是假的,你得学会接受。

”接受?我摇摇头,觉得有点难。

电影是梦,可梦也得有底线,不然怎么让人安心?老张笑了:“你这人,就是太认真。

电影是梦,梦就是梦,你得学会放松。

”放松?我琢磨着这个词,觉得有点道理。

电影是梦,梦就是梦,何必太认真?可我总觉得,这梦有点贵,一张电影票的钱,够我吃好几顿饭了。

老张听了,笑得前仰后合:“你这人,怎么老想着吃饭?电影是艺术,艺术是无价的。

”无价?我心里嘀咕,那怎么电影票还卖钱呢?老张看出了我的心思,拍拍我的肩膀:“兄弟,你不懂,这叫商业艺术。

”商业艺术?我琢磨着这个词,觉得有点意思。

电影是艺术,可也得赚钱,不然怎么拍下一部?华谊兄弟,这名字听着就响亮,像是一对亲兄弟,手拉手在电影圈里闯荡。

华谊兄弟企业基本情况

华谊兄弟企业基本情况

华谊兄弟企业基本情况华谊兄弟(Huayi Brothers)是中国领先的综合性文化传媒集团,成立于1994年,总部位于中国北京。

作为中国最成功的影视制作和发行公司之一,华谊兄弟致力于电影、电视剧、音乐、艺术表演等多个领域的投资和运营。

以下是华谊兄弟企业基本情况的详细介绍。

一、公司背景及发展历程华谊兄弟由王中磊和王中军两兄弟于1994年创立。

起初,华谊兄弟主要从事影视投资、制作和发行业务。

在中国电影市场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公司逐渐发展壮大。

2024年,华谊兄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中国内地首家登陆海外资本市场的电影公司。

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消费需求的转变,华谊兄弟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公司逐步拓展了音乐、艺术表演、虚拟现实等领域的业务。

同时,华谊兄弟还积极推动与国外知名制片公司和电影人的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二、主要业务领域和重点项目1.电影制作:华谊兄弟是中国最大的电影制作公司之一,投资、制作和发行了一大批优秀影片。

公司充分发挥在创意、融资、制作和宣发等方面的优势,与众多知名导演、演员、编剧紧密合作,打造了一系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作品。

例如,电影《后会无期》、《捉妖记》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2.电视剧制作:华谊兄弟在电视剧行业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公司投资和制作了许多热门电视剧,包括《仁心解码》、《琅琊榜》等。

这些作品获得了观众的普遍认可和好评。

3.音乐产业:华谊兄弟的音乐部门组织了许多音乐活动、演唱会,并签约了多位知名艺人。

华谊兄弟也是音乐版权经纪公司乐华娱乐的母公司,拥有丰富的音乐资源和经验。

4.艺术表演和演艺培训:华谊兄弟通过自己的演艺培训机构,为青年演员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

公司还举办各类演出、展览和艺术活动,推动艺术表演事业的发展。

5.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华谊兄弟积极拓展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

公司投资了一些与虚拟现实相关的项目,如VR电影、VR游戏等,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2024年华谊兄弟的财务问题分析》范文

《2024年华谊兄弟的财务问题分析》范文

《华谊兄弟的财务问题分析》篇一一、引言华谊兄弟,作为中国影视娱乐产业的领军企业,近年来在国内外市场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行业格局的变化,华谊兄弟在财务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华谊兄弟的财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潜在风险。

二、华谊兄弟的财务概况首先,我们来了解华谊兄弟的财务概况。

根据公开资料,华谊兄弟在过去的几年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呈现出增长趋势。

然而,这种增长是否可持续,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三、华谊兄弟的财务问题分析1. 收入结构单一:华谊兄弟的主要收入来源依赖于影视娱乐业务,其他业务如实景娱乐、互联网娱乐等虽然有所发展,但尚未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这种单一的收入结构使得华谊兄弟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一旦影视市场出现波动,将对其整体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2. 成本压力增大: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拓展,华谊兄弟的运营成本和人力成本逐渐增大。

同时,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影视项目的投资成本不断上升,进一步压缩了公司的利润空间。

3. 债务风险:华谊兄弟在扩张过程中,通过发行债券和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导致公司负债规模较大。

虽然公司具有一定的偿债能力,但若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或公司经营出现波动,可能面临较大的债务风险。

4. 现金流管理:华谊兄弟在现金流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公司在项目投资和运营过程中,现金流的流动性管理不够精细,可能导致资金链紧张;另一方面,公司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可能导致资金回收缓慢。

四、解决对策与建议针对华谊兄弟的财务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对策与建议:1. 优化收入结构:华谊兄弟应积极拓展业务领域,降低对影视娱乐业务的依赖,实现多元化收入。

通过发展实景娱乐、互联网娱乐等新兴业务,降低市场风险,提高整体业绩的稳定性。

2. 控制成本:华谊兄弟应加强成本控制,提高运营效率。

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推行节约型消费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和人力成本。

华谊兄弟写一篇作文

华谊兄弟写一篇作文

华谊兄弟写一篇作文你知道华谊兄弟不?那在娱乐圈可算是个响当当的名号呢。

华谊兄弟刚出道的时候(这么说就像个新人似的,其实是刚创立的时候啦),那可是怀揣着大大的梦想,就像一个勇士闯进了电影的大城堡。

他们就想着啊,要拍出超棒的电影,捧出超红的明星。

这就好比一个厨师,立志要做出满汉全席一样。

还有啊,他们捧出的明星那也是一抓一大把。

像李冰冰、范冰冰(这里只说以前的成绩哦,范冰冰后来出了税务问题是不对的),那可都是在华谊兄弟的助力下红遍大江南北的。

这些女明星就像是华谊兄弟精心培育的花朵,在娱乐圈这个大花园里开得那叫一个艳丽。

不过呢,华谊兄弟也不是一直顺风顺水的。

就像人走路会摔跤一样,他们也遇到过不少磕磕绊绊。

比如说资金问题,这就像家里突然发现钱不够花了一样,可把他们急得呀。

电影市场竞争又那么激烈,别的公司也在拼命拍出好片子,就像一群人在赛跑,华谊兄弟要是不小心,就会被别人超过去。

再说说他们那些大制作吧。

有时候那投资就像把钱往水里扔似的,虽然想溅起大大的水花,可要是没弄好,就只是个小涟漪。

有些电影票房不好,那投资人的脸色估计就和吃了苦瓜一样,华谊兄弟也得愁得头发都快掉光了。

但是呢,华谊兄弟也一直在努力转型。

就像一个人发现自己以前的衣服不好看了,要换个风格一样。

他们也想在新的电影类型和娱乐模式上闯出一片天。

不管是搞动画电影还是探索新的影视营销模式,都有点要重新出发的架势。

总的来说,华谊兄弟就像是娱乐圈里的一艘大船。

有时候乘风破浪,威风得很;有时候又会遇到暗礁,有点摇摇欲坠。

不过这艘船毕竟经历了那么多风雨,还是有它独特的魅力和底蕴的。

希望他们以后能拍出更多好看的电影,在娱乐圈继续航行得稳稳当当的。

华谊兄弟融资案例分析与启示

华谊兄弟融资案例分析与启示

华谊兄弟融资案例分析与启示
一、华谊兄弟融资案例分析
华谊兄弟是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影视娱乐公司,拥有著名的电影《英雄本色》(Infernal Affairs)等多部热门影片,是中国最大的影视公司之一、2024年9月,华谊兄弟以其热门影片《功夫熊猫3》(Kung Fu Panda 3)的票房成功为其融资;而2024年1月,华谊兄弟再次融资,以其《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Avengers: Infinity War)的票房成功为其融资。

2024年,华谊兄弟采用了“自发行”模式,即由本公司负责电影的发行和投资。

其选择这种投资模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该公司对《功夫熊猫3》的初步研究表明,外国资本对此影片的认可度较高,能够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

而2024年,《功夫熊猫3》的票房大约为39.2亿元,使华谊兄弟得以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

2024年,华谊兄弟采用的投资方式更加复杂,同时采用国内外的投资模式,即联合发行模式和合资投资模式。

华谊兄弟转让收益权的会计处理

华谊兄弟转让收益权的会计处理

华谊兄弟转让收益权的会计处理华谊兄弟转让收益权的会计处理,听起来可能有点“高深莫测”,对吧?但是其实嘛,仔细琢磨一下,就不难理解。

你看,华谊兄弟作为一个娱乐圈的大佬,手里那可是有一堆有价值的影视作品。

比如《唐人街探案》系列、或者是一些明星代言的广告等,这些都能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

这些收益就像是“金山银山”一样,未来的钱可能会一笔一笔进账,财务人员得琢磨怎么把这些未来的收入“提前”拿到手。

于是,转让收益权这招就出场了。

什么是转让收益权?你可以理解成华谊兄弟把未来可以收的那些钱,提前卖给别人。

这就好比你现在知道自己以后会中彩票,但手头上资金紧张,直接把彩票的奖金转卖给别人,拿到现钱。

这样,华谊兄弟就通过转让收益权,将未来的收益“变现”,给自己现在的财务状况注入一些“血液”。

听起来是不是很聪明?可这背后还是有不少会计的小心机的。

好啦,那会计是怎么处理的呢?华谊兄弟转让收益权的会计处理,分成几个步骤。

第一步呢,要先确认这笔交易的金额。

这就是大家熟知的“公允价值”了。

所谓“公允价值”,就是按照市场条件来评估,类似于拍卖一样,看看这笔收益未来到底值多少钱。

就像你把一辆车卖给别人,大家根据市场需求、车况来决定车的售价。

确定好金额后,这笔交易就需要入账了。

华谊兄弟就得把自己转让的收益权,作为一项资产移除账面,同时增加一个“现金”或者“应收款”的科目。

你可能会想,这样做是不是有点像“收买”未来的收益啊?嗯,确实有那么一点,但这也是常见的财务手段之一。

就像把债务转给别人,让对方去承受风险,自己则轻松一些。

华谊兄弟要做的,就是用这种“提前收钱”的方式来改善自己的现金流。

毕竟嘛,有时候再好的项目,光是等着钱到账,也未必能让股东开心,甚至可能拖延了公司的发展计划。

至于收益的确认嘛,也不是立马就能上账的。

当公司收到现金或其他形式的支付后,才算是真正的“完成交易”。

如果是分期付款的方式,那就要根据协议逐步确认收入,就像你分期付款买房子一样,付了第一期才算开始,剩下的部分就要等着按时付款,才能慢慢把这笔收入都认领过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负所望,《没完没了》创造了当
年电影票房的奇迹,王中军成为了影 片的最大获益者。仅全国票房收入就 达到3000万元,按行业规矩制片方拿 其中33%,余下由发行方和电影院按一 定比例分配,所以单票房一项王中军 就收回了成本。由于王中军还获得影 片的独家广告代理权,所以1000多万 的广告收入就成为了利润进账。
利益之外,导演和演员更加看重影 视剧作品给自身商业价值带来的提升。 换言之,王忠军看到了“培养”亿元导 演的商业价值,冯小刚找到了一个能集 合全部资源制作电影的平台。
1999年,对于王中军来说着实在 有些难熬,前几部电影失利是在设想 之中。但是对于投资冯小刚1100万的 《没完没了》王中军下定赌注:一定 要赚钱,不能做无回报的投资。苦苦 等待着影片的上映,因为之前并没有 和冯小刚合作过,王中军也不能预料 最后的结果会是怎样,只有等待事实 来说话。
于是,王中军1989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读传媒。1989年至 1994年,在美留学,并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大众传媒专业硕 士学位。
五年后, 1994年2月,王中军呆着辛苦赚来的十万美金回到 北京,准备大干一场。在对自己的三个弟弟进行一番劝说之后, 大弟弟王中方欣然入股。
也许,上天注定王中军与王中磊兄弟是宿命的事业拍档。王中 军的大弟弟王中方在车祸中不幸丧生,王中磊有一次很悲切地对别 人说,“他就死在我怀里”。
2005年,华谊兄弟投资天音传 媒公司之后,便把电视剧作为公司 大力投资的一个产业。
王中军采取的手段很简单,他 邀请电视剧的知名创作团队加盟公 司,约谈全国最顶尖的制片人,让 他们在华谊建立自己的制片人工作 室,这也是内地第一次尝试电视剧 制片人工作室。
2006年,王中军签下了张纪中等 著名电视剧制作人,收编了张纪中 和黄磊等人。张纪中作为电视剧领 域的大鳄,加盟华谊,正好弥补了 华谊兄弟在电视剧制作上的薄弱。
王中磊和朋友合开的贸易公司也在1995年破产。当时王中军的 公司正缺人手,王中磊又有企业工作的管理经验。一度失意的王中 磊最终在哥哥王中军的劝说下加入了他的广告公司。从此,兄弟二 人踏上了漫长而又艰辛的创业历程。
二、第一桶金
1994年5月16日,华谊兄弟广告公 司在国际饭店开张了。
在美国给餐馆送外卖的时候,王中 军经常会看到类似“Menu in NEW York”的一些册子,上面会罗列一些当 地的美食之类的内容,看起来很方便 也很有用。
四、进军电视剧
2005年,华谊兄弟斥资3000万元现金并购成立了新公司天 音传媒,将其作为华谊进军电视剧领域的策略。
华谊兄弟这次并购天音传媒,成为四川本土最大的一次 影视文化产业的联姻,之所以选择四川本土的天音传媒公司, 王中军说:“川味”文化很好的丰富了电视剧的创作群体, 同时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一个公司的发展,需要在市场 意识和运作上与时代发展同步,与时俱进才能获得更大的成 功。
广告收入为早期华谊兄弟参与影视制作供血, 今天已成为国内影视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对这一盈利点的挖掘,华谊兄弟堪称是民营影 视业的启蒙者。
二、结缘冯小刚
无论是业内同行,还是外界研究者, 大都倾向于把华谊兄弟早期的成功,总 结为王忠军与 冯小刚的最佳拍档,即“冯王组合”。
由于上下游利润分配结构的迥异,中 国电影市场是一个由知名导演和演员垄 断的寡头市场。有票房号召力的知名导 演、知名演员,是所有制片方争夺的稀 缺资源。获取这些稀缺资源,没有资金 不行,而只有资金也显然不够。
2005年王京花带领大班艺人出走,兄弟二人极力挽留, 只剩下李冰冰和范冰 冰作为星星之火。
2006年,冯小刚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古 装大片《夜宴》,王中军的钱也没闲着, 华谊同时投资出品了《墨攻》和《鸡犬不 宁》两部电影。在他看来,投资除了冯小 刚之外的其他导演的电影才是降低风险的 更好办法。
“一个好导演三年能拍一部片子就相 当不错了,像好莱坞的一些知名导演,两 三年才能出一部好片子,有的更是十年磨 一剑。我们还有一些商业价值比不上小刚, 但很有特点的导演。”
首创“海外分账”
在中国电影界,华谊兄弟是第一个吃螃蟹 的人,电影《大腕》是中国第一部实现全球票 房的影片,这种合作方式给华谊兄弟带来巨大 的利益 ,除了票房收益外,影片发行的海外 渠道是华谊兄弟得到的最大硕果,由此一条中 国电影打向世界的道路展现在华谊的面前。
三、全面出击电影业
在国外大片和盗版市场的冲击 下,中国电影的生存空间变得很 狭小了。就连中国电影界的大人 物——新画面影业公司的张伟平在 谈及投资电影的感受时也称电影 业其实是高风险的行业。也许是 出于对这种风险的考虑,所以张 伟平多次强调自己只投资张艺谋 的影片。
演员夏雨说:“公司的大部分艺人都是和王姐签的,她 在大家的心目中很有地位和威望,她说的话很有分量,我 们都愿意跟着她干!”
王忠军早就认识到,“一个单独的经纪公司是没有 造血功能的,艺人经纪必须与影视制作平台结合”。华 谊兄弟的确是以制片资源吸引艺人,但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华谊投拍的影视剧业务量有限;二是经纪公司扁平 化的架构,由王京花一人独揽大权。当外界给出更优厚 的条件时,危机出现了。
虽然观众的反馈没有王中军 预想的热烈,但片子最终的销 售额仍然达到了900多万元,利 润是400多万,回报率高达90% 左右,这主要归功于王中军巧 妙地运用了影视广告。
王忠军的第一个广告客户是中国银行,这 个名单此后还加入了宝马汽车、佳能等。这些 高端客户资源,被王忠军创造性地以“植入广 告”的方式,出现在影视作品里。
艺人经纪业务,成为华谊兄弟在影视制作、发行之 外的第三个业务模块。但艺人经纪业务有其特殊性, 对影视娱乐企业而言,人是最宝贵的资源,而人本身 的流动性,又使之具有不可控性。
王京花,北京拾捌文化
经纪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国第一代文化经纪人, 从1991年涉足歌坛经纪开 始,打造了中国第一个歌 手组合——兄弟brothers (楚童楚琪)及实力派歌 手——高枫、戴娆、白雪、 李慧珍等。1993年在影帝 陈道明的力邀之下转入影 视经纪,并在十多年的经 纪生涯中屡创佳绩,成为 内地第一经纪人。
1997年,华谊兄弟的年销售额达 到6亿元人民币,三年后,华谊 广告公司意外触电
1998年的一天,王中军在 路上碰见了他出国前在广告公 司的同事刘晓玲,一直在电视 剧圈里做事的她告诉王中军拍 电视剧多么赚钱,王中军怦然 心动。很快,王中军投资拍了 自己的第一部电视剧《心理诊 所》,居然盈利100% !
经过不懈努力,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华谊兄弟一个小小的 广告公司就完成了中国银行15000多个营业点的CI标准化设计, 把中国银行的标志全部改成红标,黑字,白底的标识。
为其推广企业形象标准化、零售网点视觉形象标准化和信 用卡标准化,最后做到了中国银行的广告综合代理。第一桶金 赚了几千万。华谊兄弟广告公司一夜成名。
《大腕》首次尝试了在中外合拍 片中由中方人员占主导地位的方式, 它有效地改变以往合拍片中,中国 无权参与全球票房分账的局面。在 与美国哥伦比亚公司联合投拍《大 腕》时,《大腕》总制片人、华谊 兄弟公司总裁王中军和他的公司牢 牢坚持着中国人占主导地位的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哥伦比亚公司 成为了严格的投资人,其余拍摄细 节都以华谊兄弟公司为主,王中军 的“总制片人”一职不再是挂名的 虚衔,有关影片的制作、价格、周 期等因素基本都由中方说了算,美 方员工和助理等在拍摄期间都归中 方管理。
王中军和张伟平的做法却恰恰 相反,尽管冯小刚已经成为一个 品牌,但是王中军绝不会只投资 冯小刚一个人的电影。2000年, 和冯小刚签约后,王中军和冯小 刚一起打造冯小刚电影贺岁品牌。 但是他没有忘记继续发掘其他有 潜力的导演。
2003年,出品了冯小刚执导的《手 机》,同时还有同陆川的第二次合作,投 资拍摄了在国内、国际均享有盛誉的《可 可西里》。2004年,冯小刚又拍摄了《天 下无贼》,而作为当年《天下无贼》票房 的主要竞争对手的周星驰的《功夫》居然 也有份华谊兄弟的投资。
2005年8月,继黄圣依与周星驰决裂,周迅结束与李小婉 5年的合约,华谊兄弟公司旗下艺人大跳槽, 一线明星如陈 道明、夏雨、胡军、周韵、李冰冰、范冰冰、佟大为、任 泉以及杨紫琼、关之琳、刘嘉玲、吴君如、袁咏仪等华谊 明星都将跟随原华谊兄弟经纪公司的总裁王京花转投一家 日本经纪公司(即橙天娱乐)。这对于华谊兄弟来说无异 于一场大地震,也是内地演艺圈有史以来的一场最大的集 体跳槽!
华谊兄弟传媒集团
深度研究分析
第一章 华谊初创
一 、王中军其人
在中国,如果说哪位老 板的知名度不如自己的员工 高,估计非华谊兄弟掌门人 王中军莫属。
他一手创办的华谊兄弟是 个明星“梦工厂”,拥有众 多耀眼的明星。有人说时代 造就了王中军,王中军成就 了华谊,但一路走来的苦辣 酸甜,唯有王中军本人才能 真切体味。
王中军当即决定,公司就从做餐饮 类小杂志开始,也就是后来的“menu in Beijing”。
获得成功后,突然,王中军有一天 对员工说:“不做了。”在一片惊讶 声中,王中军高调宣布他的宏伟计划: 搞定中国银行,争取做一单亿元大生 意。
在华谊的的第一桶金里,王中军对美国企业化的表现形式 印象很深刻,特别是像麦当劳那种的CI(企业形象)标准化设 计王中军尤其欣赏。
这种伞状架构,迅速扩大了电视剧业务量。从签约张纪中开始, 华谊兄弟逐渐集结了吴毅、李波等一大批成熟的制片人。大量的 影视剧参演机会,使华谊兄弟成为名符其实的造星平台。
2006年以来,华谊电视剧旗下的制片人工作室,数量已增加 到12个。以“末位淘汰”的方式,每年筛去盈利状况最差的工作 室,再补充进来新鲜换血。他们当中,既有像张纪中这样的知名 制片人,也有像杨善朴吴晓这样的销售精英、发行人。他们的口 碑、与电视台多年的合作,为华谊电视剧的销售铺平了道路。以 30集电视剧为例,2000多万元的成本投入,通常能卖到3000多万 元,净盈利1000多万元。
制片人工作室制度
2006年,华谊兄弟提出“制片人工作室制度”,野心勃勃想要 做到国内电视剧制作产业前三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