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的界限_兼及霍克海默_阿多尔诺_启蒙辩证法_李慧娟
霍克海默阿多诺的辩证启蒙观探析

霍克海默阿多诺的辩证启蒙观探析霍克海默(Jürgen Habermas)是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与社会学家,他的思想涵盖多个领域,其中包括语言哲学、社会与政治哲学以及社会理论等。
霍克海默的辩证启蒙观是他的重要思想之一,其思想旨在批判现代性理性的缺陷,并试图寻求一种新的理论框架,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本文将对霍克海默的辩证启蒙观进行探析。
霍克海默认为,现代性理性的核心特征是一种专业性的、分化的理性方式的占主导地位,这种理性方式致力于改造和控制自然界,却忽略了对社会和个体的关注。
霍克海默指出现代性理性虽然带来了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却也使人类面临社会分化、失去传统价值和集体生活的困境。
对此,霍克海默主张通过辩证启蒙来超越现代性的局限。
辩证启蒙的理念源自于康德对启蒙思想的继承与拓展,康德认为启蒙是一种个体通过解放自身的理性来寻求真理、尊严和幸福的过程。
而霍克海默认为,康德的启蒙思想中存在着对权威的依赖和对个体理性的剥夺,因此需要一种能够解放个体、承认他们在决策问题上的自主性的启蒙。
辩证启蒙观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辩证启蒙强调共识的形成。
霍克海默认为,启蒙需要建立在理性论述与共识的基础上。
他主张通过公共理性的论辩和对话来达成共识,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专家或权威的决策。
辩证启蒙重视个体理性的发展。
霍克海默认为,个体是社会的基本成员,他们具备有创造性和批判性的理性,可以通过对话与互动来构建对共同问题的解决方案。
辩证启蒙关注个体理性的发挥,并试图通过公共性的对话和理性论证来实现个体的自主与发展。
辩证启蒙关注权力与解放的关系。
霍克海默指出,现代性理性常常伴随着专制和压迫,尤其是在现代制度内部。
辩证启蒙应该关注权力的制衡和解放的实现,通过构建符合公共利益的民主制度,实现权力的公正分配和合理调节。
辩证启蒙观试图建立起一种新的无边界理性。
霍克海默认为,现代性理性往往忽视非理性、文化多样性以及价值多元性所带来的问题。
启蒙与道德的变奏——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的道德界域

Development of Enlightenment and Morality -Moral Scope of Enlightenment Dialectic of Horkheimer and
Adorno
作者: 包桂芹[1]
作者机构: [1]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0-74页
主题词: 启蒙;道德
摘要:对霍克海默、阿多诺而言,启蒙的辩证法就是理性历史的辩证法。
而对康德而言,人类理性的再次觉醒就是启蒙。
可以说,整个近代西方的启蒙运动都是理性再次觉醒的过程。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以深层的文化批判精神为动力对启蒙以来的技术理性主义至上的文化价值观念进行批判和反思,进而得出结论:那就是神话就已是启蒙,而启蒙却倒退成为神话。
启蒙精神不仅包含着从野蛮到文明的进步过程。
同时也包含着由文明再次进入野蛮的退步过程。
这就是神话与启蒙相纠缠、文明与野蛮相伴随的辩证法。
《启蒙辩证法》的遗产:启蒙理性的内在限度及其拯救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 《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前言第5页。
②[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前言第3页。
《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711页。
从西方启蒙理性的实际进程来看,不管是在其神话阶段,还是在近代以来的哲 学和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启蒙与神话都在相互纠缠。启蒙由神话开启,而启蒙又 不断地堕入神话;进步与退化总是交错,每一个进步都包含着退步。可以看到,在 这些主要的启蒙阶段上,启蒙并没有将其根本目标实现出来,“彻底合理化的现代 世界只是在表面上实现了解神秘化;恶魔般的物化和沉闷的孤立等诅咒还是萦绕不 去”。③经由社会化大生产和文化工业的腐蚀,如同在人类的早期阶段人卑微地匍 匐在自然脚下一样,人再一次沦为卑微的存在物,在庞大的经济机器和社会统治机 器的体系中艰难维生。
<启蒙辩证法>的遗产:启蒙理性的内在限度及其拯救◆
识,并独断地将抽象概念和理论及其对应的现实世界的社会统治关系视为永恒普遍 的真理。概念和思想本来只是我们认识世界和事物的中介,但在这种哲学中却被具 体化和实体化,反倒成为先验地产生世界和创造秩序的绝对者和主宰者。正如有学 者所指出的那样:“如果说在神话的环节,人们是通过崇拜由特权者们所刻画出来 的自然本身而崇拜由这些特权者们所规定的社会秩序,那么在哲学的环节,人们就 是通过承认这些哲学概念的普遍性来认同既定的社会统治关系。”①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57页。
《启蒙辩证法》的遗产:启蒙理性的内在限度及其拯救命
种各样的功能”①为代价的统一;经历了充满危险、欺骗和狡诈的理性历险后,人 也再无法回到远古时内在自然和外在自然融为一体的混沌时光。换句话讲,奥德修 斯既没有寻到真正的自我和主体性,也再也回不到神话的家园。奥德修斯的狡诈正 是理性的人希冀走出神话宫殿的手段,但也正由于这狡诈,理性暴露出了它的局限 性,即后来体现在资本主义经济原则中的通过计算和工具而对他人劳动进行剥削。
简答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

简答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摘要:与一般认定启蒙观念追溯至近代不同,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把启蒙发源追溯至神话时代,他们认为,启蒙是反神话的产物,即启蒙脱离了神话,启蒙就是解神秘化和理性化。
基于此,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同时表达出,启蒙就是表现在神话之中并在其中确立自身。
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对启蒙表现出一种合理的反思与深刻的批判,对梦想是征服自然与把理性从神话的镣铐中解放出来的启蒙,由于其自身逻辑而走向了反面,走向自毁的历程作了深入剖析。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对启蒙的批判,在其表象是直指启蒙精神,但从本质来讲其针对是工业文明,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史。
关键词:启蒙;启蒙辩证法;理性一、启蒙辩证法的社会背景及思想来源(一)社会背景霍克海默、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1962/1966的意大利版前言”中写道:“德文版的《启蒙辩证法》是一部断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候,准确地说是在1942年,我们就已经开始撰写这本书。
当时还处于国家社会主义的统治之下,按照我们原初的设想,他它应当成为一部社会理论和历史理论的导论。
”19世纪到20世界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及资本积累的阶段,在这个高速发展阶段中资本主义的矛盾也逐渐显示出来,生产条件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力,同时生产力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也愈演愈烈,生产关系的矛盾愈发严重,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人与社会的双重异化逐步显现。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所面对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异化程度不断加深、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空前灾难以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的悲惨局面,感受到的是人类在高度启蒙的基础上所犯下的滔天罪恶以及巨大灾难。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启蒙与灾难相伴生的双重境况下《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对启蒙提出了历史性问题:“人类没有进入到真正的人性状态,反而陷入了深深的野蛮状态,其原因究竟何在?”(二)思想来源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对西方社会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中现代批判理论的起点,他们对现代社会的总判断是社会的异化,他们继承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同时将这一理论扩展到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现实条件下所产生的各种新异化形式之上,并将异化视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反思《启蒙辩证法》

反思《启蒙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09级M090003 李小娟摘要:《启蒙辩证法》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作品,其通过分析启蒙,分析现实社会,总结出了启蒙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和人类中心主义展开了深刻批判。
本文通过解读《启蒙辩证法》,联系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揭示了启蒙辩证法的合理之处,探讨了启蒙辩证法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启蒙,启蒙辩证法,社会批判一、解读《启蒙辩证法》1、何为启蒙辩证法?《启蒙辩证法》是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合著作品。
在《启蒙辩证法》中,他们批判了作为传统人本主义理论基石的启蒙精神,进而批判社会的现代性。
启蒙是为了破除专制的神话,而宣扬理性,宣扬自主。
经过启蒙精神引导的启蒙运动,实现了神话的破除。
在神话失去统治地位后,理性成了社会的主要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和货币市场的成熟,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发展失衡。
理性已然统治了这个社会,特别是工具理性。
启蒙显然已经异化为另一个神话了。
这就是启蒙的辩证法。
2、启蒙辩证法的理论支撑启蒙辩证法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启了后马克思倾向。
启蒙辩证法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这与马克思主义人本学思想有很大差异,延续出后人学。
启蒙辩证法反对现代性,又承接出后现代。
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看来,马克思仍处于在以工业社会为基础的启蒙的历史进步观上建构历史唯物主义,进而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
从批判资本主义到批判整个工业社会文明。
《启蒙辩证法》依照《1875——1858年经济学手稿》,认为资产阶级工业和市场交换会同构地“摧毁神和质”,且指出“资产阶级社会是由等价物支配的”。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换原则就是启蒙理性同一性的现实社会本体。
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仿佛已经暗示了理性的神话异化。
且福柯也系统论证过“权力与知识是同义语”。
康德曾著启蒙论文霍克海默与阿多诺认为康德的理性概念不清。
康德的道德哲学又严格限定了其自身的启蒙批判,以挽救理性,然而最终走向怀疑主义。
第十讲 霍克海默、阿道尔诺与《启蒙辩证法》

第十讲霍克海默、阿道尔诺与《启蒙辩证法》一、作者简介M.霍克海默(1895—1973)是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
1895年2月14日出身于德国斯图加特的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
他先后求学于慕尼黑大学、弗赖堡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192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以论文《康德判断力批判》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0年晋升为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并担任社会研究所所长。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率领研究所主要成员辗转于西欧各地。
1938年迁往美国纽约,重建社会研究所。
二战结束后,他返回联邦德国,恢复法兰克福大学教授职务,继续领导研究所工作。
1951年,霍克海默当选法兰克福大学校长;1953年,获得法兰克福市歌德纪念章。
1959年退休,1960年举家迁往瑞士,1973年病逝于纽伦堡。
霍克海默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创建“社会批判理论”。
以1950年代为界,理论活动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一个激进的社会批判理论家,后期则趋于保守,甚至在1959年退休后宣布与马克思主义脱离关系。
主要著作有《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独裁国家》(1940)、《启蒙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等。
T. W. 阿道尔诺(1903—1969)是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音乐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1903年9月11日,阿道尔诺生于法兰克福一个较富有的犹太酒商家庭。
从小受到音乐的熏陶,为他以后成为一名音乐社会学家和“无调”哲学家奠定了基础。
大学时期,阿道尔诺结识了与他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和相同的哲学、审美趣味的霍克海默,两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进行密切的学术合作。
1924年完成了题为《胡塞尔现象学中物和思维的先验性》的博士论文。
1925年元月,阿道尔诺到维也纳学习作曲。
不久,进入以勋伯格为中心的创新作曲家的圈子。
勋伯格及其追随者早期的无调音乐对阿道尔诺哲学思想的形成影响很大。
霍克海默阿多诺的辩证启蒙观探析

霍克海默阿多诺的辩证启蒙观探析霍克海默阿多诺是德国20世纪的知名哲学家,他认为辩证启蒙是人类文化和思维发展的必然路径。
本文将进行对霍克海默阿多诺的辩证启蒙观和其思想的探析。
1.辩证启蒙观的基本概念辩证启蒙是指人类思维和文化发展中的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将既有的传统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与现代理性思维相结合,从而达到超越旧有观念的目的。
辩证启蒙是指一种现代的、理性的思考方式,它不是为了否定旧有的、传统的文化和思想而存在,而是通过反思和批判旧有的文化和思想,构建一个以自由、民主、平等和理性为核心基础的新型社会和文化。
2.辩证启蒙的主要思想首先,辩证启蒙强调自由、平等和民主的价值。
符合这些价值的社会和文化才是最为现代化的,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发展自己的力量。
其次,辩证启蒙认为,人类社会必须不断地反思和批判自己的文化和思想,从而推进文化和思想的发展。
只有经过批判,文化和思想才能不断发展与变革。
再次,辩证启蒙主张以理性思维为指导,将自我思考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上,能够使人们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人类的文化和思想。
3.辩证启蒙的启示辩证启蒙观给我们的启示在于,要不断反思和批判自己的思想和文化,以此推动文化和思想的发展。
历史上的经验表明,只有不断的反思和批判,才能使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变得更为科学、高效。
同时,辩证启蒙也强调了人类社会的自我发展,社会的理智发展会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福利,因此也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发挥更高的参与度,才能推进文化和思想的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辩证启蒙对我们当代世界的发展和进步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作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积极应用。
综上所述,霍克海默阿多诺的辩证启蒙观通过提出理性思维和现代观念的相结合,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深刻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现代化变革。
因此,在当今世界,辩证启蒙正越来越成为人们推动社会与文化变革的指导方针。
浅谈_启蒙_的概念_读_启蒙的辩证法_

题, 认为启蒙精神的实现是进步和退步相交织、文明和野蛮相伴随的过程, 因此, 启蒙走向了自我毁灭。从康德
到霍克海默, “启蒙”的概念的发展代表着人们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和对现代性的反思的轨迹。
关键词: 启蒙; 神话; 康德; 霍克海默
〔中图分类号〕 B8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6547 ( 2008) 03- 0097- 02
在这篇论文中, 作者围绕着“神话就是启蒙, 而启蒙却 倒退成了神话”这两个主题展开论述: 第一, 启蒙以消除神 话为己任, 意欲以知识代替想象; 但是在现实中, 实证化的 启蒙理性却走向了反面, 走向了新的迷信, 退化为神话。第 二, 启蒙理性的宗旨是确立人对自然的无限的统治权, 然而 人征服自然的结果并没有使人成为自然的主人, 也没有使自 然成为属人的存在, 相反, 人对自然的统治导致人与自然关 系的破坏, 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第三, 在完全被技术理 性统治的世界中, 不但人与自然相异化, 而且人与人也相异 化, 人普遍物化, 人在普遍异化的世界中相互冲突。第四, 在技术理性统治的世界中, 理性和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像启蒙 精神允诺的那样, 增强人的本质力量, 实现人的普遍自由。 相反, 技术本身成为自律的, 总体性的统治力量, 成为扼杀 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异化力量。因而启蒙具有自我摧毁的特 性, 走向了自身的反面, 这就是启蒙辩证法。具体来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李慧娟,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教师,博士,研究方向:哲学基础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
①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页。
② 参见安东尼·J .卡斯卡迪:《启蒙的结果》,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4页。
启蒙的界限———兼及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李慧娟(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作为近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启蒙规定了其视阈和话语。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的《启蒙辩证法》捕捉到了启蒙本身发展的逻辑,从启蒙和神话、科学知识、极权主义、文化工业的关系入手,阐述了启蒙如何走向了自己的反面,这一自反的逻辑与启蒙理性向工具理性的转变密切相关。
只有从启蒙本身所蕴涵的内容出发,永葆理性的批判精神,才能突破启蒙的界限,真正实现启蒙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启蒙;理性;界限中图分类号:B 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0)09-0049-03 自进入近代以来,哲学的发展就和“启蒙”密切相关。
启蒙开启了近现代哲学的视阈,规定了相应的哲学话语以及现代社会的进程。
但是,进入到“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打破了人类永恒进步的梦想,启蒙不再只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表征,它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甚至相反的东西,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苦难,对启蒙的反思成为20世纪以来哲学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著作,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原著译为阿道尔诺)的《启蒙辩证法》捕捉到了启蒙本身发展的逻辑,通过把启蒙概念泛化,从对于整个人类文化特别是近现代文明的反思入手,深刻剖析和揭示了启蒙怎样由于自身的发展而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1 “启蒙”这一概念,与作为历史事件的启蒙运动密不可分,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它具有作为历史事实的不可逆转性,但是,启蒙精神本身又获得了同历史事件不同的发展逻辑和模式。
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在法国大革命的践行中,启蒙完成了自己从理论到现实的转变,造就了本身的现代形式,同时启蒙也规定了现代社会的品格、方向和内容。
启蒙对于自由、平等、博爱等的追求无可否认,但其和理性的最直接和最大程度的契合,是启蒙在近代最为突出的表现。
“启蒙的纲领是要唤醒世界,祛除神话,并用知识替代幻想”①。
近代启蒙的事实也证明启蒙实现了这样的目标。
但问题是,在这些诉求得到满足之后,启蒙本身发生了翻转,这是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论证的重点。
他们通过将启蒙过程描述为不完整的,对启蒙运动的进步叙事提出了质疑。
②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更多地关注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达并没有带来他们所预想的人类的大踏步前进,反而给人类的文明生活带来了一系列致命的打击。
在人们以为启蒙完成之时,他们指出,启蒙导致的并不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是人类文明的倒退,他们从整个的社会发展出发,在人类进步的大环境下看到了人类退步的因素,并把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集中在了启蒙批判上。
启蒙在完成了对于宗教的批判之后,自己与理性相结合,产生出了消灭上帝之后的作为主体的人、代替宗教神学的科学知识、作为评价标准的理性。
在他们看来,启蒙正是由于自身的逻辑发展而49导致了现在的结果。
“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
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①。
正是经历了中世纪宗教神学对于人的压抑之后,在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的同时,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
但是,这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理性逐渐成为了权威和标准,启蒙本身的批判意义消失,使人们在启蒙中反而重蹈了启蒙之前的覆辙。
启蒙的辩证法,正是希望通过对于启蒙自身发展逻辑的揭示,找出启蒙的世界发生如此异化的原因,并找到真正克服这种异化的世界、最终实现启蒙的道路。
2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从神话和启蒙的关系入手,剖析了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逻辑和启蒙自身的辩证法。
神话,见证了人类试图摆脱愚昧、无知,不断地自我觉醒、自我确证的过程。
神话世界是人按照自己的要求和目的重新创造的人和自然,这一世界也是现实世界的等级、力量、权力等关系的映射。
启蒙试图打破这样的世界,把人的世界还给人,使人们遵从自己的理性,克服对于外在的神、偶像的崇拜,追寻自由,树立不依赖他人、独立自主的精神。
启蒙与神话的相似之处就在于启蒙本身也发展成了一种信仰,神话是基于非理性的信仰,启蒙的神话则是一种基于理性的信仰,作为主体的人的理性精神的崛起,造成了人的理性至上的原则,从而理性本身代替上帝成为了人们重新树立起来的神、偶像。
“神话就是启蒙,而启蒙却倒退成了神话。
”②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现代科学特别是实验科学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了理性的力量。
“`工业社会'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消解`神圣形象'的过程,即以人的`理性'及其基本的文化样式———哲学和科学———作为价值标准而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③当人类的科学知识能够征服自然乃至整个人类世界的时候,当主体的力量无限膨胀的时候,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看到,理性的这样一种无限的发展,使得启蒙与极权主义合流,权力不仅仅在人对自然的统治中扩张,还成为了人和人之间的唯一的关系。
理性代替人成为了主体,人失落在了理性当中。
“人类为其权力的膨胀付出了他们在行使权力过程中不断异化的代价。
启蒙对待万物,就像独裁者对待人。
”④启蒙使得人和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而这直接导致了极权主义的产生。
启蒙,带领人们从野蛮前进到文明,但同时,启蒙理性的片面发展,也使人们从文明又重新倒退回了野蛮,这就是启蒙的辩证法。
这样一种逻辑,不仅表现在科学和技术领域,更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人们的文化世界。
文化采取了工业化的方式,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也变成了标准化的商品,想象力和创造性被扼杀,利润成了追逐的唯一目标。
在今日的文化领域,大众传媒的作用非常突出,凭借着高科技的技术,人们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文化产品和资源的共享,使得文化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力空前扩大。
但同时,这样的一种方式也牺牲掉了很多个性的东西,某些标准和尺度被固定下来,成为了所有人的标准和尺度。
作为文化工业运作的整个文化领域,逐渐变成了同生产领域一样的标准化和机械化的流程,在这样的一种文化的消费乃至生产中,人们感受到的不再是作为独立的个人的创造的快感和乐趣,而是成为了对于时代、标准的亦步亦趋,人的感觉、人的消费、人的理念,都发生了异化,人们需要的不再是思考和创造,而是消费和虚假需求的满足,这并不是启蒙本身所要求的自由的本意,本欲确立的“主人精神”没有实现,反而造就了作为消费者的奴隶行为和商品拜物教的教徒。
3 无论是对于科学知识、文化工业还是极权主义的批判,最终都归结为对于理性的批判。
理性是启蒙的一个核心概念,最初这一概念既包含了知性的内容,也熔铸了关于人生价值的追求。
“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概念的诸多含义,与启蒙学者的其他一些常用概念密切相关。
这50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9期·西方哲学①②③④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页。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前言第5页。
孙正聿:《孙正聿哲学文集》第5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53页。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页。
些概念包括理性主义、演绎法、几何学方法、归纳法、经验主义、自然法、科学方法、批判、分类、常识。
几乎每一门启蒙学科都出现了关于理性概念及其含义的讨论,尤其是认识论、心理学、数学、宗教和科学……在所有这些现象和思想领域中,含义千变万化的理性始终起到了核心的作用,人们借此可以深入了解各种错综复杂的启蒙思想。
”①但是随着理性自身的演变,理性成为了一切的标准和尺度,变成了一个绝对主体的精神,体现在对于量化的形式逻辑和科学的机械模式的崇拜。
当理性唯一所指的是工具理性,理性就超越了自己的界限,对自然、对人做了僭越,与理性联系在一起的启蒙,也就逐渐走向了自反的逻辑。
虽然很多近代哲学家对于人的理性做了划分,如康德就认为人的理性只能达到对于现象界的认识,而本体界的东西,已经超出了人们的认识范围。
但是,“理性的狂妄”导致理性自身的界限划分在启蒙这里完全脱缰,在人的认知、人的文化、人的道德等各个领域取代了“上帝”的地位,成为了新的权力之王。
启蒙理性本应具有批判性、超越性和形上的维度,但工具理性对于启蒙理性的取代,使启蒙完全丧失了本身所应包含的内容和实质,退化为了“同一性”的思维,“抽象的同一支配使得每一种自然事物变成可以再现的,并把这一切都用到工业的支配过程中,在这两种支配下,正是获得自由的人最终变成了`群氓',黑格尔称他们是启蒙的结果”②。
阿多尔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中对此作出了激烈的批判,提出了建构非同一性生存的“星丛”。
哈贝马斯则提出以交往理性来重建启蒙理性,认为“复兴理性必须在两个方面作好自我保护,以免再次陷入以主体为中心的思维的窠臼。
这种思维无法使理性的非强制的强制力量摆脱掉工具理性的权威特征(工具理性使周围的一切包括自身都成为对象)和摆脱掉囊括性的理性的总体化特征(囊括性理性吞噬一切,最终用同一性克服掉所有的差异性)”。
③要把启蒙理性从工具理性中拯救出来,重申淹没和毁灭在自身当中的启蒙的目标,就需要为启蒙划界,特别是为启蒙所涉及的内容———理性划界。
一方面,我们要承认理性的作用,理性自由把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造就了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品格;但同时我们也要避免“宏大叙事”所带来的“本质主义”的肆虐,在人的本真生活中找寻启蒙的意义。
超越对于启蒙的狭隘理解,使启蒙摆脱和科学、极权主义、神话、文化工业的合流,重新恢复理性的批判性,或许是对于启蒙界限的一个更好的诠释。
启蒙在路上,人也在途中,对自身局限性的认识和批判,正是启蒙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无止境地、不经任何反省、没有任何反思在内地运用到人类社会,这样,必然遭遇它自己的否定的环节。
“只有通过吸收和占据启蒙运动的最激烈的批评者的论证,才有可能让启蒙的希望永葆生机。
”④《启蒙辩证法》是对于启蒙的界限的一个当代思考,从启蒙本身所蕴涵的内容出发,永葆理性的批判精神,才能真正地实现启蒙的价值追求。
“掌握着自身并发挥着力量的启蒙本身,是有能力突破启蒙的界限的。
”⑤责任编辑:马 妮 51启蒙的界限①②③④⑤彼得·赖尔、艾伦·威尔逊:《启蒙运动百科全书》,刘北成、王皖强编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