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_变戏法_还是辩证法_单传友

合集下载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阿多诺上来就给“启蒙”这老伙计来了个大解剖,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启蒙的那种小确幸的看法。

以前我就觉得启蒙嘛,那就是人类点亮智慧小灯的过程,是走向光明的康庄大道。

可阿多诺说:“你想简单了。

”启蒙这事儿发展着发展着就变味了。

书里说启蒙在祛魅的过程中,自己却走向了一种新的“神话”。

这就像是屠龙少年最后变成了恶龙一样魔幻。

就拿科技来说吧,科技本应是启蒙带来的好东西,帮我们征服自然、让生活更方便。

但你看现在,人好像被科技给绑架了。

比如说我们离不开手机,每天都在各种APP之间穿梭,被算法推送牵着鼻子走,这哪是我们掌控科技,分明是科技在悄悄掌控我们啊。

这就好比我们原本造了个小跟班来帮忙,结果这小跟班成了幕后大boss。

阿多诺还提到了文化工业,这部分可太扎心了。

我原本以为那些流行文化、好莱坞大片、流行音乐啥的都是为了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结果呢?在阿多诺眼里,这些都是文化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产品。

就像那些偶像选秀节目,模式都差不多,选手的人设也大同小异,就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它们通过不断地重复、批量生产,把大众变得越来越没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只知道被动接受。

这文化工业就像一个温柔的陷阱,用娱乐的糖衣炮弹把我们的批判精神给消磨掉了。

在阿多诺的剖析下,整个社会都像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

我们追求理性,可理性最后却让我们变得不那么理性;我们想要自由,却在社会这个大机器里被各种规则和模式束缚住。

这感觉就像是我们一直在朝着一个目标奔跑,跑着跑着却发现自己跑到了一个怪圈里,怎么也出不来。

不过读这本书也不是完全让人绝望的。

它就像一记警钟,把我从那种对现代社会盲目乐观的美梦中敲醒。

让我知道不能就这么傻呵呵地跟着社会的大流走,得时不时地停下来思考一下,我们所追求的那些东西到底是不是真的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美好。

虽然阿多诺描绘的世界有点黑暗和复杂,但也正是这种深刻的揭示让我更加珍惜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让我想在这个有点疯狂的现代社会里,努力保持一点自己的清醒。

启蒙辩证法 中译本

启蒙辩证法 中译本

启蒙辩证法引言启蒙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法和哲学观点,旨在通过辩证的方式进行思考和探索。

它强调对问题的全面、详细和深入的分析,并试图揭示问题的各个方面、矛盾和内在关系。

本文将详细探讨启蒙辩证法的概念、特点、应用,并展示其在不同领域中的重要性。

概念解释什么是启蒙辩证法?启蒙辩证法起源于西方哲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它是一种哲学和认识论的方法,旨在通过辩证的思考方式来认识和理解事物。

启蒙辩证法强调对问题进行全面、详细和深入的分析,寻求问题的本质和内在矛盾,并试图通过对矛盾的解决来推动问题的发展和进步。

启蒙辩证法的特点启蒙辩证法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 全面性:启蒙辩证法强调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包括问题的各个方面、矛盾和内在关系。

它试图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避免片面、简单化的观点和解释。

2. 详细性:启蒙辩证法要求对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调查,收集大量的相关信息和数据,以全面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和细节。

它强调深入思考和深入挖掘问题的各个层面,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

3. 深入性:启蒙辩证法试图揭示问题的内在本质和矛盾。

它通过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探索问题的根源和内在关系,以达到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4. 辩证性:启蒙辩证法强调矛盾和冲突的存在,并试图通过对矛盾的解决来推动问题的发展和进步。

它不仅仅看重问题的一面,而是通过对矛盾的辩证思考来认识事物的真实本质。

启蒙辩证法的应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启蒙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研究需要对问题进行全面、详细和深入的分析,以便得出准确和有洞察力的结论。

启蒙辩证法可以帮助科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思考问题,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它还能够帮助科学家发现问题的新领域和新方向,从而推动科学的进步和创新。

教育中的应用启蒙辩证法在教育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启蒙辩证法正是为此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启蒙辩证法——启蒙的概念

启蒙辩证法——启蒙的概念

康德即萨德
2. 同情有罪:尼采的权力意志、萨德主义、康德的道德律令 →冷酷无情、崇尚强者。
• “(严格形式上的)冷漠,是德性的必要前提。”热情冲动是不良的。 冷静和果断构成了德性的力量。“这就是道德生活的健康状态;而另 一方面,即便是由善的观念焕发起来的感情,也不过是一种马上继之 以呆滞沉闷的瞬间光彩。”——康德《道德学说的形而上学起源》 • 基督教道德起源于弱者对强者的怨恨。由于他们比强者弱,于是就发 明了这种道德。这种道德要求同情、怜悯、压抑人的自然本性,使人 变成听话的庸众,没有勇气克服自我,创造新事物。主人道德与奴隶 道德。 • “弗尼依尔嚷道,‘……只有卢梭这个人类的敌人,才可能坚持这样 的谬论,因为他自己软弱至极,他只能把那些他怎么也比不过的人们 降低到他自己的水平。但是我问你,五短身材的俾格米要想与有着赫 拉克勒斯身材和力量的七尺男儿相比,不是有点太厚颜无耻了吗?这 简直是蚍蜉撼树。’”——萨德《朱莉埃特》
辩证法——启蒙的逻辑
• 现代知识的特征:建立在数学原则和形式逻辑基础上 • 操作性:“知识并不满足于向人们展示真理,只有‘操 作’,‘去行之有效地解决问题’,才是它的真正目标。” • 明确性:严格遵循所谓的事实,排除一切模糊的、零散的 概念。否定性思维亦在其列。 • 体系性:“启蒙的理想就是要建立包罗万象的体系”,存 在和事件只有在体系中取得合法地位才能成立。 • 数学化:数学成了启蒙精神的准则。用公式替代概念,用 规则和概率替代原因和动机,任何不符合计算与实用规则 的东西都是值得怀疑的。
写作背景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物化意识及对物化的 自觉扬弃→二战后,转为针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进行全方 位的文化批判 • 二战后的反思 法西斯极权主义和斯大林暴政、大屠杀、西方工人运动的 沉寂、消费社会和工业文化的兴起 • 为什么“人类没有进入真正的人性状态,反而深深地陷入 了野蛮状态”?

《启蒙辩证法》中对技术理性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启蒙辩证法》中对技术理性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启蒙辩证法》中对技术理性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启蒙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部著作,该书阐述了人类思维的起源、演化和发展,探讨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其中,尤其强调了对于技术理性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在《启蒙辩证法》中,康德认为技术理性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但是人类应该把握好技术和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

本文将分别从技术理性和自然两个角度,阐述《启蒙辩证法》中对技术理性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技术理性人是指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科技手段来改造世界实现自身价值的人,技术理性是指人类运用技术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和心态。

《启蒙辩证法》中提到了技术理性的重要性,但同时也强调了技术理性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1、技术理性的重要性在《启蒙辩证法》中,康德认为技术理性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技术理性的应用,可以提高人类的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让人类能够更好地满足自身的需求,提高生活的质量和舒适度。

同时,技术理性也为人类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手段,例如医疗技术能够治疗疾病,工业技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等等。

就像康德所说的,技术理性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

一方面,技术理性的应用可以让人类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身价值。

另一方面,过度地使用技术手段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气候变化、水土流失等,都源于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因此,我们需要把握好技术和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在运用技术的同时,充分尊重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自然是指人类居住和生存的自然环境,包括了大海、河流、山脉、森林等等。

自然对于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至关重要,因为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空气、水源、土地等一切资源。

《启蒙辩证法》中非常重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了自然破坏需要负责的责任。

下面我们就从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两个方面,探讨《启蒙辩证法》中的关于自然与技术理性人关系的探讨。

辩证法与“变戏法”(一)

辩证法与“变戏法”(一)

辩证法与“变戏法”(一)【英文标题】DialectandConjuringGAOQing-hai(CollegeofPhilosophyandSociology,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 012,Jilin,China)【内容提要】辩证法,不论东西方,在它产生之时,都与诡辩论有着难解难分的联系。

怎样保证辩证法的纯正性,不致使它混同于诡辩论,仍然是个重要问题。

辩证法富有灵活性,但在运用中须有条件的限制和要求。

这个条件,既有内在的又有外在的,其中首先是对人性提出的高水准要求。

只有正派的人,即具有为人类献身、肯于追求真理的人,方能掌握和运用好辩证法。

人如果有了私心和私利,辩证法就会被私字“酸化”为诡辩论,理论的灵活性也就成为理论“儿戏”。

【英文摘要】Dialect,orientaloroccidental,asitcameintobeing,waswellnighinseparablewithsophistry.Theimporta nceofpurifyingdialectfromsophistryremainsatoughproblem.Dialect,whichisflexible,shouldberestra inedundercertaintermsinitsapplication.Suchterms,internalorexteral,arerequirdbyhigh-levelhuman ity.Onlyamanofdecency,whodedicateshimselfforhumankind,willinglyinpursuitoftruth,canbecomea realmasterofdialect.Dialect,however,ispronetobedepravedintosophistrybythoseselfishpeople,and thustheflexibilityofdialecttheoryintotheconjuringofthat.【关键词】辩证法/灵活性/条件限制/人性dialect;flexibility/restrainedterms/humanity【正文】“辩证法”会挑选人的。

启蒙辩证法:启蒙的倒退和神话的重现

启蒙辩证法:启蒙的倒退和神话的重现

启蒙辩证法:启蒙的倒退和神话的重现摘要:霍克海默、阿多尔诺的《启蒙辩证法》以“文化工业”为其核心概念,集中体现了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在神话—启蒙—真理的启蒙历史结构中,阿多尔诺认为启蒙倒退为神话一开始就蕴含在以启蒙为中介的历史结构当中,文化工业和启蒙已经、也必然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即转化为神话、迷信和野蛮。

人们建立起来的理性也不过是神话的另一种重现。

只有从启蒙本身所蕴涵的内容出发,才能真正实现启蒙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启蒙;神话;文化工业;理性启蒙运动作为人类迈向现代社会的关键环节,一直是哲学理论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

法兰克福学派早期代表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的《启蒙辩证法》以神话与启蒙为核心,集中论述了以启蒙为目标的现代性如何依其本性辩证地转化为启蒙的反面,启蒙如何于自身中包含否定自身的本质环节而最终导致“启蒙的自我毁灭”这一启蒙的逻辑:“神话就是启蒙,而启蒙却倒退成了神话”。

因此,我们要从启蒙本身的含意出发,追求启蒙真正的价值和新的视域。

一、启蒙与启蒙运动“启蒙”这一概念是伴随着法国启蒙运动这一历史事件一同出现的,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法国大革命的新思维使启蒙完成了自己从理论到现实的转变,造就了本身的现代形式,同时启蒙也规定了现代社会的品格、方向和内容。

康德关于“启蒙”的经典定义是人必须永远具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1]启蒙对于自由、平等、博爱等的追求无可否认,但其和理性的最直接和最大程度的契合,是启蒙在近代最为突出的表现。

“启蒙的纲领是要唤醒世界,祛除神话,并用知识替代幻想”[2]。

近代启蒙的事实也证明启蒙实现了这样的目标。

但问题是,在这些诉求得到满足之后,启蒙本身发生了翻转,这是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论证的重点。

他们通过将启蒙过程描述为不完整的,对启蒙运动的进步叙事提出了质疑。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首先得说,这书读起来可真不轻松。

阿多诺那文笔就像在跟你玩捉迷藏,一会儿一个深刻的概念抛出来,刚想抓住它理解一下,他又开始说另一个相关但又更复杂的事儿了。

不过呢,这也正是这书的魅力所在,就像在挑战一场超级难的游戏,每弄懂一点就特有成就感。

书里说的启蒙,可不像我们平常想的那种简单的“开启民智”啥的。

阿多诺指出启蒙在发展的过程中走向了自己的反面,这可太让人惊讶了。

就好比你本来养了一只小宠物,想着它能给你带来快乐,结果它越长越大,变成了一个会咬人的怪物。

启蒙本来是想让人类摆脱愚昧,走向理性的光辉大道。

可是呢,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理性被扭曲了。

人们开始用理性去算计一切,连人都被当成工具了。

比如说在工厂里,工人就像是机器的一个零件,每天重复着机械的动作,只看效率,人的情感、个性啥的都被忽略了。

这就像是启蒙这个“魔法”失控了,变出了一些很糟糕的东西。

而且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也特别犀利。

文化工业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搅拌机,把所有的文化产品都搅成了千篇一律的东西。

我们看那些电影、听那些流行歌曲,好像都长得差不多。

就像快餐一样,吃的时候觉得还不错,但是吃多了就发现没什么营养,都是一个味儿。

这些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东西,不是在真正地启发人们的思考,而是在麻痹人们的大脑,让大家都变成只会消费的小绵羊。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还提到了神话和启蒙的关系,这就更绕了。

他们说启蒙和神话其实有相似的地方,这就好比是两个敌人,表面上看水火不容,但实际上在某些深层次的地方却有着相同的毛病。

神话是用一种神秘的力量来解释世界,而启蒙想要用理性来解释世界,可最后启蒙变得像神话一样霸道,它觉得自己的理性解释就是唯一正确的,不容置疑。

这就像两个极端,都有点太自我中心了。

读这本书也让我对现代社会有了更多的反思。

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很先进、很理性的社会里,但实际上到处都是这种被扭曲的理性的影子。

我们追求效率,追求物质的丰富,但是却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一些很宝贵的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情感交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康德 启蒙辩证法

康德 启蒙辩证法

康德启蒙辩证法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康德的启蒙辩证法概述
2.康德的启蒙观点
3.康德的辩证法思想
4.康德的启蒙辩证法的影响
正文
1.康德的启蒙辩证法概述
康德是 18 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和《道德律令》等,对启蒙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启蒙辩证法是他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张人类通过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摆脱愚昧和偏见,达到真正的自由和独立思考。

2.康德的启蒙观点
康德认为,启蒙就是摆脱对权威和传统的盲目信仰,通过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寻求真理和知识。

他强调,人类应该自己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的观点。

康德的启蒙观点,对后来的民主、人权、言论自由等观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康德的辩证法思想
康德的辩证法思想,是他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主张,辩证法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对立统一的思考方式。

他强调,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康德的辩证法思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康德的启蒙辩证法的影响
康德的启蒙辩证法,对后来的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思想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性主义和科学方法,对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启蒙观点,对后来的民主、人权、言论自由等观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辩证法思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蒙:“变戏法”,还是辩证法?*单传友(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

[中国分类号]B5[文献识码]A[文章编号]1002-8862(2013)03-0042-06

学界关于《启蒙辩证法》的研究主要认为其代表了法兰克福学派对启蒙现代性的悲观主义诊断:神话已经是启蒙,启蒙摧毁了神话,启蒙蜕变为神话,辩证法实际上沦为了“变戏法”。这种看法不是没有根据的。第一,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确指出,“启蒙概念”的主题是:“神话已经是启蒙,启蒙蜕变为神话”。第二,批判理论家的后继者如此判断,哈贝马斯认为,“悲观”作家“把启蒙的自我毁灭过程加以概念化。据他们分析,人们不可能再对启蒙的拯救力量报以希望。本雅明式的绝望在反讽意义上变成了希望:在这个观念的影响下,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不愿放弃充满悖论的概念化探讨。”[1]维尔默

指出,“在摧毁神话的同时,启蒙也逐渐摧毁了一切合法性认证(妄想),并且以启蒙后的理性取代了神话,这就是启蒙辩证法。最终,理性变成了某种实证主义或玩世不恭的东西。”[2]霍耐特也认为,《启蒙辩证法》是控制自然的悲观的历史哲学。第三,批判理论研究史学者也持这种观点,“我已多次强调,贯穿全书的音调是悲观的、凄凉的,人与自然的异化作为当代西方文明危机的中心看起来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3]

但这种解释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作者批判启蒙的目的在于,“将启蒙从盲目的控制中解放

出来,为一种积极的启蒙概念做准备”,“捍卫和传播自由,而不是间接地加速被管制社会的发展”,如果仅仅得出悲观主义结论,很难自圆其说。第二,《启蒙辩证法》是作者对辩证法研究项目的成果,而辩证法的思想来源主要是黑格尔和马克思,无论是黑格尔,还是马克思,对辩证法的理解都不是启蒙摧毁神话,神话已经是启蒙,启蒙跌入神话,成为类似“变戏法”的解读。黑格尔认为,“辩证法却是一种内在的超越,由于这种内在的超越过程,知性概念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本来面目,即知性概念的自身否定性就表达出来了。”“辩证法是现实世界中一切运动、一切生命、一切事业的推动原则。”

[4]

马克思

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5]因此,作为启蒙的辩证法,必然蕴含着对启蒙的内在性否定,对启蒙的批判意味着不断启蒙的新的可能性。本文认为,在启蒙与神话的复杂关系中,存在着双重逻辑:一是作为神话已经是启蒙,启蒙跌入神话的显性逻辑;一是暗含于其中的启蒙对自身的内在否定的隐性逻辑,这种隐性逻辑即为“有规定的否定”(thedeterminatenegation)。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吸收了犹太教的禁令思想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启蒙的辩证法意味着内生于启蒙的非同一性对同一性原则的有规定的否定。

一将《启蒙辩证法》解读成悲观主义文明论的主要依据是,《启蒙辩证法》将启蒙跌落野蛮主义追溯

24*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路径转向与视域开启———卡尔·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11YJC710041)的阶段性成果。至作为西方文明源头的神话阶段,进而意味着批判理论走向历史哲学。哈贝马斯认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颠倒了卢卡奇所继承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卢卡奇从雇佣劳动的商品结构推导出物化意识,也即从交换价值出发,分析资本主义的物化意识结构以及与之相应的同一性思想。而在《启蒙辩证法》中,“主观理性和同一性思想,更加基础。交换抽象只是一种历史形式,在其中,同一性思想发挥其世界历史的影响,并决定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交往形式。”[6]也就是说,构成神话与启蒙内在关联的是同一性思想,不是主导资本主义商品结构的交换价值导致了同一性思想,而是蕴含在欧洲文明发端处的同一性思想造就了物化结构。神话因其同一性思想已经是启蒙,启蒙的内在原则同样是同一性思想,因此,启蒙用神话的逻辑摧毁神话,只不过是走进神话的逻辑,启蒙蜕变为神话。霍耐特同样认为,“正如马克思将摧毁神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视为重建人类历史的概念钥匙,阿多诺将在他所处的时代清晰可见的控制关系作为整个文明过程的结构范式的隐蔽逻辑来解读。”[7]法西斯主义不过是这种控制关系的体现而已。文明的过程同时也是退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类起源性的退化”(retrogressiveanthropogenesis),也即是人类的宿命,或曰先天性症候,这构成了历史哲学的内在组织原则。因此,两位作者不是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是从理性的历史间接证明了欧洲文明的过程,其分析的基本的原则是工具理性,商品交换只不过是工具理性的一个历史发展形式。“由于他们的历史哲学,他们将文明的过程解释成了对自然的控制、社会阶级的控制和对人的本能的控制加剧的过程。”[8]

这种对启蒙的历史哲学解读模式构成了《启蒙辩证法》的显性逻辑。难怪罗尔夫·维格豪斯追问年轻的法兰克福学派能从《启蒙辩证法》中读到什么时,回答为:几乎都是老掉牙的东西,一无所获。“法西斯主义诱发他们形成悲观的历史哲学,这种悲观的历史哲学追溯极权主义的起因,一直追溯到人

类历史的初始。斯大林主义只不过加强了他们的看法。战后的宰制社会无法令他们修正看法。他们看出,人类面对自然伸张自我,是一种关键性的原罪,这种原罪从一开始就不仅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上了灾难性的道路,而且将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推上了灾难性的道路。”[9]

然而,这种对启蒙与神话关系的解读并非历史哲学的解读模式。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我们的历史概念并不是超越历史之上的,也不是仅仅以一种实证主义的方式跟在历史后面亦步亦趋。”[10]换言之,作者对欧洲文明的解读并不是历史哲学的解读模式,也不是历史主义的解读模式。从前者看,历史哲学本质上是超越于历史之上的,“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11]因此,将同一性逻辑追溯至神话,并不意味着,同一性逻辑抹杀掉了其内在差异,成为一种抽象的理智形式。“启蒙的概念”的第一个附录,“奥德修斯,神话与启蒙”所探讨的正是神话自然与启蒙自然的联系与区别。从后者看,作者对启蒙的批判不是跟在实证科学后面亦步亦趋,也即不是跟在启蒙后面进行一种外在的批判,而是通过对启蒙的内在哲学批判,分析启蒙逻辑的内在限制。从这个角度讲,作者对神话与启蒙关系的解读,目的在于呈现这种启蒙的内在性批判逻辑。启蒙代表了人的主体性觉醒,代表着对世界的祛魅,代表着对神话的摧毁。但被摧毁的神话本身已经是一种启蒙。在代表着欧洲文明起源的《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见证了启蒙与神话的纠缠关系。民间宗教本身作为神话还并不是启蒙,但荷马对之的搜集整理,形成了启蒙的基本关系,“代替各地神灵鬼怪出现的,是天堂和天堂的等级制度;代替巫师和部落天职而出现的,是分成不同等级的祭礼和以

强制性命令中介的不自由劳动,……自此时起,存在就分解为逻各斯———这种逻各斯随着哲学的发展而被归结为单子,归结为一个指代———和外部的万事万物。……世界从属于人。……主体的觉醒带来的是将权力视为一切关系的原则。”[12]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已经形成,启蒙的权力关系本质已经构建。神话已经是启蒙,启蒙对神话的摧毁,正是启蒙对自身的内在否定。“否定性不再是抽象的虚无,而是一种定在和某物。否定性只是定在的一种形式,一种异在。”[13]启蒙摧毁神话,正是启蒙的自我否定。由此,神话与启蒙的关系就不是,神话是神话,启蒙是启蒙,启蒙摧毁了作为“别物”的神话。

34启蒙:“变戏法”,还是辩证法?正如,“某物成为一个别物,而别物自身也是一个某物,因此它也同样成为一个别物,如此递推,以致无限。”[14]这种无限是一种“无限坏的或否定的无限”,这种否定不是真正的否定,只不过是有限事物“应该扬弃罢了”。而“应该”被扬弃,“不过是从逃遁中求解放。但逃遁的人还不是自由的人”。换言

之,唯有从神话与启蒙的内在否定关系中理解启蒙,而不是从抽象的否定关系去理解,对启蒙的批判才不会停留在“应该”的外在批判层面,从而陷入超越历史的批判模式;才不会停留在无批判的实证主义,从而陷入历史主义的模式;自由解放的启蒙概念才可能积极绽出。神话与启蒙的复调关系呈现出的隐性逻辑正是启蒙自身内在的有规定的否定逻辑。这种有规定的否定,具体表现在对启蒙同一性原则的内在批判上。

二正如哈贝马斯、维尔默、霍耐特等指出的那样,神话与启蒙的内在关联是同一性思想,或者说,启蒙的思想原则是同一性思想。两位作者一方面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哲学,另一方面承接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同一性原则源于启蒙的祛魅之路,启蒙就是要人摆脱恐惧,树立自主。在神话时代这种恐惧源于对自然的恐惧。原始的自然呈现出未分的整体,霍克海默将之称为“曼娜的原则”(theprincipleofmana)。曼娜是不可言说的、未分的、超出人的经验范围之外的,作为整体的、无所不包的、充盈的曼

娜的力量在人的意识中留下了对人的压抑与恐惧。面对恐惧,人类的惊呼构成了曼娜的名字。这就有了原始自然和命名自然的区分。但原始自然并没有完全纳入人的意识范围之内,并不是像精神分析学家所说的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投射,而是原始自然在人的脆弱意识中留下的印记。在这种原始命名中,人们将曼娜世界纳入到意识的范围之内,将恐惧封为神圣。在这里,“由神话造成的、丝毫不亚于科学的自然作为现象与本质、结果与动因的双重存在源于人类的恐惧,对这种恐惧的表达成为了对之的解释”。[15]

通过命名将自然二分,把自然纳入自我的控制范围,从而克服了恐惧,对自然的恐惧变为对自然的控制。在神话巫术阶段就开始形成意识的内在性原则,这也决定了启蒙的祛魅之路。启蒙将这种意识的内在性发挥到了极致。启蒙哲学的出发点是作为我思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在康德那里表现为先验统觉。纯粹的“我思”,一定伴随着“我”的概念,自我意识“只会看出它自己根据自己的策划所产生的东西,它必须带着自己按照不变的法则进行判断的原理走在前面”,“他必须不把任何东西、只把从自己按照自己的概念放进事物里去的东西中所必然得出的结果加给事物。”[16]先验概念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并形成我们的知识或经验,但这种知识只不过是先将先验范畴放置到对象之内,然后再对之加以认识。知识只不过是理性的自我认识。因此,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看来,这种知识不过是“同语反复”。“康德将思想无止尽地趋向无限,但坚持认为思想的不充分和永恒的有限性。他所传达的智慧是玄妙的:世界上没有存在是知识所不能把握的,但知识能把握的永远不是物自身。根据康德,哲学判断追新逐异,但由于仅仅重复理性先行安置于对象的,因而不能获得任何新的东西。”[17]而作为启蒙哲学之完成的黑格尔哲学,“以逻辑学、以纯粹的思辨的思想开始,而以绝对知识,以自我意识的、理解自身的哲学的或绝对的即超人的抽象精神结束。”[18]人、自然、历史都被描述为绝对精神在自我异化内部思维的自我运动。对象仅仅被理解为抽象意识的异在,人仅仅被理解为自我意识,现实的历史变成了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和他的辩证法确切地属于传统哲学,他仍处于柏拉图主义的窠臼中。”[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