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辩证法:启蒙的倒退和神话的重现

合集下载

启蒙与神话的纠缠——论哈贝马斯对《启蒙辩证法》的批判

启蒙与神话的纠缠——论哈贝马斯对《启蒙辩证法》的批判

克 思 主义 意识 形 态批 判 走 向 了总体 性 的 “ 极 揭 露 ” 终 批 判 .他们 把 马克思 用 以对付 意识形 态基 础批 判 的方 式运 用 在对 理性 的批判 中 , 启蒙 用来对 付神 话 的“ 把 解神 话 ” 、 “ 祛魅 ” 的手段 反过 来用 以对 付启 蒙本 身 。这 样 ,启 蒙辩 《 证法 》 里便存 在着 “ 启蒙 的两 次反思 ” 。
制 和 自我 约 束 中 逐 渐 异 化 。
收 稿 日 期 :0 9 o — 8 2 o 一 7 0
作 者简 介 : 利涛 (9 9 )女 , 王 17 一 , 四川 泸 州人 , 四川 大 学博 士研 究 生 , 主要从 事大众 传媒 和 大众 文化研 究 。
3 O
二 、 贝 马 斯 印 象 式 的 评 价 哈
论哈贝马斯对《 启蒙辩证法》 的批判
王利 涛
( 四川大 学 文学与 新 闻学 院 ,四川 成都 606 ) 104
摘要 :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书中, 在《 一 哈贝马斯 把《 启蒙辩证法》 作为一个个 案来 分析主体哲学在现 代性批判 中何 以走 向
尴尬 , 为理论 范式 的转 型寻找依据 。 他认为《 启蒙辩证法》 仍然是在主体哲学 中批判工具理性 , 启蒙理性未 能实现 自我超越 。 对 此, 哈贝马斯 提出的解 决之道是创建从 主体哲学转 向主体 间性 的交往行 为理论 。 关键 词 : 启蒙辩证法 ; 主体哲学 ; 工具理性 ; 交往行 为理论 t 1 ̄ 类号 : 5 91 i 1 B1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6 8 (0 9 0 — 0 0 0 10 — 3 22 0 }3 0 3— 4
启 蒙 原本 是 神话 的对 立 面 。资产 阶 级启 蒙 运 动是 在

启蒙与神话纠缠的内在逻辑

启蒙与神话纠缠的内在逻辑

启蒙与神话纠缠的内在逻辑作者:刘振怡金石来源:《知与行》2018年第04期[摘要]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以下简称《启蒙》)一书中,对于启蒙和神话的关系做出了“神话就已经是启蒙,启蒙倒退回神话”的论断。

他们发现了启蒙与神话之间的内在关联——启蒙想要以科学知识替代神话想象,试图造就更为合乎人性的生存状态,但结果是启蒙造就了新的理性的神话,使人堕落到一种新的野蛮状态。

然而,这个结论是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对启蒙图景进行了抽象化和简化的基础上得出的。

《启蒙》通篇隐含地分析了神话与启蒙具有的某种相似性:在二者各自所处的时代中,都与特定的话语、知识与权力的生成及运行方式密切相关。

这也构成了启蒙与神话具有内在联系的依据。

但是,《启蒙》并未对这一“启蒙与神话相纠缠”的真正内在逻辑——话语、知识与权力的交织与转换梳理出来并予以细致地考察。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无疑先于福柯探讨了关于话语、知识与权力的问题,可是与福柯相比,他们却未能从微观视角出發对三者的内涵以及关系做深层的内在分析,进而也使得他们将启蒙与神话从形式化的层面上简单地等同了起来,没有系统地对神话启蒙对比做现实性、多维度的分析。

因此,我们需要借助福柯的微观政治学中关于话语、知识与权力的理论,进一步挖掘启蒙与神话相似性的深层逻辑。

同时,从福柯的视角出发,梳理《启蒙》中神话时代的话语、知识与权力生成与运行方式,在将之与福柯的理论内容相对比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启蒙》对启蒙的批判理论。

[关键词]启蒙;神话;话语;权力;知识[中图分类号]B565.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4-0117-06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以下简称《启蒙》)一书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性著作。

在此书中,作者观点鲜明地对启蒙与神话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对西方传统意义上的理性主义者所推崇的启蒙予以了严厉的批判。

在对“神话就已经是启蒙,启蒙倒退为神话”这一主题思想进行论述过程中,看到了话语、权力与知识构成了启蒙与神话之间的某种联系。

哈贝马斯视域中的《启蒙辩证法》

哈贝马斯视域中的《启蒙辩证法》

哈贝马斯视域中的《启蒙辩证法》杨丽【摘要】《启蒙辩证法》作为对启蒙理性进行批判的理论表达,已成为经典文本。

作为这一文本的效果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哈贝马斯认为《启蒙辩证法》对启蒙理性的批判只不过是一种总体性的意识形态批判,必然会陷入“施为性矛盾”,最终会瓦解社会批判的规范基础。

%Dialectics of Enlightenment as the theoretical expression of Habermas to criticize enlighten⁃ment reason has become a classic text. As part of the historical achievement of the book, Haberma believes that the critique of Dialectics of Enlightenment is just a general ideological one, resulting nec⁃essarily in a“performative contradiction”and the regulatory basis t o deconstruct social critiqueulti⁃mately.【期刊名称】《求是学刊》【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6页(P37-42)【关键词】哈贝马斯;《启蒙辩证法》;启蒙理性批判;交往合理性【作者】杨丽【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 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16.59哈贝马斯对《启蒙辩证法》的阅读策略是把它放在西方现代社会及其意识形态转型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处境中,尤其是放在启蒙理性对现代社会的规范有效性的“问题史”上来加以把握。

因此,哈贝马斯一方面能同情地理解和透彻地感受到他的前辈学者对启蒙的激进的批判姿态,同时又从启蒙理性批判的效果史上,透彻地洞见到这一启蒙批判本身具有的内在的理论缺陷,因为它本质上是一种总体性的意识形态批判,是批判理论所附着其上的“意识哲学”的关键环节。

《启蒙辩证法》的遗产:启蒙理性的内在限度及其拯救

《启蒙辩证法》的遗产:启蒙理性的内在限度及其拯救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 《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前言第5页。
②[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前言第3页。
《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711页。
从西方启蒙理性的实际进程来看,不管是在其神话阶段,还是在近代以来的哲 学和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启蒙与神话都在相互纠缠。启蒙由神话开启,而启蒙又 不断地堕入神话;进步与退化总是交错,每一个进步都包含着退步。可以看到,在 这些主要的启蒙阶段上,启蒙并没有将其根本目标实现出来,“彻底合理化的现代 世界只是在表面上实现了解神秘化;恶魔般的物化和沉闷的孤立等诅咒还是萦绕不 去”。③经由社会化大生产和文化工业的腐蚀,如同在人类的早期阶段人卑微地匍 匐在自然脚下一样,人再一次沦为卑微的存在物,在庞大的经济机器和社会统治机 器的体系中艰难维生。
<启蒙辩证法>的遗产:启蒙理性的内在限度及其拯救◆
识,并独断地将抽象概念和理论及其对应的现实世界的社会统治关系视为永恒普遍 的真理。概念和思想本来只是我们认识世界和事物的中介,但在这种哲学中却被具 体化和实体化,反倒成为先验地产生世界和创造秩序的绝对者和主宰者。正如有学 者所指出的那样:“如果说在神话的环节,人们是通过崇拜由特权者们所刻画出来 的自然本身而崇拜由这些特权者们所规定的社会秩序,那么在哲学的环节,人们就 是通过承认这些哲学概念的普遍性来认同既定的社会统治关系。”①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57页。
《启蒙辩证法》的遗产:启蒙理性的内在限度及其拯救命
种各样的功能”①为代价的统一;经历了充满危险、欺骗和狡诈的理性历险后,人 也再无法回到远古时内在自然和外在自然融为一体的混沌时光。换句话讲,奥德修 斯既没有寻到真正的自我和主体性,也再也回不到神话的家园。奥德修斯的狡诈正 是理性的人希冀走出神话宫殿的手段,但也正由于这狡诈,理性暴露出了它的局限 性,即后来体现在资本主义经济原则中的通过计算和工具而对他人劳动进行剥削。

启蒙理性的倒退

启蒙理性的倒退

启蒙理性的倒退摘要:霍克海默·阿多诺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以神话与启蒙的关系为内容,通过对启蒙精神历史的分析,对启蒙理性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启蒙理性帮助人们脱离了神话的掌控,它坚信能为人们带来自由和解放的同时,却又将人类带入了另一个神话中。

因此,如何揭穿这个神话就成为了霍克海默·阿多诺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启蒙理性;同一性;人的异化中图分类号:b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2在《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阿多诺明确指出随着人的主体理性不断地强化与膨胀,启蒙越来越暴露出其自身的缺失与弊端,并逐渐向神话倒退。

一、对启蒙理性的批判(一)启蒙理性的工具性人的主体理性不断强化,启蒙理性渐渐支配了精神本身。

这样,启蒙精神就变成了自我支配的工具。

因为启蒙理性并不是客观的,而只是服从于人类征服和掌控自然的欲望,变成了工具性的。

这种工具理性精神盲目地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以自然为代价,以工具的有效性和可控性来裁剪自然和人,排除了理性的差异与多样性,从而获得便于管理和统治的同一世界。

霍克海默·阿多诺说:“如同神话已经实现了启蒙一样,启蒙也一步步深深地卷入神话。

启蒙为了粉碎神话,吸取了神话中的一切东西,甚至把自己当作审判者陷入了神话的魔掌。

”[1]这充分表明启蒙精神退化为神话的原因与启蒙摧毁神话的原则是同出一辙的。

霍克海默·阿多诺认为,神话开启了启蒙的无尽里程,在这个不可避免的命运当中,理论观点不时地受到毁灭性的批评,而理论观点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信仰。

精神概念、真理概念乃至启蒙的概念都变成了唯灵论的巫术。

色诺芬尼认为启蒙理性的神话是人造出来的,是理性的狂妄和对自然的僭越,因而是一种神话的非理性表现,终究会导致新的专制和奴役。

如果一个人按照可支配性、操纵性来对待自然,那么,他必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

启蒙理性和神话都是出于对自然的惊恐而萌生的控制、统治的欲望,因而必然造就一种奴役自然和自己的新式神话。

“启蒙辩证法”的现代性价值——读《启蒙辩证法》

“启蒙辩证法”的现代性价值——读《启蒙辩证法》

“启蒙辩证法”的现代性价值——读《启蒙辩证法》崔飞宇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说,“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但是,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也就是说,财富的积累会导致无产阶级权力的积累,而通过财富,权力的积累,无产阶级会越来越认识到他们所受到的压迫,他们会起身反抗这种制度。

在二战的背景下,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两人就试图去理解:为什么当压迫变得愈加明显的时候,大众没有起来反抗? 换句话说,在了解了法西斯和纳粹主义的诱惑后,工人们为什么不去反抗他的资本所有者,不反抗大公司,不反抗他们所供养的政党?为什么当时的人们要参与到他们自身的控制或压迫中?为什么他们要给那些使人们变得不那么自由和不那么有能力的人赋予了权力?尽管自由有可能性,但他们仍对统治的持续存在感兴趣?1 追根溯源,回到“启蒙”1.1何为“启蒙”?“启蒙的根本目标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

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

“启蒙的纲领是要唤醒世界,祛除神话,并用知识替代幻想。

”但是,在启蒙中发生的是,启蒙为一种新的恐惧创造了条件。

从赫拉克利特到亚里士多德,古典理性主义宣扬通过理性把握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从而达到对自然的控制与操纵;的确,人们也做到了这一点,印刷术引起了学识的变化;火炮引起了战争的变化;指南针引起了金融、商业和航海的变化。

这些变化使得原本分散的世界走向联合,原本独立的人们开始走向紧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以“科技万能论”为核心的技术理性主义。

1.2“启蒙”的异化培根认为,知识中“存留着的”“许多东西”,其本身也仅仅是一种工具:无线电就是一种精致的印刷术,轰炸机是一种更有威力的火炮,遥控系统则是更为可靠的指南针。

的确,科技的潘多拉魔盒,在使得人类社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的同时,也孕育了深刻的文化危机。

科技,既创造了使人类走向美好的物质财富,也使得异化,物化成为统治人的巨大力量。

浅析《启蒙辩证法》中的启蒙思想

浅析《启蒙辩证法》中的启蒙思想

浅析《启蒙辩证法》中的启蒙思想摘要:启蒙是人类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全面性、多维性和辩证性,它所蕴含的实质反映着人类思想精神的独特质地。

本文《启蒙辩证法》的创作逻辑出发,对其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逻辑进行全面地分析,用辩证的方法探索《启蒙辩证法》中神话与启蒙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启蒙理性观,为当前时代启蒙思想提供启迪。

关键词:启蒙辩证法;神话;启蒙;理性一、《启蒙辩证法》的创作逻辑(一)理论逻辑1.基于异化理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个概念,深刻揭示了工人劳动成果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一社会现象背后下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并就四各方面提出对异化的分析,即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他的劳动行为本身相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关系相异化。

随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摒弃了费尔巴哈提出的“类本质”的概念,将“异化”理解为与人本身相对立的人类活动。

“但这里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

”马克思将人类活动和生产资料联系起来,提出劳动异化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精神生活领域的异化。

2.汲取卢卡奇物化理论《资本论》中提到商品拜物教,它是指“人的活动、他自己的劳动成了对他说来是客观的和对立的东西”。

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则是从其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中得出的,他认为商品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集中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并让前者获得了物的性质。

要想彻底消除物化,实现它的唯一方法只能完全取决于无产阶级意识的成熟,自然地反思这种物化关系存在的不合理性,并且有意识地去批判这种社会规律。

就现实而言,无产阶级意识需要被唤醒,克服物化要求他们需要明白自己的立场,意识到人类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是占主体地位的,与资产阶级是天然的敌对关系,能够透过社会现象看到资产阶级剥削的本质,识破资产阶级的谎言。

简答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

简答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

简答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摘要:与一般认定启蒙观念追溯至近代不同,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把启蒙发源追溯至神话时代,他们认为,启蒙是反神话的产物,即启蒙脱离了神话,启蒙就是解神秘化和理性化。

基于此,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同时表达出,启蒙就是表现在神话之中并在其中确立自身。

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对启蒙表现出一种合理的反思与深刻的批判,对梦想是征服自然与把理性从神话的镣铐中解放出来的启蒙,由于其自身逻辑而走向了反面,走向自毁的历程作了深入剖析。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对启蒙的批判,在其表象是直指启蒙精神,但从本质来讲其针对是工业文明,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史。

关键词:启蒙;启蒙辩证法;理性一、启蒙辩证法的社会背景及思想来源(一)社会背景霍克海默、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1962/1966的意大利版前言”中写道:“德文版的《启蒙辩证法》是一部断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候,准确地说是在1942年,我们就已经开始撰写这本书。

当时还处于国家社会主义的统治之下,按照我们原初的设想,他它应当成为一部社会理论和历史理论的导论。

”19世纪到20世界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及资本积累的阶段,在这个高速发展阶段中资本主义的矛盾也逐渐显示出来,生产条件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力,同时生产力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也愈演愈烈,生产关系的矛盾愈发严重,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人与社会的双重异化逐步显现。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所面对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异化程度不断加深、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空前灾难以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的悲惨局面,感受到的是人类在高度启蒙的基础上所犯下的滔天罪恶以及巨大灾难。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启蒙与灾难相伴生的双重境况下《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对启蒙提出了历史性问题:“人类没有进入到真正的人性状态,反而陷入了深深的野蛮状态,其原因究竟何在?”(二)思想来源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对西方社会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中现代批判理论的起点,他们对现代社会的总判断是社会的异化,他们继承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同时将这一理论扩展到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现实条件下所产生的各种新异化形式之上,并将异化视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蒙辩证法:启蒙的倒退和神话的重现摘要:霍克海默、阿多尔诺的《启蒙辩证法》以“文化工业”为其核心概念,集中体现了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在神话—启蒙—真理的启蒙历史结构中,阿多尔诺认为启蒙倒退为神话一开始就蕴含在以启蒙为中介的历史结构当中,文化工业和启蒙已经、也必然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即转化为神话、迷信和野蛮。

人们建立起来的理性也不过是神话的另一种重现。

只有从启蒙本身所蕴涵的内容出发,才能真正实现启蒙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启蒙;神话;文化工业;理性启蒙运动作为人类迈向现代社会的关键环节,一直是哲学理论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

法兰克福学派早期代表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的《启蒙辩证法》以神话与启蒙为核心,集中论述了以启蒙为目标的现代性如何依其本性辩证地转化为启蒙的反面,启蒙如何于自身中包含否定自身的本质环节而最终导致“启蒙的自我毁灭”这一启蒙的逻辑:“神话就是启蒙,而启蒙却倒退成了神话”。

因此,我们要从启蒙本身的含意出发,追求启蒙真正的价值和新的视域。

一、启蒙与启蒙运动“启蒙”这一概念是伴随着法国启蒙运动这一历史事件一同出现的,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法国大革命的新思维使启蒙完成了自己从理论到现实的转变,造就了本身的现代形式,同时启蒙也规定了现代社会的品格、方向和内容。

康德关于“启蒙”的经典定义是人必须永远具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1]启蒙对于自由、平等、博爱等的追求无可否认,但其和理性的最直接和最大程度的契合,是启蒙在近代最为突出的表现。

“启蒙的纲领是要唤醒世界,祛除神话,并用知识替代幻想”[2]。

近代启蒙的事实也证明启蒙实现了这样的目标。

但问题是,在这些诉求得到满足之后,启蒙本身发生了翻转,这是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论证的重点。

他们通过将启蒙过程描述为不完整的,对启蒙运动的进步叙事提出了质疑。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的《启蒙辩证法》一书就是这种反思和批判的重要成就。

学界通常认为,“启蒙辩证法”这一思想对于启蒙来说是具有毁灭性的作用,其结局只能走向彻底抛弃启蒙这条“绝路”。

如哈贝马斯就曾说,“在霍克海默、阿多尔诺最悲观的著作《启蒙辩证法》当中,他们加入了“悲观”作家行列,把启蒙的自我毁灭过程加以概念化。

在霍克海默、阿多尔诺看来,康德意义上的“启蒙”就是唤醒人类通过独立地运用理性判断能力,克服自然的不完善、不成熟的状态。

在此基础上,他们把西方文明理性传统的“启蒙”内涵扩展为人类一般的进步思想,把人类从恐惧、迷信中解放出来并且确立其主权的进步观念,根本目标是使人类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

但是,随着启蒙运动的深入,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

正是在启蒙运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中,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发现了启蒙的秘密:“神话即是启蒙,而启蒙却倒退成了神话”。

[3]二、对启蒙的批判在以前的神话里,各神各司其命,作为统治者下达各种懿旨,人作为执行者听从着神的领导,就此而言,人性和神性是互通有无的,神灵的虚幻世界显然成为了人类现实世界的一种暗喻,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一针见血地戳破了传统神话与现实统治之间内在联系的面纱——“启蒙的纲领是要唤醒世界,祛除神话,并用知识替代幻想”。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指出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达并没有带来他们所预想的人类的大踏步前进,反而给人类的文明生活带来了一系列致命的打击。

他们把人类文明退步的因素集中思考在对启蒙的辩证上。

在他们看来,启蒙正是由于自身的逻辑发展而导致了现在的结果。

“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

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4]。

正是经历了中世纪宗教神学对于人的压抑之后,在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的同时,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

但是,这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理性逐渐成为了权威和标准,启蒙本身的批判意义消失,这样,启蒙运动将本身的人权概念重新幻化为原始古老的普遍概念的信仰。

“人始终在神话中确证自身”,这种概念的同一化结构,使启蒙历史成为一种抉择,更加坚定支配自然。

最终使启蒙回到它在最初发生的神话结构中去。

随着理性的滥用,启蒙走向自身的反面,成为异化、愚昧人自身的工具理性,一种变相的非理性。

所以必须要找出启蒙的世界发生如此异化的原因,并真正克服这种异化的世界、最终实现启蒙的道路。

正如霍克海默、阿多尔诺所说的,“启蒙精神就是克尔凯郭尔所赞颂的新教伦理,也是在赫拉克勒斯史诗中的神话权力的原生形象”。

[5]也就是说,世界万物的同一性的代价就是万物不能与其自身认同,启蒙理性消解了神话世界中的旧的不平等与不公正的代价就是使现存生活世界新的不平等与不公正常驻永存;人类只有依赖启蒙理性才能最终摆脱恐惧获得自由,启蒙理性神圣的“祛魅”使命,其结果竟是“神话把非生命与生命结合起来,启蒙则把生命与非生命结合起来”[6],一言以蔽之——“神话变成了启蒙,启蒙倒退为神话”——这就是启蒙的逻辑。

三、神话与启蒙马克思就曾说过:“任何奢华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在实际中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7]所以说,神话产生初期都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严肃性的,虽然不能完全真实的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形,但也是作为一种真实的历史存在的。

人类认识并改造自然是实践行动和神话产生之间存在着某种割舍不了的联系,古希腊神话亦是如此。

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认识程度的限制,导致人们无法与强大的自然的相抗争,神话刺激着人类了文化活动,孕育着启蒙思想。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从神话和启蒙的关系入手,剖析了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逻辑和启蒙自身的辩证法。

神话见证了人类试图摆脱愚昧、无知,不断地自我觉醒、自我确证的过程。

神话世界是人按照自己的要求和目的重新创造的人和自然,这一世界也是现实世界的等级、力量、权力等关系的映射。

启蒙试图打破这样的世界,把人的世界还给人,使人们遵从自己的理性,克服对于外在的神、偶像的崇拜,追寻自由,树立不依赖他人、独立自主的精神。

启蒙与神话的相似之处就在于启蒙本身也发展成了一种信仰,神话是基于非理性的信仰,启蒙的神话则是一种基于理性的信仰,作为主体的人的理性精神的崛起,造成了人的理性至上的原则,从而理性本身代替上帝成为了人们重新树立起来的神、偶像。

在神话—启蒙—真理的启蒙历史结构中,阿多诺认为启蒙倒退为神话一开始就蕴含在以启蒙为中介的历史结构当中的,“神话即是启蒙”。

神话也是人类蒙昧状态的体现。

启蒙与神话在最初的同一并不全是和谐,而是蕴含着截然不同的认识方式。

这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与矛盾,必然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辩证地展示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阿多尔诺在前言中强调要从“思想史和现实的角度去理解启蒙和神话这两个概念”。

可以说从一开始启蒙就狂妄地企图把世界理解为“存在本质的纯粹形式”,对普遍的真理要求顶礼膜拜。

启蒙的发展,使“启蒙摧毁了神话”。

随着启蒙的外在压迫逐渐被挣脱,以及启蒙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被阻挠,启蒙反而一往无前,成为带有破坏性的理性原则。

由于启蒙缺乏对自身进行反思,没有对自身的毁灭力量进行思考,在自身进步的同时,自身毁灭的力量也在增长。

最终实用工具化的启蒙理性失去了其扬弃的特征,进而也失去了同真理的联系。

启蒙成了巫术意义上的神话崇拜,启蒙倒退为神话,神话变成了启蒙。

启蒙自身包含的概念—精神概念、真理观念,仅仅成了一种对普遍概念的信仰。

启蒙变成既是确定的也是模糊的概念,而这种信仰则是对启蒙的盲目屈从。

四、文化工业的启蒙与理性在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中,阿多尔诺还详细地分析了娱乐启蒙的问题。

对于大众来说,文化工业就是一种娱乐工业。

这种娱乐性是与文化工业的商业性紧密地结合的。

在文化工业的作用下,娱乐本身已成为纯粹的娱乐。

文化工业的商业性彻底地吞噬掉了娱乐的解放性功能。

大众情愿在一种毫无意义的联想中得到轻松。

在此情况下,文化工业成为启蒙的使者,大众与文化工业达成一个同谋:文化工业源源不断地生产着大众的娱乐需求,大众也毫无顾忌地接受这种纯粹的娱乐。

娱乐成为一种逃避,大众也失去了最后一丝反抗的信念。

阿多尔诺认为文化工业的启蒙后果就是使人逐渐变得愚昧,变成平庸之辈,甘愿丧失自己的抵抗意识。

无论是对于科学知识、文化工业还是极权主义的批判,最终都归结为对于理性的批判。

理性是启蒙的一个核心概念,最初这一概念既包含了知性的内容,也熔铸了关于人生价值的追求。

这样一来,文化采取了工业化的方式,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也变成了标准化的商品,想象力和创造性被扼杀,利润成了追逐的唯一目标。

在今日的文化领域,大众传媒的作用非常突出,凭借着高科技的技术,人们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文化产品和资源的共享,使得文化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力空前扩大。

但同时,这样的一种方式也牺牲掉了很多个性的东西,某些标准和尺度被固定下来,成为了所有人的标准和尺度。

作为文化工业运作的整个文化领域,逐渐变成了同生产领域一样的标准化和机械化的流程,在这样的一种文化的消费乃至生产中,人们感受到的不再是作为独立的个人的创造的快感和乐趣,而是成为了对于时代、标准的亦步亦趋,人的感觉、人的消费、人的理念,都发生了异化,人们需要的不再是思考和创造,而是消费和虚假需求的满足,这并不是启蒙本身所要求的自由的本意,本欲确立的“主人精神“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概念的诸多含义,与启蒙学者的其他一些常用概念密切相关。

这些概念包括理性主义、演绎法、几何学方法、归纳法、经验主义、自然法、科学方法、批判、分类、常识。

几乎每一门启蒙学科都出现了关于理性概念及其含义的讨论,尤其是认识论、心理学、数学、宗教和科学……在所有这些现象和思想领域中,含义千变万化的理性始终起到了核心的作用,人们借此可以深入了解各种错综复杂的启蒙思想。

”[8]但是随着理性自身的演变,理性成为了一切的标准和尺度,变成了一个绝对主体的精神,体现在对于量化的形式逻辑和科学的机械模式的崇拜。

当理性唯一所指的是工具理性,理性就超越了自己的界限,对自然、对人做了僭越,与理性联系在一起的启蒙,也就逐渐走向了自反的逻辑。

虽然很多近代哲学家对于人的理性做了划分,如康德就认为人的理性只能达到对于现象界的认识,而本体界的东西,已经超出了人们的认识范围。

但是,“理性的狂妄”导致理性自身的界限划分在启蒙这里完全脱缰,在人的认知、人的文化、人的道德等各个领域取代了“上帝”的地位,成为了新的权力之王。

五、结语启蒙在路上。

对自身局限性的认识和批判,正是启蒙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无止境地、不经任何反省、没有任何反思地运用到人类社会,这样,必然遭遇它自己的否定的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