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与教育学

合集下载

教育与教育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教育学教育是人类社会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活动。

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教育教育学则是对教育活动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的学科,旨在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教育教育学的关系,以及教育教育学的重要性。

一、教育与教育教育学的关系教育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活动,目的是传递知识和塑造人的品德。

而教育教育学则是对这一活动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教育教育学通过分析教育的目的、方法和效果等方面的问题,为教育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教育教育学既是教育活动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活动的外在保障。

教育与教育教育学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教育活动离不开教育教育学的理论指导,而教育教育学的研究则需要借助实践的教育活动来验证和完善。

教育教育学通过对教育的科学研究,能够深入了解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二、教育教育学的重要性1. 提高教育效果教育教育学的研究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从而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提高教育的效果。

教育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能够指导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使教育更加有效。

2. 优化教育过程教育教育学的研究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变化,从而更好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教师能够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措施,使教育过程更加平衡和顺利。

3. 培养教育专业人才教育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为培养优秀的教育专业人才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学习教育教育学,未来的教师能够获得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提高其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

4. 推动教育改革教育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教育活动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教育教育学能够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教育与教育教育学是紧密相关的。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育人的发展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一、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指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方面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指的是这一年龄阶段的个体在其发育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07空)二、关于人的发展的动力观(记基本观点代表人物)(一)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

(二)外铄论(08多选)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三)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集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论述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巨大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起动力作用。

缺少其中的一项或几项都会影响人的正常发展。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简述 e.g..①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②为什么说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空)。

在这方面,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能很好的说明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汇总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
2、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中介)
3、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4、教育的基本形态
5、教育的历史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
6、近现代教育
第七章教育研究
第一章教育目标
第二章教学过程
第三章教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设计
第五章教学实施
两种教育形态:
7、20世纪以后教育
(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2)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3)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含义
(2)教育学根本任务
(3)萌芽阶段特点、创立阶段特点
第二章教育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五章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
第六章课外活动

教育学-第三章--我国的教育方针

教育学-第三章--我国的教育方针

❖ 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的关系:
❖ 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密切相关。教育规律是 教育方针制订的依据和基础,教育方针是教 育规律的反映。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又有本 质的区别:教育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教育方针则是人们主观意志 的产物。但正确的方针,是人的主观对客观 规律的正确反映,也有客观性,不是纯主观 的东西。正确的教育方针,既是主观的,又 是客观的,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
第二节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一)经济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
(二)现代生产的科学性和智力化特点决定了 生产和经济发展对教育的依赖性
(三)现代教育生产性的突出特点也决定了它 必须为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服务
二、教育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 三、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接班人突出体现了通过教育培养有一定政治意识
的人才来维护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即使教育目
的更全面地反映教育的主要社会功能:经济功能 和社会功能。
❖ (二)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 发展
❖ 1、确保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统一发展。 ❖ 2、确保德、智、体、美等方面主动发展。 ❖ 3、确保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 内容:“做到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学与用相结合;使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 实践相结合。”而教育只有从观念、体制、结 构、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改 革,才能实现这几方面的结合。
第四节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政党)对各级各类学 校教育关于人的培养质量、规格的总规定。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 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是马克 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练习题(较全)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练习题(较全)

练习题库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人的发展——参考答案: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其身心发生的连续不断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2、遗传素质——参考答案:遗传素质是指生物的亲代能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后代的现象,包括有机体的构造、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3、环境——参考答案:环境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产生影响的外部客观世界。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主体因素——参考答案:主体因素主要是指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环境和自我的能力和活动。

5、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参考答案: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的发展是具有一定顺序的,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

二、填空题1、人的发展包括和的发展。

2、人的心理的发展包括和。

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以概括为、、、、。

5.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

6.所谓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

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上的特点。

8.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

9.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就是。

10.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

11.所谓,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12.个性亦称,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立性。

13. 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14.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称为是。

15.人的身心发展是在过程中实现的。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第三章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的含义广义:个体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狭义: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

即儿童的成人化过程。

就内容而言,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二、“人的发展”的特点(一)未完成性未完成性,即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处于未成熟状态。

(二)能动性人与社会交互过程中,人有主观能力性,能够改变其所处的环境与状态。

三、人身心发展的规律(一)顺序性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这一规律对教育的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比如身高成长的两个高峰期。

另一方面指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

比如身高增长了,而骨化未完成。

感觉、知觉的发展比较早,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较晚。

关键期: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

(也叫敏感期、最佳期)这一规律对教育的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卓有成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三)阶段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的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即将达到发展的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这一规律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能“一刀切”,同时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与过渡。

(四)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这一规律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爱好和特长,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

(五)互补性互补性指的是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尤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身体发展指个体有机体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因论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2)外铄论柏拉图是西方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1)内因论1、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2、柏拉图——认为“理念”先天存在于人的灵魂内,人只有通过追忆才能获得知识;3、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费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4、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是受成长规律支配。

”(2)外铄论1、荀子——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只有通过学,才能发展善。

2、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本身没有任何内容,可以在上面任意涂抹,即外部力量决定人的发展状况。

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强调外部力量的决定作用。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通过个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个体积极的实践活动是架通内因和外印的桥梁,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现实的力量。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1、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

青少年身高、体重两个生长高峰期—— 0—1岁/青春期2、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1.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主要观点
教育应尊重、顺应儿童的天性,使儿童的本性 不受恶劣社会现实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教育应把儿童培养成“自然人”,而不是社会 的“公民”
儿童生来具有健全的本能和善良的天性,儿童的 心灵生来就具有自由、理性与良心的成分
卢梭所讲的个人实为脱离具体社会现实的抽象 个人。
相对而言,培养目标较为具体,且具有一定 的针对性和现实的可行性 课程与教学目标则最为具体,最能在实践层 面上加以操作与实施
1.教育目的 古希腊学者将“理性的培养”作为教育目的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将“明人伦”作为教育目的 2.培养目标 P67 3.课程与教学目标 文学 P67 科学 P68 艺术 P68
社会的存在 社会价值
优先于
决定
高于
个人的存在 个人价值
个人本位论最根本的错误是秉持一种抽象的个 人观念,看不到人的社会制约性,抽象地谈论人 的先天本性。 社会本位论的缺陷在于把社会看成一个非历史 的、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独立实体。 个人既是社会历史的产品,也是社会历史的创 造者,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社会提 供的环境与条件的支持。
认为社会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首要要素
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使整个 个体掌握社会的知识与规范,成为符合社会准则 的公民 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不具有独 立存在的价值,个性的存在没有价值与重要性 强调个人对社会规范或社会权威的服从
个人本位论的基本假设
个人是原始自足的独立实体 个体是真实存在的,而社会是抽象的
是否把提升个体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看作教育 的目的,是现代教育区别于古代教育的一个根 本标志
(1)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各项基本的自由权利, 把学生看作是享有人格尊严的、具有独立个 性的人(教育增进受教育者作为人的价值与 尊严的基本前提)。 教育制度要体现出对受教育者基本人权的尊 重 教育应面向学生开展基本人权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学习目标:1.掌握教育质的规定性和教育的基本要素2.理解教育的概念、产生与发展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过程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我国古代(一)教育的词源“修道之谓教”(《中庸》);“教也者,长其善救其失者也”(《学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中的人生三大乐事: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故、灾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o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甲骨文中“教”与“学”的写法及其意蕴。

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

2.西方*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美德是由教育来的”(苏格拉底语);*即教育是指引导儿童使之得到完满发展。

*“教育的最大秘决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 (卢梭语);*教育就在于“依靠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塔洛齐语);*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赫尔巴特语);*“教育即生活”,“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教育乃是“人的经验的改造”(杜威语)。

(二)教育质的规定性*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对于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都把教育看成是培养人的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质的规定性*(三)教育的定义*教育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凡是(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

*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主要有三种形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根据一定社会需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主要指学校教育*(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措施*或教育影响(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指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

三、教育的发展1.原始形态的教育原始教育的内容:生产劳动教育;社会生活教育(习俗、宗教、军事)原始教育特点:(1)教育的非独立性—渗透于生产、生活(2)教育的原始性—水平低、内容贫乏;口耳相传、模仿(3)教育的平等性—无阶级性[2]封建社会的教育:铁器手工工具出现官学:私学:学费—束修(束脩xiu-干肉条,给教师的报酬)我国:学而优则仕,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春秋、礼记、易经),个别教学组织形式西欧:宗教教育,教会学校—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七艺;骑士学校-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行会学校-新型手工业者-市民教育-基特尔(guild)学校特点:阶级性、等级性、宗教性;有了较系统的教育体系;教育内容以道德文章和宗教经典为主。

3.现代教育资本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共同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日益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逐步走向结合2、教育对象迅速扩大——教育的普及性是现代教育的又一特征3、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校教育制度日趋完善,创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班级上课制,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不断更新,教育内容进一步科学化4、教育的终身化*思考题:*1.教育的概念应如何表述?*2.教育的基本要素是什么?*3.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4.现代教育的特征?课前讨论:*为什么师范生要学习教育学?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教育学*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

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需要对它进行研究,总结教育经验,认识教育规律。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

*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外部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内部规律*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奴隶、封建社会*孔子(公元前551—479年) :*《论语》一书汇集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我国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韩愈(768-824):《师说》。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哲学家,教育思想就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在《理想国》中,总结了当时的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

哲学家、军人、手工业者*昆体良(公元35—96年):古代罗马帝国的教育家写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培养)》,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亚里士多德(前384-342):《政治学》是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家。

萌芽阶段的特点: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低下,无论是我国还是欧洲的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虽有专门论及教育的文献和著作,但主要停留在经验的描述上,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有的还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臆测和简单的形式主义的推理,因而只可以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2.教育学的独立和规范阶段*夸美纽斯(1592-1670):著名的捷克教育家, 1632年出版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1693年)*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1762年)*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哥笃德》(1780—1790年间)*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赫尔巴特(1776—1841):德国教育家,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从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传统教育学派独立形态阶段的特点:教育学已具有独立的形态,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有了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

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了运用心理学和伦理学等基础进行论证,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论述教育问题,比较重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天性。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些论著所体现出的理论和论证方法,不是依靠与自然现象相类比,便是采用思辨式的演绎和推理,未能运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

另外,在方法论上,还缺乏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这就导致这些教育理论尚未真正达到科学化的程度。

3.教育学发展的多样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逐渐兴起,这些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对教育学的发展期了巨大的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美国出现了进步教育运动*1861年英国斯宾塞《教育论》,重视实科教育。

*实验教育学,德国梅伊曼,1901年提出;拉伊1903年《实验教育学》。

*杜威(1859-1952):实用主义教育学,1916年《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学派。

*杜威于1919年经日本来华讲学,前后有两年多时间,足迹遍及沿海11省市。

他在演讲中,着重宣传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

由于他的教育观点与赫尔巴特有明显不同,顿时在我国教育界呈现出一种活跃的气氛。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成了当时教育界的口头禅。

*凯洛夫(1893-1978): 前苏联教育家, 1939年出版《教育学》,1948年和1956年再版,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杨贤江:1930年《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规律的著作。

*陶行知(1891-1946),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全集》多样化阶段的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解释教育问题,在教育论和学校管理方面创建了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新理论,在教学论方面继承了从夸美纽斯以来的合理部分,把传统教育学理论推至一个新的高度,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体系。

4.教育学理论的深化阶段——当代*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发展,三论产生。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出版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目标。

*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倡导的“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1975年前苏联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1901-1977)的《教学与发展》*1972年以来,前苏联连续出版了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巴班斯基几本系列著作《教学过程最优化》等等。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首创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等等。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提出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与教学关系的理论,提出当代需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的思想;*发展主义教学论、结构主义教学论、范例主义教学论—三大流派*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帕夫雷什中学》,*《给教师的建议》,*叶澜*朱永新*教育学分支:一级学科*从研究类型看:*普通教育学*职业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特殊教育学*从研究层次看:学前教育学、小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接受教育的方面:家庭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学校教育学*研究内容:教育概论、教学论、德育论、管理论*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育学的价值* 1.了解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2.教师资格证书---专业化水平*有效期长,全国通用。

大学教师*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高等教育学、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3.深造*考研—应届毕业生可以报考教育类研究生*教育硕士——普通中、小、幼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统考课程:外语、教育学、心理学*招生院校命题课程:专业课* 4.招聘考试* (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1.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学习*其一,走出课堂了解社会,到中小学去听课,参加一些活动,向教师和中小学生做点调查,乃至搞点小课题的实验和研究;*其二,在教育见习和实习中注意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去分析教育的实际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育学第一章认识教师职业第三章教育与教育学第四章教育与人、社会的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第六章课程第七章教学第八章德育第九章班主任与课外教育工作第十章教师教育研究第十一章当代主要教育理论第十二章当代教育新理念*复习思考:*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说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经验汇编有所不同?*2.教育学发展历程共有几个阶段?试举出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