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成功原因分析 自主创新方面

合集下载

从吉利发展看我国汽车业自主创新路径

从吉利发展看我国汽车业自主创新路径

次的细 分市场组成 。运用价格和产品档 次两种标准 对行
业 市 场 层 次 进 行 划 分 ,可 以得 到 如 表 1 所 示 的 从 低 端 市
取 决于 消 费者 的接 受程 度和 国 外企业 的 反应 。从 实效 看 ,一方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由于价格和定位差 异 ,消费者不会刻意将 本土企 业的品牌与合资企业 的品牌进行 比较 ,而是 出于 经济性 考虑 ,更易于接受本土企业产 品。另 一方面 ,合 资企业因为产品档次 的悬殊和利润 的微 薄也没有关注本
大差 异。 高 端市场 对 应 的技术 难度 更 高 、品牌 效应 更 强、资金投入更大 ,新进入者 无法在短期 内克服 高昂的 有形和无形 的进入成 本。低端市场对技术 、品牌 、资金
等 的 要 求 相 对 较 低 ,企 业 进 入 的难 度 相 对 较 小 ,要 克 服
“ 替代模 式”的成 本创新 ,实现 了国内消费者 能承 受而
在汽 车业中 ,吉利 、奇 瑞、 比亚迪 、华 晨、五菱等 在进入汽 车产业 时 ,都 选择 了1 O Z - 元甚至 5 万元 以下 的 低端市场切入。其他后进入 的本土企业 ,如Ⅱ 合飞、比亚 迪 、长安等 ,也都是 以与合资企业车型风格和价格定位
迥 然 不 同 的 姿 态切 入 汽 车 市 场 的 。
鲜 明对照。第三 , “ 建 设 厂房 ” 和 “ 生 产 制 造 设 备 ” 等
在通过低端市场 实现产业进入 后 ,企业面 临着 爬坡
的问题 ,这 需 要从 战略 上确 立创 新在 企业 发展 中的地 位 。通过 产业实践发现 ,不论是在技术成熟 产业还 是技 术 变化迅速 或出现技术轨道变迁 的产业 中 ,能否前 瞻性 地确 立 创新 的重 要地 位 是决定 企 业创 新动 力 的重要 因 素 ,也 因此是企业能否 “ 站稳脚”的重要前提。 在1 9 9 0 年 吉利 进入 汽 车业 之际 ,正是 合 资企业 凭 借所掌握 的核 心技术而处于绝对垄 断地位 之时 ,我国汽 车 行业试 图通过 “ 市场换技术 ”的策略并未取得预期效

课题研究论文:集成外部资源实现低成本自主创新———吉利汽车的经验启示

课题研究论文:集成外部资源实现低成本自主创新———吉利汽车的经验启示

企业战略论文集成外部资源实现低成本自主创新———吉利汽车的经验启示一、研究背景经典创新理论认为企业技术创新主要来自于内部创新。

但是随后研究人员发现,由于专业分工的存在,技术创新过程愈来愈复杂,不同的经济主体专注于特定的专业领域,任何一个主体都不能完全独立掌控创新结果。

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不再是独立开展的,而是依赖于对外部资源的综合利用[1].对企业而言,必须通过与其他经济主体进行密切的联系,及时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进而实现基于外部资源集成的企业创新发展,因此经济主体间的合作与依赖就更加重要。

由于创新的高风险性和创新资源的有限性,中国企业试图借助低成本途径来实现自主创新,以使自身在产业链条中位居优势地位,具有产业话语权,利用对产业的控制能力最终达成企业的自主创新绩效。

在众多产业中,中国汽车工业在技术和市场方面与国外相比均有较大差距,亟需通过培育具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提高产业竞争力[2].作为知识产权自主创新十大品牌之一,吉利正在走出一条低成本的自主创新路径。

从进入的时间看,吉利是汽车工业的“后来者”(1997年正式进入轿车领域,2001年列入国家产品公告,2003年进入中国3+6主流轿车制造厂家行列1)。

但是吉利克服了资金有限和基础薄弱的不利条件,通过创新取得了突出的成就[3].例如: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吉利已经拥有专利3 000多项,发明专利340项,多项技术和产品获得中国汽车自主创新成果奖。

吉利汽车率先成为集成利用外部资源的自主创新型汽车企业,通过进行技术自主探索和开发实践获得了显著的低成本创新绩效,其创新经验可以为其他汽车企业提供可行性借鉴。

二、吉利自主创新的动力分析吉利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市场需求的拉动和市场竞争的压力。

在准备进入汽车领域的时候,吉利清晰地认识到自主创新是企业成功的途径,只有实现低成本自主创新才能在汽车行业拓展出巨大的市场空间。

由于在技术、资金、人才和信息方面缺乏竞争优势,吉利认真分析了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制定了低价占领市场的战略,如图1所示。

吉利汽车的SWOT分析

吉利汽车的SWOT分析

吉利汽车的SWOT分析一、分析背景吉利从1998年第一辆豪情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

在这12年中,吉利是最能“折腾”的一个汽车厂家。

首先是控股国润,借壳在香港上市成功;其次,还成立了吉利大学来培养汽车人才;最后收购英国锰铜公司,收购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器公司,以及炒得最火的收购沃尔沃,都是吉利的大手笔。

下面根据战略分析中比较常用的SWOT分析法来对吉利汽车进行战略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相应的战略选择。

二、优势分析1、在低端市场中国本土企业具成本优势,根据市场调查,吉利汽车与中低端市场有着很好的契合点。

2、国家鼓励政策(国家鼓励1.6L排量汽车减免5%购置税政策,这使吉利大部分车型都受惠于这项利好政策)。

3、吉利已经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逐渐过度,加大研发力度.(巨额投入研发,2010年投入19亿元,吉利的研发经费已经达到销售额的8%。

)。

4、分品牌营销的策略,除吉利母品牌外,吉利日后所有的产品都将分为帝豪、全球鹰以及上海英伦三个品牌来销售。

以多品牌的战略布局增强吉利汽车整体的市场竞争能力。

5、吉利已经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

三、劣势分析1、宣传力度不够。

吉利汽车在各个地区的宣传力度明显不够其他自主品牌的汽车。

2、吉利车质量不尽人意。

由于吉利汽车在各个地区的服务站比较少所以导致当吉利汽车出现故障的时候维修起来很费时间,从而使得大众都一概认为吉利车质量不好,避而远之。

3、售后服务不够完善。

因为吉利所设立的服务站相对较少,而且服务站条件并不是很高级,所以使消费者对于吉利汽车的售后服务很没有信心。

4、吉利车系内部“重贵轻贱”。

吉利汽车面对旗下的几款品牌所花的关注度不够平衡。

四、机会分析1、出现向其他地理区域扩张,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 (如2009年非洲19国官员访吉利寻汽车发展共同机遇) 。

2、客户群的扩大趋势或产品细分市场。

( 随着一系列中低端车的推出,加大其低端市场竞争力的同时,有更大的动力迈向中端市场)。

吉利成功原因分析自主创新方面

吉利成功原因分析自主创新方面

作为中国最早进入汽车工业并获得迅速发展的民营企业,已成为国内轿车“3+6”格局的重要成员,并正以“中国”的资格和自主创新的姿态,引人注目地登上国际汽车工业舞台,成为中国轿车走向世界当之无愧的代言人;回顾的发展史,任何对工业稍有了解的人都会承认,这确实是一个奇迹;对吉利在打造民族轿车上的执着和艰辛,任何稍有民族情结的人都会肃然起敬;2005年10月,国家召开的“吉利现象研讨会”甚至用这样的热情洋溢的语言评价吉利: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想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没有像吉利一样的灵魂,不能没有像吉利一样的;剥下轿车的“贵族”外衣1997年,董事长走进城东一片荒草没膝的,开始了他的造车之梦;次年8月,当第一辆吉利轿车在欢庆的中从上开出时,人们在高悬的大红横幅上读出了这样的字句:“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在此之前的中国,尽管已多年,但轿车仍然是“市长”、“局长”的坐骑,“老板”、“老总”的,大街上跑的不是“官车”就是“商车”;1998年,由于吉利轿车的问世,披在轿车身上的种种令人目眩的外衣,像神祗身上年久的一样,一片一片地开始剥落;首先是价格,四五万元的吉利轿车一上市,理所当然在中国汽车市场引起极大的轰动;众多合资品牌轿车,即使心犹不甘,也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然而,更重要的还不是价格的返朴,而是观念的归真;这个来自西方工业文明的普通代步工具,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伪尊贵,被李书福无情地横扫在地,还原了它的;轿车是什么不就是四个轮子,两张沙发,一个铁壳吗我们一定要让吉利轿车走遍全世界,而不是让外国车走遍全中国李书福就是用这种貌似狂妄的语言,彻底刷新了人们对轿车的理解,颠覆了中国人对制造轿车的敬畏感;这种刷新和颠覆不亚于是中国轿车界的一次思想解放;在此之前,弥漫在轿车界的“没有20年时间打造不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不出自己的发动机、”、“中国没必要搞自主品牌汽车”等悲观、猥琐的论调比比皆是,窒息着中国汽车人自主创新的意志;在此之后,络绎不绝的步上吉利的后尘,意气风发地加入自主研发轿车的行列;一支可以与外商叫阵、令巨头不敢小觑、让国际传媒惊呼“中国车来了”的力量终于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吉利的观念创新,成就了中国汽车界的一场革命;打造强势“吉利军团”李书福嗜“才”如命;中国汽车工业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下大批俱佳的汽车技术人才;这些佼佼者的共同信念,就是期望在振兴中国汽车工业的热潮中建功立业;然而蜂涌而入的,无情地扼杀了精英们证明自身价值的报国热情;当立志“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让吉利轿车走遍全世界”的李书福树起“招贤纳士”的旗帜,“投奔”者如过江之鲫就一点也不奇怪了;短短几年间,吉利旗下英才云集,身怀绝技的专业人才多达900余人;其中有工程院院士2名、外国专家8名、博士数十名、硕士数百名、及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数百名;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吉利的决策层、技术管理层、生产制造层等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开始发挥作用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逐步形成科技自主创新型的发展模式,很快改变了吉利的面貌;短短几年,吉利已经成功研发并投产九大系列不同的车型,其中、已在国内外成为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代名词,近期投产的还有6款新车型;在开发手段上,吉利已迅速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目前已完全具备了全数模的开发方式,拥有每年开发2-3款新车型的研发能力;逐步掌握轿车核心部件研发技术,实现了中国第一台也是迄今中国唯一的的设计制造、电子智能系统的设计生产、世界领先国内领先的大发动机的设计制造和整车设计、匹配、试验、验证技术的全面应用;如今,吉利已经形成、美日、、SRV、美人豹、、自由舰、、等9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产品谱,拥有到的8大系列发动机和JLS160、Z110等8大系列;不仅仅是注重“引才”,李书福更注重“育才”;自1998年至2005年,吉利先后在临海、北京、海南创办了“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浙江吉利技师学院”、“”、“”等大专院校,培养专业的汽车技工、技师和各类汽车人才;进入2007年,吉利又创办了国内首家培养行业高级专业人才的“浙江吉利汽车工程学院”;在办校同时,吉利又设立了“未来人才基金”,为吉利未来事业定向培养1000名学习成绩好、创业心强、不怕苦、愿奉献,但家庭贫寒的大学生;李书福最近在接受采访时宣称:根据吉利汽车年产销量200万辆的规划,吉利共需员工近20万;因此,我们计划把吉利在校学生增至10万人,平均每年毕业2-3万人,每年进入吉利工作1—2万人;再经过10年的发展,一个年产销200万辆汽车的吉利集团公司就有了基本的人才保证;只有自主开发方能命运自主李书福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自主品牌、和自主开发,也就是说主权经济,你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面;”进入轿车行业后,吉利是怎样把这个“主权”始终紧紧攥在自己手里的呢一是下大力气攻克轿车核心部件研发技术;李书福提出,吉利必须要有自己的发动机、变速箱、整车技术;为此,吉利投下巨资,建起现代化的汽车研究院,现代化的基础、电气、道路模拟、多功能实验室,现代化的变速箱、发动机厂……其间自然有无数的艰难困阻,这里毋庸细述,结果则是:479Q发动机下线了,MR479Q系列发动机通过了,电力助力转向系统开发成功了……一系列的成功,标志着吉利完全具备了一家自主企业必须拥有的整车造型、车身、底盘、汽车附件、发动机、变速箱、整车电子电器等开发设计能力;当然,坚持自主开发并不是“”,更不是“闭门造车”;相反,吉利愈是坚持自主,愈是注重汲取世界先进技术;吉利没有同世界上的任何合资,但却同世界上几十家汽车技术及相关专业公司进行着技术合作,包括引人注目的与英国合作打造出租车;这是一种拥有100%自主权的合作,吉利具有充分的话语权;这也正是吉利能在较短时间里迅速赶上国际先进造车水平的“奥秘”所在;二是逐步实现零部件全面国产化;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纺织、五金、机械、模具、塑料、橡胶、电子电器、石油化工、、信息技术等行业都已经得到迅速的发展;李书福由此认为,将这些行业的相关技术整合在一起,通过技术集成优化,就是一辆中国汽车;正是通过这种整合,吉利与国内众多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建起了,通过知识的交流互动,形成了以本土企业为主的核心零部件供应体系;吉利的销量也由此呈现出的增长:由1999年的1600辆,跃向1万辆、2万辆、4万辆、8万辆、10万辆、15万辆直到2006年的辆;2007年,集团更把在29万辆;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吉利这一“科技创新型发展模式”的成果灿烂而又辉煌;。

吉利案例分析

吉利案例分析
LOGO
吉利汽车战略计划
组 员:郭 兵 崔叶欣 程子健 刘 露 付鹏程 丁燕娟 郭嘉君 付桥涛 指导老师:孟 鹰
主要内容
1 2 3 4 5
公司简介
外部环境分析 内部情况分析
战略制定
战略实施
公司简介
吉利汽车公司是一家生产经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的企 业。我们的使命就是以“创造超值生活”为核心价值 观,为百姓提供低价优质的轿车;通过研发与创新, 不断提升我们的产品与服务,同时为企业员工提供充 分发挥个性和才能的人性化环境,为企业股东提供合 理的投资回报,为社会尽公司应尽的义务;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民族汽车工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让吉 利轿车走向世界。
在“十一五”只做经济型轿车,并 立 志做精、做强、做大,达到40万辆 的产销规模,做中国经济型轿车的 “领头羊”。 做好、做足、创新、发展上坚持走 经济型汽车的发展战略 目前已具备产品研发和年产15万辆 轿车、18万台变速器、20万台发动 机的生产能力,公司生产的轿车遍 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并已成功出口 美洲、西亚市场。
得分高于一般指标2.5,外部环境对吉利有利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公司 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奇瑞汽车公司 拥有风云、旗云、QQ、东方之子、瑞虎 五种车型的轿车与其配套的发动机、变 速箱等系列产品。奇瑞具有政府背景 概述
中国经济型轿车行业领先企业。 主要生产“夏利”、“威姿”、 “威乐” 系列轿车。夏利具有丰田的背景
(2)金融危机对汽车行 业的冲击
人们的汽车消费观念
(1)价格与性价 (2)个性化、实用性
(3)品牌意识
(4)节能环保
政策(political)环境分析
中国国内政策 国家政策的支持: 1、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在十一五规划中自主创新作为国 家战略提出,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之一,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积累了一定的人才和经验, 为下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3、小排量汽车的解禁 国家政策的局限: 1、汽车税费过重; 2、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

吉利案例分析-PPT精品文档

吉利案例分析-PPT精品文档

吉利产英国豪华出租车
谢谢观看
传奇人物
李书福
现任吉利集团董事长。 经济师职称,台州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李书福白手起家,创办吉利集团。 2019年底,吉利集团员工发展到近万人,总资产20多亿元, 年销售收人30多亿元。 吉利集团是中国第一家生产轿车的民营企业。 此外,吉利还投资8亿多元创建了全国最大的民办大学——北 京吉利大学.
三,人才培育创新。
优势与机会
优势
自主品牌; 自主研发能力; 成本优势,性价 比高 组织结构紧凑, 决策效率高、执 行力强 凝聚力较强,冲 劲足;
机会 小排量汽车的 解禁政策 消费者对养车 成本的关注
消费税调整将 进一步改变轿车
消费结构
吉利汽车一览
如今的吉利已经能造出堪比劳斯莱斯的轿车

2019年8月2日,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和福特首席财务官刘易 斯· 布思在英国伦敦共同出席交割仪式。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 公司2日在伦敦宣布,已经完成对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轿车 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
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
创新 力
创新-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一,自主技术创新。 二,营销方式创新。
四大品)
大事记
2019年企业经营规模列全国500强第331位。列“浙江省百强企业” 第25位,被评为“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 企业之一 2019年8月23日,《福布斯》杂志(中文版)发布了2019“中国顶 尖企业”百强名单,吉利榜上有名。 2019年3月28日,北京时间晚9点,吉利汽车在瑞典哥德堡与福特 汽车公司签署了正式收购沃尔沃的协议,从而为这场历时一年多的 并购“马拉松”画上了句号,同时18亿美元的收购价也创造了中国 民营企业至今为止金额最大的海外汽车收购案。

吉利案例分析

吉利案例分析

吉利战略分析1公司愿景及使命1.1愿景“让世界充满吉利!”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期望吉利汽车和先进技术,享誉世界,走遍全球。

二是要将“大吉大利”这个美好的祝愿送给所有的人,为世界和平、进步、吉祥如意祈祷。

1.2使命“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世界!”安全是人类生命的根本保障,环保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诉求,节能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在用户更加关注安全、环保、节能、的今天,能否制造充分保障生命、爱护环境的汽车,已成为世界汽车业的共识。

吉利以此为己任,为此而奋斗。

2战略目标贯彻“不打价格战、不降价”整体策略,并将单纯的“数量战”升级成价值战、服务战和营销能力战,建设以“顾客生命周期”为核心的营销价值链,持续推进多品牌建设,快速提升品牌形象,超越自我,做最好的自主品牌,实现全年销售41.2万辆的目标3公司现行战略分析3.1公司战略2010年实现年销量41.2万两,相比2009年的30万两,增幅达37%以上,足以说明吉利采取了积极的发展型战略;与此同时,吉利将在2010年新推出多种车型,在收购沃尔沃之后,更宣称要新增两至三个更大更豪华的车系,说明其选择产品多角化战略,进行品牌延伸,获取更大利益。

吉利的战略由原先的立足国内、抢占低端市场逐渐转变为全球扩张,向中、高端市场延伸,收购沃尔沃正是它迈向中高端市场的第一步。

第一阶段(2007年6月—2009年):吉利汽车将成为“有知名度”的品牌,转型初见成效;第二阶段(2010年—2012年):吉利汽车将成为“有影响力”的品牌,转型基本完成;第三阶段(2013年—2015年):吉利汽车将成为“有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脱胎换骨。

?●战略布局为实施国际化战略,集团已制定了十年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10年将拥有以左、右舵兼顾,满足各国法规和消费习惯的较宽系列的9个平台40多款整车及满足国内外法规要求的汽、柴油发动机、手自动变速器;紧紧围绕安全、节能、环保开展领先技术的研发,目前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吉利的创新之路

吉利的创新之路

吉利的创新之路————————————————————————————————作者: ————————————————————————————————日期:吉利的创新之路一、吉利简介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是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

总部设在杭州,在浙江临海、宁波、路桥和上海、兰州、湘潭、济南、成都等地建有汽车整车和动力总成制造基地,在澳大利亚拥有DSI自动变速器研发中心和生产厂。

1997年进入轿车领域以来,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现资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含沃尔沃),连续九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连续七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被评为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和"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

目前,吉利已经拥有国内先进、世界一流的汽车研究院,并形成了五大技术平台、十五大产品平台、帝豪、全球鹰、英伦等品牌四十二款车型的产品规划体系。

吉利目前已申请各项专利近1500项,已授权500余项,并且获得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称号。

二、市场创新——吉利收购沃尔沃开拓海外市场吉利收购了沃尔沃,首次实现了一家中国企业对一家外国企业的全股权收购、全品牌收购和全体系收购。

吉利收购沃尔沃后,一方面可以利用沃尔沃原有的欧美市场,加强吉利在国际的销售;另一方面,欧洲市场和北美市场是豪华品牌的诞生地和集中地,注定了竞争激烈,且两个市场都比较成熟,短时间沃尔沃要在这两个市场快速提升销量显然是相当的困难。

因此,沃尔沃可以利用吉利的销售渠道,大力开拓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

开拓公务车市场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迅速,2009年中国以1300多万辆的销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吉利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拓中国市场,特别是公务车市场。

当前,国家产业振兴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要支持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

政府采购应“优先购买新能源和中国品牌汽车”,自主品牌汽车采购比例要达到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中国最早进入汽车工业并获得迅速发展的民营企业,吉利控股集团已成为国内轿车制造业“3+6”格局的重要成员,并正以“中国自主品牌”的资格和自主创新的姿态,引人注目地登上国际汽车工业舞台,成为中国轿车走向世界当之无愧的代言人。

回顾吉利的发展史,任何对中国汽车工业稍有了解的人都会承认,这确实是一个奇迹。

对吉利在打造民族轿车上的执着和艰辛,任何稍有民族情结的人都会肃然起敬。

2005年10月,国家科技部召开的“吉利现象研讨会”甚至用这样的热情洋溢的语言评价吉利: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想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没有像吉利一样的灵魂,不能没有像吉利一样的脊梁。

剥下轿车的“贵族”外衣
1997年,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走进临海城东一片荒草没膝的田野,开始了他的造车之梦。

次年8月,当第一辆吉利轿车在欢庆的鞭炮声中从流水线上开出时,人们在高悬的大红横幅上读出了这样的字句:“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
在此之前的中国,尽管改革开放已多年,但轿车仍然是“市长”、“局长”的坐骑,“老板”、“老总”的专利,大街上跑的不是“官车”就是“商车”。

1998年,由于吉利轿车的问世,披在轿车身上的种种令
人目眩的外衣,像神祗身上年久的油漆一样,一片一片地开始剥落。

首先是价格,四五万元的吉利轿车一上市,理所当然在中国汽车市场引起极大的轰动。

众多合资品牌轿车,即使心犹不甘,也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

然而,更重要的还不是价格的返朴,而是观念的归真。

这个来自西方工业文明的普通代步工具,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伪尊贵,被李书福无情地横扫在地,还原了它的本相。

轿车是什么?不就是四个轮子,两张沙发,一个铁壳吗!
我们一定要让吉利轿车走遍全世界,而不是让外国车走遍全中国!
李书福就是用这种貌似狂妄的语言,彻底刷新了人们对轿车的理解,颠覆了中国人对制造轿车的敬畏感。

这种刷新和颠覆不亚于是中国轿车界的一次思想解放。

在此之前,弥漫在轿车界的“没有20年时间打造不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中国造不出自己的发动机、变速箱”、“中国没必要搞自主品牌汽车”等悲观、猥琐的论调比比皆是,窒息着中国汽车人自主创
新的意志。

在此之后,络绎不绝的中国企业家步上吉利的后尘,意气风发地加入自主研发中国品牌轿车的行列。

一支可以与外商叫阵、令世界汽车巨头不敢小觑、让国际传媒惊呼“中国车来了”的力量终于在中国大地上形成。

吉利的观念创新,成就了中国汽车界的一场革命。

打造强势“吉利军团”
李书福嗜“才”如命。

中国汽车工业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下大批德馨俱佳的汽车技术人才。

这些佼佼者的共同信念,就是期望在振兴中国汽车工业的热潮中建功立业。

然而蜂涌而入的合资企业,无情地扼杀了精英们证明自身价值的报国热情。

当立志“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让吉利轿车走遍全世界”的李书福树起“招贤纳士”的旗帜,“投奔”者如过江之鲫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短短几年间,吉利旗下英才云集,身怀绝技的专业人才多达900余人。

其中有工程院院士2名、外国专家8名、博士数十名、硕士数百名、高级工程师及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数百名。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吉利的决策层、技术管理层、生产制造层等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开始发挥作用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逐步形成科技自主创新型的发展模式,很快改变了吉利的面貌。

短短几年,吉利已经成功研发并投产九大系列不同的车型,其中美人豹、自由舰已在国内外成为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代名词,近期投产的还有6款新车型。

在开发手段上,吉利已迅速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目前已完全具备了全数模的开发方式,拥有每年开发2-3款新车型的研发能力。

逐步掌握轿车核心部件研发技术,实现了中国第一台也是迄今中国唯一的自动变速器的设计制造、电子智能助力转向系统的设计生产、世界领先国内领先的大升功率发动机的设计制造和整车设计、匹配、试验、验证技术的全面应用。

如今,吉利已经形成豪情、美日、优利欧、SRV、美人豹、华普、自由舰、吉利金刚、远景等9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产品谱,拥有1.0L 到1.8L的8大系列发动机和JLS160、Z110等8大系列变速器。

不仅仅是注重“引才”,李书福更注重“育才”。

自1998年至2005
年,吉利先后在临海、北京、海南创办了“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浙江吉利技师学院”、“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等大专院校,培养专业的汽车技工、技师和各类汽车人才。

进入2007年,吉利又创办了国内首家培养行业高级专业人才的“浙江吉利汽车工程学院”。

在办校同时,吉利又设立了“未来人才基金”,为吉利未来事业定向培养1000名学习成绩好、创业心强、不怕苦、愿奉献,但家庭贫寒的大学生。

李书福最近在接受采访时宣称:根据吉利汽车年产销量200万辆的规划,吉利共需员工近20万。

因此,我们计划把吉利在校学生增至10万人,平均每年毕业2-3万人,每年进入吉利工作1—2万人。

再经过10年的发展,一个年产销200万辆汽车的吉利集团公司就有了基本的人才保证。

只有自主开发方能命运自主
李书福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开发,也就是说主权经济,你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面。

”进入轿车行业后,吉利是怎样把这个“主权”始终紧紧攥在自己手里的呢?
一是下大力气攻克轿车核心部件研发技术。

李书福提出,吉利必须要有自己的发动机、变速箱、整车技术。

为此,吉利投下巨资,建起现代化的汽车研究院,现代化的基础、电气、道路模拟、多功能实验室,现代化的变速箱、发动机厂……其间自然有无数的艰难困阻,这里毋庸细述,结果则是:479Q发动机下线了,MR479Q系列发动机通过国家鉴定了,电力助力转向系统开发成功了……一系列的成功,标志着吉利完全具备了一家自主企业必须拥有的整车造型、车身、底盘、汽车附件、发动机、变速箱、整车电子电器等开发设计能力。

当然,坚持自主开发并不是“从头开始”,更不是“闭门造车”。

相反,吉利愈是坚持自主,愈是注重汲取世界先进技术。

吉利没有同世界上的任何汽车公司合资,但却同世界上几十家汽车技术及相关专业公司进行着技术合作,包括引人注目的与英国锰铜合作打造世界名牌出租车。

这是一种拥有100%自主权的合作,吉利具有充分的话语权。

这也正是吉利能在较短时间里迅速赶上国际先进造车水平的“奥秘”所在。

二是逐步实现零部件全面国产化。

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纺织、五金、机械、模具、塑料、橡胶、电子电器、石油化工、计算机工程、
信息技术等行业都已经得到迅速的发展。

李书福由此认为,将这些行业的相关技术整合在一起,通过技术集成优化,就是一辆中国汽车。

正是通过这种整合,吉利与国内众多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建起了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知识的交流互动,形成了以本土企业为主的核心零部件供应体系。

吉利的销量也由此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由1999年的1600辆,跃向1万辆、2万辆、4万辆、8万辆、10万辆、15万辆直到2006年的20.4辆。

2007年,集团更把目标锁定在29万辆。

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

吉利这一“科技创新型发展模式”的成果灿烂而又辉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