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酸 碱 理 论和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pH

合集下载

第三章 酸碱解离平衡和缓冲溶液

第三章 酸碱解离平衡和缓冲溶液
2 [ H O ][ Ac ] 0 . 1 0 . 1 0 . 1 Ka 3 0.1 2 [HAc] 0.1 0.1 1

Ka 1.8 10 5 1.3 10 2 cr 0.10
(2) 加入NaAc后
HAc + H2O H3O+ + Ac-
第一节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 一、强电解质溶液理论要点 1、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易溶强电解质 电 解 质
强电解质 完全解离
难溶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部分解离
α=
已解离分子数 原有分子总数
• 2、强电解质的解离度α(degree of
dissociation)
• 理论上应为100%, • 实际上小于100% • 25℃0.1mol/kg的HCl α92%,KClα86%
第三步解离 H2PO4-+H2O
H3PO4+OH-
[ H PO ][ OH ] 12 3 4 Kb 1.3 10 3 [H 2 PO-4 ]
二、弱电解质解离平衡的移动
(一)浓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设HAc的相对浓度为cr,解离度为α,达到平衡后,
HAc
• 则 cr - crα
H+ + Accrα crα
共轭酸碱对的Kaθ 和Kbθ 之间的关系
HB + H2O
Ka


H3O+ + BKwθ = [ H+ ][OH-]
[H 3 O][B- ] H B
B- + H2O
Kb
θ
OH- + HB
[HB][OH ] [HB][OH ] [H3O+ ] K w = θ + [B ] [B ] [H3O ] K a

第3章 酸碱平衡

第3章 酸碱平衡

无机化学
3
二、酸碱质子理论
1923年,丹麦的布朗斯特与英国的劳莱提出的酸 碱质子理论。
1、酸和碱的定义:
酸: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质子的给予体); 碱: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质子的接受体)。 酸碱反应:实质是质子的转移。酸给出的质子必须 转移到另外一种能够接受质子的碱上。

酸 无机化学
H


4

无机化学
6
2、酸碱反应的实质: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两对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传递:
H
+
A1 B2
B1 A 2
酸碱反应是较强的酸与较强的碱作用,生成较弱
的碱和较弱的酸的过程: 较强酸 + 较强碱 = 较弱碱 + 较弱酸
无机化学
7
3、酸碱质子理论优缺点:
优点: 1)、扩大了酸、碱的范围;
2)、适用于水溶液、非水溶液和无溶剂体系;
3)、解释了盐类水溶液呈酸碱性的现象。 缺点: 1)、将酸碱反应局限于质子传递反应,酸必须 是含有氢原子的物质; 2)、不能解释无质子参与的酸碱反应。
无机化学
8
三、酸碱电子理论
1923年,美国物理化学家的路易斯G.N.Lewis提 出的酸碱质子理论。
酸:凡接受电子对的物质 碱:凡给出电子对的物质
酸碱反应:实质是碱提供电子对,与酸形成配 位键而生成酸碱配合物。
a A(aq) b B(aq) c C(s)
K

c X / c
c A / c a c B / c b
A- + H2O
K

HA
K

H+ + A-
HA + OH-

第三章 酸碱解离平衡

第三章 酸碱解离平衡
概念
举例说明:
50 mL 纯水 pH = 7 50 mLHAc—NaAc (c(HAc)=c(NaAc)=0.10mol· -1) L pH = 4.74 加入1滴(0.05ml) 1mol· -1 HCl L pH = 3 加入1滴(0.05ml) 1mol· -1 NaOH L pH = 11
H2O H++OH-
实验测得295K时,1L纯水中仅有10-7 mol水分子电离, 所以[H+]=[OH-]=10-7 mol· -1。根据化学平衡原理, L
Kw=[H+] [OH-]=1.0×10-14
Kw称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
Kw意义:一定温度下,水溶液中[H+] 和[OH-]之积为 一常数,温度升高, Kw增大,但常温下一般可认为 Kw=1.0×10-14。
Ac–和H2O,当达到新平衡时, c(Ac–)略有增加, c(HAc)略有
19 减少, c ( Ac ) 变化不大,因此溶液的c(H+)或pH值基本不变。

c ( HAc )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弱酸弱碱盐组成的缓冲溶液:HAc—NaAc,H2CO3—NaHCO3
初始浓度 平衡浓度 HA ca ca – x H+ 0 x + A- cs cs + x
x y x
( x y z )( x y ) 0 . 100 x x
2

x
2
0 . 100 x
K 1 1 . 32 10
θ 4
7
又 K 1 很小,
4 1
θ

0 . 100 x 0 . 100
4

酸碱理论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酸碱PPT课件

酸碱理论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酸碱PPT课件

例题
第30页/共67页
四、多元弱碱溶液 浓度的计算

当 ;
Kb1cb
/
c
20Kw
时,可以忽略水的解
Kb1cb / c 40Kb2

时,可以忽略多元弱碱的

二级解c离eq (。OH ) 相K对b1浓 度(的Kb1近)2似 4计cb算Kb1公/ c式为:
c
2
若 cb /[Kb1c ] 400,上式可进一步简化为:
H2PO4 H3O+
Ka1
(H3PO4
)
[ceq
(H2PO4 ) / c ][ceq (H3O+ ceq (H3PO4 ) / c
)
/
c
]
第14页/共67页
第二步解离:
H2PO4 H2O HPO42 H3O+
Ka2
(H3PO4
)
[ceq
(HPO42 ) / c ][ceq (H3O+ ceq (H2PO4 ) / c
利用软硬酸碱规则可以判断配合物的稳定 性和预测有关化学反应的方向。一切化学反应 都有朝着硬酸与硬碱结合或软酸与软碱结合的 方向进行的趋势。 第9页/共67页
第二节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一、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二、多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三、共轭酸碱对 Ka 与 Kb 的关系
第10页/共67页
OH H3O+
ceq (H3O+) ceq (HA) 2ceq (A2) ceq (OH)
根据得失质子相等的原则:
第28页/共67页
水的解离c(:H当2A)Ka1 (H2A) / c 20Kw
时,可以忽略
ceq (H3O+ ) ceq (HA) 2ceq (A2)

酸碱解离和沉淀平衡

酸碱解离和沉淀平衡

酸:凡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质子的给予体 。(proton donor) 碱:凡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质子的接受体 。(proton acceptor)

如: HCl
质子 + 碱
H+ + Cl-
HAc
H+ + Ac-
酸碱半反应
NH4+ H2CO3 HCO3H3O + H2O
H+ + H+ + H+ + H+ + H+ +
在一元弱酸 HB 溶液中,存在 HB 与 H2O
之间的质子转移反应:
HB + H2O B H3O+
达到平衡时:
Ka
(HB) [ceq (B ) / c ][ceq (H3O ) / c ceq (HB) / c
]
一元弱酸的标准解离常数越大,它的酸性
就越强。
二、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二)一元弱碱的解离平衡
一元弱酸 HB 和其共轭碱 B- 在水溶液中存在 如下质子转移反应:
HB + H2O B + H3O+
B + H2O
HB + OH
达到平衡时:
Ka
(HB) [ceq (B ) / c ][ceq (H3O ) / c ceq (HB) / c
]
Kb
(B
)
[ceq
(HB)
/c ceq
][ceq (OH (B ) / c
)
/
c
]
以上两式相乘得:
Ka (HB) Kb (B ) Kw
第三节 弱酸弱碱溶液H3O+和OH-浓度的计算

大学无机化学第四版第三章课件

大学无机化学第四版第三章课件
{c(H 2CO3 )}
= 4.2 10-7
第二步:HCO-3 (aq) + H 2O(l)
H
3O
+
(aq)
+
CO
2- 3
(aq)
{ { }{ } } Ka2 (H2CO3 ) =
c(H3O+ )
c(CO
2- 3
)
c(HCO-3 )
= 4.7 10-11
K a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03
K a2
溶液中的H 3 O + 主要来自于第一步解离反应,
平衡浓度
•由于同离子效应的存在,通常用初始浓度 c0(HA) ,c0(A-)代替c(HA) ,c(A-) 。
例1:H2CO3 - NaHCO 3 Ka1 = 4.2 10-7
pH
=
pK a1
-
lg
c(H 2CO3 )
c(HCO
3
)
例 2:H3PO4 - NaH2PO4
H3PO4 (aq) + H 2O(l)
H3O+
(aq)
+
H
2
PO
4
(aq)
ceq /mol L-1 cHA - x
x
cA- + x
x (cA- + cHA - x
x)
=
K a1
=
6.7 10-3
因为 Ka1 较大,x不能忽略,必须解一元 二次方程,
此时,缓冲溶液 pH值公式中的 c(HA),c(A- )应是平衡
浓度,不能用初始浓度 代之。
c(H3O+ )的计算可按一元弱酸的解离平衡

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

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
2015-1-3
在0.100mol· L-1NH3· H2O溶液中,加 入固体NH4Cl, 使其浓度为0.100mol· L-1, 计算溶液中c(H+)、NH3· H2O的解离度。 解: NH3· H2O NH4+ + OH平衡浓度/(mol· 利用同离子效应 L-1) 0.100-x 0.100+ : x x -)=1.8×10-5 mol· -1 c(OH L 可调节溶液的酸碱性; -5 1.8 × 10 控制弱酸溶液中酸根离子浓度, α = ×100%=0.018% 0.100 达到离子分离、提纯的目的。 -14 1.0 × 10 + -10 mol· -1 c(H ) = =5.6 × 10 L 1.8×10-5 未加NH4Cl的0.100mol· L-1NH3· H2O溶液 α=1.34%,
2015-1-3
3-2-5 解离平衡的移动
同离子效应
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含有相同离子 的易溶强电解质,使弱电解质解离度降 3-2-5 解离平衡的移动 同离子效应 低的现象。 平衡向左移动
如 HOAc H+ + OAcNaOAc → Na+ + OAc2015-1-3
例 在0.100mol· L-1NH3· H2O溶液中,加入 固体NH4Cl,使其浓度为0.100mol· L-1,计算 溶液中c(H+)、NH3· H2O的解离度。 解: NH3· H2O NH4+ + OH平衡浓度/(mol· L-1) 0.100-x 0.100+x x x(0.100+x) Kb= 0.100-x =1.8×10-5 因为 (c/c )/Kb=0.100/(1.8×10-5)>500 所以 0.100-x≈0.100, 0.100+x≈0.100 -5 0.100x x =1.8 × 10 -5 =1.8 × 10 0.100 c(OH-)=1.8×10-5 mol· L-1

第3章酸碱解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分解

第3章酸碱解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分解
HB + H2O B- + H3O+ ceq(B-) ·ceq(H3O+) Ka (HB) = ceq(HB)
Ka (HB) —弱酸HB的标准解离常数, Ka ↑,酸性↑ ceq(B-) , ceq(H3O+) , ceq(HB) — B-, H3O+, HB的平衡浓度
HSO4- + H2O
HAc + H2O NH4+ + H2O
解: HS- + H2O H2S+OH-
查表得:H2S 的 Ka1= 5.1×10-8
KW 1.001014 7 K b2 2 . 0 10 K a1 5.1108
三、弱酸、弱碱溶液 pH 的计算
氢离子浓度和 pH
纯水:ceq(H3O+) = ceq(OH-) = K c = 1.0×10-7 mol· L-1
Kb (Ac-) = 5.6×10-10 Kb (NH3) = 1.8×10-5
碱性:NH3 > Ac- > SO42-
多元弱酸解离平衡 多元弱酸:能给出2个或2个以上质子的弱酸
第一步解离:H3PO4 + H2O H3PO4的一级标准解离常数
Ka1 (H3PO4) = H2PO4- + H3O+
ceq(H2PO4-) ·ceq(H3O+) ceq(H3PO4)
Kb1 (CO32-) >> Kb2 (CO32- ) 2.1×10-4 2.4×10-8 溶液中的OH-主要来自CO32- 的第一步质子转移反应
多元弱碱的相对强弱取决于一级标准解离常数Kb1 Kb1越大,溶液中OH- 浓度越大,多元弱碱的碱性越强
3. Ka(HB) 与 Kb(B-) 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溶液的pH
在水溶液中同时存在H+和OH-,它们 的含量不同,溶液的酸碱性也不同。 pH:定义为氢离子活度的负对数值。
pH lgaH
在稀溶液中,浓度和活度的数值十分接 近,可用浓度的数值代替活度。 pH = -lg[H+]
21
由于 [H+]· [OH-]= Kw 对 [H+]· [OH-]= Kw 两边取负对数得: (-lg[H+])+(-lg[OH-] )=-lg Kw
中性物质,如金属离子Na+,Ca+等。

(3) 在酸碱质子理论中,排除了盐的概念。

(4) 酸碱质子理论体现了酸和碱这对矛盾相互转化
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并且扩大了酸碱物质的范围。
5
(二)酸碱反应的本质
酸碱半反应式 : 酸 H+ + 碱
例如HAc在水溶液中的存在两个酸碱半反应:
酸碱半反应1
酸碱半反应2
+
- 4 - 4
12
将各种不同强度的酸拉平到溶剂化质子
(在这里是水化质子H3O+)水平的效应 称为拉平效应(leveling effect)。
具有拉平效应的溶剂称为拉平性溶剂。
13
区分效应:酸碱强度被溶剂区分开来的 作用。
在冰醋酸中,酸的强度顺序:
14
HClO4>HBr>HCl>H2SO4>HNO3 区分溶剂 :可把酸碱强度区分开来的溶剂。
§3.4 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pH
Dissociation equilibrium of Water
and pH of Solution
17
§3.4 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PH
一、水的解离平衡 H2O+H2O 质子自递反应
H3O+ +OHH+ +OH水的离子积
H+ 简写式: H2O
[H ][O H ] θ K [H2O ]
28
[H+]=[Ac-]+[OH-]
浓度为c的NaH2PO4溶液,
物质均衡式为:
[Na+]=c [H3PO4] + [H2PO4-] + [HPO42-] +[PO43-]=c 电荷均衡式为: [Na+] + [H+]=[H2PO4-] + 2[HPO42-] + 3[PO43-] + [OH-]
35
(3) 若c/Ka1 500, 则
[H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K a 1 [H2 A] K a 1c(H2 A)
36
例:计算0.100 mol· L-1Na2CO3溶液的pH值。
解 :Na2CO3溶液即多元弱碱CO32-溶液
K w 1.0 10 4 Kb1 1.78 10 11 Ka2 5.6110
15



酸碱配合物
H+ + ∶OH → H ∶OH HCl + ∶NH 3 → NH 4 Cl Ag+ + 2∶NH 3 → [Ag( NH 3)]+ Ag+ + ∶ Cl - → Ag Cl
优点 立论于电子,更具有普遍性,更能体现物质的本性。
局限性 •对酸碱的认识过于笼统,因而不易掌握酸碱的特性; •不能对酸碱的强弱定量。 16
38
(二) 多元弱酸弱碱溶液
(1)当多元弱酸的 Ka1 >>Ka2 >>Ka3时, 且 c Ka1 ≥ 20 KW ,Ka1 / Ka2 ≥102求[H+]可近似 地把该多元弱酸作为一元弱酸来处理。
HAc溶液的pH值(Ka =
θ
θ
解: Kac = 1.76×10-6≥20Kw c/Kaθ= 0.10/(1.74×10-5) > 500,故:
[H ]
θ Ka c 1.76 10 5 0.10 1.33 10 3 mol L1
pH=2.88
32
例 计 算 0.100mol· L-1NaAc 溶 液 的 pH 值 。 已 知 Ka(HAc)=1.74×10-5 解:K b(Ac-)=Kw/Ka(HAc)=1.00×10-14/(1.74×10-5) =5.75×10-10. 由于Kbcb≥20Kw ,cb/Kb=0.100/(5.75×10-10)>500
19
任何水溶液中,均存在着水的解离平衡。
θ
θ 在纯水和一切稀水溶液中, KW 只是温度的函数。
常温下(严格的说25℃时) Kw = 10-14 纯水中:[H+]=[OH-]=10-7mol•L-1
酸性溶液 中性溶液
[H+] >10-7mol•L-1 >[OH-] [H+]=10-7mol•L-1 = [OH-]
7
(二)酸碱反应的本质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两对共轭酸碱对之间的
质子转移反应(proton transfer reaction)。
酸碱反应可在水溶液中进行,也可在非
水溶剂中或气相中进行。
8
酸碱反应是由较强的酸和较强的碱作 用,向着生成较弱的酸和较弱的碱的 方向进行。
酸1 强
碱2 强
酸2 弱
碱1 弱
9
(三) 酸碱的强弱关系
14
Kw 1.0 1014 8 Kb2 2.32 10 7 Ka1 4.30 10
37
因 Kb1/Kb2﹥102,c/Kb1﹥500,可按最简
式计算
[OH ]

K b1c 1.78 104 0.100
3
4.22 10
pOH=2.37 pH=14.00-2.37=11.63
NaCN → Na+ + CN-
电荷均衡式为: [Na+]+[H+]=[OH-]+[CN- ] ∵ [Na+]=c ∴ c + [H3O+]=[OH-]+[CN- ]
27
质子均衡(PBE): 质子均衡是指酸碱反应 达到平衡时,酸失去的质子数等于碱得 到的质子数。
质子均衡式为:
[H+]总= [H+]HAc+ [H+]H2O
第三节
酸 碱 理 论
(THEORY OF ACID-BASE)
1
§3.3 酸碱理论
概述
1663年 波义耳(R.Boyle)提出酸碱概念。 1889年 阿累尼乌斯提出酸碱电离理论。 1905年 富兰克林酸碱溶剂理论。 1923年 布朗斯特和费莱(T.M.Lowry)几乎同 时各自独立地提出了酸碱的质子理论。同年, 路易斯提出了酸碱的电子理论。
pH + pOH = pKw= 14 (25 oC) pH和pOH值的适用范围一般为0~14之间 人体各种体液的pH值 pH值 体液 血 浆 成人胃液 唾 液 7.35~7.45 0.9~1.5 6.35~6.85
23
酸中毒(acidosis): pH值< 7.35 碱中毒(alkalosis): pH值>7.45
[OH ] K b cb 5.75 1010 0.100
=7.58×10-6(mol· L-1)
[H+]=Kw/[OH-]=10-14/(7.58×10-6) pH = 8.88
33
(三) 多元弱酸弱碱溶液
+ + HA H H2A [H+][HA-] Ka1= [H2A] -
在具有共轭关系的酸碱对中,它们的强
度是相互制约的。酸强,其共轭碱就弱; 酸弱,其共轭碱就强。
HA H + + A10
(三) 酸碱的强弱关系
另外,一种物质显示酸碱性的强弱,除 了与其本性有关外,还与反应对象(或溶 剂)的性质有关。
HNO3+H2O
HNO3+HAc HNO3+H2SO4
H3O++NO3H2Ac++NO3H2NO3++HSO411
1963年 皮尔逊提出硬软酸碱原则。
2
一、酸碱质子理论
(一) 基本概念
酸:凡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都是,
碱: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
即酸是质子给予体,碱是质子的接受体。
3
酸与碱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为
酸 HCl HAc H2CO3
HCO3- H3 O+
H+ + 碱 H+ + Cl H+ + Ac H+ + HCO3 H+ + CO3 H+ + H2 O
HAc
酸1 H+ + H2O 碱2
H+ + Ac碱1
H3O+
酸2
6
两式相加得:
H+ ↓
HAc + H2O H3O+ + Ac酸1 碱2 酸2 碱1 共轭 共轭
可见,两个共轭酸碱对半反应的结果是HAc 把质子H+传递给了H2O。如果没有酸碱半反应2 的存在,没有H2O接受H+,则HAc就不能发生 在水中的电离。
25
(二)一元弱酸弱碱溶液的pH
物质均衡(MBE): 它是指在一个平衡体系 中,某一给定组分的总浓度,等于各有关组 分平衡浓度之和。 例如:浓度为c(mol.L-1)的HAc溶液的物质均 衡 c(HAc)=[HAc]+[Ac-] 电荷均衡(CBE) : 根据电中性原则,溶液中
正离子的总电荷数与负离子的总电荷数恰好相等。 26
pH + pOH = pKw= 14 (25 oC)
pH的使用范围:H+或OH-的浓度小于1mol· L-1 , 相应的pH和pOH范围一般在0.0 ~14.0。 在这个范围以外,用浓度c(mol· L-1)表示 酸碱性更方便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