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酸碱理论
合集下载
第三章-酸碱质子理论

3.2.1 水溶液中酸碱平衡处理的方法 3.2.2 各种体系中[H+]的计算
3.3 酸碱指示剂
3.3.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及变色范围 3.3.2 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各种因素 3.3.3 混合指示剂
3.4 酸碱滴定
3.4.1 酸碱滴定曲线与指示剂的选择 3.4.2 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
3.5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例如:
写出下列各酸的共轭碱:H2O,H2C2O4,H2PO4-,HCO3-, C6H5OH,C6H5NH3+,HS-,Fe(H2O)63+,R-NH+CH2COOH.
写出下列各酸的共轭碱:H2O,H2C2O4,H2PO4-,HCO3-, C6H5OH,C6 H5NH3+,HS-,Fe(H2O)63+,R-NH+CH2COOH.
COO-
COO-
COO-
的共轭酸为
COO-H
3.1.2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Equilibrium constant 酸的离解 Acid dissociation 水的自递
HA H A
H2O H OH
Ka
H A HA
Kw HOH 1.00 1014
H2O 的共轭碱为 OH-;; H2C2O4 的共轭碱为 HC2O4-; H2PO4-的共轭碱为 HPO42-; HCO3-的共轭碱为 CO32-;; C6H5OH 的共轭碱为 C6H5O-; C6H5NH3+的共轭碱为 C6 H5NH3; HS-的共轭碱为 S2-; Fe(H2O)63+的共轭碱为 Fe(H2O)5(OH)2+; R-NHCH2COOH 的共轭碱为 R-NHCH2COO。
酸碱质子理论
3.3 酸碱指示剂
3.3.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及变色范围 3.3.2 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各种因素 3.3.3 混合指示剂
3.4 酸碱滴定
3.4.1 酸碱滴定曲线与指示剂的选择 3.4.2 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
3.5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例如:
写出下列各酸的共轭碱:H2O,H2C2O4,H2PO4-,HCO3-, C6H5OH,C6H5NH3+,HS-,Fe(H2O)63+,R-NH+CH2COOH.
写出下列各酸的共轭碱:H2O,H2C2O4,H2PO4-,HCO3-, C6H5OH,C6 H5NH3+,HS-,Fe(H2O)63+,R-NH+CH2COOH.
COO-
COO-
COO-
的共轭酸为
COO-H
3.1.2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Equilibrium constant 酸的离解 Acid dissociation 水的自递
HA H A
H2O H OH
Ka
H A HA
Kw HOH 1.00 1014
H2O 的共轭碱为 OH-;; H2C2O4 的共轭碱为 HC2O4-; H2PO4-的共轭碱为 HPO42-; HCO3-的共轭碱为 CO32-;; C6H5OH 的共轭碱为 C6H5O-; C6H5NH3+的共轭碱为 C6 H5NH3; HS-的共轭碱为 S2-; Fe(H2O)63+的共轭碱为 Fe(H2O)5(OH)2+; R-NHCH2COOH 的共轭碱为 R-NHCH2COO。
酸碱质子理论
第3章酸碱理论

非质子极性溶剂不易给出质子,但介电常数和分子极性都很 大,分子的负电荷端大多露在外部,正电荷端包在内部,对 负离子很少溶剂化。因此非质子极性溶剂对SN2反应是有利 的,而且也适用于强碱参与的反应。
非质 子 溶 剂
质子溶剂
非极 性
极性
非极 性
极性
1.9
CCl4
2.2
OO
2.2
2.28
(C2H5)2O 4.34
的吸引力强,不易被极化,不易发生氧化反应。
软碱:碱中给电子原子体积大,电负性小,对外层电子
的吸引力弱,易被极化,易发生氧化反应。
Hard
Borderline
Soft
Acids: H+, Li+, Na+, Acids: Fe2+, Co2+, Acids: Cu+, Ag+,
K+, Be2+, Mg2+, Ca2+, Ni2+, Cu2+ Zn2+,
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
一般将溶剂的极性和溶剂的介电常数ε联系在一起,而 不是以偶极矩作为判断溶剂极性的大小的依据。
ε >15的溶剂叫极性溶剂; ε <15的溶剂叫非极性溶剂;
根据溶剂分子是不是氢键给体可把溶剂分为:
质子溶剂
指分子中带有羟基或氨基的溶剂。
既是氢键给体又是氢键受体
非质子溶剂 不是氢键给体,但有些是氢键受体
如偶极-偶极、偶极-离子、偶极-诱导偶极、诱导偶极-瞬时 诱导偶极之间的相互作用
介电常数ε----物质相对于真空来说增加电容器电 容能力的度量。
介电常数ε随分子偶极矩和可极化性的增大而增大。在 化学中,介电常数是溶剂的一个重要性质,它表征溶 剂对溶质分子溶剂化以及隔开离子的能力,
非质 子 溶 剂
质子溶剂
非极 性
极性
非极 性
极性
1.9
CCl4
2.2
OO
2.2
2.28
(C2H5)2O 4.34
的吸引力强,不易被极化,不易发生氧化反应。
软碱:碱中给电子原子体积大,电负性小,对外层电子
的吸引力弱,易被极化,易发生氧化反应。
Hard
Borderline
Soft
Acids: H+, Li+, Na+, Acids: Fe2+, Co2+, Acids: Cu+, Ag+,
K+, Be2+, Mg2+, Ca2+, Ni2+, Cu2+ Zn2+,
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
一般将溶剂的极性和溶剂的介电常数ε联系在一起,而 不是以偶极矩作为判断溶剂极性的大小的依据。
ε >15的溶剂叫极性溶剂; ε <15的溶剂叫非极性溶剂;
根据溶剂分子是不是氢键给体可把溶剂分为:
质子溶剂
指分子中带有羟基或氨基的溶剂。
既是氢键给体又是氢键受体
非质子溶剂 不是氢键给体,但有些是氢键受体
如偶极-偶极、偶极-离子、偶极-诱导偶极、诱导偶极-瞬时 诱导偶极之间的相互作用
介电常数ε----物质相对于真空来说增加电容器电 容能力的度量。
介电常数ε随分子偶极矩和可极化性的增大而增大。在 化学中,介电常数是溶剂的一个重要性质,它表征溶 剂对溶质分子溶剂化以及隔开离子的能力,
第三章 酸 碱 理 论和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pH

二、溶液的pH
在水溶液中同时存在H+和OH-,它们 的含量不同,溶液的酸碱性也不同。 pH:定义为氢离子活度的负对数值。
pH lgaH
在稀溶液中,浓度和活度的数值十分接 近,可用浓度的数值代替活度。 pH = -lg[H+]
21
由于 [H+]· [OH-]= Kw 对 [H+]· [OH-]= Kw 两边取负对数得: (-lg[H+])+(-lg[OH-] )=-lg Kw
中性物质,如金属离子Na+,Ca+等。
(3) 在酸碱质子理论中,排除了盐的概念。
(4) 酸碱质子理论体现了酸和碱这对矛盾相互转化
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并且扩大了酸碱物质的范围。
5
(二)酸碱反应的本质
酸碱半反应式 : 酸 H+ + 碱
例如HAc在水溶液中的存在两个酸碱半反应:
酸碱半反应1
酸碱半反应2
+
- 4 - 4
12
将各种不同强度的酸拉平到溶剂化质子
(在这里是水化质子H3O+)水平的效应 称为拉平效应(leveling effect)。
具有拉平效应的溶剂称为拉平性溶剂。
13
区分效应:酸碱强度被溶剂区分开来的 作用。
在冰醋酸中,酸的强度顺序:
14
HClO4>HBr>HCl>H2SO4>HNO3 区分溶剂 :可把酸碱强度区分开来的溶剂。
§3.4 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pH
Dissociation equilibrium of Water
and pH of Solution
17
§3.4 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PH
一、水的解离平衡 H2O+H2O 质子自递反应
第三章 酸碱和溶剂化学

下面列出了硬酸、硬碱、软酸、软碱以及交界酸碱的一些例子。
软硬酸碱反应规则的理论解释
成键作用 硬酸硬碱的相互作用主要是一种静电相互作用。大 多属典型的硬酸硬碱都可以看成是离子键的化合物如 Li+、Na+、OH-、F-。阴阳离子的体积越小,相互之间 的静电能越大,结合就越紧密。 软酸软碱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形成共价键。阳离子多是 半径大、d电子多的阳离子,有较强的极化作用;软碱则 多是变形性大的阴离子,相互极化作用,能使轨道发生 最大程度的重叠,形成稳定的共价键。 前线轨道理论控制作用 1968年,由Klopma基于多电子微扰理论对路易斯酸 碱的前线分子轨道的能量进行计算得到反应的总微扰能, 并根据静电作用与共价作用相对大小对软硬酸碱反应性 做出解释。
软硬酸碱原理的应用
1、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KI + AgNO3 AgI + KNO3
软-硬
软-软 硬 -硬
硬-软
2、估计不同离子的配位性 [Cd (CN)4]2-, [Cd (NH3)4]2+
3、估计不同溶剂中盐类的溶解度(例SO2 F0.27 0.06 Cl64 0.012 Br145 0.05 I165 20
我国的戴安邦、刘祈涛教授提出用离子势作纵坐标, 用电负性作横坐标来作图,结果发现,硬酸和软酸之间有 一条明显分界线,从图中可以求出分界线的方程为: f=| Z | /r-3.0χ+2.2 用这个方程计算了106个阳离子酸,得出的结论为: f>0.5为硬酸;f<-0.5为软酸;f在-0.5到0.5之间为交界 酸,这就给出了一个定量的标准,它可以把酸按数值的大 小进行排队。 碱也可以同样处理, 得出相应结果, 分界线的方程为: ф= | Z | /r-6.25χ+17.00 当ф>0为软碱;ф<0为硬碱;ф≈0为交界碱。
第3章 酸碱平衡

无机化学
3
二、酸碱质子理论
1923年,丹麦的布朗斯特与英国的劳莱提出的酸 碱质子理论。
1、酸和碱的定义:
酸: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质子的给予体); 碱: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质子的接受体)。 酸碱反应:实质是质子的转移。酸给出的质子必须 转移到另外一种能够接受质子的碱上。
酸 无机化学
H
碱
4
酸
无机化学
6
2、酸碱反应的实质: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两对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传递:
H
+
A1 B2
B1 A 2
酸碱反应是较强的酸与较强的碱作用,生成较弱
的碱和较弱的酸的过程: 较强酸 + 较强碱 = 较弱碱 + 较弱酸
无机化学
7
3、酸碱质子理论优缺点:
优点: 1)、扩大了酸、碱的范围;
2)、适用于水溶液、非水溶液和无溶剂体系;
3)、解释了盐类水溶液呈酸碱性的现象。 缺点: 1)、将酸碱反应局限于质子传递反应,酸必须 是含有氢原子的物质; 2)、不能解释无质子参与的酸碱反应。
无机化学
8
三、酸碱电子理论
1923年,美国物理化学家的路易斯G.N.Lewis提 出的酸碱质子理论。
酸:凡接受电子对的物质 碱:凡给出电子对的物质
酸碱反应:实质是碱提供电子对,与酸形成配 位键而生成酸碱配合物。
a A(aq) b B(aq) c C(s)
K
c X / c
c A / c a c B / c b
A- + H2O
K
HA
K
H+ + A-
HA + OH-
酸碱理论概述

(1)在较稀的弱电解质或极稀的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 总浓度很低,离子间力很小,接近于1,可认为a = c。 (2)在一般的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总浓度很高, 离子间力较大,就小于1,因此活度就小于浓度。 在这种情况下,严格地讲,各种平衡常数的计算就 不能用离子的浓度,而应用活度 。
(3)中性分子活度系数近似等于1。
4
NH H 2 O H 3O NH3 HS H 2 O H 3O S
2
这三种酸的强弱顺序为:
HAc NH HS
17
根据质子酸碱的共轭特点,若一种酸的酸性越强, 其共轭碱的碱性则越弱。如:
Ac H 2 O HAc OH
4
[HAc][OH ] Kb 5.6 10 10 [Ac ]
解:NH4+ 是 NH3的共轭酸,所以
5
4
K w 1.0 1014 Ka 5.6 1010 Kb 1.8 105
19
例:磷酸H3PO4,
酸的强度为H3PO4>H2PO4->HPO42-。
而其各自对应的共轭碱的解离常数分别为:
K b,PO3
4
Kw K a, HPO2
例如:水溶液,水为溶剂,
H 2O H OH
在水溶液中,酸:凡是能够产生H+的为酸, HCl 碱:凡是能够产生OH-的为碱。NaOH
5
又如:液态氨,NH3为溶剂,氨自身电离为: 2NH3 → NH4+ + NH2在液氨中,凡能离解出NH4+的物质为酸。 NH4Cl 凡能离解出NH2-的物质为碱。 NaNH2
2
一、酸碱电离理论
1887年瑞典化学家阿仑尼乌斯(S.A.Arrhenius)提出
酸碱和缓冲溶液资料

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K = [H3O+ ]•[OH ] [H2O] •[H2O]
∴KW = [H3O+ ]•[OH- ]
水的离子积: Kw称为水的质子自递平衡常数,
也叫水的离子积。与温度有关,温度 升高Kw增大。
25℃时的纯水中为1.00×10-14,且有
[H3O+] = [OH-] = Kw
=1.00×10-7 (mol·L-1) 水的离子积的关系也适用于所有的 水溶液:
NH3
+ H+
HCO3- + H+
CO32- + H+
H2O
+ H+
OH- + H+
HPO42- + H+ [Al(OH)(H2O)5]2+ +H+
共轭碱
由上述关系可知:
(1)、酸越强,共轭碱越弱,酸越弱共轭碱越强。 如:HCl、HAc
(2)、酸和碱可以是分子、阳离子或阴离子。 (3)、酸和碱具有相对性。在某个共轭体系中是酸,而
溶液中的H3O+ 来自于HA 和 H2O 的解离,由H2O解离的H3O+离子浓度等 于[OH-],由HA的H3O+离子浓度等于 [A-],即:
[H3O+ ] = [A-] + [OH-]
在一元弱酸HA的水溶液中存在的质 子传递平衡有:
HA
H+ + A-
[Η+ ][A- ] Ka = [HA]
H2O
意义:Ka是溶液中酸强度的量度,在 一定温度下,其值一定。它的大小表 示酸的强弱。Ka值愈大,酸性愈强。 反之亦然。
碱的解离常数: 符号:Kb 意义:Kb是溶液中碱强度的量度,在 一定温度下,其值一定。它的大小表 示碱的强弱。Kb值愈大,碱性愈强。 反之亦然。
第03章酸碱解离平衡和缓冲溶液

HNO3+H2O HNO3+HOAc HNO3+H2SO4
H3O++NO3H2OAc++NO3H2NO3++HSO4-
3、共轭酸碱对的Kaθ与Kbθ的关系
HA
H++A-
K
θ a
[H ][A-]
HA
A-+H2O
HA+OH-
水的离 子积常
K
θ b
[HA][OH ] [A ]
[HA][OH [A ]
离子氛
+++
+
+
+ ++
+
离子对
离子氛与“离子对”示意图
结论 强电解质的离解是完全的,只是由于离子氛 和“离子对”的存在,才造成了强电解质不完 全解离的假象(实测离解度小于100%)。
实测解离度不是真正的解离度,称为表观 解离度
一些强电解质的表观解离度(298K,0.10mol·L-1)
强电解质 KCl ZnSO4 HCl HNO3 H2SO4 NaOH 表观解离度/% 86 40 92 92 61 91
碱1
HCl+NH3
酸1 碱2
NH4++Cl-
酸
碱1
反应方向:由较强的酸和较强的碱作用,向 着生成较弱的酸和较弱的碱方向进行。
HCl+NH3
酸1 碱2 强强
NH4+ + Cl-
酸2 碱1 弱弱
5、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 拉平效应:不同强度的酸(碱)被溶剂调整到 同一酸(碱)强度水平的作用。
HCl+H2O===H3O++Cl- HBr+H2O===H3O++Br- H2SO4+H2O===H3O++HSO4- HNO3+H2O===H3O++NO3- HClO4+H2O===H3O++ClO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 超强酸和超强碱
1. 常见的超强酸 (superacid) 1927年Conant提出了超强酸这一术语,用来 表示比普通的无机酸更强的酸。 一般认为,比100%的硫酸还强的酸称为超强酸。 水溶液中低浓度的酸用pH描述酸的强度, 高浓度的酸一般用Hammett酸函数(H0)表示酸的 强度, H0和pH一样,都是用负对数表示。
1. 试用HSAB原理比较并解释下列化合物的稳定性。 C2H5O-H > C2H5S-H
Bh Ah
Ah As Bs Bh
Bs Ah
Ah Bs As Bh
CH3CO-OC2H5 > CH3CO-SC2H5 R-SCN(硫氰酸酯) > R-NCS (异硫氰酸酯)
作业答案
第三章测试答案
1. 由已知酸的pKa值,推测其共轭碱的碱性强弱。
任何化学反应,电子得失是同时发生的。 所以大多数有机反应都可以看成是Lewis酸碱反应。 Lewis酸碱几乎包括了所有的有机化合物和无机 化合物,故又称为广义酸碱。
四. 软硬酸碱的概念
1963年,Pearson提出了软硬酸碱(hard and soft acid base, HSAB)的概念。
根据各类酸碱对外层电子的约束能力不同,将 Lewis酸碱分为软酸、硬酸、软碱、硬碱,以及 介于软硬之间的交界酸和交界碱。
Cl + AlCl3 + HCl
酸
碱
本章测试答案
一些常见的Lewis酸碱
硬酸 H+, Li+, Na+, K+, Rb+, Be2+, Mg2+, Ca2+, Sr2+, Mn2+, Si4+, I7+, Cl7 +, AlCl , SO , CO 等 3 3 2
Cu+, Ag+, Hg22+, CH3Hg+, Au+, Pd2+, Pt2+, Hg2+, RO+, RS+, RSe+, Br2, I2, 金属原子, 三硝基苯等 SO42-, PO43-, CO32-, ClO4-, NO3-, CH3COO-, F-, Cl-, OH-, O2, F2, NH3, H2O, R2O, ROH, RO-, RNH2等 H-, R2S, RSH, RS-, I-, SCN-, S2O32-, CN-, CO, C2H4, C6H6, R-等
常见酸碱的pKa值
共轭酸 RCOOH H2O HC≡CH 共轭碱 RCOOOHHC≡CpKa(相对于在水中) 4~5 15.74 25 43 > 51
六. 酸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从广义上讲,除自由基和协同反应外, 有机反应均可看作是酸碱反应。 1. 有机反应的催化剂 Lewis 酸: AlCl3, SnCl4,TiCl4, BF3, FeCl3, Ag, Cu, Pd, Pt
测试
H2O RCH2OH RCOOH 1. 由已知酸的pKa值,推 18 4~5 测其共轭碱的碱性强弱。 pKa 15.7 2. 指出下列亲电取代反应中的酸和碱
Cl2 + AlCl3 Cl+ + [AlCl4]H + Cl+ H Cl + [AlCl4]+ AlCl3 + HCl Cl
Cl
28
第三章作业答案
硬酸:酸中吸电子原子的体积小,带正电荷多,对 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强,不易被极化,不易变形,不 易发生还原反应。 软酸:酸中吸电子原子的体积大,带正电荷少或不 带电荷,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弱,易被极化,易变 形,易发生还原反应。
硬碱:碱中给电子原子的体积小,电负性大,对外 层电子的吸引力强,不易被极化,不易变形,不易 发生氧化反应。 软碱:碱中给电子原子的体积大,电负性小,对外 层电子的吸引力弱,易被极化,易变形,易发生氧 化反应。
软酸
硬碱
软碱
Pearson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酸碱反应的规律: 硬酸优先与硬碱结合,即“硬亲硬,软亲软”。 硬酸 + 硬碱 形成离子键或极性键 软酸 + 软碱 软酸 + 硬碱 硬酸 + 软碱 形成共价键 无机反应 有机反应
形成弱键或不稳定的络合物
软硬酸碱理论在有机和无机化学中都有广泛应 用,能说明很多现象。如酸碱反应,金属与配 体间的作用,配位离子的形成,共价键和离子 键的形成。
所有的亲电加成反应都认为是酸碱反应。 烯烃、炔烃、或小环烷烃是碱,亲电试剂是酸。
Cl2 + AlCl3 Cl+ + [AlCl4]Cl
碱
酸
+ Cl+
烯烃与氯气 的加成反应
碱
Cl
酸
Cl + [AlCl4]+ AlCl3 Cl
酸
碱
4. 亲核取代反应中的酸碱反应 所有的亲核取代反应都认为是酸碱反应。
卤代烃是酸,亲核试剂是碱。
二. 酸碱质子理论
1923年,丹麦化学家Brфnsted和英国化学家Lowry分别 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又称Brфnsted-Lowry质子理论
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是碱。 HA H+ + A-
酸碱可以是阳离子、 阴离子或中性分子。
酸失去质子后变成碱,碱接受质子后变成酸,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叫共轭关系。
氟锑酸(FSO3H-SbF5), H0≈-25, 比100%的硫酸强1013倍。
在室温下甚至可以溶解蜡烛,被Aolah称为魔酸(magic acid)。
Aolah因在碳正离子和超强酸方面的研究, 获得了1994年诺贝尔化学奖。 发生C-H键的断裂,生成氢气 正丁烷
超强酸
发生C-C键断裂,生成甲烷 发生异构化,生成异丁烷
5. 亲电取代反应中的酸碱反应
6. 重排反应中的酸碱反应
一. 无机化学的酸碱概念
1889年瑞典科学家Arrhenius从他的电离学 说出发,提出了酸碱的电离理论。
酸:是在水溶液里能电离生成氢离子的一类化合物。
如:HCl, H2SO4, HNO3
碱: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时能电离生成氢氧根
离子,而且生成的阴离子只有氢氧根离子的一 类化合物。 如:NaOH, Ca(OH)2
100%的硫酸Hammett酸函数H0为 -11.93。 H0< -11.93的酸就是超强酸
质子超强酸
1:1的发烟硫酸(-14.14); HClO4(-13.0); ClSO3H(-13.8); FSO3H(-15.07)
Lewis超强酸 比无水AlCl3更强的酸。 如: SbF5,TaF5, NbF5 一些复合超强酸的酸性更强
酸
碱
6. 重排反应中的酸碱反应 所有的亲电、亲核重排反应都认为是酸碱反应。
此外,一些离子型的消除反应,单线态卡宾,乃 春与双键的自由基加成反应也属于酸碱反应。
作业
试用HSAB原理比较并解释下列化合物的稳定性。 ① C2H5OH 与 C2H5SH
② CH3COOC2H5 与 CH3COSC2H5
③ R-SCN(硫氰酸酯)与 R-NCS (异硫氰酸酯)
碱是电子对的提供体, 有未共用电子对,具 如:OH, Cl, NH3, H2O, R-O-R, RCOR, 有提供电子对的能力, 是亲核试剂。 RCH2OH, RCH=CH2, Ar-R
大多数有机反应都是按离子型历程进行的。
亲电试剂(Lewis酸)进 攻反应物分子的负电 中心,得到电子而形 成一个新的共价键。 亲核试剂(Lewis碱)进 攻反应物分子的正电 中心,提供电子而形 成一个新的共价键。
H2O RCH2OH RCOOH pKa 15.7 18 4~5 酸性 RCOOH >H2O >RCH2OH
碱性 RCH2O->HO-> RCOO-
本章测试答案
2. 指出下列亲电取代反应中的酸和碱
Cl2 + AlCl3 Cl+ + [AlCl4]H Cl
碱
酸
+ Cl+ H
碱
Cl
酸
+ [AlCl4]-
CH3CH2OH + NH2-
共轭酸(1) 共轭碱(2)
CH3CH2O- + NH3
共轭碱(1) 共轭酸(2)
利用互为共轭酸碱的强弱关系,可以判断 酸碱的相对强度。
H2O RCH2OH RCOOH pKa 15.7 18 4~5
酸性 RCOOH >H2O >RCH2OH
碱性 RCH2O->HO-> RCOO-
将超强酸吸附在SiO2, AlCl3, TiO2或离子交换树脂上,得到 固体超强酸,是很好的催化剂。 由于它对环境友好、选择性高、易分离回收和循环使用, 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
2. 常见的超强碱 超强碱主要是碳负离子 如环戊二烯负离子,α-碳负离子等。
固体超强碱在石油化工中可应用于催化烯烃异 构化,目前正在深入研究中。
强酸的共轭碱是弱碱,强碱的共轭酸是弱酸。
按照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的定义是广义的,
而且酸碱反应不只局限在溶液中,也包括了气相 反应、液相反应等。
按照质子理论的酸碱反应
HOAc + NH3 酸1 碱2 H2 O + H2 O 酸1 碱2 H2O + Ac- 酸1 碱2 OAc- + NH4+ 碱1 酸2 OH- + H3O+ 碱1 酸2 OH-的腈解
RX +
酸
NaCN
碱
RCN
醇与卤化氢的反应
ROH + HX
碱 酸
RX
5. 亲电取代反应中的酸碱反应
所有的亲电取代反应都认为是酸碱反应。 芳烃是碱,亲电试剂是酸。
Cl2 + AlCl3 Cl+ + [AlCl4]H 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