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交换过程详解

数据交换过程详解
数据交换过程详解

数据交换过程详解

前言:

本文主要介绍数据交换过程中常用的数据交换方法和方式以及数据交换在新技术下所面对的“挑战”,方便大家深入理解数据交换过程。普元实施数据交换项目已有多年成功经验,本文也将分享大数据时代数据交换所遇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目录:

1、为什么要进行数据交换

2、数据交换存在的问题

3、数据交换面临的挑战

4、数据交换破解“数据孤岛”

5、总结

1.为什么要进行数据交换

企业大量的IT投资建立了众多的信息系统,但是随着信息系统的增加,各自孤立工作的信息系统将会造成大量的冗余数据和业务人员的重复劳动。企业急需通过建立底层数据集成平台来联系横贯整个企业的异构系统、应用、数据源等,完成在企业内部的ERP、CRM、SCM、数据库、数据仓库,以及其它重要的内部系统之间无缝的共享和交换数据。

数据是在流通、应用中创造价值的,这就涉及“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在实施数据交换的过程中,不同的数据内容、数据格式和数据质量千差万别,有时甚至会遇到数据格式不能转换或数据转换格式后丢失信息等棘手问题,严重阻碍了数据在各部门和各应用系统中的流动与共享。因此,对企业内各系统异构底层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已成为增强企业商业

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2.数据交换存在的问题

企业对数据服务的需求日趋迫切,如何有效的管理数据、高效的提供数据服务是目前企业对所面临的关键挑战。目前集团层面客户信息分散,各子公司之间的客户信息无共享。内部系统获取客户数据来源系统分散,方式多样难以管理,且获取客户数据时效性较低,供数标准不统一,缺乏统一的客户数据服务平台。

1.数据平台中数据内容繁多,难以全面掌控。

通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和运营,企业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业务应用系统,有效的支撑了核心业务的创新和发展,但随着应用系统的增多,数据量和数据应用环境增大,在对这些数据进行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存在不合理、不统一的问题。

2.数据平台中数据的流转和逻辑过程复杂,难以追溯数据来源。

许多企业目前没有统一的数据资产标准,各业务系统中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不同部门同一名称数据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同一个数据可能又有不同的命名,数据有效交互和共享存在问题。存在部分系统数据更新不及时的问题,核心业务数据无法朔源,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较低,现有报表在建模时几乎每个报表都要重复建模,人为参与工作过多且层次复杂,无法高效的对流程及指标进行精确监控及分析,数据的利用效率和模型重复使用率较低。

3.业务部门对数据结构和质量无法管控

目前数据管控的发展方向和需求是由业务部门提出,但业务人员对公司复杂的系统无法进行全面深入掌握,特别是技术层面。为了使业务部门从数据结构到数据质量上更好的管控,梳理业务系统与数据库结构关系,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3.数据交换面临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诸多新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数据交换面临着许多挑战。

1. 传统方式一般是以单表数据交换作为单位进行作业开发,随着企业中数据库以及表的增多这种方式的开发效率低下、容易出错。整库数据交换时工作量巨大

2. 传统方式下开发交换模型只能手工一个一个进行,任务多、易出错。需要一种能够在同一种业务下批量进行开发的模式

3. 在进行实时数据同步时需要许多额外的操作配合才能完成,过程复杂,对人员技术要求高,

4. 在进行PB级数据交换时传统交换方式效率较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

5. 传统的数据交换工具不具备业务化的开发能力,遇到相同的数据交换需求需要重头开发。

6. 在安全保障上传统的方式是手工编写加密、脱敏的脚本来实现

7. 进行跨区域数据同步时需要多种技术配合,实现方案复杂。

4.数据交换破解“数据孤岛”

4.1数据标准

为保证各应用系统中的代码表对同一业务信息定义一致,确保数据消费系统可以根据业务代码辨别数据的确切业务含义,应提供可配置的功能,基于一定的标准对数据供应系统代

码进行转换,使数据存储和数据消费系统按照统一标准来理解数据。

数据交换离不开数据标准,数据未动标准先行是构建优质数据交换的前提。但现实中许多企业没有做好数据标准,导致这些标准是在进行数据交换或数据采集的时候进行,影响了数据的质量。一旦出现数据被篡改、被泄露等安全性问题,轻的影响业务开展,严重的泄露核心机密造成企业重大损失。拷贝的数据难以控制准确性和合规性,拷贝的数据流向哪里也无法控制,是谁拷贝了信息也无法掌控。一旦出现信息泄露,无法追责。统一指标数据标准,可以规范业务统计分析语言,帮助企业提升分析应用和监管报送的数据质量,进而提高全行数据质量和数据资产价值。

4.2自动采集元数据

数据交换依托于元数据,数据交换的本质是基于元数据的交换。对半结构化和结构化数据自动采集。

元数据是关于数据、操纵数据的数据和数据库系统的结构和意义的描述信息,重要目标就是提供数据资源的全面指南。元数据不仅定义了数据交换中的数据模式、来源以及抽取转换规则等,而且整个数据交换系统的运行都应该是基于元数据的,是元数据把数据交换系统中各个松散的组件联系起来,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自动化的元数据采集完成部门核心职能的业务梳理及其对应的信息资源梳理,编制部门信息资源目录,摸清信息资源有什么、在哪里,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管理制度。结合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中的数据现状和企业业务属性、技术属性的要求形成企业数据标准的业务属性和技术属性,制定有效合理的指标数据规范要求。

4.3 数据交换方式和方法

4.3.1 不同类型数据交换方式

新的数据交换平台提供数据、报文文件等多种数据交换服务,能够快速建立跨硬件平台、数据库和操作系统的可交互操作的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平台,交换平台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支持多样的客户机、数据库、网络和通讯协议,通过可视化配置实现与数据库、文件以及web接口的数据交互。使得数据交换与业务逻辑的个性有机结合,快速响应数据集成和外部数据交换的需求。

数据交换的方式一般是根据数据的类型来进行区分,如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数据可通过ETL的数据交换方式进行,非结构化的数据像压缩文件、电影、图片等采用文件传输的方式进行交换,而对于一些实时性较高的交换一般采用接口形式进行。例如:restfull、webservice等。结构化数据交换方法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交换

主要有:时间戳同步、全文比对同步、触发器同步、CDC增量同步、全量同步。

这里我们对几种做一个比较:

?全量同步

全量抽取一般适用于统计分析或无需进行二次更新的业务需求,通过全量抽取一次或多次将业务系统数据源在不做任何操作的情况下直接抽取过来,全量数据抽取方式虽然较简单、直接、快速。通过系统中的采集组件,无需增加过滤条件,即可对数据库中的全量文件进行一次性采集。全量采集比较适合于数据业务量小的业务需求。这种方式不能增量的进行数据同步,对于大数据量下的同步并不适用。

?时间戳同步

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增量数据抽取的前提是源数据库与目标数据库都必须有时间戳字段。先读取目标数据库中的最大时间,然后以这个时间作为参数从源数据库中读取大于这个时间的所有数据。基于时间戳的方法需要相关应用系统中的每个表中都有一个时间戳字段,以记录每个表的修改时间。这种方法不影响原有应用的运行效率,但如果表中没有时间戳的字段却需要对原有系统做较大的调整,这种方式不能捕获到那些并非通过应用系统引起的操作数据变化。

优点:处理速度快,数据处理逻辑相对简单。

缺点:源数据库没有时间戳字段的表需要更改表结构,而且需要源数据库来维护时间戳字段;无法实现数据同步,因为使用时间戳字段无法获取删除后的数据。?CDC增量同步

通过分析数据库日志的信息来捕获复制对象的变化序列。这种方法不仅方便,也不会占用太多额外的系统资源,对任何类型的复制都适合,不但能提高效率和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还能在对等式复制时提供详细的控制信息。但由于数据库日志的格式是不公开的,因而不得不基于某一固定的数据库日志分析工具或接口,这给异构数据库复制带来了问题。

优点:可靠性强,对源系统没有影响。

缺点:各数据库系统的日志文件绝大部分都是私有的,并且日志格式都不一样,因此捕获这些日志需要有专门有针对性的组件来进行,个别数据库还需要管理员权限进行配合才能实现。对于没有提供日志分析接口的数据源,开发的难度比较大

?触发器同步

在业务数据表中创建相应的触发器,当提取、复制对象进行变更(插入、修改、删除)时,由触发器触发提数程序,将变化写入目标数据库中。这种方案可用于同步复制、增量复制。

优点:借助数据库本身的机制,可靠性强。

缺点:对源系统有影响,需要建立触发器以及临时表或临时数据存储文件

?全文比对同步

对前后两个时间点取业务数据表的全量进行数据比对,比对出来有差异的部分就是数据增量的部分。此法可以用于一段时间后进行数据的强制同步,但由于消耗资源较大,因此一般建议用于业务空闲期使用。

优点:对源系统没有任何影响。

缺点:面对海量数据(千万级、万万级)进行比对时有一定的性能问题。

这些同步方式除了全量同步,其他几种都需要业务表有主键。这些同步的方式各有优缺点,在实际使用中应根据企业系统自身实际情况来采取适合的交换方法。

网上有许多人推荐使用CDC的方式,CDC这种架构下数据写入主存储后会由主存储再向辅存储进行同步,对应用层是最友好的,只需要与主存储打交道。主存储到辅存储的数据同步,则可以再利用异步队列复制技术来做。不过这种方案对主存储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必须要求主存储能支持CDC技术。另外这种方式在一些数据库中需要有DBA的权限配合才能够完成,所以在进行CDC同步的时候首先就需要考虑数据库的环境是否有条件能够完成CDC的配置。

触发器、时间戳、全文比对以及方式都能够支持断点续传,所使用的方式各不相同。

触发器数据同步的过程是先将增量数据同步到临时表中,这个临时表会增加两个字段,一个是所做操作的标识(标识有:insert、update和delete),另一个是自增的列。在进行同步时是查询这张临时表来进行的,再查临时表时会使用自增的列进行排序进行查询,检查寻到的增量数据通过组件到目标库中根据操作标识进行相应的操作,操作完成后如果成功执行则会去临时表把已经同步的增量数据按照自增列的值进行删除。如果这个过程中在向目标同步数据时出现异常,则这张临时表中的数据不会被删除掉。而我们在进行作业触发时一般使用的都是按照频度、计划去定期执行,当前这次同步失败后,在下一次计划触发执行时由于上一次所执行的作业最后并没有将临时表中的作业删除,在这次作业执行时上一次没有同步的数据还在。所以这次执行时就会从断点位置开始再次进行同步。

时间戳数据同步的过程是首先到目标表去根据时间戳使用数据库中的获取最大值的函数(一般数据库使用MAX函数)来查找时间戳里的最大值,然后使用这个最大值去源表找大于这个值的数据(同时需要根据这个时间戳进行排序),这些查找到的数据就是我们需要同步的增量数据,时间戳这种方式不能区分这些数据是插入还是更新的操作。那么接下来使用的是数据平台提供的插入更新组件,这个组件会在执行操作前先根据主键到数据库中查寻一下数据如果有则执行更新,如果没有则执行插入。这样进行数据同步,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异常那么目标数据库就没有同步这些增量数据。同样我们在进行作业触发时使用的都是按照频度、计划去定期执行,当前这次同步失败后,在下一次计划触发执行时由于上一次所执行的作业没有进入目标表,在这次执行作业时从目标表查找的最大值就没有变化。所以这次执行时就会从断点位置开始再次进行同步。

全文比对的过程是先从源和目标中将数据按照排序字段先进行排序然后抽取出来,经过比对组件计算得到变化的状态(insert、update和delete),最后根据得到的变化状态将数据同步到目标表。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发生异常,那么这次同步的数据就没有进入目标表,在下一次计划触发执行时由于上一次所执行的作业没有进入目标表,在这次执行作业时又会重新进行比对得到断点位置又会再次进行数据同步。

CDC数据同步的执行过程是根据日志记录的偏移来从日志中找出需要同步的增量数据,然后到目标表根据操作标识进行数据同步完成后修改日志记录的偏移,那

么作业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异常时,这个日志的偏移量没有改变。在进行性下一次数据交换时还会从这个偏移量的位置进行,从而实现断点续传。

非结构化数据交换

以前的非结构化的数据交换,常常使用网盘或者FTP传输文件时,尤其是大文件,容易出现中断,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业务。

数据交换平台中采用了数字签名、时间戳、报文加密的方式对传输的消息进行完整性验证,防止消息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可以验证消息确实来自于其真正的发送者而非假冒;确保消息的内容没有被修改;防止以插入、删除、调换或修改等方式篡改消息。

交换平台中的文件传输具有以下特点:

?数据包裹传输方式防止数据被篡改

采用全新数字包裹数据传输方式,有效防止数据被恶意篡改。

?加密传输和存储保障数据安全性

提供文件安全交换加密传输和存储。采用私有文件传输协议和SSL安全协议访问。

提供文件效期控制,支持文件自动清除销毁。

?支持断点续传错误重传确保数据高效流转

采用超高速传输协议,支持超大文件和海量文件传输。支持断点续传,错误重传,文件秒传和文件校验。

下面列举了平台中文件传输中所使用到的技术:

?文件校验

平台采用单向散列算法用于文件的完整性验证,在文件传输之前会使用单向散列算法生成文件唯一摘要信息,在文件传输后会将收到的文件再次使用单向散列算法生成摘要信息和之前的摘要信息进行比较。

?断点续传:

断点续传是在下载或上传时,将下载或上传任务(一个文件或一个压缩包)人为的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采用一个线程进行上传或下载,如果碰到网络故障,可以从已经上传或下载的部分开始继续上传下载未完成的部分,而没有必要从头开始上传下载。用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速度。

?压缩传输:

在文件传输时先将文件进行压缩,然后传送压缩文件到目标,最后进行解压和清除工作,压缩传输能有效减小文件体积节省传输带宽。

?文件切片:

切片传输是将文件进行切片,每一片形成一个传输线程进行传输。采用并行的数据流传输管道,有效地将传输速率最大化。

4.3.2 实时数据交换

打破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数据资源体系,实时数据交换是推动信息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共用数据中心的重要环节。实时数据交换适用于对于数据时效要求快速、高频度、少量数据传输的场景。实时数据交换通过将数据中心库中的数据快速的发布出来提供给外部系统共享调用,同时能够监控外部调用数据的情况提升数据的价值。

在新的Web服务共享下数据交换平能够自助的、一键式将数据中心库(包括常见的关系型数据库mysql、oracle、sqlserver等,或Hbase、Hive、MongoDB)中的数据通过标准的Web服务发布出来。用户只需要配置发布数据中表和表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布的字段就能够实现单表、多表或数据实体的发布。发布出的服务带有对输入输出以及调用url的详细描述信息,消费方能够很方便的对这些信息进行查看和订阅。

服务方能够对订阅的信息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消费方才能根据审批信息,配置服务调用参数调用服务。服务方通过对订阅信息的管理和监控能更好的掌握和发掘数据的价值。

4.3.3 数据驱动的交换

变化数据捕获简称CDC,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增量数据同步并且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这种架构下数据写入主存储后会由主存储再向辅存储进行同步,对应用层是最友好的,只需要与主存储打交道。主存储到辅存储的数据同步,则可以再利用异步队列复制技术来做。不过这种方案对主存储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必须要求主存储能支持CDC技术。而目前每种数据库实现CDC的方式和方法各不相同,于是就需要根据数据库类型定制化的进行CDC的开发。

CDC的数据同步具有低影响、低延迟、高性能等特点。这里以mysql为例采用Canal来说明实现CDC数据同步。canal利用了mysql的slave协议将自己伪装为mysql的一个子服务器,向mysql master发送dump协议mysql master收到dump请求,就会将记录的日志信息给slave(也就是canal),canal解析日志信息获取需要同步的数据,数据交换平台通过Canal组件监听Canal服务获取到变化数据交给之后的增量数据输出组件根据CDC所捕获的操作类型(类型有:insert,update,delete)对目标数据库进行相同的操作来完成数据同步。这里Canal通过对日志数据的监听触发。

4.3.4 指定周期的交换

数据交换平台作为一个批量数据处理系统,每天都会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作业,这些作业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时序关联,因此必须有一个具备一定自动化程度的调度层,来实现作业有序、高效的执行。作业在运行前都需要在统一调度系统中注册,注册成功后再由调度系统自身的调度管理根据配置的任务计划决定作业的执行次序进行资源调配。

调度包含以下内容:

?触发方式:在调度管理中定期根据日历、频度进行作业触发。

?作业次序:触发后作业会根据之前设定好的数据性进行作业排序调整作业次序。

?任务计划:任务计划会按照配置好的任务执行周期来进行任务调度。

?资源调配:在执行调度的时候会根据注册的作业服务器的状况进行资源分配执行传输任务。

4.3.5 事件驱动的交换

数据交换平台在与用户的系统进行集成式往往会遇到客户系统需要直接运行交换作业的情况,为此数据交换平台提供了一套基于事件触发的作业运行机制。

能够通过文件监听或者http调用来与用户的系统进行集成。

交换服务能够通过监听文件目录或端口,当目录中有符合作业触发规范的文件时或接口被调用时,对文件中描述的计划按照之前设定好的数据性进行作业排序调整作业次序触发执行,并删除监听到的文件。整个触发执行过程都会进入日志信进行留痕。

4.4 新方式迎接数据挑战

4.4.1 批量数据交换

在进行数据交换时往往遇到的情况是要将整个库中所有的表进行迁移或同步,这些迁移或同步的大体逻辑往往相同,但库中的表非常多,传统的数据交换中是一张源表对一张目标表进行作业任务开发,造成开发人员巨大的工作量,表中的字段和和类型在进行配置时容易出错,效率低下。

批量数据交换采用作业模板作为业务规格定义,结合资源目录能够通过简单地可视化操作批量数据源,对数据源进行批量的数据交换处理。批量数据交换有以下特性:

1.基于作业模板实现业务能力定义

2.可批量进行整库的数据交换

3.自动控制数据交换中的各种数据转换

4.自动进行数据分批次交换传输

5.对交换的数据可配置数据脱敏

通过批量数据交换加强了大数据量的交换能力。配置、部署、运维简单,能够有效提升开发人员的开发效率和质量。

4.4.2 跨区域数据交换

跨域的数据交换在实际应用中,每个单位或部门从安全的角度考虑,都会设置前置机和防火墙,以及根据需求双方商定通讯方式编制相应的交换策略。因此,实施难度会加大,实施进度也会拉长。

以前遇到跨区域数据同步往往是先将数据转换为文件,然后通过p2p文件传输将文件发送到目标节点,最后目标节点拿到文件再将文件通过转换导入到目标数据源中。

新的模式对下面几个因素都要考虑周全。

1.简单。交互的设计要简单,这对调用双方都有好处。

2.安全性。如何保证数据在交互过程中出现各种异常的情况下,数据不出错、不丢

失。

3.性能。在选择的时候,要考虑数据量的大小,以决定一种合适的交换方式(比如:

一次调用请求的数据量,请求调用的频率)。

在新的交换模式下通过对节点的管理和注册,结合了文件传输高效、安全、稳定的特性,在进行跨区域数据同步时只需要配置源和目标的数据库信息按照既定的业务逻辑就能够完成跨节点的数据交换,文件传输的过程自动交由数据交换平台完成,减轻了跨域数据同步的复杂度。

4.4.3 应对大数据的挑战

传统ETL 主要以SQL 为主要技术手段,把数据经抽取、清洗转换之后加载到数据仓库。但是在如今移动互联网大力发展的场景下,产生大量碎片化和不规则的数据。这中间的数据导入和SQL ETL 的提取的过程,大量消耗IO 性能和计算资源,在很多场景下已经是数据处理的瓶颈所在。

Spark通过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成本更低的洗牌(Shuffle)方式,将MapReduce 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利用内存数据存储和接近实时的处理能力,Spark比其他的大数据处理技术的性能要快很多倍。

新的数据交换中我们开发了FlumeOnYarn 的架构,基于XML 描述的可编程的函数ETL 转换方法。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了Spark对大数据的处理能力,通过XML文件描述源和目标以及中间的转换过程就能够控制Spark对数据进行ETL 过程处理,在应对Hadoop、Hive以及Hbase等任务处理时能够充分体现出大数据处理的优势。

4.5 监控与管理

4.5.1 监控保证运行的稳定

交换平台的监控需要获取交换服务器的CPU、内存以及磁盘,在作业运行时首先根据负载算法将收集到的CPU、内存和磁盘信息进行负载运算,判断那台交换服务器的负载较低,将作业分发到负载较低的交换服务器上运行。

负载均衡解决了单台作业服务器在进行多作业并发时数据ETL过程压力过大的一种多节点负载方案。通过负载均衡将多个作业服务器节点组合,将作业通过负载算法分摊到这些节点上进行ETL过程。使这些作业服务器能以最好的状态对外提供服务,这样系统吞吐量最大,性能更高,对于用户而言处理数据的时间

也更小。而且,负载均衡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最大化降低了单个节点过载、甚

至宕机的概率。

4.5.2 对各个运行环节的监控

在数据交换过程中,监控管理系统负责监控作业的运行和调度情况,统计交换的过程和数据,形成图形化的报表进行统计的数据展现。能够清晰地体现数据

交换过程的各种状态和数据量。

数据交换平台提供了总揽全局的总体监控和明细型的计划监控以及事件监控;可视化的多维度作业运行监控以及完善的资源监控功能,对作业以及和作业

相关的节点进行数据监控和统计。可统计作业交换过程中的调度日志、作业执行日志、历史日志、交换的数据量以及统计数据交换的成功失败次数,可以保证在

第一时间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排除,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5.总结

随着数据交换在企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不仅仅局限于只对数据进行简单的交换,更有许多企业通过数据交换打造出了自己的数据中台和数据共享平台,通过对数据的加工、分析和共享提升了数据的价值。创建了在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高速公路使原先的数据孤岛,变成数据仓库、数据集市有效的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应用。

集成电路IC设计完整流程详解及各个阶段工具简介

IC设计完整流程及工具 IC的设计过程可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前端设计(也称逻辑设计)和后端设计(也称物理设计),这两个部分并没有统一严格的界限,凡涉及到与工艺有关的设计可称为后端设计。 前端设计的主要流程: 1、规格制定 芯片规格,也就像功能列表一样,是客户向芯片设计公司(称为Fabless,无晶圆设计公司)提出的设计要求,包括芯片需要达到的具体功能和性能方面的要求。 2、详细设计 Fabless根据客户提出的规格要求,拿出设计解决方案和具体实现架构,划分模块功能。 3、HDL编码 使用硬件描述语言(VHDL,Verilog HDL,业界公司一般都是使用后者)将模块功能以代码来描述实现,也就是将实际的硬件电路功能通过HDL语言描述出来,形成RTL(寄存器传输级)代码。 4、仿真验证 仿真验证就是检验编码设计的正确性,检验的标准就是第一步制定的规格。看设计是否精确地满足了规格中的所有要求。规格是设计正确与否的黄金标准,一切违反,不符合规格要求的,就需要重新修改设计和编码。设计和仿真验证是反复迭代的过程,直到验证结果显示完全符合规格标准。仿真验证工具Mentor公司的Modelsim,Synopsys的VCS,还有Cadence的NC-Verilog均可以对RTL级的代码进行设计验证,该部分个人一般使用第一个-Modelsim。该部分称为前仿真,接下来逻辑部分综合之后再一次进行的仿真可称为后仿真。 5、逻辑综合――Design Compiler 仿真验证通过,进行逻辑综合。逻辑综合的结果就是把设计实现的HDL代码翻译成门级网表netlist。综合需要设定约束条件,就是你希望综合出来的电路在面积,时序等目标参数上达到的标准。逻辑综合需要基于特定的综合库,不同的库中,门电路基

国网笔试知识点详解 通信原理

1.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信息、数据和信号 信息是客户事物的属性和相互联系特性的表现,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存在形式或运动状态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表现形式。 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的具体物理表示形式,具有确定的物理描述。 传输介质是通信中传送信息的载体,又称为信道 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 通信系统主要由5个基本系统元件构成,信源、转换器、信道、反转换器、信宿 源系统将信源发出的信息转换成适合在传输系统中传输的信号形式,通过信道传输到目的系统,目的系统再将信号反变换为具体的信息 通过系统的传输的信号一般有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两种表达方式 模拟信号是一个连续变化的物理量,即在时间特性上幅度(信号强度)的取值是连续的,一般用连续变化的电压表示 数字信号是离散的,即在时间特性上幅度的取值是有限的离散值,一般用脉冲序列来表示 数字信号比模拟信号可靠性高,数字信号比较容易存储、处理和传输 数据通信的技术指标 1、信道带宽:是描述信道传输能力的技术指标,它的大小是由信道的物理特性决定的。 信道能够传送电磁波的有效频率范围就是该信道的带度 2、数据传输速率:称为比特率,是指信道每秒钟所能传输的二进制比特数,记为bps,常见的单位有Kbps、Mpbs、Gbps等,数据传输速率的高低,由每位数据所占的时间决定,一位数据所占用的时间宽度越小,则传输速率越高 3、信道容量: 信道的传输能力是有一定限制的,信道传输数据的速率的上限,称为信道容量,一般表示单位时间内最多可传输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 C=Wlog2(1+S/N) C为信道容量;W为信道带宽;N为噪声功率;S为信号功率 S/N为信噪比,用来描述信道的质量,噪声小的系统信噪比高,信噪比S/N通常用10lg(S/N)来表示,其单位为分贝。 无噪声离散信道容量公式为C=2Wlog2L (L为传输二进制信号) 4、波特率: 是传输的信号值每秒钟变化的次数,如果被传输的信号周期为T,则波特率Rb=1/T。Rb 称为波形速率或调制速率。 R=Rblog2V V表示所传输信号所包含的离散电平数 5、信道延迟 信号沿信道传输需要一定的时间,就是信道延迟,信道延迟时间的长短,主要受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响应时间、通信设备的转发和等待时间、计算机的发送和接收处理时间、传输介质的延迟时间等的影响。 信道延迟=计算机的发送和接收处理时间+传输介质的延迟时间+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称

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

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 一、EDI的基本概念 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是指将企业间交易往来的资料由从前的文书、传票等传统的交换方式改变成依循标准的表格及规约,利用电脑网络传送的表达方式。EDI是一种对处理数据格式要求很严的报文处理系统。它通过通信网络、按照协议在商业贸易伙伴的计算机系统之间快速传送和自动处理订单、发票、海关申报单、进出口许可证等规范化的商业文件。 EDI的应用包括两方面的标准:一个是经济信息的格式标准;另一个是网络通讯的协议标准。 EDI可以使其他公司的电脑处理结果直接透过网络传送至自己的电脑中。产生的效益有以下几点:(1)缩短信息传达的时间;(2)免纸张式的传票处理作业,削减转记作业等流程; (3)减少转记所造成的失误;(4)使资料输入合作更省略、更迅速并提高资料的精确度。 二、应用EDI的效果及意义 EDI将计算机应用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化科学管理融为一体,它将引起影响深远的结构性商业革命。 1.EDI技术首先在世界上的经济贸易行业,得到迅速的应用和发展,它绝不仅仅是业务操作方式的变化。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它的广泛运用直接干预和影响着诸如企业行为、经济效益、商业观念、经营运行模式、市场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等,使这些方面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EDI与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将成为一种威力强大,集信息处理、管理和通信于一体的手段。例如一个生产企业的EDI系统,通过网络收到一份订单,系统便可以自动地处理该订单,检查订单是否符合要求,若符合要求,就向供货方发送确认报文,通知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安排生产,向零配件供应商订购零配件,向交通运输部门预定货运集装箱,向海关、商检等有关部门申请出口许可证,通知银行结算并开具EDI发票,从而将整个订货、生产、销售过程连为一体。这里表明,EDI和MIS结合在一起,能自动地完成整个商业贸易和生产过程的信息处理和管理。 EDI的使用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据有关方面研究分析,应用EDI 后,可使商业文件传递速度提高81%,文件成本降低40%。由于错误造成的商业损失减少40%,文件处理成本下降38%,竞争力增加34%。由此可见,EDI所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采用EDI之后,每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可减少250美元。东芝公司在使用EDI之前,每一笔交易的文件处理费用是1500日元,实施EDI后则降低到375日元,每张订单的处理费用由125美元降到32美元。新加坡全国贸易网Tradenet,一份进出口许可证可在15分钟之内完成审批工作,大大缩短了贸易周期,提高了效率。间接效益

数据传输

3. 数据传输 2.1 小区搜索 UE在刚一开机时,并不知道系统的带宽是多少。为了使UE能够较快的获得系统的频率和同步信息,LTE中设计了主同步信道和辅同步信道。主同步信道和附同步信道都位于频率中心的1.08M的带宽上,包含6个RB,72个子载波。实际上,同步信道只使用了频率中心(DC)周围的62个子载波,两边各留5个子载波用做保护波段。 同步信号在一个十秒的帧内,传送两次。 1)在LTE FDD的帧格式中,主同步信号位于slot0和slot10的最后一个OFDM 符号上。辅同步信号位于主同步信号的前面一个OFDM符号上。 2)在LTE TDD的帧格式中,主同步信号位于子帧1和子帧6的第三个OFDM 符号上。辅同步信号位于子帧0和子帧5的最后一个OFDM符号上。 利用主、辅同步信号相对位置的不同,终端可以在小区搜索的初始阶段识别系统是TDD还是FDD。 UE一开机,就会在可能存在LTE小区的几个中心频点上接收数据并计算带宽RSSI,以接收信号强度来判断这个频点周围是否可能存在小区。 然后UE在这个中心频点周围尝试接收PSS。UE捕获了系统的PSS后,就可以获知:(1)小区中心频点的频率。(2)小区在物理组内的标识(在0,1,2中间取值)。(3)子帧的同步信息。 SSS信号有168种不同的组合,对应168个不同的物理小区组的标识(在0到167之间取值)。这样在SSS捕获后,就可以获得小区的物理ID,PCI=PSS +3×SSS。至此,UE可以进一步读取PBCH了。PBCH中承载了系统MIB的信息。PBCH信息的更新周期为40ms,在40ms周期内传送4次。这4个PBCH 中每一个都能够独立解码。通过解调PBCH,可以获得:系统的带宽信息、PHICH 的配置、系统的帧号SFN、系统的天线配置信息。 PBCH的MIB中只携带了非常有限的信息,更多的系统信息是在SIB中携带的。SIB信息是通过PDSCH来传送的。UE需要读取PDCCH中的控制信息,才能够正确解调PDSCH中的数据。为了读取PDCCH,首先必须了解PDCCH 在子帧内占用的符号数目,这是由PCFICH来决定的。

各种方式的履约流程资料讲解

L/C方式下的履约流程 从签订外销合同,到租船订舱、检验、产地证、保险、送货、报关、装船出口,直至押汇(或托收)、交单、结汇、核销、退税,是每笔进出口业务必经的过程。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模拟了进出口业务中最常用的结算方式(L/C、T/T、D/P或D/A)和贸易术语(FOB、CFR、CIF)。下面以CIF下的L/C方式为例,分别列出SimTrade环境里,出口地银行、出口商、进口商、进口地银行的进出口合同履约过程,便于使用者理解和实践。 一、推销 进出口商要将产品打进国际市场,必须先开拓市场,寻找合适的交易对象。可以通过寄送业务推广函电(Sale Letter)或在计算机网络、国外杂志、报刊上刊登产品广告来推销自己,同时也可通过参加商展、实地到国外考察等途径来寻找交易对象,增进贸易机会。 二、询盘 又称为询价。进口商收到出口商的业务推广函电或看到广告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有意进一步洽商的出口商予以询盘(Inquiry),以期达成交易。 三、发盘 又称为报价。出口商按买主来函要求,先向供货的工厂询盘,然后计算出口报价回函给进口商。这期间可能需要函电多次往返接洽,最后得到关于价格条款的一致意见。 四、签订合同 国外买主与出口商经一番讨价还价后,就各项交易条件达成一致,正式签订外销合同(Contract或Agreement)。 在SimTrade中,外销合同可以由出口商起草,也可以由进口商起草,注意起草与确认合同时双方都需填写预算表。 五、领核销单 为保证企业严格按照正常贸易活动的外汇需要来使用外汇,杜绝各种形式的套汇、逃汇、骗汇等违法犯罪行为,我国规定企业对外付汇要通过国家审核,实行进口付汇核销制度。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时,进口商须在开证前到外汇指定银行领取《贸易进口付汇核销单(代申报单)》,凭以办理进口付汇手续;其他结算方式下则在付款前领此单。 六、申请开信用证 进口商填妥付汇核销单后,再开具《不可撤销信用证开证申请书》(Irrevocable Documentary Credit Application),向其有往来的外汇银行申请开立信用证。 七、开信用证 开证银行接受申请并根据申请书开立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L/C),经返还进口商确认后,将信用证寄给出口地银行(在出口国称通知银行),请其代为转送给出口商。 八、通知信用证 出口地银行填妥《信用证通知书》(Notification of Documentary Credit),将信用证通知出口商。 九、接受信用证 出口商收到通知银行送来的信用证后,经审核无误,接受信用证,即可开始备货、装船等事宜。如信用证有误,可要求进口商修改。 十、指定船公司 在CIF或CFR术语下,出口商一边备货,一边还要寻找合适的船公司,以提前做好装运准备;在FOB 术语下,此步骤则应由进口商完成。

数据交换过程详解

数据交换过程详解 前言: 本文主要介绍数据交换过程中常用的数据交换方法和方式以及数据交换在新技术下所面对的“挑战”,方便大家深入理解数据交换过程。普元实施数据交换项目已有多年成功经验,本文也将分享大数据时代数据交换所遇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目录: 1、为什么要进行数据交换 2、数据交换存在的问题 3、数据交换面临的挑战 4、数据交换破解“数据孤岛” 5、总结 1.为什么要进行数据交换 企业大量的IT投资建立了众多的信息系统,但是随着信息系统的增加,各自孤立工作的信息系统将会造成大量的冗余数据和业务人员的重复劳动。企业急需通过建立底层数据集成平台来联系横贯整个企业的异构系统、应用、数据源等,完成在企业内部的ERP、CRM、SCM、数据库、数据仓库,以及其它重要的内部系统之间无缝的共享和交换数据。 数据是在流通、应用中创造价值的,这就涉及“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在实施数据交换的过程中,不同的数据内容、数据格式和数据质量千差万别,有时甚至会遇到数据格式不能转换或数据转换格式后丢失信息等棘手问题,严重阻碍了数据在各部门和各应用系统中的流动与共享。因此,对企业内各系统异构底层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已成为增强企业商业

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2.数据交换存在的问题 企业对数据服务的需求日趋迫切,如何有效的管理数据、高效的提供数据服务是目前企业对所面临的关键挑战。目前集团层面客户信息分散,各子公司之间的客户信息无共享。内部系统获取客户数据来源系统分散,方式多样难以管理,且获取客户数据时效性较低,供数标准不统一,缺乏统一的客户数据服务平台。 1.数据平台中数据内容繁多,难以全面掌控。 通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和运营,企业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业务应用系统,有效的支撑了核心业务的创新和发展,但随着应用系统的增多,数据量和数据应用环境增大,在对这些数据进行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存在不合理、不统一的问题。 2.数据平台中数据的流转和逻辑过程复杂,难以追溯数据来源。 许多企业目前没有统一的数据资产标准,各业务系统中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不同部门同一名称数据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同一个数据可能又有不同的命名,数据有效交互和共享存在问题。存在部分系统数据更新不及时的问题,核心业务数据无法朔源,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较低,现有报表在建模时几乎每个报表都要重复建模,人为参与工作过多且层次复杂,无法高效的对流程及指标进行精确监控及分析,数据的利用效率和模型重复使用率较低。 3.业务部门对数据结构和质量无法管控 目前数据管控的发展方向和需求是由业务部门提出,但业务人员对公司复杂的系统无法进行全面深入掌握,特别是技术层面。为了使业务部门从数据结构到数据质量上更好的管控,梳理业务系统与数据库结构关系,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电子数据交换即EDI

电子数据交换即EDI(Electronic Date Interchange)技术 根据联合国标准化组织的定义,是指将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报文数据格式,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方法。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自问世以来,因其技术先进,可大大减少贸易文件及文件处理成本,因而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发展迅速。现在,EDI用户根据国际通用的标准格式编制电文,以机器可读的方式将结构化的信息(如发票、海关申报单、进出口许可证等“经济信息”)按照协议经过通信网络传送。报文接受方按国际统一规定的语法规则对报文进行处理,通过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完成综合的自动交换和处理。EDI遵循一定的国际标准或行业规则,自动地进行数据发送、传送及处理,而不需人工介入,从而实现事务处理或贸易自动化。 联合国欧洲经济理事会(UN/ECE)经过多年来的大量工作,于1987年公布了一套EDI 国际标准,命名为UN/EDIFACT,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该标准制定了一套语法规则(SYNTAX RULES,ISO9735),UN/EDIFACT是联合国推荐的用于行政、商业和运输业的电子交换标准报文格式。EDI技术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是统一报文格式。目前,UN/EDIFACT 标准已占据全球EDI标准的主导地位。 集装箱运输是当今世界航运史上最先进的运输方式,而EDI技术是国际贸易、结算通关、数据处理等最佳通道,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因此,目前国际航运界已广泛地应用了这一先进的科技成果。航运业大多数业务需要填制大量的卡片,而采用EDI技术后,带来了如下变化: 提高处理速度,减少雇员;准确程度提高;功能趋向多样化。 在集装箱管理中,采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把所有描绘集装箱的常用数据,如重量、号码、尺寸等存储后,再输入所有与信息相关的集装箱营运情况尤其是集装箱运行及修理情况,就很容易获悉集装箱在各地的数量。利用这些信息能使运力调配达到最优化。此外,利用EDI还可以进行统计工作,计算出成本、净利润、周转率、总收入并进行收益分析。进而对托运人、集装箱或运输距离作出评价。 EDI通信方式 运用EDI技术实现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信息传递有两种方式: 1、直接方式。这种方式是指计算机通过一条通信线路直接向另一台计算机发送信息,通信线路可以是租借的,也可以是拨号电话线。这种方式的通信能力受到线路通信能力的制约。 2、间接方式。这种方式是将计算机用增值网络(V AN)连接起来,即所有计算机的信息传递和接收都通过EDI中心完成。由于使用了增值网,可以使更多的计算机连到一起。 EDI中心的主要功能是:

流程图的各个图标详解

流程图的各个图标详解 1、各司其职的形状 在我的流程图中,适用于不同目的和功能的形状都有各自确定的规范。到目前为止,我一共定义了以下一些形状: (1)开始和结束 作为整张流程图的头和尾,必须标清楚到底具体指哪个页面,以免日后出现歧义。 (2)网页 如你所见,网页的形状是一个带有漂亮的淡蓝色过渡效果的长方形,它的边框为深蓝色,中间写明了这个网页的用途,括号中的数字代表这个形状所对应的demo文件的名称(比如这里是2.html),我有时会把流程图输出为网页的形式,并把每个网页形状和它所对应的demo文件链接起来,这样查看起来非常方便。对OmniGraffle来说这是小菜一碟,如果你被迫用Visio,嗯…… 另外,所有从形状出来的线条,都具有和此形状边框一样的颜色。这样的做法不仅看起来漂亮,在复杂的流程图中还能轻易地标明各形状的关系。我没有见过类似的做法,所以这是由我首创也说不定,呵。 (3)后台判断

很常见的一个形状。我在用法上有一点和其他人的不同在于,我几乎总是让…是?的分支往下流动,让…否?的分支向右流动。因为流程图一般都是从上向下、从左到右绘制的,遵循上述规则一方面可以让绘制者不用为选择方向操心,另一方面也方便了读者阅读。 (4)表单错误页 既然有表单,当然会有错误信息。其实这个信息很重要,用户出错时惶恐不安,就靠着错误提示来解决问题了。你不在流程图里说什么时候显示错误页、不在demo里提供错误页,有些程序员会直接在网页上写个“错误,请检查”,所以UI设计师一定要对这个东西重视起来。 但一般来说也没必要把每种错误都在流程图中表示出来,因为含有两个文本框的表单就有三种出错情况了,多了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我都是把错误页变为表单的附属页,比如表单页的编号为2,那么此表单错误页的编号就从2.1开始排下去,每种错误放到一个附属页中,这样程序员在拿到demo时也能搞清楚什么意思。 结合网页和表单的形状,一个表单验证的流程图就是这样的:

电子数据交换的基本概念

https://www.360docs.net/doc/126479897.html,/xaonline/operation/operation6.html 一、电子数据交换的基本概念 电子数据交换是英文Electronic Data Internetchange的缩写,它将贸易、生产、运输、保险、金融和海关等事务文件,通过电子信箱按个有关部门或公司企业之间的标准格式进行数据交换,并按照国际统一的语法规则对报文进行处理,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进行事务处理的新业务。 1、电子数据交换使用的必要性 在国内、国际贸易活动中EDI业务,取消了传统的纸面贸易文件(如;订单、发货单、发票等)代之以电子资料交换,双方使用统一的国际标准格式编制文件资料,利用电子方式将贸易资料由一方传送到另一方,处理迅速准确,是发达国家已经普遍采用的"无纸贸易"手段。也是关贸总协定成员国将来必须使用和推广的标准贸易方式 2、电子数据交换的技术特点 ?电子数据交换是格式化的标准文件,并具有格式检验的功能 ?电子数据交换是计算机之间的自动传输和自动处理,文件用户是计算机系统 ?电子数据交换对于传输的文件具有自动跟踪、确认防篡改、防冒领、电子签名等一系列安全化措施。 3、电子数据交换的优点 ?提高文件处理、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和重复劳动 ?提高文件处理的可靠性,减少差错率,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和服务质量 ?降低成本,加快资金周转,有效的组织库存和组织生产

?大大增加企业的贸易机会和市场竞争力 二、电子数据交换提供的基本业务 ?贸易双方贸易伙伴关系的建立 ?EDI文件的发送、接收和处理 ?EDI信箱管理包括消息存储转发、用户检索、格式管理、消息审计 ?提供AP1,实现对各种用户单证的开发和制作 ?用户可将EDI单证发送给非EDI用户的传真机上。 三、电子数据交换实现的环境和条件 ?数据通信网是实现EDI的技术基础 ?计算机应用是实现EDI的内部条件 ?用户方面只需通信必备的硬件如计算机、调制解调器、电话线路、再加上相应的用户端软件即可进入EDI系统 ?标准化是实现EDI的关键 四、电子数据交换用户端软件的基本功能 ?映射(Mapping)生成EDI平面:把用户各类应用系统中的应用文件(如单证、票据等)或数据库中的数据,映射成一种标准的 中间文件-平面文件 ?翻译生成EDI标准格式文件:将平面文件通过翻译软件生成EDI 标准格式文件-EDI 电子单证或电子票据。它是EDI 用户之间进 行贸易和业务往来的依据,具有法律效力 ?通信:通过用户端的通信软件与EDI中心建立连接、传送数据。 用户通过通信网络,接入EDI信箱系统,将EDI电子单证投递到 对方的信箱中,信箱系统自动完成投递和转接,并按照X.400或 X.435通信协议的要求,为电子单证加上信封、信头、信尾、投 送地址、安全要求及其它辅助信息 五、电子数据交换应用范围 ?电子数据交换用户可以通过电话入网 ?电子数据交换用户可以通过分组交换网入网 ?电子数据交换用户可以通过数字数据网入网

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1

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____的表现形式。 A.电信号B.代码 C.信息D.程序 无线电广播是____通信方式 A、全双工 B、半双工 C、单工 D、不确定,与广播内容有关 ____信号的电平是连续变化的。 A.数字B.模拟 C.脉冲D.二进制 ____是指在一条通信线路中可以同时双向传输数据的方法。A.单工工通信B.半双工通信 C.同步通信D.全双工通信 传输速率的单位“b/s”代表________ A、bytes per second B、bits per second C、baud per second D、billion per second 在光纤中采用的多路复用技术是______。 A.时分多路复用(TDM) B.频分多路复用(FDM) C.波分多路复用(WDM) D.码分多路复用(CDMA) 习题: FDM是按照____的差别来分割信号的。 A.频率参量 B.时间参量 C.码型结构 D.A、B、C均不是 习题: 家庭中使用的有线电视可以收看很多电视台的节日,有线电视使用的是____技术。 A.频分多路复用B.时分多路复用C.时分多路复用D 码分多路利用 计算机网络中广泛使用的交换技术是_____。 A、线路交换 B、报文交换 C、分组交换 D、信源交换 习题:

虚电路服务是_______。 (1)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保证分组顺序到达的网络服务(2)面向无连接的、可靠的、保证分组顺序到达的网络服务(3)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保证分组顺序到达的网络服务(4)面向无连接的、可靠的、不保证分组顺序到达的网络服务 习题: 当采用偶校验编码时,每个符号(包括校验位)中含有“1”的个数是_______。 A.奇数B.偶数 C.未知数D.以上都不是 习题: 在循环冗余校验中,______是CRC码。 A .除数; B .被除数; C .商; D .余数 光纤的规格有和两种 双绞线有、两种 局域网的特征是____ A 有效范围广 B造价便宜 C传输速率高 D有效性好但可靠性差 局域网的协议结构一般不包括:____(A)网络层 (B)物理层 (C)数据链路层 (D)介质访问控制层 局域网分类中,____不属于按网络拓扑结构分类。 A星型局域网 B总线型局域网 C树型局域网 D虚拟局域网 对局域网来说,网络控制的核心是___ A.工作站 B.网卡

钢铁生产流程详解图

钢铁生产流程详解图 1 / 67 钢铁生产工艺(附流程图) 1、 碳素钢的定义及钢中五元素 含碳2%以下的铁碳合金称为钢。 碳素钢中的五元素是指化学-成份中的主要组成物,即 C 、Si 、Mn 、S 、P (碳、硅、锰、硫、磷)。其次是在炼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 会混入气体,含O 、H 、N (氧、氢、氮)。此外,用铝—硅脱氧镇静工艺中,必然在钢水中含有 Al ,当Als (酸溶铝)≥0。020%时,还有细化晶粒的作用。 2、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炼钢的主要任务是按所炼钢种的质量要求,调整钢中碳和合金元素含量到规定范围之内,并使P 、S 、H 、O 、N 等杂质的含量降至允 许限量之下。炼钢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氧化过程,炉料中过剩的碳被氧化,燃烧成CO 气体逸出,其它Si 、P 、Mn 等氧化后进入炉渣中。S 部份进入 炼渣中,部份则生成SO2排出。当钢水成份和温度达到工艺要求后,即可出钢。为了除去钢中过剩的氧及调整化学成份,可以添加脱氧剂和铁合金或合金元素。 3、 转炉炼钢简介 从鱼雷车运来的铁水经过脱硫、挡渣等处理后即可倒入转炉中作为主要炉料,另加10% 以下的废钢。然后,向转炉内吹氧燃烧,铁水中的过量碳被氧化并放出大量热量,当探头测得达到预定的低碳含量时,即停止吹氧 并出钢。 一般在钢包中需进行脱氧及调整成份操作;然后在钢液表面抛上碳化稻壳防止钢水被氧化,即可送往连铸或模铸工区。对要求高的钢种可增加底吹氩、RH 真空处理、喷粉处理(喷SI —CA 粉及变性石灰)可以有效降低钢中的气体与夹杂,并有进一步降碳及降硫的作用。在这些炉外精炼措施后还可以最终微调成份,满足优质钢材的需求。 4、 初轧 模铸钢锭采取热装、热送新工艺,进入均热炉加热,然后通过初轧机及钢坯连轧机轧成板坯、管坯、小方坯等初轧产品,经过切头、 切尾、表面清理,(火焰清理、打磨)高品质产品则还需对初轧坯进行扒皮和探伤,检验合格后入库。目前初轧厂的产品有初轧板坯、轧制方坯、氧气瓶用钢坯、齿轮用圆管坯、铁路车辆用车轴坯及塑模用钢等。初轧板坯主要供应热轧厂作为原料;轧制方坯除部份外供,主要送往高速线材轧机作原料。由于连铸板坯的先进性,初轧板坯的需求量大为削减,因此转向上述其它产品了。 5、 热连轧 用连铸板坯或初轧板坯作原料,经步进式加热炉加热,高压水除鳞后进入粗轧机,粗轧料经切头、尾、再进入精轧机,实施计算机 控制轧制,终轧后即经过层流冷却(计算机控制冷却速率)和卷取机卷取、成为直发卷。直发卷的头、尾往往呈舌状及鱼尾状,厚度、宽度精度较差,边部常存在浪形、折边、塔形等缺陷。其卷重较重、钢卷内径为760mm 。(一般制管行业喜欢使用。)将直发卷经切头、 切尾、切边及多道次的矫直、平整等精整线处理后,再切板或重卷,即成为:热轧钢板、平整热轧钢卷、纵切带等产品。热轧精整卷若经酸洗去除氧化皮并涂油后即成热轧酸洗板卷。该产品有局部替代冷轧板的趋向,价格适中,深受广大用户喜爱。宝钢新投资的一条热轧酸洗线正在紧张建设中。 6、 冷连轧 用热轧钢卷为原料,经酸洗去除氧化皮后进行冷连轧,其成品为轧硬卷,由于连续冷变形引起的冷作硬化使轧硬卷的强度、硬度上升、韧塑指标下降,因此冲压性能将恶化,只能用于简单变形的零件。轧硬卷可作为热镀锌厂的原料,因为热镀锌机组均设置有退火线。轧硬卷重一般在6~13.5吨,钢卷

【个人总结系列-46】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学习-数据包格式分析-传输过程-IP地址分类-网络设备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学习-数据包格式分析-传输过程-IP地址分类-网 络设备 1.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学习 1.1.1 对数据包格式的分析 由于在对包进行分析时都要参考数据包的格式,所以数据包的格式是相当重要的。在抓包时,首先是获得链路层的帧,根据帧头可以获得源mac和目的mac以及上层的协议。一般帧头是14byte,链路层帧的包头结构在程序中的表示如下: /* 6字节的mac地址*/ typedef struct mac_address { u_char byte1; u_char byte2; u_char byte3; u_char byte4; u_char byte5; u_char byte6; } mac_address; /* 14字节的ether帧头*/ typedef struct ether_header { mac_address dest_mac; mac_address src_mac;

u_short protocal; } ether_header; 根据帧头的长度将指针往后移,然后可以获得IP数据报的头部指针,根据报头信息可以获得源IP、目的IP、上层协议、头部长度、总长度等信息,IP数据报的头部格式如下图所示: 图2.2.2.1 IPV4头部格式 图2.2.2.2 IPV6头部格式 IPV4报文结构在程序中的表示: /* 4字节的IP地址*/ typedef struct ip_address { u_char byte1; u_char byte2; u_char byte3; u_char byte4;

} ip_address; /* IP头部*/ typedef struct ip_header { u_char ver_ihl; // 版本(4 bits) + 首部长度(4 bits) u_char tos; // 服务类型(Type of service) u_short tlen; // 总长(Total length) u_short identification; // 标识(Identification) u_short flags_fo; // 标志位(Flags) (3 bits) + 段偏移量(Fragment offset) (13 bits) u_char ttl; // 存活时间(Time to live) u_char proto; // 协议(Protocol) u_short crc; // 首部校验和(Header checksum) ip_address saddr; // 源地址(Source address) ip_address daddr; // 目的地址(Destination address) u_int op_pad; // 选项与填充(Option + Padding) } ip_header; 然后根据报头长度又可以计算出TCP或UDP的头部指针,根据TCP或UDP的头部信息可以获得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等信息,一般TCP的头部长度为20bytes,UDP的头部长度为8bytes,TCP和UDP的报文格式如下所示:

数据传输过程详解

数据传输过程详解 一、FTP客户端发送数据到FTP服务器端,详述其工作过程。两台机器的连接情况如下图所示: 详细解答如下 1.1、假设初始设置如下所示: 客户端FTP端口号为:32768 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物理层,指的是电信号的传递方式,透明的传输比特流。 链路层,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数据传送的单位是分组或包。 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 网络层负责点到点(point-to-point)的传输(这里的“点”指主机或路由器),而传输层负责端到端(end-to-end)的传输(这里的“端”指源主机和目的主机)。 1.3、数据包的封装过程 不同的协议层对数据包有不同的称谓,在传输层叫做段(segment),在网络层叫做数据报(datagram),在链路层叫做帧(frame)。数据封装成帧后发到传输介质上,到达目的主机后每层协议再剥掉相应的首部,最后将应用层数据交给应用程序处理。两台计算机在不同的网段中,那么数据从一台计算机到另一台计算机传输过程中要经过一个或多个路由器。 1.4、工作过程 (1)在PC1客户端,将原始数据封装成帧,然后通过物理链路发送给Switch1的端口1。形成的帧为: 注:发送方怎样知道目的站是否和自己在同一个网络段?每个IP地址都有网络前缀,发送方只要将目的IP地址中的网络前缀提取出来,与自己的网络前缀比较,若匹配,则意味着数据报可以直接发送。也就是说比较二者的网络号是否相同。本题中,PC1和PC2在两个网络段。 (2)Switch1收到数据并对数据帧进行校验后,查看目的MAC地址,得知数据是要

数据包从源到目的地的传输过程

数据包从源到目的地的传输过程 步骤1:PC1 需要向PC2 发送一个数据包 PC1 将IP 数据包封装成以太网帧,并将其目的MAC 地址设为R1 FastEthernet 0/0 接口的MAC 地址。 PC1 是如何确定应该将数据包转发至R1 而不是直接发往PC2?这是因为PC1 发 现源IP 地址和目的IP 地址位于不同的网络上。 PC1 通过对自己的IP 地址和子网掩码执行AND 运算,从而了解自身所在的网络。同样,PC1 也对数据包的目的IP 地址和自己的子网掩码执行AND 运算。如果两次运算结果一致,则PC1 知道目的IP 地址处于本地网络中,无需将数据包转发到默认网关(路由器)。如果AND 运算的结果是不同的网络地址,则PC1 知道目的IP 地址不在本地网络中,因而需要将数据包转发到默认网关(路由器)。 注:如果数据包目的IP 地址与PC1 子网掩码进行AND 运算后,所得到的结果并非PC1 计算得出的自己所在的网络地址,该结果也未必就是实际的远程网络地址。在PC1 看来,只有当掩码和网络地址相同时,目的IP 地址才属于本地网络。远程网络可能使用不同的掩码。如果目的IP 地址经过运算后得到的网络地址不同于本地网络地址,则PC1 无法知道实际的远程网络地址,它只知道该地址不在本地网络上。 PC1 如何确定默认网关(路由器R1)的MAC 地址?PC1 会在其ARP 表中查找默认网关的IP 地址及其关联的MAC 地址。 如果该条目不存在于ARP 表中会发生什么情况?PC1 会发出一个ARP 请求,然后路由器R1 作出ARP 回复。

步骤2:路由器R1 收到以太网帧 1. 路由器R1 检查目的MAC 地址,在本例中它是接收接口FastEthernet 0/0 的MAC 地址。因此,R1 将该帧复制到缓冲区中。 2. R1 看到“以太网类型”字段的值为0x800,这表示该以太网帧的数据部分包含IP 数据包。 3. R1 解封以太网帧。

通用数据交换平台

通用数据交换平台 项目背景及内容 我们看到,随着电子商务和政务系统的不断发展,各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是成熟的办公和业务应用系统在每日运转,每天产生大量的业务数据;另一方面,这些信息系统往往由不同的厂商在不同的平台上,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开发的,由于缺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彼此之间很难实现信息共享,导致了信息化建设中形成了大量孤岛式的业务应用系统。 企业之间的业务竞争日益加剧,有研究表明: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体现在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整合,以及企业供应链流程整合的能力竞争上。现有的管理软件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但是不同系统之间的业务和数据分离,影响了企业业务流程整合的过程,同时降低了业务处理和领导决策的效率,最终使得企业外部竞争的能力相对减弱。 对于政府机关而言,存在类似的问题,不同部门间采用不同的信息系统,业务和数据分割,不能顺利进行交换,上下级的信息沟通不顺畅,甚至有的部门工作人员办理一个业务需要在不同的系统里面重复操作,增大了出错的可能性,也降低了公务人员的办事效率。 综上所述,现在各企事业单位普遍面临着多业务系统并存,数据和业务分离的问题,但是要废弃已有的业务系统的话,会存在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等现实问题;因此,在不同信息系统之间建立统一、规范的接口,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最终实现一体化的业务集成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系统解决方案

企事业单位在多年的信息化过程中,积累了OA,CRM,SCM,ERP等信息系统基础,并且为解决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孤岛现象,一些系统提供了外部接口,但是这些手段,由于没有统一的业务规划和数据标准,反而加剧了信息分割现象。 另一方面,通常业务系统采用不同计算机语言开发,有Java, C++,.Net, Delphi等;同时采用比如Oracle,MS SQL,DB2,Access 等不同类型的数据库;要在这些系统之间做数据接口非常困难,多种数据接口相关应用并列存在,增加了企业IT复杂度。 基于目前的现实情况的分析,我们需要一个统一的数据处理平台,使得不同架构下的软件应用能够无缝集成,并且系统所采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语言等无关。具有优秀的安全性和扩展性的数据处理系统。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有: 实现跨平台、跨系统,适应所有业务的数据交换; 采用统一的数据规范标准,包括业务描述语言采用统一格 式; 通过适配器连接,提供统一配置工具集成不同数据库及业务 系统; 系统的目标是将分散建设的若干应用信息系统采用标准的数据交换标准,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整合,通过计算机网络构建信息交换平台,从而使若干个应用子系统进行信息/数据的传输及共享,最大范围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该系统是一个基于标准、组件化、架构良好、具有很好扩展性的多层的开放的软件体系。 关键技术点及优势 OBIS通用数据交换平台采用面向服务(SOA)的设计方法,基于微软.Net Framework平台开发,采用了SOAP、XML、WSDL、UDDI等Web Services标准接口技术,支持Oracle,MS SQL,DB2,Access等主流数

网络中数据传输过程的分析

网络中数据传输过程的分析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互联网,我们电脑上的数据是怎么样通过互联网传输到到另外的一台电脑上的呢?把自己的理解写一下,可能有很多细节还没有能的很清楚!希望在以后可以使之更加的完善!有不对的地方还请指正. 我们知道现在的互联网中使用的TCP/IP协议是基于,OSI(开放系统互联)的七层参考模型的,(虽然不是完全符合)从上到下分别为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其中数据链路层又可是分为两个子层分别为逻辑链路控制层(Logic Link Control,LLC )和介质访问控制层((Media Access Control,MAC )也就是平常说的MAC层。LLC对两个节点中的链路进行初始化,防止连接中断,保持可靠的通信。MAC层用来检验包含在每个桢中的地址信息。在下面会分析到。还要明白一点路由器是在网路层的,而网卡在数据链路层。 我们知道,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转换协议)被当作底层协议,用于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在以太网中,所有对IP的访问最终都转化为对网卡MAC地址的访问。如果主机A的ARP列表中,到主机B的IP地址与MAC地址对应不正确,由A发往B数据包就会发向错误的MAC地址,当然无法顺利到达B,结果是A与B根本不能进行通信。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在同一个网段的情况。假设有两台电脑分别命名为A和B,A需要相B发送数据的话,A主机首先把目标设备B的IP地址与自己的子网掩码进行“与”操作,以判断目标设备与自己是否位于同一网段内。如果目标设备在同一网段内,并且A没有获得与目标设备B的IP地址相对应的MAC地址信息,则源设备(A)以第二层广播的形式(目标MAC地址为全1)发送ARP请求报文,在ARP请求报文中包含了源设备(A)与目标设备(B)的IP地址。同一网段中的所有其他设备都可以收到并分析这个ARP请求报文,如果某设备发现报文中的目标IP地址与自己的IP地址相同,则它向源设备发回ARP响应报文,通过该报文使源设备获得目标设备的MAC地址信息。为了减少广播量,网络设备通过ARP表在缓存中保存IP与MAC地址的映射信息。在一次ARP 的请求与响应过程中,通信双方都把对方的MAC地址与IP地址的对应关系保存在各自的ARP表中,以在后续的通信中使用。ARP表使用老化机制,删除在一段时间内没有使用过的IP与MAC地址的映射关系。一个最基本的网络拓扑结构:

电子数据交换的应用

电子数据交换的应用

电子数据交换的应用 王利明 (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重庆 400082) 摘要:随着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步伐,企业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本文结合CPIC目前信息系统应用的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找出了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重点对电子数据交换(EDI)信息系统进行了介绍。以体现电子数据交换(EDI)信息系统的应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电子数据交换(EDI)信息系统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Wang Liming (Chongqing Polycomp International Corperation Chongqing 400082) Abstract: With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with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of social information, business information more and more urgent.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system applications CPIC status specific analysis to identify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d to focus on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I) information system was introduced. To reflect the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I) information system for enterprise development. Keywords: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I) information system 0. 前言: 随着我国大、中企业的信息化不断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使企业的各方面效率得到很好的提升。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中国大、中企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企业的必然发展之路。CPIC目前对信息系统的应用还不够完善,需要大量加强对这方面的管理和投入。下面对物流市场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现状作了简要阐述,对CPIC 目前的信息系统现状进行了分析,对电子数据交换(EDI)信息系统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介绍:(1)、EDI 的定义;(2)、EDI的特点;(3)、构成EDI的要素;(4)、EDI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