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介绍

合集下载

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

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

二,TDDS的特点
优点: 1.避免口服产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 2.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增效减副. 3.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4.患者可自主用药 缺点:①吸收速度慢.②血药浓度低.
三,TDDS的分类
(一)膜控释型:见图17-1
(二)粘胶分散型
药库层及控释层均由压敏胶组成.见图 17-2
第三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
一,膜材的加工,改性,复合和成型 1.膜材的加工方法:①挤出法,②压延法 2.膜材的改性:①溶蚀法②拉伸法③核辐射法 3.膜材的复合和成型:①涂布与干燥,②复合
二,常用材料
(一)膜聚合物和骨架聚合物 1.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 2.聚氯乙烯(PVC) 3.聚丙烯(PP) 4.聚乙烯(PE) 5.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
三,TDDS设计的剂型因素
1.药物剂量 2.分子大小及脂溶性 3.pH与pKa 4.TDDS中药物的浓度
四,渗透促进剂在TDDS中的应用
1.表面活性剂:月桂醇硫酸钠 2.二甲基亚砜: 3. 3.氮酮类:月桂氮卓酮,商品名Azone Azone 4.醇类:乙醇,甘油 5.其他:挥发油
(三)骨架扩散型
药物分散或溶解在聚合物骨架中,然后 分剂量,与压敏胶层,背衬层,防粘层 复合而成.见图17-4
(四)微贮库型
见图17-5
第二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设计
一,皮肤的基本生理构造 角质层→生长表皮→真反→皮下脂肪组识 二,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生理因素 1.皮肤的水合作用 2.角质层的厚度 3.皮肤条件 4.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
(二)压敏胶
1.聚异丁烯类压敏胶 2.丙烯酸类压敏胶 3.硅橡胶压敏胶
(三)其它材料
1.背衬材料 2.防粘材料 3.药库材料

经皮吸收制剂

经皮吸收制剂

• 3.皮肤附属器
• 皮肤附属器包括汗腺、毛囊、皮脂腺。毛 孔、汗腺和皮脂腺从皮肤表面一直到达真 皮层底部。毛孔、汗腺和皮脂腺总面积与 皮总表面积相比小于 1%,在大多数情况下 不成为主要吸收途径,但大分子药物以及 离子型药物可能由此途径转运。
(二)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
• 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循环有两 条途径,
(三)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生理因素
• 1.皮肤的水合作用 • 角质细胞能够吸收一定量的水分,自身发
生膨胀和降低结构的致密程度,高程度的 水合作用最终可使细胞膜破裂。水合作用 使药物的渗透变得更容易。角质层含水量 达50%以上时,药物的渗透性可增加 5~ 10 倍,水合作用对水溶性药物的促进吸收 作用较脂溶性药物显著。
5mg 的药物就已经不容易制备成理想的 TDDS; 5)生产工艺和条件较复杂。
二、经皮吸收制剂吸收过程及影响 吸收的因素
• (一)皮肤的基本生理构造 • 结构上皮肤可简单地分为四个主要层次,
即角质层与生长表皮、真皮、皮下脂肪组 织以及皮肤附属器。角质层和生长表皮合 称表皮。
• 1.表皮
• 人体皮肤最外层角质层是由死亡的角化细胞组成, 厚度随身体不同部位而异,一般额部、腹部等部 位较薄,掌部等最厚。角质细胞膜为脂质、蛋白 质和非纤维蛋白等相互镶嵌组成的致密交联结构 而成为外来物质渗透的屏障,细胞间主要是由类 脂形成的双分子层结构。一般认为,对于脂溶性 较强的药物,角质层的屏障作用相对较小,主要 的限速因素是由角质层向生长表皮的转运过程, 而分子量较大的药物、极性或水溶性较大的药物 则较难透过,在角质层中的扩散是它们的主要限 速过程。
• 3.皮肤条件
• 角质层受损时其屏障功能也相应受破坏,湿疹、 溃疡或烧伤等创面上的渗透有数倍至数十倍的增 加。氢化可的松在正常皮肤的渗透量仅为给药量 的 1%~2%,一旦除去角质层后,渗透量增加至 78%~90%。用有机溶剂对皮肤预处理亦有类似 效果,可能是因角质层中类脂的溶解或被提取后 形成渗透通路。

工业药剂学经皮吸收制剂

工业药剂学经皮吸收制剂
也可以在复合后再行分割。压敏胶层可直接涂布 在药膜表面,也可以涂布在与药膜复合的背衬层 上。“Nitro-Dur”硝酸甘油TDDS就属于该类型, 其骨架系由聚乙烯酸、聚维酮和乳糖等形成的亲 水性凝胶,制备成圆形膜片,与涂布压敏胶的圆 形背衬层粘合,加防粘层即得。
微贮库型
微贮库型TDDS(microreservoir-type TDDS) 兼具模控制型和骨架型的特点。
TDDS的发展
自1974年美国上市东莨菪碱和1981年硝酸甘油的透皮吸收 制剂用于临床以来,出现了很多具有全身治疗作用的经皮 吸收制剂,包括硝酸甘油、雌二醇、芬太尼、烟碱、可乐 定、睾酮、硝酸异山梨酯、左炔诺酮等。
按给药 途径区分
1993
市场销售量 (亿美元) 1997 2003
口服 1127 注射 255 局部用 107 黏膜吸收 87 透皮吸收 16
– 多数药物透过速度低 – 易对皮肤产生影响
皮肤的生理结构
表皮
– 角质层:由死亡的 角质化细胞和纤维 化蛋白组成,是影 响药物吸收的主要 屏障。
– 生长表皮
真皮 皮下组织
药物的吸收途径
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扩散进入毛细 血管,转移至体循环。这是药物经皮吸收的 主要途径。
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 药物在吸收初期首先通过皮肤附属器官吸收, 当药物通过角质层途径到达血液循环,药物 的经皮吸收达稳态水平时,附属器官途径的 作用可以被忽略。
1
经皮制剂的分类
膜控释型 粘胶分散型 骨架扩散型 微贮库型
2013/4/20
膜控释型
主要由无渗透性的背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 粘胶层和防粘层五部分组成。transderm-nitro (硝酸甘油)和transderm-scop(东莨菪碱), estraderm(雌二醇),catapres-TTS(可乐定) 均为膜控释药的TDDS。 背衬层通常以软铝塑材料或不透性塑料薄膜,如 聚苯乙烯、聚乙烯、聚酯等制备而成,要求封闭 性强,对药物、辅料、水分和空气均无透过性、 易于与控释膜复合,背面方便印刷商标、药名和 剂量等文字。

第十八经皮吸收制剂浙江大学药剂学课件100页PPT

第十八经皮吸收制剂浙江大学药剂学课件100页PPT

第二节 皮肤的结构和生理
表皮
角质层 透明层 颗粒层 棘层 基底层
真皮 皮下组织 皮肤附属器
毛发 皮脂腺 汗腺
角质层是由10~20层死亡的扁平角 质细胞形成的层状结构,是药物渗透 的主要屏障。角质细胞由大量蛋白质、 非纤维蛋白和少量脂质相互镶嵌组成 致密细胞膜,类脂质和水构成细胞间 质。
药物在角质层分配
醇类
乙醇,异丙 醇,正十二 醇,正辛醇
透皮给药系统优点:1)经皮给药可避免肝
脏的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药物的 吸收不受胃肠道因素影响,减少用药的个体差 异。2)一次给药可以长时间使药物以恒定速率 进入体内,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给药间隔。3) 可按需要的速率将药物输入体内,维持恒定的 有效血药浓度,避免其它服给药方法引起的血 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了毒副反应。4)使用方 便,可以随时中断给药,去掉给药系统后,血 药浓度下降,病人易于接受,特别适合于老人 或不宜口服的病人。
类型
举例
药物
作用机制
亚砜类
二甲基亚砜, 癸基甲基亚砜
氢化可的松,水杨 酸,溴乙啡啶,茶碱,氟灭酸,丙炎 松等角质层细胞内蛋白质变性;
破坏角质层细胞间脂质的有 序排列; 脱去角质层脂质和脂蛋白
吡咯酮类
月桂氮艹 卓酮及其 类似物
2甲12-,-吡吡基5咯咯--2二-酮酮吡甲,咯基5酮-- ,咖 苯 甲啡 甲 灭因 酸 酸, 倍正 他辛 米醇 松, ,
理想的渗透促进剂应无药理活性、无 毒、无刺激性、无致敏性;应用后立 即起作用;不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及水 分损失;与药物、基质和皮肤有良好 的相容性;无嗅无味。
经皮吸收促进剂促进透皮吸收的机制:
改变角质层类脂排列
影响角质层水合作用 溶解皮脂腺管内皮脂 扩大汗腺和毛囊开口

药学专业知识之药剂学-经皮吸收制剂

药学专业知识之药剂学-经皮吸收制剂

药学专业知识之药剂学-经皮吸收制剂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6-12 08:12 共6人浏览[大] [中] [小]药学专业知识之药剂学-经皮吸收制剂☆☆☆☆考点1:经皮吸收制剂概述1.经皮吸收制剂的概念经皮吸收制剂,双称透皮给药系统(TDDS、TDS),透皮治疗系统(TTS),是指药物从特殊设计的装置释放,通过完整的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给药剂型。

2.TTS的特点(优点)(1)可避免肝脏的首关效应和胃肠道对药物的降解,以及胃肠道给药时的副作用;(2)可以减少给药次数;(3)可以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4)使用方便,可随时给药或中断给药,适用于婴儿、老人和不宜口服的病人。

3.TTS的缺点(1)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药物仅限于强效类;(2)大面积给药,可能会对皮肤产生刺激性和过敏性;(3)存在皮肤的代谢与储库作用。

4.TTS的基本组成TTS的基本组成可分为5层:背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粘附层和保护层,它们的作用分别是:(1)背衬层。

一般是一层柔软的复合铝箔膜,厚度约为9μm,可防止药物流失和潮解。

(2)药物储库。

由药物、高分子基质材料、透皮促进剂等,既能提供释放的药物,又能供给释药的能量。

(3)控释膜。

一般是由乙烯一乙酸乙烯共聚物(EVA)和致孔剂组成的微孔膜。

(4)粘附层。

由无刺激性和过敏性的黏合剂组成,如天然树胶、树脂和合成树脂等。

(5)保护层。

为附加的塑料保护薄膜,临用时撕去。

5.TTS的质量要求皮肤贴片应外观整洁,冲切口光滑,无锋利的边缘,性质稳定,无刺激性,有均匀一致的应用面积。

☆☆☆考点2:TTS的类型TTS可分储库型和骨架型两大类。

储库型经皮吸收制剂是指药物被控释膜或其他控释材料包裹成储库,由控释膜或控释材料的性质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骨架型经皮吸收制剂是指药物溶解或均匀分散在聚合物骨架材料中,由骨架材料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经皮吸收制剂第一节概述

经皮吸收制剂第一节概述
经皮吸收制剂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节 概述
1. 定义:经皮吸收制剂或称经皮给药系统
(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 TDDS, TTS): 是指经皮肤敷贴方 式用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 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 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通过附属器
毛囊、皮脂腺
汗腺
细胞内 细胞间
活性表皮
真皮
毛细血管吸收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二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
一、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1. 皮肤的水合作用:水合程度高,药物渗透性增加 2. 角质层的厚度:与用药部位、年龄、性别等多种因
素有关 3. 皮肤条件:角质层受损、某些皮肤病、皮肤温度等 4. 皮肤的结合与代谢: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 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 ❖对于离子型药物及水溶性大分子,由于在角质层
透过速率很慢,附属器官是其主要吸收途径 ❖经皮离子导入过程中,皮肤附属器官是离子型药
物透过皮肤吸收的主要途径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药物通过皮肤的途径
药物从介质中释放
表面皮脂层
通过表皮 角质层
能对某些药物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使用清洁方便,便于安装 供应室和接受室内都有很好的搅拌和控温装置. 挥发性的药物与介质在供应室内不会挥发 接受室有适当的容积,能在实验过程中维持漏槽条件,接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技术
1. 物理学方法: 2. 化学方法: 3. 生物学途径:

药剂学丨经皮吸收制剂

药剂学丨经皮吸收制剂

药剂学丨经皮吸收制剂病生指南(一)基本要求1.TDDS的特点与基本组成(1)特点(2)基本组成及其作用2.TDDS的类型充填封闭型、复合膜型、黏胶分散型、微储库型、聚合物骨架型TDDS的特点(二)药物的经皮吸收1.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与途径(1)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2)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2.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1)药物性质(2)基质性质(3)经皮吸收促进剂(4)皮肤因素3.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方法(1)前体药物法(2)离子导入法(三)经皮给药制剂的常用材料1.控释膜材料(1)均质膜材料的常用品种、性质与特点(2)微孔膜材料的品种2.骨架材料(1)聚合物骨架材料的常用品种(2)微孔材料的常用品种、性质与应用3.压敏胶(1)作用、应具备的特性及黏合性能(2)常用品种及应用4.其他材料背村材料、保护膜材料、药库材料的作用及常用品种(四)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评价1.制备主要制备方法2.质量评价质量检查项目及限度要求概述一、经皮给药制剂的概念与特点将药物应用于皮肤上,穿过角质层,进入真皮与皮下脂肪以达到局部治疗作用,或由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的过程称为经皮给药。

广义的经皮给药制剂是指皮肤贴片、通常起全身治疗作用,也称经皮给药系统(TDDS)。

TDDS的优点:1.避免药物的肝首过效应与胃肠道对药物的降解,提高疗效;2.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等。

3.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减少毒副作用;4.使用方便,随时给药与终止给药。

不足之处:1)皮肤的屏障作用,限于剂量小、药理作用强的药物;2)对皮肤产生刺激性与过敏性;3)皮肤的代谢与贮库作用【精要速记】非胃肠道给药制剂一般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注射剂,气雾剂,栓剂,经皮给药制剂二、TDDS的基本组成可分为5层:背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粘附层和保护层。

1.背衬层:一般为复合铝箔,防止药物流失与潮解。

2.药物贮库:提供释放药物与释放药物的能量。

医药的制造-药剂学-第十八章 经皮吸收制剂

医药的制造-药剂学-第十八章 经皮吸收制剂
• 贴剂可用于完整皮肤表面,也可用于有疾患或不 完整的皮肤表面。其中用于完整皮肤表面,能将 药物输送穿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贴剂亦可 称为透皮贴剂。
一、TDDS 的发展与特点
优点:
• ①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 活;
• ②可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胃 肠给药的副作用;
• ③要防止控制释放速度的薄膜破裂或损坏,否则 会引起释放速度的剧烈增加,可能导致严重的后 果。
TDDS 的发展
• 较早上市的TTS制剂有:1974年美国上市的Transderm-Scop 镇晕剂东莨菪碱, 1981年Transderm-nitro硝酸甘油的透皮贴 剂。
• 日本和韩国的TTS研究与开发也处于领先地位。世界市场上 TTS药物的总销售额1993年的16亿美元,2002年,约为80亿 美元。2005年,透皮制剂市场达127亿美元。
• 背衬层通常以软铝塑材料或不透性塑料薄膜,如聚苯 乙烯、聚乙烯、聚酯等制备而成。
– 由日本北陆公司上市 – 商品名Hokunalin® Tape – 1999年获BASF创新奖
• 避孕贴剂
– Ortho-McNeil公司生产 – 商品名Ortho Evra (炔雌醇,甲基孕酮) – 持续释药7天,每个周期用三片 – 避孕有效率96% – 美国时代杂志称其为2002年最酷的发明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 Millistrol tape
日本科药
• 硝心痛——心肌供血不足
– Frandol tape
日本山之内
经两次工艺改进,面积减至40cm2,皮肤刺
激性大为降低
• 东莨菪碱——晕动症
– Transderm-Scop – Kimite-Patc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超声波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的主要 因素:
1、超声波的波长;
一般用于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超声波
波长选择在90kHz~250kHz范围。
2、超声波的输出功率;
3、药物的理化性质。
(三)无针头注射系统
无针头注射系统分为无针头溶液注射系
统和无针粉末注射系统两种。
1、无针头溶液注射器
2、无针粉末注射器(PowderJact)
第十八章
经皮吸收制剂
第一节 概述

经皮传递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又称经皮治疗系统 (Transdermel therapeatic systems, TTS)系指 经皮给药的新制剂。该制剂经皮肤敷贴方式给药, 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 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 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经皮吸收制剂既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起全 身治疗作用,为一些慢性疾病和局部镇痛的治疗 及预防提供一种简单、方便和有效的给药方式。 常用的剂型为贴剂(patch),还有软膏剂、硬膏剂、 涂剂和气雾剂等。
第二节 经皮制剂的研究
一、影响经皮制剂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1、皮肤的水合作用; 2、角质层的厚度;
3、皮肤的条件;
4、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
(二)剂型因素与药物性质
1、药物剂量和药物浓度

TDDS首选药物:
频繁给予的药物;③常规口服或注射给药的药效 不可靠或具严重福副作用的药物。
①一般是剂量小、作用强的药物;②半衰期短需要
1、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自身可以渗入皮肤并可能与皮
肤成分相互作用,改变皮肤透过性质。 非离子型主要增加角质层类脂流动性,刺 激性小,透过促进效果也最差,可能是由 于临界胶团浓度(CMC)较低,药物容易被 增溶在胶束中而较少释放有关。 离子型与皮肤的相互作用较强,但连续应 用后会引起红肿、干燥或粗糙化。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经皮吸收制剂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膜控释型
膜控释型TDDS(membrane-moderated type
TDDS)主要由无渗透性背衬层、药物贮库、 控释膜、粘胶层和防粘层五部分组成。
背衬层通常以软铝塑材料或不透性塑料薄
膜,如聚苯乙烯、聚乙烯、聚酯等制备而 成。
(二)粘胶分散型
2、扩散液和接收液
(1)扩散液:对于难溶性药物,一般选择其饱和水溶 液;对溶解度较大的药物,应保证扩散液浓度大 于接收液浓度(至少10倍以上)。 (2)接收液:最简单的接收液是生理盐水和磷酸盐缓 冲液。

在接收液中药物的溶解性能小,可选用不同浓度 的PEG400、乙醇、甲醇、异丙醇水溶液以及一 些表面活性剂溶液等。
和提取角质层中的类脂,增加药物
的溶解度,从而提高极性和非极性
药物的经皮透过。
5.其他吸收促进剂
挥发油
,如薄荷油、桉叶油、松节油等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 磷脂和油酸
三、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技术
1、物理学方法(physical approach):

①除去角质层(striping of stratum corneum); ② 角质层的水化作用(hydration of stratum corneum); ③离子渗透法(iontophoresis); ④电 致孔法(electroporesis); ⑤超声波法 (phonophoresis); ⑥温热热能法(thermal energy); ⑦无针注射系统,包括无针液体注射器(liquid injection)、无针粉末注射器(powder injection)。
(一)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皮肤的结构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即角质
层、生长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
角质层和生长表皮合称表皮(epidermis)。
(二)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1、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扩散到
毛细血管,转移到体循环,是药物透
过皮肤吸收主要途径。
2、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 吸收。
二、TDDS中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
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
是指能够降低药物通过皮肤的阻力,加 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理想的经皮吸收促进剂应对皮肤无损害
或刺激、无药理活性、无过敏性、理化 性质稳定、与药物及材料有良好的相容 性、无反应性、起效快以及作用时间长。
(三)经皮吸收的药动学解析
经皮吸收主要是以扩散过程为基础,其
实验结果的分析基本上采用扩散模型。
药物经皮吸收过程包括经皮透过过程和
透过后的体内吸收过程,采用隔室模型 或隔室模型与扩散模型结合起来解析。
(四)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1、透皮扩散池
扩散池由供给室(donor
cell)和接收室 (receptor cell)组成,在两室之间可夹持 皮肤样品、TDDS或其他膜材料, 在扩 散室一般装入药物或其裁体,接收室填 装接收介质。 常用的扩散池有直立式和卧式两种。
3、皮肤的种类和皮肤的分离技术
大多数动物皮肤的角质层厚度小于人体
皮肤, 毛孔密度高,药物透过较人皮肤 容易。
必须注意不损伤角质层。
第三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
一、膜材的加工和改性
1、膜材的加工方法 (1)涂膜法 (2)热熔法 ①挤出法;
②压延法。
2、膜材的改性
(1)溶蚀法
(2)拉伸法 ①单轴取向; ②双轴取向。
2、二甲基亚砜(DMSO)
(1) DMSO
吸收促进机理:与皮肤相互作用和对药
物增溶。 缺点:具有皮肤刺激性和恶臭。 (2)癸基甲基亚砜(DCMS ) 用量较少,对极性药物的促进能力大于 非极性药物。
3、氮酮类化合物
对亲水性药物的吸收促进作用强于亲脂
性药物。
4、醇类化合物
含有2~5个碳原子的短链醇能溶胀
四、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内容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处方研究步骤
1、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动学性质进行 可行性分析; 2、建立药物的分析方法进行方法学研究; 3、设计经皮给药系统,了解药物的经皮透 过率,测定体外药物的透过率与时滞; 4、进行药动学研究; 5、进行临床研究。
(二)药物透过速率的计算
角质层中药物的透过速率(吸收速
粘胶分散型TDDS(adhesive dispersion
type TDDS)的药库层及控释层均由压敏 胶组成。

药物分散或溶解在压敏胶中成为药物贮 库,均匀涂布在不渗透背衬层上。
(三)骨架扩散型
药物均匀分散或溶解在疏水性或亲水性的
聚合物骨架中,然后分剂量成固定面积大 小及一定厚度的药膜,与压敏胶层、背衬 层、及防粘层复合即成为骨架扩散型 TDDS(matrix-diffusion type TDDS) ,也 可以在符合后再行分割。
(四)微贮库型
微贮库型TDDS(microreservoir type
TDDS)的兼有膜控释型和骨架扩散型的特 点。其一般制备方法使先把药物分散在水 溶性聚合物(如PEG)的水溶液中,在将 该混悬液均匀分散在疏水性聚合物中,在 高且变机械力下,使之形成微小的球形液 滴,然后迅速交联疏水聚合物分子使之成 为稳定的包含有球型液滴药库德分散系统, 将此系统制成一定面积及厚度的药膜,置 于粘胶层中心,加防粘层即得。


一、TDDS 的发展与特点
优点:
①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
应及胃肠灭活;②可维持恒定的最佳血 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胃肠给药的副 作用;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 次数;④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 量,减少个体差异,且患者可以自主用 药,也可以随时停止用药。
TDDS 的局限性:
二、制备工艺
经皮给药系统根据其类型与组成有不同
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三种类型:
1、涂膜复合工艺;
2、充填热合工艺;
3、骨架粘合工艺。
复合型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
贮 库 组 成
药 物 压敏胶
背 衬 膜
涂 布 贮 库 层
贮 库 层 干 燥 叠 合 切 割
离子导入技术是利用电流离子经电极定
位导入皮肤或粘膜、进入局部组织或血 液循环的一种生物物理方法。
离子导入技术示意图:
Constant current generator
Drug formulation
Anode
Buffer
D+
A1ClNa+
A2H+
Cathode
Skin (application site)
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 ①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阴离子型、 非离子型和卵磷脂);②有机溶剂类(乙醇、丙二醇、乙酸乙酯、
艹酮 二甲基亚砜和二甲基甲酰胺); ③月桂氮 卓
(laurocapam,
azone)及同系物;④有机酸、脂肪醇(油酸、亚油酸、月桂醇);
⑤角质保湿与软化剂(尿素、水杨酸、吡咯酮类);⑥萜烯类(薄 荷醇、樟脑、柠檬烯等)。
2、分子大小及脂溶性

分子量大于600的物质较难通过角质层。 药物的
扩散系数与分子量的平方根或立方根成反比,分
子量愈大,分子体积愈大,扩散系数愈小;
3、pH和pKa; 很多药物是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它们以分子形 式存在时有较大的经皮透过能力,而离子型药物 一般不易透过角质层。 4、TDDS中药物浓度; 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是依赖于浓度梯度的被动扩 散,其推动力是皮肤两侧的浓度梯度,TDDS中 的药量对维持该浓度梯度具有重要作用。 5、熔点与热力活度。 熔点高的水溶性或亲水性的药物,在角质层的透 过速率较低。 药物经皮吸收的速度依赖于药物热力学活度,其 活度在饱和状态下最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