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空间物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所-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系
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推免拟录取名单

地球物理
固体地球物理
90
学
地球物理
固体地球物理 90
学
空间科学与技术
空间物理学
92
何世闯
北京大学
空间科学与技术
空间物理学
92
张龙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空间物理
空间物理学
96
杨牧 谭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北京大学
空间物理 地球化学
马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质学
刘婷
吉林大学
地质学
乔雪园
北京大学
地质学
陈惠昌
硕士 硕士
盛世清北—专注北京大学考研|保研|考博辅导
北大地球与空 北大地球与空
间科学学院推 间科学学院推
免生复试 免生待录取
成绩
类型
庞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资源勘查工程
地球化学
93
硕士
王明粲
北京大学
地质学
地球化学
91
硕士
黄圣轩
北京大学
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
89
硕士
杨华
北京大学
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
87
硕士
陈鹏辉
北京大学
地质学
地球化学
90
硕士
刘思叶
北京大学
地图学与地理
孟楚洁
南京大学
闵阁
北京大学
杨金福
吉林大学
甘立胜
同济大学
刘庆彬
中山大学
刘天伦
北京大学
齐程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崔一鑫京大学
熊子瑶
云南大学
王偲瑞
北京大学
陈聪
北京大学
黄亦磊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2019年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拟录取推荐免试博士研究

北京大学2019年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拟录取推荐免试博士研究生公示名单拟录取专业姓名复试成绩推荐学校本科专业备注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朱金顺86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丁鼎78.5南京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李犇74.7同济大学测绘工程王雪辰74同济大学测绘工程固体地球物理学许午川90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苏培臻88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高红涛85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华思博84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刘立超80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于珍珍78山东科技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郑凯月76南京大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方向)陆威帆75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与地球物理试验班空间物理学崔博90北京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侯传鹏90北京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杨子浩88北京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李京寰88北京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樊银龙91西北大学地质学(基地班)郜梦豪89东北大学资源勘查工程兰春元88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苏懿88吉林大学地质学薛莅治87北京大学地球化学赵亚男86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姚瑶93.6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宝石及材料工艺学刘帅奇93.3吉林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赵旭炜91.3北京大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项楷84北京大学地质学杨江南82北京大学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武于靖92北京大学地球化学夏金凯9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王召平90北京大学地质学闫沛龙89吉林大学理科试验班(李四光地球物理班)祝贺暄87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材料及环境矿物学)张静宜9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宝石及材料工艺学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张书莞86.7北京大学地质学白璐85西北大学地质学李童83.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凌坤82.7北京大学地质学王璐81.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柳晨73.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冀锐90.5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邓玉89.7武汉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陈啸81.7中国农业大学地理信息科学(理科试验班)贾博钧79.5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郭鹏76.5四川农业大学地理信息科学张子晗75武汉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
【北大考研辅导班】北大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考研科目参考书考研分数线考研经验

【北大考研辅导班】北大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考研科目参考书考研分数线拟录取考研经验一、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简介-启道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于2001年10月26日正式成立。
新组建的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由原北大地质学系、地球物理学系的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空间物理学专业、北大遥感所以及城市与环境学系的GIS等专业组成。
新成立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设有5个本科生专业(地质、地球化学、固体地球物理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并设有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测绘学四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共有中科院院士6名,教授51名/特聘研究员11名(其中长江特聘教授6名、长江讲座教授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名,青年千人4名,百人计划7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副教授37名/副研究员1名、讲师4名;设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地质学),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构造地质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空间信息集成与3S工程应用),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空间物理学)。
它是我国地球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科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测绘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支重要力量。
21世纪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及自然灾害问题。
21世纪也是空间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
地球科学与空间科学既是一门基础科学,又是一门在现代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广泛应用的科学。
以地球及其远近空间为研究对象,所取得的基础性研究成果,是全人类共同点财富。
现代地球科学与空间科学研究,不仅在航天、资源勘察、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防御等传统领域中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北京大学各院系名称与招生专业名称对应关系

北大招生网
由于教育部的相关规定,高等学校在招生中不能直接使用院系名称作为招生专业名称。
因此,北京大学部分院系名称与招生专业名称存在差异,下面将其对应关系公布于下(括号中是招生专业名称):
最终名称,请以省级高招办下发的招生简章为准
数学科学学院(数学类)
工学院系(工学类)
物理学院(物理学类)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类)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科学类)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质学系(地质学基地班)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物理系(地球与空间科学类)
环境学院(环境学类)
心理学系(心理学类)
信息管理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元培计划实验班理科(理科实验班类)
法学院(法学)
经济学院(经济学类)
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类)
政府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类)
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类)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
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
社会学系(社会学类)
哲学系(哲学类)
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类)
历史学系(历史学类)
艺术学院(广播影视编导)
元培计划实验班文科(文科实验班类)
注:
1、外国语学院按照语种招生,高考招生专业名称为语种名称,每年招生的专业会公布于招生计划之中。
2、艺术学系只招收获得北京大学艺术特长生资格认定的考生,专业计划不分省市区。
3、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按照地质学系和地球物理系招生。
大学专业解读系列:地球物理学

学科:理学一级学科代码:0708一级学科名称:地球物理学专业解析地球物理学是一门融入了物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天文学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
它是运用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利用先进的电子和信息技术观测各种地球物理场,探索地球内部奥秘,研究相关的各种自然灾害,从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为预防及减轻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也为人类的太空活动提供空间环境保证。
比如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地磁场的起源、架构和变化,大陆地壳大尺度的特征诸如断裂、大陆缝合线和大洋中脊等都是该专业所研究的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球物理学的研究范围逐渐延伸到地球大气层的外部的现象,例如电离层电机效应、极光放电和磁层顶电流系统,甚至延伸到其他行星及其卫星的物理性质。
北京大学:固体地球物理学是一门从物理学的角度研究地球内部及其周围环境的科学。
其研究历史可追溯到牛顿和开尔文等物理学家的研究工作。
由于计算机技术、计算数学和地球物理观测及实验技术的飞速发展,固体地球物理学现在成为地球科学研究中的一支生力军。
其研究内容涉及地球本体的各种物理场。
目的是认识与探索地球内部奥秘(例如其物质组成及演化规律等),发现地球内部的各种物理过程并揭示其规律。
在此基础上为优化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为预防及减轻自然灾害,为探测和开发国民经济建设中急需的能源及资源提供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
本专业创建于1956年,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历史最悠久。
四十年来培养了大批从事地球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研究工作的高级科技人才及管理人才。
他们中有些已经成为科学院院士,有些在国家的重要科研与行政部门担任高级领导职务,还有相当一部分在国外著名大学与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和教学。
本专业是国家固体地球物理学的硕士与博士培养基地,师资力量雄厚。
教授、副教授9名,高级工程师2名,教师队伍年轻、精干,并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及良好的合作关系。
本专业注重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深厚的外语与计算机知识,了解并掌握现在地球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吴朝东

吴朝东,郭召杰,方世虎,张志诚,2006,准噶尔盆地南缘中生代充填层序及其控制因素,中国
西部中亚型造山带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郭召杰等著, ,80-93
吴朝东,全书进,郭召杰,邱荣华,李永林,王琪琪,冯雪,2004,新疆侏罗纪原型盆地类型,
新疆地质,22(1),56-63
吴朝东,李忠,刘建民,王军,2003,河流沉积构成单元分析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地质科学,38
展,11(5),507-513
吴朝东,2000,湘西震旦-寒武纪交替时期古海洋环境的恢复,地学前缘,7,45-57
吴朝东,陈其英,1999,湘西磷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地质科学,34(2),213-222
吴朝东,陈其英,雷家锦,1999,湘西震旦-寒武纪黑色岩系的有机岩石学特征及其形成条件,
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学,18(6),813-818 申延平,吴朝东,岳来群,谢小建,2005,库车坳陷侏罗系砂岩碎屑组分及物源分析,地球学 报,26(3),235-240 王琪琪,吴朝东,2005,新疆库车坳陷侏罗系碎屑岩中粘土矿物粒径研究,岩石矿物学杂志,24 (6),648-652 李传新,郭召杰,孟自芳,李海燕,张志诚,吴朝东,2006,天山北缘新近系沉积物岩石磁学 研究,中国科学:D 辑,36(11),988-997 郭召杰,方世虎,张锐,张志诚,吴朝东,邵奎政,2006,生长地层及其在判断天山北缘前陆 冲断褶皱带形成时间上的应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7(4),475-481 郭召杰,吴朝东,张志诚,王美娜,方世虎,2006,乌鲁木齐后峡地区侏罗系沉积特征、剥露 过程及中新生代盆山关系讨论,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带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与砂岩型铀矿 成矿作用,郭召杰等著, ,136-145 郭召杰,吴朝东,张志诚,王美娜,方世虎,2005,乌鲁木齐后峡地区侏罗系沉积特征、剥露 过程及中新生代盆山关系讨论,高校地质学报,11(4),558-567 郭召杰,张志诚,吴朝东,方世虎,张锐,2006,中、新生代天山隆升过程及其与准噶尔、阿 尔泰山比较研究,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带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郭 召杰等著, ,146-162 郭召杰;张志诚;吴朝东;方世虎,2005,天山北缘新生代冲断构造定量分析与天山陆内造山作用, 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 李双应;李忠;王忠诚;刘建民;吴朝东;李翔,2001,胜利油区孤岛油田馆上段沉积模式研究,沉积 学报,19(3),386-393 李阳;李双应;岳书仓;王忠诚;李忠;吴朝东;李翔,2002,胜利油田孤岛油区馆陶组上段沉积结构 单元,地质科学,37(2),219-230 方世虎,郭召杰,宋岩,吴朝东,张志诚,王美娜,范瑞东,2005,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纪沉 积相演化与盆地格局,古地理学报,7(3),347-356 方世虎,郭召杰,吴朝东,张志诚,王美娜,2006,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纪沉积相演化与盆地 格局,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带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郭召杰等 著, ,94-105 方世虎,郭召杰,吴朝东,张志诚,王美娜,袁庆东,2006,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碎屑成分 特征及其对构造属性、盆山格局的指示意义,地质学报,80(2),196-209 方世虎,郭召杰,张志诚,吴朝东,王美娜,袁庆东,张锐,2004,天山北缘前陆冲断带形成 时间的地层学证据,新疆地质,22(1),24-28 杨承运;卢晓东;刘雨;吴朝东,2000,国外地学教育概况和一些启示,中国地质教育,33,68-76 杨建国,黄清华,吴朝东,吴河勇,2004,黑龙江汤原断陷第三纪地层层序及时代,地层学杂 志,28(2),168-172 袁庆东,郭召杰,张志诚,吴朝东,方世虎,2006,天山北缘河流阶地形成及构造变形定量分 析,地质学报,80(2),210-216 袁庆东,郭召杰,张志诚,吴朝东,张锐,方世虎,王美娜,2004,天山北麓塔西河河流阶地 的变形特征及成因探讨,新疆地质,22(1),83-86 袁庆东,郭召杰,张志诚,吴朝东,方世虎,2006,天山北缘河流阶地形成及构造变形定量分 析,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带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郭召杰等 著, ,185-193 曾凡刚;王铁冠;吴朝东,2000,广西钦州稔子坪矿褐煤地球化学特征──芳烃馏分的生物标志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系

地球化学研究所
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
– 本科生:60人 – 硕士研究生:7人 – 博士研究生:8人
地球化学研究所
近几年从地球化学专业出国的学生:
– 田 健: 1999,硕士生,美国 – 关华德:2000,本科生,美国 – 温霖林:1998,硕士生,美国 – 朱彦北:2001,硕士生,日本 – 蔡 悦: 2001,本科生,美国 – 周振声: 2000,本科生,美国 – 高永军: 1999,博士生,德国 – 马配学: 1998,博士后,美国
美国伯克莱地质年代中心Tim Becker博士给学生讲解仪器的使用
地球化学研究所陈左生副教授正在进行实验研究
北京大学新建成的有机污染物(POPs)-二噁英研究实验室
新引进的国际上最先进的全自动全时标激光显微探针定年系统
北京大学新引进的国际上最先进的ICP-MS
地球化学研究所新建成的高温高压(金刚石压腔)实验观察和录象装置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地球化学研究所
地球化学研究所简介
现有主要学科方向
– 同位素地球化学 – 实验地球化学 – 环境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研究所
地球化学学科点教师
– 教授:4人(博士导师) – 副教授:5人 – 讲师:2人 其中8人具有博士学位
地球化学研究所
在研的科研项目
– 国家级重大项目:4项 – 国家级重点项目:2项 – 部级重大项目:1项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 – 总经费:约350万元
地球化学研究所的高温高压(高压釜)实验装置
பைடு நூலகம்
高 温 高 压 实 验 装 置
地球化学研究所
在地球化学博士点工作过的博士后
– 莜永妙子(日本):陨石的宇宙成因核素研究 – 马配学:宇宙成因核素暴露年龄研究 – 高洪林:古地磁倒转与宇宙成因核素研究 – 孙 樯:流体高温高压性质的实验研究及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傅绥燕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傅绥燕傅绥燕Email:suiyanfu(at)联系电话:62767194个人主页:办公室:物理北楼418职称职务:教授/高级职称党委副书记个人简历教育背景: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获北京大学空间物理学硕士学位。
2001年于德国不伦瑞克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1991年之后在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工作。
1993、1994年先后两次在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访问。
1996年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
1997年赴德国马普高空大气所(MPAe)做访问研究,2001年回国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工作,2003年晋升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北京大学空间物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地球磁层物理方面的研究,发表与合作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
荣誉、获奖情况(省部级及以上):曾先后于1992年获光华安泰青年科研成果奖,1993年获北京大学第四届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参加者),1995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1996年获得第四届“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工作奖”,2000年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参加者)。
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5年基金委海外杰出青年基金合作者,2006年获得由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联合颁发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提名奖。
学术或社会职务:现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中国工作队成员,FGM 合作科学家,欧空局CLUSTER卫星计划RAPID项目合作科学家,曾任亚太地球物理学会(AOGS)磁层组学术秘书职务等,并担任《中国物理快报》等期刊特约编审工作情况及研究方向教学与主讲课程:《电磁学》《等离子体物理基础》《空间等离子体物理》所在专业与主要研究方向:磁层物理学与等离子体物理主持的主要科研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973项目、总装备部863项目等科研成果与主要论著国内外学术刊物:[1]Pu,Z.Y.,S.Y.Fu,?and?S.C.Guo,?ThePropertiesofKineticDriftUnstableModesattheMagnetopausei naCollisionlessPlasma,inProceedingsoftheSecondSymposiumonPlasma-MatterInteraction,?p.35,?1 989.[2]濮祖荫、傅绥燕、郭世宠、刘振兴,磁层顶的漂移动力学Alfven波不稳定性和反常输运,地球物理学报,V.34,?p.404,?1991.??[3]Fu,S.Y.,?Z.Y.Pu,?andZ.X.Liu,??Vortex-inducedStochasticreconnectionin?theSolarWind-Magne tospheric?Boundary?Region,?in?ThefourthInternational?SchoolforSpaceSimulations,?p.134,?199 1.*[4]傅绥燕、濮祖荫、刘振兴,?磁层顶的涡旋诱发重联和单X线重联,地球物理学报,V.36,p.553-,1993.*[5]傅绥燕、濮祖荫、刘振兴,地球磁层顶湍动重联的数值模拟,地球物理学报,V.37,p.282-,1994.*[6]濮祖荫、傅绥燕、刘振兴,磁场湍动重联的新模型,?科学通报,V.39,p.1584,1994.[7]濮祖荫、傅绥燕、李尧亭、陈祖幸、刘振兴、A.Korth、G.Kremser,磁层亚暴膨胀相的近地触发模型,空间科学学报,V.14,p.30,1994.[8]傅绥燕、濮祖荫、李尧亭、刘振兴,?磁层顶剪切系统的非线性性态和混沌,中国科学(A),V.24,p.424,1994.*??(英文版:ScienceinChina(A),37,N.12,p.1497,1994).[SCIQH632][9]濮祖荫、傅绥燕,磁场二维随机重联,非线性科学和数值模拟通讯,?p.1,?1994.[10]Fu,S.Y.,Z.Y.Pu,andZ.X.Liu,Vortex-InducedMagneticReconnectionandSingleXLineReconnecti onattheMagnetopause,J.Geophys.Res.,100,5657-5663,1995.?[SCIQR195][11]Fu,S.Y.,Pu,Z.Y.,Z.X.Liu,andZong,Q.G.,SimulationStudyonStochasticReconnectionattheMagn etopause,J.Geophys.Res,100,12001-12009,1995.?[SCIRG737][12]Pu,Z.Y.,?S.Y.Fu,?Z.X.Liu,?and?F.Li,?Vortex-InducedReconnectionandTurbulentReconnection? in?Magnetospheric?BoundaryRegion,?in?AGUGeophysical?Monograph86,SpacePlasma:Couplin gBetweenSmallandMediumProcesses,?ed.byM.Ashour-Abdallaetal.,p.181,1995.[13]Fu,S.Y.,Pu,Z.Y.,GaoS.C.,andZ.X.Liu,KineticAlfvenWaveInstabilityandWave-ParticleInteracti onattheMagnetopause,inAGUMonograph86:SpacePlasma:CouplingBetweenSmallandMediumPro cesses,ed.byM.Ashour-Abdallaetal.,p.73,1995.*[14]傅绥燕、李尧亭、濮祖荫,?带电粒子在尾瓣磁场中的非线性运动,?1995年中国青年学者技术科学讨论会,1995.*[15]Pu,Z.Y.,?and?Fu,S.Y.,?MagneticReconnectionattheMagnetopauseinthePresenceofaVelocitySh ear,in1996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PlasmaPhysics,Nagoya,Japan,p.9Y3,(特邀报告)1996. [17]濮祖荫、洪明华、王宪民,陈祖幸、傅绥燕、宗球刚、王敬芳、刘振兴等,?亚暴膨胀相近磁尾位形不稳定性模型1.近磁尾位性不稳定性模型,地球物物理学报,V.39,p.441.1996.(英文版:Puetal.,ASubstormExpansionModelBasedonConfigurationInstabilityoftheNear-EarthMagnetotail.I. ConfigurationInstabilityintheNear-EarthMagnetotail.,ChineseJ.ofGeophysics.,V.39,N.4,461-472,1 996).[18]濮祖荫、傅绥燕、颜小洋、康孔斌、徐良、刘振兴,磁层顶侧面的的磁重联及其发电机效应,?“地磁、大气、空间研究和应用”,?pp.507,地震出版社,1996.[19]刘振兴、张洪、陈涛、濮祖荫、傅绥燕,?磁层顶边界区的瞬时重联和等离子体团事件,"地磁、大气、空间研究和应用",?p.495,地震出版社,1996.[20]Pu,Z.Y.,?and?S.Y.Fu,?TransientMagnetic?Reconnectionatthe?MagnetopauseinthePresenceofa VelocityShear,PlasmaandControlledFusion,39,A251-260,1997.[SCIXD875][21]Pu,?Z.Y.,Korth,A.,Chen,Z,X.,R.H.W.Friedel,Q.G.Zong,,XM.Wang,MH,Hong,SY.Fu,,Z.X.Liu, PulllinenTI,MHDDriftBallooningInstabilityNeartheInnerEdgeoftheNear-EarthPlasmaSheetandIts ApplicationtotheSubstormOnset,J.Geophys.Res.,102,14397-14406,1997.[SCIXJ204][22]Pu,Z.Y.,Fu,S.Y.,andLiu,Z.X,?SmallandMedium-Scale?MagneticReconnectionatthemagnetopa use,?inProceedingsofTheFifthInternationalSchool/SymposiumforSpaceSimulations,p.114,Kyoto,J apan,1997.[23]Liu,Z.X,...Pu,Z.Y.,andFu,S.Y.,MagneticReconnectionattheMagnetopauseBoundary?Layer,inE xtended?Abstractof?TheFifthInternational?School/Symposiumfor?SpaceSimulations,p.106,Kyoto, Japan,1997.(特邀报告).[24]濮祖荫、陈祖幸、傅绥燕、宗秋刚、刘振兴、R.Friedel、A.Korth,能量粒子净通量强度分析法及其在磁层亚暴研究中的应用,赵九章先生纪念文集,p.238-253,叶笃正主编,科学出版社,1997.[25]濮祖荫、康孔斌、洪明华、陈祖幸、傅绥燕、宗秋刚、刘振兴、R.Friedel、A.Korth,磁层亚暴的协同学全球模型,北京大学学报,V.34,N.2-3,p.193-200,1998.[26]濮祖荫、徐良、徐涛、傅绥燕,刘振兴,磁层顶向阳面磁重联,刘光鼎先生70华诞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798-809,1998.[27]Pu,Z.Y.,M.H.Hong,K.B.Kang,Z.X.Chen,S.Y.Fu,X.MWang,A.Korth,R.H.W.Friedel,Q.G.Zong, andZ.X.Liu,ConfigurationInstabilityintheNear-EarthTail:ASynthesisofReconnectionandCurrentDi sruptionModelsintheGlobalInitiationofSubstorms,inProceedingsof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ubst orms-4,pp.405-408,TerraScientificPublishingCompany(Tokyo)andtheKluwerAcademicPublishers( Dordrecht,London,andBoston),1998.[28]濮祖荫、康孔斌、洪明华、陈祖幸、傅绥燕、宗秋刚、刘振兴、A.Korth,R.H.W.,Friedel、磁层亚暴的中磁尾-近磁尾-极区电离层全球模型,空间物理前沿进展: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文集,pp.148-175,濮祖荫主编,气象出版社,1998.[29]Zong,Q.-G.,B.Wilken,S.Y.Fu,T.Doke,andS.Kokubun,Energeticoxygen?ionsinthemagnetosheat hinthenegativeBzphaseofthe?CME?onJanuary10,1997,Adv.SpaceRes.,25,2421-2424,1999.[30]Pu,Z.Y.,K.B.Kang,A.Korth,S.Y.Fu,,Q.G.Zong,M.H,Hong,Z.X.Liu,C.G.Mouikis,R.W.H.Friede l,andT.Pulkknien,Driftballooninginstabilityinthepresenceofaplasmaflow:Asynthesisoftailreconnect ionandcurrentdisruptionfortheinitiationofsubstorms,J.Geophys.Res.,104,10235-10248,1999.?[SCI 192BQ][31]PUZu-yin(濮祖荫),KANGKong-bin(康孔斌),FUSui-yan(傅绥燕),CHENZu-xing(陈祖幸),XUTao(徐涛),HONGMing-hua(洪明华),WANGXian-min(王宪民),ZONGQiu-gang(宗秋刚),LIUZhen-xing(刘振兴),ASynthesizingTailReconnectionandCurrentDisruptionModelforSubstormInitiation,ChinesePhysics Letters,1999,ISSN0256-307X:226-230.[32]宗秋刚、濮祖荫、傅绥燕、叶宗海、余彬,“极区粒子沉降:谱形式及其在极区大气中的传输”,极地研究,11.p.203,1999.*[33]焦维新、濮祖荫、方晓华,傅绥燕,南大西洋异常区的辐射环境与低轨卫星粒子辐射通量计算,地球物理学报,42,163-168,1999?[SCI247MA].?[34]濮祖荫,余?彬,谢?伦,焦维新,宗秋刚,傅绥燕,磁层高能电子暴,中国科学(A),30,增刊,127-130,2000..[35]Q.G.Zong,B.Wilken,S.Y.FuandZ.-Y.PuEnergeticOxygenIonsSoundingtheMagnetopauseMultis cale/MultipointPlasmaMeasurementsESASP-449,P.379-385,2000[36]Zong,Q.-G.,B.Wilken,and?S.Y.Fu,Nonlineareffectsofthemagnetotail?particlemotionintime-dep endentelectricfield,?AstrophysicsandSpaceScience,747-754,2000.[37]傅绥燕,濮祖荫,宗秋刚,肖池阶,B.Wilken,“大磁暴环电流离子成分的变化及其与磁暴演化的关系”,地球物理学报,44,1,2001,*(英文版:IonCompositionVariationsinIntenseMagneticStormsandTheirrelationtoStormEvolution,FuSuiyan,PuZuyin,ZongQiugang,XiaoChijie,Xielun,andB.Wilken,Chinese,J.Geophysics,44,2001).?[SCI415CA][38]S.Y.Fu,Q.G.Zong,B.Wilken,Z.Y.Pu,Temporalandspatialvariationofthe ioncompositionintheringcurrent,SpaceSci.Rev.,inSpecialIssue"ChallengetoLong-standingUnsolvedSpacePhysicsProblemsinthe20thCentury",ed.byC.deJager&S.Akasofu,95,539-554,2001.?[SCI39 1PU][39]Pu,Z.Y.,A.Korth,Z.X.Chen,Z.X.Liu,S.Y.Fu,G.Zong,M.H.Hong,X.M.Wang,AGlobalSynthesis ModelofDipolarizationatSubstormExpansionOnset,?J.AtmospereSolar-TerrestrialPhysics,63,671-681,2001.[SCI432EM][40]Zong,Q.G.,B.Wilken,S.Y.Fu,T.A.Fritz,D.J.Williams,andZ.Y.Pu,?Ringcurrentoxygenionsescapi ngintothemagnetosheath,J.Geophys.Res.,106,p.25541-25556,2001.[SCI490JT][41]宗秋刚、傅绥燕、濮祖荫、B.Wilken,磁尾等离子体结构:GEOTAIL观测,刘振兴、叶永煊主编:空间物理进展(第三卷),pp.124-164,2001.[42]宗秋刚,濮祖荫、黄宗英、傅绥燕、B.Wilken,磁层氧离子向磁鞘泄漏的机制和效应,空间科学学报,21,p219-229,2001.[43]S.Y.Fu,B.Wilken,Q.G.Zong,Z.Y.Pu,?Ioncompositionvariationintheinnermagnetosphere-Indivi dualandcollectivestormeffectsin1991,J.Geophys.Res..Vol.106,No.A12,p.29,683,??2001?[SCI519L V][44]Jin,S.P.,X.P.Hu,Q.-G.Zong,S.Y.Fu,B.WilkenandJ.Buchner,A2.5dimensionalMHDsimulationof multiple-plasmoid-likestructuresinthecourseofasubstorm,J.Geophy.Res.,V ol.106,No.A12,p.29,807, 2001.[SCI519LV][45]Fu,S.Y.,Q.G.Zong,T.A.Fritz,Z.Y.Pu,B.Wilken,Compositionsignatureinioninjectionsanditsdepe ndenceongeomagneticconditions?J.Geophys.Res.,107(0),10.1029/2001JA002006,2002.[SCI] [46]S.Y.Fu,Q.G.Zong,Z.Y.PuandL.Xie,Geomegneticandsolarcycledependenceoftheringcurrentions. ,COSPARColloqiumseriesVolume14,Beijing,421-427,ed.H.N.WangandR.L.Xu,2002,[47]刘绍亮,郭建广,宗秋刚,B.Wilken,傅绥燕,1994年2月21日行星际激波引起的磁暴,空间科学学报,22,p203-211,2002.[48]Q.-G.Zong,T.A.Fritz,S.Y.Fu,Z.Y.PuandP.Daly,EnergeticIonsintheHighlatitudeMagnetosphere DuringtheLeadingPhaseofACME,359-369,COSPARColloqiumseriesVolume14,2002.[49]Z.Y.Pu,L.Xie,X.H.Fang,W.X.JiaoS.Y.Fu?andQ.G.Zong?DriftShellTracingandSecularVariation ofinnerRadiationEnviromentintheSAARegion.353-358,COSPARColloqiumseriesVolume14,2002 [50]L.Xie,Z.Y.Pu,B.Yu,S.Y.Fu,Q.G.ZongandJ.N.Tu,InjectionofIntenseStormRingCurrentIonsCOS PARColloqiumseriesVolume14,2002[51]Q.-G.Zong,T.A.Fritz,S.Y.Fu,H.U.Frey,H.Spence,H.Petschek,S.B.Mende,A.KorthandP.W.Daly, TheReverseConvectionandCuspProtonAurora:Cluster,PolarandImagerObservation??Adv.SpaceRe s.,VOL27,No.12,inpress,2002[52]傅绥燕,宗秋刚,濮祖荫,刘文龙,地磁活动与太阳活动对于环电流离子成分与位置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46(6),725-730,2003(英文版:Effectofgeomagneticactivityandsolar-cyclevariationontheringcurrentions,FuSuiyan,ZongQiugang,PuZuyin,,LiuWenlong,Chinese,J.Geophysics,46,2003[54]谢?伦,濮祖荫,周煦之,傅绥燕,宗秋刚,磁暴环电流形成过程,科学通报,2004,Vol.49(6),603?((L.Xie,Z.Y.Pu,X.Z.Zhou,S.Y.Fu,Q.G.Zong,T.Fritz,ENERGETICIONINJECTIONANDFORMATIONOFTHESTORM-TIMERINGCURRENT)[55]Q.-G.Zong,T.A.Fritz,Z.Y.Pu,S.Y.Fu,?D.N.Baker,H.Zhang,A.T.Lui,?I.Vogiatzis,K.H.Glassmeie r,A.Korth,P.W.Daly,A.Balogh,andH.Reme,Clusterobservationsofearthwardflowingplasmoidintheta il?Geophys.Res.Lett.,Vol.31,L18803,doi:10.1029/2004GL020692,2004[56]濮祖荫,史全岐,肖池阶,傅绥燕,张慧,涡旋重联的Hall-MHD模拟及其在高纬磁层顶的应用,中国科学E辑,2004,34(7):804-817(英文版:Simulationstudiesofhigh-latitudemagnetosphericboundarydynamics,?PUZuyin,SHIQuanqi,XIAO Chijie,Fu,Suiyan,ZhangHui,ZongQiugangandLIUZhenxin.ScienceinChinaSerE,2004,Vol47,No.4, 421-435)[57]黄宗英,濮祖荫,肖池阶,宗秋刚,傅绥燕,谢?伦,史全岐,曹晋滨,刘振兴,沈?超,史建魁,?路?立,王迺权,陈?涛,?T.Fritz,?K.-H.Glassmeier,P.Daly,Reme,2001年1月26日高纬磁层顶通量管事件的观测研究(I),地球物理学,Vol.47,181-190,2004.(HUANGZong-Ying,PUZu-Yin,XIAOChi-Jie,etal.,MultipleFluxRopeEventsattheHigh-Latit udeMagneto-Pause:Cluster/RapidObservationonJanuary26,2001,CHINESEJOURNALOFGEOPH YSICSVol.47(2),197,2004[58]肖池阶,濮祖荫,黄宗英等,2001年1月26日高纬磁层顶通量管事件的观测研究——空间电流密度计算分析,地球物理学报,47(4),555-561,200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空间物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所
空间物理学是人类进入太空时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
它主要研究太阳系特别是日地空间中的物理现象与规律,研究空间环境及其对人大空间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空间物理学主要包括太阳大气物理学,日球层(即行星际)物理学、磁层物理学、电离层物理学及电波传播及应用、高层人气(热层和中层)物理学、空间探测实验与技术。
空间环境学,空间等离子体物理学及日地关系学等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强的交叉性的基础学科。
当前,人类已进入开发太空资源,开创空间产业的新时期,空间通讯和导航已广泛应用。
空间对地观测正在迅速发展。
空间材料和制药工程已开始诞生,空间发电系统也将运行。
月球基地和行星开发将在下一世纪上半叶出现。
我国是一个空间技术大国,空间应用的一些领域已进入实用阶段。
人类的航天活动必须以对太空环境的认识为基础。
目前日地系统整体过程的研究和地球空间环境预报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
21世纪将是空间技术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新世纪,空间物理学人才大有作为。
北京大学空间物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所2002年刚刚成立,其前身是成立于1960年的空间物理学专业。
四十年来已培养出一大批日地空间物理、空间环境和空间应用等领域内的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其中有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航天部门和高等院校等诸多系统的各级领导、技术骨干,有国际影响的空间物理学家和空间环境专家等,有的还被评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为发展我国的空间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研究所是国家空间物理学博士点和硕士点,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4人,博士后1人。
此外还有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近20人。
本专业教师知识面广,教学水平高,科研成果出色。
先后承担了2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基金委“日地系统能量传输研究”重大项目两项课题及“863”高科技项目,还参与了国家科委攀登计划。
多次获得国内外重大科学奖励,(仅2001年就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且均为第一获奖人),有的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的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有的被聘为欧空局卫星星座计划国际合作科学家。
在实验条件方面,本专业现已建成“电离层和电波传播实验室”,“等离子体探测实验室”和“高层大气探测实验室”。
本专业教师利用这些实验条件承担过航天部的“无线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返回卫星等离子体鞘套”及中美合作科学卫星项目等研究工作,还承担了航天部关于卫星表面电位和星内粒子辐射方面的重要任务。
此外,本专业还进行“电离层多普勒效应”和“宇宙噪声”的日常观测,具有电离层垂直和斜向探测的能力。
并已开始向美国地球物理中心交换观测资料。
本专业同国际一些知名的空间物理研究单位,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球与行星物理研究所、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高空物理研究所等,以及国内空间和科学研
究与应用中心、航天总公司空间环境研究部门,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本专业注重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和熟练的基础实验技能,掌握近代物理和空间物理基础知识,具备电子学和空间探测实验基本技能,熟悉计算机应用,能够在空间物理、空间探测、空间环境以及其它相邻学科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人才。
因而本专业毕业生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和开拓新领域的实际工作能力,深受用人单位和国外一些大学的欢迎和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