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心境障碍的特点与应对_王一牛

合集下载

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心理疏导与心理干预

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心理疏导与心理干预

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心理疏导与心理干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也在不断增加。

这些突发事件常常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因此,在突发事件中进行应急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实际案例为例,探讨突发事件中应急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的方法和步骤。

1. 突发事件中的心理反应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

这些心理反应可能包括恐惧、愤怒、无助、悲伤等情绪。

人们还可能出现身体症状,如失眠、食欲减退等。

了解这些心理反应对于进行应急心理疏导和干预至关重要。

2. 应急心理疏导的基本原则(1)倾听与关怀:在突发事件中,倾听和关怀是最基本的心理疏导原则。

通过倾听被困扰者的内心感受,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和支持可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2)正常化与安慰:应急心理疏导需要告诉被困扰者,他们的心理反应是正常的。

同时,通过提供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起从困难中走出来的信心。

(3)信息分享:应急心理疏导还需要及时、准确地分享事件相关的信息。

通过提供事实,可以减少人们对事件的恐慌和不确定感。

3. 心理干预的步骤(1)评估与筛查:在进行心理干预前,需要对被干预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和筛查。

这有助于确定他们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干预和支持。

(2)建立支持体系:突发事件中,建立一个完善的心理支持体系至关重要。

这个体系可以包括心理咨询师、社工人员、医务人员等。

他们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干预。

(3)提供信息与教育:针对突发事件,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教育是必要的。

通过提供科学和准确的信息,可以帮助被干预者正确理解事件,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

(4)应用心理干预方法:不同的突发事件可能需要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

常见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解决方案焦点短期治疗等。

根据被干预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心理干预。

4. 突发事件中的自我疏导与干预突发事件不仅对被直接影响的人造成心理困扰,也会对周围的人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通过自我疏导和干预也是必要的。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急决策心理分析与应对策略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急决策心理分析与应对策略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急决策心理分析与应对策略突发公共事件指的是在日常运行中突然发生的突发事件,例如自然灾害、恐怖袭击、交通事故等,这些事件往往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心理造成重大威胁。

在应对这些突发事件时,人们面临着一系列的决策,而应急决策的心理分析和应对策略至关重要。

进行应急决策时,人们往往会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

面对突发公共事件,人们可能会感受到恐惧、焦虑、紧张等情绪,这些情绪会干扰人们的思维和决策能力。

在地震发生时,人们可能会感到恐慌,忽视了自身安全和逃生的重要性,导致被困或者受伤。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通过控制情绪、调整心态,保持冷静和清晰的思维,以便做出正确的应急决策。

应急决策还受到信息处理的影响。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往往存在信息相对不完备、不准确或者模糊的情况。

人们需要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以便更好地了解事件的性质和影响,从而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人们应当保持谨慎和审慎的态度,对信息进行验证,避免因为错误的信息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人们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还需要考虑风险和利益的权衡。

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往往需要在生命安全和其他利益之间做出选择。

在火灾发生时,人们可能需要在逃生和找寻亲人之间做出决策。

这时,人们需要综合考虑风险和利益,权衡各种因素,从而做出最佳的决策。

应急决策还受到个体和集体心理的影响。

不同的人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可能会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有些人可能更加冷静和理性,更容易做出准确和果断的决策;而有些人可能更加情绪化和冲动,容易被情绪主导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在集体决策中,人们还可能受到群体思维和集体行为的影响。

在应急决策中,人们需要倾听意见、积极沟通和合作,以便集体智慧能够发挥出来。

针对以上的心理分析,人们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保持冷静和清晰的思维,不受情绪干扰。

提高信息收集和分析的能力,从可靠渠道获取准确的信息。

谨慎权衡风险和利益,做出最佳的决策。

注重个体和集体心理的平衡,充分调动团队的智慧和能力。

地震灾害对受灾者的心理行为影响及干预策略

地震灾害对受灾者的心理行为影响及干预策略

合理 的信 念 。要让 他们知 道 : 他们在 救援 中只要 已经尽 了全力 , 么就不 应该 去苛 责 自己 。要 那 宽容 自己在 抢 救和 治疗 中的失败 , 汶川抗 震 救灾 中, 在 面临 的复杂 情况是 难 以预料 的 。灾 难并 不 是人 们能 控制 的 , 医护人 员也不 是万 能 的 , 自己 的努 力 , 尽 而不 要 把所 有 的 压力 都 放 在 自己 身 上 。例如 , 在刘 德 云的救援 案例 中 , 心理 干预 师就 对 救 援人 员 小徐 进 行 心理 疏 导 和安 慰 , 听 其诉 说 感受 , 并帮 助他分 析原 因, 诉 他这是 不得 已 , 告 也是 当时 唯一 的选 择 , 同时 受 困者及其 家
们 无法 分辨 , 陷入 迷茫 与不 安之 中 , 这使 大 家在 如何 躲 避 危 险方 面有 很 多 担心 , 使 人们 感 到 也
预 防地 震 的困难 , 增加 了人们 的恐 惧感 。应 对恐 惧 的关 键 在于 : 一是要 主动增 加相 关信 息 的理 解, 了解 预 防与抵 御突 发灾难 的科 学知 识 。只要 认真 做好 防护 , 不必再 有更 多 的担心 。二是 就 要多 与他 人作 信息 方 面的交流 , 移注 意力 , 转 增强 信念 , 这样 能够 释放 紧张 、 虑 的情绪 。三是 焦 要勇 于实 践 , 于 面对 , 纳 自身所 出现 的恐惧 感 、 张情 绪 , 自己的理智 或者 意 志控制 这种 敢 接 紧 用 情 绪 。当我 们 不去排 斥它 的时候 , 些情 绪也 就 变得减轻 了。( ) 虑心理 的应对 。根 据凌 力 这 2焦 和 陈新 华 的研究 , 虑者 的性 格 多有 些 自卑 , 于 紧 张 、 惧 , 救 援 中的 困难 估 计 过分 , 得 焦 易 恐 对 患 患 失 、 惶 不安 、 赖性 强 , 自身躯体 和 内脏情 况 过分关 注 。应 该鼓励 其 自己去 认识 地震 , 惶 依 对 提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大众心理疏导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大众心理疏导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大众心理疏导在我们的生活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如传染病的爆发、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导致的健康威胁等。

这些事件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也对大众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除了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来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大众心理疏导同样至关重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具有不确定性、严重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当这些事件发生时,人们可能会感到恐惧、焦虑、无助和愤怒等负面情绪。

比如,在传染病爆发期间,人们可能会担心自己和家人被感染,生活节奏被打乱,工作和学习受到影响。

这种长期的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缓解,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抑郁、失眠、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稳定。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信息的及时、准确和透明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通过各种渠道,如新闻发布会、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向公众发布权威的信息,包括事件的进展、防控措施、个人防护知识等。

这样可以消除公众的疑虑和恐慌,增强公众的信心和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对于一些谣言和不实信息,应及时予以澄清和辟谣,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恐慌。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公众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

例如,通过制作生动形象的科普视频、漫画等,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

此外,还可以邀请专家进行在线答疑,解答公众关心的问题,增强信息的互动性和针对性。

除了信息传播,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也是大众心理疏导的重要环节。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应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公众提供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

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关心、支持和鼓励,共同度过难关。

社区可以组织志愿者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生活物资、心理辅导等服务。

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各种公益活动,为受影响的人群提供援助和支持。

对于那些直接受到事件影响的人群,如患者、医护人员、隔离人员等,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心理支持。

突发事件群众心理如何应对

突发事件群众心理如何应对

突发事件群众心理如何应对
近年来突发事件日益增多,对这些事件处置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后果大小和影响程度。

从目前来看,各级政府所采取的各种措施虽然有很多创新并发挥了一定实效,但在如何把握突发事件中的社会群体心理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社会学研究表明,群体行为的发生过程中,会形成区别于个体的群体心理。

因为,个体一旦参加到群体之中,由于匿名、模仿、感染、暗示、顺从等心理因素的作用,个体就会丧失理性和责任感,表现出冲动而具有攻击性等过激行动。

具体来说,当前我国突发事件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群体心理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借机发泄心理。

转型期的中国,因为社会的剧烈变化、利益的重新分配以及各个社会阶层的不同际遇,使得许多人的生活压力加大,心理上产生了相对的被剥夺感,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滋生着不满情绪;某些地方政府许多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群众的利益,而类似信访等社会表达渠道的不畅通,又使得一些群众感到无处说理,心理压抑。

其二,逆反心理。

当起因事件发生后,一些政府有关部门出来辟谣或定性时,因其此前的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在某种程度
上损害了在民众中威望和公信力。

因而,无论政府如何解释,人们不仅不大相信,反而将其视为政府推卸责任、隐瞒事实的借口。

辟谣或定性不仅无法起到安抚人心的效果,反而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其三,表现欲和英雄情结。

个人进入群体后,总有一种表现欲。

特别是,现代化造成个体间的距离以及因此形成的对人性的异化,并没有改变人类渴望群体生存这一本能性的需求,但会以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公众心理创伤管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公众心理创伤管理

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包括紧张、不安 、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以 及失眠、噩梦、易怒等生理症状。
焦虑和恐惧情绪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常常伴随着未 知和不可预测的风险,这会导致 公众产生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焦虑和恐惧情绪可能导致个体出 现过度警觉、易怒、注意力不集 中等表现,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
和工作效率。
详细描述:SARS疫情期间,政府和医疗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轻公众的心 理创伤。包括提供心理疏导、开展健康教育、加强疫情信息公开等,这些措施有 效地缓解了公众的恐慌和焦虑情绪,提高了应对能力。
案例二:汶川地震中的心理创伤干预
总结词:及时干预
详细描述:汶川地震发生后,政府和救援机构及时采取了心理干预措施,包括派遣心理医生、开展心 理疏导、实施心理康复计划等。这些措施有效地缓解了灾区居民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其他心理问题, 提高了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的能力,减少心理创伤对个人和 社会的影响,促进社会稳定和发 展。
0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心理 的影响
心理应激反应
心理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在面对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时,由于外界刺激和内部 反应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和生理 反应。
心理应激反应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 但如果不及时干预和治疗,可能会对 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长期负面影响。
03
心理创伤管理的理论框架
心理创伤理论
心理创伤定义
心理创伤是指个体在经历突发、威胁 性或灾难性事件时,产生的强烈的恐 惧、无助和绝望等负面情绪反应,导 致心理功能暂时性或永久性障碍。
心理创伤的分类
根据事件的性质和影响程度,心理创 伤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不同程 度的心理创伤需要不同的干预措施。

浅析如何安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学生的心理

浅析如何安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学生的心理

浅析如何安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学生的心理发表时间:2020-12-31T12:21:57.4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7期作者:李辰正[导读] 突发事件是指发生在公共生活中,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的一种社会现象。

李辰正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牟山小学,河南鹤壁 458030摘要:突发事件是指发生在公共生活中,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的一种社会现象。

突发事件的类型多种多样,有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等,也有非正常的灾害等。

因此我们需要做好应对的准备工作,及时有效地平息他们的情绪波动,让其能够尽快走出消极的负面状态,以达到挽救和保护的目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文从分析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状出发,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出了安抚的措施与方法,以期能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安抚;公共卫生事件;学生的心理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逐渐扩大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越来越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同时也给学校的正常秩序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与影响,以保证师生的身心健康。

突发事件是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对公众产生不利的结果或损失,或者可能导致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行为或现象。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需要有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在对突发事件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同时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中,我们应该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从人的心理特征、认知能力、情绪情感等方面来考虑,从而制定出有效的应对方案。

首先,要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根据人的生理结构特点,结合相关的学科知识,来确定应急措施的实施步骤,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预警系统,为下一步的行动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重大疫情下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五个着力点

重大疫情下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五个着力点

1引言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重大疫情这一特殊时期、特殊情境,主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亲和力的有利契机。

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疫情防控形势,坚定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心。

引导青年学子在疫情防控这堂鲜活生动的思政大课中感知国家的伟大力量,涵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忠诚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

要抓好疫情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条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可以从五个着力点展开相关工作。

2加强信息沟通和舆论引导,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及时性在重大疫情下,良好的舆论环境是战胜疫情的有力保障。

面对线上线下各类信息混杂、难辨真伪的复杂情况,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畅通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和微博等平台,及时收集学生健康和出行等相关重点信息,及时报道学校抗击疫情的有关情况和动态,及时发布学校延期开学的通知和相关要求,不回避困难和问题,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及时回应学生关心关注的重点问题,充分保障学生的知情权。

同时还要积极搭建班集体、党团支部、学生团学组织等多层面的在线交流沟通平台,依靠优秀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等力量,充分开展线上团课,居家战疫云打卡、身边的大学生抗疫志愿者故事会等丰富多彩的自我教育活动,让大学生们在交流沟通中互相激励,获得成长。

要通过疫情期间主题云征文比赛、云演讲、海报视频云设计大赛等形式,支持引导大学生主动了解身边最美的人、最美的事,凝聚青年学生,还要加强对校园网络媒体的管控,确保校园网络空间清朗可控。

3运用好网络新媒体平台,充分了解学生,增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高校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他们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是复杂多变的,辅导员必须要做到对自己的学生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

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和重大疫情出现的新变化,更要善于运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及时掌握精准的学生数据和相关动态[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4):387~392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心境障碍的特点与应对 王一牛 罗跃嘉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摘 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给较大范围的人群造成相当的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

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会心理因素对突发事件控制效果和进程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因疫情、疾病、生活、工作以及社会和人际关系等因素而致的情绪问题非常突出。

突发事件时情绪问题的表现有疑病、恐慌、焦虑、抑郁和强迫心理等,对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而不同群体如罹患人群、隔离人群、家属、普通就医者及一般公众的情绪问题有其独特的表现和应对措施。

突发事件为情绪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心境障碍,心理应对。

 分类号B849:R39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emergent events of public health,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

人们不难回忆起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一件件突发事件:1988年上海甲肝流行、1998年山西朔州毒酒事件、2002年南京汤山食物投毒、2003年4月的辽宁海城学生豆奶中毒等。

而影响之深、涉及面之广,莫过于2002年冬始自广东、2003年春爆发于北京,并波及全国26个省份[2]的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俗称非典型肺炎或非典),它也在我国香港、台湾和国外一些地区流行,迄今共有32个国家和地区曾出现过SARS和疑似SARS患者。

 实际上,突发事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到的影响不可低估。

公元前几乎摧毁整座雅典城的“雅典瘟疫”,公元6世纪导致东罗马帝国衰落的历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1957年开始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2N2)所致的“亚洲流感”,1977年发生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所致的“俄罗斯流感”,以及多次流行的登革热、西尼罗河病毒导致的脑炎,还有在全世界大规模传播的艾滋病、在非洲流行的埃博拉病毒等,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

这次SARS流行,截至6月23日,全世界累计有8459例患者(包括疑似病人),其中805例患者死亡。

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会心理因素对突发事件控制效果和进程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因疫情、疾病、生活、工作以及社会和人际关系等因素而致的情绪问题非常突出[3]。

1 突发事件时的情绪问题类型 情绪是指那些与机体生理需要是否能满足相联系的态度的体验,它带有情境性,常随情境改变而改变,易变而不稳定。

从不同的角度可将情绪分成不同的类别。

基本情绪或原始情绪有快乐、恐惧、愤怒和悲哀;与感觉有关的情绪有疼痛、厌恶和欣快等;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有骄傲和羞耻,内疚与悔恨,以及成功与失败的情绪等;与别人有关的情绪如爱、恨等。

当个体处于紧张状态时,会激起不同程度的情绪活动,喜、怒、忧、思、悲、恐、惊等都可出现,突发事件造成人体的应激反应所表现的焦虑、抑郁和愤怒较为普遍。

儿茶酚胺增加致乳酸盐增多可能是引起焦虑的直接原因,5-HT不足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失调与抑郁有密切的关系,而愤怒被认为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有较一定的相关性[4]。

 收稿日期:2003-07-01 通讯作者:罗跃嘉,email: luoyj@ -388- 心理科学进展 2003年情绪问题的表现可体现在情绪性质、情绪波动性和情绪协调性等三方面的变化[5]。

情感的两极性是相反相成的,其两极是对立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两极情感的强度差异是由客观刺激与个体的意义的强弱而定,情绪增高可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如高兴、愉悦、欣快、狂喜等,而情绪低落则表现出沮丧悲观、愁眉不语、抑郁自卑、恐惧害怕等。

易受激惹、容易感伤及情绪不稳等属情绪波动性反应,在客观刺激或突发事件作用下,情感极易诱发或反应缓慢。

同一不良评价,对不同的人所起的情感强度就大不相同,同一强度的评价,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景中所反应的情感强度也会不同,至于情绪强烈、鲜明且又很容易流露出来,别人的情绪反应较容易引起共鸣就属于情绪协调性方面的异常。

 2 突发事件时的情绪异常表现 突发事件发生时,情绪问题最为突出,居各类问题的第一位。

最近,跨文化心理社会学组织(Transcultural Psychosocial Organization, TP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阿尔及利亚、柬埔寨、埃塞俄比亚、巴勒斯坦调查了3 048例战乱后的情绪障碍[6],其中发病率最高的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和其他焦虑症状。

归纳起来,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的一系列非理性的情绪和相应的表现可能有如下一些特点[7]。

 2.1 疑病心理 一些人在突发事件时,内心充斥怀疑和不安,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身体某一部分功能过分关注,如SARS 期间过度关注体温。

疑病(hypochondriasis)性关注虽未达到妄想的程度,但不能摆脱对罹患躯体疾病的担忧。

没有根据地担心、怀疑自己患上某种疾病,但与其实际健康状况不符;医生对疾病的解释或客观检查,常不足以消除患者的固有成见。

因而导致内心被自己可能患上疾病的怀疑和恐惧所充斥,尤其出现一些躯体化反应,如咽喉疼痛、气短咳嗽、睡眠不佳、体温波动大时,则往往加重这种心理。

 2.2 恐慌心理 恐惧,是一种基本的情绪状态,是企图摆脱或逃避某种情境而又苦于无能为力的情感体验,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害怕,是对特定刺激事件采取的自御反应。

许多恐惧心理,都是后天习得的,是心灵的黑洞,影响面较大,几乎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角落。

每个人都有其特定到所惧怕的事物或情景,其中有普遍惧怕的,例如惧怕雷电、火灾、地震、重病、高考,以及失去爱人、父母、亲朋好友等等。

现实生活中的恐惧有常态和变态之分。

常态的恐惧包括恐惧不明白的东西、惧怕事物的改变和惧怕公众批评等,皆与人的守旧观念有关。

守旧观念既是恐惧的前提,又是恐惧的结果。

在北京SARS流行期间,一些SARS患者、疑似患者和正常人对SARS疾患产生异乎寻常的强烈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属于疾病恐怖的一种。

这些人出现回避表现,难以自控,当面临所恐惧的物体或处境时,出现显著的焦虑。

 2.3 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与恐惧情绪相近,恐惧是面临危险时发生的,而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焦虑发生在危险或不利情况来临之前,焦虑是指向未来的,对突发事件产生紧张的内心体验时,出现回避、烦躁等,呈高度警觉状态。

应激状态下的焦虑多表现为精神性焦虑,如无明确对象的游移不定的广泛性紧张不安、焦虑、烦躁,经常提心吊胆、不安的预感,高度的警觉状态、容易激动。

2.4 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常在突发事件后出现,突发事件通过应激机制增加了抑郁发生的危险,应激的强度不仅取决于突发事件的性质,更取决于人格特征、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

躯体疾病作为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因素有诱发障碍的作用。

表现为过度关注疫情报告,无意与外界的人和事进行沟通;持久的情绪低落、忧郁,失去愉快感;悲观、失望,厌世而不能自拔;说话声调平淡,时时发出叹息,甚至流泪哭泣;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主动与外界隔绝,或独居家中、宿舍里,或在工作时不能集中注意力。

 第11卷第4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心境障碍的特点与应对 - 389-2.5 强迫心理 在SARS流行期间,有些人频繁洗手、测量体温每日达三四十次,总担心从外界或与别人接触后会感染上SARS病毒,这种强迫(compulsion)动作是在难以抑制的意向影响下发生的,且重复表现强迫观念,强迫意向感动作,明知不合理、不必要、但自己无法控制。

表现为反复计数,反复回忆,反复某些动作(如洗手),反复消毒,不停地擦拭物品。

洁癖是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急性传染病流行时期很容易形成的强迫性行为[8]。

 2.6伴随症状 突发事件时,上述情绪问题常伴一些其他症状和体征,类似神经衰弱的相关表现,如紧张性头痛或肌肉痛,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易惊醒,醒后仍不解困乏甚至更难受,这些表现在今年的SARS流行时期易见。

这些表现在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当中更为明显,当现实压力过大时,他们就会表现为逃避、抗拒、攻击等反常反应,以致适应能力较差,人际关系紧张,青少年属于易感人群。

 3 突发事件时的情绪问题应对 3.1 疑病心理的应对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们保持应有的警觉和作出反应均是正常的。

疑病心理在过度执拗、自我为中心性格的人群中容易发生,多数人是因为曾经患病,如曾经患过呼吸道疾病的人在SARS时期应当注意不要过度紧张,主动地、全面地了解非典有关知识可有效避免。

只有依靠科学,正确了解、预防和应对应激事件,做到心中有数。

 3.2 恐慌心理的应对 由于病毒是微小的,感染病毒者是谁,我们无法分辨,这使大家在如何躲避危险方面有很多担心,也使人们感到预防非典的困难,增加了人们的恐惧感。

对策是,只要认真做好防护,就不必再有更多的担心。

即便有情绪反应,也不必紧张,因为按照专家的建议可以相信做到泰然处之。

恐慌是人类对于突发事件、压力的一种自然反应,出现恐慌并非一无是处。

恐慌、恐惧可以使群体涣散,但也可以增强群体内部的凝聚力,因为恐惧可以使群体成员的联系更为密切。

所以,我们可以将坏事变为好事。

 3.3 焦虑心理的应对 焦虑症患者性格多有些自卑、易于紧张、恐惧,对困难估计过分,患得患失、惶惶不安、依赖性强,对自身躯体和内脏情况过分关注。

应该自己去认识非典,提高自知力,也对自己的不良个性有自知之明,这样,就能以理性的态度对环境作出健全的反应。

投射、幽默、补偿、合理化等都是可取的方法[9]。

 3.4 抑郁心理的应对 阅读有益读物,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参加文娱活动,观看使人开怀大笑的演出等都可缓解此症。

善于心理自救者常选择合理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苦痛:一是理智性地合理宣泄,如对自己的至亲好友诉说心中的委屈和痛苦,或者自己跟自己倾吐,诉诸文字,让心中的苦水流泄出来。

二是情感性的合理宣泄,在适当场合,大哭一场,大叫一番,任怒火喷发,这也是智者和强者所为,因为这是陷入极度心理困境的即时性的最佳自救策略。

 3.5 强迫心理的应对 可以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但方法要科学,可采取声音干扰的方法。

面对急性传染病造成的心理压力,要特别注意勿采取否认、回避、退缩等不良应对方式。

特别注意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良好的饮食,不要试图通过使用烟酒来缓解紧张情绪,还要注意调节性情,不发脾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