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脾实,则肝自愈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脾实,则肝自愈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脾实,则肝自愈】
1.肝吸虫肝硬化
肝吸虫肝硬化的病因是虫,病位是肝,但由于经久不愈,正气已败,损及他脏,为正虚邪实之证,其中腹水的形成,与脾虚不能健运、水湿停留的关系最大,故治疗以健脾为主,兼予养肝、驱虫。
一:白丽参,陈皮,炖服以健运脾阳。
二:太子参、白术、菟丝子、丹参、雷丸,茯苓、楮实、芜夷,何首乌,谷芽,甘草,在健脾的基础上,养肝活血,软坚驱虫。
2.慢性肝炎
以健脾补气、扶土抑木为治疗慢性肝炎的总则。
拟“慢肝六味饮”加减进行治疗。
其基本方是四君子汤加萆薢、黄皮树叶。
随证加减:
脾虚较甚者,加黄芪以补气;
兼湿浊上泛者,加法半夏、砂仁以和胃降浊;
湿浊中阻者,加薏仁、白豆蔻,以通阳除湿;
兼肝气郁结者,加郁金、白芍,以舒肝解郁,或合四逆散同用;
兼肝阴不足者,去萆薢,以太子参易党参,加桑葚子共子,旱莲草、菟丝子,以养肝阴;
兼肾阴虚者,以太子参易党参、山药易白术,加何首乌、桑寄生各,熟地黄、山茱萸、旱莲草各,以养肾阴;
兼血瘀阻络者,加丹参、茜草、土鳖虫,以活血化瘀;
兼湿郁化热者,以太子参易党参,加金钱草、田基黄(或鸡骨草)、土茵陈,以清利湿热。
【经方】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治肝要治脾

【经方】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治肝要治脾在中医界,说起肝病的治疗,很多人都知道一个治肝病的至理名言,它便是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一千古名言,流传至今日,仍被众多医家遵循应用。
对于肝病,医圣到底是如何运用这一至理名言治疗的?仲景虽无专篇论述肝病证治,但其诸多方剂对当今急慢性肝炎的治疗均具有良好的作用。
现将其治肝之法述要于下:一、枢机为本,重畅气机肝为刚脏,体阴用阳,主疏泄,调畅气机。
少阳主枢,肝胆乃气血运行之枢纽,故肝病之发,多见枢机不利,气血运行失常,所以,仲景论治肝病非常重视调节枢机,疏通气血。
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名方,全方寒温并用,升降协调,扶正祛邪,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和畅气机的作用,为至和之方,可使枢机畅利,脾胃安和,三焦疏达,内外宣通。
《伤寒论》所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的小柴胡汤四大主症,在急慢性肝炎中常能见之。
故小柴胡汤是治疗肝炎不可多得的名方。
笔者以此方为主,加减化裁治疗肝病,常能应手起效。
四逆散药虽四味,但其具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作用,可谓是疏肝理气的基本方,方中柴胡辛平升散,可疏肝解郁,透表畅里,枳实苦泄凉降,行气泄热,芍药、甘草和营护脾,缓急柔肝,四药合用,则升降散收,调畅气机,达木疏土,安和中州。
对湿毒郁滞,肝失疏泄的慢性肝炎,以此方加清解湿毒之品,效果明显。
二、外邪致病,给邪以出路仲景论治肝病,强调外邪致病。
如论述黄疸,主要与外邪有关,尤其是湿热之邪。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可见对黄疸的病因,不仅强调湿邪内郁是发黄的关键,而且提出了有瘀热发黄、寒湿发黄等。
而《金匮要略》又将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等,在治疗上提出了“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热在里,当下之”,“在寒湿中求之”等。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无实实,无虚虚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无实实,无虚虚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无实实,无虚虚。
此段甚妙,可以说是伤寒杂病论与傅青主女科、圆运动、四圣心源、辅行诀一脉相称、异曲同工。
《伤寒杂病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医宗金鉴》:“……上工,良医也。
中工,常医也。
已病,已然之病也。
未病,未然之病也。
假如现在肝病,此已然之病也;肝病将来传脾,此未然之病也。
良医知肝病传脾,见人病肝,先审天时衰旺,次审脾土虚实,时旺脾实则知不受肝邪,不须补脾,直治已病之肝;若时衰脾虚,则知肝必传脾,先补未病之脾,兼治已病之肝。
彼常医不晓四时所胜,五脏相传之理,见肝之病,惟泻已病之肝,不知补未病之脾也。
上工不但知肝实必传脾虚之病,而且知肝虚不传脾,虚反受肺邪之病,故治肝虚、脾虚之病,则用酸入肝,以补已病之肝,用焦苦入心,以助不病之心,用甘入脾,以益不实之脾。
使火生土,使土制水,水弱则火旺,火旺则制金,金被制则木不受邪,而肝病自愈矣。
此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化生不病之理,隔二、隔三之治,故曰: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然肝虚则用此法,若肝实则不用此法也。
中工不晓虚实,虚者泻之,是为虚虚;实者补之,是为实实。
非其义也。
上工知其虚实,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是其义也。
其余四脏,皆准此法。
盖仲景治肝补脾之要,在脾实而不受肝邪,非补脾以伤肾,纵火以刑金之谓,果尔,则是所全者少,而所伤者反多也。
解读《金匮要略》第一1条

解读《金匮要略》第一1条【仲景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第一1)【释疑解惑】①怎样理解“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答:㈠“治未病”,即在未病之前去诊治将来可能要出现的疾病,而根据张仲景“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的辨证精神则是突出既病防变,重点强调辨治疾病既要治已病又要兼顾可能发生的病证。
㈡张仲景论“见肝之病”的目的是突出辨治肝病证应考虑到肝病证可能会发生的变化。
㈢张仲景论“知肝传脾”的核心是突出肝病传脾,病证表现以脾胃为主。
㈣运用“当先实脾”指导临床,并非肝病不治肝而先治脾,而是强调治脾对治肝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㈤辨识“当先实脾”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肝病不能疏达脾胃,辨治肝病既要治肝又要治脾;二是肝病证表现在脾胃,脾胃病证又加重肝病,合理辨治脾胃,有利于肝病恢复。
㈥肝病证引起脾胃病证,病变证机以虚为主,治当健脾益气。
㈦肝病证引起脾胃病证,病变证机以实为主,治当醒脾和胃。
②怎样理解“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答:㈠张仲景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的目的是强调夙体脾胃旺盛,肝病及脾胃的病变证机以实为主,其治不能用补脾胃,而应采用通泻方法。
㈡辨识“四季脾旺不受邪”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脾胃夙体不虚,肝病及脾以实为主;二是脾胃夙体之气偏盛,肝病未必传入脾胃。
㈢辨识“即勿补之”,即治病当补则补,当泻则泻,误补必导致病证发生变化。
③怎样理解“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答:㈠张仲景论“中工不晓相传”的目的是强调一般的医生仅知道疾病病证表现,而不知道预测疾病可能即将出现的病证表现。
基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理论以防治肝硬化腹水

作者简介:张玉婷,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脾胃肝病的中医治疗。
通讯作者*:王惠娟,博士,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临床诊疗。
·中医中药·基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理论以防治肝硬化腹水张玉婷,王惠娟*(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摘要: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一种临床表现,西医多对症治疗,易反复发作,中医采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分析其病因病机,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理论,试述其在防治肝硬化腹水中的运用。
关键词:肝硬化腹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图分类号:R657.6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35.136本文引用格式:张玉婷,王惠娟.基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理论以防治肝硬化腹水[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5):245,249.0 引言西医认为肝硬化腹水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门脉高压、肝脏对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灭活作用减弱,导致水钠潴留、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肝淋巴液形成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动增强等,提示肝硬化失代偿、预后不良,临床多行利尿、放腹水,输蛋白增高胶体渗透压等治疗,缓解腹水,但易引起继发性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鼓胀”、“肿胀”等病的范畴,《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1]指出:肝硬化腹水主要关系肝脾两脏,甚则及肾,并按其病因、病机转化等,将肝硬化腹水辨证分型为气滞水停、脾虚水停…肝肾阴虚水停等六个证型。
1 肝脾相关1.1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源于《难经·七十七难》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
张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重要理论,《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云:“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以听肝木自理”。
解析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

解析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解析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匮要略》云: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其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对于本条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多数医家以五行相乘相克理论来解释。
笔者认为此种说法尚不全面,不能揭示其内在本质,难以正确指导临床,故略陈己见,恳请同道斧正。
从医学源流角度来理解其理论来源于两个观点,-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未病先防的观点。
二是《素问.玉机真脏论》说: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
"《难经.七十七难》说: "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即已病防传的观点。
从整体观念角度来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实现的。
在生理情况下,五脏相互资生、相互制约,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在病理情况下,五脏病邪相互影响、互相传变。
因此,当一脏发病后,治疗必须照顾整体,即在治疗本脏病变的同时应积极调治其他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
从脏腑学说角度来理解生理上肝主藏血、主疏泄,寄相火,主升主动;脾居中州,主运化水谷,有生血统血之能。
肝对脾运化功能的正常与否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与脾的升清有密切关系。
正如张锡纯所云:"盖肝之系下连气海,兼有相火寄生其....为其寄生相火也,可借火生土,脾胃之饮食更赖之熟腐。
肝脾者相助为理之脏也。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得脾所输布的水谷精微滋养,才能使疏泄功能正常运行,而不致疏泄太过。
如叶天士指出: "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医碥·五脏生克说》。
"另外,脾运健旺,生血有源,统摄有权,则肝有所藏。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出处、解释及赏析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出处、解释及赏析名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摘自:《金匮要略·卷上·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一》解释:会把病邪传给脾的,为了防止这种传递现象,在治疗肝病处方时,一定要加味实脾,脾实了,肝就不能把病邪传递给脾了。
卷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一(论十三首脉证二条)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
鼻头色微黑,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
色微赤非时者死。
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
治肝必先“实脾”是什么意思?

治肝必先“实脾”是什么意思?《金匮要略·脏腑经脉先后病脉证第一》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表明了病理上肝病容易传脾,肝病论治当顾及脾脏的论点。
寻根溯源,《金匮》这一“肝病实脾”理论,在《内经》、《难经》中已有记载:《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有病,各传其所胜”、“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难经·七十七难》更是明确指出:“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那么,治肝实脾的“实脾”是什么意思?后世历代医家对此也有阐述,如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指出:“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
肝应木而胜脾土,以是知肝病当传脾也”,又说“实脾者,助令气旺,使不受邪,所谓治未病也”,“治肝实者补气血健脾胃的中药方,先实脾土,以杜滋蔓之祸”。
肝病实脾中的肝病,是中医学广泛意义上“肝的病变”,其具体病证可为“肝郁”、“胁痛”、“肝着”等等,这些肝的病变与现代医学中肝胆系统的某些疾病表现有关,特别是和其中的“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较为相似,而在这些疾病过程中,确实常出现一系列消化功能障碍的症状体征,按中医脏腑病机传变理论分析,属于肝病影响了脾胃功能。
因此,肝病传脾理论不仅渊源于古,而且是长期医疗临床实践的科学总结。
这里的肝病,按传统认识一般多指肝的实证,所谓“实则传补气血健脾胃的中药方,虚则不传”。
这种认识主要是基于五行理论的“木旺乘土”之说,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从肝与脾的生理联系看,肝的疏泄功能对脾的运化功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无论肝实或肝虚,只要出现了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可以从多途径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最终导致肝脾同病。
所谓“实脾”,其直接含义是使脾气充实。
治肝先实脾气,是在掌握肝病容易传脾病机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采取的预防性治疗措施。
实脾,过去一般认为就是补脾。
应该认识到,这里的补脾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补脾既可以是补脾的气血阴阳,也可以是清脾(胃)湿热,祛脾(胃)寒湿,主旨在于调理脾脏,使脾气健运,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范铁兵高俊峰中国中医科学院《金匮要略》书中引用这样一段话:“(第一段)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第二段)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我血燥而洪,壅于上焦,充斥于肺),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我肝阳亢)。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我注:如甲亢为肝实病,传脾表现为“风消土”(沙漠化,风化土石);肝炎为肝虚病,传脾表现为“木不活土”(脾气不行,黄疸肝炎。
‘亢则害,承乃制’,今肝气不能够承于脾土之下,则土亢而为害,土黄弥漫)。
对于本条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多数医家以五行相乘相克理论来解释。
笔者认为此种说法尚不全面,不能揭示其内在本质,难以正确指导临床,故略陈己见,恳请同道斧正。
从医学源流角度来理解:其理论来源于两个观点,一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未病先防的观点。
二是《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
"《难经·七十七难》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即已病防传的观点。
从整体观念角度来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实现的。
在生理情况下,五脏相互资生、相互制约,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在病理情况下,五脏病邪相互影响、互相传变。
因此,当一脏发病后,治疗必须照顾整体,即在治疗本脏病变的同时应积极调治其他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
从脏腑学说角度来理解:生理上肝主藏血、主疏泄,寄相火,主升主动;脾居中州,主运化水谷,有生血统血之能。
肝对脾运化功能的正常与否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与脾的升清有密切关系。
正如张锡纯所云:"盖肝之系下连气海,兼有相火寄生其中......为其寄生相火也,可借火生土,脾胃之饮食更赖之熟腐。
肝脾者相助为理之脏也。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得脾所输布的水谷精微滋养,才能使疏泄功能正常运行,而不致疏泄太过。
如叶天士指出:"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
"另外,脾运健旺,生血有源,统摄有权,则肝有所藏。
病理上肝失疏泄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从而出现"肝脾不和"的病理表现,可见精神抑郁、胸胁胀满、腹胀腹痛、泄泻便溏等症;若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可导致肝血不足。
因此肝脾在生理病理上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从五行学说角度来理解:《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
"这就是说五脏之间疾病的传变是有一定规律的,即"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在五行学说中存在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关系。
《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正常情况下脏腑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以维持机体的"阴平阳秘"。
如肝主升而归属于木,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存在木克土的关系。
正常的"木克土"是维持机体平衡的重要环节,但木太过或土不及,这种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木过于强盛,则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木乘土";木本不过于强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处于正常范围,但由于土自身不足,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即"土虚木乘"。
从临床实际角度来理解:临床上所见病位在肝的患者,在疾病早期,往往表现为腹胀、腹痛、纳呆、便溏、乏力、精神倦怠等脾虚症状,而后才出现胁下胀痛或刺痛、口苦、黄疸等肝病自身的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肝病患者若不能康复,可演变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继则出现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贫血等改变,甚则门脉高压破裂导致消化道大出血。
无论是中医学的认识还是现代医学的认识,都用事实充分证实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正确性。
关于"实脾":许多医家认为"实脾"就是补脾,肝病实脾即补益脾胃,使"脾土不受邪"。
实际上"实脾"是调补脾脏之意,并不是单纯的"补",而是"调"与"补"的有机结合。
"补"是指在脾虚的情况下,采用"甘味"之药健脾补中,加强脾胃生化气血功能,既防病邪入侵,又可资生肝血,使肝有所藏;"调"是指用调和之法,以防脾土壅滞,从而维持脾正常的运化功能,同时改善肝的病理状态。
临床上常补之以人参、白术、黄芪、炙甘草、蜂蜜、饴糖等;调之以陈皮、佛手、木香、青皮、焦三仙等。
临床上对于肝病的治疗应辨别虚实,然虽当异治,固脾则一。
这种"实脾法"有利于防止疾病的传变、蔓延,以保护未病之脏腑。
解析“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仅供专业医生参考)《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又云:“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方隅在《医林绳墨》中提出:“人以脾胃为主,而治疗以健脾为先。
”故在肝病治疗中,古今医家均非常重视固护脾胃之气。
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该法首见于《难经》、《金匮要略》。
然而,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则源于《内经》“风起火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也焉”。
《难经》指出:“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金匮要略》又进一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指出肝病“实脾”谓之上工之举。
历代中医大家,在从事肝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上,强调治病求本,注重人体内在因素,重视气血化生之源、运湿之枢纽的后天之本——脾胃功能,不仅在肝病的治疗中,提出了“调理肝、脾、肾,中州要当先”的治则,在各科杂病的辨证施治中也极为重视健脾运化,以固“后天之本”。
治疗一些危重疾病,如肝癌,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而不宜予以破血消痞之品以及苦寒伤胃之剂,认为注意调理脾胃,此乃“有胃气有生也”。
在临床上要讲求治病求本,首辨邪正虚实。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扶正祛邪,调理气血。
慢肝多以正气虚(包括肝、脾、肾、气血、津液)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开始是由于湿热之邪缠绵羁留损伤正气,造成“因病而虚”,逐步形成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和机体防御能力减弱,以致正不抗邪,招致湿热内侵,造成“因虚而病”。
调理肝脾肾,中州要当先:关幼波对慢肝辨证施治,基本上是以脏腑、气血论治为原则,且以扶正治其本,祛除余邪治其标。
治疗中注意调理中州,稍佐祛邪,使之湿热余邪无处藏身,更无由以生。
若湿从寒化,以致脾肾阳虚,中气不运,当以健脾助阳,温化寒湿,仍以调理中州为要。
早期肝硬化的治疗对于早期肝硬化(肝硬化代偿期)之病机,气虚血滞是早期肝硬化之本,湿热毒邪稽留血分是标。
所以在治疗上,应以补气活血,养血柔肝为基础,以益气健脾养血治中州为关键,中州运化,后天得养,水谷充沛,五脏六腑得充。
继而养血柔肝,肝脏阴血充盈,则坚自消而得柔润,功能始恢复。
在治疗中重视健脾化痰,兼以清除余邪。
在肝硬化晚期(肝硬化失代偿期)阶段,关幼波认为,本病有痰血瘀阻、腹水等邪实的一面,又有肝脾肾虚损、气血大亏的一面。
虚中夹实,实中夹虚,虚实夹杂。
其正虚为本,邪实为标。
因此,在治疗上以扶正为本,逐水为标,以扶正为常法,逐水为权变。
水的代谢,因“其源在脾”,故要在中焦上下功夫。
气为血帅,气旺血生,气帅血行,恶血久蓄,正气大伤,血失其帅。
故应补气扶正,健脾化痰,以平和之品行血利水,再加以软坚柔肝之品,以求全面之效。
见水不治水,见血不治血,气旺中州运,无形胜有形,健运脾胃,以无形之气而胜有形之水、血。
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基本方:生黄芪50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茵陈30克,杏仁10克,橘红10克,茯苓3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泽兰20克,香附10克,藕节10克,车前子15克,木瓜10克,厚朴15克,生姜3克,大腹皮10克,丹参15克。
方中以当归补血汤为君,二芍、泽兰、丹参、香附、藕节佐之。
君药中重用生黄芪,补气扶正以帅血行,更能走皮肤之湿而消肿,可重用30克~150克,无任何副作用。
二芍味酸入肝,凉血活血,为缓急止痛养肝之要药。
丹参功同四物,能养能行。
泽兰善通肝脾之血脉,活血不伤正,养血不滋腻,胎前产后均可应用,药力在中焦,横向运行,与桃仁、红花不同。
香附、藕节为血中气药,气血兼行,藕节还兼有开胃之长。
臣药白术、茯苓健脾运湿,以杏仁、橘红、木瓜、厚朴、腹皮、茵陈、车前子为佐。
杏仁、橘红辛开苦降,醒脾开胃,通利三焦,化痰和中。
木瓜味酸,调胃不上脾,舒肝不伤气,柔肝止痛,为调和肝胃之要药。
厚朴、腹皮行气利水而消胀。
茵陈、车前子清热祛湿,利水消肿而不伤阴,有黄疸无黄疸均可使用,少佐生姜辛温醒脾,为方中之使药。
此方药性力求平和,无峻猛之品,立意于“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方中包括了补气养血扶正、行气活血、健脾利湿、清热化痰、利水消肿等诸法,临证加减化裁,用之得心应手。
善用黄芪,在中医学中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敛疮生肌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中的黄芪多糖有明显促进淋巴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的能力,能增强NK细胞、巨噬细胞等的免疫杀伤作用,黄芪皂甙具有抗肝损伤作用,能减轻肝中毒引起的病变。
黄芪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抗御病原体感染的能力。
黄芪有益气升阳的作用,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肝脏血液循环,并有一定的抑制HBV-DNA复制的作用。
黄芪能促进肝细胞合成白蛋白,抑制间质胶原细胞合成,促进细胞免疫,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诱导干扰素生成增加,增强人体免疫,保肝及防止肝糖原减少。
黄芪可有效清除氧自由基,有抗氧化作用,能促进肝细胞的再生。
总之,肝之为病,治脾为先,是治疗慢性肝病的一大特色。
对治疗肝病时的免疫调节、增强免疫力、预防肝纤维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实脾法治疗慢性肝病临床体会发表者:杨国红1167人已访问慢性肝病临床上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重症肝炎等,该类疾病在我国属常见病,危害性大,治疗比较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