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汉代散文

合集下载

汉代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汉代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汉代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汉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散文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汉代散文作品内容丰富多样,题材广泛,风格风貌各异。

下面将对汉代散文的特点、流派以及具体代表作进行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汉代散文的特点1. 倡导儒家思想:汉代散文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孝道、忠诚、礼仪等观念。

散文作品常以阐述儒家伦理道德为主题,弘扬儒家价值观。

2. 注重现实主义描写:汉代散文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追求真实、直观的表达方式。

作品中常描绘人物形象、社会风貌、自然景物等,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生活场景。

3. 多样化的表达手法:汉代散文注重形式上的多样性,常运用对偶、夸张、议论等手法,以丰富散文的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4. 碎片化的写作风格:汉代散文较多采用碎片化的写作方式,通过片段式的叙事、描写,呈现生活的细枝末节,突出日常琐事的真实和细腻。

5. 借鉴古文化遗产:汉代散文借鉴了先秦时期古文化遗产,吸收了先秦散文的优点,但也在继承中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代散文风格。

二、汉代散文的流派1.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刘勰所著的一本关于文学创作理论的著作,其中详细论述了散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这本书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2. 古文运动:在汉代,有一股追溯古代文化的运动,主张模仿古人的文风来表达当时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文风在散文中较为突出,让人有回到古代的感觉。

3. 原风雅:原风雅是一种追求自然、简约之美的文学风格,强调情感真实、言简意赅。

在汉代散文中,不乏以原风雅为主题的作品,展现了淳朴自然的美。

三、汉代散文具体代表作品1. 《管子》:《管子》是战国末年到汉初时期管仲所著的一部政治和军事著作,其中融入了大量的散文形式,以议论方式表达理论观点,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 《史记》:《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散文风格的记叙和议论。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是汉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之一。

汉代散文的名词解释

汉代散文的名词解释

汉代散文的名词解释汉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产生于汉代时期,成为中国散文的重要奠基之一。

散文是与诗歌齐名的文学体裁,在汉代散文中,有许多独特的名词和术语,这些名词对于理解和欣赏汉代散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汉代散文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形式。

季风文学:季风文学是汉代散文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以自然景观和季节变化为主题的散文作品。

在汉代散文中,作者经常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景色,通过对季节的变化进行描写,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情。

这种以自然为背景的散文,以其独特的描写手法和饱含情感的文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山水田园:山水田园是汉代散文中常见的另一个名词,用来形容描绘田园风光和自然山水景观的散文作品。

在汉代,农耕经济占据了绝对的地位,人们生活依赖于大自然的赐予。

汉代散文中的山水田园描写,以其真实、细腻的风格,反映了当时人们亲近自然、推崇自然之美的态度。

这些描绘山水田园的散文作品,常常令人感到宜人、和谐和平静。

诗经散文:诗经散文是另一个重要的名词,指的是以《诗经》中的诗歌为蓝本,将其转化为散文形式的作品。

汉代的散文作家常常以《诗经》中的诗歌为基础,通过扩展和转化,创作出一系列新颖的散文作品。

这些诗经散文往往突破了诗歌形式的限制,以更丰富的语言表达和更广阔的叙事空间,展现出汉代独特的文学风貌。

家风:家风是指在汉代散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概念。

汉代社会非常重视家族的品德和家庭的道德规范,认为家族的品德特点会传承给后代。

在汉代散文中,家风往往被用来形容一个家族的积善之风和传统价值观。

作者常常通过对家庭生活和家族历史的描写,表现出对传统家风的推崇和关注。

身世:身世是汉代散文中常见的一个名词,用来描述一个人的身份、背景以及他所经历的人生历程。

在汉代社会,一个人的身世往往决定了他的地位和命运。

许多汉代散文作家通过对自己或他人身世的描写,展现了人生的起伏和变迁,借以表达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

2014-12-8
• 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节 就颇具代表性。鸿门宴前,楚汉两军 几至火并,而楚强汉弱,形势危急, 刘项此时相会,其矛盾斗争是相当激 烈的。正是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刘 邦的怯懦而机敏,项羽的坦率而少谋, 范增的果断急躁等,无不呼之欲出, 跃然纸上。
鸿门宴 楚歌MV-主题曲 热门短片.mp4
2014-12-8
班固(公元32~92) 字孟坚,扶风安陵 (今陕 西咸阳东北)人。班彪之子。 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 传》基础上编写《汉书》。章 帝出巡,常随侍左右。和帝永 元元年(公元89),大将军窦 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 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四年, 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洛阳 令对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 罪名,捕班固入狱。同年死于 狱中。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 《两都赋》、《幽通赋》等。
司马迁(约前145年——约前 87年)西汉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夏阳(今峡西韩城南) 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之子 20岁开始漫游,游踪遍及全国,考察历史 遗迹,接触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物,了解地方 风土人情,采集民间传说,为他后来写作《 史记》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广泛阅读 史料,着手写《史记》。 后因为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受 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终于完 成了《史记》。
戎马一生 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
汉匈和亲 文化交融——《匈奴列传》 商道货殖 安邦定国——《货殖列传》

2014-12-8
史公记史 千古传颂——《太史公自序》
史记的文学价值
• 新创的体制 通史~结构 12本纪-----叙帝王 30世家-----记诸侯 70列传-----志人物 10表--------记正历 8书----------详制度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两汉散文和辞赋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两汉散文和辞赋

11
贾谊的论说散文以《过秦论》最著名,最富 文学色彩。它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 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 秦灭亡之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 异也。”
其写作目的是总结秦王朝的灭亡教训,所谓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为巩固汉王 朝的封建统治而提供借鉴。
2019/5/30
12
2019/5/30
19
晁错(前200——前154)
2019/5/30
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汉 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 太常掌故,奉命从济南伏生 受《尚书》,迁博士,拜太 子家令,举贤良文学,对策 高第。景帝即位,迁御史大 夫,请削藩,吴楚七国反, 被腰斩于西安东市。他的著 名政论文有《贤良文学对 策》、《论贵粟疏》等。
2019/5/30
10
贾谊文学成就主要在辞赋和政论散文
其赋今存5篇,皆骚体。代表作有《吊屈原赋》 和《鵩鸟赋》。
《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 58 篇,收录于 《新书》。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 政论文,如《过秦论》;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 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还有一些是杂论。
2019/5/30
这篇赋对比鲜明,感情激切,堪称汉初赋的代表之作。
2019/5/30
18
《鵩鸟赋》则采用人禽问答体,叙写作者对人生 祸福无常的深沉的哲理思考:“祸兮福所倚,福 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德人无 累,知命不忧。细故蒂芥,何足以疑!”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 ‘鵩’。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 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2019/5/30
6
汉大赋的发展,一般分为三期

第三章 汉代叙事散文

第三章  汉代叙事散文



(3)描写人物时充分注意家庭出身、文化教 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给以恰如其分 的表现,使人物语言、行为符合个性特征。 如萧何是刀笔吏出身,故能谨守管钥,因势奉 法。陈平年青时贫而好学,所以始终有读书人 的气质,见识高远等等。



(4)《史记》还注意表现人物的共性特征。 这是它的重要成就之一,也最容易引起读者的 共鸣。《史记》人物形象的共性因素主要有几 点:一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二是以牙还牙, 以怨报怨。三是人物普遍存在富贵还乡的想法 等等。 (5)旁见侧出法的运用。又叫互见法,即在 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其 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的传记中去显示。 一方面避免了重复,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损害一 篇中人物形象性格的一致性,保持了这一历史 人物性格的完整性。


(2)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3)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 (4)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
3、《史记》的人物刻画



(1)《史记》中人物的择取。 本纪、世家、列传展示了来自不同阶层的人物 形象,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 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据统计所涉人物四 千多人,重要者数百名 。 (2)善于抓住历史人物一生中最具典型意义的 事件和行动,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如以养士闻名的战国四公子、具有高超射艺的 李广、立志复仇的伍子胥、卧薪尝胆的越王勾 践等等。
司马迁的家世与教育


先代“世典周史” 父亲司马谈知识广博,曾任太史令 ; 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仅三百余字就概括了 儒、墨、名、法、道德、阴阳六家 ; 担任太史令、中书令后,又获得了翻阅国家各 种文献资料、档案的便利
继承父亲遗志子续《春秋》,但未能如愿,于公 元前110年病死于洛阳。 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 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 太史,则续吾祖矣。……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 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 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学者 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候相兼,史 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 念哉!” 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弗敢阚。”

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

3、贾谊与朝廷作家
贾谊的《治安策》和《过秦论》
《过秦论》是贾谊的一篇最有文学色彩,政论而 兼史论的散文。名为论,但没有发表过多的议论, 不是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而是通过对于历史事 实的回顾,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 画卷。 文章使用了铺张描写和对照手法,先对秦国自孝 公以来逐渐强大的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开始出 现的显赫声势作了铺张描写和大力渲染。
二、东汉时期的散文
东(汉一中)叶王以充后的,《政论局衡动》荡与,东外汉戚前宦期官的交论替说专文权, 政治更加腐败黑暗。在文人当中蓄积了很多忧虑 和(不二满),王歌符功、颂仲德长的统作等品东少汉了后,期揭的露论和说抨文击时弊 的作品多起来了。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几部有名的 政论王文符的的专《著潜,夫分论析》抨击社仲会昌现统实的。《昌言》
《的论一贵篇3、粟奏贾疏疏谊。》与文是朝章继廷的贾作中谊家心《是论阐积述贮重疏农》贵后粟写、给强文本帝 抑末的贾主谊张的。《文治章安通策过》古和今《对过比秦,论说》明“务民于 农桑,薄赋敛,广蓄积”的重要性。
《论贵晁粟错疏的》《语论言贵简粟洁疏明》快,于浑厚之中见犀利, 分析现实问题透彻深刻,说话直率,如说:“夫 寒晁之错于是衣个,法不家待,轻其暖文;带饥法之家于色食彩,。不景待帝甘时旨为;御饥使 寒大至夫身,,对不法顾令廉多耻所。更人改情,一又日建不议再削食减则诸饥侯,王终封岁地。 不不制久衣,则吴寒楚。七夫国腹以饥“不诛得晁食错,”肤、寒“不清得君衣侧,”虽为慈名 母举不兵能叛保乱其。子景,帝君听安信能了以袁有盎其谗民言哉,?腰明斩主了知晁其错然。 也《,汉故书务·艺民文于志农》桑说,晁薄错赋有敛文,3广1篇畜,积今,存以比实较仓完廪, 备整水的旱有,8篇故,民以可《得论而贵有粟也。疏》”为这代种表话。讲得非常实 在。

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
概说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实现政治、经
济、文化大统一大繁荣的时代。秦王朝完成 了疆域和政制的统一,只有短短五十年就土 崩瓦解,在经济和文化上还来不及有所建树。 虽然其废封建、立郡县、统一文字、统一度 量衡等措施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创举,但全 面加以推广,巩固并产生明显效果,则是在 汉代四百年中实现的。
一、政论文
这一类散文主要是探讨政治经济得失,揭露
官场丑行,提出治国安邦之策为内容的文章。 这一类文章在西汉初年较多,其作者多为继 承战国时期儒家、法家、纵横家的思想,有 政治抱负之士,其代表人物和文章,如:贾 谊《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桓宽 《盐铁论》等等
二、这类散文是以论述理论问题,研究社会
汉代思想文化与战国有所不同。战国诸子讲
究治国平天下,以治国为立足点,游说对象 主要是国君而不是天子。汉代所谓“国”已 与郡同列。思想家门皆以天下为己任,建言 的对象主要是天子。因而他们所思考的是全 局性问题,而不是地区性问题,视野比起战 国诸子更广阔。这一特点在汉代的政论文和 史传文中都有突出表现。辞赋尤明显。
上的某些现象、阐述某种事理为中心内容的 文章。在两汉时代这一类专门论著是很多的。 如:刘安《淮南子》就是一部包括道家思想, 糅合了儒家、法家、五行家思想的杂学论著; 西汉刘向的《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则论述了、历史、文学、伦理道德等问题。 东汉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
三、书翰文
书翰,或称书牍、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
古已有之。秦汉时期的书翰文只有少数篇章 保存下来,按其内容约略可分为两类:一类 是以下奉上的,即臣下向上级,,如向君侯 帝王上书言事,其中名篇,如李斯的《谏逐 客书》、邹阳的《上吴王书》等,书中多讨 论军国大事,广议政治得失。

汉代论说散文特点

汉代论说散文特点

汉代论说散文特点
汉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汉代的散文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受到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下面将从题材、风格、修辞及艺术表现等方面,详细阐述汉代散文的特点。

第三,汉代散文在修辞手法上非常注重运用,以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其中,比喻与象征是汉代散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如《太公山书》中的“夫人之行,犹磨之木也”就是一种比喻手法,通过将人的行为比喻为磨木,以突出其艰辛和毅力;象征手法则多用于描绘自然景象,如《太上忘情赋》中的“鸿雁飞翔,牡丹妖娆”就用鸿雁和牡丹象征了美好的景色。

此外,汉代散文中的对偶、排比、修辞问答等修辞手法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综上所述,汉代散文以其广泛的题材、多样的风格、丰富的修辞和深刻的意蕴,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特点,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注意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显得有血 注意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有肉、生动丰满,如项羽、李斯。 有肉、生动丰满,如项羽、李斯。 佛斯特:扁平人物(flat character), 爱·摩·佛斯特:扁平人物(flat character),圆 形人物(round character), 小说面面观》 形人物(round character),见《小说面面观》。 互见法” 在本传中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 “互见法 ”,在本传中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 而在 其他篇章揭示他的其他性格特征。 其他篇章揭示他的其他性格特征。 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 ( 4 ) 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 , 全书充满了浓 郁的悲剧气氛。 郁的悲剧气氛。 这些苦难的悲剧经历, 这些苦难的悲剧经历,无疑暗含了司马迁自己的人 生感慨。在对人物悲剧的探讨中, 生感慨。 在对人物悲剧的探讨中,流露出对天意的 怀疑, 同时又有宿命的悲哀。 伯夷列传》 怀疑 , 同时又有宿命的悲哀 。 ( 《 伯夷列传 》 对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质疑;人性的异化: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质疑;人性的异化 :吴 起杀妻、母死不归) 起杀妻、母死不归)
总序》 (宋)郑樵《通志·总序》: 郑樵《通志 总序 仲尼既没,百家诸子兴焉,各效《论语》 仲尼既没,百家诸子兴焉,各效《论语》,以空言 著书。至于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迨汉建元、 著书。至于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迨汉建元、元封 之后,司马氏父子出焉。司马氏世司典籍, 之后,司马氏父子出焉。司马氏世司典籍,工于制 故能上稽仲尼之意, 作,故能上稽仲尼之意,会《诗》、《书》、《左 国语》 世本》 战国策》 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 春秋》之言,通黄帝、尧舜至于秦汉之世, 春秋》之言,通黄帝、尧舜至于秦汉之世,勒成一 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 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 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 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 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3、东汉政论: 东汉政论: (1存三篇); (2)仲长统《昌言》(今存三篇); 崔寔《政论》 (3)崔寔《政论》
第二节: 第二节:哲理散文 王充《论衡》 (1)王充《论衡》;谶纬批判 桓谭《新论》 (2)桓谭《新论》;形神论
第三节: 第三节:历史散文
第三章: 第三章:汉代散文
第一节 政论散文 第二节 哲理散文 第三节 史传散文
第一节 政论散文
一、政论文 西汉政论: 1、西汉政论: 贾谊《过秦论》 陈政事疏》 (1)贾谊《过秦论》、《陈政事疏》(《治安 )、《论积贮疏》 策》)、《论积贮疏》; 晁错《论贵粟疏》 (2)晁错《论贵粟疏》 参看《管锥编》第三册: 过秦” 剧秦” 参看《管锥编》第三册:“过秦”、“剧秦”为西 汉政论中老生常谈。 汉政论中老生常谈。 上书: 2、上书: 邹阳《上吴王书》 狱中上梁王书》 (1)邹阳《上吴王书》、《狱中上梁王书》 枚乘《谏吴王书》 上书重谏吴王》 (2)枚乘《谏吴王书》、《上书重谏吴王》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司马相如与司马 迁》: 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 恨为弄臣, 发愤著书,意旨自激 恨为弄臣 寄心楮墨, 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 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 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 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 能如茅坤所言: 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 能如茅坤所言:“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 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 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 李广传》即欲立斗, 石建传》即欲俯躬, 《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 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 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也。
一、《史记》 史记》 得名: 太史公书》 东汉末《史记》 1、得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史记》。 体例: 2、体例: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或称纪传志书体), 《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或称纪传志书体), 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近三千年史事; 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近三千年史事; 结构: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 3、结构: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 十列传, 130篇 52万字 万字。 十列传,共130篇,52万字。 4 、 主旨: 前期: 总结历史、 润色鸿业; 后期: 发 主旨 : 前期 : 总结历史 、 润色鸿业 ; 后期 : 愤著书,抒身世之叹,立不朽之言。私人著述。 愤著书,抒身世之叹,立不朽之言。私人著述。
二、《汉书》 汉书》 体例:纪传体断代史(此后正史之典范) 1、体例:纪传体断代史(此后正史之典范) 2、结构: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100篇,80 结构: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100篇 多万字。 多万字。 主旨:前期:私人著述;后期:使汉家“扬名于后世, 3、主旨:前期:私人著述;后期:使汉家“扬名于后世, 冠德于百王” 汉书》颜师古注),官方著述。 ),官方著述 冠德于百王”(《汉书》颜师古注),官方著述。 特点: 记载了西汉世袭官僚家族历史, 4、特点: (1)记载了西汉世袭官僚家族历史,通过家族 兴衰来表现西汉社会的变迁。 霍光金日磾传》 兴衰来表现西汉社会的变迁。如《霍光金日磾传》、《张汤 杜周传》 传》、《杜周传》等。 叙事完整详尽,笔法精密细致, ( 2) 叙事完整详尽 , 笔法精密细致, 冷静叙事而不挟带感 通过人物言行自然呈现褒贬、吉凶。 情,通过人物言行自然呈现褒贬、吉凶。 霍光、金日磾之谨慎性格之区别分析:光止于身、 霍光、金日磾之谨慎性格之区别分析:光止于身、磾及于子 霍光金日磾传》 孙,见《霍光金日磾传》。
5、《史记》的人物塑造 史记》 人物阶层广泛,上自帝王将相,下至三教九流、 ( 1) 人物阶层广泛 , 上自帝王将相, 下至三教九流、 市井 小民,涉及人物四千余人。大量平民如刺客、游侠、商人、 小民,涉及人物四千余人。大量平民如刺客、游侠、商人、 方士等入传。 方士等入传。 人物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深刻的共性。 (2)人物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深刻的共性。 A、特殊个性及技能:“世世受射”的李广,射技:射匈奴 、特殊个性及技能: 世世受射” 李广,射技: 射雕者三人、射杀白马将、夺胡儿弓射追骑、南山射猎射石、 射雕者三人、射杀白马将、夺胡儿弓射追骑、南山射猎射石、 射虎、射敌方裨将。 射虎、射敌方裨将。 时代共性:恩怨分明。 B、时代共性:恩怨分明。 知恩图报,以德报德。 苏秦与宗族朋友、韩信与漂母等) 知恩图报,以德报德。(苏秦与宗族朋友、韩信与漂母等); 士为知己者死,知恩图报的极端形式。 刺客列传》 士为知己者死,知恩图报的极端形式。(《刺客列传》) 以牙还牙,以怨报怨。 伍子胥鞭尸楚平王;李广斩霸陵尉; 以牙还牙,以怨报怨。(伍子胥鞭尸楚平王;李广斩霸陵尉; 范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范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