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散文

合集下载

秦汉散文选读——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学风貌

秦汉散文选读——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学风貌

秦汉散文选读——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学风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秦汉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兴起,不仅对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文学艺术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本次课程将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秦汉时期的文学风貌,通过选读秦汉散文,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文学创作风格。

一、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在开始选读秦汉散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汉朝则是在秦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实行了更加宽松的政治制度,推动了科技、文化的繁荣。

二、秦汉散文的特点秦汉散文是秦汉时期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它以散文的形式表达思想感情,广泛流传于当时的社会。

与古代的辞章文不同,秦汉散文更加贴近生活,注重真实感受和情感表达。

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简洁明快:秦汉散文注重文字的简练,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同时,尽可能用最简单的词汇和句子来表达。

2. 真实感受:秦汉散文强调真实感受,作者常常通过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3. 人文关怀:秦汉散文关注人的生活和命运,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故的思考和关怀。

三、秦汉散文选读1. 《陶渊明集》陶渊明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的散文作品以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我们选读其中的《归园田居》一文,通过陶渊明的亲身经历,感受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吕不韦编撰的一部重要兵书,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散文作品。

我们选读其中的《劝学篇》,了解当时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方法,感受到古人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3. 《史记》《史记》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其中也有一些散文作品。

我们选读其中的《报任安书》,通过作者对自己遭遇的反思和总结,了解到古人对于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的思考。

四、秦汉散文的影响秦汉散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秦汉散文

6.秦汉散文

《史记》 史记》

《史记》的艺术成就: 史记》的艺术成就: 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

口语基础上加工提炼的书面语; 口语基础上加工提炼的书面语;人物语言富于 个性化; 个性化;叙的画面和深邃的意蕴 浓郁的悲剧气氛 强烈的传奇色彩
☆ ☆

《史记》 史记》
秦汉散文
三、东汉散文: 东汉散文: (一)、史传散文: )、史传散文: 史传散文 1、班固:《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班固: 汉书》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描写西汉盛世人物及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 重视规矩绳墨, 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2、赵晔:《吴越春秋》(历史演义小说雏形) 、赵晔: 吴越春秋》 历史演义小说雏形) 3、《越绝书》 、 越绝书》
采用多种方法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方法:反复渲染;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结合人物出身、 方法:反复渲染;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结合人物出身、 教养、经历;互见法; 教养、经历;互见法;多维透视法
互见法:又称旁见侧出法, 互见法:又称旁见侧出法,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 史记》 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 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 略互见,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 略互见,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而在他 传中写即有无互见; 传中写即有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某些事迹 在一篇传记中详写,在其他传记中略写即详略互见。 在一篇传记中详写,在其他传记中略写即详略互见。此 方法既避免了行文的重复,突出人物主要性格, 方法既避免了行文的重复,突出人物主要性格,有表现 了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秦汉散文
三、东汉散文: 东汉散文: (二)、政论文: )、政论文: 政论文 王充《论衡》 王符《潜夫论》 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 与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与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三)、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碑文:蔡邕: 郭有道碑》 陈太丘碑》 碑文:蔡邕:《郭有道碑》、《陈太丘碑》 游记:马第伯: 封禅仪记》 最早的游记) 游记:马第伯:《封禅仪记》(最早的游记)

秦汉散文

秦汉散文

刘安
(明·张路 《淮南 王求仙 图卷》 局部)
❖《淮南子》21篇,十几万字。原 称《淮南鸿烈》,“鸿”是广大之 意,“烈”是光明之意。作者自认 为此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可处 于诸子百家之上,为汉代治国法典, 实际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 墨、申(不害)、韩之说,是汉初黄 老思想的继续。东汉高诱说此书: “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 静,出入经道。”
❖ 后二十余年(前221),秦一统天下,秦 王政为始皇帝,以斯为卿、丞相,力主 废分封、立郡县,焚《诗》《书》、同 文书,明法定律。秦始皇三十七年(前 210),出巡会稽,少子胡亥、李斯、赵 高等从,行至沙丘病卒。赵高说斯伪作 遗诏立胡亥,是为秦二世。二世信用赵 高,诛戮公子大臣,荒淫无道。斯贪恋 禄位,阿谀取容,然卒为赵高所陷,以 谋逆罪下狱,诬服。二年(前208),腰 斩斯于咸阳,夷三族,年约七十左右。
❖其中《陈政事疏》、《过秦论》 最为著名,被鲁迅称为“西汉 宏文”(《汉文学史纲要》)。
《陈政事疏》:
❖ 贾谊的政治见解,比较集中地反映在 《陈政事疏》中。
❖ 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缘起,《汉书·贾 谊传》说:文帝时,“匈奴强,侵边。 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音见) 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 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
❖《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 着先秦诸子文化的结束和秦 朝大一统文化的到来。
《吕氏春秋》的艺术特点:
1.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 一。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练 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 理颇为生动,堪称优秀的文学 散文。
2.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据初步统计,全书中的寓言 故事共有二百多则。这些寓 言大都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 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 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 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先秦两汉散文 笔记

先秦两汉散文 笔记

第一章先秦散文概说第一节我国散文的起源1、散文的概念与韵文相对(不押韵即散文),出现较晚概念: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宋《鹤林玉露》2、散文的产生从文字记事开始(比诗歌出现晚,诗歌在文字产生前已经以口头流传的形式存在)文字产生前,两种记事方式A结绳记事B刻划符号记事甲骨文甲骨占卜:序辞、命辞、占辞、验辞钟鼎彝器周易(接近规范的散文)卦:卦画、标题、卦辞、爻辞内容:1、表现行旅生活2、反映战争3、反映尖锐社会矛盾4、反映原始风俗第二节先秦散文的特点中国古代散文总体的特征1、强调实用2、浓郁的政治色彩(实用是为政治服务,与官方紧密联系,大部分散文都是官方文书)3、散文的理论稳定少变(文以载道、证道、喻道、明道)先秦散文的特点1、主要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历史散文的产生,源于史官传统诸子散文的产生则与周王朝统治权衰落、士阶层兴起有密切关系2、文史哲不分3、我国古代各种文体文章滥觞第三节先秦散文的发展阶段一、殷商西周先秦散文的形式阶段甲骨卜辞、殷周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辞》、《爻辞》和《尚书》中的《商书》、《周书》主要是占卜语录和王公言辞政令的记录篇幅短小、文采不多,大都佶屈聱牙,艰涩难懂二、春秋战国之际,历史散文空前繁荣,臻于成熟,诸子散文崭露头角历史散文:《春秋》、《国语》、《左传》诸子散文:《老子》、《论语》、《孙子兵法》诸子散文以语录体为主,文字简练、篇幅短小,富有哲理性,但论述未充分展开三、战国中期,唱主角的是诸子散文以《孟子》、《墨子》、《庄子》为代表,从语录体逐步发展为对话论辩体,专题论文四、战国后期历史散文:《战国策》、《晏子春秋》诸子散文:《荀子》和《韩非子》,代表先秦论说文的最高水平第二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尚书》、《春秋》一、《尚书》1、《尚书》的成书与真伪问题现存最早的上古历史文献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关于《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今文尚书》——晁错《古文尚书》——孔安国2、《尚书》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尚书》的文体:典、谟、训、诰、誓、命最早的议论文:《无逸》、《秦誓》最早的叙事文:《顾命》、《尧典》《尚书》文章特点语言特点:文字古奥、佶屈聱牙风格:质直古朴二、《春秋》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现存《春秋》乃鲁国编年史,相传为孔子所撰,以鲁国十二国君为序,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逐年记载这242年间鲁国的历史。

秦汉文学秦汉散文PPT课件

秦汉文学秦汉散文PPT课件
8
——《吕氏春秋》体例
全书共十二纪(每纪五篇)、八览(每览八 篇)、六论(每论六篇),再加一篇序文,共 161篇(今存160篇)。 ——《吕氏春秋》性质
是先秦杂家的主要代表作。以道家、儒家和 阴阳家为主,而这些思想又不是正宗的,都是经 过加工和改造的,它们有自己的思想体系。
因此《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着先秦诸子文 化的结束和秦国大一统文化的到来。
——“刻舟求剑”说明“时已徙矣,而法不徙”则难以 为治。
——“引婴投江”说明以其父“善游”而断定其子亦 “善游”的悖谬。二者的论证角度不相同。前者强调 时间、地点起了变化,后者强调人物有所不同。但都 是从反面论证“察今”的重要性和“变法”的必要性, 均紧扣论题。
20
三、《吕氏春秋》在散文史上的意义
最后一段: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 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 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 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 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 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1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日:“晋 师三豕涉河。”子夏日:“非也,是己 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日,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 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 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 得之矣。
中国古代文学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总体概述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秦汉散文
授课教师:万小丽
3
第一章 秦汉散文

秦汉时期散文发展历程

秦汉时期散文发展历程

秦汉时期散文发展历程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不仅开创了中国封建帝国的历史,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秦汉时期散文的发展历程也非常丰富多样,为后世散文开辟了宝贵的道路。

在秦朝,由于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政治,文人读书人的思想言论受到严重限制,文学创作的自由也遭到压抑。

这导致了散文的发展较为滞后。

不过,秦朝统一文字为大篆,对书法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得散文的书写形式获得了很大的进步。

而汉朝的建立,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汉代初期,几位杰出的文学家的出现,为散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向是最早在文字学上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学者之一,撰写了《说文解字》,成为书法和散文研究的经典之作。

他的思想和创作方法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班固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汉书·艺文志》记录了当时各个领域的学问和文化成就,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此后的汉武帝时期,由于帝王追求神仙之术,兴起了神仙文化,其中就包括了神仙散文。

这与之前的散文作品形式有了明显的区别。

神仙散文主要有神话神怪、离奇古怪的小说和玄幻小说,这种风格一度成为当时散文的主流。

同时,汉武帝也重视教育,刺激了散文的繁荣发展。

大批的历史文献、制度典章和学术论著被撰写出来,这些作品大部分以散文形式呈现,同时也促进了散文水平的提高。

到了汉代中后期,随着社会发展进一步深入,散文形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此时,以班固的表叔班固、扬雄为代表的“新文学”运动开始兴起,他们追求以简明的语言写作,更加注重文字的优美和意境的表达。

这种散文的发展方向对后世影响很深远。

另外,还出现了一批以细腻写实、情感真挚为特点的爱情散文,如唐婉的《冯唐又作赋》等,使得散文更加多样化。

总结起来,秦汉时期散文的发展历程是从初步探索到广泛发展,从重视实用性到更加注重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散文给后世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照。

秦汉散文

秦汉散文

元年(前206)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 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全書一百篇,有 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該書在體例上 沿襲了《史記》,但也有所創新,如《藝文志》、 《地理志》和《百官公卿表》等。 班固所崇奉的是正統的儒家思想,所以他缺 乏司馬遷的那種對歷史的深刻見識和大膽的批判 精神。 2、文學成就 內容上,西漢士人的奇特官場命運、家族興 衰的歷史。悲劇人物形象的塑造。 藝術上,重視規矩繩墨,行文謹嚴有法。在 敘述中暗含褒貶;注意強調帶有起始性質的事件。
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 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 就鄭衛,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 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 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 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 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士勇。 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 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 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 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 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
逸事置於篇末。 重點是悲劇人物形象的塑造。
蘇武傳(節選) 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艸實而食 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持操,節旄盡落。積五、 六年,單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網紡繳,檠 弓弩,於靬王愛之,給其衣食。三歲餘,王病, 賜武馬畜、服匿、穹廬。王死後,人眾徙去。其 冬,丁令盜武牛羊,武復窮厄。 初,武與李陵俱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 降,不敢求武。久之,單于使陵至海上,為蘇武 置酒設樂。因謂武曰:“單于聞陵與子卿素厚, 故使陵來說足下,虛心欲相待。終不得歸漢,空 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前長君為奉車, 從至雍棫陽宮,扶輦下除,觸柱折轅,劾大不敬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二编秦汉文学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二编秦汉文学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1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著一部的系统论说散文集。

今存《内书》二十一篇,也称《淮南鸿烈》,约完成于武帝即位初。

其编撰的目的是要总结古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探寻天道、人事的规律,以备帝王之道。

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先秦诸家,文风不拘一格。

它是汉代学者对古代文化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

2、骚体赋:赋的一种,指体制上模拟楚辞而以赋名篇的作品。

以“兮”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文化。

汉初骚体赋最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

3、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

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

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

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4、“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5、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

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好玩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结构严密。

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是贾谊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

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二.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

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诸子散文《吕氏春秋》★
吕不韦,战国秦相国.秦王政立,尊为相国,号仲父饮鸩而死,年约近六十。

编撰时间及成书过程: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

当时诸侯各国养士之风盛行,四大公子(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和楚国春申君)的门客盛极一时,吕不韦作为秦国的国相,自然也不示弱,就召集门客三千人,号令他们将自己的见解和学说都写下来,以论述天下之理,共二十多万言,号曰《吕氏春秋》。

悬于咸阳城门,称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吕氏春秋》,乃是吕不韦依托秦国势力从文化思想上和诸侯争强的产物,其中也许还有吕不韦为秦的统一天下而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体例:
《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

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主要思想:
《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主要代表作。

以道家、儒家和阴阳家为主,但都经过加工和改造,有自己的思想体系。

因此,《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着先秦诸子文化的结束和秦朝大一统文化的到来。

《吕氏春秋》的艺术特点:
1.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

2..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寓言特色:
a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

b寓言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

二、政论散文名家李斯★
李斯:秦代政治家、散文家,楚国上蔡人
《谏逐客书》的艺术特点:
1.理气充足,辞采华美,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2.末尾作结,指出秦人“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仇)”的危害,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3.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趋向于骈偶化,被后人称为“骈体初祖”;
4.抗言陈词,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气势,成为后世奏疏的楷模。

三、刻石铭文★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

现存刻石共有7篇,这些刻石大都出自李斯之手,以四字为句的韵文写成。

其中除琅邪台刻石为两句一韵外,其余峄山刻石等6篇皆三句一韵,文辞整饬简洁,读来朗朗上口,是秦文学的独创.
《峄山刻石》为东巡第一篇刻石文,秦刻石文堪称碑铭之祖。

一、陆贾
秦王朝政治上的失败,给西汉初年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课题,也给汉初文人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陆贾著文12篇,纵论秦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以及古代帝王的兴衰成败之理,号为《新语》。

二、贾谊★
贾谊(前200一前168)西汉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洛阳人。

贾谊散文分类:
《汉书·艺文志》载贾谊散文共58篇,收录于《新书》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1)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
(2)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
(3)还有一些是杂论。

其中《过秦论》、《陈政事疏》最为著名,被鲁迅称为“西汉宏文”贾谊把汉代政论体散文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过秦论》的艺术特点:
1.先叙史实,后发议论,水到渠成,画龙点睛。

2.强烈的对比
3.辞赋化的倾向
三、晁错
代表作:《论贵粟疏》。

阐述重农贵粟、强本抑末的主张。

文风简洁明快,有商鞅、韩非遗风。

不足之处:缺乏文采。

四、《淮南子》
淮南王刘安,西汉思想家、文学家。

曾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淮南子》二十一篇。

《淮南子》21篇,原称《淮南鸿烈》“鸿”是广大之意,“烈”是光明之意。

五、其他西汉散文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刘向《新序》《说苑》
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桓宽《盐铁论》
六、西汉政论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的不同:
1.先秦诸子处在诸侯争霸和历史转折时期,为建构新的政治、思想、文化模式各自著书立说并相互攻讦(音节),就成为先秦诸子散文的一大特点;而汉代散文家由于处在大一统的新政治格局之下,如何巩固新兴政权和建立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就成为他们所关心的新问题,这使他们的文章比先秦诸子散文缺少了思想表达的自由度,但却显得严谨质实。

2.从西汉社会发展状况看,由于上承短命的秦王朝,再加上统治者崇尚无为之治,所以汉朝初年在思想文化等方面尚有先秦余绪。

随着帝国政权的稳固和定儒家思想于一尊,武帝以后的政论散文向着深广宏富、醇厚典重方面发展,由越世高谈转为本经立义。

而那些以剖白个人思想心迹为主的书信体散文,如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枚乘的《谏吴王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杨恽的《报孙会宗书》等,或痛陈事理,或自抒怨愤,或嬉笑怒骂,叙事抒情均富有感染力,成为汉代散文史上一枝旁逸斜出的奇葩。

东汉散文
一、《吴越春秋》
赵晔:东汉学者、文人,字长君。

《吴越春秋》今存十卷,主要叙述吴越争霸的故事,前五卷以吴为主,后五卷以越为主。

《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吴越春秋》的艺术特点:
1.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2.故事荒幻离奇,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吴越春秋》开志怪小说的先河。

3.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书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如伍子胥、范蠡、勾践等人都写得很成功,个性非常突出。

特别注重对于人物形象的外貌描写,以此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二、《越绝书》
《越绝书》独立成篇,显得比较松散。

除讲述历史故事外,中间还有地理、占气等方面的专章,给人以驳杂之感。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以吴越争霸为主要线索,又都是出自吴越文士之手,因此,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的特点。

三、《论衡》
王充,东汉哲学家、文学理论家。

字仲任。

《论衡》体现了王充对现实的积极参与,同时又流露他对于人类的终极关怀。

何意义呢?
首先应该说,东汉王朝那种妖妄荒诞的统治学说,并不需要深刻的哲学思辨来对付。

打破它,需要的是勇气,是清楚明白、具有说服力的批判,是尖锐而坚决的抗争。

《论衡》正是这样适时的著作。

没有理性精神的复苏,没有对官方学说的怀疑和唾弃,正处于衰微的文学是很难找到出路的,《论衡》又正是起到了唤起理性的作用。

所以它不仅预示了思想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同样也预示了文学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