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4-2 秦汉散文

合集下载

秦汉散文选读——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学风貌

秦汉散文选读——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学风貌

秦汉散文选读——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学风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秦汉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兴起,不仅对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文学艺术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本次课程将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秦汉时期的文学风貌,通过选读秦汉散文,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文学创作风格。

一、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在开始选读秦汉散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汉朝则是在秦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实行了更加宽松的政治制度,推动了科技、文化的繁荣。

二、秦汉散文的特点秦汉散文是秦汉时期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它以散文的形式表达思想感情,广泛流传于当时的社会。

与古代的辞章文不同,秦汉散文更加贴近生活,注重真实感受和情感表达。

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简洁明快:秦汉散文注重文字的简练,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同时,尽可能用最简单的词汇和句子来表达。

2. 真实感受:秦汉散文强调真实感受,作者常常通过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3. 人文关怀:秦汉散文关注人的生活和命运,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故的思考和关怀。

三、秦汉散文选读1. 《陶渊明集》陶渊明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的散文作品以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我们选读其中的《归园田居》一文,通过陶渊明的亲身经历,感受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吕不韦编撰的一部重要兵书,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散文作品。

我们选读其中的《劝学篇》,了解当时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方法,感受到古人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3. 《史记》《史记》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其中也有一些散文作品。

我们选读其中的《报任安书》,通过作者对自己遭遇的反思和总结,了解到古人对于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的思考。

四、秦汉散文的影响秦汉散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历史散文

秦汉历史散文

李斯与《谏逐客书》 李斯与《谏逐客书》
1、铺张的《战国策》纵横家文 铺张的《战国策》 风。 设问、比喻、 2、设问、比喻、排比等修辞手 法。 文风波澜起伏,多方申说, 3、文风波澜起伏,多方申说, 宏放雄辩。 宏放雄辩。
贾谊《过秦论》 贾谊《过秦论》
《史记·屈原贾生列 史记· 传》:“是时贾生年 二十余,为最少。 二十余,为最少。每 诏令议下, 诏令议下,诸老先生 不能言, 不能言,贾生尽为之 对,人人各如其意所 欲出。 欲出。诸生于是乃以 为能不及也。 为能不及也。孝文帝 说之,超迁, 说之,超迁,一岁中 至太中大夫。 至太中大夫。
厕鼠与仓鼠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 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 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 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 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 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 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 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李斯列传》 《史记 · 李斯列传》
袁盎晁错列传》 晁错者,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晁错者,颖川 史记 袁盎晁错列传 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 )张恢先所, 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zhǐ)张恢先所, 与洛阳宋孟及刘李同师。 与洛阳宋孟及刘李同师。以文学为太常掌 错为人陗直刻深。孝文帝时, 故。错为人陗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 尚书》 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 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 尚书》 年九十余,老不可征, 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 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 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 生所。 因上便宜事, 称说。 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 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 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古代文学4-2 两汉诗歌散文 复习总结

古代文学4-2 两汉诗歌散文 复习总结

5
述行赋
融会古今,抒发历史沧桑感。
刘歆 《逐初赋》 汉代纪实性述行赋开山之作 经三晋旧地,借晋平公以后的一系列事件之古,讽西汉哀帝朝时期社会衰落之今。 衰世之作,叹治乱。 班彪 《北征赋》 经周秦旧地,正逢乱世:西汉灭亡,新王朝尚未建立。 把自身的坎坷和百姓的疾苦联系在一起 乱世之作,叹兴亡。 班昭 《东征赋》 承平之世,游历成周故地,,从孔子、子路等前代圣贤的联想中,感受人之不朽,表达“身既没而名 存”这样人生价值实现的问题。 蔡邕 《述行赋》 桓帝时期,五位宦官封侯,蔡邕在不情愿之下被征调去京。 从陈留到偃师,经先朝故地,情绪波动越来越强,期限联想到一些君臣之间的危机,但不严重,到 达偃师之后,想到太康失政、东周王朝的危机等等,作者情绪变得沉痛激愤。 主要着眼点在国家和人民,而不是自己的际遇 衰世之作,叹治乱。
6
汉 散文
两汉政论文的特点: 1、和政治紧密联系,但不是阿谀、顺从,而是批评和指导。 2、文章发自肺腑,感情真挚,艺术表现有气势、有力量。(理直气壮、仗义执言) 3、形式华美,词藻漂亮。排比、对偶、夸张、音节铿锵有力。
西汉
历史散文:
司马迁 《史记》 (《太史公记》《太史公书》)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传主也有例外:孔子没有侯爵、陈胜自立为王而都被列入世家、项羽没有天子称号而列入本纪。原 因有:历史贡献大、正义、作者本人与之惺惺相惜。
贾谊有浓郁的战国策士遗风(纵横捭阖、善于夸张和渲染、以气势征服人) 1、是通过鲜明的对比,造成巨大情感落差。如《过秦论》
秦兴盛时孙万代为天子的愿望 秦三世而亡
陈胜起义军的平庸
六国诸侯军队的强大
2、是凸现气势:文字信息量大、以情感相驱动。 3、深重的忧患意识和积极参与现实的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史 (袁行霈)第二编 秦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袁行霈)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一、简答题1.概述《吕氏春秋》简况。

2.概述《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

3.概述《谏逐客书》创作缘由。

4.概述秦刻石文的特点。

5.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6.简述西汉初期散文概况。

7.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8.概述西汉中后期散文大势。

9.桓宽《盐铁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0.《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是什么。

11.简述东汉散文大势。

12.简说王充概况。

13.简说仲长统概况。

二、论述题1.王充散文的特点。

2.仲长统散文的特点。

第二章汉赋一、简答题1.简述汉赋发展脉络。

2.汉赋溯源。

3.简说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4.简说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5.概述司马相如生平及作品篇目。

6.简析《天子游猎赋》创作意图和客观效果。

7.概述扬雄生平及赋作。

8.简说董仲舒的《士不遇赋》。

9.简说张衡的《二京赋》。

10.简说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二、论述题1.试比较贾谊、枚乘赋作的特点,把握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2.论扬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论班固《两都赋》。

4.论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三、名词解释1.骚体赋2.散体大赋3.抒情小赋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一、简答题1.简述班固生平。

2.概述《汉书》简况。

3.简析班固与司马迁史学思想与写作的区别。

4.简说《汉书》刻画人物细腻的特点。

5.简说《吴越春秋》与《越绝书》异同。

6.简说《吴越春秋》内容及写作特点。

二、论述题1.论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心态。

2.论《史记》的成书和体例。

3.论《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第四章汉乐府民歌与文人五言诗一、简答题1.简述汉代乐府机关职能。

2.简述乐府诗歌分类。

3.简述汉乐府民歌的保存。

4.《孔雀东南飞》简说。

5.简说《古诗十九首》及作者。

6.简说旧题苏武、李陵诗。

二、论述题1.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2.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论五言诗的起源与形式。

4.论《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秦汉散文

秦汉散文

5、司马迁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人物 的丰富性、复杂性,有的是在一篇传记中 同时写出人物性格的几个侧面,有的则采 用旁见侧出的方法,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 某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史记》的风格特征
1、司马迁不是一般的描述历史进程和和人物的生平 事迹,而是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深刻地思 考,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通过偶然性去把握必 然规律。
醇厚典雅的特点。
《史记》的叙事艺术
1、《史记》有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 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 颇具匠心,同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 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图。
2、《史记》这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在体例上 冲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 的内容纳入其中,比较全面的反映了社会 生活的整体面貌
3、这两篇作品均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主客 角色的设定包括多方面的意义:主方代表 对历史的超越,客方因循守旧。
《鲁灵光殿赋》
1、东汉大赋中与京都题材相关且较具特色的 作品还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这是 一篇专写宫殿之雄伟壮丽的作品。
2、《鲁灵光殿赋》从总体上看明显分为两个 板块,前一板块铺陈宫殿的本质特征,后 一板块叙述宫殿的功能效应,是二元分立 的格局。
2、《二京赋》中的理性精神 和充实的社会内容结合的 非常完美,不但超过了司 马相如和杨雄,也超过了 班固。
临迥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乌获扛
鼎,都卢寻撞。冲狭燕濯,胸突铦锋。跳 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华岳峨峨, 冈峦参差。神木灵草,朱实离离。总会仙 倡,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篪。女 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蜲蛇.洪涯立而指麾, 被毛羽之襳襹。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初 若飘飘,后遂霏霏。
2、就汉代而论,影响深远,规模宏大,成就 突出,可为代表的是班固的《两都赋》和 张衡的《二京赋》。两赋作一前一后,一 脉相承,而又各具特色,互相辉映。

高考常考古代文学常识:秦汉文学

高考常考古代文学常识:秦汉文学

高考常考古代文学常识:秦汉文学一、秦汉文学概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但是由于秦王朝实行思想文化专制,且历时短暂,因此“秦世不文”是秦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两汉王朝历时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国力增强,社会进步,汉代文学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汉代文学样式丰富,许多文学形式在这一阶段孕育而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文学的内容(一)秦与两汉散文1.秦与两汉散文综述秦汉是中国古代散文诸多文体渐趋完备的时期。

秦汉散文,一方面继承了先秦文学的旧传统,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2.秦代散文(1)《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的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

由于《吕氏春秋》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

但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

《吕氏春秋》中还保存大量的寓言故事,全书的寓言故事共有两百多则。

《吕氏春秋》中的寓言大都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言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李斯的散文秦代唯一的作家是李斯,楚上蔡(今河南)人。

曾从荀卿学,入秦为秦相吕不韦舍人。

因说秦王并六国,拜为客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李斯为丞相,定郡县制,下焚书令,变籀文为小篆。

《史记》有传。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在泰山,琅玡、峄山等地刻石表功。

这些刻石文大多出自李斯之手。

内容虽没有更高的文学价值,但它是最古的碑文,对汉魏碑铭有直接的影响。

2.西汉散文(1)贾谊的政论文秦王朝虽然在文学上没有取得大的成就,政治上的失败却给西汉初年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课题,也使那些才华横溢的汉初文人有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先是陆贾,早在刘邦称帝之初就在其面前时时称说诗书,并著文12篇纵论秦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和古代帝王的兴衰成败之理,号为《新语》。

古代文学史,第二编 秦汉文学总结

古代文学史,第二编 秦汉文学总结

第一章秦汉散文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

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

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

“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简述汉大赋的成因及特点。

汉大赋的成因有多种因素:(1)春秋以来思维的精细化、“渐尚骋辞”的语言自觉、追求大、全、气势力量的审美意识,汉帝国的强盛和汉代帝王、藩侯的爱好提倡。

(2)《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尤其是纵横家说辞、俳优讽谏之语等,都给汉大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汉大赋的特点(1)篇幅长,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

(2)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

(4)主旨则既美且刺。

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

(5)多采用主客问答式,序和结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韵文为主。

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1.。

结构严密。

2.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1.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2.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

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过秦论》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不行仁义。

文中又多设伏笔和照应,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文辞富丽,既有纵横家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的文辞之美的新特点。

谈谈汉赋的分类及其发展概况。

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可分为骚赋、大赋和小赋三类.汉赋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看: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

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秦汉文学

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秦汉文学

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秦汉文学一、秦汉散文①《史记》:作者:司马迁体例: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地位:与《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②《汉书》:作者:班固体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地位: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二、秦汉诗歌①汉乐府(两汉乐府诗):特点: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最大的艺术特色: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重要考点:汉乐府的特点★一是指汉朝管理音乐的机构名称,二是指一种诗体。

★上承《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反映丰富而深刻的时代内容,以三曹和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借古题写时事,形成“文人乐府”和“乐府民歌”两大系统。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五言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②古诗十九首:艺术成就: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生活细节抒发内心比兴手法语言浅近自然地位: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评价: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中称它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名篇:《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明月何皎皎》等。

3. 秦汉辞赋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①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汉赋创作最有成就的作家作品:《子虚赋》《上林赋》杨雄:“四大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②东汉辞赋家: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汉赋中规模最为宏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琅琊刻石》 公元前219年, 秦始皇东巡到 琅琊郡(今山 东胶南西南)时 所立刻石的后 半部。
《峄山 刻石》
(公元 前219年, 山东邹 县)
二、西汉散文
(一)陆贾《新语》 (二)贾谊《新书》 (三)晁错《论贵粟疏》 (四)《淮南子》 (五)其他西汉散文 (六)西汉政论散文和先秦诸子散 文的不同
寓言特色: 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 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 寓言生动简练,中心突出, 结尾处点明寓意,一语破的。
(二)政论散文名家李斯
李斯
(?-前208 )
李斯,秦代政治家、散文家。楚国上蔡
(今属河南)人。少为郡小吏。从荀子学帝
王之术。学成,至秦,适庄襄王卒(前 247),为吕不韦舍人。任为郎,说秦王 政东并六国,拜为客卿。十年(前237), 吕不韦免,秦人议逐客。斯上书谏,历 数先朝客臣百里奚、商鞅、张仪、范雎 等有大功于秦,今欲逐客以资敌国,则 秦国危。从之,迁廷尉。
《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
着先秦诸子文化的结束和秦 朝大一统文化的到来。
《吕氏春秋》的艺术特点:
1.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 统一。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 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 说理颇为生动,堪称优秀的文 学散文。
2.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据初步统计,全书中的寓 言故事共有二百多则。这些 寓言大都化用中国古代的神 话、传说、故事而来,还有 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 国寓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陆贾《新语》
秦王朝政治上的失败,给西汉
初年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发 人深思的课题,也给汉初文人 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天 地。陆贾著文12篇,纵论秦 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 以及古代帝王的兴衰成败之理, 号为《新语》。
广州陈家祠陆贾出使南越《筑泥城》雕像
广州陈家祠陆贾劝说南越王赵佗(音驼) 《统一归汉》雕像
秦汉散文
一、秦代散文
(一)诸子散文《吕氏春秋》 (二)政论散文名家李斯
(一)诸子散文《吕氏春秋》
吕不韦
(?-前 235)
据《史记· 吕不韦列传》及《战国策· 秦
策》,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前265),昭 襄王立其子安国君(秦孝文王)为太子。 安国君虽有子二十余人,但他宠幸的华 阳夫人无子,而庶出的异人,因其母夏 姬不受宠幸,被派往赵国做人质。秦国 数次攻伐赵国,赵国因此对异人很不礼 貌,异人陷入困难的处境。吕不韦本是 卫国富商,正好此时在赵都邯郸遇到异 人,以异人为奇货可居,于是出千金而 西入秦,通过多方活动,使异人立为华 阳夫人的嫡嗣。
又以舞姬献于异人,时姬已怀孕,生子,
即秦王政。异人继位,是为庄襄王,以 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庄襄王即位三 年去世,十三岁的太子嬴政即位,尊吕 不韦为相国,号“仲父,权势烜(音选) 赫。
吕不韦墓(河南省偃师市首阳山镇大冢头村)
编撰时间及成书过程: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 诸侯各国养士之风盛行,战国四公子(齐国 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和楚国春 申君)门客盛极一时,吕不韦作为秦国的国 相,也不示弱,召集门客三千人,号令他们 将自己的见解和学说都写下来,以论述天下 之理,共二十余万言,号曰《吕氏春秋》。 悬于咸阳城门,称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吕氏春秋》,乃是吕不韦依托秦国势力从 文化思想上和诸侯争强的产物,其中也许还 有吕不韦为秦的统一天下而进行理论准备的 用意。
《过秦论》: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其主旨论秦政的 过失,这是西汉前期政论散文所集中讨论的 问题。上篇竭力夸张秦国力量的强大,和一 朝败亡的迅速,以强烈的反差,突出“仁义 不施”则必然败亡的道理。文章多铺张渲染, 有战国纵横家文的遗风。但它的恢宏气度, 则为战国文章所未有,而出自统一王朝的政 治家才能具有的开阔眼界。中篇和下篇,提 出秦二世和子婴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挽 回败局,实际是比较具体地提出了西汉王朝 应该注意的政策。
《过秦论》的艺术特点 :
1.先叙史实,后发议论,水到渠 成,画龙点睛 。
《过秦论》是一篇政论,也是一篇史论,与一般的论说 文不同,叙述多于议论,前四段叙述秦的兴亡史,叙述文 字超过全文的四分之三,末段论秦之过,议论文字不到四 分之一。写秦的兴亡史凡四段,前三段写兴盛,第四段写 灭亡。写兴盛史的三段分别为孝公始兴、三王益兴和始皇 极兴,层层递进,体现出蒸蒸日上且无可阻挡的气势。灭 亡史与兴盛史强烈对照,形成疑问和悬念,即为什么自秦 孝公以来历经一百多年而强大的秦王朝,竟在陈涉起义打 击下三年而灭亡?叙述秦的兴盛史紧扣秦一贯使用谋略和 武力,突出秦统一天下之后实行种种暴力统治,处处为末 段的议论奠定基础。末端论秦之过并不轻易提出观点,而 是对秦与战国诸侯、秦与陈涉之间的条件和结果进行对比, 最后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 也。”这一结论有水到渠成,画龙点睛之妙。
李斯墓(河南省上蔡县芦岗乡李斯楼村)
李斯《谏逐客书》:
李斯是秦代惟一可以称为作
家的人物,其代表作品是作 于秦始皇十年(前237) 的《谏逐客书》。
韩国苦于秦国征伐,乃使水工郑
国说服秦国开凿水渠,企图耗费 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事被发觉, 秦国的宗室大臣认为,那些外来 人大抵都是各诸侯国派来游说和 离间秦国的,建议秦王把一切来 自外国的客人都驱逐出境,李斯 也在被逐之列,因此他写了这封 信上书秦王。

体例:
《吕氏春秋》体系严密,全书
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 (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 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 (今存160篇)。
主要思想:
《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主
要代表作。以道家、儒家和阴 阳家为主,而这些思想又不是 正宗的,都是经过加工和改造 的,有自己的思想体系。
标志:
3.辞赋化的倾向 。
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 答大儿贻选问》中 说:“贾长沙过秦之论,有何深刻之意?而 文有赋心,气如河海,诵读一过,而过秦讽 汉之意,溢于言表。”这是说《过秦论》的 观点属于老生常谈,而表现形式独具匠心, 以辞赋艺术作论文,广泛使用铺排夸饰的手 法,胜在气势磅礴。写秦孝公统一天下的意 图,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等,集对偶、排比、 比喻、夸张多种修辞手法,显得气势非凡。
(三)晁错《论贵粟疏》
代表作:《论贵粟疏》。
阐述重农贵粟、强本抑末的
主张。 文风简洁明快,有商鞅、韩 非遗风。 不足之处:缺乏文采。
(四)《淮南子》
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
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帝子淮南王刘 长子。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 骋,欲以取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 人,作《淮南子》二十一篇。时,武帝方 好艺文,刘安为帝叔父行而辩博善为文辞, 甚尊重之。安入朝,献所作《淮南子》, 武帝爱秘之。又使为《离骚传》,旦受诏, 日食时上。又献《颂德》及《长安都国 颂》。每宴见,谈说得失及方伎赋颂,至 暮而罢。后因谋反下狱自杀。
后二十余年(前221),秦一统天下,秦
王政为始皇帝,以斯为卿、丞相,力主 废分封、立郡县,焚《诗》《书》、同 文书,明法定律。秦始皇三十七年(前 210),出巡会稽,少子胡亥、李斯、赵 高等从,行至沙丘病卒。赵高说斯伪作 遗诏立胡亥,是为秦二世。二世信用赵 高,诛戮公子大臣,荒淫无道。斯贪恋 禄位,阿谀取容,然卒为赵高所陷,以 谋逆罪下狱,诬服。二年(前208),腰 斩斯于咸阳,夷三族,年约七十左右。
2.强烈的对比 。
《过秦论》不是讨论秦朝灭亡的多种原因,而是强调最根本的 原因,论述中通过强烈的对比排除多种原因,有力的突出了 “仁义不施”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个对比。第一是秦的兴 盛史与灭亡史的对比,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七代国君凡一百 五十年,逐代强盛,终于兼并诸侯,统一天下,兴盛史相当 辉煌;秦的灭亡从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起义,到汉元年十月 刘邦入破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短短三年时间,便土崩瓦解, 烟消云散,灭亡史显得急遽而短促。这一对比具有增强悬念, 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第二是战国诸侯与秦国之间、秦朝与 陈涉起义之间,条件和结果的对比。条件即人力、物力、财 力等,诸侯强于秦,秦朝强于陈涉;结果却是秦国兼并诸侯, 陈涉起义推翻秦朝。末段论秦之过,将陈涉起义与诸侯六国 相比较,可见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从而排除条件方面的原 因,说明秦朝的灭亡不是因为力量不强大,而是因为守天下 不施行仁义。在强烈对比的基础上推出中心论点,显得顺理 成章。
(五)其他西汉散文
董仲舒》《天人三策》
《春
秋繁露; 刘向《新序》《说苑》; 司马相如《难蜀父老》; 桓宽《盐铁论》。
(六)西汉政论散文和先秦 诸子散文的不同

西汉政论散文是在先秦诸子散文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但是和先秦诸子的文章相比又有 明显的不同。由于先秦诸子处在诸侯争霸和 历史转折时期,为建构新的政治、思想、文 化模式各自著书立说并相互攻讦(音节), 就成为先秦诸子散文的一大特点;而汉代散 文家由于处在大一统的新政治格局之下,如 何巩固新兴政权和建立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就 成为他们所关心的新问题,这使他们的文章 比先秦诸子散文缺少了思想表达的自由度, 但却显得严谨质实。
刘安
(明· 张路 《淮南 王求仙 图卷》 局部)
《淮南子》21篇,十几万字。原
称《淮南鸿烈》,“鸿”是广大之 意,“烈”是光明之意。作者自认 为此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 可 出于诸子百家之上,为汉代治国法 典,实际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 孔、墨、申(不害)、韩之说,是汉 初黄老思想的继续。东汉高诱说此 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 虚守静,出入经道。”
文章先叙述秦自穆公以来皆
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 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 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 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 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 物而轻人。
《谏逐客书》的艺术特点:
1.理气充足,辞采华美,挟战国 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 丽;
2.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 趋于骈偶化,被后人称为 “骈体初祖” ; 3.抗言陈词,有一种不可抑制 的气势,成为后世奏疏的楷 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