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散文下

合集下载

秦汉散文

秦汉散文

一、诸子散文《吕氏春秋》★吕不韦,战国秦相国.秦王政立,尊为相国,号仲父饮鸩而死,年约近六十。

编撰时间及成书过程: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

当时诸侯各国养士之风盛行,四大公子(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和楚国春申君)的门客盛极一时,吕不韦作为秦国的国相,自然也不示弱,就召集门客三千人,号令他们将自己的见解和学说都写下来,以论述天下之理,共二十多万言,号曰《吕氏春秋》。

悬于咸阳城门,称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吕氏春秋》,乃是吕不韦依托秦国势力从文化思想上和诸侯争强的产物,其中也许还有吕不韦为秦的统一天下而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体例:《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

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主要思想:《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主要代表作。

以道家、儒家和阴阳家为主,但都经过加工和改造,有自己的思想体系。

因此,《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着先秦诸子文化的结束和秦朝大一统文化的到来。

《吕氏春秋》的艺术特点:1.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

2..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寓言特色:a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

b寓言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

二、政论散文名家李斯★李斯:秦代政治家、散文家,楚国上蔡人《谏逐客书》的艺术特点:1.理气充足,辞采华美,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2.末尾作结,指出秦人“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仇)”的危害,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3.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趋向于骈偶化,被后人称为“骈体初祖”;4.抗言陈词,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气势,成为后世奏疏的楷模。

三、刻石铭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

现存刻石共有7篇,这些刻石大都出自李斯之手,以四字为句的韵文写成。

6.秦汉散文

6.秦汉散文

《史记》 史记》

《史记》的艺术成就: 史记》的艺术成就: 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

口语基础上加工提炼的书面语; 口语基础上加工提炼的书面语;人物语言富于 个性化; 个性化;叙的画面和深邃的意蕴 浓郁的悲剧气氛 强烈的传奇色彩
☆ ☆

《史记》 史记》
秦汉散文
三、东汉散文: 东汉散文: (一)、史传散文: )、史传散文: 史传散文 1、班固:《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班固: 汉书》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描写西汉盛世人物及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 重视规矩绳墨, 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2、赵晔:《吴越春秋》(历史演义小说雏形) 、赵晔: 吴越春秋》 历史演义小说雏形) 3、《越绝书》 、 越绝书》
采用多种方法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方法:反复渲染;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结合人物出身、 方法:反复渲染;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结合人物出身、 教养、经历;互见法; 教养、经历;互见法;多维透视法
互见法:又称旁见侧出法, 互见法:又称旁见侧出法,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 史记》 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 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 略互见,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 略互见,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而在他 传中写即有无互见; 传中写即有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某些事迹 在一篇传记中详写,在其他传记中略写即详略互见。 在一篇传记中详写,在其他传记中略写即详略互见。此 方法既避免了行文的重复,突出人物主要性格, 方法既避免了行文的重复,突出人物主要性格,有表现 了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秦汉散文
三、东汉散文: 东汉散文: (二)、政论文: )、政论文: 政论文 王充《论衡》 王符《潜夫论》 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 与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与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三)、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碑文:蔡邕: 郭有道碑》 陈太丘碑》 碑文:蔡邕:《郭有道碑》、《陈太丘碑》 游记:马第伯: 封禅仪记》 最早的游记) 游记:马第伯:《封禅仪记》(最早的游记)

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

3、贾谊与朝廷作家
贾谊的《治安策》和《过秦论》
《过秦论》是贾谊的一篇最有文学色彩,政论而 兼史论的散文。名为论,但没有发表过多的议论, 不是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而是通过对于历史事 实的回顾,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 画卷。 文章使用了铺张描写和对照手法,先对秦国自孝 公以来逐渐强大的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开始出 现的显赫声势作了铺张描写和大力渲染。
二、东汉时期的散文
东(汉一中)叶王以充后的,《政论局衡动》荡与,东外汉戚前宦期官的交论替说专文权, 政治更加腐败黑暗。在文人当中蓄积了很多忧虑 和(不二满),王歌符功、颂仲德长的统作等品东少汉了后,期揭的露论和说抨文击时弊 的作品多起来了。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几部有名的 政论王文符的的专《著潜,夫分论析》抨击社仲会昌现统实的。《昌言》
《的论一贵篇3、粟奏贾疏疏谊。》与文是朝章继廷的贾作中谊家心《是论阐积述贮重疏农》贵后粟写、给强文本帝 抑末的贾主谊张的。《文治章安通策过》古和今《对过比秦,论说》明“务民于 农桑,薄赋敛,广蓄积”的重要性。
《论贵晁粟错疏的》《语论言贵简粟洁疏明》快,于浑厚之中见犀利, 分析现实问题透彻深刻,说话直率,如说:“夫 寒晁之错于是衣个,法不家待,轻其暖文;带饥法之家于色食彩,。不景待帝甘时旨为;御饥使 寒大至夫身,,对不法顾令廉多耻所。更人改情,一又日建不议再削食减则诸饥侯,王终封岁地。 不不制久衣,则吴寒楚。七夫国腹以饥“不诛得晁食错,”肤、寒“不清得君衣侧,”虽为慈名 母举不兵能叛保乱其。子景,帝君听安信能了以袁有盎其谗民言哉,?腰明斩主了知晁其错然。 也《,汉故书务·艺民文于志农》桑说,晁薄错赋有敛文,3广1篇畜,积今,存以比实较仓完廪, 备整水的旱有,8篇故,民以可《得论而贵有粟也。疏》”为这代种表话。讲得非常实 在。

秦汉政论散文和汉代杂文

秦汉政论散文和汉代杂文

王符的《潜夫论》:
成书于东汉中期,也是一部愤世嫉俗之作,对 当时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及不合理的制度多有指斥, 切中时弊。 在议论政治得失时,往往采用正反对照和排比 的笔法,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仲长统的《昌言》。 王充、王符和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书信散文
• 总的特点:书信体,抒情与议理结合。 • 发展流变:春秋时期,我国古人就开始用 书信的形式来表情达义。但此时所遗之书, 多为军国大事,只论事说理,个人感情不 多;战国时期,一些书信在叙事、议理中 已经含有较多的抒情成分 ;汉代,它们或 偏重抒情,其中有一些议理的成分,或偏 重议理,其中有一些抒情的成分。将抒情 与议理完满结合。
游记散文
• 马第伯,是东汉光武帝时人,他所写的 《封禅仪记》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游 记。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十二年 (公元56年)封禅泰山,马第伯为先行官, 他在《封禅仪记》中详细记叙了封禅时的 种种准备工作。
logo
本次课题结束,谢谢
晁文立论精辟,说理透彻,逻辑严密,风格质 朴,但文采气势上稍逊于贾文。
《淮南子》
《盐铁论》
桓宽
王充
《论衡》
《潜夫论》
王符
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西汉初政论散文取得很高成就,特点:
• (1)适合当时政治需要,目的在于巩固当 时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围绕“秦所以亡, 汉所以兴”的中心话题; • (2)社会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 作者有着强烈的时代感,文章感情充沛。 • (3)受战国学术风气的影响,重视修 饰渲染,有纵横家遗风。 • 总之,西汉政论散文继承先秦散文优 良传统,研究现实政治问题,文风纵横驰 骋,意气风发,颇有战国纵横家气息。
《论积贮疏》
• 论述主旨:发展农业,储存粮食,对治国安民具有 重大意义。 • 论述角度: 1、从对现实的分析,证明“积贮”的紧迫性。 2、从对现实规律的阐述,证明不“积贮”的危害性 。 3、从对具体措施的设想,证明“积贮”的可行性。 艺术特色:注重铺陈说理,行文流畅而有气势。

秦汉散文

秦汉散文

刘安
(明·张路 《淮南 王求仙 图卷》 局部)
❖《淮南子》21篇,十几万字。原 称《淮南鸿烈》,“鸿”是广大之 意,“烈”是光明之意。作者自认 为此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可处 于诸子百家之上,为汉代治国法典, 实际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 墨、申(不害)、韩之说,是汉初黄 老思想的继续。东汉高诱说此书: “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 静,出入经道。”
❖ 后二十余年(前221),秦一统天下,秦 王政为始皇帝,以斯为卿、丞相,力主 废分封、立郡县,焚《诗》《书》、同 文书,明法定律。秦始皇三十七年(前 210),出巡会稽,少子胡亥、李斯、赵 高等从,行至沙丘病卒。赵高说斯伪作 遗诏立胡亥,是为秦二世。二世信用赵 高,诛戮公子大臣,荒淫无道。斯贪恋 禄位,阿谀取容,然卒为赵高所陷,以 谋逆罪下狱,诬服。二年(前208),腰 斩斯于咸阳,夷三族,年约七十左右。
❖其中《陈政事疏》、《过秦论》 最为著名,被鲁迅称为“西汉 宏文”(《汉文学史纲要》)。
《陈政事疏》:
❖ 贾谊的政治见解,比较集中地反映在 《陈政事疏》中。
❖ 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缘起,《汉书·贾 谊传》说:文帝时,“匈奴强,侵边。 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音见) 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 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
❖《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 着先秦诸子文化的结束和秦 朝大一统文化的到来。
《吕氏春秋》的艺术特点:
1.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 一。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练 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 理颇为生动,堪称优秀的文学 散文。
2.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据初步统计,全书中的寓言 故事共有二百多则。这些寓 言大都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 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 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 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秦汉散文

秦汉散文

5、司马迁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人物 的丰富性、复杂性,有的是在一篇传记中 同时写出人物性格的几个侧面,有的则采 用旁见侧出的方法,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 某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史记》的风格特征
1、司马迁不是一般的描述历史进程和和人物的生平 事迹,而是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深刻地思 考,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通过偶然性去把握必 然规律。
醇厚典雅的特点。
《史记》的叙事艺术
1、《史记》有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 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 颇具匠心,同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 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图。
2、《史记》这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在体例上 冲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 的内容纳入其中,比较全面的反映了社会 生活的整体面貌
3、这两篇作品均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主客 角色的设定包括多方面的意义:主方代表 对历史的超越,客方因循守旧。
《鲁灵光殿赋》
1、东汉大赋中与京都题材相关且较具特色的 作品还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这是 一篇专写宫殿之雄伟壮丽的作品。
2、《鲁灵光殿赋》从总体上看明显分为两个 板块,前一板块铺陈宫殿的本质特征,后 一板块叙述宫殿的功能效应,是二元分立 的格局。
2、《二京赋》中的理性精神 和充实的社会内容结合的 非常完美,不但超过了司 马相如和杨雄,也超过了 班固。
临迥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乌获扛
鼎,都卢寻撞。冲狭燕濯,胸突铦锋。跳 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华岳峨峨, 冈峦参差。神木灵草,朱实离离。总会仙 倡,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篪。女 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蜲蛇.洪涯立而指麾, 被毛羽之襳襹。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初 若飘飘,后遂霏霏。
2、就汉代而论,影响深远,规模宏大,成就 突出,可为代表的是班固的《两都赋》和 张衡的《二京赋》。两赋作一前一后,一 脉相承,而又各具特色,互相辉映。

秦及汉代散文

秦及汉代散文

第四节 政论散文
❖ 政论散文旳发展过程
❖ 1 、西汉初年

因为政治上旳迫切需要,政论文得到发
展,一般都写得感情充沛、气势逼人,富于
文采,代表作家、作品有:
❖ (1)贾谊 《过秦论》、《论积贮书》和 《陈政事疏》;
❖ (2) 晁 错《论贵粟疏》
❖ 2 、武帝初年――东汉中叶 ❖ 是西汉帝国由盛到衰、又由衰到盛旳时期,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秦及汉代散文
❖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秦世不文,颇 有杂赋。”
❖ 秦代文学萧条旳原因:
❖ (1)统治时间短暂 ❖ (2)秦文化一直比较落后 ❖ (3)秦统一后推行极端严酷旳思想统治,建
立文化专制制度
❖ (4)秦皇暴虐,民生困苦,所以文化几乎空 白
第一节 吕氏春秋
❖ 一、成书 ❖ 其成书约于公元前239年前后,集论而为
最大欲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悚之以害, 按照人物旳心理接受规律,逐层推动,劝谏 秦王。
❖ 2、从论证措施来看,利用了对比手法。经过 正反对比、正反并论,利害对举,说理透彻 有力。
❖ 3、从论据看,“据事类义,援古征今” (《文心雕龙·事类》),有理有据。
❖ 二、铺陈排比旳利用有向汉赋过渡旳趋势。
❖ (2)仲长统 《昌 言》
第三节 汉代散文概述
❖ 一、 汉代散文旳分类 ❖ 大致分为史传散文、政论散文、记事散文
和抒情说理散文。 ❖ 二 、记事散文旳代表作家、作品 ❖ 刘向旳《说苑》、《新序》和《列女传》
❖ 三 、抒情说理散文旳代表作家、作品 ❖ 1、司马迁❖ 4、班昭《为兄上书》 ❖ 5 、徐淑《答夫秦嘉书》
八览、六论、十二记。吕不韦众门客集体编 成,《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杂家。

《古代兵法散文·秦汉兵法·礼记》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秦汉兵法·礼记》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秦汉兵法·礼记》原文鉴赏《古代兵法散文·秦汉兵法·礼记》原文鉴赏[原文] (节选)曲礼上第一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鹿。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檀弓上第三君子曰: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谋人之邦邑,危则亡之。

檀弓下第四工尹商阳与陈弃疾追吴师,及之。

陈弃疾谓工尹商阳曰:“王事也。

子手弓而可。

”手弓。

“子射诸!”射之,瑟一人,张弓。

又及,谓之,又毙二人。

每毙一人,掩其目。

止其御曰:“朝不坐,燕不与,杀三人,亦足以反命矣。

”孔子曰:“杀人之中,又有礼焉!”礼运第九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 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

”礼器第十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

忠信,礼之本也。

义理,礼之文也。

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

是故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缺点:一是务求多闻广载, 至于疏浅;二是思想未能统
一到儒家经典上来。
秦 汉
这一批评得到班固的
文 认同,他也批评司马迁“分
学 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
[]
散 有抵牾”,“是非颇缪于圣

人。”(《汉书·司马迁传》)
同时,班固是奉诏修史,直接受到

皇家意志的制限。其《典引篇·序》说,

永平十七年(74),汉明帝下诏班固: “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

令史,即令其与陈宗、尹敏、孟异共同
撰成《世祖本纪》一篇。不久,擢升班

固为郎,典校秘书,诏令他继续修史。 从明帝永平中受诏著史,到章帝建初中,

班“八表”和《天文志》,由 班固的妹妹班昭和学者马续补作而成。

(《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说,班
昭博学高才,“兄固,著《汉书》,其
[]

《世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 侯卿大夫祖世所出。春秋之后,七国并

争,秦兼诸侯,有《战国策》。汉兴,
伐秦定天下,有《楚汉春秋》。
故司马迁据《左氏》、《国

语》,采《世本》、《战国策》,

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

天汉。……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 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

以勤矣。(《汉书·司马迁传》)

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
世,非谊士也。司马相如污行无节,但

有浮华之词,不周于用。至于疾病而遗

忠,主上求取其书,竟得颂述功德,言 封禅事,忠臣效也。至是贤迁远矣。”

为班固规定了著史的思想原则。
[]

而班固十分认同,“常伏刻诵圣论,

昭明好恶,不遗微细;缘事断谊,动有 规矩。虽仲尼之因史见意,亦无以加。
文 书》最知名。
[]
第一节 司马迁及其《史记》
第 (略说)

[史料来源]
编 班固云:

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 矣。至孔氏撰之,上断唐尧,下讫秦缪。

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

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鲁史 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

以为之传,又撰异同为《国语》。又有

不笃。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

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
文 学
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 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 也。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
[]

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

才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 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
(《后汉书·班彪列传》)
班彪指出《史记》有两
第 二 编
编 或分国别记事(如《国语》、《战
秦 汉
国策》);或以记言为主,或以记 事为主。总是显得单调疏散,事件 之间、人物之间不能很好地协调配
文 合、融会贯通。

司马迁在前人基础上,开创了
[]

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

体例写通史的范例。五种体例相互
配合,构成有机的整体。

本纪,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 沿革,是全书的纲领;十表,依年
形成对核心的补充。
[《史记》的文学成就]

作为史传文学,《史记》在写法上

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同时有新

的开拓。择其要者:其一是全新的体例
(通史,组构);其二纪实中融入情感

和评价(“太史公曰”;《左传》也偶

有”君子曰”,但未成体例)。具体说:
文 (一)纪传体与叙事方式的变化
学 (二)精巧的剪裁和安排(互见法)

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
[]

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相次撰续,
迄于哀、平间,犹名《史记》。至建武

中,司徒掾班彪以为其言鄙俗,不足以

踵前史……于是采其旧事,旁贯异闻,
作后传六十五篇。”
[关于班固著《汉书》的两个问题]

(1)班固继承乃父著史,被告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申辩,汉明帝因而阅读了 班固的草稿,非常赞许,召班固为兰台

此外,司马迁还游历各地,收
文 学
获许多未见载籍的资料。司马迁遍 览经史,亲自调查,网罗一切可以 获取的史料,考核编排,写成了这
[]

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

一家之言”的规模宏大的《史记》。 (注意:思想和方法)
[《史记》体例——纪传体通史]

《史记》之前的史书,或以编
二 年记述(如《春秋》、《左传》),
第 第一章
二 编
秦汉散文(下)
秦 汉 文 学
[]
散 文
第 讲授提纲:
二 (本章略说)
编 第一节 司马迁及其《史记》
秦 汉
第二节 班固及其《汉书》
文 第三节 东汉其他史传散文

[]
散 文
[两汉史传散文概况]

《史记》《汉书》而外,还有
二 荀悦撰《汉纪》,刘珍等撰《东观

汉记》等。
(三国西晋之际,有“七家《后汉书》”,

臣固被学最旧,受恩浸深,诚思毕力竭
情,昊天罔极。”(《全后汉文》卷二十六)
家学和皇权政治的影响,造成了

《汉书》与《史记》的较大不同。在思 想上,《汉书》站在刘汉王朝的立场,
秦 汉
即:吳武陵太守謝承撰《後漢書》,晉散騎常 侍薛瑩撰《後漢記》,晉祕書監司馬彪撰《續 漢書》,晉少府卿華嶠撰《後漢書》,晉祠部

郎謝沈撰《後漢書》,晉江州從事張瑩撰《後 漢南記》,晉祕書監袁山松撰《後漢書》。以

及南朝宋太子詹事范曄撰《後漢書》)

此外还有杂史类史书,以赵晔 《吴越春秋》、袁康(?)《越绝

(三)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四)在特定环境和场面中凸显人物特点
文 (五)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
(六)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第二节 班固及其《汉书》
第 (略说)

[关于《史记》的续书]

唐人刘知几《史通》卷十二《古今
秦 汉
正史》云:“《史记》所书,年止汉武。 太初已后,阙而不录。其后刘向、向子 歆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
[]
散 文
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 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又说: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
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后又诏融兄续,
继昭成之。”)

(2)班彪说《史记》得失: “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

其功也。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

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
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

月摘记大事;八书,载录文化、经

济、制度;世家,记载王侯各国状
况;列传,记述古今特殊人物或集
秦 团。

本纪、世家、列传是《史记》

的核心部分,它们以本纪为中心,
[]

世家、列传依次分布在外围,犹如
“二十八宿环北拱,三十辐共一毂,

运行无穷”(《史记·太史公自序》);

而十表、八书则分别从不同的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