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秦汉散文
秦汉散文

一、诸子散文《吕氏春秋》★吕不韦,战国秦相国.秦王政立,尊为相国,号仲父饮鸩而死,年约近六十。
编撰时间及成书过程: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
当时诸侯各国养士之风盛行,四大公子(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和楚国春申君)的门客盛极一时,吕不韦作为秦国的国相,自然也不示弱,就召集门客三千人,号令他们将自己的见解和学说都写下来,以论述天下之理,共二十多万言,号曰《吕氏春秋》。
悬于咸阳城门,称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吕氏春秋》,乃是吕不韦依托秦国势力从文化思想上和诸侯争强的产物,其中也许还有吕不韦为秦的统一天下而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体例:《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
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主要思想:《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主要代表作。
以道家、儒家和阴阳家为主,但都经过加工和改造,有自己的思想体系。
因此,《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着先秦诸子文化的结束和秦朝大一统文化的到来。
《吕氏春秋》的艺术特点:1.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
2..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寓言特色:a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
b寓言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
二、政论散文名家李斯★李斯:秦代政治家、散文家,楚国上蔡人《谏逐客书》的艺术特点:1.理气充足,辞采华美,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2.末尾作结,指出秦人“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仇)”的危害,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3.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趋向于骈偶化,被后人称为“骈体初祖”;4.抗言陈词,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气势,成为后世奏疏的楷模。
三、刻石铭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
现存刻石共有7篇,这些刻石大都出自李斯之手,以四字为句的韵文写成。
秦汉散文(课件)

第一章秦漢散文第一节秦及西汉散文一、秦文1、《吕氏春秋》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魏之有信陵君,楚之有春申君,赵之有平原君,齐之有孟尝君),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
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着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
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
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史记〃不韦列传》是书较诸子之言独为醇正,大抵以儒为主,而参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籍之文与孔子、曾子之言……所引庄、列之言,皆不取其放诞恣肆者,墨翟之言,不取其非儒、明鬼者,而纵横之术,刑名之说,一无及焉。
其持论颇为不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一七)2、李斯(略)二、西汉前期散文1、贾谊(《过秦论》)中间险字奇句,亦尽杂见错出,乃却以粗卤矫健之气行之。
读者但见其飞砂走石,横溢不可遏,然而精巧实理俱在内。
(《评注昭明文选》引孙月峰语)2、《淮南子》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依顺也)百姓,流名誉。
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
(《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
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
其义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
然其大较,归之于道。
(高诱《淮南子序》)《淮南》之奇,出于《离骚》;《淮南》之放,得于《庄》、《列》。
(高似孙《子略》卷四)《淮南子》连类喻义,本诸《易》与《庄子》,而奇伟宏富,又能自用其才。
虽使与先秦诸子同时,亦足成一家之作。
(刘熙载《艺概〃文概》)三、西汉后期散文董仲舒学本公羊,而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则其于礼也深矣。
至观其论大道,深奥宏博,又知于诸经之义,无所不贯。
(刘熙载《艺概〃文概》)刘向文足继董仲舒。
刘向、匡衡文皆本经术。
向倾吐肝胆,诚恳悱恻,说经却转有大意处。
秦汉散文概述

秦汉散文概述一秦王嬴政在李斯等人的辅助下,于公元前221年平定六国,建立了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秦帝国,自称始皇帝。
秦帝国一统天下,废封建,设郡县,实行中央集权,“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
韩非的法治主张,服法术以兼天下,“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不得臣士卒”(《爱臣》),“一法而不求智”(《五蠧》),以及“道无双故曰一”,“抱法处势”等君主集权思想,得到了具体的实践,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秦始皇和李斯又吸收了韩非严刑峻法的治国主张,以刑杀为威,“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五蠧》),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
残酷的剥削压迫,疯狂的镇压杀戮,严密的思想禁锢和焚书毁籍,摧残文化,促使秦帝国仅经短暂的12年统治就土崩瓦解,造成“秦世不文”、文学上几乎成为空白的局面。
《汉书·艺文志》有秦时杂赋9篇,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也说:“秦世不文,颇有杂赋。
”在《明诗》中又说:“秦皇灭典,亦造《仙诗》。
”但这些诗赋都没有流传下来,今天所见到的秦代作家只有李斯。
二汉代的散文是先秦散文的新发展。
其更新变化与汉代社会政治经济紧密联系。
汉兴承秦之敝,秦王朝的灭亡,引起人们的深切思考。
同时,内有“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外有匈奴威胁,“岁入边,杀人民甚众”,这成为当时内外两大矛盾。
经高祖、惠帝、文帝、景帝的休养生息,经济逐渐发展,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边患暂时平息。
但是,随之而来的又是诸侯国的割据,商人对农民的兼并,经济富厚,交结王侯,奢侈成风,商人与农民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汉初,统治者面对重大社会矛盾,无暇顾及文化思想的建设。
从高祖到文景时代,制定法令,厉行节俭,奖励农耕,与民休息,以及所谓的“黄老之治”,其实都是儒、道、法思想并用,因此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风气得以延续,纵横游谈之风得以继承。
文士关心社会现实,能相对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从秦王朝的迅速灭亡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地为汉朝的统治提出社会改革的意见。
6.秦汉散文

《史记》 史记》
◆
《史记》的艺术成就: 史记》的艺术成就: 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
☆
口语基础上加工提炼的书面语; 口语基础上加工提炼的书面语;人物语言富于 个性化; 个性化;叙的画面和深邃的意蕴 浓郁的悲剧气氛 强烈的传奇色彩
☆ ☆
☆
《史记》 史记》
秦汉散文
三、东汉散文: 东汉散文: (一)、史传散文: )、史传散文: 史传散文 1、班固:《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班固: 汉书》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描写西汉盛世人物及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 重视规矩绳墨, 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2、赵晔:《吴越春秋》(历史演义小说雏形) 、赵晔: 吴越春秋》 历史演义小说雏形) 3、《越绝书》 、 越绝书》
采用多种方法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方法:反复渲染;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结合人物出身、 方法:反复渲染;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结合人物出身、 教养、经历;互见法; 教养、经历;互见法;多维透视法
互见法:又称旁见侧出法, 互见法:又称旁见侧出法,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 史记》 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 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 略互见,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 略互见,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而在他 传中写即有无互见; 传中写即有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某些事迹 在一篇传记中详写,在其他传记中略写即详略互见。 在一篇传记中详写,在其他传记中略写即详略互见。此 方法既避免了行文的重复,突出人物主要性格, 方法既避免了行文的重复,突出人物主要性格,有表现 了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秦汉散文
三、东汉散文: 东汉散文: (二)、政论文: )、政论文: 政论文 王充《论衡》 王符《潜夫论》 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 与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与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三)、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碑文:蔡邕: 郭有道碑》 陈太丘碑》 碑文:蔡邕:《郭有道碑》、《陈太丘碑》 游记:马第伯: 封禅仪记》 最早的游记) 游记:马第伯:《封禅仪记》(最早的游记)
1.2秦汉散文

1.2秦汉散文1.2秦汉散文一、诸子散文《吕氏春秋》★吕不韦,战国秦相国.秦王政立,尊为相国,号仲父饮鸩而死,年约近六十。
编撰时间及成书过程: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
当时诸侯各国养士之风盛行,四大公子(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和楚国春申君)的门客盛极一时,吕不韦作为秦国的国相,自然也不示弱,就召集门客三千人,号令他们将自己的见解和学说都写下来,以论述天下之理,共二十多万言,号曰《吕氏春秋》。
悬于咸阳城门,称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吕氏春秋》,乃是吕不韦依托秦国势力从文化思想上和诸侯争强的产物,其中也许还有吕不韦为秦的统一天下而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体例:《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
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主要思想:《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主要代表作。
以道家、儒家和阴阳家为主,但都经过加工和改造,有自己的思想体系。
因此,《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着先秦诸子文化的结束和秦朝大一统文化的到来。
《吕氏春秋》的艺术特点:1.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
2..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寓言特色:a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
b寓言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
二、政论散文名家李斯★李斯:秦代政治家、散文家,楚国上蔡人《谏逐客书》的艺术特点:1.理气充足,辞采华美,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2.末尾作结,指出秦人“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仇)”的危害,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3.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趋向于骈偶化,被后人称为“骈体初祖”;4.抗言陈词,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气势,成为后世奏疏的楷模。
三、刻石铭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
现存刻石共有7篇,这些刻石大都出自李斯之手,以四字为句的韵文写成。
秦汉散文

刘安
(明·张路 《淮南 王求仙 图卷》 局部)
❖《淮南子》21篇,十几万字。原 称《淮南鸿烈》,“鸿”是广大之 意,“烈”是光明之意。作者自认 为此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可处 于诸子百家之上,为汉代治国法典, 实际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 墨、申(不害)、韩之说,是汉初黄 老思想的继续。东汉高诱说此书: “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 静,出入经道。”
❖ 后二十余年(前221),秦一统天下,秦 王政为始皇帝,以斯为卿、丞相,力主 废分封、立郡县,焚《诗》《书》、同 文书,明法定律。秦始皇三十七年(前 210),出巡会稽,少子胡亥、李斯、赵 高等从,行至沙丘病卒。赵高说斯伪作 遗诏立胡亥,是为秦二世。二世信用赵 高,诛戮公子大臣,荒淫无道。斯贪恋 禄位,阿谀取容,然卒为赵高所陷,以 谋逆罪下狱,诬服。二年(前208),腰 斩斯于咸阳,夷三族,年约七十左右。
❖其中《陈政事疏》、《过秦论》 最为著名,被鲁迅称为“西汉 宏文”(《汉文学史纲要》)。
《陈政事疏》:
❖ 贾谊的政治见解,比较集中地反映在 《陈政事疏》中。
❖ 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缘起,《汉书·贾 谊传》说:文帝时,“匈奴强,侵边。 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音见) 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 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
❖《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 着先秦诸子文化的结束和秦 朝大一统文化的到来。
《吕氏春秋》的艺术特点:
1.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 一。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练 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 理颇为生动,堪称优秀的文学 散文。
2.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据初步统计,全书中的寓言 故事共有二百多则。这些寓 言大都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 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 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 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先秦两汉散文 笔记

第一章先秦散文概说第一节我国散文的起源1、散文的概念与韵文相对(不押韵即散文),出现较晚概念: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宋《鹤林玉露》2、散文的产生从文字记事开始(比诗歌出现晚,诗歌在文字产生前已经以口头流传的形式存在)文字产生前,两种记事方式A结绳记事B刻划符号记事甲骨文甲骨占卜:序辞、命辞、占辞、验辞钟鼎彝器周易(接近规范的散文)卦:卦画、标题、卦辞、爻辞内容:1、表现行旅生活2、反映战争3、反映尖锐社会矛盾4、反映原始风俗第二节先秦散文的特点中国古代散文总体的特征1、强调实用2、浓郁的政治色彩(实用是为政治服务,与官方紧密联系,大部分散文都是官方文书)3、散文的理论稳定少变(文以载道、证道、喻道、明道)先秦散文的特点1、主要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历史散文的产生,源于史官传统诸子散文的产生则与周王朝统治权衰落、士阶层兴起有密切关系2、文史哲不分3、我国古代各种文体文章滥觞第三节先秦散文的发展阶段一、殷商西周先秦散文的形式阶段甲骨卜辞、殷周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辞》、《爻辞》和《尚书》中的《商书》、《周书》主要是占卜语录和王公言辞政令的记录篇幅短小、文采不多,大都佶屈聱牙,艰涩难懂二、春秋战国之际,历史散文空前繁荣,臻于成熟,诸子散文崭露头角历史散文:《春秋》、《国语》、《左传》诸子散文:《老子》、《论语》、《孙子兵法》诸子散文以语录体为主,文字简练、篇幅短小,富有哲理性,但论述未充分展开三、战国中期,唱主角的是诸子散文以《孟子》、《墨子》、《庄子》为代表,从语录体逐步发展为对话论辩体,专题论文四、战国后期历史散文:《战国策》、《晏子春秋》诸子散文:《荀子》和《韩非子》,代表先秦论说文的最高水平第二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尚书》、《春秋》一、《尚书》1、《尚书》的成书与真伪问题现存最早的上古历史文献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关于《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今文尚书》——晁错《古文尚书》——孔安国2、《尚书》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尚书》的文体:典、谟、训、诰、誓、命最早的议论文:《无逸》、《秦誓》最早的叙事文:《顾命》、《尧典》《尚书》文章特点语言特点:文字古奥、佶屈聱牙风格:质直古朴二、《春秋》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现存《春秋》乃鲁国编年史,相传为孔子所撰,以鲁国十二国君为序,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逐年记载这242年间鲁国的历史。
秦汉文学秦汉散文PPT课件

——《吕氏春秋》体例
全书共十二纪(每纪五篇)、八览(每览八 篇)、六论(每论六篇),再加一篇序文,共 161篇(今存160篇)。 ——《吕氏春秋》性质
是先秦杂家的主要代表作。以道家、儒家和 阴阳家为主,而这些思想又不是正宗的,都是经 过加工和改造的,它们有自己的思想体系。
因此《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着先秦诸子文 化的结束和秦国大一统文化的到来。
——“刻舟求剑”说明“时已徙矣,而法不徙”则难以 为治。
——“引婴投江”说明以其父“善游”而断定其子亦 “善游”的悖谬。二者的论证角度不相同。前者强调 时间、地点起了变化,后者强调人物有所不同。但都 是从反面论证“察今”的重要性和“变法”的必要性, 均紧扣论题。
20
三、《吕氏春秋》在散文史上的意义
最后一段: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 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 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 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 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 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1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日:“晋 师三豕涉河。”子夏日:“非也,是己 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日,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 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 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 得之矣。
中国古代文学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总体概述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秦汉散文
授课教师:万小丽
3
第一章 秦汉散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秦汉散文
一、诸子散文《吕氏春秋》★
吕不韦,战国秦相国.秦王政立,尊为相国,号仲父饮鸩而死,年约近六十。
编撰时间及成书过程: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
当时诸侯各国养士之风盛行,四大公子(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和楚国春申君)的门客盛极一时,吕不韦作为秦国的国相,自然也不示弱,就召集门客三千人,号令他们将自己的见解和学说都写下来,以论述天下之理,共二十多万言,号曰《吕氏春秋》。
悬于咸阳城门,称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吕氏春秋》,乃是吕不韦依托秦国势力从文化思想上和诸侯争强的产物,其中也许还有吕不韦为秦的统一天下而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体例:
《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
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主要思想:
《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主要代表作。
以道家、儒家和阴阳家为主,但都经过加工和改造,有自己的思想体系。
因此,《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着先秦诸子文化的结束和秦朝大一统文化的到来。
《吕氏春秋》的艺术特点:
1.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
2..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寓言特色:
a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
b寓言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
二、政论散文名家李斯★
李斯:秦代政治家、散文家,楚国上蔡人
《谏逐客书》的艺术特点:
1.理气充足,辞采华美,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2.末尾作结,指出秦人“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仇)”的危害,有极强的理论说
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3.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趋向于骈偶化,被后人称为“骈体初祖”;
4.抗言陈词,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气势,成为后世奏疏的楷模。
三、刻石铭文★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
现存刻石共有7篇,这些刻石大都出自李斯之手,以四字为句的韵文写成。
其中除琅邪台刻石为两句一韵外,其余峄山刻石等6篇皆三句一韵,文辞整饬简洁,读来朗朗上口,是秦文学的独创.
《峄山刻石》为东巡第一篇刻石文,秦刻石文堪称碑铭之祖。
西汉散文
一、陆贾
秦王朝政治上的失败,给西汉初年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课题,也给汉初文人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陆贾著文12篇,纵论秦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以及古代帝王的兴衰成败之理,号为《新语》。
二、贾谊★
贾谊(前200一前168)西汉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洛阳人。
贾谊散文分类:
《汉书·艺文志》载贾谊散文共58篇,收录于《新书》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1)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
(2)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
(3)还有一些是杂论。
其中《过秦论》、《陈政事疏》最为著名,被鲁迅称为“西汉宏文”贾谊把汉代政论体散文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过秦论》的艺术特点:
1.先叙史实,后发议论,水到渠成,画龙点睛。
2.强烈的对比
3.辞赋化的倾向
三、晁错代表作:《论贵粟疏》
阐述重农贵粟、强本抑末的主张。
文风简洁明快,有商鞅、韩非遗风。
不足之处:缺乏文采。
四、《淮南子》
淮南王刘安,西汉思想家、文学家。
曾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淮南子》二十一
篇。
《淮南子》21篇,原称《淮南鸿烈》“鸿”是广大之意,“烈”是光明之意。
五、其他西汉散文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刘向《新序》《说苑》
司马相如《难蜀父老》;
桓宽《盐铁论》
六、西汉政论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的不同:
1.先秦诸子处在诸侯争霸和历史转折时期,为建构新的政治、思想、文化模式各自著书立说并相互攻讦(音节),就成为先秦诸子散文的一大特点;而汉代散文家由于处在大一统的新政治格局之下,如何巩固新兴政权和建立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就成为他们所关心的新问题,这使他们的文章比先秦诸子散文缺少了思想表达的自由度,但却显得严谨质实。
2.从西汉社会发展状况看,由于上承短命的秦王朝,再加上统治者崇尚无为之治,所以汉朝初年在思想文化等方面尚有先秦余绪。
随着帝国政权的稳固和定儒家思想于一尊,武帝以后的政论散文向着深广宏富、醇厚典重方面发展,由越世高谈转为本经立义。
而那些以剖白个人思想心迹为主的书信体散文,如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枚乘的《谏吴王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杨恽的《报孙会宗书》等,或痛陈事理,或自抒怨愤,或嬉笑怒骂,叙事抒情均富有感染力,成为汉代散文史上一枝旁逸斜出的奇葩。
东汉散文
一、《吴越春秋》
赵晔:东汉学者、文人,字长君。
《吴越春秋》今存十卷,主要叙述吴越争霸的故事,前五卷以吴为主,后五卷以越为主。
《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吴越春秋》的艺术特点:
1.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2.故事荒幻离奇,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吴越春秋》开志怪小说的先河。
3.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书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如伍子胥、范蠡、勾践等人都写得很成功,个性非常突出。
特别注重对于人物形象的外貌描写,以此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二、《越绝书》
《越绝书》独立成篇,显得比较松散。
除讲述历史故事外,中间还有地理、占气等方面的专章,给人以驳杂之感。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以吴越争霸为主要线索,又都是出自吴越文士之手,因此,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的特点。
三、《论衡》
王充,东汉哲学家、文学理论家。
字仲任。
《论衡》体现了王充对现实的积极参与,同时又流露他对于人类的终极关怀。
何意义呢?首先应该说,东汉王朝那种妖妄荒诞的统治学说,并不需要深刻的哲学思辨来对付。
打破它,需要的是勇气,是清楚明白、具有说服力的批判,是尖锐而坚决的抗争。
《论衡》正是这样适时的著作。
没有理性精神的复苏,没有对官方学说的怀疑和唾弃,正处于衰微的文学是很难找到出路的,《论衡》又正是起到了唤起理性的作用。
所以它不仅预示了思想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同样也预示了文学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