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竞赛定理大全

欧拉(Euler)线:

同一三角形的垂心、重心、外心三点共线,这条直线称为三角形的欧拉线;

且外心与重心的距离等于垂心与重心距离的一半。

九点圆:

任意三角形三边的中点,三高的垂足及三顶点与垂心间线段的中点,共九个点共圆,这个圆称为三角形的九点圆;

其圆心为三角形外心与垂心所连线段的中点,其半径等于三角形外接圆半径的一半。

费尔马点:

已知P 为锐角△ABC 内一点,当∠APB=∠BPC=∠CPA

=120°时,

PA+PB+PC的值最小,这个点P 称为△ABC 的费尔马点。海伦(Heron)公式:

塞瓦

(Ceva)定理:

在△ABC中,过△ABC 的顶点作相交于一点P 的直线,分别

交边BC、CA、AB与点D、E、F,则(BD/DC)·(CE/EA)·(AF/FB)=1;其逆亦真。

密格尔(Miquel)点:

若AE、AF、ED、FB 四条直线相交于A、B、C、D、E、F 六点,

构成四个三角形,它们是△ABF、△AED、△BCE、△DCF,

则这四个三角形的外接圆共点,这个点称为密格尔点。

葛尔刚(Gergonne)点:

则AE、BF、CD 三线共点,这个点称为葛尔刚点。

△ABC 的内切圆分别切边AB、BC、CA 于点D、E、F,

西摩松(Simson)线:

已知P 为△ABC 外接圆周上任意一点,PD⊥BC,PE⊥ACPF⊥AB,D、E、F 为垂足,

则 D 、E 、F 三点共线,这条直线叫做西摩松线。

黄金分割:把一条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使其中较大的线段(AC)是原线段(AB)

与较小线段(BC)的比例中项,这样的分割称为黄金分割。

帕普斯(Pappus)定理:已知点A1、A2、A3 在直线l1 上,已知点

B1、B2、B3 在直线l2 上,且A1 B2 与A2 B1 交于点X,A1B3 与A3 B1 交于点Y,A2 B3 于A3

B2 交于

点Z,则X、Y、Z 三点共线。

笛沙格(Desargues)定理:已知在△ ABC 与△A'B'C'中,AA'、BB'、CC'三线相交于点O,

BC 与B'C'、CA与C'A'、AB 与A'B'分别相交于点X、Y、Z,则X、Y、

Z 三点共线;其逆亦真

摩莱(Morley)三角形:

在已知△ABC 三内角的三等分线中,分别与BC、CA、AB相邻的每两线相交于点D、E、F,则△DEF 是正三角形,

这个正三角形称为摩莱三角形。

帕斯卡(Paskal

)定理:

已知圆内接六边形ABCDEF 的边AB、DE 延长线交于点G,边BC、EF 延长线交于点H,边CD、FA 延长线交于点K,则H、G、K 三点共线。

托勒密(Ptolemy)定理:

在圆内接四边形中,AB·CD+AD·BC=AC·BD

(任意四边形都可!哇哈哈)

斯图尔特(Stewart)定理:

设P 为△ABC 边BC 上一点,且BP:PC=n:m,

梅内劳斯定理:

m·(AB2)+n·(AC2)=m·(BP2 )+n·(PC2)+(m+n)(AP2)

在△ABC中,若在BC、CA、AB或其延长线上被同一条直线截于点

X、Y、Z,则(BX/XC)·(CY/YA)·(AZ/ZB)=1

阿波罗尼斯(Apollonius)圆

一动点P与两定点A、B的距离之比等于定比m:n,则点P的轨迹,是以定比m:n内分和外分定线段的两个分点的连线为直径的圆,这个圆被称为阿波

布拉美古塔(Brahmagupta)定理:

在圆内接四边形ABCD 中,AC⊥BD,自对角线的交点P 向一边作垂线,其延长线必平分对边。

广勾股定理:

在任一三角形中,

(1)锐角对边的平方,等于两夹边之平方和,减去某夹边和另一夹边在

此边上的影射乘积的两倍.

(2)钝角对边的平方,等于两夹边的平方和,加上某夹边与另一夹边在

此边延长上的影射乘积的两倍.

加法原理:

做一件事情,完成它有N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M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情共有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比如说:从北京到上海有3种方法可以直接到达上海,

1:火车k1

2:飞机k2

3:轮船k3,那么从北京-上海的方法N = k1+k2+k3

乘法原理:

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个步骤,

做第一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

做第二步有m2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3…mn 种不同的方法.

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即 a/sinA=b/sinB=c/sinC=2R(2R 在 同一个三角 形中是 恒量, 是此三角形 外接圆的直径)

这一定理对于任意三角形 ABC ,都有

a/sinA=b/sinB=c/sinC=2R ( R 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对于任意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他们

夹角的余弦的两倍积,若三边为a, b, c 三角为A,B,C ,则满足性质:

a 2

=b 2

+c 2

-2bc·Cos A

b 2

=a 2

+c 2

-2ac ·Cos B

c 2

=a 2

+b 2

-2ab ·Cos C

Cos C= (a 2+b 2-c 2)/2ab Cos B= (a 2+c 2-b 2)/2ac Cos A= (c ^2+b ^2-a ^2)/2bc

解析几何中的基本公式

1、 两点间距离:若A(x 1,y 1),B(x 2,y 2) ,则 AB = (x 2 -x 1)2 +(y 2 -y 1)2

2、 平行线间距离:若l : Ax +By +C =0, l : Ax +By +C = 0

注意点:x ,y 对应项系数应相等。

则:

d = C 1-C 2 A 2 + B 2

3、 点到直线的距离:P(x ,y ), l: Ax +By +C =0

则P 到l 的距离为:d =

Ax

+By +C

A 2 +

B 2

y = kx + b

4、 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y = kx +b

F(x,y)=0

消y :ax 2

+bx +c = 0 ,务必注意

0.

若 l 与曲线交于 A (x 1, y 1),B (x 2, y 2)

则: AB = (1 + k )(x 2 - x 1 )

5、 若A (x 1,y 1),B (x 2,y 2),P (x ,y )。P 在直线AB 上,且 P 分有向线段 AB 所成 的比为

x + x x = 1 2 2 y = y 1 + y 2

2

变形后:

=

x -

x

1 或 = y

- y

1

x 2 -x y 2 - y

6、 若直线l 1的斜率为 k 1,直线 l 2的斜率为k 2,则l 1到 l 2的角为

,(0,

)

适用范围:k 1,k 2 都存在且 k 1k 2

-1 , tan =

k 2

- k 1

1 + k k

若 l 1与 l 2的夹角为

,则tan = k 1 - k 2 ,

(0, ] 1 + k k

2

注意:(1)l 1到 l 2的角,指从 l 1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 l 2所成的角,范围(0,

)

l 1 到 l 2 的夹角:指 l 1 、 l 2 相交所成的锐角或直角。 (2)l 1⊥l 2时,夹角、到角= 。

1 2

2

(3) 当l 1与 l 2中有一条不存在斜率时,画图,求到角或夹角。

x +

x

x =

7、(1)倾斜角,(0, );

→→

(2)a,b夹角,[0,] ;

(3)直线l 与平面的夹角,[0,];

(4)l1与l2的夹角为,[0,],其中l1//l2时夹角=0;

(5)二面角, (0,];

(6)l1到l2的角,(0,)

8、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k 的关系

a)每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但不一定有斜率。

b)若直线存在斜率k,而倾斜角为,则k=tan 。

9、直线l1与直线l2的的平行与垂直

1)若 l 1,l 2 均存在斜率且不重合:①l 1//l 2 k 1=k 2

②l 1⊥ l 2 k 1k 2=-1

2)若l : A x + B y +C = 0, l : A x +B y +C = 0 若 A 1 、 A 2 、B 1 、 B 2 都不为零 ① l 1//l 2 A

1 = B

1

C

1 ;

A

2 B 2 C 2

② l 1 ⊥ l 2

A 1A 2+

B 1B 2=0;

③ l 1 与 l 2 相交 A 1

B

1

A

2 B 2

④ l 1与l 2重合

A 1

= B 1

= C 1

A

2 B 2 C 2

注意:若 A 2或 B 2中含有字母,应注意讨论字母=0与

0的情况。

10、 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名称 方程 斜截式: y=kx+b

注意点

应分①斜率不存在

②斜率存在 点斜式:

y -y =k (x -x )

( 1 )斜率不存在: x = x

( 2 ) 斜 率 存 在 时 为 y -y =k (x -x )

11、直线Ax + By + C = 0与圆(x - a )2

+(y -b )2

=r 2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两点式:

截距式:

y - y 1 x -x 1 y 2 - y 1

x 2 - x 1

x

+y

=1 ab

一般式: Ax + By + C = 0 其中 l 交 x 轴于 ( a ,0) ,交 y

轴于(0,b )当直线 l 在坐标轴上, 截距相等时应分:

( 1 )截距 =0 设 y=kx ( 2 )截距= a 0 设 x

+y

=1 aa

即 x+y= a

(其中 A 、 B 不同时为零)

Aa + Bb + C

若d = ,d r 相离0 A2+ B2

d = r 相切 = 0

d r 相交0

13、圆锥曲线定义、标准方程及性质

(一)椭圆定义Ⅰ:若F1,F2是两定点,P为动点,且PF1 + PF2 =2a F1F2 (a 为常数)则P 点的轨迹是椭圆。

定义Ⅱ:若F1为定点,l 为定直线,动点P 到F1的距离与到定直线l的距离之比为常数e(0

标准方程:x + y = 1 a 2 b2

(a b 0)

定义域:{x - a x a} 值

域:{x - b y b}

长轴长= 2 a,

短轴长=2b

焦距:2c 准线方程:x =a

c

a-c PF 1 a + c等(注意涉及焦半径①用点P坐标表示,②第一定义。)

注意:(1)图中线段的几何特征:A1F1 = A2F2 = a-c,A1F2 = A2F1 = a+c

焦半径:PF1 =e(x+ a c ) ,PF2 =e( c -x) ,PF1 =2a- PF2 ,B1F1 = B1F2 = B2F2 = B2F1 =a,A2B2 = A1B2 = a2+b2等等。顶点与准线

距离、焦点与准线距离分别与a,b,c有关。

2)

PF 1F 2中经常利用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将有关线

段 PF 1 、

PF 2 、2c ,有关角 F 1PF 2 结合起来,建立 PF 1 + PF 2 、PF 1 ? PF 2 等

关系

x = a cos

(3)椭圆上的点有时常用到三角换元:

x =a cos

y = b sin

(4)注意题目中椭圆的焦点在 x 轴上还是在 y 轴上,请补充当焦点在 y 轴 上时,其相应的性质。 二、双曲线

(一)定义:Ⅰ若F 1,F 2是两定点, PF 1 - PF 2 =2a

F 1F 2 ( a 为常数),

则动点 P 的轨迹是双曲线。

Ⅱ若动点 P 到定点 F 与定直线 l 的距离之比是常数e (e>1),则 动点 P 的轨迹是双曲线。

二)图形:

三)性质

22

方程: -

= 1 (a 0, b 0)

a 2

b 2

定义域:{x x a 或x

a } ; 值域为 R ;

实轴长= 2a ,虚轴长=2b

焦距:2c

a 2

22

a

y

2

-b

x

2 =1 (a

0,b 0)

准线方程:x =

c

22

焦半径: PF 1 =e (x + a

), PF 2 =e (a

-x ), PF 1 - PF 2 =2a ;

注意:(1)图中线段的几何特征: AF 1 = BF 2 = c -a , AF 2 = BF 1 = a +c

22

顶点到准线的距离: a -a

或a + a

;焦点到准线的距离:

cc

2 2 2

c - a

或c + a

;两准线间的距离=

2a

c c c

2)若双曲线方程为 x

- y =1

渐近线方程:x

- y

=0

y =

b

x

2 2 2 2

a 2

b 2 a 2 b 2

a

若双曲线与 x

- y

=1有公共渐近线,可设为 x

- y

=

a 2

b 2

a 2

b 2

0,焦点在x 轴上,0,焦点在 y 轴上)

3)特别地当a =b 时离心率e = 2

两渐近线互相垂直,分别为

y=

x ,此时双曲线为等轴双曲线,可设为x 2

-y 2

=;

(4)注意PF 1F 2中结合定义 PF 1 - PF 2 = 2a 与余弦定理cos

F 1PF 2,

将有关线段 PF 1 、 PF 2 、 F 1F 2 和角结合起来。

二、抛物线

(一)定义:到定点 F 与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抛物线。 即:到定

点 F 的距离与到定直线 l 的距离之比是常数e (e=1)。 (二)图形:

若 渐 近 线 方 程 为 y =

b

x a

x

y

=0 双 曲 线 可 设 为

ab

CD = x 1 + + x 2 + = x 1 + x 2 + p

注意:(1)几何特征:焦点到顶点的距离=2p

;焦点到准线的距离=p ;

径长= 2 p

顶点是焦点向准线所作垂线段中点。

2

2 ) 抛 物 线 y 2

= 2px 上 的 动 点 可 设 为 P (y ,y ) 2 p

P (2pt 2

,2pt )或P (x , y )其中y 2

= 2px

y 2

= 2px ,(p

0), p - -焦参数;

准线: 焦半

( p

,0) ,通径 AB = 2p ; x =- p

x

=-

2

CF = x + p

,

过焦点弦

焦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