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中的闪光点

错误中的闪光点
错误中的闪光点

在错误中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325000 温州外国语学校 曾小豆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教学目的是通过多种的证明方法的探索,让学生初步体会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如何找到思维突破点,引领学生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思维发散是教师在教学中首要考虑的.笔者有幸能从学生错误的证法中捕捉到解题思想方法的“闪光点”,利用这“闪光点”作为学生思维突破点,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证明方法.

一、教学片段的描述

教师:我们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o 180,还记得这个结论的探索过程吗? 学生1:将三角形的两个内角B A ∠∠,撕下来,把它们与C ∠

拼接成一个平角.

教师:如果不实际移动B A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来证明三角

形三个内角和等于o 180呢?

很快就有学生发言了.

学生2:过C 点作射线CE//BA ,这样,相当于把A ∠移到1∠的位置,把B ∠移到2∠的位

置,而BCD ∠是平角.

教师:知道他的方法依据是什么?

学生思考片刻,一位男生信心十足的站了起来.

学生3:是利用平行线性质和平角定义.

同桌的女生也不甘示弱地接了上来:就是把三个角“搬”到一起,并且让三个顶点重合,这样就可以利用平角定义了.

下面有几位学生嘀咕着:过A 点或B 点作平行线也可以,这没有多大的意识.此时,学生的情绪不高,感觉到没有新鲜感,课堂气氛一下子沉闷下去.

教师:这位同学总结很好,那么“搬”的方法是唯一的吗?

学生纷纷拿起笔,在本子上画了起来,不一会儿,交头接耳议论开了,一位数学挺不错的学生发言了.

学生4:过A 点作BC AH ⊥于H , ∵ o o 902,901=∠+∠=∠+∠ACB ABH

∴o 180=∠+∠+∠BAC ACB ABC 他的发言还没结束,多只手已经高高的举起来.

老师:他的证法有问题吗?

学生5:他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了,这是不可行的. 学生4忽然醒悟了过来,一边用手掌击着自己的脑袋,一边是使劲的点头.

老师:刚才证明虽然是错误的,但是他能想到把BAC ∠分成两个角,再进一步来解决问题,

与前面的整个角的“搬”有很大区别,他这种敢于突破的想法很值得大家学习. E D 21C B

A 43

E D

21C B A

这时,有的学生在揣摩笔者的意图,心想:真奇怪,错了还得到老师这么高的肯定.笔者却乘机利用了学生4的错误中的“闪光点”——把一个角分割成两个角,再作位置上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能否有其他的证明方法.

教师:如果我们利用学生4的思想方法,对这种错误的证法能否有补救的方法呢?

原本热闹的课堂顿时安静下来,大家都极有兴趣的思考着,有的学生眉开眼笑,有的学生紧皱眉头,三、四分钟后,学生4又勇敢地站起来.

学生4:过B 、C 点分别作AH 的平行线BE 、CD ,则有42,31∠=∠∠=∠

∵BE//AH ,CD//AH ∴BE//CD

∴o 180=∠+∠DCB EBC ,即o 180=∠+∠+∠BAC BCA ABC

大家对学生4的精彩发言给予热烈的掌声,掌声刚一停,一位平时

不太用功的学生接上来了.

学生6:我有这样一种想法:分别取AB 、AC 的中点E 、F ,连接EH 、

FH ,则有EA=EH=EB ,FA=FH=FC .

∴,31∠=∠ 5∠=∠B 42∠=∠ ,6∠=∠C

∴o 1804365=∠+∠+∠+∠=∠+∠+∠BAC C B

“啪啪!” 教室里象是开了锅似的,学生们脸上充满了喜悦和惊讶,大家觉得学生6的方法独特,又方便,笔者很高兴看到这样难得的热闹的场面,那知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 学生7:我有不同的看法.

学生又会有什么新发现呢?笔者又暗暗地高兴起来,其他学生立刻竖起耳朵.

学生7:他与学生4(错误一)犯了一样的错误,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是在o 90=∠AHB 的条件下成立的,即在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o 180的条件下. 刚刚为之叫好的方法,又被否定了,大家脸上再次充满了喜悦和惊讶,

恍然大悟的表情洋溢在每张脸上.

教师:学生6方法(错误二)中有什么精彩之处呢?

学生8:他把四个角都“搬”到H 点上了,只不过“搬”的方法不对.

教师:我们是否也可以利用学生6的思想方法,对这种错误的证法作补救

的工作呢?

学生9:过点H 作HE//AC ,HF//AB ,得 ,32,41∠=∠∠=∠ 这样,把C B ∠∠∠∠,,2,1都“搬”到点H 上了.其实AH 与BC 的位置不一定非垂直不可,点H 可以是边BC 上的任意一点,若点H 与点B 与点C 重合,过点C 或B 作平行线即可,就是方法一.

学生9精彩的发言让学生10得到了极大的鼓舞.

学生10:我想对他的方法作两点补充. 好家伙,发言词好地道呀!看看你又有什么新想法,笔者心里想着.

学生10:补充一:不需要连接AH ,在BC 上任意取一点作平行线得平行 四边形AEHF ,这样把C B A ∠∠∠,,“搬”到2,3,1∠∠∠的位置上了.补F E H C B A 65432

1321F E B

A 4321F E C

B A

充二:若点H 是BC 的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能否也可以把三个内角“搬”在一起成一个平角呢?

想不到,学生10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笔者见机就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

教师:看哪一位同学能把补充二作一个真正的补充.

渐渐地,教室里创设出了一种极好的思维情境,笔者一边巡视,一边观察着其它不同方法的诞生.

二、分析与思考

错误中的“闪光点”.学生4的证法虽然错了,但是他的这种“先分割后‘搬’角”的解题思路却不因循陈规,不因袭前人,是自己思维的真实展示,这种想法可谓独辟蹊经.笔者在教学中因为利用了他的“闪光点”,才让学生的固定思维:“把三个内角‘搬’到三角形一个顶点上,两条边形成一条直线.”的解题思路受到洗礼,从而产生了一种独创新颖的证法(方法二),利用平行线性质证明三个内角为o

180.而且,在学生4的思想方法的启迪下,学生6把方法一和方法二的两种思路相结合,产生了奇妙、精彩的错误二.分析了错误二中存在的有价值的解题信息——“把三个内角集中到三角形的一边上”,通过思考和追究错误的原因,得出正确的“搬”的方法.再一次强化学生抓住“把三个内角‘搬’到一起,让三个顶点重合、两条边形成一条直线,以便利用平角定义”这一基本思想.同时,通过运动变化的观点引领学生对点H 位置再作进一步的变化:可以把三个角集中到三角形的某一个顶点(如方法一);可以把它们集中到三角形的一边上(如方法三、方法四);集中到三角形的内部一点(如方法六);还可以把它们集中到三角形外部一点(如方法五、方法七).让学生感受到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不变的根本,又要善于灵活地在变化中认识、处理和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中的路阻.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原教学设计是:对比过去撕角拼接成一个平角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公理和定理,借用辅助线,把三角形三个内角搬到一起,体会思维实验和符号化的理性作用,再随点H 分别落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 、B 、C 上分别进行讨论和分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的切入点学生较为熟悉,方法一得出非常的顺利,在方法一的导出过程中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教学中出现了冷场,学生的思路一时难以打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的多种证法教学无法科学的展开,教师只能自圆自说的把每一种证法展示给学生,学生体会不到思维发散的合理性和多向性.

本案例中,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探索的过程迂回曲折,与自然流畅,学生无需多加思考,即可一蹴可就的学习过程相比较来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相互性,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自主性都得到充分地开展,并且能辨析歧义,接受质疑,探究反思,捕捉灵感进行有效的学习.错误一、错误二的出现虽然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了“路阻”,但是恰恰又是这“路阻”促使了学生积极克服、跨越困难的良好学习心态的呈现,也使得问题中许多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即刻丰满、充盈起来,为学生解决问题展示出一片宽阔的思考天地.无

B

H

C B A

疑,错误一、错误二的出现及寻找错误中的“闪光点”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景点”.学生在观赏“景点”的过程中体验了思维发生、发展、突破的过程.

给学生错误的权力.教师在解题过程中总是努力做到分析得严丝合缝、滴水不漏,让学生听得合理合情,对老师佩服地五头投地.而教师在学生的佩服中却往往少了一些思考:把错误的权力还给学生.走进课堂教学,学生“越雷池一步”的想法是异常多见的,但教师常常有意无意地把它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而加以扼杀,挫伤学生的独创精神,也常常把学生的这种错误的做法,不予合理评价、剖析,而轻松地说一声:“这位同学做法错了,让我们再看看正确的做法.”一滑而过,这不得不让人深思了.

在教学中面对错误,首先一定要认真剖析学生错误中的合理的“闪光点”,及时给以肯定和赞赏,以保持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其次是引导学生去反思: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什么原因诱导了这个错误?错误中是否存在有价值的解题信息?怎样从错误中走向正确等等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平坦的解题路上走来,加深了对证法分析和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如果上述案例中,教师对学生4、学生6的证法不加分析,一慨地否定,简单地指出原因,草草收兵,一带而过的话.不但无法保护学生4、学生6的积极性,而且会错失了学生运用“分离搬角”的思想解题的良机,尚若如此,独特新颖的方法二、方法三,从特殊位置到一般位置的方法四、方法五、方法六、方法七就不一定会那么顺利的展示在我们面前了,那样真让人扼腕痛惜了!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师教学用书(数学八年级下册).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5.

2 潘振嵘. 尝试错误——学习的催化剂. 数学通报. 2003. 9

教师如何在听课中成长自己

教师如何在听课中成长自己? 听课不仅是学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种常规的、容易操作的教学研究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听课对自己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 因此,他们在上课之余能够经常去听同行的课,甚至寻找机会积极参加学校或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种活动,去倾听名优教师的课。然而,我们在对教师听课的积极性感到欣慰的同时,却不能不对教师听课中普遍存在的“高耗低效”的现象给予高度的关注。 下面想从听课的操作层面,谈谈作为一名教师,听课时应该掌握哪些技能,才能提高听课的实效性。 一、宏观“看”整体 课程改革使“教”和“学”的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而是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平等的一员,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指导者;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讲解员”,而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要尽量减少对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占有,把更多的教学时空让给学生……课程改革的这些教学理念都要融入我们的实际听课中去。 要运用这些理念去观察和把握授课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学方法是否得当,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攻破,知识建构是否合理,训练是否有效,活动的效果是否好,教学目标的达

成度是否高,各环节的时间安排是否科学,教师的数学功底和教学基本功是否深厚和扎实等等。从而从整体上对所听的课给出一个宏观的评价(如优秀、良好、一般、较差;或划分A、B、C、D等第,等)。听课教师只有从整体上观察,从宏观上把握,才能对一节课的优与劣、高效与低效、成功与失败作出科学、准确的评判。 二、微观“品”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一节课成功与否,往往与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细节的关注和处理的灵活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听课还要对授课教师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的教学环节,要细致入微地“品味”,认认真真地推敲。 既要深入思考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中的作用,更要推敲其创新性与合理性问题,如,这些细节对揭示数学本质有什么帮助和作用;这些细节是否能够促进知识的建构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这些细节对支持数学活动有什么作用,哪些细节设计的比较恰当、合理;哪些细节的设计需要改进,怎样改进,等等。甚至在关键之处要对教师和学生所说的每一句话、所用的每一个术语、活动中的每一步操作等,都要仔细斟酌、认真推敲。因为教学中的亮点和瑕疵,往往都隐藏在教学过程的细节中,一刹那、一瞬间,稍纵即逝。听课教师只有对授

在我的教学中的闪光点

在我的教学中的闪光点 ——兴趣学习法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唤起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条件。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寓教于乐,教学有方,“开窍”有术。那么,如何使学生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呢?怎样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呢?我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 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摆一摆,因为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 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让学生把计数器带来摆在课桌上。课堂上,教师在大计数器上拨珠,学生在自己的小计数器上拨珠,并回答以下问题:“计数器上原来有几个珠子?后来又添上几个珠子?一共有几个珠子?几添上几是几?”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知道了1添上1是2,2添上1是3,3添上1是4 (9) 添上1是10,明确了各数的来源。 又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20根小捧和2根皮筋,让他们进行以下操作: 1.每人把自己的直尺竖着平放在桌面的中间,直尺的右边摆出10根小棒,然后把另外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把这捆小棒放在直尺的左边,通过操作使学生明确了10个1是10。 2.让学生增加一根小棒,把这根小棒放在直尺的右边,表示一共有11根小棒。这时,让学生举起自己写的“11”的数字卡片,然后对着实物讨论“11”左边的1表示什么,右边的1表示什么,明确11的组成。接着,仍让学生通过操作学习其他各数。 3.学习到“20”这个数时,出现了又够10根1捆的情况,我让学生先自己想想该怎么办。当每个学生又动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以后,我组织大家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1)这捆小棒放在哪边?这两捆小棒表示多少?(2)“20”怎么写?为什么左边写2,右边写0?(3)右边的0不写行吗?为什么?通过实际操作和热烈的讨论,使学生加深了对“20”这个数的认识。 二、形式新颖的练习方式 要把学生获得的知识转变为技能,就需要反复练习。但重复单调的练习,学生会感到枯燥、厌烦,注意力不集中,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如组织学生练习口算时,除了常用的视算、听算和对口令等形式外,我还设计了“打手势算”与“悄悄算”两种口算练习形式。 三、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 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的事物所吸引。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变换教学方式,通过做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我经常采用的游戏活动有开火车、接力赛、评选优秀邮递员和夺红旗等。教材中的一些练习题,做法上稍加改变,也深受学生的欢迎。如书上有这样的问题:“下面的题对的画‘√’,错的画‘×’。”我在黑板上贴一幅苹果树的图画,让学生扮演森林医生为苹果树治病。这个活动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参加“治病”,为被评上好大夫而感到自豪。 四、生动有趣的学习竞赛

教师闪光点

教师闪光点:关注学困生,用爱心和耐心让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 学困生上课普遍存在着懒散,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的现象。学习英语成绩差的学生因为跟不上或者觉得麻烦的缘故而没有兴趣,所以学习起来懒散,于是这些学生以为无事可干也产生了拖沓心理。失去了学习兴趣。对于这种现象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我坚持用爱心和耐心浇灌他们,只要一点进步就及时采取鼓励措施,让他们感觉到胜利的喜悦和老师的关心从而建立对英语学习的信心。 特别关注学困生的情感,给他们鼓励,上课时,让每个学生感受到你关注的目光——当学生意识到自己一直受到老师重视时,从他的内心就会爆发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既爱英语,又爱老师。比如说:游戏"心灵感应",教师目视着某位学生,该学生感觉到了,则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这个游戏可以调动每一位学困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 充分考虑到学困生对英语不感兴趣,在教学过程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对自己讲授的内容感兴趣。老师的手势语和表情在教学中的作用似乎也不小,教师上了讲台,在学生面前“耍猴”,也未尝不可!只要是花样多一些学生就会感兴趣。如:“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圈,“small”用两手指做个特

别小的小圈,“strong”出示手臂,并鼓起肌肉,“thin”做一个弱不禁风的动作。学完单词后,老师做出动作,学生就会说出这个单词。在做动作的同时,我们还配上夸张的表情等,尽可能地用形体语言来表示。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 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红花奖励制度,准备大纸一张,写上所有同学的名字,设计好每个模块的内容。预习时候能够学会并拼写单词或者课文的同学分别给予3个红花,讲解后当堂掌握的2个红花课后布置再掌握的1个红花。这样哪个部分哪个同学掌握得怎么样我们一目了然。为了避免掌握知识慢的同学感觉总也比不过其他同学而灰心,还规定只要是下次比上次进步一个红花就奖励2个红花。算在红花总数里。学期结束累计红花数目作为评选优秀学生的参考。这样有效激发了各个分数段上的学生的积极性。掌握知识慢的同学学到了应该掌握的内容。 总之,要真正转变英语“学困生”,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每一位英语教师时刻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要用爱心去感化他们,感染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沟通,使更多的学生脱离“学困生”的队伍。

教育笔记:用心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教育笔记:用心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教育笔记:用心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善于发现孩子闪光点,这是我接受教师培训是最常听到的,也是我自己在真正进入幼儿教师这个职业过程中,自己慢慢悟到的一点道理,的确是,从最开始面对孩子们的手足无措,到慢慢适应,慢慢融入到孩子们的世界的过程中,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想要教导好孩子,就要从了解他们的内心开始,想要了解他们的内心,就要让他们信任你,对你有好感,就要从发现他们一点一滴的闪光点开始。 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说,我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作用。最开始面对一群极其活泼好动的孩子们,对于如何和他们相处感到非常头疼,尤其是几个特别活泼好动,经常让老师造成一些困扰的孩子们,每当有的孩子们又“闯祸”,被其他幼儿告状的时候,我都在想,要用什么方法和他们相处,要通过什么途径来教导他们正确的做法呢,那些调皮的孩子真的就只有调皮吗?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不妨换个方法来教育。以我自己为例,我本身从事的是大班的教育教学工作,说实话,这时候的孩子们的已经有点叛逆的心理了,他们已经开始有自己的主意了。他们每一个行为的背后,说不定都隐藏着自己的一些意义,可是作为大人的我们并不是很明白,所以看到孩子们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行为时,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又带给他们什么呢?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发展中的孩子们,我一直觉得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闪光点,从最开始接触一个班的孩子们,从每天的头大头疼,到静下心来真正的去观察孩子们,我突然发现,孩子们带给我们的有时是生气,是快乐,可又决不仅仅只有这些,还有很多的惊喜和感动。有时候孩子们一些细微的举动,会让作为大人的我们心里暖暖的。 我们班有一个女孩,性格比男孩子还要男孩子,整天被其他的幼儿们告状,“她又弄乱玩具了”“她又打到其他的小朋友了”“她又拿其他小朋友的东西了”以至于后 来一听到她的名字,我的心里就会一惊,她又闯什么祸了,也让我非常头疼,直到有一次,我带着我班幼儿去厕所的时候,正好碰到小班的幼儿,小班有个幼儿年龄小,看到大班的幼儿,不敢往外走,我们班其他的幼儿并没有意识到去照顾一下小班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可是就是那个让我经常头疼的孩子,她看到小班的幼儿以后,突然说别挤了,小班孩子在呢,然后护送着那个不敢往外走的幼儿,扶着她的背一路护送到小班的队伍中去。就是这样一个细微的小举动,却让我感动了很久,回到教室以后,立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她,她很开心,以后有什么事情也更加热心的去帮助别人了,这件事也让我认识到,每个孩子,我是不是应该重新的去认识她们一下。

案例:寻找闪光点

案例:寻找闪光点 幼儿能否顺利地走进这座智慧大厦,关键在于开启大门的钥匙,教师就是手持这把金钥匙的人,即教师必须有多元的智能观,多元的认识、理解和研究孩子,为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作出贡献。 我班幼儿由于家庭环境和自身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而多元智能理论尊重幼儿的智能结构差异,认为幼儿的每一种智能都同等重要,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和目标,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幼儿园里不会存在所谓的笨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努力去了解幼儿智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尊重、理解他们的智能的表现形式,敏锐地发现他们的智能潜力,创设一个宽松、公平、多元文化的环境,让来自不同环境的幼儿都能找到自己认同的文化和适合自己发展的条件,获得表现自己智能的机会。 案例

孙国峰是我班特别调皮的小男孩,按他爸爸的说法,这孩子 从生下来就手脚不实闲儿,不会老实待着,好像得了多动症。爸爸的话在活动中得到了验证,每次上课,孙国锋听讲时间 不会坚持到三分钟以上,他不是自己玩就是捅旁边的小朋友,惹得其他小朋友老是告状,这不但影响了课堂纪律,还阻碍 了孙国锋自己的多元智能的发展。为此,我决定寻找他的闪 光点,来调动他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经过观察,我发现孙国 锋特别爱帮助人,如:帮小朋友发饭、帮老师搬积木等。小 小的年纪,就有助人为乐的行为,这不就是人际关系智能的 突出发展吗?我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在技巧活动穿珠串中请他帮助老师为小朋友发活动材料,并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他 的这种行为,并请小朋友和孙国峰一起来穿珠串,看看谁穿 的最漂亮。这一建议调动了孙国峰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个 活动中他的小手不停的在穿珠,没有分心去玩别的东西,到 活动结束时他穿了一条长长的珠链。小朋友都为他鼓掌,孙 国峰自己也很高兴。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为了巩固他上课时 的坚持性和参与意识,我也经常请他帮助做一些事情。坚持 了一段时间,孙国峰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评析

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陆少威是一个性格开朗、富有感情的孩子。他活泼好动,有些顽皮,控制能力较差,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显得尤为突出。他的一举一动常常引起班上小朋友的注意,常会和小朋友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事,引起大家的反感。但我也发现一些不是陆少威干的事,也往往被推到他身上。这对陆少威不公平。针对这种情况,我注意观察陆少威。一次在盥洗室里,余子豪与陆少威争吵起来,余子豪又动了手,我看陆少威没有还手,只是委屈地哭了。我想陆少威也能控制自己了。这是他的进步。于是,我对余子豪说,“今天。你们俩发生了矛盾。应该怎么做才能使你们和好?”余子豪说:“我跟他说t对不起’。”我说:“可以,陆少威能原谅你就行。”陆少威不再哭了,并原谅了余子豪。还有一次,我替任老师带了半天班,发现陆少威总是安静不下来。我问他:“你想做点什么?”他很认真地说:“我想帮助老师做点事。”他的回答,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我想班上的餐巾纸正好不多了,要叠点餐巾纸。于是,我把剪好的餐巾纸递给了陆少威。他回到座位上认真地叠起来。看到他那认真的样子,我想这不正是孩子的闪光点嘛。平时老师关注他的只是顽皮淘气的一面,忽略了他内心的需要。等他叠好餐巾纸送到我手里时,我及时肯定了他,他满意地笑了。该喝水了,我请孩子们去喝水。

这时,陆少威走到我身边说:“李老师,我给您接杯水吧。”…… 我通过观察、了解发现陆少威是一个很可爱的孩子。他憨厚、宽容,愿意帮助老师做事情,并且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信任和理解。只因为他控制能力差,所以常常做出事与愿违的事。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应该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及个性特征。对他这样顽皮好动的孩子多给一些理解与宽容,多了解他内心的需求,多发现他的闪光点,在感情上多与他沟通,这样才能促进其身心和谐地发展。 评析/琚贻桐 班上常会有个别缺点比较突出,不被大家喜欢的孩子。这些孩子的问题越突出,越会使集体情不自禁地关注他的缺点。有时大家甚至习惯性地将错误的一方固定在他身上,使这样的孩子感到不公正、委屈,没希望做个好孩子,感到似乎自己永远只会出错,对自己丧失信心,对周围的人抱着逆反的心理、对立的态度。这可能会导致这些孩子自暴自弃,破罐破摔。 李老师非常关心缺点较多的孩子的成长,关注他的内心情感体验,注重心灵上的沟通。在注意公正地对待陆少威的同时,了解和满足他的兴趣需求,理解、宽容他的特点,及时发现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当李老师满足了他希望得到赞许、渴望成功的需求时。陆少威开心地笑了,对自己有信心

从学生的闪光点出发-教学设计公开课

[案例] 从学生的闪光点出发 开学之初,一对父母带着一个学生来到学校,恳求学校一定要收下他。他因为逃学、打群架,已经转了好几个学校了。父母为他身心憔悴。望着这个漫不经心的孩子,校长感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便收下了他。 正如事先所预料的,这个孩子来到新班级后,并没有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掉原有的毛病。上课说话、做小动作、跟老师顶嘴、逃课。不仅如此,几天下来,他的周围又聚集了好几个男生,跟着起哄,很令老师们头痛。自从这个孩子来到以后,我们就再也没见过班主任王老师的笑脸。她总是苦着脸,逢人抱怨“这个孩子太皮了,太难管了,真是气死我了。”校领导也积极想办法,苦口婆心地找他做思想工作,但均收效不大。 最近一段时间,老师们都发现王老师进办公室的神情突然变了,脸上漾着难得的笑容,有时甚至还哼着欢快的歌曲,也不再听到她抱怨学生的话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莫非是……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我去找了王老师,从她那里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为了这个孩子,我伤透了脑筋,想了各种办法,都无济于事。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了一篇文章,介绍一位教师通过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为切入口教育学生的文章。于是我想,我何不也试一试呢?通过观察,我发现他的人缘特别好,体育也好。于是我决定从他的这一优势入手,成立一个体育锻炼队,让他任队长,组织同学们进行锻炼,一来备战即将到来的校春季运动会,二来让他有成功的体验,并以此鞭策、激励他,从而改掉那些坏毛病,在学习和思想上尽快赶上其他同学。 有一天,我上课正讲得起劲,他又故伎重演,手中玩东西,弄

得咚咚作响,故意跟我作对似的,我并没有生气,耐着性子把课讲完。 下课后,我把他带到办公室,望着他满不在乎的样子,我决定按照计划进行,便问他:“现在已是放学时间,你有没有什么打算?” 他吃惊地望着我,十分意外。 “如果你没有别的安排,我想请你帮个忙。” 他愈发吃惊。 “再过一段时间学校就召开春季运动会了,为了让咱班在学校取得好的名次,我想在班级成立一个体育锻炼队,想聘请你担任队长兼教练,怎么样?” “我?我行吗?” “当然行!我了解过了,你的长跑是最好的,完全可以胜任!另外,我还想请你帮个忙。” “你说吧,没问题!”他一下子活跃起来。 “我也想练习一下长跑,你能给我开个小灶吗?”我真诚地望着他。 “没问题,什么时候?” “现在。” 我们往操场上走去。路上,我主动向他请教长跑的方法、技巧。他很高兴地向我介绍说:“长跑要先中速,只使八分力;中间尽量保持,度过极限;最后要想法加速。” 我夸他懂得真多,他顽皮地笑了。 开始跑了,由于发福,加上多年未练过,我跑得很吃力,但想着要给学生作个表率,我咬紧牙关坚持。跑着跑着,我感到上气不接下气,浑身难受,嗓子发干,而且两条腿越来越沉重了,好象已经不是自己的腿了,身不由已地摔倒了,我的腿受伤了,疼得我真

教学工作中找寻闪光点

校园里的“爱与乐”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我校采用了“大帮小,一帮一”等互帮互助的形式,培养学生自强自律的好习惯,每班根据年级特点制定自己的班级格言,例如:高年级会张贴着:“你有困难我来帮”“班级第一,你我第二”“要成就大事,先做好小事”等等。低年级结合儿童心理制定:“今天我值日”“环保小卫士”“今天我进步了多少”等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要求教师在每个星期都要找出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问题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每个月由学生自己采用手抄报的形式向老师回报本月成绩,教师汇总以后,向学校推荐典型实例。这样整个校园产生了浓厚的学习文化氛围,每个学生都变得懂事,爱学习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 学校的发展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校园文化是必不可少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我校提出创建思维型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活动的品位,例如我校的课间就开展的有声有色,大课间除了做体操以外,我们让高年级的学生踢毽子,中低年级的学生跳绳,人手一份,一切都是那么有条不紊,井井有条,由于这一活动坚持常抓不懈,同学们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为了进一步加强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我校于4月12日举行了“我运动,我健康”体育比赛,同学们踊跃参加,大显身手,同学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班级添光增彩。而且还发现了个别学生的才艺和特长,从而树立了

学生参与的自信心。 我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摸索创新,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努力落实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以"爱"为教育的灵魂,力求给孩子们一个全新的人性化教育. 以"每个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为信条.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乐于奉献严于律己.如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在重大灾情来临之前,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用双手护住了身下的四名学生,我为他是教师而骄傲。正是在这些典型的人和典型的事的熏陶下,我们切实认识到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 从5月12日汶川地震以来,我校师生时刻关注灾区情况,高年级教师布置学生做完作业观看30分钟的中央1频道,而且要写一篇 观后感。为抗震救灾工作尽一点微薄之力。在5月20日“爱的奉献”募捐活动中,同学生积极踊跃的把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投入募捐箱。当我听说个别学生为了多捐点儿钱,宁可不吃早餐,把早餐的钱省下来捐给灾区。我为拥有这样的学生而自豪。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团结。

幼儿园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寻找闪光点(四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教教学案例:寻找闪光点(四篇)目录: 幼教教学案例:寻找闪光点一 幼教教学案例:小剪刀大世界二 幼教教学案例:小吊床三 幼教教学案例:小地毯四 - 1 -

案例:寻找闪光点 幼儿能否顺利地走进这座智慧大厦,关键在于开启大门的钥匙,教师就是手持这把金钥匙的人,即教师必须有多元的智能观,多元的认识、理解和研究孩子,为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作出贡献。 我班幼儿由于家庭环境和自身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而多元智能理论尊重幼儿的智能结构差异,认为幼儿的每一种智能都同等重要,“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和目标,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幼儿园里不会存在所谓的“笨”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努力去了解幼儿智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尊重、理解他们的智能的表现形式,敏锐地发现他们的智能潜力,创设一个宽松、公平、多元文化的环境,让来自不同环境的幼儿都能找到自己认同的文化和适合自己发展的条件,获得表现自己智能的机会。 案例 孙国峰是我班特别调皮的小男孩,按他爸爸的说法,这孩子从生下来就手脚不实闲儿,不会老实待着,好像得了多动症。爸爸的话在活动中得到了验证,每次上课,孙国锋听讲时间不会坚持到三分钟以上,他不是自己玩就是捅旁边的小朋友,惹得其他小朋友老是告状,这不但影响了课堂纪律,还阻碍了孙国锋自己的多元智能的发展。为此,我决定寻找他的闪光点,来调动他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经过观察,我发现孙国锋特别爱帮助人,如:帮小朋友发饭、帮老师搬积木等。小小的年纪,就有助人为乐的行为,这不就是人际关系智能的突出发展吗?我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在技巧活动“穿珠串”中请他帮助老师为小朋友发活动材料,并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他的这种行为,并请小朋友和孙国峰一起来穿珠串,看看谁穿的最漂亮。这一建议调动了孙国峰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个活动中他的小手不停的在穿珠,没有分心去玩别的东西,到活动结束时他穿了一条长长的珠链。小朋友都为他鼓掌,孙国峰自己也很高兴。在 2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 一直相信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看到学生在在围墙角落里捡陈年垃圾时,我总是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多勤劳的孩子啊!”看到在很冷的冬天依然有学生在用湿抹布擦窗台,我又会激动不已,“多可爱的孩子啊!”在批作业劳累时,感到肩上有几只小手在轻轻地捶打着,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暖流,“多懂事的孩子啊!”学生回报我的点点成绩,丝丝温情总让我感叹:只有孩子才是这世上最可爱的人! 但是每当上课看见学生交头接耳时,批到邋遢的作业时,我就全忘了他们的闪光点,真有一股恨铁不成钢的失望。于是总忍不住咆哮起来,学生就在我严厉的目光下开始躲躲闪闪,在我转过身的时候做鬼脸,在我不在班时开“茶话会”,不管自己有多努力,始终没看见自己所希望的“风平浪静”,于是越发地心浮气燥,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什么是孩子们所需要的?难道我这样严格要求他们,不知疲倦地唠叨,错了吗?夜深人静时,我总是问自己。看了许多名家著作,经历了许多故事之后,我才明白,真的错了!知识和能力固然是孩子们所需要的,但他们更渴望的是理解、沟通、交流,需要一种老师从心底流淌出的温情关怀。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也应该是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不仅需要教师的召唤,更需要学生的回应。课堂也不应该是一座精心修筑的围城,更应拆除墙壁,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丽,呼吸鲜活的气息,吹拂挟带着花朵幽香的微风。 “蹲下来看孩子”。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是否也有过他们一样的恶作剧,是否也曾令老师头疼过?今天我有什么理由要求学生必须像盆栽一样循规蹈矩呢?人为地修剪或移栽,如果过分抑制了自身的天性,结出的果子只可能是苦涩的。载歌载舞、琴棋书画、文学、经济,我也并非无所不能,学生又怎可能是全面发展呢?明白了这一点,看待学生的目光就宽容多了。 有人交头接耳,稍停片刻,当作是课间的歇息,然后俯身探询:“有什么要紧的事需要大家帮你参谋的?”回应我的多半是羞涩的微笑,战战兢兢的眼神,“对不起,老师!”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早操时有人做错了,我睁大眼睛,一努嘴,一个怪脸。学生一伸舌头,回我一个怪脸,从此再不犯心不在焉的错了。 相信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再戴上一副“优点放大镜”,你会发现他们都是一颗颗稀有的钻石。再把他们放到属于他们的那片阳光中去吧!美术不行的到赛场上去,体育不行的到舞台上去,艺术不行的到科技园去吧!让钻石的光芒不仅点亮他人的眼,更让阳光的温度暖透钻石的心。 传递给学生一片温情,这一缕温情将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促使他们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教师如何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教师如何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爱学生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总是认为那些调皮捣蛋、“无可救药”的“差等生”都一无长处,其实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优点,老师要注意和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当他(她)们有错误时,违反校纪校规时,要从他们的长处入手,甚至以他们的长处来化解他们的短处。从而达到教育好他们的目的。因为看到了学生的闪光点,你的心中便不会被他们的过错所激怒,从而使师生关系融洽。所以,要千方百计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差下生”使他们的闪光点有用武之地,使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得到认可和转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陶行知教育家所说的“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教育理念,它的真正含义已经被曲解,教师们承担了不可经受的压力。感到百思不得其解,难道真的是这样吗?更可恨的是只要是学生学不会、考不好,就有人责怪老师不会教。我们既然承认“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得承认学生有差异,就得承认某些学生在智力上比别人差,我们就应该扬长避短,在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发挥学生的潜能。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不了解学生,在教育和教学中盲目着,我们老师难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采取不合理的工作方法,既不利于教学工作,有时还会挫伤和打击学生稚嫩的心灵,出现不可估量的后果。本人认为要想管理和教育好学生,必须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闪光点”,能在学习或者生活中获得成功,体会成功。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教师要做一个从多角度透视的“有心人”。善于从多方面发现每一个学生闪光点,为他们创造施展才能和获得承认。如何尽快地熟悉和了解学生呢?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一、做好问卷调查。每当接过一个班级时,我总是精心设计问卷调查表格发给每一位学生,内容包括一般常识(如性别、年龄、家庭

分析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闪光点-教育文档

分析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闪光点 初中物理教学带有强烈的科学启蒙特点.许多物理教师从了解学情、物理教材研究、教案设计、实验准备到教学过程实施都精心细致,力求课堂达到新课标三个维度所要求的高度.这样的课堂就像老农精耕细作的农田,可以长出大面 积丰收的粮食,但是难以长出森林.须知,课堂教学的实施其实是动态的,太过刻板地按照事前设计的流程完成课堂教学,只是所谓“完成教学任务”;在真正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方面,还要具体灵活地进行教学活动的展开.笔者听过几位经 验丰富的老教师的物理课,深受启发,发现有时课堂教学中 出现的“偶然事件”与“不经意”之举,如果物理教师在 教学中处理运用得当,非常类似于作家写作中出现的所谓“顺带之笔”,或者类似于画家在绘画时的“灵机一动”留下的顺带之笔,有时比事前所谓精心刻画的笔墨还要传神, 能够诠释“教学之道在于顺乎其规律”,这颇值得玩味.下 面聊举数例,以膳读者: 案例一《磁体与磁场》新授课上,一条课本的磁场习题“顺带”牵出一个有趣的力学题 某位老师教学《磁体与磁场》,在学习了磁场和磁体的相关知识后,学生进入问题合作学习与探究阶段,学生们按照老 师的布置研究了一组课本习题.其中,最后出现了这样一道 习题,如图1,一个正方形底座上固定一根光滑杆,依次套上

三个相同的具有磁性的铁环,每个磁铁环的上下两面都有磁性,一面是S极,另一面是N极.如果B的下表面是N极,请你判断A、B的两面磁性如何?这个问题并没有难住对于磁场充满好奇的学生们,他们很快发现,A、B之间产生的是斥力;否则,B就要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掉落在A的上面;同理,C与B 之间产生的也是斥力.这样,根据磁体的同名磁极之间作用特点和异名磁极作用特点便不难判断出断A、B的两面磁性.本来讨论到这里,学生探究活动便可算作完满结束,孰料一学生举手发问:老师,请问,既然三个铁环相同,一样重,为什么插在杆上,静止时,它们之间为何不等间距? 如果按照事前设计的教案,这个问题不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流程之中,况且本节课对于《磁体与磁场》的学习效果在自主合作探究阶段看,学生掌握得相当好,许多教师往往这时会安排到课后个别与提问学生交流,但是,这位老教师却临时改变了事前教案安排的教师对本节课的所谓“教师小结”,而是兴致盎然地“陪同”学生探究这个“偶然”提出的问题.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们意识到:而将AB视为一个整体,那么,BC之间产生的排斥力应该与C的重力平衡,AB之间的排斥力应该与BC的重力平衡,说明BC之间产生的排斥力大于AB之间的排斥力;而上述BC之间的距离相对于AB之间的距离而言要近一些,由此可见,越靠近磁极,磁场越强. 听课教师不由得击掌称好:将一道磁体与磁场的习题似乎是

挖掘拼音教学中的闪光点

挖掘拼音教学中的闪光点 ——拼音教学不单单只是教拼音 《 g k h 》(第一课时)之教学案例与反思 东于小学王涛 摘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同时要充分利用儿童生活经验。”教学中我们要正确理解和使用新教材,在拼音教学中渗透口语练习、观察能力的培养、书写习惯的养成……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 拼音教学看图说话想象力发现不全面不完整自编儿歌创造性潜力个性对比整体记忆闪光点充满活力充满乐趣 新课程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五课《g k h》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学会g k h三个声母,认清形,读准音,能正确书写三个声母。拼音教学课堂上可以充满活力,充满乐趣。 【案例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你们喜欢春天吗? 生:喜欢! 师:许多小朋友都喜欢来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姑娘的足迹。你们看,小东和小红也来到野外观赏春天的美好景色。(出示课文插图)你觉得这里的景色美吗? 生:美! 师:你想让爸爸妈妈带你到这里玩吗? 生;想。 师:那么,你应该向你的爸爸妈妈好好介绍一下这个美丽的地方。谁想来说说? 生A:这里有鸽子、青青的草地,小朋友在喝水,小河里有蝌蚪和水草。 生B:有只鸽子在天上飞,两只鸽子在草地上,两个小朋友坐在椅子上喝水,小蝌蚪在河里游来游去。

生C:天空中有只鸽子,嘴里衔着柳树枝条,两只鸽子在草地上站着,有两个小朋友坐在椅子上喝水,小河里蝌蚪游来游去在找妈妈。 …… 师:大家说得真好!鼓励鼓励自己! 生:鼓掌。 【反思】 课文中有精美的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本课开头我设计为谈话导入,和学生谈话,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看图说话,锻炼学生的看图说话的能力。开始学生只说出简单的几个词,我鼓励学生再说,有的学生便可以把他听到的,想到的联系在一起,组成简单的句子说出来,我继续鼓励其他学生再说,尽量说得不一样,小孩的想象力很丰富,他会说出连你也想不到的内容。这个过程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到生动,这就是孩子们学习、进步的一个过程,而且也是其他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学习如何看图说话,如何说得好。以上案例学生说得很棒,出乎我的意料,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案例二】图文结合自编儿歌形象记忆 师:同学们在图上找到了g k h,那能不能编儿歌来帮助大家记住它们? 生A:柳枝g g g 生B:柳树枝条g g g 生C:水草k k k 师:他说得完整吗?谁有不同意见? 生D:蝌蚪k k k 师:大家认为他说得完整吗?谁还有不同意见?仔细看看图。 生E:水草蝌蚪k k k 师:大家认为谁说得更准确? 生:学生E。 师:大家以后看图说话一定要完整、全面,像E一样。h怎么编呢? 生F;一把椅子h h h 师:大家编得真好,这样我们很容易就把这三个声母记住了。 【反思】 学生自编儿歌,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观察力,想象力。相信学生,指导学生大胆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样学生的潜力就会得到充分的挖掘,个性就会得

教育案例:寻找闪光点

教育案例:寻找闪光点 “” 案例:寻找闪光点 我班幼儿由于家庭环境和自身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而多元智能理论尊重幼儿的智能结构差异,认为幼儿的每一种智能都同等重要,“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和目标,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幼儿园里不会存在所谓的“笨”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努力去了解幼儿智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尊重、理解他们的智能的表现形式,敏锐地发现他们的智能潜力,创设一个宽松、公平、多元文化的环境,让来自不同环境的幼儿都能找到自己认同的文化和适合自己发展的条件,获得表现自己智能的机会。 案例 孙国峰是我班特别调皮的小男孩,按他爸爸的说法,这孩子从生下来就手脚不实闲儿,不会老实待着,好像得了多动症。爸爸的话在活动中得到了验证,每次上课,孙国锋听讲时间不会坚持到三分钟以上,他不是自己玩就是捅旁边的小朋友,惹得其他小朋友老是告状,这不但影响了课堂纪律,还阻碍了孙国锋自己的多元智能的发展。为此,我决定寻找他的闪光点,来调动他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经过观察,我发

现孙国锋特别爱帮助人,如:帮小朋友发饭、帮老师搬积木等。小小的年纪,就有助人为乐的行为,这不就是人际关系智能的突出发展吗?我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在技巧活动“穿珠串”中请他帮助老师为小朋友发活动材料,并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他的这种行为,并请小朋友和孙国峰一起来穿珠串,看看谁穿的最漂亮。这一建议调动了孙国峰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个活动中他的小手不停的在穿珠,没有分心去玩别的东西,到活动结束时他穿了一条长长的珠链。小朋友都为他鼓掌,孙国峰自己也很高兴。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为了巩固他上课时的坚持性和参与意识,我也经常请他帮助做一些事情。坚持了一段时间,孙国峰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评析 每个孩子都有其智能强项和兴趣所在,教师如果能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孩子,善于捕捉并挖掘其长处,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和带动孩子其他智能的开发和个性发展,就会获得好的效果。正如该案例中所述的 ,孙国锋虽然有坏习惯,上课坐不住,还欺负小朋友,是大家眼中的“坏孩子”,但是老师细心而敏锐地发现了孙国锋的兴趣点,从而发现了他的智能强项。孙国锋在喜欢帮助人方面的兴趣和特长促进了他在课堂上的进步、自信的增

阅读——语文教学的闪光点

阅读——语文教学的闪光点 发表时间:2015-06-16T14:46:08.21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6月总第208期供稿作者:任春梅[导读]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想象。如在《桂林山水》教学时,我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边听范读边想象漓江水的景色。任春梅吉林省洮南市瓦房镇中心小学137100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农村语文教学的难中之难,农村教育在义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农村小学教育又是整个教育的关键和难点。要搞好农村小学的教育,必须得注重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 一、要指导学生多读,多想,培养学生读与想要相结合。多读必须作到读的遍数多,篇章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精典篇章,典范作品要用多种读的方式尽量指导学生多读几遍,做到熟而成诵,此时作品中的语言才能真正化为读者的语言,才能吸收其中有用的东西。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读书既要精专又要博览。多读反靠课本上的篇目和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扩大读书的范围,重视课外阅读,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 二、培养学生语感的能力。重视语感的指导,先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感知课文,这篇作品写了什么事情,什么物件或阐述了什么道理,文章好在哪里,各段落的关系如何,词语如何,技巧如何,哪些词是精当之笔,等等,如再继续推敲,这词语、这语气、这句式、这修辞、这句与句及段与段的关系,首尾的关系等,有什么独运匠心之处,它们对这篇文章的“整体”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在这样的思路阅读中,读者可真知词意、句意、真知修辞、表达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我重视朗读、理解和感悟结合。初读,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理解课文中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谈独特的理解与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在不同层次的读中,教师同样鼓励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挑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画出来,说一说自己这样画的理由,放胆做画学语文;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师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评议,演演评评学语文等等。 四、重视阅读指导,要突出重点训练项目。例如《威尼斯的小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事物的联系”。通过阅读指导,只要学生理解了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因此小艇成了重要交通工具,学生也就掌握了课文内容,对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和小艇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本质上的认识,也就会被这奇异的异国风情所吸引。最终使学生领悟出这种道理:在阅读的时候,注意事物的联系,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想象。如在《桂林山水》教学时,我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边听范读边想象漓江水的景色。听完之后,问学生:“你们刚才闭起眼睛时,脑海里浮现怎样的景色?漓江水美不美?美在哪里?对这么美的水你是否能用个词来表达你对它的感受?”然后,再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边读边想,看谁读得好。

幼儿园教学反思: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幼儿园教学反思: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陆少威是一个性格开朗、富有感情的孩子。他活泼好动,有些顽皮,控制能力较差,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显得尤为突出。他的一举一动常常引起班上小朋友的注意,常会和小朋友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事,引起大家的反感。但我也发现一些不是陆少威干的事,也往往被推到他身上。这对陆少威不公平。针对这种情况,我注意观察陆少威。一次在盥洗室里,余子豪与陆少威争吵起来,余子豪又动了手,我看陆少威没有还手,只是委屈地哭了。我想陆少威也能控制自己了。这是他的进步。于是,我对余子豪说,“今天。你们俩发生了矛盾。应该怎么做才能使你们和好?”余子豪说:“我跟他说t对不起’。”我说:“可以,陆少威能原谅你就行。”陆少威不再哭了,并原谅了余子豪。还有一次,我替任老师带了半天班,发现陆少威总是安静不下来。我问他:“你想做点什么?”他很认真地说:“我想帮助老师做点事。”他的回答,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我想班上的餐巾纸正好不多了,要叠点餐巾纸。于是,我把剪好的餐巾纸递给了陆少威。他回到座位上认真地叠起来。看到他那认真的样子,我想这不正是孩子的闪光点嘛。平时老师关注他的只是顽皮淘气的一面,忽略了他内心的需要。等他叠好餐巾纸送到我手里时,我及时肯定了他,他满意地笑了。该喝水了,我请孩子们去喝水。这时,陆少威走到我身边说:“李老师,我给您接杯水吧。”……我通过观察、了解发现陆少威是一个很可爱的孩子。他憨厚、宽容,

愿意帮助老师做事情,并且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信任和理解。只因为他控制能力差,所以常常做出事与愿违的事。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应该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及个性特征。对他这样顽皮好动的孩子多给一些理解与宽容,多了解他内心的需求,多发现他的闪光点,在感情上多与他沟通,这样才能促进其身心和谐地发展。 评析/琚贻桐 班上常会有个别缺点比较突出,不被大家喜欢的孩子。这些孩子的问题越突出,越会使集体情不自禁地关注他的缺点。有时大家甚至习惯性地将错误的一方固定在他身上,使这样的孩子感到不公正、委屈,没希望做个好孩子,感到似乎自己永远只会出错,对自己丧失信心,对周围的人抱着逆反的心理、对立的态度。这可能会导致这些孩子自暴自弃,破罐破摔。 李老师非常关心缺点较多的孩子的成长,关注他的内心情感体验,注重心灵上的沟通。在注意公正地对待陆少威的同时,了解和满足他的兴趣需求,理解、宽容他的特点,及时发现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当李老师满足了他希望得到赞许、渴望成功的需求时。陆少威开心地笑了,对自己有信心了。这一闪光点又引发出更多的友好、助人行为,使他憨厚、宽容、可爱的一面自然地展现出来了,为他身心和谐地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

《夸夸同学的闪光点》教学反思

习作《夸夸同学的闪光点》教学反思 青莲中心小学何丽香本次习作《夸夸同学的闪光点》是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的一次习作实践。这次习作要求学生一定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同学,而且是自己熟悉的事情,因为这样才容易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对人物的闪光点也会认识得更明确。 这节课是本次习作的第一课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先思考、再交流、最后动笔写的教学流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动得起来,静得下来。通过这次教学,我有如下几点收获: 1、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发现能力。 在引导学生理解什么叫闪光点时,我先创设了直观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初步理解闪光点,再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是闪光点,然后说一两个闪光点,这样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就能对闪光点有深刻的理解。 2、注重写法指导,避免盲目选材。 在解题之后,我指导学生先学习一篇例,让学生初步学会了如何生动具体地通过典型事例去表现同学的闪光点,在总结出写人的文章的提纲是:(1)、抓特点写外貌;(2)、运用具体事例;(3)、写出自己的感受。在学生确定写作素材时,让学生先思考,再交流,最后确定,从而有效避免了选材的盲目性。 3、注重学习方式的检测,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时,在学生小组交流、发言与倾听的过程中我注重检测学生

是否真正交流,是否认真倾听了,这样做可以防止学生假交流、假看、假听,从而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4、注意动、静的合理转换,在拓展学生写作思维进行交流时能动得起来,而在学生思考与写作时能静得下来,提高了学习效率。 不足之处: 1、整节课学生的交流还不够到位,只是单一的同桌、小组交流,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可设计一次全班性的大交流,从而达到最大化拓展学生思维的效果。 2、在引导学生夸赞时,学生说的事例太单一、普通。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说具体、引导得不够到位。而且,整节课里,老师说得太多,学生说的机会就越少了。这是我今后要克服的缺点。 2010.11.5

情感教育——语文教学的闪光点

2012年第02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2,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2期) Total No .302 收稿日期:2011—11—03 作者简介:王艳超(1979—),女,辽宁阜新人,辽宁阜新市第一职专,讲师,研究方向:语文。 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的闪光点王艳超 (阜新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辽宁阜新123000) 摘要:本文围绕语文教学目标中的“情感价值观”维度展开论证。提出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三个重要作用:一是“教师的积极情感是学生产生学习欲望的强大动力”;二是“教师的积极情感使师生之间产生相互积极的影响和态度体验”;三是“成功的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四个方法,总结出情感教育的最好境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2—0051—02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其根本目的在 于培养“完善的人”,即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等各方面。而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发掘语文教学的资源,学会把握情感教育这一要素,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 引导学生徜徉于知识的乐园,收获丰硕的果实。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每位教师不可忽视的任务。 一、情感的含义所谓情感,是人们根据某种标准去评判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从古至今,国内外诸多教育家都肯定了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积极 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愉快、欣赏、兴奋或者与之相反的态度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师生双方心灵相通、情感共鸣,那么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果师生双方交流有障碍,即便教师 讲的再多, 那么教学效果也一定是事倍功半。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的作用,将 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情感教育的作用 (一)教师的积极情感是学生产生学习欲望的强大动力 这种动力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上。兴趣, 是一个人认识、接触、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对学习所抱的积极态度,是知 识入门的钥匙。《学记》中提出:“疾其师而隐其学。”我们的许多学生初中时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或者不喜欢老师讲课的方式而放弃了这门课程的学 习,从而导致他们偏科现象严重,失去了上普通高中的机会。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若师生彼此认可、情感相投,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最终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境界。同样是语文课,如果教师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备课时精心设计,将枯燥拖沓变为新颖生动, 那么,即使是一堂普通的语文课也可以触动学生的情感细胞,学生一定会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二)教师的积极情感使师生之间产生相互的影响和态度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尊重、 信任、1 5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