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毒理学

合集下载

医科大学卫生毒理学名词解释

医科大学卫生毒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酶老化(enzyme aging):神经性毒剂中毒后形成的膦酰酶烷氧基上的烷基脱掉,从能被活化的状态变为不能活化的状态。

2、化学复合伤和毒剂混合伤:糜烂性毒剂中毒合并各种创伤,称为糜烂性毒剂复合伤或化学复合伤。

两种糜烂性毒剂混合使用造成的损伤(中毒)称毒剂混合伤。

(化学战剂中毒合并其他损伤称化学复合伤,两种战剂混合使用造成的损伤(中毒)称毒剂混合伤)3、外源性化学物或外源性化合物:是存在于外界环境中,而能被机体接触并进入体内的化学物,它不是人体的组成部分,也不是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

4、化学武器(chemical weapon):是化学战剂、化学弹药及其施放器材的合称。

应用各种兵器,如步枪、各型火炮、火箭或导弹发射架、飞机等将毒剂施放至空间或地面,造成一定的浓度或密度用以攻击敌方,从而发挥其战斗作用。

5、毒物(toxicant):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6、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变异。

7、失能性毒剂:是一类使人暂时丧失战斗能力的化学物质,中毒后主要引起精神活动异常和躯体功能障碍,一般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或死亡。

(按其毒理效应不同,失能剂可分为精神性失能剂和躯体性失能剂。

)8、生物转运与转化: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化学毒物的代谢变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指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不同酶系的催化下,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物质化学结构发生变化,转变成衍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过程。

9、一般毒性:外源化学物质在一定的剂量、一定的接触时间和一定的接触方式下对实验动物产生综合毒效应的能力称为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又称为化学毒物的基础毒性或一般毒性作用。

10、蓄积作用:当化学毒物反复多次给动物染毒,化学毒物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的速度和排泄的速度(或总量)时,化学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就有可能在机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毒物的蓄积作用。

药物毒理学(肝肾)

药物毒理学(肝肾)

20
肝脏受损 的过程
21
22
二 药物对肾的毒作用
(一)肾结构功能特点及对药物的敏感性
解剖位置
组织结构
生理生化特性
23
肾脏解剖位置
24
肾脏结构与功能的生物学基础 肾脏的形态结构
肾小球 曲小管
皮质
肾实质

肾盂
髓质:集合管
基本单位:肾单位
26
正常肾小球
27
肾脏的生理功能
原尿180L/日, 99%被重吸收; 终尿 1500ml/日
抗生素、 非甾体抗炎药
3.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非甾体抗炎药、
锂盐、环孢素A 抗生素
4. 免疫介导肾小球肾炎(immunologically mediated glomerulonephritis)
D-青霉胺 非甾体抗炎药 苯妥英钠
31
具有肾脏毒性的药物
慢性肝损害:
肝纤维化、 肝硬化、 癌变
9
表12-2
肝损伤的类型和药物
典型药物或毒物 对乙酰氨基酚、二甲基甲酰胺、 乙醇 四氯化碳、乙醇、丙戊酸钠 氯丙嗪、环孢素A、乙醇 阿莫西林、二苯氨基甲烷 乙醇、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 维生素A 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 雄激素、黄曲霉素
肝损伤类型 肝细胞死亡 脂肪肝 胆汁淤积 胆道损伤 肝硬化 血管损伤 肿瘤
顺铂:亨利氏襻和集合管
解热镇痛药:髓质和肾乳头
29
1. 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ATN) 最常见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 头孢菌素、环孢素A、 造影剂、顺铂等
30
2. 间质性肾炎(interstitial nephritis)

肝脏毒理学--整理

肝脏毒理学--整理

功能1--降解
• 进入肝细胞后,就启动降解------营养物质由 大分子变为小分子。小分子被运送到肝静 脉,再流到心脏,泵到身体所有角落。
功能2-----合成
• 肝细胞还有一个很大的功能就是合成。 • 从氨基酸开始组合,生成激素及身体需要
的蛋白质,还有凝血因子,这些也要加入 血液。
功能3--解毒
诱导
• 喝酒,乙醇进入人体后,2个化学反应,一个是乙醇生产 乙醛,第二个乙醛生产乙酸。第一个通过乙醇脱氢酶, CH3CH2OH乙醇 脱掉一个OH基团,变成CH3CHO乙醛,乙 醛是醉酒头疼的坏分子。
• CH3CHO乙醛再通过乙醛脱氢酶变成CH3COOH乙酸,一般 会在细胞中代谢成CO2+H2O,还能产生能量,所以酒也是粮 食就是这个道理。
• 半年要查一次肝功能
设置有肝功能指标的因素
• 镉、砷、砷化氢、磷及其无机化合物、磷 化氢、三烷基锡、铊、苯、四氯化碳、甲 醇、l,2-二氯乙烷、苯的氨基或硝基化合物、 三硝基甲苯、硫化氢、氯乙烯、三氯乙烯、 氯丁二烯、二甲基甲酰胺、氰及腈类化合 物、酚与酚类化合物、五氯酚、偏二甲基 肼、
肝功能包括5个指标
• 体检时的检查指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也是肝脏合成的。
• 胆汁系统损伤后,胆红素排不出去,就会使人变成 金黄色,尿也是黄色,我们叫黄疸。
• 还有一些物质专门损伤胆小管,如MDA会造成黄疸 • 胆红素进入正常细胞会起到破坏作用。
第四类—肝血窦损伤
• 就是血液池,这个结构正常人是密闭的, 血液不能毫无组织的进入肝脏
这是肝脏结构,
由好多六边体组成,称为肝小叶。 中间是静脉,周围是肝细胞
肝小叶立体结构,红色的积木一样的就是肝细胞。肠道来的 营养物质通过上面箭头的位置进入小管道,我们叫肝血窦,

肝脏毒理学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肝脏毒理学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95 7.
1 任建鸿 , 4 王红 , 刘丽梅 , . 等 康莱特注射液联合 N P方案化疗治疗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的临 床观察 [ ] 2 1 , ( 7 :2 5— J .0 0 1 1 ) 3 7 0
3 8. 27
5 华哗 , 陈德玉 , 刘俊 , 康莱特在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 鼻咽 等.
癌 中减毒增效作用初步研 究[ ] 齐齐 哈尔医学 院学报 , 1 , J. 2 13 0 2
(9 3 2 1 ):1 5—32 . 16
1 王玉霞 , 5 张霄峰. 康莱 特注射液 联合放疗治 疗骨转移 癌的临 床 观察 [ ] 临床药物实践 ,00 1 ( )5 . J. 2 1 , 1 :1 9
牡丹江医学院学 报

2 1 年 02
第 3 卷 3
第 4期
48 ・
J OURNAL OF MUDANJANG MEDI I CAL UNI VERST IY Vo. 3 NO. 2 1 13 4 02
观察[ ] 现代肿瘤 医学 ,0 0,8 1 :99—16 . J. 2 1 1 (0) 15 9 0
16 7 8—1 7 7 0.
9 张字明 , 韩正祥 , 冯守信杂志 ,09 3 ( 1 : — 8 20 , 2 )6 6 . 0 6 2 张亮 。 飞.康莱特提高 晚期恶性肿 瘤患者生 活质量 的临床 0 王亚
观察[ ] J .交通医学 2 1 2 ( )6 6—67 0 0,4 6 :7 7.
收 稿 日期 :0 2— 5一l 21 0 2
1 宋萌萌 , 1 刘世研 . 莱特注射液 +卡铂胸腔灌注联 合培美 曲塞 康
肝 脏毒 理 学 的 蛋 白质组 学研 究 进展
范兴君

肝脏毒理学试验课件

肝脏毒理学试验课件
头皮针左心室进针, 止血钳夹紧,5ml注 射器灌流,总体积
25ml
待用
待肝脏由红变白,完 整取下肝脏称重,生 理盐水清洗,取0.2g ,1.8ml生理盐水匀

26
肝脏毒理学----- 概 述
肝脏毒理学:利用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外源化学 物对肝脏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化学性肝损害:化学物引起的各种急性和慢性肝损害。
概述
肝脏毒理学:利用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外源因子 对肝脏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化学性肝损伤:化学物引起的各种急性和慢性肝损伤
。 急性暴露:脂质蓄积、 坏死、 肝胆功能障碍
慢性暴露: 纤维化、 肝硬化 瘤样改变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1
解剖位置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2
29
组 织 结 构
人正常肝细胞,HE,低倍
30
肝的基本单位
肝小叶是肝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呈多面棱柱状。在肝小叶 中央有 一纵行中央静脉。
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四周略呈放射状排列,形成肝细 胞素(板)。
肝细胞素之间是肝血窦。肝血窦腔内有库普弗细胞,具有吞噬 功能。
相邻两肝细胞之间有胆小管。胆小管可将肝细胞分泌的胆汁汇
白 3. 物质和能量代谢 4. 解毒和吞噬防御 5. 造血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35
第二节 肝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反应与机制
根据损伤发生的快慢
1
2
急性肝损害:
肝细胞坏死、 脂肪变性、 胆汁淤积
慢性肝损害:
肝纤维化、 肝硬化、 癌变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36

肝毒理09

肝毒理09

第十六章肝脏毒理学卫生毒理学教研室 卫生毒理学教研室徐培渝徐培渝肝脏毒理学(toxicology of the liver)是利用毒理学的基本方法和技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肝的损害作用特点及其机制的学科,它是靶器官毒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主要内容一、肝脏作为毒作用靶器官三、肝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反应与机制三、肝损害所致的生物功能障碍四、化学性肝损伤的检测与评价基础知识•肝结构肝腺泡•肝功能代谢酶人肝脏大鼠肝脏肝损害的程度与类型因素:☻化学物质的种类☻时间长短☻物种差异主要内容一、肝脏作为毒作用靶器官三、肝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反应与机制三、肝损害所致的生物功能障碍四、化学性肝损伤的检测与评价二、肝 毒 物肝毒物(hepatotoxicant):凡是能引起肝损害的化学物质二、肝 毒 物(一)肝毒物的分类(按毒作用机制)�体质依赖性肝毒物�真性肝毒物�直接肝毒物�间接肝毒物二、肝 毒 物(1)体质依赖性肝毒物在具有特异体质(idiosyncrasy)如存在某种遗传特异性或处于某种特殊生理状态的机体中发生毒作用,潜伏期长短不一,其损害作用不易通过动物实验模型复制,亦无剂量依赖性。

多见于药物主要表现:肝细胞坏死与胆汁淤积。

二、肝 毒 物(2)真性肝毒物在接触人群中发生率高,肝损害程度一般有剂量-效应或剂量-反应关系,潜伏期短,造成的肝损害能在动物实验模型中复制。

真性肝毒物可分为- - 直接肝毒物- - 间接肝毒物二、肝 毒 物①直接肝毒物�直接作用于肝细胞膜、细胞器膜或生物大分子的化学毒物;�机制:导致膜脂质过氧化、膜蛋白质变性,最后肝细胞死亡;�例:CCl4、CHCL3、四溴化碳、四氯乙烷、碘仿。

二、肝 毒 物②间接肝毒物�指进入肝细胞内具有干扰细胞酶活性从而导致细胞内物质代谢紊乱的化学毒物或指经代谢转化后其代谢产物能与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结合,使细胞功能发生改变的化学毒物;�例:乙硫氨酸、乙醇肝毒物按毒作用机制分类肝毒物类别发生率实验复制剂量依赖性组织学表现毒物实例体质依赖性肝毒物过敏反应低——胆汁瘀积、细胞坏死磺胺、氟烷代谢异常低——胆汁瘀积、细胞坏死异烟碱、异丙嗪真性肝毒物直接肝毒物高++细胞坏死、脂肪变性CCL4、CHCL3间接肝毒物高++脂肪变性、细胞坏死乙硫氨酸、乙醇二、肝 毒 物(二)肝毒物的分类(按毒物的化学性质)�无机肝毒物包括砷、铬、镉、汞、铅、铜及四氯化碳等;�有机肝毒物包括天然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细菌内毒素和人工合成的医用有机药物与化学物如氯丙嗪、保泰松等。

肝脏毒理学、肾脏毒理学

肝脏毒理学、肾脏毒理学
排泄功能
肾脏通过过滤血液,将废物和多余的水 分转化为尿液排出体外,维持体内水、
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
维持酸碱平衡
肾脏通过分泌氢离子和重碳酸盐,维 持体内酸碱平衡。
调节血压
肾脏通过分泌肾素、血管紧张素等激 素,参与血压的调节。
维持骨骼健康
肾脏产生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健康。
肾脏毒理学定义
肾脏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药物、生物因子等对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与人类和动 物健康之间的关系。
01
肝脏毒理学研究方法
02
肾脏毒理学研究方法
03
相同点:两者都采用体内和体外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包括动物实验、 细胞培养和组织样本分析等。
04
不同点:肝脏毒理学更侧重于药物代谢和药物对肝脏功能的影响,而 肾脏毒理学则关注药物对肾脏排泄和过滤功能的影响。
研究对象的比较
肝脏毒理学研究对象
输标02入题
肾脏毒理学研究对象
肝脏毒理学与肾脏毒理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录
CONTENTS
• 肝脏毒理学概述 • 肾脏毒理学概述 • 肝脏毒理学研究方法 • 肾脏毒理学研究方法 • 肝脏毒理学与肾脏毒理学比较 • 肝脏毒理学与肾脏毒理学展望
01 肝脏毒理学概述
CHAPTER
肝脏的生理功能
代谢功能
肝脏是人体内主要的代谢器官,负责碳水化 合物、脂肪、蛋白质的代谢,以及维生素和 矿物质的转化和储存。
肝脏毒理学的应用
药物研发
01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肝脏毒理学可用于评估新药对肝脏的影响,
预测其安全性。
环境监测
02
肝脏毒理学可用于评估环境污染物对肝脏的损害,为环境保护
提供科学依据。

2、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Toxic effects of drugs on liver)

2、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Toxic effects of drugs on liver)

2、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Toxic effects of drugs on liver)肝脏特点1、肝脏可看成是肝细胞围绕动静脉血管树形成的大团块。

2、肝脏是外源性物质代谢的中心器官,极易受到损害。

肝脏毒物的分类1、真性肝脏毒物(药物)真性肝脏毒物,接触后肝损害发生率高,潜伏期短,与剂量大小有直接关系,并能在实验动物中复制出相似的肝损害。

对于药物的肝脏毒物来说,真性肝脏毒物对肝脏的毒性,是其药理作用的延伸,或者是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毒性,通常可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成为预测人体可能发生肝脏毒性的依据。

2、体质依赖性性肝脏毒物(药物)它们的肝脏毒性主要决定于病人的性状(遗传、生理和病理变化),表现为对药物的反应发生质的变化,可能是遗传因素引起,或者是获得性药物变态反应。

这类肝脏毒物的肝损害主要表现为胆汁淤积,且仅在小部分接触者中发生,潜伏期和长短不一,与剂量无关,不易在实验室复制出来,因而难以在首次用药时预防其肝脏毒性肝脏毒物的性质与特点药物性肝损害类型及常见的诱发药物药物性肝损害机理1、肝细胞毒作用药物肝细胞毒作用,是指某些药物本身具有原浆毒性质,通过干扰肝细胞正常代谢,或抑制酶的活性,或阻滞胆汁分泌,损害肝脏。

其肝损害严重程度与用药量有关,且潜伏期短,发病率高。

/2、特异体质性反应特异体质性反应,包括药物过敏反应引起的肝损害和机体对药物异常代谢引起的肝损害,其病变程度与用药量无关,潜伏期长,发病率低。

肝损害的类型肝坏死脂肪肝胆汁淤积纤维化及肝硬变慢性坏死性肝炎(一)肝坏死坏死(necrosis)是指一个或多个细胞或组织器官的一部分由于不可逆的损害引起的病理性死亡。

许多肝脏毒物能引起肝坏死,根据其范围及严重程度可分为局部性和弥漫性,局部性多见。

⏹多数引起肝小叶中央区坏死,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即可引起;⏹有些也可出现在中间区,如大剂量利尿药呋噻米可引起大鼠肝小叶中间区坏死;⏹少数可引起周边区坏死,如硫酸亚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脏毒理学
1.什么是肝脏毒理学和化学性肝损伤?
肝脏毒理学(toxicology of the liver):是利用毒理学的基本方法和技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肝的损害作用特点及其机制的学科,它是靶器官毒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化学性肝损害(chemically induced liver injury):化学物引起的各种急性和慢性肝损害。

短期暴露: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肝细胞坏死、肝胆功能障碍
长期暴露:肝硬化、瘤样改变
2.为什么肝脏是外源化学物作用的重要靶器官?
a.在机体内肝脏具有特殊的解剖位置、组织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

肝脏最易作为外来化学物的毒作用靶器官。

b.肝脏是一个被血液充盈的器官,与血液循环密切相关,由于肝脏存在两套入肝血管,分别接受来自胃肠道血液与体循环的动脉血液,化学物质无论从何种途径进入机体,均可通过血液循环达到肝脏,尤其从消化道吸收的毒物,在进入血液循环以前毒物首先与肝脏接触。

c.肝脏作为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器官,在一定条件下,化学毒物极易对肝脏造成损害作用,特别是经体内代谢增毒的外源化学物质在肝脏代谢转化后其有毒代谢产物可首先损害肝脏。

d.由胆汁排泄的有毒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通过肝-肠循环系统再次进入肝脏发挥毒作用。

3.肝脏对外源性化学物的毒性反应有哪些?
肝脏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反应依赖于化学物性质、受损细胞群种类、接触剂量与方式等。

化学性肝损伤按其损伤发生的快慢可分为急性肝损伤与慢性肝损伤。

急性肝损伤(acute liver injury)一般是短期接触较大剂量肝毒物或肝脏功能不全时接触某种肝毒物引起,病理改变常见于肝细胞坏死、脂肪变性、胆汁淤积等。

慢性肝损伤(chronic liver injury)可因长期接触低剂量肝毒物引起,也可由一次急性坏死引起的后遗症,病理改变包括纤维化、硬变、癌变等。

一.肝细胞死亡(hepatocyte death)
化学毒物引起肝细胞死亡有两种情况:细胞坏死(necrosis);细胞凋亡(apoptosis)二.脂肪变性(steatosis)
三、胆汁淤积(cholestasis)胆汁淤积较脂肪肝和肝坏死少见,它常常是肝脏对化学毒物的一种急性毒性反应,其出现频率较脂肪肝与肝细胞坏死低,有时可傍有轻微的胆道炎症和肝细胞坏死。

红霉素、氯丙嗪、雌激素等可引起。

四、肝窦状隙损害(sinusoidal damage)窦状隙的内腔阻塞或扩张、肝窦内皮细胞壁的进行性损害可影响窦状隙功能的完整性。

达那唑、硫唑嘌呤、氯乙烯砷制剂等可引起。

五、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与肝硬化(cirrhosis)毒性机制:①肝细胞坏死后,细胞被分解、吸收,成纤维细胞增生,合成胶原增多,胶原沉积形成纤维化②激活Ito细胞,胶原合成增多③肝星形细胞被活化,导致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多,收缩力增强,纤维化介质分泌。

六、肝癌变(hepatocarcinogenesis)
毒性机制:①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对生物大分子(DNA)造成损害②与生物大分子共价结合③活化肝细胞癌基因④抑制肝细胞抑癌基因
4.化学毒物诱导肝细胞死亡的可能机制有哪些?
化学毒物引起肝细胞死亡的可能机制有:①肝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如CCl4等化学毒物在细胞色素P-450系统作用下,产生三氯甲烷自由基,后者可使细胞质膜或亚细胞结构膜脂质发生过氧化,引起膜通透性增加,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②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与生物大分子发生结合,使生物大分子功能丧失,导致细胞死亡。

③损伤肝细胞线粒体,影响肝细胞呼吸链中酶蛋白的合成,导致肝细胞呼吸链中酶蛋白的合成发生障碍,肝细胞内呼吸停止,细胞死亡。

④细胞骨架损伤,细胞膜通透性改变,钙稳态失调,引起肝细胞死亡。

5.化学毒物引起肝脂肪变性的机制有哪些?
①脂肪酸氧化减少;如四氯化碳②甘油三酯合成增加;如异丙嗪、巴比妥类③运脂蛋白合成减少,如四环素、甲氨蝶呤等能抑制运脂蛋白的合成,从而使甘油三酯从肝细胞排出减少,导致脂肪变性;④肝外游离脂肪酸入肝过多,如DDT、尼古丁、肼类等化学毒物可通过刺激垂体-肾上腺,导致脂肪组织释放游离脂肪酸过多地进入肝脏。

6.引起胆汁淤积的作用机制有哪些?
①损伤肝细胞膜的功能;②胆管壁上皮细胞通透性降低,使胆汁流降低,发生胆汁淤积;③化学物在胆管内沉淀,胆栓形成,阻塞胆管,胆汁排泄障碍,胆汁淤积。

7.实验性肝损伤的体内试验检测方法有哪些?具体内容是什么?
肝损伤的体内试验评价(evaluation of hepatic injury in vivo)采用整体动物试验。

整体动物试验由于能较为全面反映化学毒物对人体的毒作用,并能长期动态观察生物机体对毒物的反应,故可用于肝脏毒物的危险度评价。

(一)实验动物:在肝脏毒理学实验中,不论是急性或慢性动物实验或化学性肝损伤动物模型试验,最常用的受试动物为大鼠和小鼠,其次为仓鼠、豚鼠、兔、狗等。

(二)染毒途径:动物染毒应尽量选择与人接触化学毒物相同的途径。

常用腹腔注射与经口途径染毒等。

1 血清酶学检测:肝脏损伤时血清中许多酶的活性异常。

其基本的原理在于肝损伤时,肝酶(hepatic enzymes)释放到血液中。

因此,检测血液肝酶的活性是目前肝脏毒性研究中最有用的工具之一。

根据血清酶对不同类型肝脏损伤的特殊性与敏感性,可将血清酶分为四组(表4):
●第一组酶在血清中活性增高能较好地反映胆汁淤积型肝损伤,
●第二组酶能敏感地反映细胞毒性肝损伤,根据酶在其他部位的存在它可被进一步分为三类:
◆A类为肝内外组织细胞均可存在,
◆B类主要存在于肝脏,
◆C类几乎只存在于肝脏内。

●第三组酶对肝损伤相对不敏感,而对肝外器官组织细胞损伤敏感,如肌酐磷酸激酶(CPK)。

●第四组酶与前三种酶相反,肝细胞损伤时酶活性降低,如胆碱酯酶(ChE)。

2 肝脏排泄功能检测:进入体循环的化学物质可经肝脏以原形或者在肝细胞内转化后排泄。

根据胆汁/血浆浓度比可将随胆汁分泌的化合物分为A、B、C三类。

A类物质包括钠、钾、氯离子以及葡萄糖,这些物质的胆汁/血浆浓度比约为1。

B类物质随胆汁分泌的过程涉及多个转运系统即有机酸转运系统如胆红素和BSP的分泌、有机碱转运系统如乙基溴化普鲁卡因酰胺(PAEB)、中性有机分子转运系统如哇巴因。

胆汁/血浆浓度比约为10~1000之间。

C类物质是一些大分子物质,如菊粉、磷脂、粘蛋白和白蛋白,其胆汁/血浆浓度比小于1。

胆汁/血浆浓度比越大的物质越易通过胆汁分泌和排泄。

肝脏排泄功能检测试验:1)血清磺溴酞钠(BSP)排泄试验2)靛青绿(ICG)试验
肝脏化学组成成分改变的检测:化学性肝毒物除了能引起血清酶活性和肝脏分泌排泄功能的改变以外,还可使肝脏化学组成成分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因此,检测肝脏化学组成成分的改变可以定量地评价肝脏损伤的程度,并可有利于阐明化学毒物产生肝损伤的机制。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1)一般检查:整体动物实验结束,解剖受试动物,肉眼观察肝脏颜色和外观,可发现脂肪肝与肝硬化等改变。

肝脏的脏器系数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观察指标。

(2)光镜检查:光镜检查是确定肝损害的传统方法。

(3)电镜检查:电镜检查能提供肝细胞早期损伤的形态学改变依据。

8.肝脏的主要生理生化功能有哪些?
肝脏具有多种生理生化功能:
1.它可作为消化腺分泌胆汁促进肠道脂肪和脂质的消化和吸收;
2.它具有内分泌腺作用,能合成清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以及多种载脂蛋白等,释放入血液,影响和调节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3. 它是体内最大的物质代谢与生物转化器官,体内糖、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激素等物质代谢主要在肝脏,由于肝脏富含代谢转化酶,它参与许多化学物质包括营养物质、药物与化学毒物的氧化、还原与结合反应过程;
4. 肝内有极其丰富的血窦,是人体内最大的贮血器官之一,血窦内含大量的巨噬细胞,能吞噬和清除血液中的异物。

胚胎期的肝脏有造血功能,正常成年人的肝脏不参与造血,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肝可恢复一定的造血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