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乙素

合集下载

【最新】五味子乙素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分析模板范文 (3页)

【最新】五味子乙素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分析模板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推荐下载使用!==五味子乙素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分析五味子乙素为中药北五味子中含量最高的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大量基础研究表明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降糖、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

本文现对以上药理作用做一综述。

1抗氧化作用目前关于Sch B抗氧化作用的基础研究报道较多。

研究表明Sch B抗氧化作用的具体途径有很多种,如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提高体内抗氧化酶的活力、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和减少活性氧等。

Sch B抗氧化作用可维持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从而对细胞和组织的正常结构及功能起到广泛的保护作用,在疾病的预防、治疗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显示,Sch B抗氧化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 1抗心肌毒性临床肿瘤化疗时,阿霉素的心肌毒性主要体现为严重的急性、亚急性、慢性心肌毒性,其损伤是永久性、不可逆转的。

目前一般认为,阿霉素诱发的心肌毒性与自由基大量形成有关。

阿霉素在体内还原为半酮,经氧化反应可产生大量自由基。

心肌与阿霉素的亲和力明显高于身体其他组织,使得心肌更易受到阿霉素的损害。

自由基攻击心肌线粒体膜和内质网,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受损,产生心肌毒性效应。

此外,阿霉素的心毒性也可能与心肌中抗氧化酶水平的降低有关。

李玲研究发现,阿霉素联合Sch B给药可显著提高氧自由基清除系统的功能,明显降低氧自由基作用于脂质生成的脂质过氧化物丙醛(MDA)的含量,从而保护心肌免受氧自由基的损伤。

同时,Sch B可明显减轻阿霉素引起的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减轻心肌毒性。

此外,Sch B还对缺血再灌注的大鼠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提高心肌收缩力,延迟心肌舒张时间,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氧状态。

1. 2保肝作用Sch B对FeS-04/半肌氨酸系统和CCl、引起的大鼠肝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均有保护作用,使肝细胞MDA含量明显降低,乳酸脱氢酶(LDH)和谷丙转氨酶( ALT)释放减少,肝细胞存活率提高,细胞膜形态保持完整。

五味子抗肿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五味子抗肿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673 ̄2995(2020)06 ̄0449 ̄03综㊀述五味子抗肿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进展庄文越1ꎬ徐铭晨1ꎬ李正祎2∗㊀(1.北华大学医学技术学院ꎬ吉林吉林㊀132013ꎻ2.吉林医药学院检验学院ꎬ吉林吉林㊀132013)摘㊀要:五味子为一种常见的补益中药材ꎬ具有一定的抗肿瘤生物活性ꎬ相关的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㊁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及迁移㊁抑制肿瘤内部血管生成等ꎮ本文就五味子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综述ꎬ旨在为五味子抗肿瘤方面的研究㊁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ꎮ关㊀键㊀词:五味子ꎻ抗肿瘤ꎻ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R285.5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近年来ꎬ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居高不下ꎬ中药材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ꎮ研究表明ꎬ中药配合放㊁化疗综合治疗肿瘤减轻放㊁化疗的副作用的同时ꎬ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ꎮ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成熟干燥果实ꎬ是一种传统的补益中药材ꎬ始载于«神农本草经»ꎬ具有生津㊁敛肺㊁滋肾㊁安神等药理作用ꎬ药效温和ꎬ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较高ꎮ五味子的成分包括木脂素㊁多糖㊁挥发油等ꎬ其中木脂素㊁多糖中的多种成分被发现具有抗肿瘤生物活性ꎬ对多种恶性肿瘤具有抑制作用ꎮ本文对近年来五味子各组分的抗肿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ꎮ1㊀五味子的抗肿瘤作用1.1㊀五味子甲素的抗肿瘤作用沈伊依等[1]针对五味子甲素对人胰腺癌细胞PANC ̄1细胞的影响进行研究ꎬ结果表明ꎬ五味子甲素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ꎬ同时通过靶向EGFR ̄SRC信号通路ꎬ减少黏着斑蛋白活化ꎬ从而有效抑制胰腺癌细胞的侵袭与迁移ꎮXian等[2]针对五味子甲素与药物gefitinib联合作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CC827/GR进行研究ꎬ结果表明五味子甲素可以激发HCC827/GR细胞株对药物gefitinib的敏感性ꎬ与药物gefitinib具有协同作用ꎬ二者联合应用可以诱导HCC827/GR细胞株周期阻滞㊁促进细胞凋亡㊁抑制基金项目:吉林省中医药科技项目(2019129)ꎻ吉林省教育厅 十三五 科学技术项目(JJKH20200076KJꎬJJKH20191068KJ).作者简介:庄文越(1975 )ꎬ女(汉族)ꎬ副教授ꎬ博士.通信作者:李正祎(1975 )ꎬ男(汉族)ꎬ副教授ꎬ博士.IKKβ/NF ̄κB信号通路ꎮBi等[3]针对五味子甲素对黑色素瘤A375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ꎬ五味子甲素通过下调A375细胞中lncRNAH19的表达ꎬ从而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㊁迁移ꎬ诱导细胞凋亡ꎬ同时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ꎮXu等[4]观察五味子甲素对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breastcancerꎬTNBC)的抑制效果ꎮ体内实验结果表明ꎬ五味子甲素作用于TNBC异种移植小鼠模型ꎬ在其体内抑制Wnt/β ̄cate ̄nin信号通路ꎬ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肿瘤明显缩小ꎬ说明五味子甲素具有抗肿瘤活性ꎻ体外实验中ꎬ五味子甲素显著降低了TNBC细胞的存活率ꎬ抑制细胞的增殖㊁诱导其凋亡ꎮ1.2㊀五味子乙素的抗肿瘤作用亢野等[5]以TNBC细胞株MDA ̄MB ̄231为模型观察五味子乙素的抗肿瘤效果ꎮ体外实验结果证明ꎬ五味子乙素可有效抑制MDA ̄MB ̄231细胞株的增殖能力ꎬ促进肿瘤细胞凋亡ꎻ体内实验以乳腺癌细胞移植瘤裸鼠为模型ꎬ处理组细胞内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ꎬ表明五味子乙素能够促进移植瘤细胞的凋亡ꎮ戴国梁等[6]研究发现ꎬ五味子乙素显著降低人结肠癌细胞SW260细胞的存活率ꎬ抑制了结肠癌发生时癌变肠道组织内被显著激活的VEGF/PI3K/Akt信号通路ꎬ同时抑制SW260细胞的迁移ꎮ乔利峰等[7]研究发现ꎬ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移植癌裸鼠模型中ꎬ五味子乙素可以使裸鼠体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ꎬVEGF)表达下降ꎬ抑制VEGF信号通路的活化ꎬ同时能够抑制肿瘤生长㊁促进肿瘤细胞凋亡ꎮLiu等[8]以肺腺癌A549细胞为模型研究五味子乙素的抗肿瘤作用ꎬ结果表明ꎬ五味子乙素可以通过诱导A549细胞在G0/G1期的944 第41卷㊀第6期2020年12月㊀㊀吉㊀林㊀医㊀药㊀学㊀院㊀学㊀报Journal㊀of㊀Jilin㊀Medical㊀University㊀㊀Vol.41㊀No.6Dec.2020㊀㊀周期阻滞从而显著抑制其增殖ꎬ提高Caspase ̄3㊁Caspase ̄9蛋白的表达水平ꎬ进而诱导A549细胞凋亡ꎬ同时还可以抑制A549细胞的侵袭及迁移ꎮ1.3㊀五味子丙素的抗肿瘤作用Choi等[9]研究证明ꎬ五味子丙素能够降低C6胶质瘤细胞及PC神经元细胞的膜电位ꎮ已有研究证明ꎬ细胞膜电位的改变对胶质瘤细胞的侵袭具有干扰作用ꎬ同时五味子丙素还可抑制胶质瘤细胞内ATP诱导的Ca2+浓度的上调ꎮ1.4㊀五味子多糖的抗肿瘤作用孙雨薇等[10]研究发现ꎬ五味子多糖对人肝癌SMMC ̄7721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ꎬ同时改变细胞形态㊁增加细胞死亡率ꎮ王艳杰等[11]以五味子多糖作用于H22肝癌移植瘤小鼠模型ꎬ结果表明ꎬ五味子多糖通过下调参与H22瘤小鼠肿瘤细胞解毒作用的醛糖还原酶的表达量ꎬ损伤肿瘤细胞ꎬ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与增殖ꎮ1.5㊀五味子戈米辛的抗肿瘤作用SU等[12]研究表明ꎬGomisinN可以同时诱导人肝母细胞瘤HepG2细胞中抗凋亡相关蛋白及促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增多ꎬ且对肿瘤抑制蛋白p53的表达水平无影响ꎬ从而促进HepG2细胞株的凋亡ꎮKee等[13]以结直肠癌细胞系CT26和肺转移小鼠为模型ꎬ研究GomisinA对CT26细胞的抑制效果ꎮ结果表明ꎬGomisinA通过调节AMPK/P38信号通路ꎬ调节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㊁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yclin ̄dependentkinases4ꎬCDK4)的表达ꎬ抑制CT26细胞的增殖㊁转移ꎬ诱导其凋亡ꎮ2㊀五味子抗肿瘤的的作用机制2.1㊀抑制肿瘤细胞增殖ꎬ诱导细胞凋亡TNBC细胞暴露于五味子甲素后ꎬ五味子甲素通过调控Wnt/ER应激信号通路ꎬ导致cyclinD1㊁抗凋亡蛋白Bcl ̄2表达下降ꎬG1期细胞数量增加ꎬ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周期阻滞㊁抑制细胞增殖[4]ꎮ王金桥等[14]研究发现ꎬ五味子乙素可以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诱导大肠癌细胞SW116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ꎬ抑制抗凋亡蛋白Bcl ̄2的表达ꎬ进而诱导SW116细胞凋亡ꎮLv等[15]研究发现ꎬ五味子乙素通过下调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cyclinD1㊁CDK4和CDK6的表达ꎬ诱导A549细胞G0/G1期细胞周期阻滞ꎬ降低Bcl ̄2和PCNA的表达㊁诱导A549细胞凋亡ꎮ2.2㊀抑制肿瘤细胞侵袭㊁迁移五味子通过抑制肿瘤细胞中黏着斑相关蛋白的高表达ꎬ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迁移ꎮ五味子甲素显著降低了人胰腺癌PANC ̄1细胞的增殖ꎬ通过下调黏着斑相关蛋白p ̄Y397FAK及p ̄Y181Paxillin的表达ꎬ从而有效抑制PANC ̄1细胞的迁移与侵袭[1]ꎮ针对五味子乙素对乳腺癌4T1细胞同基因异种移植模型小鼠的作用效果进行研究发现ꎬ五味子乙素能够显著降低原发性肿瘤4T1肺转移㊁骨转移ꎬ延长小鼠存活时间ꎬ同时通过靶向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transitionꎬEMT)抑制4T1细胞的局部侵袭作用[8]ꎮ2.3㊀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研究表明ꎬ肿瘤组织中P ̄糖蛋白(P ̄glycoproteinꎬP ̄gp)的过度表达导致药物主动外排是大肠癌患者产生多药耐药(multidrugresistanceꎬMDR)的主要原因[16 ̄17]ꎮ除P ̄gp外ꎬ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CꎬPKC)在肿瘤MDR中的过度表达也可通过其磷酸化作用影响P ̄gp的药物外排活性[18 ̄19]ꎮHuang等[20]针对五味子及五味子粗提物对肿瘤细胞MDR的逆转作用进行研究ꎬ结果证明ꎬ五味子甲素能够直接与膜P ̄gp相互作用ꎬ抑制P ̄gp的外排能力ꎬ同时五味子粗提物并未改变模型小鼠血液和肿瘤组织中靶向抗癌药物的浓度ꎮ这些结果证明ꎬ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粗提物共同作用于多靶点MDRꎬ通过直接与P ̄gp外排泵相互作用ꎬ抑制P ̄gp及PKC的生成ꎬ降低PKC活性ꎬ发挥其逆转肿瘤细胞MDR的作用ꎮ2.4㊀抑制肿瘤细胞血管形成Qu等[21]研究发现ꎬ在体外实验中五味子多糖抑制了肾癌细胞缺氧所诱导的VEGF分泌ꎬ表明其具有抗血管生成的生物学活性ꎻ在体内实验中五味子多糖作用于小鼠异种移植瘤模型ꎬ导致其肿瘤中VEGFmRNA的表达显著下调ꎮ表明五味子多糖可以通过抑制肿瘤内部血管的生成遏制其发展ꎮ2.5㊀降低肿瘤细胞膜表面电位钾离子通道和氯离子通道通过调节细胞膜电位和细胞体积参与调控细胞增殖速率ꎮ五味子对C6胶质瘤细胞膜电位具有调节作用ꎮ五味子中的甲素和丙素可以降低C6胶质瘤细胞膜电位ꎬ同时丙素降低了PC12神经元细胞膜电位㊁抑制ATP诱导的Ca2+浓度升高ꎮ这表明五味子中木脂素的主要成分对Ca2+具有调节作用ꎬ且不会对细胞活力产生影响[9]ꎮ054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㊀2020年12月㊀第41卷目前ꎬ五味子应用于恶性肿瘤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ꎮ多项研究表明ꎬ五味子中的甲素㊁乙素㊁戈米辛㊁多糖等多种成分具有抗肿瘤生物活性ꎬ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㊁促进其凋亡ꎻ通过降低肿瘤细胞表面膜电位㊁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及迁移㊁抑制肿瘤内血管的生成等多种分子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ꎬ有效降低了恶性肿瘤治疗中放㊁化疗的副作用ꎬ同时提升了联合治疗效果ꎮ随着医疗产业的不断发展ꎬ中㊁西药的联合给药已经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ꎬ五味子对恶性肿瘤的抑制作用研究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ꎮ虽然五味子对部分恶性肿瘤细胞的抑制机制尚不明确ꎬ但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ꎬ五味子抗肿瘤的生物活性将会更广泛地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中ꎮ参考文献:[1]㊀沈伊依ꎬ曾智锐ꎬ雷珊ꎬ等.五味子甲素抑制胰腺癌PANC ̄1细胞迁移和侵袭及其机制探讨[J].肿瘤ꎬ2019ꎬ39(10):775 ̄783.[2]㊀XIANHBꎬFENGWNꎬZHANGJR.SchizandrinAen ̄hancestheefficacyofgefitinibbysuppressingIKKβ/NF ̄κBsignalinginnon ̄smallcelllungcancer[J].EurJPhar ̄macolꎬ2019ꎬ855:10 ̄19.[3]㊀BIYMꎬFUYꎬWANGSYꎬetal.SchizandrinAexertsan ̄ti ̄tumoreffectsonA375cellsbydown ̄regulatingH19[J].BrazJMedBiolResꎬ2019ꎬ52(10):e8385. [4]㊀XUXHꎬRAJAMANICHAMVꎬXUSJꎬetal.SchisandrinAinhibitstriplenegativebreastcancercellsbyregulatingWnt/ERstresssignalingpathway[J].BiomedPharmacoth ̄erꎬ2019ꎬ115:108922.[5]㊀亢野ꎬ王涛ꎬ霍云龙ꎬ等.五味子乙素通过激活Caspase ̄3影响三阴乳腺癌增殖和凋亡[J].解剖科学进展ꎬ2019ꎬ25(4):414 ̄416.[6]㊀戴国梁ꎬ贡涛ꎬ李豫ꎬ等.五味子乙素通过VEGF/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人结肠癌细胞SW620的增殖和迁移[J].中国药学杂志ꎬ2018ꎬ53(14):1186 ̄1191. [7]㊀乔利峰ꎬ董文韬ꎬ李杰ꎬ等.五味子乙素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移植癌裸鼠存活和VEGF表达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ꎬ2018ꎬ34(9):1326 ̄1330.[8]㊀LIUZꎬZHANGBꎬLIUKꎬetal.SchisandrinBattenuatescancerinvasionandmetastasisviainhibitingepithelial ̄mesenchymaltransition[J].PLoSOneꎬ2012ꎬ7(7):e40480.[9]㊀CHOIYWꎬKIMKꎬJOJYꎬetal.WuweizisuCfromSchisandrachinensisdecreasesmembranepotentialinC6gliomacells[J].ActaPharmacolSinꎬ2008ꎬ29(9):1006 ̄1012.[10]㊀孙雨薇ꎬ闫冬梅.五味子多糖对体外培养肝癌SMMC ̄7721细胞Bcl ̄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处方药ꎬ2016ꎬ14(7):21 ̄22.[11]㊀王艳杰ꎬ李冀ꎬ周迎春ꎬ等.五味子多糖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病理结构及总蛋白质组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ꎬ2016ꎬ22(7):17 ̄20.[12]㊀YIMSYꎬLEEYJꎬLEEYKꎬetal.GomisinNisolatedfromSchisandrachinensissignificantlyinducesanti ̄prolif ̄erativeandpro ̄apoptoticeffectsinhepaticcarcinoma[J].MolMedRepꎬ2009ꎬ2(5):725 ̄732.[13]㊀KEEJYꎬHANYHꎬMUNJGꎬetal.GomisinAsuppres ̄sescolorectallungmetastasisbyinducingAMPK/p38 ̄me ̄diatedapoptosisanddecreasingmetastaticabilitiesofcolorectalcancercells[J].FrontPharmacolꎬ2018ꎬ9:986. [14]㊀王金桥ꎬ李靖.五味子乙素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大肠癌细胞SW116凋亡[J].实用药物与临床ꎬ2018ꎬ21(5):487 ̄490.[15]㊀LVXJꎬZHAOLJꎬHAOYQꎬetal.SchisandrinBinhib ̄itstheproliferationofhumanlungadenocarcinomaA549cellsbyinducingcyclearrestandapoptosis[J].IntJClinExpMedꎬ2015ꎬ8(5):6926 ̄6936.[16]㊀PALMEIRAAꎬSOUSAEꎬVASCONCELOSMHꎬetal.ThreedecadesofP ̄gpinhibitors:skimmingthroughsever ̄algenerationsandscaffolds[J].CurrMedChemꎬ2012ꎬ19(13):1946 ̄2025.[17]㊀戴春岭ꎬ符立梧.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ꎬ2005ꎬ21(5):513 ̄518. [18]㊀O BRIANCAꎬWARDNEꎬSTEWARTJRꎬetal.Pros ̄pectsfortargetingproteinkinaseCisozymesinthethera ̄pyofdrug ̄resistantcancer anevolvingstory[J].CancerMetastasisRevꎬ2001ꎬ20(1/2):95 ̄100.[19]㊀HARDYSPꎬVALVERDEMAꎬGOODFELLOWHRꎬetal.RegulationofvolumeactivatedchloridechannelsbyproteinkinaseC ̄mediatedphosphorylationofP ̄glycopro ̄tein[J].JpnJPhysiolꎬ1994ꎬ44(Suppl.2):S9 ̄S15. [20]㊀HUANGMꎬJINJꎬSUNHꎬetal.ReversalofP ̄glycopro ̄tein ̄mediatedmultidrugresistanceofcancercellsbyfiveschizandrinsisolatedfromtheChineseherbFructusSchi ̄zandrae[J].CancerChemotherPharmacolꎬ2008ꎬ62(6):1015 ̄1026.[21]㊀QUHMꎬLIUSJꎬZHANGCY.Antitumorandantiangio ̄genicactivityofSchisandrachinensispolysaccharideinarenalcellcarcinomamodel[J].IntJBiolMacromolꎬ2014ꎬ66:52 ̄56.(收稿日期:2020 ̄05 ̄20)㊀㊀154第6期㊀庄文越ꎬ等.五味子抗肿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五味子素的结构类型

五味子素的结构类型

五味子素的结构类型五味子乙素是五味子中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联苯环辛烯结构,其结构式如下图所示。

五味子乙素的器官保护作用首先在肝脏研究中被发现,即五味子乙素通过抗氧化对肝炎有显著疗效。

随后的研究发现五味子乙素通过抗氧化、抗纤维化还具有抵抗外源性物质诱导的肝、肾毒性和缓解肝、肾、肺的纤维化作用。

在心脑血管系统中,五味子乙素可保护心肌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缓解化疗药物引起的慢性心肌损伤,同时增强认知活动,并具有镇静催眠作用。

五味子乙素还可舒张肺部血管平滑肌,拮抗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抑制气道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减轻气道高反应性从而缓解哮喘发生。

五味子乙素结构式(参考文献[1])五味子乙素的多器官保护作用通过不同的途径起效,作用机制包括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促进热休克反应、调节脂质代谢、抑制细胞凋亡。

01抗氧化作用五味子乙素可参与调控双抗氧化防御系统,维持机体的氧化还原平衡,抵御氧化应激损伤,从而起到保护机体作用。

五味子乙素是五味子发挥抗氧化作用最佳的单体活性成分。

它能减少ROS的产生,提高酶抗氧化系统活性,如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从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发生,维持线粒体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对身体组织产生广泛的保护作用。

实验发现其抗氧化作用涉及多种信号调节通路,包括:Nrf2、AMPK、ATR、P53、TGF-β1/Smads 等。

此外,五味子乙素还具有调节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提高细胞因子活性的作用。

02抗炎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五味子乙素具有抗炎作用,并在治疗各组织器官疾病中发挥作用。

其机制主要包括调控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和抑制免疫细胞的分化和致炎因子的释放。

研究表明,五味子乙素可调节NF-κB 通路各环节来减轻炎症反应,五味子乙素(4、8 mg/L)可显著下调促炎因子NO、TNF-α、IL-2、IL-6 水平,同时抑制小神经胶质细胞Toll 样受体4(TolR4)依赖的MyD88/IKK/ NF-κB炎症信号通路,从而减弱小神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反应。

《2024年五味子乙素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范文

《2024年五味子乙素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范文

《五味子乙素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急性心肌缺血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手段多样。

近年来,五味子乙素作为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成分,其对于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五味子乙素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实验所需五味子乙素由本实验室提取纯化,大鼠心肌缺血模型由本实验室建立。

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试剂和仪器均符合相关标准。

2. 方法(1)动物分组与处理: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五味子乙素治疗组。

模型组和五味子乙素治疗组进行急性心肌缺血造模,治疗组在造模后给予五味子乙素干预。

(2)心肌缺血模型的建立: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

(3)药理学指标检测:通过心电图、血清酶学指标等评估大鼠心肌缺血程度及五味子乙素的治疗效果。

(4)机制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Western Blot等,研究五味子乙素对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氧化应激等相关指标的影响。

三、结果1. 五味子乙素对大鼠心电图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五味子乙素治疗组大鼠心电图ST段压低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表明五味子乙素能够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症状。

2. 五味子乙素对大鼠血清酶学指标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五味子乙素治疗组大鼠血清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等酶学指标明显降低,说明五味子乙素能够减轻心肌细胞的损伤。

3. 五味子乙素对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五味子乙素能够抑制大鼠心肌细胞凋亡,降低Caspase-3等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此外,五味子乙素还能够提高Bcl-2等抗凋亡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发挥抗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

4. 五味子乙素对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五味子乙素能够降低大鼠体内活性氧(ROS)水平,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减轻氧化应激对心肌细胞的损伤。

五味子乙素抑制肿瘤内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

五味子乙素抑制肿瘤内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

第34卷第1期吉林医药学院学报V01.34N o.1—58—2013年02月Jour na l of J i li n M edi calC oH ege Feb.2013文章编号:1673-2995(2013)01-0058-03五昧子乙素抑制肿瘤内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综述I nhi bi t or y ef f ect s of sc hi za ndr i n B on t um or angi ogenesi s and i t s m echani sm 陶玉龙1,徐希妮1,侯晓节1,刘玉清1,吴海星1综述,金宏2,齐玲2’审校(吉林医药学院:1.2009级临床药学本科班,2.病理教研室,吉林吉林132013)摘要:在肿瘤的发生过程中,新生血管的形成是肿瘤生长的必要条件。

肿瘤内血管的生成主要是促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之间作用失衡的结果。

近年来,对五味子乙素抗肿瘤活性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其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内血管的生成,进而达到抗肿瘤的效果。

本文就五味子乙素抑制肿瘤内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五味子乙素;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R282.7文献标识码:A新生血管的形成是肿瘤生长的必要条件¨J。

肿瘤病灶内出现新生血管后,肿瘤细胞可经新生血管获取营养物质和氧气从而迅速生长,并运走代谢产物,以及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转移。

当肿瘤体积增至1—2衄3以上时,如无新生血管长入,肿瘤组织将保持静止状态或退化悼J。

自1971年Fol km an¨o首次提出肿瘤的生长依赖于肿瘤内新生血管的形成这一观点后,以肿瘤血管生成为靶点的肿瘤治疗逐渐发展为重要的抗肿瘤策略。

五味子乙素(Schi zandr i n B,Sc h B)是从中药五味子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活性物质,属木脂素类化合物。

Sch B毒性较小,在大鼠体内药物浓度达3m m ol/kg(1200m g/kg)时仍未出现毒副作用H J。

五味子乙素对丙戊酸钠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

五味子乙素对丙戊酸钠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
朱艳 , 王俊 平
作 者 单 位 : 1 12沈 阳 , 宁 经 济 职 业 技术 学 院 生 物 工 程 系 ( 艳 ) 1 0 3 10 2 辽 朱 ;1 0 4沈 阳 , 阳 医学 院药 理 学 教 研 室 ( 俊 平 ) 沈 王
作 者 简介 : 艳 (9 1 , , 教 。研 究 方 向 : 药 有 效 成 分 及 药 理 作 用 的教 学 与研 究 , - iz u a 6 O 2 0 @ 1 6 cr。 朱 18 一) 女 助 中 E ma :h y n 7 3 0 0 2 .o l n
社 , 0 8 8 - 2 2 0 :18 .
( 稿 日期 :0 20 — 0 收 2 1- 6 2 ) ( 文编辑 ; 伟) 本 黄
[ 5 郑邦 本 . 惠伯 治 疗小 儿 肺 炎经 验 [] 中 国 中 医 急 症 ,9 3 2 2] 郑 J. 1 9 ,
( ): 6 . 6 2 9
中 国 中西 医结 合 儿 科 学 2 1 0 2年 1 O月 第 4卷 第 5期
C i e i r n erTrdtW etMe Oe 0 2Vo , . hnP da tg ai tI s d, t 1 , l No 5 2 4
・4 5 ・ 0
五 味子 乙素 对 丙 戊 酸钠 肝 脏 损 伤 的保 护 作 用
【 要】 目的 摘
观察 五 味 子 乙 素 ( e ) 丙 戊 酸 钠 诱 导 大 鼠 肝 损 伤 的 保 护 作 用 。方 法 3 S hB 对 O只 大 鼠
随 机 分 成 丙 戊 酸 钠 组 、 c S hB加 丙 戊 酸 钠 联 合 给 药 组 及 对 照 组 各 l O只 . 别 给 予 丙 戊 酸 钠 、 c + 丙 戊 酸 分 S hB 钠 、 理 盐 水 灌 胃 , 后 眼 眶 采 集 血 液 5mL, 测 血 清 转 氨 酶 水 平 。 结 果 丙 戊 酸 钠 组 血 清 中 谷 草 酶 为 ( 2 2 ± 4 1 )I L ( 7 2 7. 9 . 4 U/ 、 6 . 6士 2 3 ) U/ , 照 组 分 别 为 ( 9 8 ± 5 9 ) U L、 .8 I L 对 3. 0 .2 I/ ( 3 0 士 4 5 )U L, 组 比较 , 异 均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 O 0 ) 丙 戊 酸 钠 加 五 味 子 乙 素 组 谷 草 转 氨 酶 和 3 . 0 .9 I / 两 差 P .5 ; 谷 丙 转 氨 酶 分 别 为 ( 2 2 士 3 6 )U/ ( 4 2 土 5 6 ) U L, 对 照 组 比 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3 . 9 . 8 I L、 3 . 5 .9I/ 与 P> 0 0 )各 组 大 鼠总 蛋 白 、 .5 ; 白蛋 白等 比较 ,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差 P> O 0 ) 结 论 .5 。 能 异 常 , S hB可 缓 解 肝 功 能 的损 害 , 挥 保 肝 作 用 。 而 c 发 【 关键 词】 肝 损 害 ; 五 味 子 乙 素 ; 丙 戊 酸 钠 ; 大 鼠 ; 动 物 , 验 实

五味子乙素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五味子乙素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 综 述 ・
五 味 子 乙 素 的 药 理 作 用 研 究 概 况
Re s e a r c h o n p h a r ma c o l o g i c a l a c t i o n o f s c h i s a n d r i n B
潘 瑶’ , 林剑 霞 综述 , 李 妍 n 审校 ( 吉林 医药 学 院 : 1 . 2 0 1 1级 英语 护 理 本 科 班 , 2 . 2 0 1 2级 临床 医学 本科
导 致心 肌 结 构 和 功 能 受 损 , 产 生 心 肌 毒 性 效 应 。 此
外, 阿 霉素 的心 毒性也 可 能与心 肌 中抗 氧化 酶 水平 的
日前 关 于 S c h B抗 氧 化作 用 的基 础研 究 报 道 较
多 。研究 表 明 S c h B抗 氧 化 作 用 的具体 途 径 有 很 多 种, 如清 除氧 自由基 、 抗脂 质过 氧化 、 提 高体 内抗氧 化 酶 的活力 、 增强 细胞 的抗 氧 化 能力 和减 少 活 性 氧 等 。 S c h B抗氧 化作 用 可维 持线 粒 体 结构 和 功 能 的完 整 , 从 而对 细胞 和组织 的正 常结 构 及 功 能 起 到 广泛 的保
1 3 2 0 1 3 )
班, 3 。 生物 化学 与分 子生 物学教 研 室 , 吉林 吉林
摘 要 :五味子 乙素是五 味子 干燥 成熟果 实 经无水 乙醇 或 其他 有机 溶 剂 脱脂 后提 取 分 离 的 生物 活 性 物质 , 属
联 苯环 辛 烯类化 合 物。现代 药理 学研 究表 明其 具有广 泛 的 药理作 用 。本 文对五 味子 乙素 的主 要药理 作用 作 一
半酮 , 经氧化 反应 可产 生大 量 自由基 。心肌 与 阿霉 素 的亲和 力 明 显高 于身 体其 他组织 , 使 得心肌 更 易受 至 U

五味子乙素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五味子乙素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第34卷第1期吉林医药学院学报V01.34N o.1 2013年02月J our nal of J i li n M edi cal C ol l ege Feb.2013—43一==:=======;==============================;====:==============一文章编号:1673-2995(2013)01:0043-04五昧子乙素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进展T he pr ogr e s s i n Schi sandr i n B r e ver si ng m ul t i pl e dr ug r es i s t ance综述徐希妮1,支畸玉清1,陶玉龙1,侯晓节1,吴海星1综述,金宏2,齐玲2’审校(吉林医药学院:1.2009级临床药学本科班,2.病理教研室,吉林吉林132013)摘要: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M D R)是当今抗肿瘤药物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根据美国癌症协会调查,90%以上的肿瘤患者死于不同程度的细胞耐药,因此如何逆转肿瘤细胞的M D R成为应用化疗药物治疗肿瘤的主要难题。

但是,M D R产生的机制很复杂,现阶段针对不同的机制也有很多的M D R逆转剂出现,本文主要对五味子乙素逆转肿瘤细胞的M D R机制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多药耐药性;五味子乙素;肿瘤细胞中图分类号:R282.7文献标识码:A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m ul t i pl e dr ug r esi s t anc e,M D R)系指肿瘤细胞对一种抗肿瘤药物出现耐药的同时,对其他许多结构不同、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肿瘤药物亦产生交叉抗药性,它是一种独特的广谱耐药现象…。

M D R产生的机制目前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P一糖蛋白(perm eabi l i t y gl ycoprot ei n,P—gP)的过度表达、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 ul t i drug—r es i s t ance r el at ed pr ot ei n,M R P)的表达增加及细胞凋亡(Pr ogr am m ed cel l deat h,PC D)相关基因对M D R基因表达的调节旧J。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upplementary data for this paper are available from the IUCr electronic archives (Reference: CF1262). Services for accessing these data are described at the back of the journal.
Refinement on F 2
R[F 2 > 20"(F2)] = 0.036 wR(F 2) = 0.100
S = 0.955 2184 reflections 309 parameters H atoms treated by a mixture o f independent and constrained refinement w = l/[cr2(F,2,) +e P = (F,2, + 21=,2)/3
31-37. Asahina, Y. & Kawahata, H. (1939). Ber. Dtsch Chem. Ges. 72, 1540-
Comment The title compound, (I), was originally isolated from the fruits of Schisandra chinensis Baill., a well known oriental medicinal plant (Ikeya et al., 1979). Its structure was established by spectroscopic methods. Intense hepatoprotective action was found with gomisin N (Hikino et al., 1984). In the course of our work on the biochemistry of natural lignans, we reisolated the title compound from the seeds of Schisandra chinensis (Lojkovfi et al., 1997; Slanina et al., 1997).
K u m a K M - 4 diffractometer w/20 scans Absorption correction: none 2208 measured reflections 2184 independent reflections 1684 reflections with 1 > 20"(/)
--
71, 312-318. Berson, J. A. (1963). Molecular Rearrangements, edited by P. de Mayo, pp. 111-231. New York: Interscience. Boer, F. P. & Flynn, J. J. (1969). J. Am. Chem. Soc. 91, 6604-6609. Cremer, D. & Pople, J. A. (1975). J. Am. Chem. Soc. 9% 1354-1363. Enraf-Nonius. (1992). CAD-4 EXPRESS. Enraf-Nonius, Delft, The Netherlands. Farrugia, L. J. (1996). WINGX. A Windows Program Package for X-ray Analysis. University of Glasgow, Scotland. Farrugia, L. J. (1997). J. Appl. Cr3'st. 30, 565. Hirshfeid, F. L. (1976). Acta Crvst. A32, 239-244. Lipp, P. & Holl, M. (1929). Ber. Dtsch Chem. Ges. 62, 499-504. Morris, D. G. & Murray, A. M. (1975). J. Chem. Soc. Perkin Trans. 2, pp. 539-541. Orpen, A. G., Brammer, L., Allen, F. H., Kennard, O., Watson, D. G., & Taylor, R. (1992). International Tablesfor Cr)'stullography, Vol. C, pp. 714-778.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uson, A. & Muir, K. W. (1996). WRITECIE A Program for Preparing CIFs. University of Glasgow, Scotland. Sheldrick, G. M. (1985). SHELXS86. Crystallographic Computing 3, edited by G. M. Sheldrick, C. Kruger & R. Goddard, pp. 175-18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heldrick, G. M. (1994). SHELXL93. Programfor the Refinement of Crystal Structures. University of G6ttingen, Germany. Spek, A. L. (1997). PLATON97. Molecular Geometo' Program. University of Utrecht, The Netherlands.
angle between the analogous planes in 4,11-dibromogomisin D is 73 ° (Ikeya et al., 1976).
C22 027 028 (712 C13 C23 CIO 029 ~-L~ ' ~ /,~c8 ~CI8
1549
Data collection
Abstract References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gomisin N ( 1 , 2 , 3 , 1 2 - t e t r a methoxy- 6,7-dimethyl- 10,11 - methylenedioxy-5,6,7,8Allen, F. H. & Kennard, O. (1993). Chem. Des. Autom. News, 8, tetrahydrodibenzo[a,c]cyclooctene, C ~ H 2 8 0 6 ) has been
SHELXS86 (Sheldrick, 1985). Program(s) used to refine structure: SHELXL93 (Sheldrick, 1994). Molecular graphics: ORTEP3 (Farrugia, 1997). Software used to prepare material for publication: WRITECIF (Pauson & Muir, 1996). ~Laborator~" of Biomolecular Structure and Dynamics and Department of Inorganic Chemistr)', Facult3" of Science, Masarb'k Universit)', KotlrPsk6 2, 611 37 Brno, Czech Republic, and t'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3, Facult3' of Medicine, Masam,k Universit3; Komenskgho ndm. 2, 662 43 Brno, Czech Republic. E-mail: marek@chemi.muni.cz (Received 11 December 1997: accepted 5 May 1998)
1548
CIoHI603S
A single torsional parameter was refined for each methyl Acta Cryst. (1998). C54, 1548-1550 group. Otherwise, H atoms were placed in calculated positions, riding on their parent C atoms. Data collection: CAD-4 EXPRESS (Enraf-Nonius, 1992). Gomisin N Cell refinement: CAD-4 EXPRESS. Data reduction: WINGX (Farrugia, 1996). Program(s) used to solve structure: JAROMIR MAREK a AND Jl~.f SLANINA b
determined. The cyclooctene ring of the molecule has a 1550. twisted boat-chair conformation. The angle between the Asahina, Y., Sano, T. & Mayekawa, T. (1938). Ber. Dtsch Chem. Ges. tWO phenyl rings is 60.6 (11)°.
Rint = 0 . 1 4 9 Omax ---- 2 5 . 2 4 °
h = 0 --, 10 k = 0 --, 13 1=0----,26 3 standard reflections every 60 reflections intensity decay: no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