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三练三不练法则

合集下载

太极拳的三练三调

太极拳的三练三调

太极拳的三练三调太极拳的三练三调太极拳是整体运动,作为一种疗法,其整体性体现在“三练三调”上。

“三练”是指练精、练气、练神。

“三调”是调身(调精)、调息(调气,一呼一吸为一息)、调心(调神)。

“三练三调”是太极拳的“三要素”。

精气神是人身三宝。

世上万物都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三种素性。

“精”是人的体物质“气”是人体的能量,神是人体的信息。

精气神一方面先天受于父母,另一方面后天来自饮食的转化生成和大自然之气的吸取,也得益于自我修练。

太极拳素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之说。

这种说法有多种解读,其一是说练拳要经过练精、练气、练神三个阶段。

1、练精专指修练肢体,是形体运动,俗称“外练精骨皮”。

这是“外功”也叫“命功”(躯体有形之物调之命)。

2、练气专指修练呼吸,是气血和内脏运动,俗称“内练一口气”。

人体之气涵义很广。

呼吸之气是其重要方面。

通过修练外呼吸(肺呼吸)和内呼吸(组织、器官有呼吸),强化人体(血液)同外介的气体交换;促进身体各部位同血液携带的气体交换。

同时通过腹式呼吸,强化腹压变换和横膈升降,借以按磨促动横膈上下的脏腑。

3、练神专指修练大脑,是神精运动。

通过练脑强化脑神经输入、加工、传递、输出信息和发布指令信息统率调控全身的功能。

太极拳要求“意气合一”,即练神同练气合而为一,合成“内功”,也叫“性功”(意气心性活动谓之性)。

练精的招式动作外显为形,内蕴为劲。

就修练“内劲”来说,也属于“内功”。

太极拳强调“一动无不动”身躯动,内脏动、气血动、神经动,凡是能动的部位都要运动,而且同时运动,“上下相随”“左右相应”、“内外相合”,达到“形神俱备”、“性命双修”,“精气壮、精神旺、神气足,精气神三结合。

要达到精气神三结合,需要长期功夫。

初学者如想同时度过修练精气神“三关”,很难成功。

最好是循序渐进,先通过初级阶段的练精筑基,再进到中级阶段的练气,然后进到高级阶段的练神。

“三练”就要“三调”,就是将姿势体态、呼吸吐纳、心意神魂都调练到符合拳理要求。

太极拳的三练三调

太极拳的三练三调

太极拳的三练三调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当今人们练习太极拳的好处非常多,可以强身健体,坚持练习可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三练三调。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三练三调太极拳是整体运动,作为一种疗法,其整体性体现在“三练三调”上。

“三练”是指练精、练气、练神。

“三调”是调身(调精)、调息(调气,一呼一吸为一息)、调心(调神)。

“三练三调”是太极拳的“三要素”。

精气神是人身三宝。

世上万物都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三种素性。

“精”是人的体物质“气”是人体的能量,神是人体的信息。

精气神一方面先天受于父母,另一方面后天来自饮食的转化生成和大自然之气的吸取,也得益于自我修练。

太极拳素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之说。

这种说法有多种解读,其一是说练拳要经过练精、练气、练神三个阶段。

1、练精专指修练肢体,是形体运动,俗称“外练精骨皮”。

这是“外功”也叫“命功”(躯体有形之物调之命)。

2、练气专指修练呼吸,是气血和内脏运动,俗称“内练一口气”。

人体之气涵义很广。

呼吸之气是其重要方面。

通过修练外呼吸(肺呼吸)和内呼吸(组织、器官有呼吸),强化人体(血液)同外介的气体交换;促进身体各部位同血液携带的气体交换。

同时通过腹式呼吸,强化腹压变换和横膈升降,借以按磨促动横膈上下的脏腑。

3、练神专指修练大脑,是神精运动。

通过练脑强化脑神经输入、加工、传递、输出信息和发布指令信息统率调控全身的功能。

太极拳要求“意气合一”,即练神同练气合而为一,合成“内功”,也叫“性功”(意气心性活动谓之性)。

练精的招式动作外显为形,内蕴为劲。

就修练“内劲”来说,也属于“内功”。

太极拳强调“一动无不动”身躯动,内脏动、气血动、神经动,凡是能动的部位都要运动,而且同时运动,“上下相随”“左右相应”、“内外相合”,达到“形神俱备”、“性命双修”,“精气壮、精神旺、神气足,精气神三结合。

要达到精气神三结合,需要长期功夫。

初学者如想同时度过修练精气神“三关”,很难成功。

学习太极拳要掌握三要素

学习太极拳要掌握三要素

学习太极拳要掌握三要素太极拳的本质是门武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实战性越来越弱,但是我们要正确的练好太极拳。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习太极拳要掌握三要素。

欢迎阅读!学习太极拳要掌握三要素心静体松是太极拳的练习核心,通过心静体松能提高太极境界,在慢练中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

学习太极拳要掌握的要素一、松松则气自通,通则力自重,身知松者,功夫纯然,知觉已懂劲,以皮毛触之辨明来龙去脉,转关换势,随来既往,动转由人,变换从势,身动由己,力以从心。

何为松,松既是滚转委劲也,委既是进,着手触之迎而松,由人动静而松,顺其势而松,舒[收]肩则松,藏肘则松,落胯则松,曲膝则松,腹腔内合则松。

很多人觉得太极拳是门高深莫测的武术,因此,有很多人在练习中会有紧张感,尤其是初学者一定要学会放松。

松之无量何为准,一丝不少,一尺有余,寸劲为巧,化劲力竭已变转。

习练交手有不可勉强之松处,头无神领舵无主,手失迎劲被人擒,脚失根基难稳健。

学习太极拳要掌握的要素二、阴阳变换再谈阴阳,何为阴阳? 其无根而生动静之机,动之则开,静之则合,刚柔相济方为太极阴阳之母。

何为阴阳变转,有定向的冲击力,轻微触之圆转之力,既改变其原定向力的方向,为阴阳变转,从而得其滚转曲圆之理用。

阴阳变化是太极拳的核心,贯彻整套拳法,太极拳的每个动作无不包含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变体,动转往复,进退顾盼转弯抹角,技击万端变化,其无非是阴阳变转,以柔化坚之术,遇坚既柔,谓之粘绕,以由人之势,借人之力,柔化其千斤刚劲,此为四两拨千斤之用。

功夫到此方为懂劲,懂劲便领悟腰如杆,肢如枝,杆动枝摇之理用。

学习太极拳要掌握的要素三、虚实知阴阳后再谈虚实,一身何处有其虚实,松肩则虚,坠肘则虚,裹裆则虚,曲膝则虚。

虚则并非失去粘领,此为虚中含实,实则并非全然用力尽竭,此为实中含虚,虚为实而蓄,实为虚而发,虚则卸力千斤,实则弹发无量,虚依实,实依虚,互依克,互依交变,无一不可。

学习太极拳基本要求

学习太极拳基本要求

学习太极拳基本要求【1】1、松腰:能松腰然后才能俩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随子而出。

2、分清虚实:虚实能分开才能转动灵活,否则迈步重治、站立不稳。

3、连贯圆滑,做到意到、眼到、身到、手到、步到。

一个动作的结束恰好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

似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4、松体:“一动无有不动”周身各关节放松后,就不会使其连接的韧带遭受压迫,宜分泌骨液,增强弹性;就会减少关节活动时的摩擦而提高了曲伸的灵活性。

5、柔劲;全身肌肉舒松、筋络开通,促进气血循环。

6、势准:就是姿势动作标准化。

如“尾闾正中”调通任督二脉。

7慢稳、练拳后,心跳正常、、、1、初练升降桩:当两手臂升至肩高吸气到极点时,改为呼气。

同样,当两手臂下按至腹前、呼气达到极点时,改为吸气。

一升一降为一次练习。

“精神集中,用意领气,吸气贴于脊背,呼气沉于丹田,意气运转须转换灵活。

”二、太极拳对健身发劲的要求1要先出前脚着地支撑后,再抖腰带动上肢发劲。

这样定势成为、沉稳。

2、发劲要动短劲长:震脚:后脚提起不宜过高,离地面要近,脚下震出声要脆,震脚要轻灵活波,不犯笨重。

3、发劲需曲中求直“蓄劲如开弓,发劲似放箭”.4、发劲注意方向角度;以揽雀尾的拥势、野马分鬃的捌劲势为例:野马分鬃的右臂顺旋,手臂越过大腿,掌心斜向上,方向在大腿外侧,属偶劲。

拦雀尾拥劲由里向前拥出,手臂在胸前,掌心向内,劲点在前臂外侧的尺尧部,劲路向前略右转,属四正劲。

【2】一、太极拳对呼吸的要求:腹式呼吸有两种;一种是腹式顺呼吸,一种叫腹式逆呼吸。

顺呼吸时胸部内含,小腹隆起呼气时胸部扩张,小腹收敛;逆呼吸,吸气时胸部扩张、小腹收敛,呼气时,胸部内含、小腹隆起。

练拳时用腹式逆呼吸为佳。

2、对深呼吸的运动要求:深呼吸,是吸进慢、呼出快,是同样的气量,也要吸尽的时间长,呼出的时间短。

因为,吸尽气是由肺来容纳的,而肺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它不能突然扩张,只有随着空气进入,徐徐扩大容积,增大空气的容量,所以吸尽要比呼出慢,这是自然现象,无需强求均匀。

跆拳道品势太极三章

跆拳道品势太极三章

跆拳道品势太极三章跆拳道品势太极三章太极拳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方法,并且深受老年人的喜爱。

接下来店铺为你带来24式太极拳的姿势要求,希望对你有帮助。

·头部:练习太极拳时,对头部姿势的要求是自然上顶,避免颈部肌肉硬直,不要东偏西歪或自由摇晃。

头颈动作应随着身体位置和方向的变换,与躯干的旋转上下连贯协调一致。

面部要自然,下颏向里收回,用鼻呼吸。

口自然合闭。

眼神要随着身体的转动,注视前手(个别时候看后手)或平视前方,神态力求自然,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否则会影响锻炼效果。

·躯干部:胸背:太极拳要领中指出要“含胸拔背”,或者“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意思是说在锻炼过程要避免胸部外挺,但也不要过分内缩,应顺其自然。

“含胸拔背”是互相联系的,背部肌肉随着两臂伸展动作,尽量地舒展开,同时注意胸部肌肉要自然放松,不可使其紧张,这样胸就有了“含”的意思,背也有“拔”的形式,从而也可免除胸肋间的紧张,呼吸调节也自然了。

·腰脊:练习太极拳,要求身体端正安舒。

要做到这点,腰部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流传的说法中有“腰脊为第一主宰”、“刻刻留心在腰间”、“腰为车轴”等等,都说明腰是身体转动的关键,对全身动作的变化,调整和稳定重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练习时,无论进退或旋转,凡是由虚而逐渐落实的动作,腰部都要有意识地向下松垂,以助气下沉。

腰部下垂时,注意要端正安舒,腰腹部不可前挺或后屈,以免影响转换时的灵活性。

腰部向下松垂,还可以增加两腿力量,稳固底盘,使得动作圆活、完整。

·臀部:练习太极拳时要求“敛臀”,保持自然状态,避免臀凸出或左右扭动。

要松腰、正脊以维持躯干的正直。

·腿部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对于步法的进退变换和周身的稳定程度,两腿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要求腿部动作要正确、灵活、稳当。

在练习时,要特别注意重心移动、脚放的位置、腿弯曲的程度、重心的移动和两腿的虚实变化以及整个套路动作的前后衔接。

太极拳练习的要点是什么

太极拳练习的要点是什么

太极拳练习的要点是什么太极拳练习的要点是什么 想要练好太极拳,就必须先打好根基,下⾯⼩编为⼤家介绍关于太极拳练习的要点,欢迎⼤家阅读! 太极拳练习的要点是什么 ⼀、屈腿 “屈腿”的前提是松腰沉胯。

腰在太极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之主宰。

太极步要求双腿、双脚与⾝体其他部位⼀样,必须在腰的带动下运⾏,腰不动,腿脚就不能动。

要想发挥腰的主宰作⽤,腰⾸先要放松,这样动作才能⾃然流畅,两⾜有⼒,下盘稳固。

拳诀⽈:“松者⾃逸,紧者⾃滞。

”有些⼈练太极步也讲“迈步似猫⾏”,但由于腰胯以下未真正彻底松开,⾏步时往往出现弯腰撅臀,腿迈不开,出脚沉重如秤砣砸地等现象。

如何松腰?⾸先要全⾝松静,这很关键,⾝体松静⼼才能松静,才能仔细体会每块肌⾁、关节的细微变化。

然后放松臀部的肌⾁,不挂⼒,让其⾃然下坠,命门以上脊椎节节放松,⾃然呈现“命意源头在腰隙”的状态。

这种松腰的练习不在⼒,全在意。

在这⾥需要注意的是松与沉是相辅相成的,有松就有沉。

在松腰的同时,要求胯要松、裆要圆、双腿屈蹲。

屈腿应有度,下蹲幅度不宜过⼤,以膝盖不超过⾜尖为宜。

⼆、碾步 杨式太极拳的碾步⼀直存在“虚脚碾转”和“实脚碾转”之争。

有些拳家认为实脚碾转是硬拧,时间长了会损害膝关节,同时虚实上也分不清,对于这种说法笔者不敢苟同。

传统杨式太极拳是承重型,体重加压在⼀⾜上,以腰为轴,依靠内⽓潜转,带动实脚碾转,其内涵是“步”“桩”合⼀,“势中有桩,桩中含势”,上步时重⼼不移动。

有的⼈实脚转⽽发⽣膝、踝等部位扭伤,这是由于⽅法错误造成的,不能认为是实脚转的弊病。

⾸先,实脚碾转是以腰为轴,胯尖、膝尖与脚尖三者同步,在腰胯的带动下上下⼀起转动,脚尖外摆45°,⼤腿的⽅向和脚尖的⽅向始终保持⼀致,既能做到“完整⼀⽓”,也能达到“周⾝⼀家”,处处体现了“⼀动⽆有不动”,避免造成膝踝的损伤。

实腿碾转的运动量⼤,经常习练可增强腿部⼒量,产⽣缠丝劲,使下盘稳固,并很快达到劲从脚起,连绵不绝的效果。

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11、坚守太极拳入门的要领,虚灵顶劲、沉肩坠肘、松腰落胯、尾闾中正、重心落于涌泉,才有可能达到完全的松沉。

换句话说,要垂脊正身,全身不要有一丝僵硬处,除了两脚必需撑着全身体重之外,全身不要再有一块肌肉呈用力状态。

所以说,在太极拳入门的学习阶段,我们需要去除身上的僵劲。

2、太极拳入门拳架时,身体的任何部位,不论前进、后退、上升、下沉或左右转动,均要随着腰轴移动,由腰轴来带动。

既然手脚躯干均被腰轴带动,自然不必再用额外丝毫力量移动它。

这样才能达到最起码的松沉。

3、讲究松柔,而不讲究腰轴,举手投足必无法上下相随、一气呵成,而做到拳经拳论上所说的“一动全动”的要求,这种松,就是懈。

在太极拳学习的初级阶段,还需要掌握腰轴的运用,重视腰部训练。

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21、太极拳入门需做到主宰于腰,打拳时,要以腰为轴心,用轴心来带动身体。

腰轴先动,手脚才随之而动;腰轴不动,手脚不会自动。

所以,意念时时刻刻留心在腰际。

2.太极传需要一直动才能入门。

拳架可以由腰轴带动后,进一步要注意拳架微妙的转折,哪怕是一只手上微小的弧线都是腰弧的外在表现。

这时,上下内外,牵动往来,动静虚实,随屈就伸,无不相合,表现出完整一致的功夫。

3、如果有骨架不流畅的变化,病一定在腰腿,不在手脚,要由腰腿来变化,不要盲目在手脚上摸索。

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31、太极拳入门需严守分寸、力求中定,无论前弓、后坐、左顾、右盼均要保持体态端正,重心不只不要超出两脚构成之底盘内,而且还要紧紧系于腰轴。

此即是古人所说的“守中”。

2、心转换要缓慢渐变,盘架子时,左右脚由虚到实、或由实到虚,都不可骤变、顿变、突变,必须又慢又匀地交替得越清楚、越细致越好。

亦即此虚一分,彼实一分,慢慢地变化。

3、虚实分清,举步分虚实,虚脚应虚得能随意起落,实脚则要自然弯曲保持弹性,重心落在涌泉穴上。

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41、太极拳入门需动作缓慢式式相连,招式变化之间,缓慢地交替,无停顿之形,无滞留之意,一式导出一式,此式之始,乃上式之终;而此式之终,又是次式之始,滔滔不绝,如长江大河。

太极拳三大基本功是什么

太极拳三大基本功是什么

太极拳三大基本功是什么太极拳三大基本功是什么太极拳入门有绝招,太极拳基本功练习方法,如今太极拳练习的人很多,太极拳不仅是老年人在练太极,很多年轻人也加入到了太极的队伍中来,下面店铺就教大家太极的基本功练习,一起来学习下吧。

一、活臂太极拳练得好坏,上肢臂手的操作非常重要。

松肩、坠肘、坐腕、舒指、亮掌,这些通常习惯性的要领外,要特别注意把握两点:(1)用意不用力,松活柔顺,舒展自然。

(2)必须以腰带动,不能盲目自动乱动。

四肢乱动,不可能作出上下相随,全体完整而动的现象。

上肢松软沉坠这是练下沉功夫,气沉丹田的需要,耸肩抬肘,臂手僵硬,使气上浮,导致心胸紧张与“上虚下实”之道唱反调,下沉功夫就不可能上身,这种机理是浅显易懂的。

上肢臂手从武术技击方面来看还有其特殊的功能。

初学练手,通常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乱动僵硬,练活臂就是要改变这些不符合要求的活动习惯,非改不行,因此称为基本功。

二、动腰初练太极拳常有只见手足动,不见身上动的大毛病,其问题主要就出在不懂不会“动腰”上。

每一拳式的完成必须在腰劲的带动下一起完成达到“上下相随”的要求,主宰于腰是指如何动腰,简单来说,主宰于腰就是“动腰”,这里还可以明显看出,全身动作,起动在腰,腰就是火车头,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动腰”是在全身放松的前提下,提起精神以立身中正为条件,以脊柱为轴,缓缓地进行全身腿足臂手的旋拧带动操作。

“动腰”动作主要是拧腰,是以脊柱为轴,在平行于地面的平面内左右旋拧动作。

拧腰,就像洗脸拧毛巾一样。

不会拧腰就不会就不可能把足手动作相连作好,达不到上下相随,全身动作完整的要求。

三、坐腿太极拳对下肢足腿的要求,称之谓底盘根基功夫,极为重要,确也相当难练。

许多练拳人多年功不上身,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足腿的.锻炼不得法造成的。

“坐腿”是练底盘功夫的一种方法。

也可以称之为“单腿屈膝负重练法”,也难掌握,因此仍应把它看作是一项基本功。

打拳时,屈膝弯腿,身心在大松大软的意含引导下,不断向下松沉,上身躯干好像坐在凳子上一样,增加腿部的负荷,不断延长单腿负重的时间,迈步向前退后仍要轻灵稳当,如履薄冰缓缓移动重心(不能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三练三不练法则太极拳有一整套成熟的理论指导整个修炼过程。

可以这样说,太极拳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体系,练好太极拳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根据前辈拳论和我自己多年的实践体会,总结了三练三不练的练功法则,即练理不练力,练本不练标,练身不练招。

一、练理不练力。

“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

太极拳练的是大道,即太极阴阳转换中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原理。

太极拳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虚极生实,实极生虚,虚实转换。

通过精神集中、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形随的练习,做到一动全动,周身相随,内外相合。

练功时循规蹈距,顺其自然,不能急于求成。

练力指的是练习气力,这种练习虽然将局部力量练得很大,但这种力量是拙力、僵力,缺少灵性,为太极拳家所不取。

二、练本不练标。

“本”是指本源、根本,即肾中元气和下盘功夫。

肾藏元阴元阳,为先天根本、发气之源。

肾气充足,则五脏得养,肝、心、脾、肺、肾各行其职,故能精力充沛、力量充足、反应灵敏、身体协调。

内气充盈为本源之一。

其二是指在周身放松的基础上,气纳丹田,沉入涌泉,达到上盘灵,中盘活,下盘稳固,落地生根。

“标”是指以练习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和硬度为主要目的的局部练习方法。

太极拳是内功拳,内外兼修,以练内培元为主,“培根润源”,“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

三、练身不练招。

练身就是练整体功力,招则是每一动作的攻防含义。

初练太极拳的人,往往最爱了解每招每势的用法。

如果单从招势上去解释和理解太极拳用法及内涵,不可能得到太极拳之精髓。

练太极拳必须经过熟练套路、动作正确、去僵求柔的过程,使周身相随,内外相合,内气充实饱满,把功夫练上身。

太极拳主要是训练自身整体功力,在临敌应用时则根据客观形势,舍己从人,随机应变,并不拘泥于一招一势。

内气充实了,全身尤如充满气的球体,有感皆应,挨着何处何处能击。

如拳论所说:“到成时,敌人怎来怎应,不待思想,自然有法。

”太极拳之练法说明作者:郑悟清夫初练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

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属,眼不顾手,手不顾脚,此谓之盲练也。

尤忌身形不活,手脚不随,即用猛力,处处夺力,而仅能显力者,此痴练耳。

倘能平心静气,注目凝神,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待至肩松身活步稳,然后镇头领气,以卫其力,力顺则气自通,气通则力自重。

所学之法如是,练而习之,以期纯熟,则手眼步一致,心神气相同,自能臻自然而然之妙境矣。

太极初学要决:初学而内要静空,周身而外要轻松。

内空静气行於外,外松而内有神精。

工夫不可须臾断,临用之时有奇能。

太极拳练法说明十一代传人郑钧愚自幼随父(郑公悟清)习练太极拳,经数十年的修炼,浅得太极拳的体会,学练太极拳,好似数学的0、1、2.......9十个数字和各种运算符号;学生在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的各阶段都学习其组合及变化,并逐步得到提高和升华。

习练太极拳决不能一蹴而就,一曝十寒,必须经过逐步学习,长期修炼,循序而进,方能达到高深境界。

太极拳之动作轻软异常,而一动全身皆动。

习练时无须用过分之气力。

无论强弱、老幼均可习练,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宝。

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不同,习练者思想意识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形式与方法。

其中既有相通又有侧重,但都有同样的原则要求,都是让人以自身修练达到自我完善、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然而习练太极拳者成千上万,不知其要点者甚多,其主要表现在随随便便、人动亦动、人云亦云、不按规矩、不知要求?,虽长期修炼但收效甚微。

守规矩才叫练功,不守规矩到老一场空。

有不得性命之真传,不知自然先天之纲纪,落于思维之杂乱,不知太极拳的修持,错修错练者,正理不明,根源不透,偏执一边,虽练太极拳,但性理不合,神气不交,纵行修为,真气暗耗,终无所成。

或者只知拳论中之言语,但末能彻底明其精微,若不设法求之,则幻想辄z hé出,当止不止,不当止而止之。

或有意放纵,不知收敛,气质异生,此非师传不真,乃自已不查已之过也。

或丹田之气已成者,急于超脱,贪念尘俗,一时不觉,丹田之气失控而出,空空而已。

或用旁门小技,以为见功,而世人多得相互传授,终生不悟,寻枝摘叶,迷惑后人,以错传错,遂成风俗而迷失真理,致使正理日远月疏,异端并起,迷失先师之本意。

更有道听途说,口耳之学传于无知之徒,递相训式。

并非不想传授太极拳之真谛,盖世人享受心重,不知修炼,不知天机,不知修为。

虽练太极,却末入太极之门。

拳经云:“斯技旁门甚多。

”因此,初练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不使动向散乱。

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专,不专心细学,眼不顾手,手不顾脚,上中下不能合一,就是瞎练。

尤忌身手不活,手脚不随,即用猛力,处处以力夺力显力者,此谓痴练耳。

偿能平心静气,凝目静神,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待到户松、身活、步稳然后镇头领气以卫其力,力顺气自通,气通力自重,以此法修炼,至其纯熟,手眼步一致,心神气相同,自能达到自然而然之妙境。

习练太极拳能守规矩,按照规矩去练,有明师教诲,气流运行,血脉畅通,做到分而有数,变而有象,列而有位,散而有质,苦下功夫,方能强身健体,从规律中得到应有的效果。

继师之后传艺于世者,应从前辈规矩中走出来,扔掉套路包袱,走向新的层次。

数归无数,不分则无数;象反无象,不变则无象;位至无位,不列则无位;质还无质,不散慢无质。

追溯太极之源,无象太极之本,无位太极之真,无质太极之妙,无象数位形成虚实无位高境界,发展进取,随心所欲。

要达此境,必须着熟、气顺、神行,方得其妙。

太极本无体,寓于宇宙,其大无外无物可容;太极本无用,运行于物,其深莫测,其理可究。

以体而论,太极之始有内外之辨。

以用而论,太极之始能观基本之情。

观其内而不观其外,究其外而明其内,观其神而不观其形,形无不备而神得现。

神者精,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

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精为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神灵,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

愿同道细心悟解,精微而行,不失其真,以达到体清气固,形静神明的太极化境。

太极拳原理作者杨鑫荣技击是太极拳作为一个拳种最基本的组成成分,但多年来并不为人熟知。

“太极拳有无真功夫”一直是存于许多人头脑中的疑问。

笔者自幼随祖父杨禹廷习练太极拳,至今日30余载,对太极拳拳法之精妙体会颇深。

以愚管见,太极拳技击之妙,在于对人体平衡原理的谙熟与运用。

人之所以能够直立行走运动,全赖力与力之间的平衡,是通过神经中枢调动肢体产生支撑力从而达到人体重力间的平衡。

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人体必然难以维持平稳站立而跌倒。

普通人因缺乏训练,在与他人直接的身体对抗中很容易被外力所制,既而难于平衡。

而太极拳拳法训练归根结底就是通过贯彻“静、轻、慢、切、恒”的要求,从盘拳架入手,去僵催柔,重新整合人的神形意气,使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充分调动人身潜能,在技击中节节贯串,在维护自身平衡的前提下迅速有效地打破对手的平衡,制服对手。

那么太极拳练习者是如何增强自身平衡能力进而在技击中有效打击对手的呢?太极拳凡“绷、捋lǚ、挤、按、采、列、肘zhǒu、*、进、退、顾、盼、定”十三式,这十三式基本囊括了人体运动的轨迹。

人在运动时,固有的平衡被打破,重心随运动方向不断变换,人体必须在运动的同时不断调整使之建立新的平衡。

其间维持平衡的肢体与身体整个的运动方向与力度上存在相对的虚实、动静变化。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盘拳架过程中强调的慢,就是要让练拳者充分体会由平衡到不平衡进而建立新平衡,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过程带来的身心感受。

“虚领顶功,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说到底是要求练拳在运动中维持平衡。

通过运动中去僵催柔的变化,神形意气相合,从而达到表里精粗无微不利的境界,做到中正安舒。

盘拳架的过程,既是增强自身平衡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自身平衡能力的过程,也是通过自身的感受而知己知彼的过程。

太极拳练习者对人体筋骨皮肉的结构和运动要有整体的把握,并且练到极致,能以皮肤神经末梢感知来自对手的外力方向及力度,达到“全身无处不是手”的境界。

人体的运动时,重心移动越快,维持平衡越难,所以太极拳法讲究神形意气相合,讲究用意不用力,讲究“松柔圆缓匀”。

就是说在技击时不留破绽,不给对手可乘之机。

相反,与对手过招时,抓住手出招进由重心移动而带来的平衡变化的有利时机,后发制人。

在对手因重心移动打破固有平衡之后,建立新的平衡之前,以粘的方法与对手来势意气相通,感知对手的运动方向和力度大小,用吞吐拿放的手段在化解来招攻势的同时,施以微力,不让对手建立新平衡,使对手重心处于运动时顺势制服对手使之跌倒。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丝毫不给对手以再次出招打击我的机会,而处于慌忙维持自身平衡的窘迫状态。

当对手察觉我方意图,试图挣脱时,我方即以连绵不绝之意“随屈而伸”,“大丢大顶”,“小丢小顶”“丢丢顶顶”,“不丢不顶”,还是顺对方重心移动方向施以薄力,使对手始终无法建立新平衡,无法站稳。

可以说,太极拳的技击是用对手自己的力量打败他自己。

因此,与太极拳练习者过招的人有这样的体会:出手越快,输得越快;出手越狠,输得越惨,简直就是自己打自己。

而这正是太极拳技击的真谛。

凡技击,不外乎制约与反制约。

制约谓之攻,反制约谓之守。

能攻善守,攻守平衡者方能所向无敌。

洞悉了人体平衡的原理,掌握了人体运动时由重心移动而产生的维持平衡过程中力与力之间的关系,才算懂得了技击的要义。

笔者祖父曾说,跤场里有好手。

常言亦有“打人容易摔人难,摔人容易放人难”的说法。

看来谁能更好地维持自身平衡,进而破坏对手的平衡,谁就能成为竞技场上的胜利者。

太极拳由实践中来,还需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发展的活力。

历史发展到今天,太极拳以其修身养生健体的特殊功用为提高现代人身体素质、提升现代人生活质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而太极拳的技击及其训练方法亦可为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提供借鉴之处。

因为运动的原理本来就是相通的。

也只有这样,太极拳才能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获得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人类的文明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太极拳拳理太极拳,道者之用。

运元气于周身之内,进而行真元于天地之间;从无为而有为,有为而无为,进而有为而无,无为而有;炼精化气(炼血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从而臻至泯视生死寿夭,成败得失,是非毁誉,超脱一切欲好,视天地万物与己为一体,不知有我非我逍遥自在之至人境界。

太极者,阴阳将分未分之时也;然初行太极拳,一招一式不可不分出阴阳。

何谓太极拳之阴阳?无他,正反云手耳。

正手为阳,反手为阴;或可称阴阳云手耳。

太极拳八门五步,各式拳势皆由此出。

行拳之时,正反互变,阴阳交缠;步法转换,手法折迭;久后神意相融,渐进至太极境界。

故以名之,太极门阴阳宗。

太极拳各招式精妙,攻守兼备皆有其诀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