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神经节瘤

合集下载

副神经节瘤-医学资料

副神经节瘤-医学资料
• 少见情况以急症形式出现:如高血压危象、休克、急性心衰、肺水肿、 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急性肾功能不全、高热等。
• PHEO在肾上腺偶发瘤的发生率约5%。约有8%的患者无任何症状, 多见于家族性发病者或瘤体巨大的囊性PHEO。

诊断
• PHEO/PGL的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对 可疑病人的筛查、定性诊断、影像解剖和 功能定位诊断等,对于有遗传倾向者尚需 基因筛查。
• 典型PHEO直径约 3~5 cm大小,但也可>10 cm, 平均重量40~100 g (<5 ~>3500 g)。
• 2019年WHO的肾上腺肿瘤的组织分类将嗜铬细胞相关肿 瘤分为肾上腺髓质肿瘤和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两大类:前 者包括良、恶性PHEO和混合型PHEO/PGL;后者包括肾 上腺外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PGL等。恶性PGL发生率约 30%~40%,肾上腺恶性PHEO约10%。儿童多发和肾上 腺外者占30%~43%,其中恶性者占26%~35%。转移部 位多见于淋巴结、肝、肺、骨等器官。但病理组织学特征 本身不能预测恶性或转移。
副神经节瘤
• 2019年,WHO的内分泌肿瘤分类:将嗜铬 细胞瘤定义为来源于肾上腺髓质的产生儿 茶酚胺的嗜铬细胞的肿瘤,即肾上腺内副 神经节瘤;而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节 来源者定义为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目前 比较统一的观点是嗜铬细胞瘤特指肾上腺 嗜铬细胞瘤,而将传统概念的肾上腺外或 异位嗜铬细胞瘤统称为副神经节瘤。
定义
• 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起 源于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的肿瘤,包括源 于交感神经(腹部、盆腔、胸部)和副交 感神经(头颈部)者。前者多具有儿茶酚 胺激素功能活性,而后者罕见过量儿茶酚 胺产生。
• 嗜铬细胞瘤( pheochromocytoma,PHEO ): 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的肿瘤,合成、 存储和分解代谢儿茶酚胺,并因后者的释 放引起症状。

副神经节细胞瘤

副神经节细胞瘤

10%的功能性副神经节瘤是没有症状察觉的,这是因为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的少,但是触碰肿瘤
时可造成一次多量入血,从而引起血压急剧升高等表现。
本病例讨论的意义有二,其一是让一些没见过此病的战友认识此病。
其二是想强调一下,如果对于这种无症状的患者能够很好的做出
这个可能诊断,会很大程度上提醒外科医生为手术做好准备,减少
高血压危象的意外的发生。
女,23岁,胆囊结石术前胸片发现胸部包块,患者无不适,查体未见异常。
最后病理诊断:副神经节瘤。
我想如果以后大家再见到类似病灶,尤其是分布于中线附近的病灶,一定不会忘记。这个病真
的是见一次就不会忘记,分析正确的战友们可能也就见过几次功能性,因为手术中切除时患者血压剧烈波动,大约

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引言:副神经节瘤(Schwannomas)是一种起源于神经鞘细胞的肿瘤,通常发生在周围神经系统中。

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不仅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还能够指导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

本文将详细介绍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1·影像学检查方法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检查、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检查。

以下分别介绍各种检查方法在副神经节瘤诊断中的应用。

1·1 X线检查X线检查对于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限制,主要用于排除其他骨骼引起的病变,如颈椎骨折或骨肿瘤。

1·2 CT扫描CT扫描能够提供较好的骨骼结构显示以及局部病变的定位,对于副神经节瘤的辅助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CT扫描可显示病变的形态、大小、密度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1·3 MRIMRI是副神经节瘤影像学诊断的首选方法。

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够显示病变的形态、大小、信号特征、包膜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常用的MRI序列包括T1加权像、T2加权像、增强扫描以及弥散加权成像。

1·4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在诊断副神经节瘤方面的应用较为有限,主要用于引导手术过程中的定位及术中决策。

2·影像学表现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以下将详细介绍其在各种影像学检查中的表现。

2·1 X线检查表现在X线检查中,副神经节瘤通常呈现为骨质破坏或膨胀,与邻近的神经管或椎体结构融合。

2·2 CT扫描表现副神经节瘤在CT扫描中呈现为边缘清晰、包膜完整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与周围骨质界限清晰,密度均匀或稍高于周围软组织。

2·3 MRI表现在MRI中,副神经节瘤呈现为T1加权像上与周围骨髓信号相似或稍高、T2加权像上信号高于周围软组织的肿块。

增强扫描后,瘤体呈显著强化,包膜清晰可见。

恶性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恶性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多处 转移 ,临 床 十分少 见 .
2 . 1 病理 学特 征 恶 Nhomakorabea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镜下可见主细胞和支
持 细胞 .主 细胞 较 大 ,呈 多 角 形 、圆形 、卵 圆形 ,
本病例在确诊时已有全身多发转移 ,无法手术 切除,故选择全身化疗. 目 前的研究显示 副神经节 瘤对放 、化疗均不敏感 ,可作为辅助治疗 ,对预防 复发转移 ,提高术后生存率有一定帮助 .本例患者 选择紫杉醇脂质体加卡铂化疗后病情稳定,后更改 方案行阿霉素加异环磷酰胺化疗 ,疗效评价稳定 , 说 明该肿瘤对此化疗方案不敏感 .文献报道的恶性 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多死于全身转移多脏器功能衰
2 . 4 治 疗
( + ) , A E 1 / A E 3 ( 一 ) , K i 一 6 7 ( + , 约5 % ~1 0 %) ; 支持 细 胞S 一 1 0 0 ( + ) ; 组织化学 : P A S ( 一 ) ; 病理诊 断:恶性颈 动 脉体 副神 经节 瘤 .
1 . 4 治 疗经 过
节瘤的组织学与生物学行为不相符合。判断其良恶
性需要结合临床是否有邻近器官 的侵袭 和远 处转
移 .所 以仅通 过病 理学 检查 很难 鉴别 良 、恶性 副神 经节 瘤[ 4 1 .
2 . 2 临床 特征
[ 1 ] P E L L I T I " E R I P K, R I N A L D O A, M Y S S I O R E K D, e t a 1 .
I B ME 一 1( 一 ) , E MA ( 一) , V i me n t i n( 一 ) , S y n( +) , C D 5 6
符.恶性副神经节瘤的主要转移器官包括局部淋 巴 结 、肝脏 、肺及骨 .本例患者就诊时 ,已有颈部淋 巴结 、双肺 、肝脏及 c 椎体转移 ,符合恶性副神 经节瘤 的临床特点 . 2 . 3 鉴 别诊 断 副神经节瘤分布广泛 ,组织学形态表现也多种 多样 ,极易发生误诊 ,需与发生在各部位的其他肿 瘤 相鉴 别 : ( 1 ) 嗜铬 细胞 瘤 :主 要 区别 于 发 生部 位 ,嗜铬细胞瘤指发生于 肾上腺髓质 ,并有合成 、 贮存 、分泌儿茶酚胺功能的肿瘤 .其患者尿儿茶酚 胺及其代谢物香草杏仁酸 ( V M A )的检测对鉴别 诊断有 帮助 ; ( 2 )类癌 :细胞形态单一 ,间质常 含较 多纤维组织 ,免疫组化类癌血清素标记对 阳 性 ,表达神经 内分泌标记同时也表达上皮性标记 C K 、E M A .而副神经节瘤上皮标记阴性 ; ( 3 )腺 泡状软组织肉瘤 :细胞巢较大 ,排列呈腺泡样 ,瘤 细胞大 ,核呈空泡状 ,核仁清晰 ,胞质丰富,其形 态结构与副节瘤相似.P S A染色可见 阳性颗粒结晶 状小体 .免疫组化腺泡状软组织肉瘤 S y n 、C g A等 神经 内分 泌标 记呈 阴性 .副 节瘤 呈 阳性 .

副神经节瘤29例临床特征分析

副神经节瘤29例临床特征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
28 76 ・


短 篇 论 著 ・
副神 经 节 瘤 2 9例 临床 特 征 分 析
李 春 ,李 克峰 ,黄 红 丽 ,苑翠珍 ,孙 宁玲 ,郭 继鸿
【 摘 要】 目的 分析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特点 ,提 高对此病的认识 。方法 选取 1 9 9 0 -2 0 1 3年我 院诊断为 副

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表 现差异 大,血压增 高、去 甲肾上腺 素升高较 多见 ,肾上腺以外的肿瘤所 占比例较 大。C T能发
现 副 神 经 节 瘤 ,但 不 能 确 定 肿 瘤 的性 质 。
【 关键词 】 副神 经节瘤;高血压 ;肾上腺素 ;临床特征
【 中图分类号 】R 7 3 0 . 2 6 4 . 5 【 文献标识码 】B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9 5 7 2 . 2 0 1 3 . 0 8 . 1 0 5
g a n g l i o ma pa t i e nt s .M e t ho ds Fr o m 1 99 0 t o 201 2, a t o t a l o f 2 9 p a t i e n t s we r e d i a g no s e d wi t h pa r a g a n g l i o ma i n Pe o pl e s Ho s p i t a l Pe k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Th e s e x, a g e, t h e l e ng t h o f t h e di s ea s e, f a mi l y h i s t o r y, c l i n i c a l s y mp t o ms, l a b o r a t o r y r e s u l t s, t umo r l o c a — t i o n a nd i ma g e in f d i n g s o f t he c a s e s we r e r e c o r de d a n d a n a l y z e d . Re s u l t s Amo ng t h e 2 9 c a s e s o f p a r a g a ng l i o ma, 1 8 c a s e s we r e

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的科普知识PPT

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的科普知识PPT
注意事项:患有副神经节起源的肿 瘤的患者需要定期复查,遵循医生 的治疗方案,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
结论
结论
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 内分泌肿瘤,诊断和治疗需要多学科合 作。
早期发现和治疗可提高患者的预后,患 者需定期复查和遵循医生的建议。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副神经节起源 的肿瘤的科普
知识PPT
目录 介绍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 症状和诊断 治疗和预后 预防和注意事项 结论
介绍副神经节 起源的肿瘤
介绍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
什么是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副神 经节起源的肿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 内分泌肿瘤,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 。
副神经节:副神经节是一组位于主 动脉旁边的神经节细胞,与交感神 经系统密切相关。
介绍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
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的分类:包括嗜铬 细胞瘤、副神经节神经胶质瘤、副神经 节神经母细胞瘤等。
症状和诊断
症状和诊断
症状: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症 状因肿瘤位置和大小而异,常 表现为高血压、多汗、心悸、 头痛、腹痛等。
诊断方法:通过临床症状、体 检、影像学检查(如MRI、CT等 )、生化检查(如24小时尿儿 茶酚胺等)来进行诊断。源自治疗和预后治疗和预后
治疗方法: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治疗包 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疗和靶向药 物治疗等。
预后:预后因肿瘤类型、大小和分级而 异,部分肿瘤可有较好的预后,但亦有 部分肿瘤恶性程度高且预后较差。
预防和注意事 项
预防和注意事项
预防方法:目前没有特定的预防副 神经节起源的肿瘤的方法,但注意 健康生活方式和避免暴露于有害物 质可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副神经节瘤影像

副神经节瘤影像

矢状位MIP重建图示左颈动脉 分叉呈杯口状扩大,明显增强 的肿块位于其上
左侧颈总动脉DSA侧位
像示颈动脉分叉处血供 丰富的肿块,颈动脉分叉 明显扩大。
图 1 CT 平扫时所有患者瘤体肿块较大, 呈圆形、椭圆形,边缘较清楚,无钙 化,咽旁间隙受压、变形 图 2A,2B 横断位增强扫描颈动脉鞘 内可见肿块呈斑片状明显强化包绕颈 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瘤体供血丰富, 可见迂曲的肿瘤血管影。静脉期瘤体 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动 脉期 图 3A ~ 3C MIP 及 VRT 可以显示瘤 体与颈动脉的关系,表现颈动脉体瘤 位于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外动脉移 位,分离、分叉角增大,形成“抱球 状”或“高脚杯”状改变
时常推压周围软组织并破坏周围骨质。肿瘤较小时,骨质改变仅 表现为颈静脉窝扩大,边缘呈虫蚀样骨质破坏;随着肿瘤的生长, 可广泛侵犯周围的结构,CT 表现为广泛的骨质密度减低和不规则 骨质破坏。
图 6:横断位 HRCT 骨窗示左侧颞骨岩部及周围骨质破坏; 图 7:横断面 HRCT 软组织窗示肿块突向后颅窝、左侧小脑半球及脑桥左侧, 周围软组织分界不清;
颈动脉体瘤与副神经节瘤
• 颈动脉体瘤是起源于颈动脉体的实性肿瘤,是一种少见的颈部非嗜 铬性副神经节瘤
• 文献报道颈部副神经节瘤可多中心起源 • 多中心起源的病例中,以颈动脉体瘤发生率最高 • 其次是迷走神经副节瘤和颈静脉球体瘤 • 双侧颈动脉体瘤常可合并颈部其它部位的副神经节瘤
• 副神经节瘤起源于胚胎发育时期的神经嵴细胞,神经嵴细胞在胚 胎发育过程中迁移到身体各处,聚集成群形成副神经节。
管(箭)。 图4 左侧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 a)CT增强示肿瘤明显增强,颈内、外动脉被推 移至肿瘤的前内侧(瘤向前推 移(箭)。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

推荐术后24 ~ 48 h 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
临床表现 由于肾上腺素能受体广泛分布于全身多种组织和细胞 故患者除高血压外,还有其他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头痛、心悸、多汗是PPGL 高血压发作时最常见的三联征
化验检查 激素及代谢产物的测定 包括测定血和尿NE、E、DA 其中间代谢产物甲氧基肾上腺素(MN)、甲氧基去甲
肾上腺素(NMN)
终末代谢产物香草扁桃酸(VMA) 浓度。 MN 及NMN(合称MNs) 是E 和NE 的中间代谢产物,
诱因 可因大量CA 突然释放而发生 手术前或术中挤压、触碰肿瘤 使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β-受体阻滞剂、胃复安、 麻醉药) 创伤、其他手术应激等而诱发。
治疗 应从静脉泵入α-受体阻滞剂,可从小剂量开始并严密监测 血压、心率变化,根据患者对药物的降压反应,逐渐增
加和调整剂量;
当高血压危象被控制,患者病情平稳后,再改为口服α-受
体阻滞剂治疗做手术前准备。
治疗 如高、低血压反复交替发作时 ,除静脉泵入α-受体阻滞剂外,还
需另建一条静脉通道进行容量补液、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
并纠正低容量休克。 PPGL 危象死亡率较高,需多学科合作,密切监测并对患者进行 个体化指导治疗 推荐硝普钠、酚妥拉明或尼卡地平静脉泵入

术前药物准备充分的标准
PPGL 危象
PPGL 危象发生率约为10%,临床表现可为严重高血压或高、
低血压反复交替发作;出现心、脑、肾等多器官系统功能
障碍,如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肌病、心源性休克;肺水 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脑血管意外、脑病、癫
痫;麻痹性肠梗阻、肠缺血;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者导致
休克,最终致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立性纤维瘤


理论上可起源于全身各个部位的结缔组织中,胸腔占 68%( 胸膜、肺、纵隔及膈肌),盆腔16%,腹膜、内 脏及腹膜后占8%,头颈部、四肢及躯干少见。 增强扫描三种强化方式:轻度或无明显强化,多无坏死; 中等度强化,坏死少见;显著强化,超过100%,强化 多不均匀,坏死常见。
血管外皮细胞瘤
上腺髓质发生的副节瘤称为嗜铬细胞瘤,发生在肾上腺外的副节瘤称 为异位嗜铬细胞瘤。



近25%的副交感副节瘤和50%的交感性副节瘤有家族遗传 性。 大多数副神经节瘤在30-50岁时发现,疾病的显露形式包 括偶然发现、肿块的占位效应和儿茶酚胺的过多分泌出现 相应的症状。 典型临床表现:头痛、心悸、潮汗、间歇性高血压。 不典型临床表现:高血糖、发热、体重减轻、心肌梗塞等。 较大的功能性副神经节瘤可无症状,因为大部分儿茶酚胺 在病灶内代谢。 无功能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症状不明显。

不同于嗜铬细胞瘤10%的恶性率,其他副神经节 瘤(特别是腹部)有14-50%的恶性率; 良恶性难以鉴别,有时在病理组织学检查也难以 判断; 有学者认为目前副神经节瘤的良恶性主要通过是 否出现转移来判断;也有学者认为,当肿瘤呈恶 性增殖状态时,可突破包膜,累及周围血管及实 质性脏器,当与邻近组织界限模糊时可提示恶变。
其他神经源性肿瘤

神经鞘瘤:囊变常见,钙化、出血和坏死少见, 强化程度不如副神经节瘤; 神经纤维瘤:实性多见,囊变少,轻度强化; 节细胞神经瘤: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其他副血供肿瘤巨淋巴 Nhomakorabea增生
无论囊变、钙化还是强化方式,两者都相似; 但是巨淋巴结增生多呈肾形,强化均匀,程度 不如副神经节瘤,且邻近可见滋养血管,且 T2WI呈中等度高信号,低于副神经节瘤。



起源于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血管周细胞,理论上可发生 于全身各个部位,但四肢多见,其次为骨盆、头颈部。 少数位于纵隔、内脏、肠系膜和胸膜等。 中等大小,形态不规则,分叶状,境界清楚,CT平扫 呈等或略高密度,密度不均匀,坏死多见,肿瘤较大时 引起邻近骨质破坏。 MR信号不均匀,常见血管流空、坏死和出血,一般无 钙化。实质部分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或略高信 号。增强后进行性延迟强化,实质部分强化显著,与血 管类似。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其他部位表现无差异。
副神经节瘤
神经组织来源肿瘤 源于神经鞘的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 及相应的恶性肿瘤; 源于神经节细胞的肿瘤:节细胞神经瘤及神 经母细胞瘤; 源于副神经节的肿瘤:副神经节瘤(嗜铬细 胞瘤、化学感受器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


副神经节瘤起源于胚胎发育时期的神经嵴细胞,在发育过 程中迁移到身体各处,聚集成群形成副神经节。 肿瘤根据起源不同分为两类:交感性副节瘤和副交感性副 节瘤。 副交感性副节瘤大部分发生在颅底与颈部,以颈动脉体瘤 和颈静脉球瘤常见,又称做化学感受器瘤,此类肿瘤一般 无嗜铬性; 交感神经副节瘤多见于腹部,其中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的称 为嗜铬细胞瘤,而把其他交感来源的称为肾上腺外副神经 节瘤,可以发生在颅底、颈部到前列腺、膀胱之间交感链 的任何部位。肾上腺髓质是一种特殊的副神经节,故一般也可将肾



CT表现: 多见于肾门水平主动脉旁区、Zukerkandle器、后纵隔脊 柱旁和头颈部,也可见于一些少见部位,如胆囊、膀胱、 子宫、十二指肠及精索等。 大多数副神经节瘤直径>3cm,形态较规则,圆形或类圆 形,边界清楚; 由于供血不均,瘤内容易坏死、出血、钙化和囊变; 富血供肿瘤,增强后强化显著,部分区域强化与血管强化 接近;有学者认为交感性副节瘤多存在增粗的供血动脉, 在部分瘤体内,能见到强化的肿瘤血管,呈早期、进行性 延迟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