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土壤污染及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的污染及控制对策

化学物质型固体废物的主要污染途径 (Polluting mode of chemical solid wastes)
病原体型固体废物的主要污染途径 (Polluting mode of pathogenic solid wastes )
固 体 废 物 的 污 染 途 径
污染物 净化
大气污 染物
(4) 污染大气
主要通过漂逸扩散、焚烧处理进入大气
尾矿库(坝)的扬尘,甚至能形成局部沙尘暴; 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粉尘; 污泥和垃圾中的尘粒及臭气; 一些有机固体废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被微生 物分解,能释放出有害气体; 固体废物焚烧引起的二恶英污染。
(5)
影响环境卫生 主要是感官污染并引起疾病传播 我国生活垃圾,粪便的清运能力不高,无害化处理 率低,很大一部分垃圾堆存在城市的一些死角,严重 影响环境卫生,对人们的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
资源化应该遵循的三个原则
大宗利用原则 多用途开发原则
高附加值产品原则
资源化一般处理技术
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分类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
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技术
第四节
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技术 处理方法(processing/treatment method) 预处理 分选 脱水 生物处理 焚烧处理 热解处理 化学处理 海洋处置 陆地处置 处置方法(disposal method)
3000 垃圾量 (104kg)
固体废物的分类
我国目前分为四类:工矿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城市 生活垃圾及放射性固废(须专门管理)。一般按来源分为: 工业废物(industrial solid wastes): 冶金、交通、化工、能源、矿业、轻工业及其它 城市垃圾(municipal solid wastes):生活、商业、建筑、粪便 农业固体废弃物(agricultural solid wastes): 危险固体废物 农、林、牧、渔 放射性废物(radiological solid wastes): 放射性矿物、核工业、同位素加工、科研单位、医疗单位 按危害性分为有毒有害性和无毒无害性 有毒有害固废(hazardous wastes):除放射性废物外,具有直接 毒害,即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爆炸性、传染性的 废物如:医药废物、木材防腐化学品、废燃油、含Be(铍)、As、 Cd、Hg、Te、Tl、Pb及含氰、酚、醚、多氯苯、二恶英
放射性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的危害

放射性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的危害
放射性废物不恰当的管理会在现在或将来对人来健康和环境产
生不利影响,放射性废物管理必须履行旨在保护人类健康和管理的各项措施。
土壤污染物有下列4类:
①化学污染物。
包括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
前者如汞、镉、铅、砷等重金属,过量的氮、磷植物营养元素以及氧化物和硫化物等;后者如各种化学农药、石油及其裂解产物,以及其他各类有机合成产物等。
②物理污染物。
指来自工厂、矿山的固体废弃物如尾矿、废石、粉煤灰和工业垃圾等。
③生物污染物。
指带有各种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卫生设施(包括医院)排出的废水、废物以及厩肥等。
环境规范文件

环境规范文件第一章总则。
为了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章环境管理。
1.各级政府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2.企业和个人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履行环境保护的法律义务,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环境污染。
3.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布环境信息,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第三章大气环境保护。
1.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控制工业废气排放,加强车辆尾气排放管理,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2.推广清洁能源,加大煤炭清洁利用力度,减少燃煤污染。
3.加强大气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提高治理效率,减少大气污染。
第四章水环境保护。
1.加强水污染防治,控制工业废水排放,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减少水污染。
2.加强水资源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管理,防止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
3.加强水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布水环境信息,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
第五章土壤环境保护。
1.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控制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加强农业化肥农药使用管理,减少土壤污染。
2.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布土壤环境信息,保障农产品安全。
3.加强土壤修复工作,对受污染的土壤进行治理和修复,恢复土壤生态功能。
第六章生物多样性保护。
1.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2.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禁止非法狩猎和捕捞,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3.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估,及时发布生物多样性信息,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七章废弃物管理。
1.加强固体废弃物管理,推广垃圾分类处理,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
2.加强危险废物管理,规范危险废物处置,防止危险废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3.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
第八章环境应急管理。
1.建立健全环境应急预案,提高环境应急管理水平,有效应对环境突发事件。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蒋超群
四、固体废弃物的特点
• 1)直接占用并具有一定空间 ) • 固体废物除直接占用土地并具有一定空间,它对环境的污 染主要通过水、大气或土壤进行,没有这些媒介,就不会 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因此,固体废物既是污染水体、 大气、土壤的“源头”,又是废水、废气处理的“终态 物”。根据固体废物的这一特性,提示人们应尽量避免和 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和向水体、大气及土壤环境中排放, 这是防止和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关键。 • (2)包括了有固体外形的危险液体及气体废物 ) • 液体和用容器装的气体,如装在容器中的废酸,废碱或气 体在法律上都称为危险废物,均列于危险废物的管理范畴 之内。
一、引言
• 现代人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自然环境的 能力。不过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营造的舒 适生活环境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所付出 的生态代价,结果是人类被迫面对日趋严 重的环境污染和地球生态危机。固体废弃 物污染日趋严重,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 处。
二、固体废弃物的概念
• 固体废弃物也称固体废物,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 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和泥状物质。按其来源 不同,主要分为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 固体废物等。固体废物的管理主要是指控制其污 染和实行资源化。随着生产的扩大,生活水平的 提高,固体废物的成分日益复杂,排放量逐年增 多。它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一大公害。
6.3、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及存在的问题 、
• 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将有害固体废物任意丢弃或进行不安全的填埋,对环境 的污染是极难治理的,多数情况下要花费巨额投资。现在有的城市,特别是近几年刚 发展起来的县级市,还没有专门的固体废物处理场所,即使有一定的填埋场,其环保 要求、技术操作规范等也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人们对固体废物的危害性,固体废 物的资源化认识程度不高,致使大量的固体废物随意抛弃、堆积、填埋,综合回收利 用率较低。长期以来,在自然环境中囤积数量已达到较高的程度,大量有毒有害物质 渗透到自然环境中,已经或正在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据有关资料反映,我国 每年产生的固体废物可利用而没有被利用的资源价值250 多亿元。发达国家再生资源 综合利用率达到50——80%,而我国只有30%,并且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与发达国家 相比相差甚远。其主要原因:一是环境因素。全社会对固体废物的处置与综合利用的 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还没有形成人人自觉保护环境,积极支持回收利用工作的 风气。二是技术因素。固体废物的处置与利用技术要求高,而我国目前综合利用的科 技水平、加工设备、生产工艺等都比较落后,因投入少,科技开发能力弱,制约着固 体废物处置与利用产业的发展。如,我国城市固体生活垃圾的直接分类回收设施仍相 当落后,甚至是空白的状况,这些垃圾的分类回收几乎全靠拾荒者。三是政策因素。 国家制定的关于固体废物的法律仅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 法》,且没有相关的实施细则和法律解释,缺乏实际操作性。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 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出台。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缺乏强有力的、长期的激励机制 和制约机制。
土壤污染的常见来源和治理方法

土壤污染的常见来源和治理方法土壤污染是目前世界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
它会极大地威胁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和农作物产量。
本文将重点探讨土壤污染的常见来源以及一些常用的治理方法。
一、土壤污染的常见来源1. 工业活动:许多工业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这些物质通过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进入土壤中。
2. 农业活动: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农药和化肥中的化学物质会渗入土壤,积累起来并对土壤微生物和植物造成伤害。
3.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人口聚集在有限的土地上,这导致了大量的工业、交通和建筑活动。
这些活动导致土壤受到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影响。
4. 固体废物处理:垃圾填埋场和废弃物堆放场是土壤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这些废弃物中的有害物质会渗透到土壤中,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二、土壤污染的治理方法1. 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体,如植物和微生物,来去除或减少土壤中的污染物。
植物可以通过吸收、吸附和降解等机制清除污染物,而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污染物。
a. 植物修复:通过选择适合的植物品种,将其种植在受污染的土壤中,可以有效地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物。
b. 微生物修复:利用具有降解能力的微生物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将其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的物质。
2. 物理修复:物理修复主要是利用物理方法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
a. 土壤气体提取:通过注入气体或气体混合物到土壤中,将污染物挥发到气相,然后进一步处理。
b. 土壤水体分离:采用物理隔离技术,将污染土壤与地下水或地表水隔离开来,以阻止进一步的污染传播。
3. 化学修复:化学修复是利用特定的化学物质来改变土壤中的污染物的性质,以减少其对环境和生物的危害。
a. 土壤改良剂:添加土壤改良剂,如石灰和有机肥料,可以改变土壤的化学性质,降低重金属的可溶性,减少其毒性。
b. 化学稳定剂:化学稳定剂可以与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化合物,降低其迁移和生物有效性。
《土壤污染与防治》资料

《土壤污染与防治》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土壤污染危害的特点特点:①隐蔽性和滞后性②累积性和地域性③不可逆性和长期性(重金属及一些有机物)④治理难和周期长2.土壤污染危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①土壤污染对水质的影响土壤受到污染后,重金属以及可溶性污染物等容易在水力作用下,被淋洗进水体中,引起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另一些悬浮物及其他所吸持的污染物,可随地表径流迁移,造成地表水的污染。
②土壤污染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土壤环境受到污染后,含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风力的作用下进入到大气环境中,随风吹扬到远离污染源的地方,扩大了污染面,导致大气污染生态问题。
第二章土壤污染1.土壤自净作用土壤的自净作用:是指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降低其浓度或改变其形态,从而消除污染物毒性的现象。
类型:①物理净化作用②物理化学净化作用③化学净化作用④生物净化作用2.土壤基本理化性状与土壤污染物转化的关系(重点:土壤组成与污染物毒性,土壤酸碱性与污染物转化,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与污染物转化和毒性)⑴土壤组成与污染物毒性污染物毒性和形态的一般关系:土壤中某污染物的水溶态或交换态有效浓度越大,其对生物的毒性较大,而专性吸附态、氧化物态或矿物固定态含量越高,则其毒性越小。
①黏粒矿物吸附与污染物毒性②有机质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⑵土壤酸碱性与污染物转化和毒性⑶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与污染物转化和毒性土壤是一个复杂的氧化还原体系,存在着多种有机、无机的氧化、还原态物质。
一般土壤空气中的游离氧、高价金属离子为氧化剂,土壤中的有机质及其厌氧条件下的分解产物和低价金属等为还原剂。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Eh)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易分解有机质含量、易氧化和易还原的无机物质的含量、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及土壤pH等。
第三章无机物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1.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①形态多变②易积累③不能被降解而消除2.Tessier定义的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及提取方法①水溶态,以去离子水提②交换态,以1mol/LMgCl2溶液为提取剂(室温振荡1小时)③碳酸盐结合态,以1mol/L NaAc-HAc(pH5.0)缓冲液为浸提剂④锰铁氧化结合态,以0.04mol/LNH2OH·HCl为浸提剂⑤有机结合态,以0.02mol/LHON3+30%H2O2溶液为浸提剂⑥残留态,以HClO4-HF消化3.汞、镉、铬和砷在土壤环境中存在的主要形态及其毒性比较⑴汞土壤中的汞按其化学形态可以分为金属汞、无机化合态汞、有机化合态汞。
环境工程原理复习总要

土壤中的污染物: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原油等。
土壤污染的危害:(1)通过雨水淋溶作用,可能导致地下水和周围地表水体的污染;(2)污染土壤通过土壤颗粒物等形式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或动物所吸入; (3)通过植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对食物链上的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等。
固体废弃物的定义:人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经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
“工业固体废物(废渣)”、“城市垃圾”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1)通过雨水的淋溶和地表径流的渗滤,污染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从而危害人体健康;(2)通过飞尘、微生物作用产生的恶臭以及化学反应产生的有害气体等污染空气;(3) 固体废弃物的存放和最终填埋处理占据大面积的土地等。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1)环境工程原理基础:重点阐述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主要内容有物料与能量守恒原理以及热量与质量传递过程的基本理论等。
(2)分离过程原理:主要阐述沉淀、过滤、吸收、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等基本分离过程的机理和基本设计计算理论。
(3)反应工程原理:主要阐述化学与生物反应计量学及动力学、各类化学与生物反应器的解析与设计理论等。
课程学习的目的:(1)系统、深入学习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技术原理(2)工程设计计算的基本理论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3)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章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物理量称为该物理量的通量。
通量是表示传递速率的重要物理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称为热量通量,单位为J/(m2·s);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某组分的质量,成为该组分的质量通量,单位为kmol/(m2·s);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动量,称为动量通量,单位为N/m2。
总衡算:研究一个过程的总体规律而不涉及内部的详细情况;可以解决环境工程中的物料平衡、能量转化与消耗、设备受力,以及管道内的平均流速、阻力损失等。
环境学基础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二章绪论环境问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所谓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2、环境结构:环境要素在数量上的配比,空间位置上的配置,相互间的联系内容与方式。
3、环境规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4、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5、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二简答题1、简述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实质: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问题。
产生:1人口压力2资源不合理利用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发展:发展中国家:1人口激增和贫困2与城市化有关问题异常严重3自然资源消耗加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发达国家:1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大气污染物急剧增加2自然资源消耗和破坏增加3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突出3、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任务有哪些?有:1探索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2探索全球范围内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3协调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同生态要求之间的关系4探索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途径。
4、简述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于自然规律因素造成的。
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3、生态系统平衡: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皆处于稳定和通畅的状态。
4、生态系统平衡阈值:二简答题1、生态系统有哪些结构和功能特性?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环保有哪些意义?结构:一是组成成分及其营养关系;二是各种生物的空间分布状态。
具体的说就是物种结构,营养结构,空间结构。
功能特性:1生物生产2能量流动3物质循环4信息传递意义:不仅解释自然界,而且要改造自然界,是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力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土壤污染源
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
废水浇灌农田,废渣和城市淤泥作为肥料施用于农田,会 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的污染。
农药和化肥
如有机杀虫剂DDT、六六六等在土壤中残留,并在生物体 中富集。N、P等化学肥料凡未被土壤利用的都在根层以下积 累或转入地下水,成为潜在的环境污染物。
2. 重金属: 主要有Hg、Cd(镉)、Cu、Zn 、Pb(钯)、As(砷)、Ni、Co(钴)、Se (硒)等,由于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土壤一 旦被污染,其自然净化过程和人工治理都是 非常困难的。 根据农业部环保监测系统对全国24个省市 ,320个严重污染区约548万公顷土壤调查发 现,大田类农产品污染超标面积占污染区农 田面积的20%,其中重金属污染占80%,对 全国粮食调查发现,重金属Pb,Cd,Hg,As 超标率占10%。
2.土壤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残留
(1)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残留
一般情况下,土壤中有机质、粘土矿物含量越多,盐 基代换量越大,pH值越高,则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活动 性越弱,重金属对植物的有效性越低,植物对重金属 的吸收量越小;在上述因素中,最重要的是pH值,如 水稻籽实中重金属含量按下列次序递增:华北平原碳 酸盐潮土(pH>8.0)远小于东北草甸棕壤(pH=6.57.0),后者远小于华南的红壤和黄壤(pH<6.0)。 重金属主要是通过根部从被污染的土壤中吸收的,如 各部位铬的含量为根>茎>叶>荚>籽粒,一般根部的含 铬量可超过地上部分的两倍。
随大气沉降进入土壤的重金属:汽车运输对公 路沿线污染严重。江苏省高速公路两边的土壤 “病情”严重,公路两边100米成为铅污染区 ,铅对土壤的污染已深达30cm,而这一深度往 往正是农作物生长的深度,这直接导致蔬菜等 农作物中铅含量超标,在30个观测点中,蔬菜 中的铅含量最高超标居然高达6倍。 随污水灌溉进入土壤的重金属:根据我国农业 部进行的全国污灌区调查,在约140万公顷的 污灌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灌 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占46.7%,中 度污染占9.7%,严重污染占8.4% 。
3.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危害
(1)病原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病原体是由土壤生物污染带来的污染物,其中包括 肠道致病菌、肠道寄生虫、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 霉菌和病毒等。 病原体能在土壤中生存较长时间,如痢疾杆茵能在 土壤中生存22-142d,结核杆菌能生存1a左右,蛔虫 卵能生存315-420 d,沙门氏茵能生存35-70d。 土壤中肠道致病性原虫和蠕虫进入人体主要通过两 个途径为:①通过食物链经消化道进人人体。例如, 人蛔虫、毛首鞭虫等一些线虫的虫卵,在土壤中经 几周时间发育后,变成感染性的虫卵通过食物进入 人体。②穿透皮肤浸人人体。例如,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和粪类圆线虫等虫卵在温暖期湿土壤中经 过几天孵育变为感染性幼虫,再通过皮肤穿入人体。
国际上成功的处理方法有:对于树枝,主要是进行粉碎, 撒回土壤和树坑中,可起到保水、盖尘、增加土壤生态的作用; 对于树叶,尽量使其落叶归根,在树林的地面形成腐殖质层, 以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多余的有机垃圾堆肥后还可用来做城 市居民的花园、花盆、绿色阳台、绿色屋顶需要的营养土。
德国 城市 家庭 花园 中的 垃圾 堆肥
(2)农药在植物体内的残留
农药按照其被分解的难易程度可分为两类:易分解 类和难分解类。 植物对农药的吸收率因土壤质地不同而异,砂质土 壤吸收农药的能力要比从其他粘质土壤中高得多。 不同类型农药在吸收率上差异较大,通常农药的溶 解度越大,被作物吸收也越容易。例如,作物对丙 体666的吸收率要高于其他农药,因为丙体666的水 溶性大。 不同种类的植物,对同一种农药中的有毒物质的吸 收量也是不同的。例如,对有机氯农药中的艾氏剂 和狄氏剂的吸收量:洋葱<黄瓜<萝卜。 农药在土壤中可以转化为其他有毒物质,如DDT转化 为DDD、DDE,它们都能成为植物残毒。 一船说来,块根类作物比茎叶类作物吸收量高;油 料作物对脂溶性农药加DDT、 DDE等的吸收量比非油 料性作物高;水生作物的吸收量比陆生植物高。
(3)土壤生物污染的影响
土壤生物污染是指一个或几个有害的生物种群,从 外界环境侵入土壤,大量繁衍,破坏原来的动态平 衡,对人体或生态系统产生不良的影响。 污染物主要是未经处理的粪便、垃圾、城市生活污 水、饲养场和屠宰场的污染,其中危险最大的是传 染病医院未经处理的污水和污物。 细菌污染土壤后能引起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 等百种茄科植物的青枯病,能引起果树的细菌性溃 疡和根癌病。 真菌污染土壤后能引起茄子、棉花、黄瓜、西瓜等 多种植物的枯萎病,以及小麦、大麦、高粱、玉米、 谷子等的黑穗病。
1、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
2、生物防治 3、施加抑制剂 4、控制氧化还原条件 5、增施有机肥,改良砂性土壤
6、改变耕作制、换土和深翻
把生活垃圾和粪 便堆成肥料,再 撒回土壤之中去 养育土地是中华 民族保持土壤肥 力的传统做法。 那时人们认为生 活垃圾一点儿也 不可怕,往墙角 屋后的树坑、菜 园子里一倒, 沤 一沤, 其中的菜 叶、果皮和土渣 当分析某一种裂变产物的生物学意义时,必 须考虑它们的产率、射线能量、物理半衰期、 放射性核素的物理形态和化学组成,以及由土 壤转移到植物的能力,生物半定期和有效半定 期等因素。 放射性物质进入土壤后能在土壤中积累,形 成潜在的威胁。由核裂变产生的两个重要的长 半衰期放射性元素是90锶(半衰期为28a)和137铯 (半衰期为30a)。空气中的放射性90锶可被雨水 带人土壤中。因此,土壤的含90锶的浓度常与 当地的降雨量成正比。137铯在土壤中吸附得更 为牢固。
垃圾忧患—垃圾处理厂垃圾污染农田
2005年4月6日,河北省滦南县大姚各庄 村的农民在铺地膜。
日前,记者在河北农村采访时发现,许多农村的田间地头都飘散着 废地膜。据河北省环保局有关人员介绍,农民种地使用地膜覆盖能提高 地温,保持土壤水分,增强农作物的抗旱、抗寒能力,但是,用毕的废 弃地膜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则会对农村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农村 “白色污染”亟待治理。 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江苏宜兴污灌区,经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赵其国院士的检测发现,其稻米中含有120多 种致癌物质。该所在江苏省部分地区检测也 发现,其小麦、大米、面粉里铅检测率高达 88.1%,根据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 任徐明透露,无锡市最近几年肝癌、胃癌、 肺癌发病率明显上升。 随固体废弃物进入土壤的重金属 :随着电子 产业的发展,废旧干电池,锂电池,蓄电池 等电子垃圾目前已成为重要的土壤污染源。 据测算,1节一号含汞电池烂在土壤中,可以 使1平方米土地失去利用价值。
3. 放射性元素:主要来源于大气层核试验的沉 降物,以及原子能和利用过程中所排放的三 废物质;主要有Sr(锶)、Cs(铯)、U等; 土壤一旦被污染就难以自行消除,只能靠其 自然衰变为稳定元素,而消除其放射性。 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土壤氡污染致癌5万例 ,而天津市区公众肺癌23.7%是由氡及其子 体造成的。 4.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病原菌和病毒等,来 源于人畜粪便、灌溉污水(特别是医院污水 )。
土壤污染与固体废 弃物污染
土壤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土壤污染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获得植物 收获的疏松表层,是地球上大多数生 物生长、发育和繁衍栖息的场所,更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工 作的对象。同时,人类的生活、生产 活动也对土壤本身产生影响,这既包 括促进了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也包括 使土壤发生退化和污染。
过 量 使 用 化 肥 的 田 地
过量 使用 农药 会引 起水 与土 壤的 污染
垃圾污水不仅使农作物大量减产,村民长期饮用带茶色 的井水,许多人肚子肿大,四肢无力,下田春播的农民,皮 肤奇痒,患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病。
(四)土壤污染的防治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即从开始污染到 导致后果有一个长时间、间接、逐步积累的 过程,污染物往往通过农作物吸收、再通过 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人们的健康变化,才能 被认识和发现。而且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移动 速度缓慢,土壤污染和破坏后很难恢复,又 往往不易采取大规模的治理措施。所以对于 土壤污染,其防止污染比治理污染更具现实 意义。
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
畜禽养殖场的积肥和屠宰场的废物中有寄生虫、病原体和 病毒。当利用时,如果不经过物理和生化处理便会引起土壤 或水体污染。
大气沉降物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通过降水进入农田, 引起土壤酸化;大气核试验的散落物可造成土壤的放射性污 染。
(二)污染物
1. 有机污染物:包括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
石油、多环芳烃、甲烷、有害微生物。 有机农药:我国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每年使用 的农药量达到50- 60 万吨, 其中约有80%的农药直 接进入环境, 每年使用农药的土地面积在2.8 亿公 顷以上。农药品种有120余种,大多为有机农药。我 国平均每公顷农田施用农药13.9kg,比发达国家高约 1倍,利用率不足30%,造成土壤大面积污染,目前 受农药污染的土地面积已超过1300-1600万公顷。 多环芳烃:许多PAHs可致癌,还具有破坏造血和淋 巴系统的作用,并能使脾、胸腺和隔膜淋巴结退化, 抑制骨骼形成。全国主要的农产品中PAHs超标率高 达20%以上。
(三)土壤污染的影响及危害
。
1.土壤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1)无机污染物的影响 受Cu、Ni、Co(钴)、Zn 、As(砷)等污 染,引起植物生长和发育受到限制;而受Hg、 Cd(镉)、Pb(钯)等污染,一般不引起植 物生长发育的限制,但它们能在可食部位蓄 积。 (2)有机毒物的影响 利用未经处理的含油、酚等有机毒物的污 水灌溉农田,使植物生长和发育受到限制, 如沈阳抚顺灌区用未经处理的炼油厂废水灌 溉,结果水稻严重矮化,初期症状是叶片披 散下垂,叶尖变红;中期症状是抽穗后不能 开花授粉,形成空壳,或者根本不抽穗。